董卓死后,吕布为何打不过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

不是吕布打不过李傕、郭汜,而是王允这个“猪队友”给他挖了一个大坑,导致他最终兵败并逃离长安,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弄明白这件事,我们还要从王允和吕布杀董卓开始说起。

当初,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杀死,洛阳顿时陷入混乱,董卓趁机率领五千凉州兵进入洛阳,很快就掌控了朝政,随后他吞并何进、何苗、丁原等人的部队,还得到了丁原的部将吕布,其实力因此大增。

后来,董卓大肆残杀那些反对自己的大臣,以至于洛阳城内人人自危,他还擅行废立,改立汉献帝刘协为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引起天下公愤。

正当汉室处于危难时刻,一个叫做王允的官员挺身而出,他假装投靠董卓,通过巴结董卓,从而被董卓任命为司徒,却暗地里扶持那些反对董卓的势力。

王允表面上对董卓无所不从,实际上他利用自己的职权,将一部分军权掌握在手中,比如他推举的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代理左将军杨瓒等人,都是他暗中发展的下线。

可以说,当时无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王允都有自己的军事力量,这个时候他就开始思考如何铲除董卓了。

191年,在孙坚等人的不断打击下,董卓被迫放弃洛阳,将都城迁往长安,为了防止孙坚再次攻打他,他将手下大将牛辅、李傕、郭汜、张济、董越等人布防在三辅之地(长安京畿的京兆、左冯翊和右扶风),只带着很少一部分来到长安城内驻扎。

王允见董卓如此安排,长安城内防守就变得空虚了,心中顿时想到了一个策略,他认为如果能派人杀掉董卓,来个擒贼先擒王,再想办法分化瓦解董卓的部下,那就大事可成了。

但问题是,董卓身边长期有重兵把守,没有几个人能够接近他,怎么办才好呢?

恰在此时,王允得知了一个消息,董卓的义子吕布,跟董卓的一个婢女有染(演义中说此人是王允送给董卓的貂蝉,正史无载),董卓生气地将一把手戟掷向吕布,杀掉没把吕布杀死,父子二人因此产生了隔阂。

当时,吕布担任中郎将,专门负责保护董卓的安全,他勇猛过人,武艺超凡,人称飞将,素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王允认为如果能将吕布拉到自己的阵营,那杀掉董卓岂不是易如反掌?

于是,王允找到了吕布,将利害关系与吕布说明,最终成功说服吕布刺杀董卓。

前192年四月某日,董卓将要入宫参加宴会,他刚进入皇宫之内,就遭遇了王允亲信李肃埋伏的刀斧手的攻击,他便连忙喊吕布过来帮忙,吕布骑马来到他身边后,却突然将他斩杀,然后与王允一起宣读诏书,公布了他的罪责。

董卓死后,王允和吕布又将董卓在长安的亲信,以及董卓在封地郿坞的家人全部杀死,还吞并了董卓弟弟董旻的部众,至此董卓在长安附近的实力全部瓦解,而那些镇守在三辅之地的董卓部下则群龙无首,不知所措。

当时,董卓手下有五大中郎将,分别是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和徐荣,但这五个人并非铁板一块,牛辅是董卓手下第一大将,也是董卓的女婿,而董越、段煨也是凉州出身,因此这三人是董卓的亲信;只有胡轸、徐荣不是凉州出身,与其他三位中郎将存在矛盾。

王允利用这一点,先拉拢胡轸、徐荣,使这二人最终投降;后来牛辅为了壮大实力,以此来对抗王允,于是杀掉董越,吞并了其部众。

至于说段煨,他倒是个聪明人,选择当中立,驻守在华阴观望局势,后来他见牛辅杀掉董越,于是在名义上也投降朝廷。

也就是说,王允真正要对付的人,就只有牛辅一人而已,不过牛辅的实力很强大,手下有大将张济、李傕、郭汜等人,而且佣兵数万人。

牛辅作为董卓的铁杆,一心一意要为董卓报仇,于是带着部众杀向长安,此时王允已经彻底掌控了朝局,他任命吕布为奋武将军,进封温侯,并让吕布率李肃等人抵御牛辅。

最先与牛辅交战的是李肃,但他被牛辅打得大败而归,吕布得知消息十分生气,率军与牛辅展开激战,最终将牛辅击败。

牛辅被击败之后,十分畏惧吕布,便带着珠宝趁夜逃走,但走在半路上,他的一个名叫胡赤儿的随从,因为贪图他的财宝,所以与人合谋将他杀死,然后将他的首级送往长安。

牛辅一死,其部众就作鸟兽散了,散落在三辅之地,只有李傕、郭汜还带着一队人马,但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好暂时驻扎下来,观望一下局势再做决定。

而吕布在击败牛辅之后,长安的安全得到了极大保障,王允和吕布都因此志得意满,但二人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开始显现出来。

王允认为,自己隐忍数年,最终扳倒了董卓,是匡扶汉室最大的功臣,因此自得意满,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尤其是吕布,尽管他是杀掉董卓之人,但王允认为他只不过是个武夫,因此将吕布当做剑客来对待,并不真的尊重吕布。

而吕布则认为,自己杀掉董卓,还击败了董卓的部将,保证了长安的安全,功劳也很大,王允却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简直太可恶。

由于王允和吕布貌合神离,因此在如何处理凉州兵这个问题上,就发生了很大的争执。

当时的情况是,董卓虽然死掉了,牛辅也被击败了,但散落在三辅之地的凉州兵还有很多,这些士卒能征惯战,如何处理这些人,关乎到长安的安危,也关乎到大汉王朝的兴衰。

吕布作为一名军人,又曾是董卓部下,因此主张赦免凉州兵,并对凉州将领进行拉拢,让他们为己所用。

但王允却不这么认为,他想要剥夺凉州将领的军权,让关东兵去控制凉州兵,从而彻底消除董卓的残余势力。

当时,有人对王允说,凉州兵与关东兵素来不和,如果让关东兵管理凉州兵,那凉州兵势必担心自己被杀,这样岂不是容易生乱?不如让凉州出身的皇甫嵩去当凉州兵的统帅,让皇甫嵩管理他们,这样或许更好。

但是,王允依然不同意,因为他对凉州兵有偏见,他更亲近袁绍等人统领的关东兵,一心一意只想瓦解凉州兵。

吕布也去劝说王允,说一定要安抚凉州兵,不然会出大乱子,但王允认为只要有关东兵在,凉州兵就没什么可怕的。

也就是说,王允自始至终都没有意识到凉州兵潜在的危害,而他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吕布也因此被殃及。

很快,王允对凉州兵的态度就传出了朝堂,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就有人说,王允准备将所有凉州兵都杀掉。

恰在此时,王允又做了一件错事,他将董卓的旧部文学家蔡邕给杀掉了,当时人们都说蔡邕作为名士,身不由己,他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

那些凉州将领听说蔡邕被杀,又听说王允想要剥夺他们的军权,甚至杀掉他们,就非常害怕,于是严阵以待,并相互联络,准备联合起来自保。

当时,董卓的部众当中,影响力比较大的两个人,就是李傕和郭汜了,他们在牛辅死后,一度产生过解散部队,回到凉州去生活的打算。

但是,一个人站了出来,这个人就是著名的谋士贾诩,他对李傕说,听说王允准备将凉州兵斩尽杀绝,如果这个时候回凉州去,朝廷只需要派一个小小的亭长,就可以杀死我们,不如集结各地凉州军反攻长安,如果成功了,就可以得到江山;即便不能成功,再逃跑也不迟。

李傕听了贾诩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派人联络各地凉州兵,最终与郭汜、张济等人结盟,率领数千人攻向长安。

王允听说这事后,也没太放在心上,但也不能不有所动作,只不过他不愿意吕布再立功,于是想了个办法,他下令胡轸、徐荣二人出兵抵抗李傕、郭汜。

让凉州兵去打凉州兵,也就王允想得出来,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削弱凉州兵,但结果让他大跌眼镜,胡轸、徐荣根本不是李傕、郭汜的随手,被打得大败而归,其中徐荣还被杀死了,胡轸则率部投降。

这一仗,让李傕、郭汜声势大涨,各地观望局势的凉州兵纷纷前去投奔,比如董卓原来的部众樊稠、李蒙、王方等人,他们都认为与其等着被王允杀掉,不如拼死一搏,万一成功了呢?

于是,李傕、郭汜就带着人马继续奔向长安,一路上又收集零散的凉州兵,到抵达长安城下的时候,军队人数竟然达到了十几万!

比傕等还,辅已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归。既无赦书,而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忧恐不知所为。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

当然了,凉州兵是没这么多的,李傕、郭汜应该是抓了不少壮丁,还有一部分背叛王允,投靠到凉州军中。

为什么还有人反叛王允呢?

还在于王允居功自傲,不把那些参与诛杀董卓的功臣放在眼里,久而久之,这些人就不那么推崇王允了,尤其后来王允独掌朝政,不接受被别人的意见,做了很多错误的决策,让这些人看到了潜在的危机,因此不愿意继续追随他了。

王允听是李傕、郭汜佣兵十余万攻打长安,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是让吕布率军抵抗。

吕布心里苦啊,当初王允如果不派胡轸、徐荣出战,而是派他去的话,或许李傕、郭汜早就被他斩杀了,现在李傕、郭汜成了气候,而长安城中士卒又没有那么多,这仗还怎么打?

有人可能要问了,当初王允不是掌握了一定军事实力吗?

这话虽然不错,但王允杀掉董卓之后,为了防备凉州兵,将大部分兵力调出长安,镇守在左冯翊、右扶风等地,由他的亲信担任统帅,还有一部分反叛了,他在长安能调遣的人其实不多。

事实上,王允真正想要依靠的军队,还是以袁绍等人率领的关东兵,但问题是关东兵根本靠不住。

当初,关东诸多州郡推举袁绍为盟主,举兵讨伐董卓,但几次与董卓交战都以失败告终,只有孙坚一人取得了胜利。

并且,关东诸军之间内部并不团结,比如袁绍和袁术兄弟就闹掰了,他与曹操也是貌合神离,还要面对辽东公孙瓒的骚扰。

因此,在诸侯讨伐董卓后不到一年,关东诸侯们就开始相互攻伐、争夺地盘了,而将讨伐董卓抛诸脑后,唯一一个坚持进攻董卓的人,就只有孙坚率领的一支部队了。

并且,孙坚与袁术之间,也存在很大的矛盾,袁术忌惮孙坚的功劳,而孙坚则担心袁术断自己的后路,因此孙坚在攻克洛阳之后,并没有继续进攻长安,而是率军返回了鲁阳。

后来,袁绍与袁术爆发战争,袁术派遣孙坚进攻荆州刘表,结果被刘表的部将黄祖给设计给暗杀了,这样唯一一个可以击败凉州兵的人也死掉了,而那时候董卓还好端端活着。

等到吕布杀掉董卓之后,中原地区的形势依然不明朗,袁绍与袁术、公孙瓒的战争还在继续,曹操在伺机扩张地盘,刘备也在寻找安身之地,根本没人顾得上长安的汉献帝、王允及吕布。

从名义上来说,王允、吕布作为反董战线的成员,跟袁绍、袁术、曹操甚至是刘备等人,都是一个阵营之人,但其实众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那就是趁乱发展自身,为争霸天下做准备。

王允作为朝堂的主宰者,想当然认为关东诸军是可以依赖的对象,这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而他的失败跟这一点干系莫大。

话分两头,前文说到李傕、郭汜直指长安,王允自知关东兵远水救不了近火,于是只得派遣吕布率军迎战,那吕布的表现如何呢?

当时,李傕、郭汜派兵将长安围得水泄不通,吕布却毫不畏惧,他率军打开长安北门,出城与郭汜单挑,结果将郭汜给击败了,还刺中了郭汜,要不是郭汜的手下出来救他,他就被杀死了。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要知道,郭汜可是击败过董卓手下中郎将的人物,却惨败给了吕布,可见吕布战斗力爆表,确实是个厉害人物。

吕布率军防守长安八天,李傕、郭汜都如法攻克城门,这让二人十分着急,正当二人愁眉不展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长安城中一些原本投降王允的凉州兵,因为对王允不满,所以偷偷打开了长门城门,准备引导大军入城!

李傕、郭汜感到非常高兴,于是率军攻入长安,与吕布爆发了激烈的巷战,吕布也不含糊,硬是坚持了两天,还率军斩杀了大量凉州兵,但终究因为寡不敌众,最终只能带着仅剩的百余骑兵逃出长安,一路上又与凉州兵交战,直到杀出武关为止。

从这一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不是吕布打不过李傕、郭汜,而是凉州兵实在太多了,吕布纵然武力过人,也双拳难敌四手。

吕布逃走之后,李傕、郭汜趁机占领长安,他们进行了疯狂报复,将王允全家及其亲信、部众斩杀殆尽,那些曾跟随王允除掉董卓的将领,比如士孙瑞、黄琬等人,都因此被杀。

至此,王允和吕布彻底失败了,吕布之后四处乱窜,没几年就被曹操和刘备联手杀死了。

总结一下,董卓死后,吕布之所以败给李傕、郭汜,不是他打不过二人,而是王允给他挖了一个大坑,这个大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王允不团结吕布,导致每部分裂,丧失人心,他还太过轻视凉州兵,并且在处理凉州兵的时候失策,最终导致凉州兵在李傕、郭汜的带领下抱团取暖,并集结大军反攻长安;

第二,王允寄希望于关东兵,认为袁绍等人会帮助自己,实际上袁绍等人只顾发展自身,当时驻扎在长安的关东兵非常少,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并且凉州兵的行动速度太快,袁绍等人即便有心出兵长安,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董卓死后,吕布为何打不过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

吕布被李傕、郭汜等人反攻,最后不得不逃出长安,不是吕布打不过李傕或者郭汜,而是吕布所在的天子、朝廷一方实力远不如董卓的旧部李傕、郭汜等人。

首先,董卓虽然被杀但其旧部实力依然强大,且主力不在长安。

王允、吕布智除董卓,利用的是董卓的粗心,打的是一个时间差,当时董卓最有实力的几支部队都集中在长安与洛阳之间。

董卓为什么这么粗心?其实也是无奈,当时董卓的老对手黑山军从兖州方向刚刚撤回太行山区,他们是被曹操打败的,为了生存,黑山军决定西进,董卓看到苗头,为防止黑山军进攻关中,就命他的女婿牛辅率重兵屯驻在陕县。

凉州军其他重要将领,如李傕、郭汜、张济等部分别在函谷关附近布防,目的也是防范黑山军,这些部队都是凉州军的主力。

上述这几支人马,在贾诩的策划下反攻长安,一开始只有3、4万人,但一路行进下来,不断有凉州军旧部加入,除李傕、郭汜、张济等部,董卓的旧部樊稠、李蒙也闻讯率部赶来。

到达长安时这部分凉州军总人数“已十余万”,而王允、吕布所能依赖的主要是并州军旧部,以吕布、张辽、李肃等将领为主,人数不得而知,但经过董卓多次整编,他们能上万就不错了。

其次,王允不断在战略上犯错误,错过了解决董卓旧部的好机会。

由于敌强我弱,所以吕布向王允建议,留在长安的董卓占部虽然投降,但他们内心是怎样想的不清楚,对他们不能放松警惕。

吕布对王允分析说:“凉州军中的一些人整个家族和全部产业都在凉州,你让他死心踏地跟我们走,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暂时归顺,一旦有机会势必反叛,这些人始终是朝廷的大患,我认为应该把这些人关起来。”

但王允不同意这个看法,王允认为:“那些有可能反叛的人,也仅是有可能而已,说他们反叛,现在没有证据,如何服众?”

王允的见解表面看起来冠冕堂皇,也显得挺大气,但这只是一种愚见,因为他根本不了解凉州军的这些人。

对陕县等地凉州军怎么处理的问题,王允开始打算以天子的名义下诏赦免他们,这本来是正确的策略,但诏书拟好后王允却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解散凉州军。

这还不算,王允还决定派人到陕县缉拿牛辅等凉州军主要将领来长安进行审判,主张对凉州军实施招抚的的吕布闻听此事,大吃一惊。

吕布赶紧来见王允,对他说:“凉州军素来不服朝廷调遣,董卓已死,众人正在惊乱,无所适从。如果朝廷肯既往不咎,想必他们不会闹事,因为这些人都很看重眼前利益,董卓死了,再拼也无益,只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和利益,他们是会听命于朝廷的。现在要解散他们,并且缉拿其主要将领,为了生存他们肯定会集结造反,局面将不可收拾!”

王允不同意吕布的看法,理由是:“凉州军跟着董卓作恶多端,关中百姓的怨气你也看到了,如果赦免他们的罪行,百姓不答应啊!”

王允的政治智商仍然没有跳出书呆子的范畴,吕布认为这么做会激起兵变,局面将不可收拾。

对此,王允丝毫不担心:“凉州军也不过屈屈几万人,长安城内外现在也有不下几万人,东面又有关东联军的策应配合,凉州军想造反得想想后果。现在董卓已死,群龙无首,天子的诏书下达,他们必作鸟兽散。这个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你不必担心。”

有人建议派皇甫嵩亲赴陕县,统率凉州军,以让他们安心,对于这个建议,王允仍然不同意。

王允的理由看起来更奇怪:“不能这么做,关东联军那些人都是咱们的同志。派皇甫嵩去陕县,在那里集结重兵,关东联军的诸君会怎么想?还以为我们要凭险据守跟他们对抗呢。”

王允对吕布的建议一再给予否定,是因为在他内心其实是看不起吕布的,认为他“素轻布,以剑客遇之”。

董卓被杀后,应在第一时间明确对凉州军的政策,是杀是留,发出的信号必须清晰,王允不仅拖延了宝贵的时间,而且摇摆不定,使外面的各种谣言四起。

最后,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长安的守军又接连发生反叛,吕布虽勇,但无力回天。

李傕、郭汜等人率10多万大军把长安围了起来,王允这时傻眼了,这才想起和谈。

王允派胡文才、杨整修出城去见李傕等人,让他们二人捎话给凉州军,只要撤兵一切都好商量。要是早几天,这正是李傕等人巴不得的,但现在他们手里已经有了10多万人马,已经不把朝廷和王允放在话下了。

胡文才、杨整修见到李傕,也不提和谈的事,反而劝李傕等人加紧攻城,他们对李傕等人说,城里防守兵力很有限,猛攻即下。

凉州军不撤围,王允只好硬着头皮一战,他派胡轸、徐荣出城迎敌,结果胡轸一了城就投降了凉州军,而徐荣战死。

凉州军加紧攻城,皇甫嵩以车骑将军的身份主持守城事务,他是一名有经验的老将,长安城也相当坚固,守上一阵按说没有困难。

王允也给大家鼓劲:“咱们顶多坚持一个月,关东方面的援军准到!”其实,关东联军是不会到的,因为他们已经散伙了,现在互相之间正打得焦头烂额,无力也无心管长安的事,即便守上一个月,估计也无济于事。

结果,城里并没有守满一个月,只守了8天,城里就有守军打开城门放凉州军入城。

打开城门的是叟兵,叟人是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叟兵以打仗勇猛而著称,这支叟兵人数有1000多人,是益州牧刘焉派来协助朝廷的,董卓执政时他们就来了,董卓死后,他们归朝廷指挥。

这是一群外形装束很有特点的人,他们个个曲着头发,耳朵上挂着环铁,穿着奇奇怪怪的衣服,他们善使藤牌、弓箭,初次交手一般人都会吃他们的亏,但是过上几次招,熟悉了他们的套路,他们的战斗力也就不怎么样了。

朝廷西迁后,不断向刘焉催税催人,刘焉大概为了应付,就派了这支叟兵来,他们不是刘焉的嫡系,更像一支雇佣兵,谁发军饷听谁的,在战场上随时会倒戈。

偏偏这群叟兵,皇甫司令让他们担任了防守长安城东门的重任。叟兵打开东门,凉州军杀入长安城。

城破后,吕布无力回天,只带着几百名骑兵杀出城去,李傕、郭汜率兵攻到未央宫南宫掖门,在这里杀了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朝廷高官。

在长安城里,凉州军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官民死了1万多人,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街道上到处是尸体和烧抢的痕迹,“狼藉满道”。

董卓死后,吕布为何打不过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

如果王允真的听吕布的话,李傕、郭汜杀不进长安。

吕布忠言

杀董卓后,吕布被任命为奋武将军,假节,仪同三司,与王允同秉朝政。

如何安置董卓余部?吕布提出了建议。

他建议:董卓余部,全部赦免!

王允拒绝了。

随后,吕布又建议:把董卓的财物、珠宝,赏赐给将校。

王允又拒绝了!

这是两次致命的拒绝!

后来的历史证明:王允的这两次决策,正是吕布失败的关键。

凉州军被“逼”到一起,吕布众寡不敌

董卓死后,凉州军群龙无首,如果安抚人心,可以收拢过来!

如果不去赦免,凉州军人人自危,那么,有人振臂一呼,这盘散沙又会聚拢起来!

贾诩看出了这点。

由于朝廷不下诏赦免,凉州人人人自危,长安附近谣言四起。

谣言说朝廷要杀光凉州人!

贾诩把握时机,建议李傕、郭汜打着给董卓报仇的旗号,把凉州人团结起来,一起干!

王允的应对举措令人匪夷所思:王允下令已经归降的凉州军胡轸、徐荣率军镇压。

那还有什么说的,徐荣被杀,胡轸等人率军加入了李傕。

紧接着,董卓部曲王方、李蒙等人纷纷率军加入,李傕军扩张到了10余万人!

此时的吕布,已经寡不敌众。

当初,董卓帐下有3股力量。

力量最强大的,就是董卓自己带来的凉州军。

其次,是丁原带来的并州军。吕布杀丁原后,统领该部。

最后,是原先何进的禁军。该军实力也不错。但随着骨干人员:曹操、袁绍等人的离开,力量被削弱,立场也不稳定。

本来,胡轸、徐荣归顺后,并州军加上部分凉州军,王允的力量已经有优势。

可是,由于王允的失误,凉州军重新团结了起来,吕布的并州军,只能以少敌多!

单挑王

李傕、郭汜一路收集凉州兵马,到长安时,已有10万众!

大军开始围攻长安!

正史中,单挑出现的次数不多,不过,在形势不利时,猛将以展现个人勇武,安定军心的例子也不算少见。西汉李广、隋朝史万岁、唐朝白孝德都干过这样的事情。

被演义渲染成勇武第一的吕布,自然也是希望用个人勇武,安定一下散乱的长安军心。

长安城外,三国正史中少见的一场单挑展开了。

《三国志》注引《英雄记》记载:郭汜抵达北门外,吕布开门出城。吕布高呼:“且却兵,但身决胜负。”

郭汜接受挑战,“汜、布乃独共对战”。

吕布刺中了郭汜,吕布单挑取胜!

一切,如演义一般。

但是,与演义不同的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郭汜的部将救出了郭汜,双方各自退兵。

然后···什么也没改变,凉州军继续围城。

城陷

以长安之坚,仓促的凉州军并不能迅速打下城来。

如果凉州军急切之间攻不下长安,那么,后面的局势将非常复杂。

吕布出去单挑,当然也不会指望一枪解决战斗,不过也是期望“打破对手不可战胜的神话”,安定军心而已。

可是,长安军还是出问题了。

长安城中,主要有两支力量:并州军、禁军。

并州军的忠诚度基本上不需要质疑。

但禁军就说不好了。他们从何进、何苗手下转入董卓控制的朝廷,从董卓手下到王允、吕布控制的朝廷。

可以说,他们似乎没有非要站在谁那一边。

当初,吕布希望王允用董卓的财物赏赐各将,正是为了笼络摇摆的禁军。

不过,王允拒绝了。王允、董卓,也就没有拉拢禁军。

不久,禁军中的叟兵(四川兵)打开城门,放凉州军入长安!

长安沦陷了!

无奈之下,吕布只有带着董卓的人头和数百骑兵,突围而出。

王允、吕布,败了!

总的来说,无论是李傕、郭汜,还是吕布,都是不错的将领,都拥有相当的军事才能。

可是,此战中,他们的军事才能并不起到决定性作用。

此战,是一场人心战。

王允错误的作法,使凉州军人人自危,并州军、禁军人心各异。

贾诩对人心的把握、形势的分析,使李傕、郭汜把本已分崩离析的凉州军暂时团结了起来。

最终,凉州军翻盘、王允被杀、吕布出走。

因此,此战,于其说是李傕、郭汜击败了吕布,不如说是贾诩击败了王允。或者说,是王允自己击败了自己!

董卓死后,吕布为何打不过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

事实上,吕布之所以打不过董卓的这两个手下,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其中吕布自身的原因,只占了一个!

董卓之死

董卓的死,其实就是自己作的!一开始的董卓,表现得非常不错,算是东汉的栋梁,深受朝廷的器重!但随着董卓实力越来越强,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竟然开始对上级不服,于是东汉朝廷准备将董卓调往并州,切割董卓和凉州军的关系。谁知道,老天爷并没有站在东汉一方,正当东汉朝廷准备打压董卓时,大将军何进和宫里的宦官闹了摩擦,最终双方火并,使得洛阳陷入一片混乱。而董卓则浑水摸鱼,带人杀入了洛阳,不仅掌控了皇帝,而且还收编了何进原来的部下,直接成为了洛阳城内最强的势力

原本董卓是要被打压的,结果他却凭借着自己的敏锐眼光和聪明才智,一步登天,掌控了朝堂,令人惊叹。但在接下来的操作中,董卓却犯下了大错,他并没有选择和那些世家大族妥协,共掌大权,而是独霸朝堂,搞得朝堂中的世家大族非常恼火,最终选择了和董卓决裂!于是诸侯讨董出现了,最终董卓迫于压力,被迫撤离洛阳,迁都长安!

可以看到,董卓本身非常聪明,非常善于把握机会,但是他处理各方关系的手段上,还是欠缺火候,所以他虽掌控了东汉朝廷,但也使得东汉开始分裂,自身权威也变弱了不少!而在迁都长安后,董卓的一番操作,更是使得自身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非曹操首创,而是董卓最先玩的,但是董卓的玩法并不高明,曹操对汉献帝予以了很大的尊重,最终靠着汉献帝的大义,成功的为自己击败了众多强敌。而董卓掌控汉献帝,却并不尊重汉献帝,搞得天怒人怨,引起了众朝臣的不满,最终王允振臂一呼,直接对董卓进行了诛杀!

按理说到了董卓这种级别,护卫严密,是根本不可能被轻易诛杀的,但问题是王允说服了董卓身边的吕布!王允先是用貂蝉去吸引吕布,后又把貂蝉送给董卓,诈称是董卓抢了貂蝉,惹得吕布愤怒不已。而董卓在发现了吕布对貂蝉的喜爱后,不仅没有大度的将貂蝉送给吕布,反而怒斥吕布,而且他还把吕布留在自己身边做护卫,最终吕布下定决心,诛杀董卓,抢夺貂蝉!

从这两件事情也可以看到,董卓在掌控大权后,非常缺乏长远目光,不仅没能好好地利用汉献帝,而且还把身边人得罪了,最终导致身死,令人叹息!

总的来说,董卓之死,完全是自己作的,若他愿意和那些世家大族共享权力,若他对汉献帝好一点,若他不为了区区一个女子得罪吕布,他怎么可能被偷袭诛杀?

按照常理来说,董卓被杀,董卓集团群龙无首,王允和吕布是最终的获胜者,他们应该掌控东汉大权,收编西凉军,成为董卓的替代者,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人惊掉了下巴!董卓死后不久,其手下很快就团结了起来,一同进攻长安,而号称三国第一猛将的吕布,竟然也打不赢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最终长安沦陷,王允被杀,吕布逃往中原,令人大跌眼镜!那么问题来了,吕布身为董卓手下第一猛将,为何会打不赢李傕郭汜等人呢?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战略失误

按照常理来说,董卓一死,董卓集团便群龙无首,是非常好对付的,只需要安抚人心,赦免众人罪行,待到彻底掌控了西凉军,再秋后算账即可。可王允对此却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态度!

李傕郭汜等人,虽然是董卓的得力部下,但是他们都是武夫,并没有很长远的眼光,他们见董卓被杀,知道大势已去了,不想和朝廷作对了,想要寻求赦免,但是王允却根本不答应!王允认为:“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也就是说,王允认为董卓的手下,谁都可以赦免,但就是不赦免李傕、郭汜、张济、樊稠,把这四人逼上了绝路!

按照常理来说,既然王允下定决心要追究李傕、郭汜等人的罪责了,那么他就需要瓦解李傕、郭汜等人的势力,而瓦解这些人势力的最好办法,就是赦免李傕、郭汜等人的手下,告诉那些普通的大头兵,朝廷不计较他们过去所做的一切,认为大家之前都是受到了李傕、郭汜等人的裹挟,只要放下武器,朝廷就会既往不咎!只要这道命令下去了,那么西凉军的普通士兵,就不会再跟随李傕郭汜等人了。可问题是,王允在这件事情上又犯了糊涂!

王允在赦免西凉军众人的事情上,一直拖拖拉拉,没有给出明确指示,搞得西凉军人心惶惶,大家都担心朝廷不会赦免他们,所以在李傕郭汜等人的忽悠下,他们都参与了反叛,最终叛军越聚越多,直接将所有的西凉军全部聚集了起来,形成了一支超级军队!

事实上,李傕郭汜虽然比较能打,也比较出名,但他们都是董卓手下的中层军官,并非高层军官,他们原本是没有这等号召力的,是不可能把西凉军全部团结起来的,正是因为王允不愿意赦免李傕郭汜等人,又迟迟不下令赦免普通西凉军士兵,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最终被迫团结到一起,一同去向王允讨说法!

说白了,在诛杀董卓后,原本西凉军军心涣散,是非常好收编的,但王允的愚蠢行为,直接将西凉军逼上了绝境,让他们再度团结到了一起,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正是这个战略失误,导致了吕布的最终失败,因为团结起来的西凉军,在当时的天下几乎所向披靡、无人能挡,即便吕布是天下第一猛将也没有那个能力!

二、战术失误

吕布打不赢李傕郭汜的原因,有三个,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吕布的战术失误,而这也是吕布唯一的责任!

吕布虽然号称是三国第一猛将,但他的特点突出在“猛”上,也就是说吕布个人的战斗力非常强,但个人战斗力强,并不代表军事能力强,在两军对战的过程中,个人战力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在和李傕郭汜等人的对战中,吕布虽然在阵前单挑无人能敌,但李傕多次使用计谋,使得吕布无法获胜。

原文:布忿怒冲杀过去,傕退走上山。山上矢石如雨,布军不能进。忽报郭汜在阵后杀来,布急回战。只闻鼓声大震,汜军已退。布方欲收军,锣声响处,傕军又来。未及对敌,背后郭汜又领军杀到。

吕布退,李傕进,吕布进,李傕退,在这种骚扰战术下,吕布被搞得疲于应付,根本想不出好办法,而这其实就是李傕郭汜的计谋,他们只需要拖住吕布,并不需要击败吕布,因为他们兵马众多,另外两路兵马已经直扑长安,对长安发起了攻击。而吕布大军被拖延在前方战场,导致城内防守力量薄弱,当吕布率军撤退时,又被李傕郭汜一阵追杀,损失严重,致使长安的防守愈发艰难。

可以说,在吕布和李傕郭汜等人的交手过程中,吕布的表现其实非常拉胯,他就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夫,不会使用任何计谋,这说明吕布的战术能力有很大的问题!

三、内部出现叛徒

吕布退守长安后,西凉军全部到达战场,开始围城。按照常理来说,长安城非常坚固,只要粮食够用,外敌根本无法攻入,结果没过多久,长安城就被西凉军攻破,令人大惊!

原来王允这个人,不仅在处理西凉军的问题上频频失误,而且在处理内政上,也犯下了重大错误,导致众叛亲离!董卓在洛阳时,之所以遭到世家大族的反对,就是因为他不愿意共享权力,想要独霸朝堂,最终他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迫迁都长安。而王允在诛杀董卓后,也效仿了董卓的做法,并没有将大权共享出来,给那些名将、世家大族让渡充足的利益,最终导致大家都抛弃了他,当西凉军攻城时,根本没有多少人真心帮助王允,最终城内出现叛徒,打开城门,长安沦陷!

说白了,西凉军之所以能快速攻破长安,乃是因为长安内部出现了叛徒,而这些叛徒之所以会去打开城门,则是因为王允在执政以后,没有将权力、利益做到合理分配,使得很多人对他不满,甚至落井下石!

结语

总的来说,董卓死后,吕布之所以打不过李傕、郭汜等人,其实并不是因为李傕、郭汜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王允战略失误,将西凉军逼反;二、吕布虽然个人武力强,但军事能力,战术能力一般般;三、王允在执政期间,没有做好利益分配,导致不少人都抛弃了他,甚至落井下石!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董卓死后,吕布为何打不过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说:东汉末年的朝廷京师兵,为何打不过地方军阀?

汉朝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军队,并置于皇帝的严格控制之下。负责全国军事行政的官吏为太尉,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战时临时任命将军统兵,地位最高的为大将军,其下依次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诸将军。将军出征时常置幕府,作为参谋机构。在郡、县分置郡尉、县尉,协助郡守、县令掌管军事。东汉末,设州牧,是州郡最高行政与军事长官。

军队可分为京师兵、地方兵和边兵三部分。京师兵

京师兵主要由郎官、卫士和守卫京师的屯兵组成。郎官由郎中令统领,卫士由卫尉统领,负责宫廷内外的警卫。负责守卫京城的屯兵由中尉统领。汉朝的京师兵主要有南军和北军。中尉所领的屯兵驻于未央宫北,称北军;与之相对,由卫尉统领的称南军。南军士兵大多调自内郡,北军士兵主要调自京辅,均是一年一轮换。武帝时对京师兵作了较大改革,主要是精简南军,加强北军。南军原有2万人,减去一半。北军屯兵,除中垒外,又增置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共为八校,分屯于长安城中及其附近,平时守卫京师,由皇帝派员监领,战时以一部或全部随将军出征。同时,将中尉改称为执金吾,不领北军,只司御前先导和京城巡察。此外,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扩大郎官员额,增置期门、羽林等军。东汉时,京师兵沿袭西汉而略有裁并,将北军八校合为五营,置北军中候监领,末期多由宦官统领。

地方兵

地方兵置于郡、县,一般由郡、县尉(亦称都尉)协助郡守或县令统率,平时维持地方治安,战时听中央调遣。徵调地方兵,需以皇帝“虎符”为凭。西汉曾一度行分封制,分封的王国与侯国各自都有军队,王国之兵由中尉统领,侯国之兵隶属于郡。东汉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罢郡国都尉,后又下诏罢地方兵。从此,遇有战争,常派京师兵出征,或根据需要临时从州郡招募或徵发。

边兵

边兵主要负责边郡戍守,由边郡郡守统领,下辖都尉和部都尉。为充实边防,汉曾大量移民实边,并行屯田,武帝时始行军屯,屯田卒最多时达数十万,是边兵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时,边兵制度遭到破坏,又以设置营、坞的办法,屯兵备御。

东汉末年国情

东汉中叶以后,各种训练制度废弛,地 方兵、京师兵皆无训练,战斗力明显下降。而且京师兵主要由宦官统领。这才是十常侍如此嚣张的原因。大家是否还记得,大将军何进为了对付黄门宦官,竟然需要外结董卓等地方军阀,可见这大将军其实就是一光杆司令啊。

如上图:大将军何进,国舅爷,大权独揽,却连几个太监都对付不了

话说董卓死后,朝廷能重用的军事将领自然非吕布莫属。吕布的能力肯定毋庸置疑,但是问题在于京师兵的现状实在是太糟糕了。

京师兵本身就长期缺乏训练,远远比不上从西凉来的地方军阀部队。东汉末期,本来已经罢地方兵了。但是这不是黄巾起义一闹腾,朝廷一看要完蛋,就又动员各地官员募兵镇压黄巾军,结果黄巾军被打下去了,可是军阀起来了。所以黄巾起义被镇压,主要是各地军阀的功劳,中央京师兵是没怎么参与的。这样一来,其实大汉朝廷已经是非常危险了,因为任何一个地方军阀起兵,都能轻而易举灭掉朝廷的京师兵。那么这个时候的朝廷靠什么保安全?

并不是靠京师兵的军事保障,而是靠大汉朝廷这块金字招牌,靠各地军阀之间相互制衡。因此我们看到,董卓入朝,马上出来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当然这些诸侯各怀鬼胎,难以成事。

总之,以上分析表明京师兵是不能跟地方军阀势力抗衡的。

再回到题主的问题,吕布个人当然很厉害,但是他这个时候能指挥的军队,我们分析大概有两种情况,要么是直接就无兵可调,他就是一光杆司令;要么吕布能指挥一支京师部队,但是京师老爷兵根本就不能打仗,没有任何战斗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西凉兵反扑,京城洛阳就肯定守不住。

如果能等到吕布成为一方诸侯之后,再回头收拾李傕郭汜,那就根本不值一提。在吕布大将高顺陷阵营面前,李傕郭汜这等人物都是渣渣!

另外再重申一点,吕布个人武力可能很厉害,但是古代打仗绝不是武将单挑定胜负,演义上说的什么万人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也是难以想象的。

董卓死后,吕布为何打不过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

一来李傕郭汜等四人人人自危,势必决一死战,而且他们在董卓手下都握有重兵,兵力占优势。吕布王允等杀死董卓,洛阳成立欢声一片,沉浸在喜悦中,疏忽大意,忘记了潜在的危险。这决定了四人兵临城下,吕布仓促应战,必败无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