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弋夫人是个什么样的女人?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立子杀母?
汉武帝晚年,有一次他外出巡游到河间国,他身边的一个“望气者”突然对他说,这个地方有一个奇女子,陛下可以派人去找找看!
那时候,汉武帝身边虽然有一群美女,但侍奉他的时间太久了,就觉得不太新鲜了,当他听说河附近有奇女子,顿时来了兴趣,于是连忙派人去查访。
没过多久,就有一位官员在附近找到了一个姿色绝佳的女子,年龄大约十多岁,官员说这女子天生握拳,不能伸展,汉武帝就让人去掰那女子的手,果然无法掰开。
汉武帝感到很好奇,就慢慢靠近那女子,还亲自去掰她的手,没想到一掰就开了,发现她手心还握着一个小玉钩。
随行的官员都称赞汉武帝果然不同凡响,汉武帝也感到很高兴,当即将那女子带到车上云雨了一番,之后就启程返回长安了。
回到长安之后,汉武帝得知那女子姓赵,又发现她性格文静,非常好学,就十分喜欢,当即封她为婕妤,安置在甘泉宫的一座宫殿中。
既至,女两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时伸。由是得幸,号曰拳夫人。
由于赵夫人天生握拳,所以有人称她为拳夫人,又因为她手心握着小玉钩,所以她又被称为钩弋夫人。
这个故事十分神奇,简直不可思议,后世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认为,钩弋夫人其实是被人刻意安排送给汉武帝的,所谓的天生握拳、手握玉钩,只不过是欺骗人的小把戏罢了。
但不管怎么说,汉武帝确实很宠爱钩弋夫人,日日与之厮混,其他夫人也因此失宠,就连皇后卫子夫也只能坐冷板凳。
太始三年(前94年),钩弋夫人为汉武帝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汉武帝最小的儿子刘弗陵。
据说,钩弋夫人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刘弗陵,而上古时期的尧帝,也是在娘胎里待了十四个月才出生的,汉武帝认为这是大富大贵的征兆,因此很喜欢刘弗陵,于是将刘弗陵出生的地方称之为尧母门,也就是将钩弋夫人比作尧母。
生下刘弗陵之后,钩弋夫人就更加得宠了,后宫之中没人可以与之相比,不过就在刘弗陵两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也就是巫蛊之祸。
前92年,巫蛊之祸爆发,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也受到牵连,刘据被人诬陷而被迫造反,兵败逃亡后自杀,卫子夫也在宫中自杀而亡,受此牵连致死者数万人,一时间长安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这件事对汉武帝的打击非常大,事后他才搞清楚卫子夫和刘据是冤枉的,因此十分难过,便不再立太子了。
卫太子废後,未复立太子。
那时候,汉武帝活着的儿子只有四人,除了钩弋夫人所生的刘弗陵之外,其他三人分别是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和昌邑王刘髆。
这四个人,除了年纪太小的刘弗陵之外,其他三人都已经封王就国了,如果汉武帝要立太子,从这三个人当中选,应该是最合理的。
但是,现实却很残酷,汉武帝三个年长的儿子,他竟然一个人也没看上,反而看上了小儿子刘弗陵,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巫蛊之祸中,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兄弟贰师将军李广利见太子之位空缺,就与丞相刘屈氂一起谋划,准备扶持李夫人所生的儿子刘髆成为太子。
这个刘屈氂,正是当时出兵镇压刘据之人,汉武帝早就对他不满了,他还跟李广利搅合在一起上蹿下跳,汉武帝就更生气了。
后来,李广利和刘屈氂使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被人给告发了,汉武帝便派人捉拿李广利和刘屈氂,李广利当时出征在外,得到消息后就投奔了匈奴,而刘屈氂则被斩首示众,夷灭三族。
由于刘髆卷入太子之争,失去了汉武帝的好感,汉武帝便将他排除在外了。
汉武帝的另一个儿子刘胥,也不在汉武帝的考察范围之内,因为刘胥为人荒唐、多行不法,在封国经常祸害百姓,口碑非常差,百姓们甚至希望他早点死去,汉武帝因此觉得他不适合当太子。
还有刘旦,他是刘胥的同母兄弟,倒是个老实人,但就是太蠢了,他听说太子刘据死掉了,竟然派遣使者去见汉武帝,告诉汉武帝说,他请求汉武帝立他为太子,还说他愿意到皇宫中担任卫氏,保护汉武帝的安全。
汉武帝那时候神经敏感,觉得刘旦哪里是想去保护他,就是为了去胁迫他立其为太子,就感到非常生气,当即将使者给拉出去砍了,还下令削去刘旦三个县的封地。
就这样,汉武帝年长的三个儿子相继退出皇位争夺战,他唯一能够选择的,就只有小儿子刘弗陵了,只是那时候刘弗陵年纪太小,所以他没有急着立太子。
不过,汉武帝曾多次明确表示他喜欢刘弗陵,比如在刘弗陵五六岁的时候,汉武帝见刘弗陵很有灵性,就说刘弗陵很像他,后来他又觉得刘弗陵与一般人不一样,就更加喜欢了。
钩弋子年五六岁,壮大多知,上常言“类我”,又感其生与众异,甚奇爱之....
前88年,汉武帝已经六十八岁了,垂垂老矣,而且经常生病,他自感时日无多,便开始思考立太子之事,人选当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刘弗陵,只不过刘弗陵年纪太小,他不怎么放心。
在《史记》的补记当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汉武帝在前88年的时候,让人画了一张画,画着周公抱着周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情形,他将这幅画赏赐给了近亲的大臣霍光。
因为这件事,群臣都知道汉武帝有意立刘弗陵为太子,并且汉武帝还会选择几个人当辅政大臣。
事实上,汉武帝为了放心将皇位交给年幼的刘弗陵,早就开始给他物色辅臣人选了,他认为只要找几个像周公那样的大臣,不担心刘弗陵成不了周成王。
在汉武帝心中,最适合成为辅臣的有四个人,即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和桑弘羊。
霍光自不必多说,他是霍去病的异母弟,从小就在汉武帝身边,侍奉汉武帝几十年,从来没有出过差错,是汉武帝晚年最信任的人;
金日磾虽然是匈奴王子,却对汉武帝十分忠诚,宁愿杀掉自己的儿子,也要保全汉武帝的名声,还挽救过汉武帝的生命,值得汉武帝信任;
上官桀长期担任汉武帝的侍奉,以勇武著称,也是忠心耿耿的,有他在,刘弗陵的安全应该是没问题的;
至于说桑弘羊,则是一个理财高手,他政绩斐然,功勋卓越,是汉武帝文治武功的大帮手,让他辅佐刘弗陵,是可以让人放心的。
汉武帝认为,只要有这四个人辅佐刘弗陵,刘弗陵就可以稳坐皇位了,朝政不至于混乱,国家也可以保持安稳。
不过,汉武帝心中还是有些隐隐担忧,他觉得刘弗陵年纪太小,一旦他当了皇帝,那钩弋夫人就是太后了,而钩弋夫人年纪也不大,万一她干涉朝政,这还了得?
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恐女主颛恣乱国家,犹与久之。
汉武帝之所以有这种担心,跟吕后的故事分不开,也跟汉武帝自己的遭遇有关。
当初,汉高祖刘邦去世后,他十五岁的嫡长子刘盈继承皇位,这个年纪其实已经可以处理朝这个了,吕后却以刘盈年少为由,将军政大权掌握在手中。
后来,刘盈在郁郁寡欢中去世,死时只有二十多岁,吕后先后扶持两个小孩当皇帝,她本人则临朝称制,彻底掌控朝政。
在吕后统治时期,功臣们遭到排挤,她还大力扶持吕氏一族,将兄弟子侄多人封王封侯,刘氏子孙也遭到了屠杀,最危险的时候,江山差点就要易主了。
要不是吕后后来死掉了,周勃、陈平等人发起诛吕行动,江山恐怕还在吕氏一族手中。
汉武帝觉得这个教训实在悲痛,所以对后宫干政深恶痛绝,其实汉武帝年轻的时候,也是深受其苦了。
汉武帝继位的时候,也只有十五岁,那时候他年轻气盛,想要干出一番成绩了,却发现大权掌握在祖母窦太后手中。
为了抢夺皇权,汉武帝曾发起过儒学改革,结果窦太后小手一挥,那些汉武帝扶持的大臣就都被罢黜了,接替他们的则是窦太后的心腹之人。
可以说,汉武帝一上台就遭到窦太后当头棒喝,为此他只能对窦太后表现得更为温顺,不再过问朝政了,而是用四处游玩来发泄情绪。
汉武帝在郁闷中度过了六年之久,一直到窦太后去世之后,他这才掌握了实权,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生母王太后也是个权力欲很强之人,经常干涉朝政,逼迫汉武帝做一些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除了薄太后之外,汉武帝的姑母馆陶公主也是个不省心之人,没少给他添乱子,不但干涉朝政,还控制了他的后宫,他不得不借助卫氏一族与之对抗。
可以说,从汉朝建立到汉武帝执政的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女子干政之事一直屡禁不止,不但对朝政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国家也有很大的危害。
因为这一缘故,汉武帝才会在将要立刘弗陵为太子的同时,对钩弋夫人产生强烈的戒备心,那他是怎么对待钩弋夫人的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杀母立子”,也就是杀掉钩弋夫人之后,再将刘弗陵立为太子。
前88年,就在汉武帝将周公抱周成王像送给霍光之后不久,他就开始行动了。
那时候,汉武帝居住在甘泉宫,钩弋夫人陪着他,有一天晚上他召钩弋夫人来见,突然斥责了钩弋夫人一番,吓得钩弋夫人脱下发簪和耳环,跪在地上磕头。
事实上没有记载汉武帝究竟说了什么,但根据钩弋夫人脱下发簪和耳环这个举动来看,应该是很严重的事情,那究竟是什么事情呢?
根据推断,巫蛊之祸或许跟钩弋夫人有关,她为了扶持儿子刘弗陵上位,参与了陷害卫子夫和刘据之事,因为她一直陪在汉武帝身边,她有这个能力做一些事情。
汉武帝斥责钩弋夫人的话,大概跟这件事有关,钩弋夫人自知罪不容赦,便脱下发簪和耳环,跪在地上不停磕头,请求汉武帝原谅。
汉武帝当时一心要杀钩弋夫人,所以并没有理会钩弋夫人,而是叫卫士进来,将钩弋夫人拉到掖庭的监狱中关押。
钩弋夫人临走时还回头看汉武帝,汉武帝对他说,你赶快走,你活不了了,言语之中透露着一些不舍,但更多的是决绝。
不久后,钩弋夫人就被杀死在了云阳宫,刚好那时候天空起了沙尘暴,百姓们听说钩弋夫人被杀死了,感到十分悲伤。
後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云阳宫。时暴风扬尘,百姓感伤。
对于钩弋夫人之死,当时有些大臣并不明白个中缘由,于是跑去问汉武帝,说你既然要立钩弋夫人的儿子为太子,却为何要杀掉她呢?
汉武帝就说,你说得对,我是为了立刘弗陵为太子,才杀掉钩弋夫人的,这不是你们这些愚昧之人可以理解的,自古以来国家之所以混乱,大多都是因为主少母壮,女主独掌大权,淫乱而无法禁止,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吕后的故事吗?
其後帝闲居,问左右曰:“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
汉武帝说完,大臣们这才理解他为何杀掉钩弋夫人,纷纷称赞他有先见之明。
前87年春,汉武帝病倒在床,他下诏册封刘弗陵为太子,并召霍光等四人接受顾命,不久后他就去世了,刘弗陵继位为帝。
只不过,让汉武帝没想到的是,他自认为可靠的霍光,在掌权之后却跟变了个人似的,不但排挤其他辅臣,还对刘弗陵进行全方位压制,最终成为一名权臣,掌控着大汉王朝的最高权力。
后来,霍光又先后扶持刘贺和刘病已继位,他去世之后,刘病已发起对霍氏一族的讨伐,这才重新夺回了大权。
这么看的话,汉武帝也不是算无遗策,但他杀母立子这个做法,也没有被汉朝皇帝继承下来,直到北魏时期,这一做法才成为惯例,皇子被立为太子之后,其母都会被杀掉,北魏却没有因此变得安稳,可见这一做法有些矫枉过正了,也不怎么可取。
回头再说说钩弋夫人的身后事,刘弗陵继位之后,对母亲十分思念,于是追封她为皇太后,征发役徒二万人修建云陵,用于安葬母亲,还设置园邑三千户,追封外祖父赵氏为侯爵。
不过,刘弗陵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反对后宫、外戚干政的,他在位期间,虽然给了赵氏一族很多好处,却没有让他们之中任何一人入朝为官。
总的来说,汉武帝之所以沙嗲钩弋夫人,是鉴于汉朝后宫干政的教训以及他自身的经历,权衡之下做出的决定,虽然很不人道,他也很舍不得钩弋夫人,但他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一定是会做对江山社稷最有利的事情的。
钩弋夫人是个什么样的女人?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立子杀母?
男人常说:女人心海底针,看了钩弋夫人被汉武帝残害的下场,便会发现:男人的心才是深不可测,前一秒还对你甜言蜜语,捧在手心里当宝,后一秒就将你杀了。
有“绝活”的钩弋夫人汉武帝喜好女色,也喜欢新奇,如果世间有一个女子既有美貌,又有传奇,那么自然会深深的吸引这位千古一帝。我们这个时代肯定没有,但凡有点绝活的,都能被网友揭穿。但在汉武大帝时代还真有,此女便是钩弋夫人。
汉武帝虽贵为帝王,却有着平民眼光,在选妃方面并不注重身份地位。比如他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便是一个普通歌女,后来却母仪天下。再比如他念念不忘的李夫人,也是以同样的身份进宫的。如此说来,武帝是喜欢有艺术感的女性吗?
不过遇到钩弋夫人之后,你会发现武帝还喜欢有绝活的女性。那么钩弋夫人有什么绝活呢?说起来她确有奇处。
武帝步入晚年后,精神依然健硕,对女性的乐趣也没有降低半分。有一次,他骑马来到河间(河北境内)狩猎,当地官员知道他好色,于是便让一个方士向他推荐了一个美丽的奇女子。
武帝听说此女不仅美貌还有奇处,兴致一下就上来了。走,瞧瞧去,怎么个奇美法。女子被招来后,武帝一看,果然是国色天香,不过她为什么她的两手一直握成拳头呢?武帝让她伸开,此女说,自己从小拳头就是这样,从来没有伸开过。
武帝不信,天下竟有这等奇事,来,武士们上!给我掰开她的拳头。眼看着身边的武士一个个败下阵来,武帝坐不住了,这怎么可能嘛,一个小女子能有多大力气。他起身走到女子身边,拿起女子的手,只那么轻轻一掰,女子的两手便轻松的展开了。在场的人都啧啧称奇,纷纷对武帝说,这都是天意啊!说这女子就是上天赐给武帝的。
以我们局外人来看,这分明就是精心策划的一个“阴谋”,不过武帝老了,觉得自己在这个年纪还能有此奇遇,这是一件幸事。于是,便将这位“拳夫人”带回了宫,不久便封她为婕妤,让她住进了钩弋宫,从此便称她为“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年轻漂亮,又有绝活护身,甚合武帝的胃口。当时的卫子夫已老,李夫人又去世了,所以晚年的武帝十分宠爱钩弋夫人。没过多久,钩弋夫人便有了身孕,于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生下了一个皇子,取名刘弗陵,也就是后来的汉昭帝。
也许是因为钩弋夫人有绝活的缘故,据说这刘弗陵的出生也十分传奇,一般人在娘胎里呆十个月就受不了啦,可人家愣是呆了十四个月才出来的。
汉武帝很高兴,因为在上古时期的尧帝据说也是在母亲腹中呆了十四个月,如今自己的儿子竟然也出现相同的情形,这难道不是一个好兆头吗?他特意将钩弋夫人居住的钩弋宫改成了“尧母门”。但事实真不是这么回事儿?还不如做个普通人,或许还能长寿,这是后话。
子类其父与子不类父晚年得子,本就是人生一大幸事。更何况,这刘弗陵体格健壮,聪明伶俐,武帝逢人便夸:这孩子像我,也就是子类其父。武帝这么说,他是有深意的,因为当时的太子刘据太不像武帝,也就是子不类父,这让武帝很不满。
太子刘据是皇后卫子夫所生,也是武帝的长子。本来武帝也曾以这个长子为傲,但刘据并不像武帝那样强势、尚武,反而一儒生之态,温文尔雅,为人谨慎,武帝心里便多少有些失落。
但他的矛盾之处在于,历代帝王也并不都像他一样,要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同样也需要像文帝、景帝那样温和、宽厚的,能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帝王。武力可以支撑起一个强大的不被欺侮的国家,但却无法形成文景之治那样的繁荣。
所以,武帝也在说服自己,认为太子作为未来的帝王,即使不像自己,对国家也是有好处的,父亲打下江山,交由儿子好好治理,正所谓文武相继,这也是他没有废除太子的原因。
再到后来,武帝的几位夫人都生了儿子,刘据渐渐感到了危机,武帝对他的不满也逐渐明显了起来,甚至卫子夫还曾委托卫青替太子在武帝面前说些好话。但刘据始终没有明白武帝主张文武相继的意图,而是希望武帝也不要再去打仗,经常直言相劝武帝,这让武帝十分不满,同时也给了其他另有用心的人可趁之机,在宫中树敌不少。
比如武帝身边的太监苏文就经常在武帝身边说太子的坏话,随着武帝年纪的越来越大,疑心也随之加重,就在此时,太子刘据被江充陷害,坠入巫蛊之祸被迫起兵,再加上武帝听信谗言,认为太子确有谋反之心,于是下令派重兵围剿太子,最终刘据被逼自杀。
武帝之所以对太了产生如此强烈的怀疑,与他意识深处所认同的“子不类父”情结有着一定的关系。刘弗陵出生后,武帝松了一口气,终于有一个“子类其父”的儿子了,他在心理上得到了补偿。
同时,刘弗陵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出生方式,于是武帝最终决定立钩弋夫人之子刘弗陵为新太子。这样一来,太子有了人选,那么与太子相关的人该怎么处理呢?
立子杀母在中国古代的宫廷中,传统观念是母以子贵,对于后宫女人来说,如果自己的儿子被立为太子,那么自己就是未来的太后了。这么说来,钩弋夫人已然能望见在不远的将来,自己坐在太后的位置上了。
但是,令她没想到的事情却发生了。作为武帝的宠妃,太子的生母,未来的太后,她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而且连小命也没保住,这是怎么回事呢?
汉武帝之所以能登上帝位,与他的生母王美人有着重大关系。那时,王美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联合长公主刘嫖,暗中排挤栗姬,为不是太子的刘彻赢得了一个皇位。但是,刘彻即位之初,却处处受制于他的祖母窦太后,一直被压抑了五六年,才真正掌权。
再后来,他又经历了王氏、卫氏的外戚专权,可以说武帝的人生深受外戚之苦,所以,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也经历这样的痛苦人生。于是,他决定立子杀母,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子幼母壮可能造成外戚专权的局面,给未来小皇帝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可以说,武帝一颗爱子的心可以理解,但是他依然没有刹住外戚专权的风气。
那天,他把钩弋夫人招致大殿,以一件小事为由对钩弋夫人大肆斥责了一番。皇上动怒,作妃子的只能认错,尽管钩弋夫人连忙磕头认错,武帝依然没有放过她,先将她关进监狱,最后下令将其赐死。
就这样,武帝开了立子杀母的先河,钩弋夫人年纪轻轻便成为了历史的替罪羊。她以戏剧化的方式走入后宫,又以戏剧化的方式走向了人生尽头,正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她的幸与不幸都掌握在权力者手中,靠近皇权也是一把双刃剑。
那么,武帝的愿望实现了吗?很显然并没有。
武帝之后的西汉王朝武帝临死前,把辅政幼主安定社稷的重任交给了默默无闻的霍光,于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驾崩,时年70岁。但武帝通过对辅政大臣的选择,勾勒出身后十年的政治图景,可以说,他的眼光还是很精准的。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沾哥哥霍去病的光,做了武帝身边的侍从。霍去病死后,霍光又担任了光禄大夫,二十年不离武帝左右,且行事谨慎,从来没有过失,从而午到了武帝的信任和亲近。
但武帝托孤的大臣也不止霍光一人,还有四位,分别是金日磾[dī]、田千秋、上官桀和桑弘羊。金日磾去世得早,田千秋性格温顺,剩余三人很快因权力的争夺分立成了两派:一边是霍光,另一边是上官桀和桑弘羊。
但是由于汉昭帝对霍光十分信任,加上当时的长公主也想废掉昭帝,另立新王,这样霍光与昭帝的组合更加稳固,没过多久,霍光便借故将上官桀、桑弘羊,燕王刘旦、长公主全部一网打尽。从此,朝廷的大权便全部落在了霍光手里。
昭帝8岁登基,21岁去世,在位13年的政事基本是霍光在打理。昭帝之后,由谁来做皇位继承人,选武帝活着的唯一一个儿子广陵王刘胥还是选武帝的孙子刘贺为帝?霍光选择了后者。
刘贺原来不引人注目,但是一当皇帝,缺点都暴露出来了,行为放纵、淫乱,败坏朝纲,影响恶劣。霍光意识天自己选择错了皇帝,,于是以国家社稷为重,联合大臣废黜了刘贺,又拥立戾太子刘据流落民间的孙子刘病已(刘恂)做了皇帝,是为汉宣帝。
宣帝即位后,霍氏一族更加显赫。但霍光去世后,他的家族便因骄横遭到了灭族。回顾霍光的一生,尽管霍光独揽大权,但是他到死也算是没有出卖武帝,尽职尽责地完成了武帝交托给他的任务。
从昭帝到宣帝,西汉还出现了短暂的“昭宣中兴”,宣帝活得也不长,在位26年,年仅43岁便交代了一生,帝位落到了他的儿子刘奭[shì]手里,是为汉元帝。
汉元帝最关键的是娶了一个不省心的老婆王政君,这位王政君颇有当年吕后的味道,元帝死后,成帝即位,整日成迷于酒色,不问朝政,权力自然便落入外戚王氏手中。
这位王政君把持朝政六十余年,先后以天下母的身份辅佐了四个皇帝,还弄出了一个半路出家的皇帝王莽,最终断送了西汉的江山。
由此可见,汉武帝左防右防还是没有防住外戚专权,武帝之后的西汉,刘家基本成了空壳,成了傀儡皇帝,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位配给武帝提鞋的后继之人。
回头再看,钩弋夫人死得冤不冤,或许心中会有另一个答案。
钩弋夫人是个什么样的女人?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立子杀母?
汉武帝临终,欲立刘弗陵为太子,狠心赐死了钩弋夫人,汉武帝的说辞是,子幼母壮,怕重蹈吕后覆辙,危及汉室社稷。当然这只是武帝顾虑的一方面,他应该还有难言之隐,才会对钩弋夫人痛下杀手。
貌美绝伦,年轻守寡恐会是赵姬第二武帝六十多岁的时候,得到钩弋夫人,特别宠幸,随后有了儿子刘弗陵,晚年得子让汉武帝对幼子特别怜爱,欲立为太子。 汉朝从吕后开始,相继出现薄太后、窦太后、王太后干预朝政,甚至专权。 儿子刘弗陵年幼,若汉武帝驾崩,钩弋夫人正当盛年,作为太后必定临朝干政,武帝担心她会像吕后那样骄横跋扈,残害刘姓宗室。 而且钩弋夫人貌美绝伦,年纪轻轻就守寡,如果像秦始皇的母亲赵姬那样给他戴绿帽子,他是绝对不能容忍,皇家也丢不起这人。
钩弋夫人岂止手中有钩,心中也有“钩”钩弋夫人年纪轻轻,无缘无故被赐死甘泉宫,很多人惋惜。她的悲惨结局,也赚取后人很多同情。 但是,钩弋夫人真的是一朵白莲花,是无辜被害的吗?未必!
其一,奇特的"献美"
钩弋夫人出现在汉武帝晚年,得到隆宠,有点戏剧性。据说,钩弋夫人一出生手中就紧握着一个玉钩,任谁都掰不开。唯独汉武帝! 这份所谓"天赐"的缘份让汉武帝格外珍惜。汉武帝封为婕妤,号称"钩弋夫人"。当时未央宫还流行一种游戏,叫"藏钩"。 但是细想起来,这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钩弋夫人的父亲因罪被处宫刑,是掖廷的中黄门。他深居宫中,对武帝的为人、喜好肯定很了解,策划联合一帮阿谀奉承的官吏导演一出那样的戏,一点不难。 当然,唯一的前提是,她女儿是一个美貌绝伦又聪慧的女子。不美不能吸引帝王;不聪慧在后宫很快会成为各种势力角逐的炮灰。
其二,独宠椒房手段多
汉武帝是一个文韬武略都很卓绝的帝王,能入他法眼的女人,一定是不简单的。武帝晚年椒房独宠钩弋夫人好几年,甚至连皇后卫子夫都难得见上皇帝一面。这其中钩弋夫人肯定明里暗里使了不少手段。
其三,"尧母门"可不是摆设
钩弋夫人得汉武帝宠幸后生儿子刘弗陵,据说这孩子在娘胎里呆了十四个月,跟传说中帝尧一样,于是汉武帝将钩弋夫人居住的宫殿门,改为尧母门。汉武帝也从不掩饰自己对小儿子的喜爱,觉得他像自己。 汉武帝对钩弋夫人以及小儿子的格外宠爱,让看在眼里的一帮蝇营狗苟的小人有了可趁之机。大将军卫青去世后,皇后卫子夫失去外戚倚仗,色衰爱弛,太子的储位因武帝的疏远变得岌岌可危。钩弋夫人盛宠多年,难免不垂涎后宫主位。
其四,巫蛊之祸幕后主谋
以江充为首的一帮小人,给卫太子下套,征和二年(前91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等人遭诬陷不能自明而起兵,兵败后皇后、太子相继自杀,许多人都受到牵连,包括司马迁的好朋友仁安。 "巫蛊之祸"如果说跟钩弋夫人一点关系都没有,鬼都不信。 试想,谁能给江充那么大胆子,敢嫁祸太子?谁是这个事件的受益者?谁能让堂堂的皇后都见不到汉武帝,太子都被屏蔽在武帝的视听之外?汉武帝派出去核实详情的使者都帮着糊弄武帝。这等细思极恐的事,如果背后没有一个强大的操盘手,光凭江充能翻得起这样的大浪吗? 钩弋夫人怎么逃得了干系,即便钩弋夫人做得滴水不漏,聪明绝顶的武帝等事态平息以后也不可能觉察不到。
因此,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出于担忧子幼母壮,独断专权时是一方面;对于钩弋夫人恃宠而骄,胡作非为的惩罚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钩弋夫人是个什么样的女人?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立子杀母?
汉朝高祖刘帮斩蛇起事到楚汉之争建立王朝,与朝中重臣杀白马盟誓:刘家江山尚存,保证大家后代都有肉吃。这就是著名的“白马之盟”。汉朝在刘帮死前政事顺当。
刘帮死后,刘盈即位,谓汉惠帝。太后吕雉毒辣,刘盈害怕吕后。吕后专权,杀尽刘氏诸王,用吕家宗亲代之,几乎夺取刘姓天下。周勃等一干大臣念及高祖盟约,杀完吕姓宗亲,还天下于刘氏。
直到汉文帝刘恒亡故后,汉景帝刘启时,窦太后手握兵权,干预朝政,极力主张先祖奉信的黄老学说,无为而治,修息养民。朝中大小事务,景帝都奏请窦太后。窦太后曾干涉景帝立太子,提出景帝弟弟刘武为太子,被窦太后侄子窦婴奏问:刘威之后是刘启子孙继位还是刘武子孙继位?窦太后不能答才做罢。
汉景帝刘启亡,汉武帝刘彻即位。刘彻母亲王皇后干政,命刘彻舅舅田玢为臣相,田玢与姐姐王皇后以权谋私,让刘彻不少操心,最后王窦两家相互倾轧,使朝庭一片混乱。
祖母窦太后主张黄老无为,刘彻推纵儒学,差点被掌握兵权的祖母赶下皇位。
惠帝时有吕雉专权,后又吕氏之乱。景帝时刘姓诸王不服窦太后干政,有刘濞等诸王之乱。汉武帝刘彻在位时,后宫祖母窦太后、母亲王皇后、姑母馆陶公主窦太主三个女人压在头上,“金屋藏娇”的阿娇任性,共四个女人让刘彻倍感不舒服。
刘彻六十岁时,卫子夫为皇后,刘据为太子。汉朝从高祖时起受匈奴扰边,采取“和亲”加以解决,武帝时,组织卫青军团,霍去病军团横扫匈奴,战果辉煌。汉武帝极力主张对匈奴用兵,而太子刘据主张息兵养民。刘彻蔬远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卫青、霍去病都已亡故,太子势单。
汉光武帝的婕妤(皇妃)钩弋李夫人勾结太监门人江充、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臣相刘屈髦发起“巫蛊之乱”,杀尽了刘彻的姑妈、姨妈、舅舅及窦家诸亲,逼反太子刘据。卫子夫自杀,刘据被臣相刘屈髦派人追杀,惨遭杀戮。
“巫蛊之乱”使六十多岁的刘彻杀死了自已的亲生儿子,刘彻平静后,万分后悔。杀死了太子之乱的所有人。
汉光武帝总结了“子幼母壮,后宫干政”的教训,在临终前,以“死后担心钩弋夫夫淫乱为由,于云阳宫处死年青的钩弋夫人,传位八岁的儿子刘弗陵,由大司马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臣相桑弘羊、太尉上官杰为辅朝大臣。
汉朝最终还是灭亡在皇帝年幼,太后听政,外戚辅政上。
钩弋夫人是个什么样的女人?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立子杀母?
前88年,21岁的钩弋夫人刚侍寝完,70岁的汉武帝就脸色大变,突然下令:“拖下去,赐死!”钩弋夫人连哭带喊,跪地求饶。谁料,汉武帝别过脸去厉声说:“快走吧,你活不成了!”
“陛下,不要啊!弗陵年幼,他不能没有母亲!”
钩弋夫人云鬓散乱,衣衫不整,脸上的红晕还未散去,撕心裂肺地哭喊着。
汉武帝没有理会,他背过身去,用力地摆摆手:“来人,快拖走!”
就这样,年轻貌美的钩弋夫人被连拉带拽地拖走,空荡荡的寝殿里,久久回荡着她凄厉的哭喊。
汉武帝回头看了一眼,那个使自己神魂颠倒的俏丽身影,心中一阵剧痛,初次见面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人生若只如初见10年前,汉武帝出巡,路过河间郡(今河北)时,身边一位术士说:“恭喜陛下!空中祥云飘飘,乃大吉之兆,想来此地必有奇女子。”
纵横捭阖,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到了晚年,热衷于迷信相术,身边常有“望气者”跟随左右。术士的一番话,让武帝兴致大发。他当即下令四处寻人。果然很快,就找到了一位妙龄少女。
汉武帝第一眼看见女子,不由得惊呆了!只见这位女子一袭白衣,肌肤胜雪,姿容秀丽,仪态万千,竟和自己故去的宠妃李夫人一模一样!
“陛下,此女赵氏,自幼双拳紧握,从未展开,据说唯有真龙天子方能令其打开。”
还有这等奇闻?武帝一把抓起赵氏的手,轻轻抚摸了一下,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只见赵氏白嫩光洁的玉手,就像盛开的白莲花,竟慢慢地舒展开来,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掌心里赫然躺着一枚小巧精致的玉钩!
随行官员立即跪倒一片,山呼万岁。汉武帝哈哈大笑,豪情满怀,对赵氏说:“你就叫拳夫人吧!”一脸娇羞的赵氏被扶上马车,被武帝迫不及待地临幸。
三千宠爱于一身刚回宫,武帝就把赵氏封为婕妤,婕妤是仅次于皇后的地位。接着又赐居钩弋宫,对赵氏赐名钩弋夫人,从此开始了对她的万千宠爱。
在汉书记载中,对倾国倾城的李夫人,只有2个字“有宠”。卫子夫也是2个字:得幸。而对钩弋夫人,却用了3个字:大有宠。
足可以证明钩弋夫人有多受宠,当时的皇后卫子夫已年老色衰,根本不可能跟钩弋夫人抗衡,武帝宠妃李夫人也早已病逝。因此钩弋夫享有专房之宠,享受着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荣光。
钩弋夫人的离奇经历,轰动后宫,宫女妃嫔人人艳羡,做梦都想拥有这样的好运。久而久之,一种藏钩游戏很快在后宫流行起来。
李白有诗句“更怜花月夜,宫女笑藏钩”。说的就是盛行于唐代宫廷的藏钩游戏。
钩弋夫人童话一般的传奇故事还在继续,更为离奇的事情发生了。
武帝对钩弋夫人的专房之宠,很快便开花结果,钩弋夫人竟然怀上了身孕。此时武帝已然60多岁,竟然还能让10几岁的钩弋夫人怀孕,武帝欣喜若狂。
可令人费解的是,钩弋夫人怀胎10个月,还迟迟没有生产的迹象。
这是怎么回事呢?
14月产子,尧母之门公元前94年,钩弋夫人终于产下皇子—刘弗陵,算下来,她的孕期竟然足足经历了14个月。
这个有违常识的现象,不但没有引起武帝的疑心,反而在一众佞臣的阿谀奉承之下,认为是天降吉兆。
传说,上古尧帝在母体中14个月,才降生人间。
如今,钩弋夫人生的这个皇子,竟与尧帝有共同之处,这让老来得子的武帝,激动不已,当即就把钩弋夫人的寝宫,赐名尧母门。
随着刘弗陵一天天长大,汉武帝对刘弗陵的喜欢一也与日俱增,他认为,刘弗陵身体健壮且智商高,最像少年时的自己,所以人前人后毫不掩饰,对刘弗陵的偏爱。
不仅如此,他命内廷画工绘制“周公辅成王”的图画,赐与霍光,暗示群臣。
群臣恍然大悟,原来,皇上是想立少子刘弗陵啊。此时,太子刘据已30多岁,因此,一场针对太子的宫斗大戏,就暗戳戳地拉开了帷幕。
巫蛊之祸 祸起萧墙公元前91年,武帝经常感到头痛欲裂,多方医治无效。宠臣江充趁机进言:“陛下,您之所以久病不愈,定是宫中有人诅咒。”
晚年武帝昏聩迷信,对这样的无稽之谈竟然深信不疑,反而命江充去查。很快,一查就查到太子刘据头上,一时间,各种证据都指向了太子。
太子刘据百口莫辩,他想面见父皇却被极力阻挠。他一怒之下,除掉了江充,并被迫反抗,打出了勤王的旗号。武帝听说后暴怒,马上派军平叛,太子刘据不敌,万般无奈之下自尽。
武帝的凉薄,让太子刘据之母卫子夫,万念俱灰。她用三尺白绫了结自己,以死明志,就这样,母仪天下的一代贤后卫子夫,从此香消玉殒。
转眼间,幸运降临到钩弋夫人身上,她生的幼子刘弗陵成了最后的赢家。
大彻大悟 ,醍醐灌顶刘据太子和卫子夫的相继离世,让武帝突然惊醒,感觉事情不对劲,他命人立即彻查,这一查不要紧,真相让武帝倒吸了一口冷气。
原来太子刘据真的是被陷害的,而背后的主谋竟然就是自己视为心腹的江充。
佞臣江充,不但指使构陷太子刘据,还从武帝身边朝夕相处的黄门中人入手,纠集了一大批太监为他所用。
原来,黄门中人指的是太监。因为他们一般是站在黄门之下,等着皇帝传召,所以得名。钩弋夫人的父亲当年被判宫刑,就去当了太监。
更让武帝不寒而栗的是,钩弋夫人和江充竟然是同乡,在巫蛊事件中,二人曾有过频繁接触!
得知这一切的武帝,就像刚从一场梦里醒来一般,他回忆起钩弋夫人入宫的点点滴滴,他突然感觉,有一双手在黑暗里操纵,把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想到这里,武帝的冷汗顺着脸颊汩汩而下。
子少母壮,去母立子这个钩戈夫人,并不像表面那样无辜可人,从开始在民间宣扬自己的美貌,到手握玉钩,以及超期怀孕生子,无不是套路满满!
一切已经清晰明了,英明一世的武帝懊悔不迭,可是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他能做的,就是要止损。钩弋夫人是不能再留了。
尽管她进宫以来,用她的倾国倾城之貌,和温柔沉静的性情,让年迈的武帝感受到了久违的新鲜,可是,他现在不能再贪恋这些了,他自知时日无多,必须要做个决断。
想到这里,杀伐果断的武帝做了一个残酷的决定:赐死钩弋夫人。所以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刚侍寝完的钩弋夫人,明艳动人楚楚可怜,哭的梨花带雨的样子,更是令人心碎。
可是,已经大彻大悟的武帝,又怎能回头?他一个人在寝殿里沉思良久,直到天亮。也许他回想了他一生中的女人,陈阿娇,卫子夫,还有钩弋夫人,都成了他生命的过客。
钩弋夫人死后,汉武帝问身边人,外界对赵氏之死有何看法。答说:人们不理解为何要去母立子?
武帝冷笑:“一般人怎么能够理解呢?古往今来,有多少惑乱朝纲,就是因为主少母壮。难道,没听过吕后的故事吗?!”
原来,汉初吕后专横,武帝登基前后,外戚后宫干政,他的祖母窦太后历经文景两朝,一直左右朝政,使他深刻体会到,被干预朝政的恐惧。
子少母壮,所以才去母留子,以绝后患。武帝用这样一句冠冕堂皇的话,堵住了悠悠众口,至于除掉钩弋夫人的真正原因,只有武帝自己心里最清楚。
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逝。第二天,刘弗陵登基,是为汉昭帝。
写在最后汉武帝身边的女人,陈阿娇被打入冷宫,卫子夫被迫自尽,即使后来真相大白。他也没有把卫子夫妥善安葬,只草草葬于荒凉之处,完全不感念卫氏家族,为大汉立下的汗马功劳,也不怜惜卫子夫,当了30多年的一代贤后。
而传奇的钩弋夫人,苦心经营,好不容易得到武帝的宠幸,却落得个凄惨下场,不得不让人唏嘘感叹。
她本是一介弱女,如果说她有野心,恐怕凭她一己之力,难成气候,或许她只是一枚棋子,只能按照事先的安排,步步为营,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其实也是最大的悲哀。
武帝旷世雄才,英明一世,没想到晚年昏聩,乃至被人利用,钻了空子,酿成大祸。
失子之痛中,武帝才慢慢意识到,自己中了圈套,但他生性好强,不可能承认自己糊涂。他在将死之前,除去钩弋夫人,一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更是防止母涉子政。
有人说,钩弋夫人是史上最大的白莲花,筹谋算计贤能太子刘据,只为自己的儿子当皇帝,可人算不如天算,刘弗陵当上皇帝后,没多久就猝然离世,最终继承皇位的,却是刘据唯一存活的孙子。
因此,有人说,为人要常怀善心,不要耍小聪明,想着算计他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你在算计他人的时候,说不定别人也在算计你。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钩弋夫人是个什么样的女人?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立子杀母?
七岁的刘弗陵被立为太子,他的母亲钩弋夫人却被送到监狱。夫人痛哭哀求,汉武帝却说:“你活不成了。”果然,没多久,夫人死于非命。
最是无情帝王家。前几天还被汉武帝千宠百爱的美人,突然间就成为黄泉之下的魂魄。
有人问汉武帝:“为什么要除去钩弋夫人?”汉武帝说:“从古至今,国家内乱的原因大都是因为君主年少而母亲年壮。母亲独断骄横,淫荡放肆,没有人能阻止她。你们没听说过吕后的故事吗?”
表面上看,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只是因为“子弱母强,必乱天下”。可是,这是唯一的原因吗?
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背后可能还隐藏着不能公开的秘密。
01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晚年的痛汉武帝与皇后卫子夫相伴49年,卫子夫的儿子刘据7岁被立为皇太子,在太子位置上坐了31年。
后来因为巫蛊之祸,刘据自刎,卫子夫自缢。
虽然当时汉武帝对他们怨恨之极,可是后来却追悔不已。他修建思子宫以寄哀思。又在湖县修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望而思之,期魂来归。
巫蛊之祸虽然看似并没有钩弋夫人直接参与其中。可是如果从头到尾细细想来,钩弋夫人在巫蛊之祸中,就像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推动着事情的发展。
钩弋夫人大概在公元前95年入宫,一年后生下儿子刘弗陵。巫蛊之祸发生在公元前91年,刘弗陵三岁。
当时,汉武帝久病不愈,宠臣江充跟汉武帝说,有人行巫蛊之术诅咒天子。
汉武帝一听,这还了得。马上命江充去查找行巫蛊之术的人。江充仗着汉武帝的支持,从妃嫔到皇后的宫中,全部被他搜查了一遍。
最后,他声称在太子宫中找出了木偶人。
刘据百口莫辩,向自己的老师石德求教。石德说:“皇帝在甘泉宫养病,皇后和你都无法见到他,皇帝的生死存亡现在都不知道。我建议你先将江充诛杀再说。”
刘据听从了石德的建议,当街诛杀了江充。江充一死,其党羽趁机为非作乱。
刘据看到这样混乱的局面,更加相信汉武帝已经病死,朝政被奸臣把握,因此决定起兵。
混乱中,太监苏文逃脱,见到汉武帝后,污蔑刘据在长安城造反。
汉武帝起初并不相信,派使臣招刘据觐见。没想到使臣因为害怕,连长安城都没敢进,就撒谎说太子谋反要杀他。
汉武帝大怒,派兵追杀刘据。刘据仓皇出逃,在逃亡途中自杀而死。
卫子夫闻听儿子的死讯后,一根白绫带走了香魂一缕......
一年后,汉武帝气消了,也渐渐察觉出刘据起兵之事有冤情。于是,他将一堆构陷刘据的大臣全部诛九族,血流成河。
在整个事件中,仔细理清脉络,一群特殊人物浮出水面。他们就是最接近皇帝的人,服侍皇帝吃喝拉撒的太监。
江充诬陷太子的消息,通过太监散播出去,太监在其中添油加醋,传到刘据耳中。
刘据本欲见到汉武帝澄清自己,可是太子和皇后竟然无法见到皇帝,派人前去问候汉武帝,也得不到任何消息。
这才让刘据和卫子夫以为皇帝已经被人控制,甚至已经死亡。无奈之下起兵,从而兵败身死。
那么,到底是谁在阻止太子和皇帝见面?皇帝身边的太监当然难辞其咎。
太子在长安城中起兵,不知名的使臣和太监苏文是极其关键的人物。正因为他们扭曲事实,才造成汉武帝派兵追杀刘据。
史书上并未记载这位使臣的姓名,可以知道的是,他是汉武帝身边的亲随,非常可能是一位太监。他没有进入长安城,宁可承担欺君之罪,也要诬告刘据造反,很明显是有意为之。
太监苏文不仅在刘据杀掉江充后,污蔑造谣。而且在此之前,他就多次寻找太子过失,添枝加叶地向汉武帝进行汇报,离间了汉武帝和刘据之间的父子感情。
史书上记载了这样两件事:
1】太子刘据进宫谒见卫子夫,时间稍微长了点。苏文向汉武帝报告说:“太子调戏宫女。 ”于是汉武帝将太子宫中的宫女增加到200人。
《汉书)中记载:上与诸子疏,皇后希得见。太子尝谒皇后,移日乃出。黄门苏文告上曰:“太子与宫人戏。”
2】汉武帝感到身体有点不舒服,派苏文手下的太监常融去召太子,常融回来后对汉武帝说:“太子面带喜色。” 太子来到后,汉武帝观其神色,见他脸上有泪痕,却强颜欢笑,汉武帝感到很奇怪,再暗中查问,才得知事情真相根本不似常融所说,于是杀死常融。
《汉书》中记载:上尝小不平,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
这些太监为什么要对刘据进行构陷呢?他们意欲何为?
这一切的最大得利者就是刘弗陵,操纵者很可能就是钩弋夫人。从《汉书》中可以找到些许端倪。
《汉书》中是这样记录钩弋夫人的身份的:先是,其父坐法宫刑,为中黄门,死长安,葬雍门。
原来,钩弋夫人的父亲曾是朝中官员。因为犯罪被处以宫刑,担任了中黄门的职务,也是宫内的一个太监。
钩弋夫人当时已经有了三岁的儿子刘弗陵,太子之位被刘据占据。要想推举刘弗陵上位,势必要搬掉刘据这块绊脚石。
这些太监与钩弋夫人的父亲曾经是旧相识,互相勾连顺理成章。一旦刘弗陵上位,太监们将有从龙之功,在旧有的交情和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太监们自然会倾向于刘弗陵。
做为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帝王,常年浸渍在充满危机的权力斗争中,疑心重重本就是常态。
汉武帝并不需要拿到100%的证据才能治罪钩弋夫人,而是将这些疑点串联起来,就可以在心中对钩弋夫人产生巨大的不信任。
更何况汉武帝非常清楚,钩弋夫人的入宫本就是一个圈套,她就是一个心机女。
02 钩弋夫人不是简单的女人公元前95年,61岁的汉武帝在河间府武垣城(今河北沧州)一带游玩。
随从中有一位术士,突然满脸喜色地对汉武帝说,此地祥云环绕,气息非凡,一定有奇异的美人。
汉武帝一听有美人,立即派人去找。果然找到一位十六、七岁的美女赵氏。赵氏有个奇怪的毛病,她的双手握拳,无法张开。
汉武帝轻轻抚摸了一下赵氏的双拳,她的双拳竟然张开了,里面还握着一只小巧的玉钩。
众人立即恭维,天子的神威治愈了美人的怪病,实在是天赐吉兆。
汉武帝当时非常享受这样的奉承,乐呵呵地将赵氏带回皇宫,封为婕妤。大家也叫她拳夫人,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很得汉武帝宠爱,生下了儿子刘弗陵。这个孩子的出生也颇为稀奇,据说刘弗陵与上古尧帝一样,都是怀胎14个月才出生的,于是钩弋夫人的宫门被称为“尧母门”。
《汉书·外戚列传》中记载:拳夫人进为婕伃,居钩弋宫,大有宠。太始三年,生昭帝,号钩弋子。任身十四月乃生,上曰: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
62岁的汉武帝老年得子,觉得自己仍然龙精虎猛,自然对钩弋夫人更加宠爱。
汉武帝虽然年老固执,喜欢听人阿谀奉承。但他并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即使事发当时他被迷惑,过后细细琢磨,当然也能明白其中的关窍。
钩弋夫人的献美过程是一个“局”。刘弗陵14个月才出生,与尧帝相媲美,也是精心设计好的彩头。目的是为了得到汉武帝的宠爱,接近那个天下至尊的位置。
钩弋夫人的人脉和心机都让汉武帝清楚她绝不是一个单纯宽厚的女人,与人合谋做出“巫蛊之祸”这样的大局是钩弋夫人完全有能力、也有可能做出的事。
可是,汉武帝为什么不让人追查钩弋夫人在“巫蛊之祸”中的行为呢?这还有个不能说出口的原因。
03 不能说出口的秘密卫子夫作为皇后39年,口碑极好。而刘据在太子位置上待了31年,皇后和太子的势力都非常大。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不免让汉武帝担心外戚势力会影响到王权。
汉武帝想打压一下外戚势力也无可厚非。实际上,最初的巫蛊之祸是从公元前103年开始的,那时候刘据并未被卷入进来。
当时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利用职位之便,挪用军饷,事情败露后被捕下狱。
公孙贺为了救儿子,便向皇帝请求去追捕一个潜逃已久的罪犯朱安世,以求对公孙敬声能够轻判。
没想到朱安世被抓后,在狱中上书诬告公孙敬声与汉武帝女儿阳石公主私通,并让巫师在汉武帝所经过的马路上埋木偶人诅咒天子。
在朱安世所说的地点,汉武帝派去的人果然挖出了木偶人。于是汉武帝勃然大怒,命人逮捕公孙贺,导致公孙贺父子冤死狱中。
办案的官员趁机公报私仇,连坐了汉武帝和卫子夫的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卫子夫的侄子卫伉及卫长公主之子曹宗(卫子夫外孙)亦在连坐之内,皆被处死。
这件事有很多疑点,让宰相去抓捕卫尉都抓不到的逃犯,而且还抓到了。而这个逃犯居然还知道“宰相和公主私通,给皇帝下蛊”的隐秘事情,实在不合理,不能不让人怀疑这是一个阴谋!
事情最后的结果就是,卫子夫家族受到巨大创伤。公孙贺是刘据的大姨夫,也是当时刘据在朝堂上最大的依靠,经此一事,被汉武帝一举剪除。
在接下来的更为惨烈的太子巫蛊事件中,或许汉武帝的本意只是想借巫蛊之事进一步打击外戚势力,但是没有想到太子会反抗,最后事情朝着不可预料的方向发展了。结局太惨烈,脱离了汉武帝最初的设想。
也有一种说更阴暗的说法是,汉武帝本就想废了刘据太子之位,其中的依据如下:
1】刘据与汉武帝政见不同,汉武帝热衷开疆拓土,杀伐决断。而刘据却为人宽厚仁慈,不为汉武帝所喜。
2】刘弗陵出生后,钩弋夫人的宫门命名为“尧母门”,尧是一代贤帝,将刘弗陵比作尧,暴露了汉武帝想将刘弗陵立为太子之心。
无论如何,汉武帝在太子和皇后惨死后,深为后悔。于是,他杀了涉及此案的所有人员,其中也包括钩弋夫人,目的是为妻儿复仇,也是为自己赎罪。
而汉武帝是巫蛊之祸的幕后黑手,当然是不能言说的秘密。
四、结束语钩弋夫人是个心机深沉的女子,对权力有渴望,与太监勾结在一起,正是王权稳固的大忌。汉武帝“立子杀母”,一定是有“为了避免太后干政、外戚乱权”这一原因。
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为自己逼迫儿子刘据和妻子卫子夫自杀而深感忏悔,用犯事者的鲜血来报仇和赎罪。
宫廷权力之争充满着血腥和斗争,怪不得后世有南朝皇帝临死前说:“愿永世永生不再生在帝王家。”
~~~~~~~~~
欢迎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