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晚年后悔太子之死,为什么没有厚待太子的后人?

建思子台。

因为刘据去世后,他的家人几乎都同时被杀,只有一个曾孙成为漏网之鱼,汉武帝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不过这个曾孙后来成为了汉朝皇帝,他就是汉宣帝刘询。

汉武帝晚年十分昏聩,尤其相信鬼神之说,再加上他宠爱刘弗陵之母钩弋夫人,而疏远太子刘据之母皇后卫子夫,导致朝中出现了大量的反太子派官员,刘据的地位因此被极大动摇。

久而久之,一些阴险小人就出现了,他们利用巫蛊之事大做文章,试图以此扳倒刘据。

具体说来,这几个小人就是绣衣使者江充,案道侯韩说和宦官中常侍苏文等数人,他们在太子东宫埋葬用于巫蛊之术的木偶小人,以此来诬陷刘据诅咒汉武帝,导致刘据为了自保而起兵反抗,结果被汉武帝认为是造反,于是派兵镇压。

而在刘据造反的过程中,由于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与外界的通信又被小人阻断,所以他没有及时知道刘据造反的真相,只是一昧怪罪刘据。

为了保护刘据,卫子夫曾私自给刘据提供武器、士卒和车马,并帮助刘据在长安招募百姓为士卒,但刘据最终还是战败了,仓皇之下只带着两个孙子及少量随从逃离了长安。

随着刘据的败逃,他的家人也遭受了灭顶之灾,先是卫子夫为了自证清白而自杀,紧接着刘据之妻史良娣、长子刘进和妻子王翁须,以及刘据的另外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等家人都被杀死,只有刘据的孙子、刘进之子刘病已因为尚在襁褓之中,所以幸免于难。

不久之后,抓捕刘据的官兵找到了他,他也为了自证清白自杀而死,而在他身边的两个孙子也在当天被官兵杀死,至此刘据的后人之中就只剩下刘病已一人了。

初,太子有三男一女,女者平舆侯嗣子尚焉。及太子败,皆同时遇害。卫后、史良娣葬长安城南。史皇孙(刘进)、皇孙妃王夫人及皇女孙葬广明。

在之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汉武帝一直都以为刘据是真的造反,所以他依然很生气,根本就没想到要去善待刘据的家人。

至于说刘病已,他在家人全部去世之后,被官兵关押在长安的郡邸狱(临时设置的官方监狱,关押的都是与巫蛊之祸有关的犯人)当中,这时候他遇到了一个好心人,名字叫丙吉(一作邴吉),给了他很多照顾。

丙吉原本在地方任职,因为擅长律令而被任命为鲁国狱史,太子刘据逃亡之后,汉武帝一方面加强了长安的警备力量,另一方面又从各地调人入长安调查巫蛊之祸,丙吉因为政绩不错而被汉武帝知道,汉武帝任命他为廷尉监,让他到长安郡邸狱中专门调查巫蛊之祸。

当时很多人都知道,江充是个阴险小人,是靠巴结汉武帝上位的,他曾因私恩诬陷诸侯王的太子,最终导致其被废处死;而江充与刘据有很深的矛盾,所以刘据造反之事,肯定也是江充诬陷导致的。

丙吉来到长安之后,也一直认为刘据造反之事并非事实,所以对刘据产生同情心,后来他得知刘据唯一活下来的孙子刘病已当时就被关押在郡邸狱中,而且无人照顾,所以就挑选了两个忠厚老实、为人谨慎的女囚胡组和郭征卿,并收拾了一间干净宽敞的牢房给她们住,让他们抚养年幼的刘病已。

监狱的伙食很差,刘病已又是长身体的年纪,所以丙吉就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一部分钱资助刘病已,刘病已这才得以存活。

后来,刘病已经常生病,丙吉又出钱给他治疗,几次将他救活过来,他也因此被丙吉改名为病已(刘病已之前的名字不详),以此来祈求健康。

而邴吉为廷尉监,治巫蛊于郡邸,怜曾孙之亡辜,使女徒复作淮阳赵征卿、渭城胡组更乳养,私给衣食,视遇甚有恩。盖以夙遭屯难而多病苦,故名病已,欲其速差也。后以为鄙,更改讳询。

到了刘据死后第二年,发生了一件事,让汉武帝觉得刘据造反之事有蹊跷。

事情是这样的,刘据死后,李夫人生的昌邑王刘髆成为了太子的最佳人选,但刘髆的舅舅李广利太着急了,竟然联合丞相刘屈氂(曾参与镇压刘据)合谋拥立刘髆,还使用了巫蛊之术,结果事情败露,刘屈氂被汉武帝处死,李广利则逃亡匈奴。

因为这件事,让汉武帝觉得刘据造反之事或许与储位之争有关,于是开始派人调查刘据造反之事。

恰在这时,负责看守高帝庙的小郎官田千秋上书为刘据申辩说,儿子擅自调动父亲的军队不是啥大罪,最多也就是鞭打几下而已;再说了,天子的儿子误杀了人,又有什么罪过呢(言外之意是可以赦免)?

田千秋这话点醒了汉武帝,汉武帝便认为刘据起兵之事并不像想的那样恶劣,其中必有小人作祟,于是任命田千秋和大鸿胪,让他参与调查此事。

过了几个月,调查结果出来了,巫蛊之祸及太子造反之事,全是江充等人诬陷的,汉武帝便开始进行大清算,江充、苏文等主谋全部被杀死并夷灭三族,参与过抓捕刘据的官员也都被处死,一时间血流成河,死者无数。

但奇怪的是,汉武帝明明知道刘据是无辜的,但并没有下诏为其平反,也没有下令善待其家人,这是为何?

其实汉武帝之所以这么做,有他的苦衷和深层考虑。

第一,汉武帝是皇帝,他虽然做了错事,但他不能承认自己做错了,如果他下诏为刘据平反,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他的权威不是将大大削弱吗?

第二,刘据毕竟是起兵了,这是铁的事实,汉武帝如果承认这不是过错,那么以后皇帝的儿子岂不是都能起兵?

第三,刘据已经去世了,汉武帝就要着眼于未来,为了新的太子考虑,他有必要委屈一下刘据,让他继续担着这个罪名,这么做一是对新太子的一种提醒,二是不让亲近刘据的官员死灰复燃,从而威胁到新太子的地位。

因为有这些考虑,所以汉武帝没有为刘据平反,虽然他很思念刘据,甚至还专门建造了思子台来表达悲伤和失落之情,但他知道自己只能做到这样了。

至于说年幼的刘病已,汉武帝或许以为他已经死了,刘据已经没有后人了,所以没给刘病已一些照顾。

那么,为什么汉武帝会不知道刘病已还活着呢?

当初,刘据因为战败而逃离京城,本打算带上长子刘进,但刘进放心不下尚在襁褓之中的刘病已,所以与母亲史良娣、妻子王翁须等人一同留了下来。

按照正常程序,刘进一家应该是先被逮捕,再经审问,最后再被治罪的,但他们却在刘据逃亡之后不久,都死于非命了。

史书上说,刘进一家并不是因为刘据造反之事而被牵连致死的,所以他们极有可能是被人故意杀死的,这当然是不符合程序的,所以杀他们的人并没有将事实告诉汉武帝,汉武帝因此认为刘进一家或许都死于乱战之中了。

并且,刘据死后四年发生的一件大事,也足以说明问题。

前87年,汉武帝病情开始加重,有一天一位望气者(类似于风水师之类的)对他说,长安的监狱之中,似乎有天子之气。

这让汉武帝感到非常紧张,因为他那时候准备立刘弗陵为太子,监狱中有天子之气,这可不是好事。

于是,汉武帝便派遣内谒者令郭穰把长安城内二十六座官方监狱关押的犯人名单全部抄录清楚,不分罪名轻重,一律全部处死,以此来永绝后患。

后元二年,武帝疾,往来长杨、五柞宫,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于是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诏狱系者,亡轻重一切皆杀之。

不得不说,汉武帝这一手还真是狠,因为监狱有天子之气,就要杀掉所有人,多少人会因此冤死啊!

郭穰不敢怠慢,于是四处奔走,很多监狱的犯人因此被全部杀死。

有一天夜晚,郭穰来到刘病已所在的郡邸狱,丙吉因为已经提前知道汉武帝的命令,所以他为了阻止郭穰,就紧闭监狱大门,不让郭穰进来。

郭穰很不高兴,就问丙吉这是为何,丙吉对他说,即使是普通人也不能这么杀掉,更何况皇帝的曾孙也在狱中,怎么能杀掉他呢?

这话让郭穰很是震惊,但他冷静下来之后,认为皇帝的命令必须遵守,所以他坚持要杀掉所有犯人,但丙吉就是不开门。

两人一直对峙到天亮,郭穰便不再坚持,而是回去禀告汉武帝,并趁机弹劾丙吉。

从郭穰的交谈中,汉武帝这才得知曾孙刘病已还在世,百感交集之下大声说道,这是上天的安排啊!

相守至天明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曰:“天使之也。”因赦天下。郡邸狱系者独赖吉得生,恩及四海矣。

那时候汉武帝已经病重了,将不久于人世了,突然得知刘病已还活着,既感到高兴,又有些担忧,他高兴的是儿子刘据留有后人,算是一种安慰;他担心的则是他已经准备立刘弗陵为太子了,如果再留着嫡孙刘病已,未来将是刘弗陵潜在的威胁。

怎么办呢?

最终,汉武帝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宣布大赦监狱中的犯人,让刘病已可以活下来,但对于刘病已的皇室身份,他没有承认,也没有下旨给予穷困中的刘病已以任何特殊照顾。

而丙吉在得知大赦令之后,第一时间将刘病已给解了出来,还将刘病已与两位乳母一起送到京兆尹的治所安置,但京兆尹因为没有得到诏令而不敢接受,丙吉无奈之下只得继续拿自己的俸禄供养刘病已,其实他那时候已经很拮据了。

丙吉本以为刘病已的前途将会十分渺茫,但事情在几天后就出现了反转,汉武帝因病去世了,临终前留下两道遗诏,一是让刘弗陵继位,并让霍光等四人辅政;二是恢复刘病已的皇室身份,并收养于掖庭。

后有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

汉武帝的第二道诏令,或许是他动了恻隐之心吧,但他其实也经过了深思熟虑,虽然他很想给刘病已更多照顾,但他知道不能,所以他只恢复了刘病已的身份,并由国家出钱养育,但并没有给他任何爵位。

汉武帝的意图其实是,在给予刘病已一定照顾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消除了他对刘弗陵的威胁。

不过,刘弗陵继位之后,刘病已虽然被收养在掖庭,但依然过得很贫困,国家并没有拨钱给他生活,要不是在他祖母史良娣的娘家人,以及曾在刘据太子府担任官员的掖庭令张贺等人的帮助下,他可能连饭都没得吃。

刘病已在吃百家饭的环境中生活了十多年,期间她还娶了抚养过他的宦者丞许广平之女许平君为妻,还生了个儿子刘奭,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

刘佛陵在位十几年,被霍光压得喘不过气来,最后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而且没有儿子,霍光便挑选了昌邑王刘贺(昌邑王刘髆之子)当新的皇帝。

但是,刘贺是个不听话的主,尤其不满霍光专权,但他又无法对抗霍光,所以结果就悲剧了,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霍光赶下台了,理由是他干了一千多件坏事,这当然是不可信的了。

刘贺被废之后,霍光开始挑选新的皇帝,他原本是没考虑刘病已的,但奇迹却发生了。

原来,刘病已擅长结交,大家也都很喜欢他,他因此与很多人成为朋友,这里面就包含太仆杜延年的儿子杜佗素,以及张贺的弟弟尚书令张安世。

杜延年那时候跟霍光关系好,他知道霍光在物色皇帝人选,于是对他说刘病已这孩子很不错,是汉武帝的嫡孙,品行也过关,可以考虑立为新帝,张安世也在一旁附和,霍光因此很动心,但没有下定决心。

就在霍光摇摆不定的时候,刘病已的大恩人丙吉再次出场了,他在汉武帝死后被霍光提拔到中央任职,很得霍光信任,霍光曾将迎立刘贺为帝的重任交给他,由此可见一斑。

丙吉听闻杜延年和张安世等人推荐刘病已为新帝,大喜过望,于是请奏霍光说,刘病已是前太子刘据的孙子,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而且他有才学人品好,关键他还是个懂事的孩子,你还在犹豫什么呢?

霍光这才觉得刘病已是个可以辅佐之人(主要是懂事,比较听话,好控制),于是下定了决心,不久后就拥立刘病已为帝,此时刘病已只不过十七岁而已,不久后他就改名叫刘询了。

庚申,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已而群臣奉上玺、绶,即皇帝位,谒高庙。

就这样,皇位在兜了一圈之后,还是回到了刘据这一脉,如果汉武帝泉下有知,会不会被这个结果吓得目瞪口呆呢?

总结一下:刘据去世之后,汉武帝之所以没有厚待刘病已,其实是有深层考虑的,但主要是政治上的考虑,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刘病已最后竟然当上了皇帝,正可谓是世事无常,惊喜(或者是惊吓)满满啊。

汉武帝晚年后悔太子之死,为什么没有厚待太子的后人?

本题所说“后悔太子之死以及没有善待太子后人”之事,皆源自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事件。

提到汉武帝,我们首先会想到“秦皇汉武”这个耳熟能详的衔接词,他的确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在他统治时期,中国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他的丰功伟绩对西汉王朝发展和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极为深远。

但汉武帝晚年听信奸佞小人的挑唆,制造“巫蛊之祸”,逼死太子,为其留下了负面的污点。这其中到底发生过什么离奇曲折的故事呢?容有书君从头细细道来:

一、“巫蛊之祸”如何断送了太子性命?

汉武帝前后共有6个儿子,其中卫皇后所生太子据深得武帝喜欢。因此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就被立为了太子。如果没有意外,武帝死后由刘据继位本是毫无疑问的事。

事情转折于一起“坑爹”事件。卫皇后的姐姐君孺,嫁给丞相公孙贺为妻,生子公孙敬声。这公孙敬声依仗自己是皇外甥,胆大妄为,竟敢盗用军队用钱1900万,事发后被捕入狱了。

当时,汉政府正在缉拿一名叫朱世安的逃犯。公孙贺一看,赶紧请求捕拿朱世安,赎他儿子公孙敬声的罪。

后来,朱世安果然被逮住了。但朱被捕后,就在狱中上书,揭发公孙敬声跟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并且在武帝每天都经过的甘泉宫驰道下埋木偶小人儿诅咒他!武帝派人去一搜还真有!

武帝立即降旨将公孙贺父子连同其全家都处死了,连卫皇后的侄子,大将军卫青的儿子卫伉以及诸邑公主,阳石公主,都受到牵连而被杀了。

当时,巫蛊术很盛行,一些女巫在宫中往来,有的嫔妃还在宫内埋偶人诅咒嫉妒的人,有人就向武帝告发。汉武帝本来就烦这些,于是将数百名后宫及大臣里面与“巫蛊”有牵扯的人都问了死罪。

当时有个叫江充的大臣很得汉武帝欢心。史书上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有一次,江充遇见太子据的家人在只准皇帝行走的甘泉宫驰道行走。太子据请求江充别告诉武帝,江充不听,向武帝报告了。武帝大加赞赏,并且“大加信用,威震京师”。

江充敢得罪太子据,并不是此人真正维护法纪,而是见到“武帝末,卫后宠衰”才敢这样做的。各位看官明鉴,太子的家人的确是行有错在先,但这背后使坏的江充明明白白就是个小人啊!

当时,武帝正命江充负责搜查巫蛊。由于得罪了太子,江充怕以后太子继位对自己不利,就利用搜查巫蛊的机会诬陷太子。说从太子宫中搜出了小铜人儿,去跟武帝报告。

太子据得到消息后,情知自己被诬陷,年轻心急气盛,又担心无法辩白了。情急之下,假传圣旨,发兵捕杀江充,并攻入了丞相府。武帝随后派人领兵围捕太子。太子兵败逃跑,最后自刎而死。卫皇后受儿子牵连也自缢身亡。太子的家人后来也都被汉武帝捕杀了。

汉武帝生性多疑,又有江充在里面搬弄是非,推波助澜,致使包括太子在内,前后一万多人送了命,最后矛盾集中在了武帝继承人的争夺上。

二、武帝因何后悔太子之死?

1.其实,汉武帝本来就对大儿子刘据一直宠爱有加。突然遭受丧子之痛,从一个父亲的角度考虑,这事儿对他的打击可想而知。

2.当时太子逃亡之时,壶关县城曾有个睿智的老人在一些同情太子的大臣运作下,曾给汉武帝写了一封陈情书,信中说到:

父慈母爱,子孙孝顺,这样和谐美满的生活才是最理想的状态。如果父子之间有矛盾,彼此不信任,那也是两个人的问题。

太子是一朝之本,将来是要继承江山大业的。他江充只不过是普通人,因为皇上您的恩典才担以大任。现在倒好,江充陷害太子,还不让太子给您请安问好。太子担心江充借公事泄私愤,起兵抓捕他。这也在情理之中啊!况且江充也不是什么好人,他的黑历史尽人皆知。现在太子在外逃亡,皇上您不要再听信小人谗言挑唆父子关系了,把太子找回来吧。

这些话代表了当时朝廷里相当一批官员的声音。据说看完壶关三老的陈情书,“天子感寤”。此时,汉武帝应该已被说动了。

3.然而,汉武帝却没有听从壶关三老的劝告去找回太子,而是任由事态恶化,终于逼的太子自杀而亡。

太子自杀后,武帝精神陷入消沉,太子反对党们却欣喜若狂,纷纷投入到皇位争夺战中。各种博弈,智斗,陷害,争相上演,令汉武帝不胜烦扰,也渐渐有些醒悟。加上一个管理刘邦墓园的郎官田千秋又趁机假借仙人托梦为太子申冤。

至此,汉武帝方才彻底明了,太子当初正是因为恐慌,害怕被人陷害而不能自辩,才选择起兵,当初,他们爷俩都受到了蒙蔽才酿成了这样悲剧的后果呀!

想明白了的汉武帝,再听田千秋一席话,“乃大感寤”,并感叹“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

不久,汉武帝就将江充全族,北地太守全族等卫太子遭难时的有功之臣都杀了个干净。还建造了思子宫,归来望思台凭吊太子。这些举动都充分表明晚年的汉武帝在太子之死这件事上的确是后悔了。

三、既然后悔,汉武帝为什没有厚待太子的后人呢?

1.太子之死,汉武帝虽然有悔过之举,但他毕竟是一国之君,一言九鼎,他的环境逼迫他,必须忽略怀念,后悔这样情绪上的小事,首先着眼于皇位承继这样的大事。

悲伤肯定会有,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悠悠众人之口必须得堵上;后悔也少不了,可后悔也不能让人复生。况且,不管起因为何,太子刘据起兵反叛是实,作为父亲,他可以怀念儿子,但作为帝王,他必须要让反叛者付出代价。

2.“巫蛊之祸”发生时,刘据和他的三个儿子皆在长安遇害。尚在襁褓中的孙子刘病已被同情太子的下人秘密养在长安城监狱里。

汉武帝垂死之际,有方士谏言说,长安城监狱里有一股神秘的天子气。汉武帝立即派人前去,下令不分罪责轻重一律处死。等来人到达搜查时,当时负责管理监狱的丙吉以皇曾孙在此拒绝开门。汉武帝听到后,不仅下令豁免了刘病已,还因此大赦天下。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此时汉武帝并不知道曾皇孙就在这监狱里。当他知道了还有一个太子孙尚在人世,作为帝王,他首先得为江山社稷考虑。他得让大臣们看出他的意图:

太子的时代已经彻底翻篇过去了,他新立了储君,不会再扶持太子孙继承大统了。但作为曾祖父,他颁布大赦令,给予了曾皇孙应有的亲情关照。

3.太子死后,汉武帝选了赵钩弋夫人之子刘弗陵为皇位继承人。为了国本稳固,他必须全力维护,不能给任何人以觊觎皇位的可乘之机。

如果对于太子孙过于厚待,难保朝中大臣错会了皇帝之意,迅速组成一批太子孙党,他日,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拥戴太子孙重登皇位?

那样一来,必定会引来新一轮皇位相争的混乱。江山社稷必受影响。为江山稳定考虑,他也就无法再对已故太子之子刘病已表现出过多的热情了。

通过对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事件前因后果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代帝王在面对家国矛盾时的高瞻远瞩以及无异于常人的各种情感纠结。

他后悔太子之死,因为他早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他不能公开为太子平反并过于厚待太子后人,并非他缺乏认错的勇气,而是因为他不光是父亲,是曾祖父,更是一国之君,我们当然无法从常人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所作所为。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汉武帝晚年后悔太子之死,为什么没有厚待太子的后人?

上来先说点残酷的,其实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致死的时候,刘据一脉所余男丁已经很少很少,只剩下长子刘进的儿子刘病已一人而已,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改名刘询。

当然,汉武帝对刘病已算不上优待,至于原因主要有三:1、刘据死后,怀疑患上老年痴呆的汉武帝日子也不多了,四年之后他自己也死了;2、不管是被逼也好,怎么也好,太子刘据的确是起兵反叛了,作为父亲他可以为太子建思子宫、思子台,但作为政治动物他必须让反叛者付出代价;3、为维护他选的第二个继承人刘弗陵的接班正统性,他也无法再对刘病已表现出过多的热情,以免国本不固。

但武帝对刘病已也不算太坏,虽然将襁褓中的他收进监狱,但遗诏中也承认了其宗室身份,没有赶尽杀绝。

如果能了解卫太子刘据自杀身亡背后的真相,更有助于帮我们理解汉武帝对刘据幸存的独孙刘病已的态度。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多病,胡巫们说此病系被宫中之人行巫蛊之术诅咒而致,因此汉武帝责令绣衣使者江充负责将下至宫女、宦官,上至太子、皇后、皇帝本人的居所、办公场所,刨地三尺全都要翻腾一遍,一定要寻找到蛊物。汉武帝的龙椅下都被挖了一遍,最后在太子刘据的东宫发现了桐质木人。

此时最大的保护伞大将军舅舅卫青、大表哥霍去病已经去世多年了,刘据极度恐惧之下急忙联系武帝,却音讯全无,怀疑此时父皇要么是被人控制要么已经死了,于是矫诏格杀了江充和其同伙韩说,并把那些胡巫集中在上林苑全部烧死,随后在老妈皇后卫子夫的支持下将宫里的卫队、家丁和官狱的囚徒都武装起来,并征发长安四市数万人,以勤王名义起兵了。

在城外甘泉宫养病的汉武帝起初不相信刘据真反了。派使者去打探虚实,这个使者连到长安都没,就报告说太子真反了。于是汉武帝调动各路大军以丞相刘屈氂为总司令前去平叛。刘据的乌合之众干不过正规军,双方会战五天五夜死伤过万,大势已去的刘据只好跑路,逃进河南灵宝深山的农户中避难。

后来休息走漏,被地方官包围,刘据自吊而死。卫子夫被收了皇后玺印,也自杀身亡。两位跟随刘据出逃的皇孙也一同遇害,太子妃史良娣,刘据包括长子刘进在内的三个儿子皆在长安遇害,尚在襁褓中的孙子刘病已成了刘据一脉的独苗。

刘弗陵无后而崩,霍光等废掉接班的刘贺,拥立刘病已继位,史称汉宣帝。刘病已并没有追爷爷刘据为帝,还加谥号曰“戾”。什么叫戾呢?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看来连孙子也认为刘据的确有罪,行为严重不妥。

再强调一下,汉武帝悔的是作为长子的刘据之死,这是家事。恨的是作为太子的刘据起兵叛己,这是政治。所以,汉武帝对太子后人既没有斩草除根,也并不算特意优待。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司马砸光

汉武帝晚年后悔太子之死,为什么没有厚待太子的后人?

不厚待,其实是一种变相的“保护”。

“巫蛊之祸”爆发后,太子刘据被迫自尽,并且连累他的儿孙也大多丧命,仅剩下一个孙子刘病已逃过了此劫。

作为刘据唯一的后人,刘病已童年的日子并不好过,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勉强长大成人。

按理说,汉武帝在弄清楚“巫蛊之祸”的来龙去脉后,已经表示出了对刘据之死的后悔,建思子台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为何他在明知道刘病已这个人存在的情况下,并没有对其进行什么厚待,反而任由其吃苦受罪呢?

其实,汉武帝之所以不厚待刘病已,并非不想,而是不能

一旦他表现出一丁点“厚待”之意,那么,不仅会给刘病已带来灭顶之灾,同时,还会因此掀起一场不次于“巫蛊之祸”的腥风血雨

所以,汉武帝纵然再后悔,也只能“冷处理”刘病已了。

首先,汉武帝没有“厚待”刘病已的理由。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疑问,刘病已既然是刘据的孙子,那也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怎么会没有厚待他的理由呢?

很简单,因为刘据起兵谋反,是不争的事实。

众所周知,刘据之所以会在长安城内起兵,与汉武帝宠臣江允的构陷有很大关系,如果不是江允,那刘据也不至于被逼得起兵。

事情的缘由,还得从当初一起“坑爹”事件说起。

刘据的表兄公孙敬声,是刘据的亲大姨卫君孺之子,由于卫君孺是皇后卫子夫的姐姐,因此,包括卫君孺以及她的丈夫公孙贺,都受到了汉武帝的宠信。

但就是这种宠信,让公孙敬声飘了,他仗着自己父亲是高官,小姨是皇后,因此相当嚣张跋扈,甚至,居然敢挪用军费据为己有。

不出意外的,公孙敬声遭举报,并因此被打入大牢。

儿子被送进大牢,做父亲的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公孙贺就想办法“捞人”,恰好,当时朝廷正在追捕一名叫朱安世的罪犯,而公孙贺看到机会,就主动表示愿意缉拿朱安世,来为儿子赎罪。

公孙贺的请求,得到了汉武帝的批准,之后,他也顺利将朱安世捉拿归案。

但就在朱安世入狱后,随即写了一份举报信,通过特殊渠道递到了汉武帝面前,而他的这份举报信,彻底要了公孙贺一家的命。

举报什么呢?他举报,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与汉武帝之女阳石公主私通,并且,还在汉武帝专用的驰道上埋藏木偶人,以巫蛊之术来诅咒汉武帝。

汉武帝一听,这还了得?于是开始查办,最终,查出公孙敬声确有其罪,因此,公孙父子被诛,连带着涉及此案的阳石公主、诸邑公主以及卫青的长子卫伉全部被杀。

而这件事中的“巫蛊之术”,就是导致刘据被迫起兵的导火索。

公孙一家被杀不久后,汉武帝某天夜里做梦,梦到数千个木头人手持刀剑对他攻击,吓得他一身冷汗,醒来后,身体便开始出现不适,同时,也越来越疑神疑鬼。

他总认为,身边有人想加害于他,而“巫蛊”这两个字,也成了他最敏感的字眼。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身边的宠臣江允便看到了机会,由于他历来和太子刘据不和,因此就担心将来刘据登基后,会对自己清算,所以,就计划利用汉武帝疑神疑鬼的状态,来扳倒刘据。

他的具体计划,是先告诉汉武帝,之所以会出现身体不适,原因就在于宫内有“巫蛊”之气,正是这股“巫蛊”之气作祟,才让汉武帝龙体欠安。

而汉武帝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派江允在宫中大肆搜查,找一找这股“巫蛊”之气究竟在哪里。

接到命令后,江允利用这个机会,污蔑在太子刘据的寝宫内找到了大量木偶人,而刘据为了自证清白,就派人诛杀了江允,之后又对外宣称,说汉武帝病危,奸臣作乱,他要“起兵讨诛”。

此时,汉武帝正在甘泉宫狩猎,对于长安城内的情况并不清楚,期间他曾派出使者前去找刘据询问情况,但使者胆小,没敢进入长安城,并在回来后谎报太子“起兵谋反”了。

于是,不明真相的汉武帝勃然大怒,派出丞相刘屈氂围攻刘据,而此时的刘据不仅没有停止行动,反而又把长安城内的囚徒等人强行武装起来,试图顽强抵抗。

但最终,刘据不敌刘屈氂,兵败后趁乱逃走,不久后遭到官兵追捕,不得不自缢了断。

整场“巫蛊之祸”,太子刘据确实有极大的冤屈,这其中固然有江允向汉武帝进谗言的因素,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刘据起兵造反时不争的事实。

即便是他被逼起兵,但起兵就是起兵,这一点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

况且,刘据还在长安城内,当众对外宣称汉武帝病危,虽然他在说这些话时是出于特殊情况,但不管怎样,有些话一旦说出来,那就犯了大忌。

更重要的是,汉武帝在最后阶段,已经亲临建章宫,在那里坐镇发号施令,而此时的刘据依然没有停止行动,继续指挥着手底下的人与刘屈氂对抗。

如果前期起兵,是刘据为了自保和自证清白,但到了这个时候仍旧对抗,那么就确认无误是“造反”了。

而造反,在古代不管是哪个王朝,都是按犯上谋逆论处的死罪。

所以,刘据才会在最后自缢了断,因为他也知道自己干的事情,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总归是不可饶恕的。

同样的道理,刘病已确实是刘据的唯一后人不假,但是,他同样是谋逆造反之人的后代,试想,这样的人,让汉武帝如何对他厚待?

且不说汉武帝计较与否,单就在朝堂上的影响,就决定了汉武帝不会对其厚待。

要知道,刘据起兵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如今事情还没过去多久,他的后人不仅没事,还享受了“高官厚禄”的优待,这让朝中的大臣怎么想?

又让那些因为刘据起兵而死的一万多人以及其家属怎么想?

汉武帝不仅是刘病已的曾祖父,同时他还是一个皇帝,在位几十年以来,如何平衡朝堂上的局势他一清二楚,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他同样也明白。

所以,为了朝局稳定,不至于遭人非议,汉武帝就没有理由“厚待”刘病已,唯一能做的,就是装作对刘病已“视而不见”了。

其次,“冷处理”刘病已,关系到江山社稷。

刘据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因此很早就被立为了太子,但在其兵败自缢之后,太子之位便空缺了出来。

在此之后,连续数年,汉武帝都没有提立太子一事。

但不提并不代表着不立,毕竟江山还是需要传承的,况且当时的汉武帝,已经是是个年近七十的老人,因此,把谁立为继承人,就成了当时最紧要的问题。

不过,还没等汉武帝想好,就有人坐不住跳了出来。

第一个坐不住的,是皇三子刘旦,他向汉武帝上书,说自己愿意担任皇宫保卫,同时话里话外,透露出自己想当太子的意愿。

但他的想法,不仅没有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反而惹得汉武帝大怒,最终汉武帝下令,削除刘旦爵位,如此一来,刘旦就被踢出了备选人员序列。

另外,还有就是皇五子刘髆,刘髆是大将李广利的亲外甥,因此,李广利便和丞相刘屈氂密谋立刘髆为太子,但不久后,刘屈氂被汉武帝问罪,李广利也投靠了匈奴,刘髆受此事牵连,也无望成为太子。

还有广陵王刘胥,由于他为人奢侈,喜好游乐,行为举止又毫无法度,历来不被汉武帝喜爱,所以,也不可能成为太子。

而这么一算下来,就只剩下汉武帝的幼子刘弗陵了。

最终,汉武帝立了刘弗陵为太子,而当时的刘弗陵,年仅八岁,尚且是个黄口小儿,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根基和势力,为此,不放心的汉武帝,还特意给他安排了几个重臣辅佐。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如何敢对刘据的孙子刘病已表示出“厚待”的热情呢?

如果他要是这么做,必然会引起大臣们的揣测,去猜度汉武帝这是什么意思,会不会有心想把皇位传给刘病已呢?

一旦如此,那么朝堂上就会因为此事造成巨大分歧,甚至有一部分人,还会组成所谓的“太子孙党”,以图谋划将刘病已推上皇位。

而这就会对刘弗陵将来的登基,形成巨大的阻力,甚至再次上演血流成河的灾难。

作为一个成熟的君主,汉武帝必须首要为国本考虑,而亲情只能排在第二位,很多时候,由不得他想怎样就怎样。

所以,汉武帝必须明确表示出,刘据以及其后人已经翻篇了的态度,他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刘弗陵的合法地位。

退一步讲,即使是汉武帝仅仅是对刘病已封赏,比如封一个王,给一块封地什么的,同样也是弊大于利。

要知道,刘病已是太子刘据的唯一后人,同时他身上还有卫家的血脉,而这个身份,可是个金字招牌。

什么意思呢?如果刘病已被封王,那么就会有一些大臣或者武将,打着为刘据洗刷冤屈,或者是打着卫家的旗号,来掀起一场政潮。

到时候汉武帝死了,让年幼的刘弗陵该如何处置?

一个处置不好,就有可能江山易主,即便是处理好了,最起码也得杀不少人吧,无论是哪一种结果,对汉朝都不是一件好事,对刘弗陵的将来更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为了江山社稷稳固,汉武帝是不敢也不能给任何人觊觎皇位的机会,他必须全力维护刘弗陵,只有这样,他才能放心。

因此,刘病已也就只能吃苦受罪了。

还有,不厚待刘病已,其实是汉武帝对他的一种保护。

正如前文所说,如果汉武帝厚待刘病已,除了会给刘弗陵造成困扰之外,同时无疑是将刘病已也架在火上烤。

第一,刘病已将会被外界所知,届时各方势力,都会盯上他,而这其中,不乏有杀其灭口的人存在。

为什么呢?因为刘病已的存在,对那些曾经参与围攻刘据的人,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

尽管刘据是因为谋反而自缢,但假如刘病已因为被厚待,而被更多人知道他的存在后,这些曾经围攻过刘据的人,就会惶惶不可终日。

他们担心,刘病已将来会翻旧账,会对他们清算。

而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这些人极有可能铤而走险,杀了刘病已来以绝后患,这样一来,汉武帝与其说是厚待了刘病已,倒不如说是将他推向了更大的危险。

第二,对于刘弗陵,刘病已更是一个隐患。

刘弗陵被立为太子时,只有八岁,但他总归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将来也是皇帝,如果汉武帝在这种时候厚待了刘病已,那么让刘弗陵会怎么看?

纵然当时他因为年幼没有想法,但总归有长大、亲政的一天,到了那个时候,刘弗陵又该如何对待刘病已?

毕竟刘病已是原太子刘据的孙子,皇位原本也是刘据这一脉的。

在这种情况下,刘弗陵不可能对刘病已没有任何想法,谁知道刘病已会不会有一天举旗造反,来推翻刘弗陵取而代之呢?

即便这些都是假设,但对于刘弗陵来说,却始终是一个隐患。

而为了消除隐患,保不齐刘弗陵会对刘病已下手,甚至,忠于刘弗陵的大臣,也有可能会帮助刘弗陵来消除这个隐患。

汉武帝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也担心,将来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就从根儿上,将这种问题给解决掉。

因此,不厚待刘病已,他就没有什么影响力,说破天也只不过是一个宗室成员,这样的人,刘对刘弗陵构不成什么威胁,而刘弗陵也没必要对其下手了。

说白了,汉武帝也是在变相保护刘病已。

当然,汉武帝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对刘病已有丝毫表示,他通过隐晦的方式,也对这个刘据仅有的后人,进行了一系列安排。

比如,在听望气者说长安监狱中有“天子之气”后,汉武帝曾下令将狱中的犯人,不分罪过轻重一律杀掉,而此刘病已就在监狱中。

多亏廷尉监丙吉的多方周旋,刘病已才幸免于难,而事后,汉武帝便知道了刘病已的存在。

但他并没有对刘病已赶尽杀绝,而是长叹一句“天意之也”,没有再追究此事,并且,还在不久之后,下令大赦天下,而刘病已也借此机会得以出狱。

如果,汉武帝真的对刘据的死没有丝毫后悔,并赶尽杀绝的话,那么刘病已怎么能有机会长大成人?

知其存在,留其性命,这已经是最大的“厚待”了。

还有,在汉武帝临终之际,对于刘病已这个曾孙,单独下了一份诏令,正是这道诏令,才让刘病已在十三年后,有资格继承皇位。

“令掖庭养视,宗正录其属籍”---汉武帝遗诏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汉武帝下令,把刘病已送到掖庭养育,这样一来,刘病已生活就有了着落。

同时,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是汉武帝恢复了刘病已的宗室身份。

我们都知道,刘据死后,因其是谋反之罪,其本人以及后代的宗籍,全部被除名,也就是说,刘病已与寻常老百姓无异。

而汉武帝这个遗诏,算是正式承认了刘病已的原有身份。

如果没有这个宗室身份,那么无论如何他也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即使是霍光答应,满朝文武也不会答应。

而汉武帝之所以在临终时才这样做,同样也是他的无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刘病已的影响力,同时又起到了保护他的目的。

所以,这就是汉武帝虽然表示出对刘据之死的后悔,但却不厚待刘据后人的原因,不是他不想吗,而是他不能,毕竟,身为皇帝的他,要考虑的不仅仅只有亲情。

汉武帝晚年后悔太子之死,为什么没有厚待太子的后人?

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直接导致数万人死亡,其中就有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及其儿子们,卫氏外戚势力损失惨重,刘据的后人中只有尚在襁褓中的长孙刘病已(汉宣帝)活了下来。 

之后汉武帝认识到错怪了太子刘据,下《罪己诏》,建“思子宫”,似乎是觉得很对不起儿子,但汉武帝却并没有厚待刘病已,不得不说政治家们思虑周全,非常人所能及。 公元前92年,公孙敬声因为挪用军费1900万被逮捕入狱,丞相公孙贺为了以功救儿使出浑身解数来逮捕被汉武帝下了通缉令的阳陵大侠朱安世,并最终逮捕入狱,结果这成了“巫蛊之祸”的导火索,朱安世在狱中上书说公孙敬声在汉武帝的专用车道上埋藏木偶人诅咒汉武帝,并且和阳石公主通奸。

然后公孙假家被灭族,阳石公主、诸邑公主被杀,卫青的长子卫伉被杀。其实整件事细思极恐,朱安世是什么人,在狱中上书居然能到了汉武帝手中,而且他居然知道公孙敬声做下的事(很可能是捏造的),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阴谋。

这次事件,卫皇后一方损失很大,要知道公孙贺是卫皇后的姐夫,是属于太子党的。而卫伉更是卫青的儿子,继卫青和霍去病去世后,卫氏外戚再次遭到重创,但这仅仅是开始。刘屈氂做了丞相。 不久,汉武帝身体状况不太好,开始疑心有人害他,江充就告诉汉武帝这很可能是有人施了巫术,于是汉武帝派江充调查巫蛊案,这次调查可以用血流成河来形容,京中方士和巫师本就很大,也有不少人信了巫术,这一查,不管有的没的,都被严刑拷打到有了,有私仇的也借机诬陷,以至于数万人因此而死亡。

之后江充又把目标锁定在宫中,说服汉武帝查后宫,大大小小的角落翻了一个遍,皇后和太子住处也不放过,然后就在太子宫中挖出了木偶人,还有丝帛上的文字,太子刘据慌了,想去甘泉宫面见汉武帝,但他的老师石德认为汉武帝那边的情况不明,不如假传圣旨逮捕江充,下狱再说。江充的逼迫终于使得太子按照石德说的,假传圣旨逮捕了江充,亲自将其监杀。然后告知了卫皇后,遂起兵。

苏文逃跑到了汉武帝面前说太子造反,起初汉武帝不信,派人去传太子来见,结果那人并未见到太子就跑回来告诉汉武帝太子反了。汉武帝命刘屈氂攻打太子刘据,刘据兵败,逃跑,后自杀,卫皇后也自杀。刘据的后人也都被杀。只有刘据的尚在襁褓中的长孙刘病已被扔进了监狱,活了下了。 公元前90年,刘屈氂同李夫人的长兄李广利密谋扶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结果刘屈氂的夫人被告发用巫术诅咒汉武帝,刘屈氂同李广利遭彻查,后刘屈氂遭腰斩,李广利投降匈奴。

之后,汉武帝终于想明白自己被江充等人蒙蔽,冤枉了太子刘据,江充被夷三族,汉武帝开始思念太子,并建“思子宫”,还下《罪己诏》。但当他得知刘据还有后人在世的时候,却并有厚待。

当时刘病已在监狱中蒙多人照顾,算是平平安安的,汉武帝知道后也只是大赦天下,临死之前留下遗言让刘病已养在掖庭,并将其录入皇家宗谱,承认了刘病已的身份,也仅此而已。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政治上的考量,当时汉武帝已经立了幼子刘弗陵为继承人,就不能再对原太子之孙表现得太看重,以免引起内乱。不过这方面的原因很小, 更多的原因是刘据并不受汉武帝待见,在汉武帝看来,刘据“不类己”,而刘据又起兵了,这让父子两人心有芥蒂,其实,巫蛊之祸中有没有汉武帝的身影不好说,汉武帝太忌惮外戚了,要不他也不会在立刘弗陵为太子时,立子杀母处死了钩弋夫人。

而刘据是不是真的诅咒了汉武帝也不得而知,总之,巫蛊之祸绝不是简单的一个事件,汉武帝清楚,刘据也清楚(刘据杀江充,又起兵的行为和他忠厚宽容的性格实在不相符合)。

所以汉武帝可以在事后思念儿子,觉得自己受了蒙蔽,冤枉了儿子,但并不后悔逼死了太子,不要说他不会厚待刘据的后人,即便倘若当时只是把刘据关进了监狱,然后汉武帝发现自己错了,刘据的太子之位也保不住。

当然面对刘据的后人,汉武帝多多少少是有愧的,作为一个父亲,他对不起自己的儿子,所以想保住刘病已,怎么保?冷处理。当时的刘病已已经没有后台,没有支持者(这也是后来霍光选择立刘病已为帝的原因之一)。

如果汉武帝公开表示错怪了太子刘据,所以要好好厚待刘病已,那么在汉武帝去世后,作为新帝登基的刘弗陵会不会视刘病已为威胁,进而杀掉他呢?毕竟没有几个皇帝是不多疑的。  

汉武帝晚年后悔太子之死,为什么没有厚待太子的后人?

汉武帝已经用最好的方式“厚待”了太子的后人!

陈宝国版的汉武帝,百看不厌

作为一个年老丧子的老人,不能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悔恨和思念,说起来也真是挺可怜的,因为他同时还是大汉的天子。

所以,他对太子之死的后悔,建立思子台,都是在田千秋给他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太子的委屈,给他竖了个梯子,他才顺梯子爬了下来。

田千秋的信是这样写的:

儿子调父亲的兵马打父亲,应该判笞刑,也就是抽鞭子。那么太子呢,难道就该是死罪吗?这事,也不是我自己想起来的,是有个白胡子老头梦里问我的。

田千秋是春秋时齐国的贵族后代,刘邦建汉时,被作为豪强强行搬到长安来的。此时的职务,是守卫高祖刘邦的陵寝。

这封信表达的意思就很明白了,汉高祖刘邦他老人家知道太子死的委屈了,特意托梦问这事了。

自己的老爷爷刘邦,当然有权利管这件事,汉武帝终于可以放下自己的面子了。

赶紧把田千秋请到长安来,一见面,也是位老人家了。

老人之间,共同语言挺多的,刘彻就说了,老哥哥啊,还是上了年纪的人经的多见的广啊。这我们父子之间的事,他们一个弄明白的都没有,只有老哥哥你知道我那孩子的委屈!

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 《汉书》

这一定是太祖高皇帝派您来点醒我的,您再守陵寝就太委屈了,出来做官帮帮我这个老头子吧!

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 《汉书》

紧跟着,汉武帝真的就把田千秋任命为九卿之一的大鸿卢,过了几个月,可能汉武帝觉得自己的心意表达得不够强烈,竟然把田千秋任命为丞相。

田丞相不是年龄大吗,不要紧,汉武帝特许他坐着小车上朝。于是田丞相又多了个“车丞相”和“车千秋”的雅号。

这下,所有人都知道汉武帝已经对太子之死非常后悔了。

汉武帝接下来的动作,更能说明问题了。

第一,江充族诛。

第二,把污蔑太子巫蛊的太监苏文,押到渭桥上烧死。

渭桥这个地方,自从汉惠帝修了长安城墙,就成了地标性的建筑物,汉文帝入京继帝位,张骞出使西域,渭桥都是交通要津,必经之路。

在这里公开处死苏文,就有向天下臣民宣告太子冤屈的含义了。

在泉鸠里围捕太子时有功的那位,当时被任命为北地太守,现在也被处以族诛的刑罚。

紧接着,就在太子刘据自尽的泉鸠里以西,修建了思子宫和归来望思台。还命太常在宫台落成时举行了落成典礼(考室之礼)。

看到这里,您可能更糊涂了。这汉武帝,已经完全放下自己的面子,承认很后悔太子之死了。为什么还把太子刘据唯一的孙子刘病已,就这么放到掖廷的监狱里不管不问呢?

还是那个原因,作为父亲的汉武帝刘彻以一系列的举动告诉天下,他错怪了儿子刘据。但是这一系列的举动,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含义。

那就是,作为大汉的君王,他还没老,还没糊涂,谁想欺骗他,都没好下场,江充苏文之流就是明证!

之所以要表达这样一层意思,是因为,他真的老了,病了,而代表大汉未来的太子东宫,还空着呢。忠臣为此忧心忡忡,而别有用心的人已经蠢蠢欲动了。

征和二年“巫蛊之祸”,带走了太子刘据的生命。

征和三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丞相刘屈氂(máo)在渭桥给他送行,两人密谋立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的儿子,昌邑王刘髆为太子。

我们甚至可以推测,李广利是带着给自己外甥甚至是给自己老李家打天下的心思踏上了征途。

结果刚追击残敌到了范夫人城(今蒙古达兰托达加德西北),李广利就收到了自己亲家刘屈氂因密立太子败露而全家抄斩的噩耗。而他的妻儿也全部收押在狱。

李广利立刻不知所措,他的心一乱,军心也就乱了,被狐鹿姑单于趁虚而入,结果李广利选择了战败投降。

这件事情很充分地说明,太子之位的悬虚,已经开始影响汉朝的朝政了。甚至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远征匈奴的失败。汉武帝必须认真考虑立新太子的问题了。很遗憾的是,他的选择真的不多。

他的长子,就是太子刘据,已经在巫蛊之祸中死去。

次子是刘闳,是差点夺去汉武帝对皇后卫子夫宠爱的王夫人所生,已经在公元前110年死了。

三子燕王刘旦,不仅不务正业,还做了一件不经过大脑的事。他见太子刘据死了,竟然提出离开封地,入住皇宫保卫汉武帝。

以汉武帝的脾气,李旦竟然不念长兄亡故,迫不及待地就想取而代之,心性太坏了。最关键的是,像太子这么关键的位置,皇帝给你可以,你主动要,你这是嫌皇帝死得不够快吗?

刘旦这次莽撞的举动,不仅导致自己失去了入主东宫的资格,还连累了自己同母弟弟广陵王刘胥。刘胥平时也是个游手好闲的,很像他哥哥刘旦,这下,也没资格了。

第五子刘髆,就是投降匈奴的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外甥,丞相刘屈氂一家因为要拥立他而被汉武帝杀掉。刘髆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就算不错了,太子的位子,想都不要想了。

最后,幼子刘弗陵,变成了唯一的选择。而汉武帝,也恰恰最喜欢的就是他。很奇怪,皇帝家和老百姓家一个样,都是老儿子最受宠,当父母的怎么看怎么觉得老儿子最像自己。

汉武帝也这样,他一是觉得刘弗陵很像自己;二是觉得这孩子身体好,壮实,还挺聪明;第三条原因就很奇特了,和刘弗陵的母亲勾弋(yì)夫人的来历一样奇特,刘弗陵是钩弋夫人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来的。

而远古明君帝尧,也是母亲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来的。

刘弗陵降生的时候,激动不已的汉武帝还亲自写了“尧母门”挂在钩弋夫人的宫门上。

这次汉武帝没敢公开立刘弗陵为太子,因为有刘据的前车之鉴,公开没啥好处。会提前割裂朝臣的势力,造成朝政不稳。

再一个刘弗陵当时只有八岁,比起他的哥哥们来说,实在是年龄太小了,很容易被他的哥哥们暗算。

当然,汉武帝也不是什么都没做。咱们上文所说的汉武帝对天下人宣告自己对太子之死的后悔,以及后来发布的《轮台诏》,都是为了给这个孩子铺平道路。

这也是表达对太子之死悔意的第三层意思,就是汉武帝还没糊涂,他选了新太子,一定已经安排得妥妥当当,不容有人产生什么妄想,采取什么妄动。

至于《轮台诏》,则是宣告汉武帝时期主动征伐匈奴的行动,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应该是休养生息的阶段。这样,既安了民心,也平复了大小臣子不安的情绪。

俗话说: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命根子。刘弗陵此时就是汉武帝的命根子。

为了这个“命根子”,为了帝国的传承不出现问题,汉武帝做出了另一个艰难的决定。

杀掉刘弗陵的生母:勾弋夫人。

理由也很简单:子少母壮,将来会很麻烦。

而且在这件事上,汉武帝根本就不在乎普通人的看法,他听到宦官跟他汇报臣子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后,是这样说的:

非儿曹愚人所知也!

不过,我个人的看法,也有可能是勾弋夫人的来历太奇特,让已经疑神疑鬼的汉武帝不得不做出预防性措施。

勾弋夫人的来历,确实透着古怪。

大概在太始元年左右,汉武帝巡视到河间,随行的方士,忽然指着流入河北境内的滹(hū)沱(tuó)河神神道道地说:这条河不一般哪,紫气缭绕,不出百里,定有一奇女子等着陛下呢!陛下,试试?

汉武帝立刻来了兴趣,访求之下,就发现了赵氏。果然很奇特,不仅姿容秀丽,右手从小时候起就攥着拳伸不开!

当然,宦官们打不开赵氏的拳头,汉武帝轻轻一掰,赵氏的拳头就伸开了,手里还握着一个玉钩。

这就是后来的勾弋夫人,一年之后,生下了刘弗陵。

就这么奇特的经历,当时的汉武帝可能无所谓,以他的雄才大略,哪怕是猜到勾弋夫人是哪个势力用这种方法塞到自己身边的,他也不在乎。

但是这时候,不行了,刘弗陵已经被他选为汉朝的新太子了。

勾弋夫人如果代表着某个势力,那就决不能让她活下去给自己的小儿子“添麻烦”!

所以,就有了汉武帝那句著名的判语:

趣行,女(汝)不得活!

从汉武帝对待新太子刘弗陵生母的做法,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虽然汉武帝后悔太子之死,为什么只把未来的汉宣帝刘病已放到掖廷不管不顾。这可以说是无奈之举,甚至可以说这才是汉武帝“厚待”太子刘据后人的正确方式。

另外发生的一件事,也许更能有力地证明这个说法。

汉武帝在充分表达自己后悔太子之死,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后,发生了一件针对他的行刺事件。

江充的好友,侍中仆射(yè)莽何罗怀揣利剑要行刺汉武帝!

当然,这次行刺失败了,也因此产生了另外一个后果,那就是太子刘弗陵的三位辅政大臣横空出世,金日磾(mì dī),霍光,上官桀。是他三个人救了驾,擒住了莽何罗。

也就是说,汉武帝为自己儿子刘据“平反”,都已经危及了自己的生命安全,更何况是那个尚在襁褓中的小婴儿汉宣帝刘病已呢。

所以汉武帝晚年后悔太子之死,又面临新立太子年幼,还面临着汉朝国策的转型。多重考虑之下,他采取了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来厚待太子的后人:刘病已重新入族谱,但仍然在掖廷抚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