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被俘虏并被带到日本的清军将士后来如何了?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地侵略中国的战争,因为按照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详细的侵略中国的计划,第一步是得到台湾和清朝藩属国朝鲜,第二步是进攻满蒙,第三步是得到整个中国,最后再以中国为跳板,占领整个亚洲。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就一直都在寻找进攻朝鲜的机会,不过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找到好的机会。直到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军队节节败退,于是向宗主国清朝请兵平乱,清朝同意出兵。日本高层见朝鲜局势开始混乱,所以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也出兵朝鲜,并蓄意挑起与清朝的战争。
以丰岛海战作为起点,甲午战争爆发。清朝那时候已经腐朽不堪,战前也准备不足,而日本则为了发起与清军的战斗,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所以清朝最终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清朝在与日军的交战中,损失十分惨重,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总死亡人数近两万,负伤的有五千多人,还有被日军俘虏的士兵也有很多。
根据日本《日清战争纪实》记载,日本抓获的清军俘虏有一千多名,被关押在辽宁海城的战俘则有598名,那么这些战俘最后的下场如何呢?
一、作为战利品游街示众。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清朝支援朝鲜的济远号和广乙号,广乙号受伤退出战斗,而济远号则逃回清朝。
日本海军在追击济远号的过程中,遇到了载有兵员和军械的操江号和高升号,最会高升号被日本海军击沉,七百余人遇难;而操江号则日军被俘,舰长王永发和七十多名舰员被押回日本本土。
这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第一场胜利,日本政府决定大肆宣传以振奋国民,所以将王永发等人押解到日本港口附近的城镇,把民众都叫过来观看战俘,还敲鼓呐喊,搞得像过节似的。
后来,日本又将王永发等人押解到其他城市游街示众,对他们进行百般凌辱后关押在佐世保海军监狱。据说,王永发等人在监狱的食物供给非常少,生活十分艰难,很多人因此而死去。
二、日本为了达到宣传效果曾“优待战俘”,但总体上是虐待战俘的。
1894年9月平壤之战爆发,一万五千余清军与一万六千余日军作战。清军指挥官叶志超先是因为指挥失误致使清军开始处于劣势,后来在面对强敌之时又临阵脱逃,竟带领亲随狂奔五百余里逃回清朝,致使清军战败,683人被俘虏。
这683人在被日本押解到日本本土之前,有25人因为患病得不到治疗而死,有47人因为企图逃跑被日军杀死,有3人则在临时关押期间死去,剩下的608人则在不久后被押解到日本本土。
不过此时的形势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因为西方是支持日本对清朝作战的,所以日本再次取得胜利之后,西方媒体开始对清军战俘进行报道。不过那时候日本已经加入了国际红十字会,所以开始倡导人权,优待俘虏,但实际上都是做给西方媒体看的。
清朝608名俘虏到达日本之后,在开始一段时间里待遇还不错,他们被关押在条件比较好的战俘营里,而且吃喝都还不错,不用劳动,整天吃了睡,睡了吃,甚至比在清军军营的生活还要好。但这一切都是假象,这些和谐的画面也只能在报纸上看得到,实际上清军战俘在日本的生活,在多数时候都不好。
根据后来回国的士兵回忆,他们在被运送到日本去的时候,受到了非人待遇,双手被绑得严严实实的,身上没衣服穿,脚上没鞋穿,他们拥挤在一起,站吃喝拉撒都在很小的一个区域里,最后船舱里到处臭气熏天,闻起来就想呕吐。而且他们的一日三餐都是很简单的,只是些发烂的青菜萝卜,这种状况前后持续了几个月。
在到达日本之后,因为日本要宣传,所以清朝战俘的生活才得以改善,但是这些钱都是清朝后来出的,日本没有掏一分钱。在宣传完之后,清朝战俘就被关押在一些荒废的寺庙里,条件非常差,连床都没有,衣食住行都是很大的问题。
在这些寺庙之中,有一个寺庙是专门关押那些有传染病的战俘的。不过大家不要以为日本是为了给他们治病才这么做的,其实他们得不到任何治疗,只能自生自灭。日本之所以将他们单独关押,只是为了让其他战俘活下来,这样可以在以后与清朝的谈判中有更多的筹码。
平壤之战之后,日本开始进攻清朝本土,在几次战争当中,又有千余名清军被俘虏,他们也被送到日本关押。不过此时已经没有什么西方媒体了,这些战俘被游街羞辱,还要遭受日军的虐待。
因为那时候日本国内已经没有太多的关押点了,所以日本政府就租赁了一些场地来关押战俘。当然了,这些战俘的待遇自然不会太好,与上一批战俘的待遇类似,总体上缺衣少食,只能苟延残喘。
在后来的海城战役和牛庄战役中,日军又俘虏了598名清军战俘。不过此时日本对清军战俘已经没什么兴趣了,因为他们该宣传的,该羞辱的都已经做了,日本国内也没有关押点了,而且战俘还给日本战俘造成了一些负担,所以日本政府便决定将这些战俘就地关押在海城。
这些在清朝国内关押的清军战俘,其待遇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甚至比在日本国内的待遇更差。不过好在这些战俘被俘虏的时间晚一点,所以他们要比前面那些战俘受的罪要少一点。
三、归国后的战俘受到了清政府的严惩。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条约中对战俘问题进行了规定:
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从这一条款我们可以看出,清朝手上应该是抓了不少为日军服务过的汉奸的,而日本方面掌握的清军战俘中,也有一些是有投敌表现的。
不过这一条款也说了,两国所有的战俘都必须交付给对方。那时候清军手上只有11名日本战俘,而被带到日本本土的清军俘虏就差不多有二千人,再加上关押在海城的598名战俘,这个数量远比日本记录的要多。
1895年夏季,日本将976名战俘送到天津,然后将关押在海城的战俘也交给清军,但人数却只有568名。为什么日本交付的战俘要比俘虏的战俘少这么多,我想原因是很显而易见的,很多人都病死了或者被虐待死了。
根据一些没有证实的传言,说日本曾将一些清军战俘拿去做人体实验,很多人因此被折磨致死。日本在这方面是劣迹斑斑的,后来著名的731部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过那时候日本是不是真的这么做了,我们不得而知,大家且听听罢了,不要当真。
战俘交付完成之后,清政府对待战俘的做法,简直让人不可思议。因为清政府觉得在战争中丢了面子,所以对战俘不但不礼遇,而且还将他们就地解职,遣散回家,但是没有给一分钱的遣散费。
王永发觉得这很不公平,特别是对于那些死在日本的士兵而言,太没有人情味,所以他就以前任管带的身份给朝廷上了个奏折,大体是说,应该给那些死在异国他乡士兵的家属发一些抚恤金。但是清廷不但没有允许,反而将王永发训斥了一顿。
这还不是更过分的,更过分的是,军官谭清远在平壤之战中奋勇杀敌,最后是因为受重伤才被俘,但是他在回到清朝之后,却被清政府当作成不详之人革职查办,其档案也被一并抹去!
而那个在平壤之战中逃走的叶志超,在回到清朝之后,却被李鸿章被保了下来,最后只是革职回家而已,其结局要比谭清远好多了。
更让人不解的是,纵然有一些清军战俘是主动投降的,但是大多数人都是奋勇杀敌后被迫投降的,然而他们在回到清朝之后,却遭到了老百姓的冷眼相加。
之所以会这样,可能与清政府的宣传有一定关系。毕竟清朝都战败了,总会在某些方面为自己挽回一些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而那些清军战俘就是替罪羊之一。
反观日本这边,那十一名日本战俘在回到日本之后,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而且最后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甚至有人因此而升迁。两相对比之下,清军为何失败,日军为何胜利,就不言而喻了。
甲午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之后,有人在日本大阪发现了一些清军战俘的坟墓,他们与日本士兵的坟墓在一些,大约有五六座。这些清军战俘坟墓墓碑的朝向,无一不是对着西方,也就是中国所在的方向。
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清军战俘墓碑上的名字已经日本人给故意破坏了,所以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知道他们是谁的,但我知道,他们肯定都是爱国之人。
甲午战争被俘虏并被带到日本的清军将士后来如何了?
在历史上,日军对待战俘是出了名的残忍。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灭绝人性的731部队、巴丹死亡行军、修建泰缅铁路等等。那么,甲午战争后,那些被带到日本的清军将士到底怎样了呢?
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一场非正义之战,战场主要在朝鲜、辽宁、山东威海及黄海等地。战争从7月25日的丰岛海战开始,到次年的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结束,前后一共不到十个月,清军就败的一塌糊涂,伤亡惨重。清总兵力63万,其中19148人战死,5308人受伤,1790人被俘。日方总兵力24万余,6445人战死,受伤3530人,仅11人被俘,其中军夫10人,士兵只有1人。
纵观历史,作为战俘一般情况下,要么被直接杀死,要么被发送到苦寒之地服劳役,要么被用来交换领土、或者索取赎金,而友好对待战俘的当数我国。
19世纪面对频繁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欧美一些西方国家出于对战争受害者的人道主义救助,在1863年2月成立国际红十字委员会。1864年8月22日,又签署了保护平民及战争受害者的《日内瓦公约》,约定,凡是伤病军人不分民族国籍,一律救治保护,并按公约规定的条件遣返。总体来说,就是追求生命至上。
1886年,日本想跻身欧洲,成为列强中的一员,加入国际红十字委员会,这等于给自己披上“人道主义”的外衣。1894年8月4日,丰岛海战,明治天皇颁布第137号敕令《帝国内居住的清国居民保护令》,其中规定:人道主义对待战俘,在日的清军战俘可与国内亲属互通信件(必须日方先查看)。这在字面上看来日军会优待战俘,其实这只是日军的自我粉饰,掩人耳目罢了。咱们来看下那些被日军的清军将士的境况吧。一、在丰岛海战被俘的清军将士在丰岛海战中,“操江号”管带王永发及72名将士被日军俘获。在日军眼里这些人只是他们的战利品,为把第一批战俘的价值利用到极致,日军把他们捆绑起来向本国展示,用来鼓舞人心。据《日清战争实记》记载,押运战俘的船刚到达日本长崎县东部的佐世保港口时,就遭到日本大张旗鼓地羞辱战俘:
“船近码头即放汽钟、摇铃、吹号筒,使该处居民尽来观看”。
上岸后,这些将士被关押在佐世保军港附设的监狱中,按照军阶分开关押,在每间狭小的囚室内囚禁11或12人,周围戒备森严,有卫兵严加看守。
二、在平壤战役中被俘的清军将士1895年9月15日,平壤战役爆发,清军将领叶志超弃城逃跑,一日狂奔500里,左宝贵孤军难支以身殉国,日军大获全胜,导致683名清军将士被俘,其中608人被押去日本,剩下的47人试图逃跑被杀死,25人死于重伤,3人病死。
在战俘的生活问题上,日本不愿多出一日元,导致战俘的生存条件差到极处,缺衣少食。
在运送途中,多名清军被赶到一个船舱,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这就导致空气污浊,臭气熏天。
据后来回国的战俘回忆,“……两手背缚,发用绳联。……如是者二十余日,忽称送往伊国。足无整履,身少完衣,由中和至黄州,奔波百余里之遥,不容喘息。……坐卧不出寸步,便溺均在一舱,秽气熏蒸,时欲呕吐……一日三餐,入口者无非霉烂萝卜。数月间遍身尽是肮脏衣服……,频洒思家之泪。”
日军还动不动就押着他们去游街,炫耀日军的战功,一路上,伴随着日军的笑骂和日本民众的嘲笑欢呼,清军将士们低垂着头,为自己更为整个大清帝国感到羞愧,日军这样做,就是赤裸裸地在蔑视清朝,战俘们反复在监狱和游行的路上煎熬。
“使之游行各街,游毕放收入监,以示凌辱”。
三、在辽东战场以及威海卫保卫战中的清军被俘将士接着在辽东战场诸战役以及威海卫保卫战中,又有大批清军被俘,一部分被杀,一部分押往日本。
随着战俘的增多,佐世保军港的监狱早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的人,日军就把他们安置到当地的众多寺庙里。这些清军将士们大多被押在大阪的难波别院、东京浅草的本愿寺,还有一部分被关押在松山、广岛、佐仓、名古屋、丰桥等地的寺院内,每个寺院安排不足百人,在日方相关部门的批准下,让日本人进入寺院参观。
四、在海城、牛庄战役中被俘的清军将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二月,在海城、牛庄战役中,有598名清军将士被俘。日军为了减少资金损耗,不再把战俘运往日本,而是采取就地关押在辽宁海城。
对所有战俘,在饮食供给上,日方在《陆军给予令》上明文规定:将官24钱,上长官、士官、准士官18钱,下士以下16钱,一些生活必需品现物发放。这些无疑是日方用来掩盖其邪恶用心,获取西方支持的套路。它真实的本性可参见击沉高升号事件、平壤会战处死越狱俘虏、旅顺大屠杀,4天3夜的烧杀抢掠,残杀最低2万人,有大批战俘被就地处决。
日军把手里的战俘当人质,当棋子用来索取中国的领土和白银。
羁押期间,日方为获取更多的军事、政治等情报对他们反复提审,除此外,还拿他们做医学测量实验,其中有关于体格方面的测量,日方曾在1894年出版的战时刊物《日清战争实记》上,刊登过测量结果,以此来炫耀战功,再次公开羞辱他们。
移交战俘《马关条约》签订后,两国的战俘开始被移交。
日军承诺移交被扣押在日的988名战俘。到了8月18日清晨6点30分,只有976名清军战俘乘坐着日本商船“丰桥丸”抵达天津大沽口外。大沽炮台守将罗荣光派遣炮舰“镇海”号前往迎接,显然日本移交的战俘少了12名。
8天后,清与日军移交战俘。承诺交还最后一批海城的清军战俘568名(其中有3人病死)。这些战俘被日军带到辽宁鞍山乾线堡,交到了辽阳州知州徐庆璋,这位在甲午战争中积极募练士兵,抗击日寇屡战屡胜的“徐青天”的手中。与此同时,11名日军俘虏被中国交给日方。
这样算来日本一共交还战俘1541人。
从这些数字中可发现,回来的清军战俘和被俘的总人数相差很多。那么,这些人去了哪里了呢?对这个问题日方没有说明,推测这些人或被杀死,或病死,对这些日方没有明确说明。据回国的战俘回忆当时被押往日本时,有一些人被杀:“至日本广岛下船,狂奔十余里,立毙数人,始登火车。”
而那些客死扶桑的一些战俘的墓葬处,连墓碑上留有“俘虏”这两个耻辱的印记。2003年,一名中国的留学生偶然走进大阪真田山旧陆军墓地,发现了6名北洋水兵的墓碑。据日本记载,他们是病亡。墓碑一米多高,很普通。为对死者尊重,中间的“俘虏”二字后来被抹去。墓碑上面都有被涂抹过的痕迹。
其中5座根据死者遗愿,墓碑都面朝西方,家乡的方向。另外一座是杨永宽的墓,墓碑背向而立,向人诉说着自己羞于“战俘”这个身份,再也没脸见父老乡亲。
回国后的战俘的情况:清政府对这些战俘,采取的是责罚和抛弃,对将领全部直接革职,对普通小兵直接开除,全部撵回老家。没有任何补贴,不再安排生活门路,他们得到的是各种污言秽语和白眼,甚至还有一批被关押。
管带王永发向朝廷申请:给病死在日本的烈士的家属发放抚恤金,结果遭到猛烈的斥责。清政府窝了一肚子火,战败了、割地了、赔款了、丢人了,接回战俘时又被日寇索取1万多两白银的遣返费了,要什么抚恤金?清廷把所有的这一切罪责都怪在战俘的头上,认为“战俘不祥”,“苟且偷生的人”。更何况慈禧太后的寿辰快到了,她怎能让这些“不祥之人”坏了心情,所以对战俘草草打发了事。这些都注定着战俘们在国内会过着悲惨的生活。
甲午战争被俘虏并被带到日本的清军将士后来如何了?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重的一段历史,它带给中国人民的屈辱,无法用笔墨来形容,人员与物质的损失是一个方面,战争的失败带给中国人民最大的打击,则是民族自信心与国家骄傲的丧失。
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25日挑起丰岛海战开始,到1895年4月月17日以清朝签订《马关条约》完败而结束。历时近一年的战争,清军共有清军19148人死亡,5308人负伤,1790人被俘。而日本方面,日军6445人死亡,3530人负伤,被清军俘虏的仅有11人!
战俘比这么高,可见当时清军的战斗力是多么的糟糕。
那么,这一千多被俘虏的清军士兵,他们经历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样的结局呢?
我们先看看这些清军俘虏的构成情况。
第一批清军战俘,来自于甲午战争第一战,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的丰岛海战
此战日本方面出动3艘防卫巡洋舰吉野号、浪速号和秋津洲号,突然对中国海军发起攻击,没有防备的清军广乙舰受伤后搁浅自焚,济远舰受伤撤退,并在撤退途中击伤日舰吉野号。
作战中,誓死不投降的清军高升号运兵船。被日舰浪速号击沉,舰上1100余名清军中有800余人牺牲。
满载军械的操江号炮船则在日舰秋津洲号的追逼下,无奈投降,舰长王永发等72名清军海军官兵被俘,他们也是甲午战争中最早被俘的清军战俘。
此战日军大胜,无一人伤亡被俘。
这批清军战俘在日本的遭遇
丰岛海战结束后,日军把这72名清军战俘连同操江舰一起带回了日本。
本来,日军对清军发动战争是否能够成功,自己心里也没有底,丰岛海战的顺利,让日军喜出望外,这些清军俘虏就成了日军向其国民炫耀的政治资本,必须要好好利用一下。
这些战俘到达日本港口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什么样的场面呢?
"船近码头即放汽钟、摇铃、吹号筒,使该处居民尽来观看"也就是说日军把他们当做战利品来炫耀了,而且更为无耻的是,这些战俘还被迫游街示众,被围观的日本人指指点点,各种凌辱,其中的辛酸谁能了解呢?
日军在进行了一番炫耀之后,就把这批清军战俘囚禁在了佐世保海军监狱中。
那艘被日本带回来的"操江"舰,则被按照原舰名编入了日本海军,日本入侵台湾的时候就有它的身影。
第二批清军战俘,则来自1894年9月15日的平壤大会战,此战清军失败被迫离开朝鲜,日本占领朝鲜全境。
此战日军兵力1.6万余人,清军1.3万人。经过15日的激战,清军被迫放弃平壤向中国境内撤退,路上又遭到日军伏击,伤亡惨重。
此战清军阵亡约2千人、负伤约4千人,被俘683人,有25人因为患病得不到治疗而死,有47人因为企图逃跑被日军杀死,有3人则在临时关押期间死去,余下的608人同样被运回了日本。
日军则被打死189人,负伤约516人,无人被俘。
这608人的遭遇如何,其中一名被俘军官的日记就说明了问题。
这些战俘刚被俘时双手都被绑着,头发用绳子连在一起;吃的饭菜里面一半都是泥沙,令人难以下咽,口渴了也就是给脏兮兮的一点点水。在被送往日本的船上,这么多人挤在一起,大小便都在屋里,臭气熏天,令人难以忍受。
到日本后,路上有死了不少人,在战俘营里面,吃的是霉烂的萝卜,衣服脏烂不可直视。
这些战俘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赶紧回到自己的祖国。
第三批被俘清军战俘,则来自平壤大会战后的几场战役,如辽东战场的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以及威海卫保卫战等等,又有高达1110名清军将士被俘。
至此,被俘并被送到日本关押的清军人数,达到了1790人,他们都没有逃脱被日军游街示众的侮辱性待遇。
这么多战俘,日本的监狱就不够用了。这些可怜的清军战俘就被日军分散到寺庙以及租来的场所关押起来。
此后被俘的568名清军战俘,则不再运到日本,而是就地在中国境内辽宁海城关押了。
日本在清军战俘待遇上的花招
这些在日本的清军战俘,有一部分的待遇相对"好"一些。日本之所以对他们好,完全是在做表面文章,是为了对国际社会宣传之用。
当时的日本,一方面被西方列强视为未开化的野蛮国家,另一方面列强在日本依然享受着治外法权。
日本急于摆脱这种困境,就极力向这些西方列强展示自己已经的开化的文明国家形象,就申请加入国际红十字会,自然要对战俘好一些,除了部分清军,日俄战争中被俘的俄军战俘待遇就更好了,日本人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同时,这也是西方列强放弃在日本的治外法权所提出的条件,日本人不得不这样做。
于是,这样的画面就出现了,西方的记者举着照相机,不停地在各个战俘营采访参观拍照,进入他们的镜头的这些清军战俘,条件待遇那是相当不错,不仅有吃有喝,而且还不用干苦力活。
当然,这自然是日本人为了宣传自己文明开化的宣传。
而那些在寺庙和租赁的厂房里的战俘,就没有那么的好运气了,那里传染病等各种疾病横行,许多战俘经不住折磨,只能痛苦地死去。
清军战俘茫茫回乡路
日本在与清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双方就开始交换战俘了。
1895年8月18日,日本遣返976名清军战俘至天津。8月26日,关押在辽宁海城的568名清军战俘被日军释放,同时被中国俘虏的11名日军士兵也交还给了日方。
在日本的1790名清军战俘,回来的只有976人,剩下的日本人没有说,因为他们不承认有那么多清军战俘,应该是在日军关押期间因为各种原因死亡了。
清军战俘被释放后的待遇
这些经过九死一生返回祖国的战俘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而是被清政府各种处罚。军官一律被革职遣返,士兵则就地解散,连遣散费都给免了,还有的军官则被追究了责任。
反观那11名日军战俘,回国后则是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
这就是差距,让人无言以对。
国弱被人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而不能善待自己的士兵,也是清军一败涂地的因素,这样对待自己士兵的军队,焉有战斗力?
在入虎狼之师的侵略者面前,清政府只能是割地求和了。
历史的教训,一刻也不能忘记。
甲午战争被俘虏并被带到日本的清军将士后来如何了?
据统计,甲午战争中,清军共阵亡24600余人,被俘1790人,那么,这些被日本俘虏的将士,其下惨如何呢?
日本当时为了跻身“文明国家”,1894年8月22日,也就是甲午战争开始后的第22天,日本陆军省就向日本陆军第5师团留守处下发了《战俘管理之件》,在该文件中,日本誓约在战争中保障战俘的基本人权。
日本为什么这么做呢?
1894年7月16日,日本对大清国宣战第14天,英国同意和日本签订新的通商与航海条约,根据新条约的内容,英国将在五年后放弃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其它西方国家也随之跟进,准备跟日本签订新的平等条约。
在如此敏感的时期,如果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不文明行为”,西方国家就可能借此继续坚持领事裁判权,新的平等条约也可能落空,日本将可能被排斥在“文明国家”之外。
这是日本积极制定战俘政策的原因。
政策是制定了,日本有没有落实呢?
事实上,日本的战俘政策主要是给西方国家看的,所以战俘也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送到日本的战俘。
从目前公开的资料来看,这些被关押在日本的清军战俘,并没有被迫从事苦役。按照日本陆军大臣公布的战俘处理规则,对清军战俘的处理是相当“人性化”。
首先按等级,把清军战俘分将校、下士、兵卒,不同等级的战俘有不同的居室饮食标准。比如饮食,按照当时日本《陆军给予令》第九章规定的标准,将官24钱,上长官、士官、准士官18钱,下士以下16钱。
战俘中死者会按照军人的待遇安葬在陆军指定的区域;伤者,由各陆军预备医院、日本赤十字社救护员负责治疗。▲平壤日军野战医院,日军为清军战俘实施手术(日本随军记者拍摄)
甚至日本还准许战俘和国内的家人通信,日本提供信件接收的便利条件,但信件的内容需要经过检查,确保对日本安全无害。
当然,前文也说过,日本的这些行为是做给西方国家看的,按照日本的说法,战俘当中“惊异之下落泪者有之,合掌作揖施谢者亦有之,俘虏收容所里的清军官兵,纷纷赞叹日本给予的宽大待遇”。而日本的随军记者也将这一幕展示给国际媒体。
第二种是战场上的战俘。
在日本国内,顾及到国际视听,日本很少虐死清军战俘,但在战场上又是一番情况。
在战场上,日本对战俘的残暴虐杀层出不穷,比如在平壤,日本枪杀600多清军俘虏;在旅顺,至少虐杀了900名清军战俘。
除了屠杀,战俘的受辱情况也很严重,比如“操山舰”投降后被押往佐世宝港,据一同被俘的丹麦人弥伦斯回忆:“午后2点钟,上岸之时极备凌辱……船近码头即放气钟摇铃,吹号筒,使该处居民尽来观看。其监即在码头相近地方,将所拘之人分作二排并行,使之游行各街,游毕方收入监,以示凌辱。”▲在平壤被俘的清军战俘
除了游行所受的凌辱,还有饮食上的虐待,如被俘士兵栾述善回忆说:“被拘者甚众,均系道署中,饮食俱无,并有火焚刀裂之说……死既不能,生更犹死,两手背缚,发用绳联……一日三餐,入口者无非霉烂萝卜。数月间,遍身尽是腌脏衣服。”
最后说一下,包括战俘问题,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全方位大秀对国际法的忠诚,把自己打扮成文明国家,西方也因此对日本大加赞赏。大清国作为被侵略者,因为对国际法的一窍不通,最后反而遭到国际舆论的一致批评。
甲午战争被俘虏并被带到日本的清军将士后来如何了?
众所周知,在近代国际法确立以前,各国的内战以及国际战争中,战俘均由捕获方随意处分。例如俘虏被任意斩杀、承担沉重劳役、或作为领土交换、获取赎金赔偿的对象,总而言之,只要是在战争中成了俘虏,弄的不好就会被任意砍杀处死。
而在当时的日本,对待战俘也是非常残酷无情的。1886年明治天皇反省国内的“西南战争”中,数以万计生灵涂炭的残酷事实,下诏日本国也要加入欧洲国际红十字会组织,誓约要在战争中保障战俘的基本人权,履行文明战争的职责和义务,开始跻身进入欧美人所探索的人道战争。
在甲午战争正式开战后,被日军押往本国内的清军战俘共计有1790人,这其中的大部分俘虏是来自丰岛海战中不战而降的“操江”舰官兵、朝鲜战场上的战俘、金州旅顺战场上的战俘、威海卫战场上的战俘。将大量的外国俘虏押往日本国内看管,这也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尝试,目的就是利用这些战俘来充当日后与清国在谈判桌上的筹码。但对于当时的清廷而言,整个国家都处于风雨飘摇的混乱局面中,对于这些被捕在异国的俘虏,更是无暇顾及。
1894年8月23日,日本陆军大臣公布了战争俘虏处理规则。这些被押运回国内的清国俘虏被分别安放在“内地收容所”和“占地收容所”内,收容所主要分布在日本各地的寺院内,安置的待遇也按照日军军阶的标准,将清军俘虏按等级分居室关押,从军需仓库中调拨给予这些俘虏一定的供给,并允许俘虏与国内家人通信,但信的内容需要经过检查。
在这1790人的俘虏当中,战伤及病患者有326人、重症治愈者有231人、不治死亡者有55人。根据清日两国的《马关条约》第九条(交换两国战俘),这些幸存下来的俘虏,首批于1895年8月18日由日本国派遣运输船“丰桥丸”前往清国直隶省新城,剩下的俘虏又于9月1日在清国盛京省乾线堡第二次交换。总的开讲,这些被日本押回国的清军战俘可以算得上是非常幸运,大部分幸存下来的俘虏最终是被送回了国内,少部分的俘虏因为种种原因长眠在了异国他乡。
但是相比这些俘虏,其他的清军俘虏就未必有如此好运了。日本人在履行国际公约义务文明施善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日本军队中骨子里透露出来的残忍血腥的一面。
事件一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中,日联合舰队击沉了一艘满载清军的英籍商船“高升号”,当船体中弹下沉时,清军纷纷落水逃难,日舰非但没及时救助落水者,还向已经失去战斗力的清军射击,机关炮、速射炮。一时之间,鲜血与残枝铺满了海面,一千多名清军官兵也葬身海底,船内供职的四名马来人也遭到相同的命运。
而滥杀事件的责任者“浪速”号舰长东乡平八郎,不仅没有怜悯之心反倒以此为荣,日俄战争后荣耀的被奉为日本海军的军神。
事件二朝鲜平壤战役中,清军被俘者有513人,朝鲜兵被俘者有14人。部分被关押的清军俘虏图谋越狱,在行动中杀死日军看守,结果被日军镇压以失败而告终。越狱外加杀死日军看守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日军,最终对参与越狱行动的战俘进行严加追究,六十多名俘虏被日军集体砍头处死。
相比之下,这些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押回国内的战俘是幸运的。为了跻身于欧美文明的红十字组织中的日本,对于这些被押回国内的俘虏采取了救助、优待、战后俘虏全员返还、为阵亡俘虏埋葬修理墓碑等政策。
但这一切只是表象,后来日本昭和时期的军队,彻底褪去了明治时代还刻意伪装出的倡导文明的精神,在对待各国战俘上,暴露了其残忍又血腥的一面。
多有疏漏,烦请纠正。
文/宇泽历史
甲午战争被俘虏并被带到日本的清军将士后来如何了?
甲午战争主要分为陆战和海战,而清军全部战败。在陆地上,清军一路败退,从平壤退回国内,日军则一直推进到山海关;在海战中,也是日军率先发起挑衅,并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清军北洋水师,随后水陆并进,在威海卫之战中全歼北洋水师残余。
据资料记载,整个甲午一战中清军伤亡官兵大约为2.4万名,被俘数千人,一说1790人,一说为988名。不过,具体数字上至今仍有争议。而日军的伤亡不过万余人,被俘人数11人,双方悬殊比较大。那么,那些被俘的清军俘虏最后的命运如何呢?
在战争初期,日本军方抱着耀武扬威的心态,大肆抓捕清军的俘虏回日本关押,以备将来谈判的筹码,把他们关在东京、大阪等地的寺院或者监狱中。为了炫耀战绩,日军还逼着大批清军战俘上街游行,达到其所谓的“宣扬国威”的目的。
1894年7月25日,清军“操江号”、“高升号”两艘船在回国途中遭到日军袭击。“高升号”被击沉,“操江号”被俘虏,舰上的管带王永发与72名官兵被俘,并被押送回日本关押。
在陆战中,日军也抓获了大量的清军俘虏。其中一些因为患重病而死在日本,极少一部分因为企图逃脱被杀害。监狱关满了,就安置在各地的寺院里。一些俘虏想要逃跑,便被就地斩杀。
不过随着战争的推进,日军抓的清军战俘越来越多,日本当局再也没有兴趣将他们押送回日本了。在战争后期,日军直接把清军俘虏就地关押,比如辽宁海城监狱。
1895年,清政府向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辽东半岛,赔款白银2亿两。根据双方的约定,日本答应尽快释放俘虏。那些被日军关押的清军战俘,这才陆陆续续回到国内。
不过,国内迎接他们的则是各种冷眼和责骂声。由于《马关条约》赔款巨多,窝火的清政府和慈禧太后只好把这些战俘当成发泄的对象,不仅惩治了一批战俘,还把其他战俘就地解散,晚上完全遣送回原籍,不仅没有给一分钱的安置费,还断了他们的饭碗。这些战俘回到家乡后,大多数都靠务农终老,也有人落草为寇,下场凄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