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四处征战,为何要带上大量母马随行?

蒙古骑兵在13到15世纪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们作为蒙古军队的主力,接连横扫欧亚大陆六十余国,可谓是所向披靡。很多人都认为,蒙古骑兵打仗,一人一骑即可,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蒙古骑兵每人配备的马有很多匹,不但有公马,而且还有大量母马随同出征,这是为什么呢?

蒙古骑兵的强悍。

由于蒙古有着大片的草原,很适合马儿繁衍生息,所以蒙古人与马的关系很近。蒙古族自古也是一个善于骑马的民族,他们喜欢骑马打仗,逐渐就形成了蒙古骑兵。成吉思汗在建立蒙古帝国以及在后来的版图扩张过程中,蒙古骑兵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说到骑兵,其实并不是只有蒙古人才有,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骑兵,欧洲也在很早的时候就有骑兵。但是蒙古骑兵之所以强悍,这在当时还是尤其先进性的。就比如说,蒙古骑兵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做到了人马合一,而且他们体格强壮,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吃苦耐劳,机动性强,忠诚度高,可以在严寒天气中保持持久的战斗力。

特别是在成吉思汗时期,他将蒙古骑兵的先进性发挥到了极致,而且蒙古骑兵选拔十分严格,往往是训练最为优秀的人才能成为骑兵。

成吉思汗将三四岁的小孩送到戈壁中的学校学习,联系骑马射箭。等这些孩子以后长大了,就从他们之中择优选择成为骑兵。这些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长期学习,自然在骑马和使用武器技术上有着超强的能力,这极大提高了他们的战斗力。

骑兵要训练,马匹也要训练。蒙古马的特点是矮小,不过那时候欧洲的马其实跟蒙古马体型相当,只不过到了十五世纪,经过培育之后欧洲才有了高大的马屁。不过在那个时候,与欧洲马和中原马相比,蒙古马的耐力更好。

蒙古马经过训练,可以在严寒酷暑中生存,也可以做到一整天不吃不喝,而且蒙古马不挑食,善于在雪地里寻找食物。超强的耐力使得蒙古马可以在各种各样的道路上长时间行走,就比如说1241年,苏布台的先遣部队,只花了三天时间就穿越科尔巴阡山脉走到了多瑙河,行程超过180英里,而且一路上都是积雪,还要面对敌人的骚扰。

成吉思汗骑兵部队的规模,最巅峰时期也不过24万人,那还是在远征波斯的时候。后来蒙古骑兵在征伐俄罗斯以及东欧的时候,总人数不过15万人。人数少使得部队的灵活性大大提高,而超强的作战能力则让蒙古骑兵几乎很少打败仗。

蒙古骑兵之所以强大,除了人和马之外,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也是很重要的。蒙古骑兵的武器装备主要的特点是,防御装备轻便,进攻武器多种多样,无论是远攻还是近攻都具有先进性,与同时期欧洲骑兵相比,强太多了;在战略战术中,蒙古骑兵常常利用娴熟的骑马技术和战斗技能,实施迂回包抄,诱敌深入等战术,总之就是扬长避短,将骑兵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然而蒙古骑兵往往是远距离作战,所以后勤问题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时候母马就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首先要讲的是,蒙古骑兵每人配置的马匹数量不等,但是绝对不少于两匹,这样做的好处的,可以保持骑兵的持久作战力,也可以保证机动性。就比如说,蒙古骑兵在实施一些快速穿插战术的时候,对马匹的体能消耗很大,往往需要更换马匹,这样就可以保证整个战术得以实现,不然就只能牵着马屁行走了,这是绝对不行的。

由于是远距离作战,马屁就充当了背负物资的责任,比如说武器装备和粮食等等。如果是长时间作战,马屁还是一种食物。当然了,战马是不可以吃的,蒙古骑兵会携带大量母马,母马可以产马奶,可以为士兵提供能量补给。在极端条件下,杀掉母马吃马肉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生存手段。

在成吉思汗时期,为了提高战斗的效率,所以减少了物资的运输,这时候吃母马肉就成为了一种必须的手段。所以成吉思汗为什么厉害,人家那是有智慧的,母马可以自己行走,不用耗费人力去运输物资,关键时候还可以吃母马肉,所以母马简直就是行走的美食啊,这也为后勤减少了很大的压力。

母马还有一个很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应对公马的发情期。长期在外打仗,如果只携带公马而不携带母马,公马到了发情期可是不好对付的,这对战斗力有很大的损伤,所以母马就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再者说了,母马交配后还可以生下小马驹,小马驹长大了就又可以成为补给,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母马虽然在战斗力上不如公马,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战马的随时必定是有的,所以在一些特定的时候,母马可以临时充当战马,也可以在行军途中替代战马,让战马得到充分的休息,在未来的战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家可以想一下,蒙古骑兵最远地地方可是打到了多瑙河,这么远的距离,战马的体力肯定会受到很大的挑战,而且后勤补给肯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别跟我说蒙古骑兵就地取食这种话,蒙古骑兵打得就是快速战争,所以他们大多数时候就是在路上,而不是在某个地方停着吃东西,闹着玩儿呢!

蒙古骑兵之所以让欧洲风闻丧胆,还在于他们很好的解决了后勤问题,而贡献最大的就数母马的,既是战马的替代品,又可以提供食物补给,功劳简直太大了!

但母马的功能绝对不止于此,马全身可都是宝,马肉可以吃,马皮还可以用来制作皮革制品,比如说衣服和靴子,还有各种皮口袋和套子,马尾和鬃毛也可以制作绳子,这些东西在现在看来没什么,但是在那个时候可是战略物资啊!

试想一下,十几万大军远距离出征,如果遇到严寒天气,或者在战斗中有损失,杀掉一些母马,获取母马身上的宝贝制作成各种物品,这种就地取材的办法,也为后勤减少了极大的压力。

既然母马这么好,那是不是携带越多越好?

蒙古骑兵的野战作战单位一般是三个纵队,一个纵队大约是一个骑兵连,每个骑兵连大约是以前骑兵。也就是说,一个骑兵纵队大约是一万骑兵,每次战争大约由几个骑兵纵队或者十几个骑兵纵队组成。

以一个骑兵纵队为例,大约需要战马两万到五万匹,再看考虑到战争损失和物资补给的情况下,按照一次时间为一年的战斗来看,需要的母马在数量上其实是要略低于战马数量的,之所以会这样,这里面考虑的问题其实很多。

就比如说,战马的管理就是个问题,总不能让骑兵去管马吧?骑兵一般只携带两到三匹战马,其余的战马和母马都有专门的人看管,比如说少量的士兵,民夫或者奴隶。母马虽然能减少后勤问题,但是但是由于管理问题,母马数量太多了也会拖累后勤,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骑兵部队的机动性,所以携带适当数量的母马保证作为战马损失后有备选,以及满足后勤供给即可。

而且蒙古骑兵也不是完全不携带口粮,因为不可能随时随就可以宰杀母马吃肉。携带适当的口娘可以减少携带母马的数量,还不给运输问题造成太大的负担,所以口粮和母马肉相配合,确保一个合适的比例,既符合健康学,也对后勤的帮助最大。

再说了,蒙古骑兵也不是每一次战役都打胜仗,万一打输了,带的那些马去不是就成为了敌人的战利品?所以尽可能少带点母马,够用就行了,因为打输了带着逃跑也方便一些啊。

蒙古骑兵四处征战,为何要带上大量母马随行?

蒙古人是纯粹的游牧民族,被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放牧最多的是马,其次才是牛和羊,蒙古人最有名的马就是蒙古马,蒙古马的特点是耐力强、速度快,虽然蒙古马的个头远远比不上欧洲马,但是蒙古马的战斗力绝对不比欧洲马差。

蒙古马的个头并不高,一般的身高在120~135cm左右,像著名的阿拉伯马就比蒙古马要高10cm左右,而汗血宝马更高,达到1.5米以上,但在蒙古西征军中,蒙古人凭借高超的战术配合,而不完全是靠马的力量,击败了阿拉伯马和欧洲马。

蒙古马

马是蒙古人的生命,无论是生活游牧,还是对外作战,蒙古人都少不了马,蒙古又是游牧民族,全民皆兵的,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拿起兵器作战,所以对外作战时,跟中原农耕民族完全不一样,农耕民族作战是军队在前,再安排专门的辎重运输队在后补充物资,战争是离不开补给的,没有补给的一方,往往是战争失败的一方,但是蒙古人作战不是这样,是整个部落全部随军作战。

整个蒙古对外作战中,华夏地区是难打的,比较容易征战的则是西征,因为华夏地区城池集中,地形复杂,主要是城池攻防战,蒙古攻打华夏,死了三任大汗,花了50年时间才彻底征服,而西征虽然有城池,但是地形相对简单,而且草原面积比较大,因为中亚以及东欧有大量的游牧草原,正好适应于蒙古人的作战方式。

蒙古骑兵

蒙古军队作战,是男女老少、拖家带口全部出征,同时还携带大量的牲畜,主要是马、牛、羊等,而且在这些牲畜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母马,往往每次出征都会携带大量的母马,而这种方式主要用于西征,为何如此呢?

第一个原因是:马比牛羊跑得快。

蒙古人出征,是把军队和运输队一起随军出战的,以此来解决运输补给问题。看看蒙古帝国的三次西征,最短的行程有五六公里,最长的行程超过了一万公里,每次出征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在冷兵器时代,马是跑得最快的战略运输工具,蒙古人的平均行军速度是80~90公里每天,这个速度只有蒙古马能达到。

蒙古军队

而牛、羊等牲畜的速度肯定不如马跑得快,甚至连一半也没有,所以为了保持行军速度,蒙古人喜欢携带马匹一起参战,并且每个人还不止一匹马,让几匹马轮流跑,并且马也能运输物资,尤其是蒙古马的耐力超强,牛和羊都比不上,蒙古马可以一天不停地奔跑,只需要短暂休息就能恢复体力,所以带马比其他牲畜要好。

蒙古人在西征时,并不是盲目的进攻,每次在大军行进之前都有侦察骑兵分队,负责侦察敌情,寻找草原牧场,因为蒙古是游牧民族,他们驻扎的地方肯定是草原,并且还要有水源的草原,而担任侦察骑兵分队的都是快马。

蒙古军队

第二个原因:马是战略物资,尤其是母马。

冷兵器时代的马,相当于今天的坦克一样,当时的骑兵部队就相当于今天的坦克部队,但不一样的是,马不仅仅能充当骑行的工具,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尤其是母马。

母马能产马奶,公马可没有,马奶到今天也是一种重要的饮品,当时的蒙古人严重依赖马奶,马奶的营养价值高于牛奶和羊奶,是与人奶最接近的动物奶,而且马奶可能酿酒,无论是马奶还是马奶酒,都是蒙古人的最爱,所以他们打仗一定要带母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天的营养,蒙古人的身体强壮,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经常饮用马奶。

蒙古母马

公马主要用于战马,母马除了能用于战马之外,还能充当提供食物的来源,除了马奶能喝,马肉也能吃,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或者母马受伤的情况,马肉也成为蒙古人的粮食,可以解决行军打仗的粮食问题。

第三个原因:母马是保证整个马群传宗接代的工具

马的平均寿命是30~35岁,最好的服役期是在3~15岁的时候,所以一匹马差不多在15岁之后,就是一匹中老年马了,马匹的更新换代差不多15年就要换一次了,蒙古人在西征时,差不多都有马匹因为这样老了,战死,或者受伤而面临损失,需要补充新的马进来,这就需要母马了。

母马的怀孕期差不多是10~11个月时间,蒙古人常年在外征战,都拖家带口了,当然也要携带足够数量的母马来保证整个马群正确的新老交替,在战争的间隙中,蒙古人还要打理这些母马,采集马奶,保证其怀孕期的饮食,所以也必须携带母马。

蒙古西征

第四个原因:马全身都是宝。

蒙古马如果死了,马的皮能用来制作皮革、护甲、皮靴等,马的尾巴和鬃毛可以用来制作绳子,蒙古人经常用的套索就是用马尾和马鬃制作的,另外,在茫茫草原上,没有森林时,马的粪便也可以用来制作燃料,用于取暖和做饭。

历史上的蒙古上,是最善于利用马匹作战的民族,尤其各种配合马匹的战术,擅长骑射,先两翼包抄,再以骑射为远程武器大量杀伤敌人,最后由蒙古重装骑兵冲锋,基本上战无不胜,哪怕是强大得多的欧洲重装骑甲,也不堪蒙古人的战术冲击而失败。

蒙古骑兵四处征战,为何要带上大量母马随行?

蒙古军队数次西征,均以骑兵为主力部队,而且每次西征都历经数年之久,骑兵的战马也并非特意带上母马随行,但在战争状态下携带大量母马也的确有蒙古军队的特殊考量,母马也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蒙古骑兵西征,路途遥远,保证速度

蒙古历次西征,都是征途遥远,而且自然环境恶劣。在作战状态下,以骑兵为主力的作战部队,如果只单一以一匹马为坐骑,马势必会在长时间奔跑作战中疲惫,从而影响战斗力,这就需要在作战过程中更换马匹,使战马有休息的时间。

出于保证战斗力和行军速度的需要,骑兵需要不断地更换战马,而更换战马就需要携带大量的战马。而在战马的选择上,虽然公马是会比母马有优势,但是优势也并没有拉下母马太多,所以在战马的选择上也就没有特意注重马的公母。

二、马奶在战时可以作为粮食供应

蒙古在西征的过程中,每次西征都是无后勤作战,因为远离后方,所以根本得不到后勤补给。那么战马对于骑兵的来说就非常重要了,不仅可以给骑兵驼运粮食,母马还可以供给马奶。现在奶制品都是营养品中的佼佼者,在恶劣的作战环境中,能有鲜奶的供应,对提升士兵战斗力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

在西征过程中,蒙古士兵也会携带大量的牛羊作为后勤补给,但是牛羊的行进速度远远赶不上战马。等到进入战区之后,兵贵神速,更不会携带大量牛羊作战。而此时马驼运的粮食和供给的鲜奶,就是士兵作战中主要的食物来源。

三、战时战马的损失需要母马生育小马驹补给

战争状态下,人的死亡都不可避免,作为战争的主要工具,马的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上面提到的,蒙古远离后方作战,马匹的补给也是短板,仅靠掠夺征服的国家,显然不具备战马的补给,带数倍于骑兵的马,本身就是一种多保险措施。

而且携带母马的最大优点,就是母马还能够在战争的过程中养育新的马匹,在马匹损失的同时,通过繁殖的方式补给新战马,是蒙古远离后方作战一个重要补给方式。同时公马也有发情期,如果不让公马繁殖,那么公马的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

四、蒙古马在与欧洲马对战中处于劣势,需要弥补数量优势

从骑兵成长为主要兵种,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象征以来,中原饱受无马的困扰,而蒙古也饱受蒙古马个头矮,爆发力弱的困扰。在对战拥有优势马种的欧洲、中东骑兵时,只能以数量弥补缺点。

拥有数量众多的蒙古马,蒙古的轻骑兵可以交替骑还战马,使战马保持精力,又可以不停地在外围袭扰的方式对战欧洲骑兵,搅得他们的重甲骑兵精疲力尽。最终再以重骑兵正面冲锋,轻骑兵两翼包围的方式围歼欧洲军队,充分发挥了战马的数量优势。

所以蒙古军队携带大量母马远征,其中因为母马对其后勤补给的重要意义,就足以支撑蒙古军队在远征的过程中携带数量庞大的战马。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有大量母马生产马奶,又解渴又充饥,这样的后勤保障,是其他方式换不来的。

综上原因,母马在蒙古远征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蒙古远征过程中战力的保障,所以每次携带大量母马也是必然的选择,是人为选择的结果,也是为保证战争效果的选择。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蒙古骑兵四处征战,为何要带上大量母马随行?

蒙古铁骑的机动力和战斗力众人皆知,庞大的蒙古帝国就是蒙古铁骑最大的成就,然而这背后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功臣,那就是蒙古马。成吉思汗以“弓马之利取天下”。

占领这样庞大的领土,并且要进行有效的统治,没有高速机动能力是不可能的,蒙古马就担当了这样的重任。

一名真正的精锐蒙古铁骑将会携带很多的装备,除了铠甲以外,还要有进展近战武器、远战武器,最重要的当然是携带大批的箭矢。

所以为了保持高效的机动能力,一名蒙古铁骑将会携带四、五匹备用战马,就算是在行军途中也能够随时更换战马。

所以才会有蒙古铁骑一夜突袭500里,攻克花拉子模的战绩。

那么蒙古铁骑携带的大量母马是干什么的?

蒙古铁骑携带大量的母马当然不是缺乏马匹,而是在行军作战中另有妙用。

蒙古马的发源地蒙古高原,气候恶劣,但这样的环境下养成了蒙古马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忍受各种恶劣的环境和匮乏的饮食。

这对蒙古铁骑远程突袭,减轻了后勤重担,甚至母马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下,给战士提供马奶。

马奶在蒙古族的重要地位。

蒙古族的主要饮食就是羊肉、马奶,甚至发展出来了蒙古族的特产马奶酒(酸马奶)。

不仅如此,特制的酸马奶还是一位珍贵的药物,在医疗条件极差的古代,酸马奶是蒙古铁骑在征战中必不可少的药物。

就连成吉思汗在受伤后流血过多,都只能使用酸马奶救治,可见酸马奶的地位之高。

所以蒙古铁骑携带大量的母马,就是为了在紧要关头,救治受伤的战士,这对于人口稀少、以征战为生的蒙古族极为重要。

一直到现在马奶酒作为蒙古族特产都极为珍贵,甚至能够治疗多种疾病。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蒙古骑兵四处征战,为何要带上大量母马随行?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治下的蒙古人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不断征战,以开疆拓土为毕生的追求。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蒙古人居然以不到40万的兵力,在短短不到50年的时间里,消灭各国军队人数超千万,更是先后灭亡了超过40多个国家,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南宋。从而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巨无霸,蒙古帝国。

据记载,这个帝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扩张,巅峰时期版图超过4500万平方公里,占据了当时人类超过一半的活动区域。而之所以蒙古帝国如此厉害,就得益于他们的蒙古骑兵。蒙古骑兵可以说是蒙古人四处征战,攻坚拔寨的利器,它讲究的是轻装上阵。蒙古骑兵铁蹄践踏之处,都只有掠夺的血腥画面,令人闻风丧胆。

有文献称,当时的欧洲,只要一提及蒙古骑兵,全都战战兢兢,丢盔弃甲。欧洲十万铁骑都曾被两万蒙古起兵蹂躏到体无完肤,摇摇欲坠,实力差距可见一斑。而且更令人费解的事,蒙古骑兵哪怕战线拉得很长,又或者是横穿到敌方后方,部队也都不会乱更不会投降。

蒙古人的战斗力为何如此强大呢?这实在是个冷兵器战争史上不可回避的大问题。但仔细想想,除了蒙古骑兵本身综合实力强大以外,其实还跟他们征战四方的时候,都会带上大量母马随行密切相关。

一、母马可以保障食物供给

我们都清楚在古代战争中,如果一个城池被围困,或者军队被围困,不出几日,只能缴械投降,也就是兵法说的“十则围之”,其实这就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因为一旦被围困的水泄不通,那么军队内部肯定会乱,毕竟后勤可能会出问题的,士兵饥寒交迫肯定会造反。

同时蒙古骑兵跟汉人在衣食住行方面差异很大,蒙古人讲究的是方便及快捷。因为士兵是一个高危险职业,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还有闲情逸致烤肉之类的。

毕竟打仗绝非儿戏,肉类食物非常的好吃,也非常可口,但是行军过程哪有那么长时间让你升个火再加个猪养烤着吃,而且如果带着这么多食物行军打仗,难免会延误战机或者拖后腿,再弄个肉食分配不均更有可能引发骚乱。所以古人常说“粮草先行”也就是这个道理。

打仗的话,肯定要首先想到如何保障食物供给,这在哪个朝代都是令人头痛的大事,但是在蒙古人这就是小菜一碟。因为蒙古人不管饿了还是口渴了,用手往母马那一捞,就可以挤出大量的马奶,马奶内含有大量的糖类、蛋白质,可以为人体补充能量和营养。即使喝吃不完的马奶还可以制成奶酪,携带十分方便,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吃。

可以脑补出一个画面:两军对战,突然有个蒙古骑兵一边两腿一蹬胯下马,一边从兜里掏出一块奶酪放在嘴里。对面已经站了有一两个钟头的士兵,肚子有点饿了,看到这副场景,眼睛睁得大大的,或许心里想着:“还能有这样的操作?我这饿的前胸贴后背了,大刀都握不住了,这同样是士兵,待遇怎么这么不一样啊。”

所以蒙古骑兵肯定都会携带母马,毕竟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能跟着大汗一起征战天下,抢土地抢女人抢牛羊。当然母马还有其他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

二、补充有生力量

蒙古骑兵在世人眼里,不管前方是刀山还是火海,总之他们只有一个选择,往前冲。在这种野蛮的行军风格下,虽然几乎没有败仗,但是战马损失肯定不少,那么为了补充战马,只能靠母马源源不断地生出小马。所以母马地第二个作用,补充战马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战马是蒙古骑兵能够在欧亚大陆横行的先决条件。蒙古马或许不是世界上最好的战马,但是肯定是跟蒙古人匹配最合适的战马。

蒙古马也叫矮种子马,它从外形上看不是很高,但奔跑能力很出色。我们都清楚,骑兵战争靠的就是速度,但如果马太高,一是不稳,二是马腿最容易成为对方攻击的对象。但蒙古马正好因为比较矮,别人很难攻击到马腿。这样的战马,既快,底盘很稳,而且别人还没办法攻击,所以很厉害。

因此蒙古人随身携带母马也为了防止蒙古马血脉不纯,跟别的国家马杂交后可能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三、比较残忍,“卸磨杀驴”

上文说到战马的威慑力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很多人也会忽略掉母马的“功劳”。花无百日红,因此当蒙古骑兵进攻受挫,面临极端环境、面对险要环境的时候,如果马奶、奶酪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蒙古人会优先将母马吃掉。

因为母马在平时除了生育小马以外,通常会携带大量的物资。蒙古人觉得母马携带物资就可以减轻公马的负重,对于整个部队的前进后退起了很大的便利性,这在战争中也可以优先掌握战机。所以母马的战斗力不强,往往只是驮一些物资,甚至有的时候物资还非常重。

行军打战的时候,尤其是短时间之内的战斗当中,或许一匹战马的强与坏能够决定一支部队的胜利或者失败。因此在战役面临的极端情况时,母马的作用微乎其微,而这个时候为了顾全大局,只能够把母马“卸磨杀驴”,来补充士兵的体力,从而可以继续征战天下。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母马真的是被蒙古人榨干了所有。这也说明了《周易》中,地势坤,厚德载物,来形容母马的任劳任怨准确性(后来引申为赞美母爱的伟大)。因此蒙古骑兵征战天下,母马可谓功不可没。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二战时期,日本中将牟田口廉也,通过研究历史也发现了蒙古战马的用途“如此广泛”,竟然见样学样,在对印度作战时,提出“成吉思汗作战”,来解决后勤保障的严峻问题。

但结果却十分感人:10万日本兵侵略印度,被中、印、英联军阻击后,最终一共死了五万多人,负伤两万多人。可以说在印度战场上,死在他手里的日军,比死在盟军手里的还多。

“成吉思汗作战计划“

1943年,日本中将牟田口廉也带着一支10万人的部队去入侵印度。简单说下,牟田口廉也就是下令向中国守军开的第一枪,从而发动“七七事变”的罪魁祸首,二战甲级战犯。

然而此时日本主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为了解决后勤保障问题,他想效仿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人南征北战时,就是用母马驮粮食,当粮食不够的时候,就将马宰杀了吃。

所以他征用缅甸当地的牛羊来背负军粮。不过,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这个想法很快就在战争过程中狠狠扇了日军一个大耳刮子。战乱中,牛羊被枪炮声吓到,到处乱串不说,还将日军的通道堵住,有的小日本甚至还被收到惊吓得牛羊给乱蹄踩死。

到后来,马都惊吓跑掉了,军队反应没东西吃的时候,牟田口廉也再次说日本大和民族是草食民族,怎会在丛林中找不到食物,旁边的草啊什么的都是鲜美的实物。真的是令人贻笑大方。

最后还是想说一句,蒙古骑兵将闪电战可谓应用到了极致,它的蹄子踏到哪里,哪里就是它主人的土地。虽然母马看似没做出什么贡献,但其实它的功劳不比在前线厮杀的战马低。

蒙古骑兵四处征战,为何要带上大量母马随行?

在历史上,蒙古骑兵的机动力和战斗力是众人皆知。整个13世纪都是属于蒙古骑兵的时代,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用骑兵征服了辽阔的中亚和西亚,并且消灭了古代中国境内的金、西夏、西辽、吐蕃、大理、南宋等诸多政权。

蒙古帝国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蒙古铁骑的赫赫野战之威。而在蒙古铁骑的背后,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功臣,那就是耐力良好的蒙古马匹。不过蒙古军队在行军打仗时,除了带上作战用的马匹,还会带上很多的母马,这又是为什么呢?

蒙古骑兵虽然以“弓马之利取天下”,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不过,行军打仗除了要求士兵的素质过硬以外,还要考验军队的综合补给能力。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个时候,随军的母马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

蒙古人让这些母马随军,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马匹,也不是利用母马来作战,而是在行军中担任后勤补充。

在进行远距离作战时,蒙古军队的后勤补给难免会跟不上。可是如果像中原王朝那样维持庞大的后勤部队,战机难免稍纵即逝。

在这个时候,随军的母马可以提供马奶充当士兵的粮食。蒙古族一直有喝马奶的习惯,蒙古士兵们当然也不例外。而蒙古母马吃苦耐劳,可以在缺粮的环境下,给蒙古士兵提供马奶,补充能量,是天然的后勤大队。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蒙古骑兵才能进行长距离奔袭作战。比如在蒙古进攻花剌子模王国的过程中,蒙古骑兵的长途奔袭能力就彻底表现了出来,其中不得不说母马的功劳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