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是怎样收拾残局的?为何要让家人在他死后剪下寿衣一角?
很多人对他人生最后的际遇很惋惜,因为他本有可能翻盘的,但是最终败在了李鸿章手上。那么胡雪岩后来是如何收拾残局,他在临死前又为何做出奇怪的举动呢?
胡雪岩的发迹,离不开三个人,一个是于掌柜,一个人是王有龄,还有一个就是左宗棠。胡雪岩是安徽人,出生贫寒,年轻时过打杂,也当过学徒,直到他19岁的时候被阜康钱庄的于掌柜收为学徒。于掌柜是个好人,他没有儿子,所以就把胡雪岩当作亲儿子来培养,他在弥留之际还把价值5000两银子的钱庄交给他打理。这是胡雪岩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除了得益于于掌柜的知遇之恩之外,也离不开胡雪岩自己的人品和勤奋。
胡雪岩25岁的时候认识了当时还是候补知府的王有龄,据说为了让王有龄顺利成为湖州知府,胡雪岩挪用了钱庄500两银子,他因此被赶出钱庄。好在王有龄上任之后感恩图报,将湖州的官库交给胡雪岩管理。胡雪岩还开了一家丝行,他利用公库的银子扶持桑农种植桑树,然后再收购桑丝卖出去。虽然不收取桑农的利息,但是胡雪岩还是从中赚了钱。
胡雪岩37岁的时候,王有龄升官了,成为了浙江巡抚,地方大员。胡雪岩也在王有龄的帮助下收回阜康钱庄,并将钱庄作大。而随着王有龄不断升官,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不但开了很多钱庄分号,而且还开了很多店铺。而随着八国联军事件的爆发,胡雪岩成功与军队搭上了关系,为军队募集了很多经费,还协助王有龄经办军械、粮食和漕运等业务,并掌管了浙江一半的财政,成为一个很有钱的人。
不过随着天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浙江陷入战火,杭州失守,王有龄战败自杀而死,胡雪岩一度失去依靠。不过后来左宗棠来到浙江并成为闽浙总督,胡雪岩于1862年又获得了他的信任,被任命为总管,主要负责浙江战后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军队的军饷筹集。胡雪岩的钱庄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他也由此真正走上了官商之路。
自清军收复浙江之后,很多官员都把混水摸鱼得来的不义之财,全部全部存在胡雪岩的钱庄中,胡雪岩再利用这些财产去投资丝行和药行,短短几年时间,就已经累计了千万身价。一些官员看到了胡雪岩做生意的丰厚利润,也纷纷入股,这也让胡雪岩的生意更加蒙上了官商的色彩。
胡雪岩与左宗棠的合作,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应该是协助左宗棠办船政和收复新疆了。福州船政局的成立,以及万年清号邮轮和镇海号兵船的下水,都可以找到胡雪岩资本的身影,这是对国家有大功劳的;而在收复新疆这件事上,要不是胡雪岩出面以浙江、江苏和广东的税收作为担保,向洋人借款1870万两白银,左宗棠靠朝廷的那点军饷是断然不可能收回新疆的,这也是胡雪岩对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
所以在这两件事之后,胡雪岩凭借功劳被朝廷任命为三品布政使,二品顶戴花灵,赏赐穿黄马褂,总办四省公库。那个时候,胡雪岩的商业版图已经涉及到钱庄、丝行、药庄和胶厂等产业,总资金超过2000万两,田地上万亩,员工数千人,说他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也是毫不为过的。
但是,胡雪岩还是贪心了,所以最后还是败了。
胡雪岩是如何在巅峰时期突然直急转直下,最终败落的,他又是如何收拾残局的?1882年,也就是新疆收复之后的一年,胡雪岩的丝行面临着外国资本的竞争,他为了压制外商,垄断蚕丝行业,便在上海成立了一个全国最大的蚕丝厂,花费了2000万两白银之多。胡雪岩还大量收购市场上的蚕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囤积了数百万担蚕丝,花费了巨额资金。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胡雪岩承担了巨大的资金压力,而外商方面也因此到达了忍耐的极限,但是总体而言胡雪岩是占上风的。不过随后发生的事情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因为意大利蚕丝取得了大丰收,再加上中法战争的爆发,金融危机随之而来,蚕丝价格降了很多,胡雪岩囤积的蚕丝不但巨亏,而且还面临着偿还巨额借款的压力。
胡雪岩无可奈何,只得将蚕丝贱卖,亏损了1000万两白银,大约是其一半的身家。屋漏偏逢连夜雨,胡雪岩资金周转不灵的消息。也很快就传播开来,很多人都来找胡雪岩的钱庄提款,胡雪岩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刻。
有人说,是因为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关系不好,所以在胡雪岩出现危机的时候,是李鸿章在背后让盛怀宣给胡雪岩落井下石,盛怀宣暗中鼓动官员去胡雪岩的钱庄提款,最终出现了十分凶险的兑付潮,让胡雪岩无力回天,只得变卖家产还债。
那么左宗棠为什么没有出手相助呢?因为左宗棠也没办法,这一切都是李鸿章在背后操纵的,左宗棠根本拿不出关于钱这方面的救援方案,只能在朝廷的要求下对胡雪岩的资产进行查封,以偿还债务。而且左宗棠那时候身体也不太好,在1885年9月的时候就去世了,只比胡雪岩早2个月,也来不及做点什么。
胡雪岩好不容易还完了欠款,家产基本上丧失殆尽,但是他还是考虑到了家庭,给家人留下了一些钱。胡雪岩遣散了12个妻妾和众多子女,给他们发放了安家费,只有他的九姨太不肯离他而去。
胡雪岩为何在临死前要让家人剪下寿衣的一角?胡雪岩虽然败落了,但是他与很多无法保全自己家人的富商不一样,胡雪岩愿意变卖家产偿还债务,从而让自己的家人不至于牵扯进债务危机。胡雪岩在散尽家财之后,也知道自己是被陷害了,所以悲愤交加,一下子就病倒了,只有九姨太寸步不离地守护在他身边。
胡雪岩在遣散自己家人之前,给他们留下了自己的遗嘱,一共三条,第一条是后人不得经商;第二条是后人不得从政,第三条是后人不得和姓李的通婚。由此可见,胡雪岩对于李鸿章在关键时候对其落井下石是多么痛恨。此后,胡雪岩的后人坚决执行他的遗愿,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之人,但是也没有太大的凶险,后代发展到现在已经超过二万人了。
胡雪岩在病危之际,跟自己的九姨太说了一句很奇怪的话:我死之后,把我的寿衣的一角剪下来,如果有个带铁帽子的人到了家门口,就把它交给那个人。
九姨太不明就里,只得答应。1885年11月,胡雪岩就去世了。在出殡那天,果然有个戴铁帽子的人来到胡雪岩家门口,九姨太就把寿衣一角交给了那个人。那个人走到胡雪岩的棺材边看了一眼,然后摇了摇头走开了。
那个这个戴铁帽子的人究竟是什么人呢?
其实这个戴铁帽子的人不是什么好人,而是值的盗墓贼。胡雪岩也不认识这个人,但胡雪岩知道因为自己曾今很有钱,所以肯定会有盗墓贼带着铁帽子去他家打探消息,以便以后去盗墓。
而胡雪岩之所以要让九姨太把自己寿衣的一角交给盗墓贼,其实是在告诉他们,自己的家道已经中落了,没有什么家财可以陪葬了,连寿衣都是及其普通的不料,所以就请盗墓贼饶他这一回,不要去打搅他在地底下的生活。
除此之外,送寿衣的一角给盗墓贼,其实也是在打人情牌。因为在古代寿衣一角可以代表福寿,胡雪岩用这种办法讨好盗墓贼,其实是恰到好处的,不会惹怒盗墓贼,也让盗墓贼明白真实的情况。
胡雪岩是怎样收拾残局的?为何要让家人在他死后剪下寿衣一角?
一个人能力的强弱,绝不是看他取得过多大的成功;而是看他失败的时候,如何收场。
清光绪九年,即公元1883年,红顶商人、晚清首富胡雪岩财富帝国面临倾塌,其产业受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而引发资金周转失灵,同时他还受到了外商的排挤,四面楚歌之际,朝廷对其严加治罪.....
此时的胡雪岩面临的是一盘真正意义上的“残局”,俗世中讲的“后有追兵,前有伏击”大抵如此。
商场、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胡雪岩知道,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在眼下的情境下,稍有不慎他就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胡雪岩自己不要紧,可他那一大家子怎么办?
胡雪岩虽然栽了,可他终究不是一般人。
他19岁白手起家,32岁赚下第一桶金,随后,他依靠官商联合的方式缔造了横跨钱庄、当铺、药店、生丝、军火、机械等等不同行业的商业帝国。
胡雪岩的崛起之路,与所有红顶商人一样,通过拉拢不同的官吏,为自己谋“方便”。但任何事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享受了这种“方便”的胡雪岩也面临着一个最大的困惑。这个困惑便是:官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他造成相应影响。
这样创下商业帝国的胡雪岩自然扛不住让自己成为政治牺牲品的命运,但成为牺牲品后的胡雪岩,却并没有放弃。他依旧想尽全力拼一拼:尽最大可能地给自己和后人一个周全。
也只有这样的胡雪岩,才符合他一代“红顶商人”的人设。
胡雪岩的商业倾塌后,想要乘机让他死的大有人在,一时间,揭露其罪行的奏折纷纷飞到了光绪的手边。立在朝堂的大臣,也都急急忙忙站出来,请旨将胡雪岩拿到刑部治罪。
皇帝在听了大臣们的参奏之后,当即下旨将胡雪岩革职处理,并将其名下所有房产店铺,全部查封。但或许是因为左宗棠的关系吧,胡雪岩并没有被立即定罪。
要知道,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于商人、尤其是名商巨贾尤为“歧视”。胡雪岩的“巨贾前辈”们,大部分都没落得好下场。相比于他们,胡雪岩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有个“自由身”,已是颇幸运了。
但商场官场混迹几十年的胡雪岩却并没有这么想,他知道,自己能有个自由身,全是朝中几个“靠山”在顶着;如果在此期间没能妥善收拾残局,没有人可以救得了自己。
关键就在于,怎么收拾残局?
紫禁城里,左宗棠的死敌李鸿章想要置胡雪岩于死地;紫禁城外,在阜康银号存过钱的人,要找胡雪岩讨债;在家里,面对朝廷的查封,全家上下早已是人心惶惶。
在各种场合摸爬滚打过了的胡雪岩明白,收拾这个残局的关键,是摆平那些在阜康银号存过钱的人。至于李鸿章要把他怎样,只能听天由命了,这不是胡雪岩能解决得了的。
这次商战的失败,胡雪岩损失了何止几百万两银子,这些银子多是来自分散在各地的银号。在这些银子里,除了自己的本金,其余的全部都是别人的存款。
在阜康银号存过钱的,除了达官贵人,还有众多平头百姓。他们有的人是图利息,有的人是图安全,还有的人是图关系,总之,大家都是因为信任才把钱存在胡雪岩的钱庄的。如今,阜康银号倒闭了,眼瞅着“存折”要变成废纸了,他们能不着急?
一时间,胡雪岩家里尽是讨债之人。
刚刚过去的挤兑潮,几乎将胡雪岩的存银掏空榨尽。
但俗话说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胡雪岩在变卖家产之后,总算筹集了一些资金。然而,面对巨额的债务,这些钱毕竟是杯水车薪,想要清偿所有欠款,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何将这些有限的资金,做出效益最大化的分配,这就考验胡雪岩对资金的利用能力了。胡雪岩故居
这些钱到底是紧着一头给?还是每家都平均多少分一些?还是看人下菜碟儿的给?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稍有差池,只会给胡雪岩增添新的麻烦。
最终,胡雪岩选择了看人下菜碟儿;这一招,正是胡雪岩“最不简单”之处。
胡雪岩把所有债主分为三类:一类是他得罪不起的人、一类是不忍得罪的穷人、还有一类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人。
之所以落得如此地步,就是因为胡雪岩得罪了惹不起的人。因此,胡雪岩十分清楚,只要能把这类人安抚好,剩下的就好解决了。
于是,胡雪岩拿出筹得资金的一大部分,用来偿还他们的债务。当然了,全部还清是不可能的,每家还一部分钱做个样子还是可以的。在还钱的时候,胡雪岩放低姿态亲自送钱过去,如此,债主面子上好过一些,也不至于对自己逼得太紧了。
此处,胡雪岩用的还是曾让他在商、政界纵横的“人情牌”。
而他之前攒下的“人情牌”,也在他遭难时,为他提供了“神助”。
胡雪岩在最得意的时候,多次捐款助军、赈济灾民;虽然身在朝野,却心系天下。仅仅在1878年一年的时间里,胡雪岩就捐了将近20万两白银。因此,胡雪岩在民间也有“胡大善人”的美名。这样的一个善人,怎么会眼睁睁的看着在他银号里存钱的穷人,因此而破产流落街头呢?
这些在胡雪岩的银号里存钱的穷人,绝大部分都是出于对“胡大善人”的信任,才会如此的。他们之中很多人的存款,甚至不够那些达官贵人吃一顿早茶;可对于这些穷人来说,那是救命钱!
这部分人数量庞杂,存款却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胡雪岩不忍心辜负他们的“信任”,但凡有这种人前来讨债,胡雪岩都会诚心诚意地将钱给人家递过去。
见此情景,有些在他银号里存钱的商户竟默默离去了,他们知道:此时不来提钱,便是对胡雪岩最大的帮衬了。这部分人,虽然并不多,但却多少帮胡雪岩分担了。
不敢得罪的人和不忍得罪的人,都打理的七七八八的时候,胡雪岩终于舒了一口气。
外面的债务稍微平息之后,胡雪岩马上把目光放回家里。
胡雪岩一生共娶了12房妻妾,还有无数相好。这些女人在给胡雪岩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为他生下了很多子女。胡雪岩之所以想尽办法的还债,不就是为了给他们谋条活路?
胡雪岩最终成功保全了自己的家人,这也正是胡雪岩与先前的巨贾不一样的地方。因为,古往今来的巨贾,在身败名裂之际,没有一个人可以保全自己的后人!
胡雪岩凭借“散尽家财还债”的大智慧,保证了胡家后代枝繁叶茂。
1885年9月5日,胡雪岩的靠山左宗棠去世,至此,再也没人敢给他“遮风挡雨”了。得知此消息,胡雪岩也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就算阎王不来收他,李中堂也会派人来收了他。在此情况下,胡雪岩给子女立了个遗嘱:
“第一后人不要经商,第二后人不要从政,第三胡李不通婚。”不经商、不从政,是胡雪岩以毕生经历,为后人总结的生存法则。胡李不通婚,则是胡雪岩对李鸿章个人的愤恨。正是在这三句话的“约束”下,胡雪岩才会有近2万后人活跃在当今社会各界。这些后人的存在,恰恰反衬了胡雪岩的大智慧。
除了这三句话,据说胡雪岩还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遗嘱:
在他死后下葬时,剪下寿衣衣角,如果看到家门口有戴铁帽子的人,就把这个衣角交给他。这个戴铁帽子的人,乃是盗墓贼的同伙。他们之所以会出现在死者家门口,就是为了打探虚实,方便下葬之后进行盗掘。这种职业都是极其神秘的,他们以什么样的面貌来打探消息,也捉摸不定。
而胡雪岩之所以笃定戴铁帽子的就是盗墓贼,正是基于过去所救济穷人送来的消息。
剪下寿衣一角交给戴铁帽子的人,也是胡雪岩想出来的办法。而这个法子如胡雪岩的一贯作风,打的是“人情牌”。
实际,胡雪岩是在用这个法子告诉盗墓贼:你们的“戏法”已经被我看穿了,而我家道中落,墓中不会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我剪下这寿衣一角送你们,是希望你们不要打扰我要葬身的这个墓,以免这一遭白忙活。胡雪岩墓地
正常情况下,遇到盗墓贼难道不是逮起来打一顿、然后送官吗?
胡雪岩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他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把象征福寿(古人认为死人的寿衣角能给人带来福寿,一般给后人)的寿衣角送给他们。
以德报怨,这招是“人情牌”的最高境界,也正是他胡雪岩的厉害之处:一来,这样不会触怒盗墓贼;二来,如此的确可以保证自己的墓在短时间内不会被盗。
一个关乎自己死后能否安息的大事,就这么简单的被胡雪岩化解了,真真令人叹服。
说到底,胡雪岩能将残局收拾到尽可能的“好”并能将身后事也“全了”,根本原因还是与他的“善”(也可叫会打‘人情牌’)有关。
胡雪岩是怎样收拾残局的?为何要让家人在他死后剪下寿衣一角?
胡雪岩(1823~1885)是晚清红顶商人,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是徽商的代表人物。和同时期的晋商代表人物乔致庸相提并论。不过胡光庸可没有乔致庸一个完美的结局,胡雪岩最后落得一个破产抵债,散财遣散妻妾,自己凄惨的走完了一生。
胡雪岩在26岁时遇到了他经商中第一位贵人——王有龄。据说胡雪岩曾救济过王有龄。原来王有龄当初谋了一个候补浙江盐政大使的职位,胡雪岩当时帮人家开商铺,当偶遇王有龄后,胡雪岩慧眼识珠觉得王应该有好的前途,于是慷慨拿出500两银子让王友龄作为跑官的启动资金,王确实很努力,通过运作不久调任杭州知府。(胡雪岩有识人之能)
▲胡雪岩
胡雪岩紧随王有龄到杭州做生意,王投桃报李利用权势为胡雪岩拉生意,当时朝廷和洪秀全死磕,为军队供应军粮和物资来钱特别快,胡雪岩通过王有龄的关系,倒卖军用物资赚到了第一桶金。
有了资金以后,他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开银行钱庄,开药店——胡庆余堂,胡雪岩的买卖全面开花、多种经营。生意遍布了半个中国。
正在生意“日进斗金、顺风顺水”时,王有龄因战败自缢而亡。胡雪岩顿时失去了靠山,生意也受到了影响。
不过,没过多久,胡雪岩又遇到了人生的第二位贵人。这个人比王有龄还牛逼,他就是浙江巡抚左宗棠。
其实我倒觉得胡雪岩是左宗棠的贵人,我可以这样认为,没有胡雪岩对左宗棠的鼎力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有点悬。因为当时清政府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养军队,左宗棠都是通过胡雪岩进行筹措资金。▲左宗棠
当然了,“无奸不商”,胡雪岩和左宗棠更像官商勾结各取所需,胡雪岩得到了财富,左宗棠得到了官位。名利各有所获。短短的几年时间,胡雪岩家产超千万,成了当时的“中国首富”。
光绪七年(1881年),胡雪岩因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被授予布政使职务(三品官),赐黄马褂一领,赏戴二品官帽,胡雪岩摇身一变成了“红顶商人”。
商界有句俗语:“富不过三代”。然而胡雪岩的资本帝国没撑过他的60岁生日就崩溃了。
话说光绪九年(1883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了蚕丝厂,当时洋人想挤垮民族企业,他们也收购蚕丝,胡雪岩想垄断蚕丝制造业,把资金全部用来收购蚕丝,这样一来,蚕丝价格飞涨,胡雪岩收购了大量的蚕丝。
谁知道市场瞬息万变,当年欧洲蚕丝大丰收,蚕丝价格随之一落千丈,这一买一卖,让胡雪岩一下子血本无归。
有道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李鸿章和左宗棠原来不对付,二人彼此拆台,李鸿章早就想打击左宗棠,倒“左必须先除掉胡”。李鸿章于是鼓动官僚和商人去银行提现,想乘机挤垮胡雪岩。
▲胡雪岩
胡雪岩的票号被冲击,阜康银号随之倒闭。浙江巡抚刘秉璋密查胡雪岩资产,以备抵债。
然而令左宗棠伤心欲绝的是,慈禧下谕旨让左宗棠追剿胡雪岩欠款。“顾君恩就不能顾友情”左宗棠左右为难。
此时胡雪岩把自己全部资产详细列了清单,交给左宗棠用来抵债。做完这些后,回到家遣散妻妾子女,发了安家费,一一打发走了。此时胡雪岩心力交瘁,身边只有心爱的九姨太作伴,这次打击是致命的,没几天胡雪岩病倒了,他拉着九姨太的手说,之前的寿衣和棺椁不要用了,把值钱的都卖了吧,用来偿还债务。我也时日不多了,薄棺材粗布寿衣即可,破产了就不要铺张浪费了,免得让债主戳脊梁骨。
“你还年轻,我死后你也找个好人家嫁了吧”。胡雪岩断断续续说道。此时九姨太已经泪流满面,这难道是之前“富可敌国、一掷千金”胡雪岩说的话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呜呜……
胡雪岩一阵喘息。过了一会才平息了,他最后嘱咐九姨太:“我死后,你用剪刀把寿衣剪去一角,下葬时,交给门外一个戴铁帽子的人”。九姨太使劲点了点头,胡雪岩交代完含笑而逝。享年62岁。
▲九姨太
胡雪岩出殡那天,果然一个戴铁帽子的人出现了,九姨太按照胡的吩咐,把剪下来的粗布寿衣一角交给了他,这人看后有点诧异,走近棺材看了一眼,摇着头走了。
你道戴铁帽子的是谁呢?原来那是盗墓人事先派去打探消息的,当有富贵人家有人办丧事就会事先去做眼线,看看是不是有许多的陪葬品。胡雪岩一生荣华富贵,自然被盗墓贼盯上了,如今胡雪岩身无分文而终,自然不想死后被人打扰。那眼线看到寿衣如此朴素,棺材里没有任何陪葬品,便打消了盗墓的念头。
胡雪岩一生阅人无数,在商海翻滚了许多年,对人情世故了如指掌,早把人心琢磨透了,这才有了“未雨绸缪”保护死后陵墓不被盗掘的计谋,我只能说胡雪岩很了不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胡雪岩是怎样收拾残局的?为何要让家人在他死后剪下寿衣一角?
一头发财,一头棺材!
这是胡雪岩的命。
胡雪岩之败败在他太贪婪、太自信、太仗义。
与洋人的生丝大战,他一半是为了赚取巨利,一半是为了民族实业争一口气,这两种心态交织在一起,他已很难做到审时度势,见好就收。从这个角度讲,胡雪岩之败不是一个单纯商人的失败,而是败给了那个悲哀的时代。
另一方面,李鸿章、盛宣怀展开暗算的时候,胡雪岩太自信,太仗义,关键时刻舍不下面子,妄想自己能扛过去,结果把自己害惨了。
胡雪岩有“东南大侠”的美誉,论经商,他的财智是一流的,但骨子理却没有商人的铜臭秉性。正因为如此,他没能看透商场背后的险恶,当钱庄发生挤兑潮的时候,他没能第一时间看清这是奔着要他命来的,所以在找官场援手渡难关这一关键环节上,情况尚可挽救时,他动作很迟缓;情况开始凶险时,他又不愿拖累官场恩人、朋友。从这个角度讲,胡雪岩之败不是单纯商场的失败,而是败给了他的君子侠义风。
李鸿章、盛宣怀整胡雪岩,节奏掌控的特别老辣,先让他倒下,然后掏空他家财,最后再让他万劫不复。
所谓杀人诛心,这也是典型的一种。
应该说,从被抄家的那一刻起,胡雪岩就清醒地意识到大势已去,自己必将深陷万劫不复的死境。难能可贵的是,在收拾残局的时候,他不是但求速死的懦弱之徒,而是让人钦佩的做了一回终局君子。
看得见的家产被抄没后,胡雪岩最看重的便是胡庆余堂。让胡庆余堂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继续它悬壶济世的使命,可以说是胡雪岩收拾残局时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当时,要想让胡庆余堂免受抄家追债的冲击,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它托付给一个尚能信任的官场中人,但手法一定要巧妙,一旦让人看出其中的真意,结果可能就是灾难性的。
为了达成这个心愿,胡雪岩暗中找到了当时的刑部尚书文煜。之所以找文煜?一者是因为此人是阜康钱庄的存银大户,他在阜康的存银有六十多万两。有巨额利益在胡雪岩的残局中,这一点决定了他不可能袖手旁观;二者是因为此人跟胡雪岩的交情不错,胡雪岩尚能信任此人的人品。
但直接将胡庆余堂交给文煜,在当时,不仅文煜不敢拿,而且众人也不会答应。
所以,两人必须唱一出戏。
据说,为了达成心愿,胡雪岩曾秘密地从胡庆余堂取了最后的五十万两银子交到文煜手里。胡雪岩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文煜要是拿了这个钱,他不仅可以借文煜之名保下胡庆余堂,而且胡家后人还可以尽可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处在那个风口浪尖,文煜没敢拿这个钱。
退而求其次,胡雪岩只好走另一步棋,用抵债的方式让文煜接手。
对文煜而言,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
但文煜要想顺理成章地接手胡庆余堂,中间两人还必须唱一出戏。
怎么唱呢?
文煜必须当一回恶人,总之,不能让外人察觉到胡雪岩与他私底下有默契,有交易,有托付。
于是文煜先是猛参胡雪岩,接着便放出话来,胡雪岩必须拿尚存的资产偿还他取不出来的存银,意思就是胡雪岩必须拿胡庆余堂抵债。
对此,慈禧因为有些怀疑,便派曾国荃去查实。曾国荃一查,文煜确实是阜康的大债主,见不是暗中在保胡雪岩的资产,慈禧最终勉强同意了文煜的要求。
拿到慈禧的态度后,文煜依旧没有温和下来,相反他拿着公文大张旗鼓地来了个登门抄家。
这么一搞,在外人看来,胡雪岩将胡庆余堂过手,那是被逼无奈的,外人也就不好再说什么。
所以,一说到胡庆余堂,民间总有一个印象,不是胡雪岩不想用胡庆余堂抵债,那是文煜抢先一步,夺走了。
其实私底下,文煜对胡雪岩还是不错的,不仅留了胡庆余堂的股份给胡氏后人,更主要的,他没有坏了胡庆余堂的规矩。
胡庆余堂还是胡庆余堂。
心中这块石头落了地之后,胡雪岩接下来的善后就轻松多了。
一是安顿家人。
抱着缘分一场,有聚有散的态度,胡雪岩拿出家中的金银细软,先吃散伙饭,再给妻妾各送一份金银细软,让她们各奔东西。
二是继续还债。
这一点在民间传的也挺多。
有限的银钱怎么还不计其数的大小债主呢?胡雪岩把人分成了三类,一类是得罪不起的非富即贵的,这类人要还一些,至少姿态要摆足,算是给后人留条活路;二类是不忍得罪的穷苦之人,这类人要尽力还上他们命根子式的银钱,算是给后人积德;三类是不上不下的中游人,谈不上大富大贵,也不至于穷苦异常,这类人胡雪岩只能说声对不起了。
安顿完家人,把能还的还完,最后就轮到胡雪岩自己的身后事了。
1885年9月,胡雪岩最大的靠山左宗棠在福州去世。得知这个消息后,胡雪岩知道自己的大限马上就到了,自己不死,朝廷也得让自己死。
胡雪岩春风得意时购置过百年后的风水宝地,现如今,他是无福去享了。
为了死后能落个清净,他只能秘密找到无人知晓的荒地把自己葬了。
据说,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时,胡雪岩曾留下一个有些神秘的遗嘱,死后剪下他寿衣的一角,待在家门口看见戴铁帽子人时,将这寿衣一角交给他。
这其实是过去的一个习俗,大富大贵之人死了,有盗墓贼会盯着,会派出铁帽子来打探虚实,真厚葬的见到这种人,后人往往要送上厚礼,以求盗墓人来日不去掘墓打扰;像胡雪岩这种家道中落的,则要剪一角粗布寿衣递过去,意思是都是天涯沦落人,此处无银,他处寻去吧——
胡雪岩是怎样收拾残局的?为何要让家人在他死后剪下寿衣一角?
作为晚清最出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
尤其是他在58岁时,因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被授予布政使衔(三品),赏穿黄马褂、官帽上可带二品红色顶戴,并总办“四省公库”。当时的胡雪岩,俨然已经爬到人生的最巅峰。然后好景不长,在胡雪岩59岁时,他再次出手,投资超过2000万两白银开办蚕丝厂,目的在于垄断丝茧贸易。结果遭到了中外商人的联合打压。于是,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拉开序幕。
开始,胡雪岩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占据上风。华洋双方都已到忍耐极限,眼见胜负当判,谁知“天象”忽然大变,欧洲意大利生丝突告丰收,再就是中法战争爆发,市面剧变。
另一方面,李鸿章、盛宣怀也趁机对胡雪岩展开暗算。 最终,在内忧外患下,胡雪岩被迫贱卖他收购的蚕丝,以至于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
当消息传出后,大家都传言胡雪岩快要破产,于是各地官员、百姓纷纷跑到胡雪岩的钱庄提取自己的存款,于是强推众人倒,胡雪岩在京城的阜康银号直接被挤兑得倒闭。
当时,朝廷中有很多官员也在胡雪岩的钱庄中存有钱,所以他们纷纷上书慈禧,要求查封胡雪岩的家产,给百姓一个交代。于是,慈禧下旨将胡雪岩革职,并让左宗棠追剿胡雪岩欠款。
眼见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胡雪岩明白,如果这个事情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当时,在胡雪岩的所有家产之中,他最看重的就是胡庆余堂这家药店,这是他一生最骄傲的家业,也是他“济世于民”思想的传承,胡雪岩希望它能够继续留存下来为百姓造福。
在这种背景下,为避免胡庆余堂遭到抄家追债的冲击,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它托付给一个能够保护它的人。经过一番思索,胡雪岩很快物色到了这个人,他就是当时的刑部尚书文煜。那么,胡雪岩为什么要选择文煜这个人呢?
因为,文煜和胡雪岩的交情非常好,而且文煜的人品和官品都不错,是个心系百姓的官员。更重要的是,文煜有六十多万两的存款在胡雪岩的阜康银号中,现在却都没能兑换出来,这巨额的利益关系,决定他不可能袖手旁观。
当然,如果胡雪岩直接将胡庆余堂交给文煜,文煜肯定是不敢拿的。因为,大家都等着赶紧变卖掉胡雪岩的资产,好拿回自己的存款,现在你文煜一个人把胡雪岩这么大个资产拿走,凭什么?要拿也应该是大家一起拿,大家一起分。
文煜作为一个官场老油条,自然不敢犯下这种众怒。所以,胡雪岩就和文煜联手导演了一场戏。首先,文煜在朝廷上猛参胡雪岩,说他侵吞自己的钱财。总而言之,自己的全部家产都被胡雪岩所骗,所以希望朝廷主持公道。
接着,文煜又让人放出狠话,总而言之,胡雪岩必须拿尚存的资产来偿还他的存银,否则就要让他家破人亡。当然,这尚存的资产,就是胡庆余堂。
文煜的这一番举动,很快就让人明白了两个事情:一是文煜因胡雪岩损失了大笔钱财;二是文煜不会善罢甘休。
与此同时,在文煜的参奏下,慈禧也特意派人去查实,发现文煜确实是阜康的大债主,于是她便下旨,让文煜带人去抄胡雪岩的胡庆余堂。
接着,文煜就拿着公文大张旗鼓地来到胡雪岩的家,逼迫他将胡庆余堂割让给了自己。于是,在外人看来,就不是胡雪岩不想用胡庆余堂抵债还钱给大家,而是因为文煜抢先一步将其给夺走,胡雪岩也没有办法。
后来,文煜拿到胡庆余堂后,不仅让胡雪岩的后人继续拥有胡庆余堂的股份,而且他也没有改变胡庆余堂的任何规矩,完全秉循当年胡雪岩的经营规则,更重要的是,胡庆余堂还是胡庆余堂。
这件事情完毕后,胡雪岩心中的那块石头也算落地,接下来他将自己的家产都交给朝廷,由他们进行分配,至于最后仍然资不抵债的,那也只能说声对不起了。最后,在安顿完这一切后,胡雪岩也开始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公元1885年9月,胡雪岩最大的靠山左宗棠在福州去世。得知这个消息后,胡雪岩知道自己也是时候该走了,于是他把家眷召集起来,然后告诉他们,自己死后要一切从简,只穿件寿衣买个棺材就可以。言毕,胡雪岩就永远合上了双眼,享年62岁。
据说,胡雪岩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时,还曾交代过一个神秘的遗嘱,说是在他死后停灵的那几天,如果门口有个戴铁帽子的人,就把自己穿的寿衣剪下一角交给他,其余的不要多说。
很多人肯定会很好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这是一种习俗,那些戴铁帽子的一般都是盗墓人事先派去打探消息的。每当有富贵人家办丧事,他们就会事先去做眼线,看看是不是有许多的陪葬品。
如果是真准备厚葬的人,他们见到这些戴铁帽子的,往往会给他们送上厚礼,以求他们来日不要去掘墓打扰。但像胡雪岩这种家道中落的,则会剪一角粗布寿衣递过去。
因为,古人对于寿衣都是要求非常完整,自己剪下了一段寿衣,说明自己的家境已经是残破不堪,连自己的寿衣都不能够完整。
这样一来,盗墓人就会明白挖掘他们的墓不会有太大的收获,从而打消盗墓的念头,这样他们死后就不会被打扰。
胡雪岩是怎样收拾残局的?为何要让家人在他死后剪下寿衣一角?
经商从政的朋友,应该很熟悉这样一句话:“为政要看《曾国藩》,经商要读《红顶商人胡雪岩》”。这两位大佬一个晚清政坛最出色的官员,一个是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在政坛商界,他们的一举一动对晚清政府都能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但可悲的是,他们之间谁也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曾国藩在镇压天平天国后,其实力达到顶峰,手下部署暗示他趁机“起兵反清”,推了这大清王朝,但曾国藩却“义正言辞”的给回绝了,我想这其中可能与他深受传统思想、伦理纲常有关,但更深层次的是时代复杂因素的必然产物。
而胡雪岩了,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商人,但终其还是脱离不了时代的“玩弄”,他不得不在经商的途中给自己找一个靠山,这样才能和洋人“同场竞技”,才能和自己的宿敌盛宣怀“分庭抗礼”,才能稳住自己的商业帝国。胡雪岩背后的靠山,正是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左大爷!
(左宗棠)
1862年,胡雪岩结识了晚清朝廷中,权势显赫的重臣左宗棠,由此为自己的商业势力找到了庞大、强势的靠山,在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胡雪岩的商业更是发展也达到了顶峰,遍及大江南北,为此还获得了朝廷的“二品”官衔。
他从一个打杂的钱庄伙计到富可敌国、官至二品的“红顶商人”,在商场上驰骋数年、红极一时,此可不为之传奇。但最后却也没能逃脱“泰生否、否生泰”,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他靠左宗棠的官场硬实力,而把自己的事业做到巅峰,然而繁华过后,也不得不面对晚清官场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最终也因官场这个鱼龙混杂的大染缸,使他成为了政治争斗中的牺牲品!
(胡雪岩)
在洋务运动中,关于晚清政府是重“海防”还是重“陆防”,在此问题上,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意见差之很大。李鸿章因创立了北洋海军舰队,并在和外国人多次打交道中,深知“海防”的重要性,因此李是支持海防的中坚力量; 而左宗棠因为之前在西北地区处理政务,深知塞防的重要性。特别面对,北方虎视眈眈的俄罗斯帝国的“虎狼之心”,更是对边防危机感到严重,因此而主张“陆防”。
虽然两人在国防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初心都是好的。后来左宗棠被调到军机处行走,任两江总督,也深感海防的重要性,在主张陆防的同时他也强调海防。这明显着就是和李鸿章“抢生意”来着,因为谁的军事实力越强,谁在朝中的话语权也就越大!
但办洋务可不是一点小银子就能解决问题的,要买购船舰、制造枪炮、武器弹药等等,哪一样都要耗费巨大的钱财。左宗棠为了买西洋的船枪炮弹,朝廷拨给的银两又补缺不够,只好让自己的财团——胡雪岩帮自己一把。而本来就和左有矛盾的李鸿章这可瞧准了时机,要想掰到左宗棠,最好的办法就是拆掉他财政来源,让其“有气无力”。
(李鸿章剧照)
左宗棠因急需购船、造炮,办船厂,左思右想之后,他给胡雪岩打了一张80万银两的借条。胡雪岩面对自己的顶头上司,也不好拒绝,在查询了自己钱庄的帐目后,发现这几天钱庄储备的银两也能拿的出来,胡雪岩没有作多余之想,便把这80万两借给了左宗棠用去购买船炮。
但胡雪岩没想到的是,这正是李鸿章和财阀盛宣怀布的一个局。这些储存进去的白银,都是李鸿章安排手下捣鼓的。在见胡雪岩上当之后,盛宣怀便大肆宣传,声张胡雪岩的钱庄就快破产了,一时引起各地的“债主”纷纷前来取钱。胡雪岩一下子怎么可能拿出这么多钱,此时再和左帅商量把这笔钱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这笔钱已经拿去购买枪炮了,而在和洋人做生丝的贸易中,胡也是血亏!无可奈何之下,胡只好把自己的所有田产和地契变为现金,用来抵债,但还是不能堵住缺口。
这时李鸿章一派,便不断向朝廷参奏胡雪岩“欺诈”之事,引起朝廷的重视。最终胡雪岩被以“欺骗”罪,革职拿问。虽然有左宗棠的力保也无济于事。就这样,胡雪岩经营了一生的商业帝国,被李鸿章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就搞得轰然倒塌!
(胡雪岩)
不过身为一代商业奇才的胡雪岩,在被朝廷革职后,也不是完全的一败涂地,后来通过自己的人事关系,借文煜之手,保住了自己苦心经营的“胡庆余堂”,在当时胡庆余堂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称,这给胡雪岩的后人算是留下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1885年,62岁的胡雪岩在含恨中郁郁而终。但他临行之前,为何会让家人剪下寿衣一角了?
这和晚清时期的盗墓风俗有关。在晚清时期,每当有大户人家去世时,他们的墓园都会遭到当时盗墓人的“惦记”,盗墓贼会派手下的探子前去打听消息,看看有没有“价值不菲”的宝贵物品随其下葬,然后再根据情况采取下一步行动。
在胡雪岩出殡那天,一个身穿黑衣服,头戴铁帽子的人出现在了现场,胡雪岩生前的九姨太见状,便按胡雪岩生前的交代,把这一丝布角给了这位“黑衣先生”,黑衣人手里拿着布角,眼睛看了看旁边的棺材,没有说话,默默的走了。这丝布角,就在于告诉盗墓贼: 棺材里并没有什么宝物,只有一件普通的寿衣而已,请你们不要在“惦记”此墓园了,不要再来“打扰”地下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