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攻陷广州后,为何下令屠城,杀死定居在当地的十余万外国人?
公元879年,黄巢攻克泉州,杀胡商数万人;次年又攻克广州,再杀胡商十几万,还将当地种植的桑树砍伐一空,自此胡商再也不能在广州立足了。
黄巢作为一个造反者,他的目的是推翻唐朝,那他为什么要杀胡商呢?要搞明白这件事情,我们得知道胡商的由来,以及他们在广州的发展情况。
胡商的由来。胡商来中国做生意,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波斯湾和南海之间穿梭,将香料、珠宝和象牙等产品运到中国,然后采购丝绸和瓷器商品运回去贩卖,很多胡商因此发了大财,他们之中很多人长期定居在中国的广州和长安等地。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中国的经济发达,成为世界的中心,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来中国求学、访问、朝拜和进行宗教活动等等。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来中国经商,他们被统一称作是“胡商”,带有一定的贬义,主要指的就就是外国商人,不一定就是胡人。
那么唐朝时期有哪些胡商呢,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主,还有西域的回纥人和张掖郡昭武九姓胡人,另外还有东南亚的南越人和印尼人,以及东亚的日本人和朝鲜人,他们也喜欢到最中国来做生意。
这些人来到中国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陆上丝绸之路,也就从大食、波斯,经过河西走廊来到长安,然后辗转到其他城市;一条是海上丝绸之路,一些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从当地的港口出发,经过印度洋进入南海,然后停靠在广州、泉州等港口,进而进入中原。
在唐朝时期,广州已经是南方的大都会,被称为“天子之南库”,所以这里成为胡商特别喜欢的定居点,另一个胡商比较喜欢的定居点是泉州,只不过这已经是宋朝的事情,我暂且先不说。
唐朝为了管理胡商,特意设置了市舶司,还给胡人圈定了番坊,让他们集中居住。唐朝在广州设置的番坊面积很大,居住了十几万胡商。不过唐朝对胡商的态度比较好,让他们实行自治,胡人自行选出管理番坊的番长,地位与唐朝地位长官等同,地方长官没有权利插手番坊事务,除非是涉及到唐朝子民的案件。
不仅如此,唐朝为了鼓励胡人经商以拉动经济发展,还允许胡人在广州娶妻生子,开办学校,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这一点就比较厉害了,也就是说,胡人是有机会通过考试而成为唐朝官员的。
就比如说在唐宣宗时期,就有一个叫做李彦升的大食商人,他就通过科举考试考上了进士,还被唐宣宗钦点为翰林学士。我们可以从李彦升的事迹中可以发现,唐朝确实是开放且包容的,胡人也能享受和本国人一样的待遇,这也为唐朝自身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胡人在广州主要做什么生意呢?商人是无利不起早,如果赚不到很多钱,那么胡商也未必会来中国。事实上,胡商在广州做的生意基本上都是暴利!
胡商做的生意主要是把香料、龙脑、犀角、玳瑁、象牙、珊瑚、珍珠、琥珀、玛瑙等等各种产品运到中国来贩卖。这些东西可不是什么日用品,它们大多数都是奢侈品,只有王公贵族和有钱人才买得起,所以利润十分可观。曾今有一个胡商从撒马尔罕背了一袋囊麝香跋山涉水之后来到长安,将囊麝香卖出去之后,一夜暴富,成为了长安当地有名的有钱人。
在唐玄宗时期,广州港口每年要进入十几万斤香料,但这远远还不能满足需求。因为唐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香料等奢侈品的需求量很大,但凡有点地位的官员,其家属都会使用香料,这已经是一种身份的彰显了,是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将商品卖给中国之后,他们就在中国大量采购丝绸和瓷器等商品。以广州为例,由于胡商采购丝绸的需求量很大,因而催生了广州地区的农民大量种植桑树,养蚕业也是十分发达了。胡人把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运回自己的国家,以高价出售,就可以再大赚一笔。
不但如此,胡商还在中国开胡人饭店。在长安和广州,都有很多异域风情的饭店,唐朝人喜欢去吃胡人的食物,喝胡人自酿的葡萄酒,听胡人音乐,看肤白貌美高鼻梁的胡姬跳胡舞,好不快哉。也难怪李白有诗云: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可见李白也是胡人文化的爱好者,满足了他对浪漫的所有幻想。
所以在广州,胡人基本上就是有钱人的代名词,他们过着很好的生活,也因此引起了一些不法分子的注意。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胡商开始组建自己的军队,比如说在雇佣昆仑奴为雇佣军,为番坊提供保护。起初还相安无事,但是时间一长,矛盾就来了。
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因为不满广州刺史韦利见横征暴敛,大食、波斯胡商就爆发了大规模反抗活动,发兵攻打韦利见,韦利见弃城逃跑,胡商抢劫、烧毁广州城之后乘船逃跑。
不过比较奇怪的是,唐朝并没有太过于追查胡商的责任,反而是将韦利见给流放了,然后派遣了新的刺史重建广州,并恢复番坊。胡商得以继续在广州生活,不过逐渐变成了一群无法无天的人,他们开始与广州官员对抗,还波及到了广州百姓的生活。
黄巢来到广州之后,开始大肆屠杀胡商。黄巢进入广州,其实是迫不得已之举。因为当时唐朝派遣了数路大军对黄巢的起义军进行围剿,黄巢转战江西、浙江,进而进入广东。黄巢当时的想法是,占据广东广西等地作为根据地,对唐朝进行长期作战。
黄巢当时的日子其实并不是很好过,由于缺粮缺钱,一度到了食人的地步。而且在攻打广州的过程中,由于遭到了激烈地抵抗,所以黄巢的起义军损失惨重。黄巢进入广州城之后,杀了所有的贪官污吏,还将矛头对准了胡商。黄巢之所以杀胡商,表面上来看是为了惩治为非作歹的胡商,其实是为了抢夺胡商积累的巨额财富以作为军饷,这个从黄巢在泉州杀胡商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据说,黄巢进入广州之后,派人将番坊李居住的十几万胡商屠杀殆尽,他们所有的财产都被黄巢夺走;不仅如此,黄巢为了避免胡商卷土重来,将广州桑弄种植的桑树也全部给毁掉了。
但是黄巢并没有因此在广州站稳脚跟,因为起义军军中开始流行瘟疫,死者十之三四,部下就劝他放弃广州,黄巢觉得也不能长待,所以就再次向中原挺进。
经过黄巢的破坏,广州失去了对外贸易的港口地位,胡商不再喜欢广州,于是逐渐往泉州转移。这种状态之一直持续到清朝时期,由于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广州成为了唯一一个对外贸易的港口,这才再次繁华起来,一直到现在都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
黄巢攻陷广州后,为何下令屠城,杀死定居在当地的十余万外国人?
晚唐农民军首领黄巢以残暴好杀著称,关于他的暴行史不绝书,其中在攻陷广州后下令屠城,杀死定居在当地、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主的十余万外国人,便是典型“案例”。那么问题来了,黄巢为何要这样做?这些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又是怎样来到中国的?一切,还要从东汉时期的中外贸易说起。
早在东汉时期,便有阿拉伯、波斯商人穿梭于波斯湾和南海之间,将珠宝、香料、象牙等奢侈品运到广州,以换取丝绸、瓷器等商品。据《后汉书》记载,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国(拜占庭帝国)皇帝安敦遣使自日南(今柬埔寨)向中国进献象牙、犀角、玳瑁等“贡品”,但在实际上,这件事乃是阿拉伯商人假冒大秦国的名义所为,目的无非是获得中国更加丰厚的回赠物。
从东汉到唐朝,大批阿拉伯、波斯人由于经商的关系,纷纷来到广州定居。据史书记载,由于定居广州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唐朝为方便管理,遂开始设置蕃坊。唐代蕃坊在广州的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怀圣寺为中心,北至中山六路,南至惠福西路,西至人民路,东达朝天路,面积相当大。蕃坊内生活着数十万外国人,仅今天的光塔路一带,便有至少10万外商居住,是当时最大的聚集区。
跟长安、洛阳的情况一样,广州的蕃坊也实行自治原则,作为最高管理者的“蕃长”由蕃民自主推举,与地方长官享有同等待遇,而当地的府衙也不能随意干涉蕃坊事务。不仅如此,蕃民在广州还能娶妻生子、开办学校,甚至还被允许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而唐宣宗时期的大食商人李彦升便曾高中进士,并被皇帝亲点为翰林学士,可谓荣耀至极。
阿拉伯、波斯商人经营中国的对外贸易,并从其中赚取惊人的利润,由此成为广州最为富有的群体。而为了保护财产和生命安全,外商在积极收买地方官、寻求朝廷正规军的保护外,还组建了一支主要由昆仑奴(黑人)为主的雇佣军,兵力多达数千人。这支雇佣军的存在,固然保护了外商的安全,但有时也会危及到唐朝在广州的统治。
比如,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外商因不满都督韦利见横征暴敛,竟然指挥雇佣军劫掠、焚毁广州城,然后乘船西去(“广州奏:大食、波斯兵围州城,刺史韦利见逾城走,二国兵掠仓库,焚庐舍,浮海而去。”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朝对此也是无可奈何。此后,外商在广州依旧我行我素,俨然成为唐朝最无法无天的群体。然而这一切,在黄巢攻陷广州后戛然而止。
黄巢是晚唐农民军首领,生于曹州宛句县,出身于富裕的盐商家庭,不仅善于骑射,而且自幼粗通笔墨。黄巢不屑于从事贩卖私盐的事业,反而对科举入仕充满兴趣,可惜连考数次均名落孙山,渐渐地便滋生起怨愤情绪。874年,河南发生特大水旱灾害,无以为生的流民在濮阳盐帮首领王仙芝的率领下造反,势力发展极快,黄巢闻讯后,也聚众数千人响应。
黄巢起事后,与王仙芝一起转战今天的豫鲁皖鄂等省,屡屡击败朝廷的军队。但不久,义军内部因路线之争发生争执,黄巢遂与王仙芝分道扬镳,并在朝廷精锐部队的重重围剿下,只好采取避实就虚、千里迂回的方式,到南方流窜作战。878年,黄巢转战江西、浙江等地,并在次年初攻占南方最重要的外贸港口-广州。
由于外商指挥的雇佣军协助唐军作战,致使黄巢的农民军伤亡惨重,所以等到广州因弹尽援绝而沦陷后,黄巢便对定居于此的外国人挥起了屠刀,直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才作罢。不仅如此,黄巢还焚毁城内所有的蕃坊,并把外商积攒数百年的财富全部劫掠一空,由此大大缓解财力的不足。
在这场大浩劫中,遇难者人数难以计算。根据中世纪阿拉伯商人撰写的旅行记《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除大量的汉族官僚、将士、地主、商人罹难外,仅仅是死于屠刀下的穆斯林、基督徒、犹太人便多达12万人。而根据10世纪阿拉伯学者马素第撰写的《黄金草原》记载,被黄巢军队屠杀的外国人则多达20万人。
虽然两组数据出入很大,且难免有夸大之嫌,但数量极多的平民遭遇屠戮,却是不争的事实。经此浩劫,阿拉伯、波斯商人的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而广州也由此丧失最重要商港的地位,由泉州取而代之。直到明清实行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地对外贸易,才使其逐渐恢复昔日的繁华,但已远不及唐朝的盛况。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国印度见闻录》、《黄金草原》等。
黄巢攻陷广州后,为何下令屠城,杀死定居在当地的十余万外国人?
因为住在当地的外国人尤其是阿拉伯商人已经把当地汉人杀光了,建立了一个伊斯兰政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中国历史上只要是无节制的引入外国人的朝代结果都必乱于外国人的屠刀!血流滚滚流血漂橹!用我们文明人的思想去考虑蛮族野蛮人必然引起大祸乱!
黄巢攻陷广州后,为何下令屠城,杀死定居在当地的十余万外国人?
黄同学屡试不中,奋而反抗大唐,史载黄同学极其残暴,发明了各种各样令人恐怖的杀人方法。黄同学攻打广州时,老外“不识时务”,帮助唐军守城(不是这帮人有什么正义感,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富),让黄同学的军队颇多伤亡,这些人平时扬威耀武,财富甚巨,城破之后,黄同学当然要“顺应民意”,大开杀戒了!其他的不评论,独这件事情,黄同学干的漂亮!
黄巢攻陷广州后,为何下令屠城,杀死定居在当地的十余万外国人?
黄巢是真英雄!战斗没有谁对谁错!不能以正统看待!黄巢广州屠杀是有原因的,如果没有黄巢奋涌战斗,那有岭南中华文明重建!当时一些外国人(阿拉伯人,黑人,日本人等)都广州做威做福,屠杀汉人,奴役汉人,驱赶汉人,霸占汉人土地朝堂无动于衷,族色尽改!如果不是黄巢,那来岭南?放眼现在,还是值得广大人民警惕!
黄巢攻陷广州后,为何下令屠城,杀死定居在当地的十余万外国人?
黄巢是唐朝末期的一个比较出名的起义军领导人物,按理来说不管怎么样,黄巢也不太可能与外国人扯上关系,可是偏偏有时候机缘巧合,就会发生一些比较特殊的事情。
广州作为唐朝时期外国人居住比较多的一个城市,拥有数十万外国人,原本这些外国人与黄巢无冤无仇,可是为何黄巢在进入广州之后,要残忍杀害十多万外国人呢?
广州的外商发展唐朝的强大来源于其开放包容的姿态以及各种政策,所以在唐朝时期,长安会出现上百个国家的人共同居住的情况,这是前所未有的,对于唐朝的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但同时外国人数量增多,对国家的影响也不小。
比如说除了长安之外的另一个外国人较多的城市广州,情况与长安就是截然不同的。在长安,不管外国人数量再多,始终时天子脚下,没有人敢撒野,广州距离长安较远,又是外商来往贸易经常经过的港口,这些外国人趁着做生意的功夫逐渐强大起来,反过来欺负唐朝百姓。
其实要是追溯历史,广州的外商从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集聚了,只是那个时期的外商没有唐朝时期集中和数量众多。一旦人口数量增加了,就需要进行合理规范化的管理,唐朝当然也曾对广州这些外国人进行管理。
唐朝的管理制度就是采用蕃坊自治管理制度,意思也就是说将外国人居住数量较多的地方划分成不同的蕃坊,这些蕃坊里边的居民被称之为蕃民,蕃民可以自由在蕃坊中生活,不受外界干扰约束。
为了更加规范化管理,蕃坊需要由大家一起推荐选举出来一个领导人物作为蕃坊的管理者,这个领导人物被称之为“蕃长”,他与地方长官有着同等待遇,专门负责管理蕃坊里边的事情。
唐朝是比较开放包容的,所以蕃坊里边的蕃民与外边的人们享有同等待遇,一样可以结婚生子,一样可以接受唐朝的医疗、教育资源,甚至蕃民还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其中在唐宣宗时期,还有一个大食商人李彦升考中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学士。
在如此开放包容的乐土中生活,唐朝确实算是给足了这些外国人面子,可是偏偏这些外国人仗着自己挣钱比较多,属于当地富翁群体,于是就开始不安分了,最开始阶段这些外国人用钱财来买通官员,寻求朝廷特殊保护。
时间久了之后,他们似乎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让朝廷保护自己,而是钻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漏洞,私自开始买一些昆仑奴训练成自己专有的雇佣军,很多人喜欢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时期的昆仑奴是十分受欢迎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力气大还比较忠诚。
外商训练出来这样一群身强体壮的昆仑奴雇佣军,当然逐渐就把唐朝的很多法律法规都抛之脑后了,比如最典型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唐肃宗时期,都督韦利见对外商所征收的赋税高了一些,结果这些外商对其十分不满,一生气就率领雇佣军去杀了韦利见,放大火烧广东城,一系列行动结束后,他们乘船西去,逃之夭夭,唐朝朝廷想要有所作为,也无能为力。
仅仅是唐肃宗时期,广州的这些外商就已经如此胆大妄为,可想而知后来随着唐朝的逐渐衰败,这些外商又会多么肆无忌惮,在外商的压迫下,广州本地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黄巢侵入广州之前,这里基本上已经成为那群外商的地盘了。
黄巢为何杀十多万外国人黄巢出身还是比较不错的,生在一个盐商家中,也算是家境比较殷实,不过黄巢自己对经商不感兴趣,反而对科举考试比较感兴趣,奈何自己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屡试不中,黄巢莫名悲伤。
适逢唐朝末年,国家情况一片糟糕,百姓民不聊生,在朝廷的重重压迫之下,百姓开始发动起义,其中盐帮首领王仙芝的起义,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黄巢闻讯之后,立即拉拢一千多人加入了起义军中,与王仙芝合作共赢。
当时的唐朝虽然说确实已经是比较衰败了,可是对于收拾一支刚刚起义不久的起义军,还是力所能及的,在朝廷军队的重重打压下,黄巢与王仙芝的起义军节节败退,眼看情况不妙,两人分道扬镳,各自谋生。
黄巢顶住了朝廷的围追堵截,采用迂回战术保留了一定实力,后来去到南方继续作战,在先后攻占了江西、浙江等地之后,黄巢打算继续乘胜追击去抢占重要外贸港口广州。
因为战争原因,黄巢终于和广州以及广州的这些外商有了首次见面,不过双方谁也不会怕谁,黄巢率领起义军不断攻打广州,外商的雇佣军也在死死抵抗黄巢的进攻,双方经过了长时间的激战,最终黄巢才以人马优势攻克广州。
黄巢进入广州之后,才发现原来这里这么富有,只要把那些外商的钱财占为己有,未来的战争补给似乎就已经足够了,可是你想要外商的钱财,外商肯定是不答应的,因此黄巢起义军与外商之间发生很多冲突。
在冲突之中,黄巢起义军就开始击杀外商,当然这个时候杀掉外商主要还是为了抢夺钱财,可是事情发展到后来,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士兵们似乎杀红了眼,一见到外国人就格杀勿论,丝毫不会手下留情。
黄巢起义军在广州短短的几天内,就将这些外国人数百年的财富全部抢光,还将他们在广州的所有梦想彻底结束,根据后来的一些资料记载,比如《中国印度见闻记》中记载了黄巢杀外国人的事件,声称当时黄巢总共杀了12万人。
虽然说这个数据可能存在一定水分,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黄巢在进入广州之后,确实对那些外国人展开了残忍杀害,以至于从此以后,广州的外贸发展长时间都没有办法扭转过来。
说完了黄巢杀十几万外国人的事件,我们继续回到问题本身,黄巢为何要杀这些外国人呢?其实主要就是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方面是这些外国人养的雇佣军在黄巢攻克广州时严重影响到黄巢的行进步伐,因此黄巢对这些雇佣军幕后的外国人老板很是不满,所以进城之后,就有了报仇的想法。
第二个原因是这些外商拥有大量钱财,为了抢夺这些钱财,当然也会发生冲突流血事件,以至于很多外商在冲突中被杀,当杀戮逐渐失控之后,黄巢自己其实也没有办法控制整个局面了。
那么杀掉这些外国人是对是错呢?其实这个问题就比较值得我们后人思索了,从人伦道德方面来讲,肆意杀害别人肯定是不正确的,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广州相当于已经被这些外商控制,要是黄巢不将这些外国人杀掉,也许广州早已经不是我们自己的地盘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许我们就不能全盘否定黄巢当时做的这件事情了,毕竟在民族大义面前,而且还是处于那种封建野蛮的特殊历史时代,人们能够想到解决问题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杀人灭口,黄巢之所以那样做,也许也是有着自己的深谋远虑的。
结语黄巢的残忍,在历史上确实是比较出名的,可是对于他进入广州之后杀掉十几万外国人这件事情来说,我们似乎应该采用辩证的思路来客观评价,毕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事情只有经过时间考验之后,才会逐渐明白其中深刻意义!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