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火烧庆功楼”?

朱元璋为什么要“火烧庆功楼”?

朱元璋可以说是历史上被黑得最惨的几位皇帝之一了,他确实是杀了一些功臣,但他们大多数都是因为自己犯罪而罪有应得,少部分是因为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而死,并不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杀光功臣。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雷霆手段是快速安定天下的重要手段,所以大家就觉得朱元璋嗜杀,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关于朱元璋杀功臣,有很多传说和流言,这其中就包括火烧庆功楼,我们今天谈谈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这件事不见于正史,一些评书里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就对跟他同甘共苦打天下的大臣们起了疑心,害怕他们谋反夺取皇位,所以建造了庆功楼,将功臣们都给杀死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火烧庆功楼。

1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大明。1370年,朱元璋开始分封有功之臣,其中公爵六人,他们是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侯爵二十八人,他们分别是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和周德兴等文臣武将。

这些功臣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帮助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而朱元璋也投桃报李,给他们高官厚禄和大片土地。其中李善长为中书省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李文忠则是大都督(军方一把手),其他各人均居要职,成为了明朝初期朝廷或地方的重要官员。

有人曾做过一个统计,说明初34个公侯一共得到了38194户佃户的供养,平均每人1123户,公侯们真可谓是衣食无忧。而为了拉近与功臣的关系,朱元璋还跟功臣结亲,比如说,朱元璋就娶了朱英的妹妹为妻,也就是宁妃;让自己的儿子娶遇春、徐达、蓝玉和冯胜等人的女儿为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善长和傅友德等人的儿子为妻,等等。有些人功劳特别大,朱元璋给他们颁发了丹书铁券,本人或子孙犯罪,可以免死数次。

不过这些功臣多是草根出生,在打天下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行不法之事,明朝建立之后都成为了开国功臣,更是肆无忌惮地放飞自我,他们目无法度,欺压民众,霸占良田,贪污受贿,甚至还有人私自豢养武士、铸造兵器,真可谓猖狂至极。就比如说李善长,他就曾今大修府邸,为此还私自动用军中士卒。李善长且如此,那就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朱元璋将这些看在眼里,心里又是忌惮,又是痛恨他们破坏着这个新生的国家,于是心里暗暗产生了杀机,他决定建造庆功楼,将他们一网打尽。

功臣们听说朱元璋要建造庆功楼,大家都很开心,觉得朱元璋真是够意思,只有一个人保持着清醒,这个人就是诚意伯刘伯温。刘伯温听说朱元璋要建造庆功楼,他就知道朱元璋是醉翁子意不在酒,所以他就急忙进宫,对朱元璋说,现在皇上大业已成,我的责任也就尽到了,我想辞官回家,清皇上恩准。尽管朱元璋再三挽留,但是刘伯温绝心已定,于是朱元璋便赐给他许多钱财,让他好好安度晚年。

刘伯温出宫之后,没有回家,而是跑到了徐达府上向他辞行。在临别前,刘伯温拉着徐达的手跟他说,庆功楼庆功宴举行的时候,你一定要跟着皇上,他去哪你就去哪,一定要切记!徐达不明就里,就像把事情文明白,可是刘伯温却说,照此行事,日后便知!

不久之后,庆功楼就建好了,朱元璋在庆功楼大摆筵席,邀请了所有功臣前去参加。功臣们当天兴致很高,都喝了不少酒,只有徐达忧心忡忡,原本酒量很好的他,当天是滴酒未沾,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酒宴吃到一半的时候,朱元璋突然起身离席,向门外走去。徐达见朱元璋要走,动作也很快,马上就跟了上去。

朱元璋见徐达跟了上来,便问他,丞相为什么离席啊?徐达说,我见陛下一人离席,所以就跟过来护驾。朱元璋说,我只是去撒泡尿,不必护驾,你快回去吧。徐达此时面露难色,对朱元璋说,皇上真的一个不留吗?朱元璋一听这话,心想,糟糕,被徐达这家伙给识破了。徐达见朱元璋不言语,便说,皇上如果执意这么做,我也不敢抗命,希望你以后能够照顾我的一家老小。徐达这就准备回去,不料朱元璋心生一念之仁,于是对徐达说,丞相跟我来。

两人行色匆匆地下楼,刚刚走出几百米远,庆功楼就传来一声巨响,紧接着就着起了冲天大火,尽顷刻间,所有功臣都葬身火海,只有徐达一人得以逃脱。

徐达回到家之后,心情十分沉重,茶饭不思,整宿睡不着。没多久,徐达的背上就长了个大疙瘩,人也瘦得很厉害。朱元璋听说徐达生病了,于是派人给他送去了一只烧鹅。可是大夫跟徐达说过,他这种病不能吃烧鹅,朱元璋却故意送烧鹅来,其实就是要他的命。徐达虽然一万个不情愿,但还是哭着把烧鹅吃了。不久之后,徐达就一命呜呼了。

朱元璋真的杀光功臣吗?

传说庆功楼就建造在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但是根据一些学者考证,历史上并无庆功楼之说,而且朱元璋也不像火烧庆功楼里面说的那样大杀功臣。朱元璋确实在南京建造一个楼,但却是叫做忠勤楼,是朱元璋和功臣们讨论军国大事的地方,很多文人的诗篇中对此也有描述。

历史上,明朝的功臣没有一个是被烧死的,一些主要功臣的死因大致如下:

徐达,常遇春,汤和,刘伯温,沐英等人都是病死的。李善长是因为胡惟庸案受到牵连而被杀;朱文正因为违法而早囚禁,最后病死狱中;朱亮祖在广东勾结豪,致使朱元璋错杀县令,朱元璋察觉之后杀死了他;周德兴的儿子淫乱后宫,连坐而死;廖永忠因僭越违制而被赐死;傅友德倒是因为跟 蓝玉走的亲近,遭到朱元璋猜忌,最后杀掉自己的儿子之后自杀而死;蓝玉大家就很熟悉了,因为犯法而被处死。

其实明朝的开国功臣当中,因朱元璋猜忌而杀死的人其实并不多,很多人都是因为犯法而被处死,大多数人都是正常死亡。

也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在整个朱元璋执政时期,前后一共有25位公爵,其中只有4人是被朱元璋杀死的,他们分别是李善长,冯胜,傅友德和蓝玉。除了冯胜是因为遭到猜忌而被赐死之外,其他人都有犯罪事实或者牵扯到重大案件当中;

79位侯爵当中,被朱元璋赐死或者处死的一共有20人,他们分别是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郑遇春、费聚、赵庸、朱亮祖、胡美、朱寿和孙恪等人。这些人当中,多半也都有犯罪事实或者牵扯到重大案件当中,少数人是因为遭到猜忌而被赐死。

12个伯爵当中,只有2人是被朱元璋赐死或者处死的,他们是桑敬和汪广洋,桑敬是蓝玉的党羽,因牵连被杀;汪广洋因为包庇朱文正、牵连进胡惟庸毒死刘伯温案和不接发杨宪等罪过而被赐死。11个子爵和23个男爵当中,没有一个人是被处死的。

所以细算下来,被朱元璋杀掉的功臣,一共大约是26人,这个比例其实并不大。而朱元璋之所以会杀掉这些功臣,其实是因为很多功臣太不遵守法度了,不利于朱元璋取得天下的信任,从而实施有效统治。在朱元璋执政的中晚期,他为了给自己的接班人铺平道路,所以杀了一些功臣,还在蓝玉案和胡惟庸案中牵连甚广,其实也都是出自政治目的的。

很多人喜欢把朱元璋跟赵匡胤相比,说赵匡胤就没有啥功臣。但是时代不一样,环境也不一样,其实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关于朱元璋杀功臣这件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就看你是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了。

朱元璋为什么要“火烧庆功楼”?

提到朱元璋,大家想到的都是朱元璋残暴,乱杀功臣名将。还有人觉得朱元璋只是对权臣,官员残暴,但是对百姓却是极好的。那么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朱元璋的这一举动真的是为了处理功臣吗?

火烧庆功楼,又叫炮打庆功楼。话说从前,在朱元璋登基之后,给那些为了大明天下戎马一生的功臣们打造了一所功臣楼。

一听说朱元璋要造这个功臣楼,但凡是为朱元璋打天下出过力的,戎马一生的这些个开国功臣,全部都是感动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无一人不夸赞太祖英明,太祖慈悲,太祖仁义的。只有这个刘伯温,在得知建造功臣楼这个事情之后,变得十分忧虑,每天基本上都是愁眉不展的,跟其他的这些大臣们的反应,完全不同。

后来有一天这个刘伯温就去往皇宫,去见朱元璋,并且行大礼恳求朱元璋,说:现如今大业已成了,微臣的职责已经完成了,微臣想告老还乡了。这个时候朱元璋一听,就赶忙的跟刘伯温说:军师你跟我半生戎马,征战天下,如今正是享受荣华富贵的好时候,怎么就突然间就要还乡了呢?刘伯温这个时候就有说了:现在朝中事务太忙了,老臣年纪大了,没那么多力气了,只想回家过个清闲的晚年。这个时候朱元璋一看,刘伯温确实是一心想要告老还乡,退休养老了,留也留不住,就赏赐给许多的金银给刘伯温。还亲自送刘伯温出了宫。

这个刘伯温从皇宫出来之后,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直奔徐达的家,想要先来向徐达辞行。临别之际,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忧心忡忡的说道:徐兄啊,我要走了,但是有一句话你可一定要牢牢记住啊,等到功臣楼建成之时,大摆酒宴之日,你可一定要牢牢的跟紧皇上,寸步都不要离开皇上呀。这刘伯温的一席话直接给徐达整蒙了,徐达刚想问个所以然出来,刘伯温却转身要走,并说道:一定切记,原因你到时候就知道了。

结果这个刘伯温走了没有几天,这边功臣楼就完工建成了,这功臣楼的位置就坐落在鼓楼岗的山坡之上,楼身并不是高然耸立,而是又宽又矮,看起来是非常的结实,窗户也是又高有小,看起来也是十分的牢固。朱元璋这个时候就选了一个良日,邀请大明所有的开工功臣们,前来赴宴。

而就在开国功臣们都来赴宴的这一天,太阳才刚刚下山,这功臣楼中里面就是灯火辉煌,一片笙歌,推杯换盏,好不热闹。这个时候就是赴宴的这个开功臣们开始相互道贺,相互恭喜。但是这个时候徐达心里想的则都是刘伯温临别之际的对自己说话,徐达想了很多天,一直都是百思不得其解,根本就没有心思跟众人一起高谈阔论。

徐达只是自己一个人抬头看着高高的楼顶,看着墙上,棚上的壁画,再看看地面,看着满屋的装潢,突然,徐达把耳朵紧贴在了墙壁上,用手对着墙体敲了两下,只听见墙体发出的声音是咚咚的闷响声,这个时候徐达的脸刷的一下就白了,当时就开始直冒冷汗。但是就在这时,突然听见了一声:“皇上驾到”,朱元璋来了,百官肃立,起身行礼。而朱元璋盎然阔步地走到了大厅,身姿挺拔,满脸的笑容,让大家免礼,这时候人们才纷纷地直起身来。

皇帝到场,酒宴打开,徐达平日里的酒量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今天却是怎么都不敢多喝,只顾着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等到大家正喝到兴起的时候,朱元璋却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见此,慌忙就跟上朱元璋,朱元璋此时发现身后的徐达跟着自己,就问徐达:丞相怎么出来了。这个时候徐达就说,臣只是为了保驾,朱元璋就说,不用,你回去把。这个时候只见徐达都快要哭了出来,恳求地问朱元璋: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如果皇上一定要这样,臣也不敢违抗,只是恳请皇上日后能善待妻儿老小。说完转身就要回去赴死。朱元璋一看徐达的样子,于是就说:丞相跟我来吧。

二人刚走出百步有余,只听身后“轰隆”大响。功臣楼瞬间房倒楼塌,火光冲天,而这些功臣们。也都纷纷葬身火海,无一生还。而徐达虽然死里逃生,但是回到家里却由茶饭不思,忧郁成疾,还害上了瘩背。就在徐达患病的这个时候,两位太监带着一只清蒸的公鹅来到了徐达家里,说是皇帝听说丞相身体不好,特意派人来慰问一下,这个公鹅就是皇上给徐达的慰问品。徐达心里哪能不清楚,这公鹅和自己的瘩背相克,皇上这是要他的命啊,想到这里徐达只能够默默流泪,然后上前谢恩,没多久,就病死在了家里。

其实在真正的明史上并没有“火烧庆功楼”这件事,而这件事最开始是在满清小说,评书,《大明英烈传》以及《英烈传》当中被发现的。这些属于是清朝时期的小说,是杜撰的,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而《英烈传》的诞生是当时满清配合文字狱,改毁古书等文化灭绝的一系列手段,特意请了一些无耻的文人来篡改《皇明英烈传》,而《皇明英烈传》则是明朝时期的民间百姓为了赞美朱元璋而出的小说。所以这只是当朝为了污蔑,丑化前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而杜撰出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稳坐江山,而杀功臣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历史。自然也是并不存在的事情。

朱元璋为什么要“火烧庆功楼”?

《火烧庆功楼》不是历史,是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是晋剧中的一出戏剧,而小说《明英烈传》中,也有此一篇。纵观《明史》,朱元璋建国之后的那些大将们,没有一个是被烧死的,有的是因贪权被杀,有的是因贪财被杀,还有的是因骄纵被杀,也有善终者,比如汤、沐英等。

晋剧《火烧庆功楼》剧文概要:

传说朱元璋建立明帝国之后,十分担心他手下的那些开国元勋们造反而夺取了他的江山,就预谋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全部害死。怎么个操作法呢?朱元璋想了个办法,在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建造了一座功臣楼,准备在这里宴请这些开国功臣,在功臣楼里埋下火药,待到功臣们酒醉饭饱,自己悄然离去,然后点燃炸药,一举炸死这些功臣。

不想,这点子被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识破了,心里十分惶恐,便向朱元璋辞呈,朱元璋假意挽留不允许。一次未允,刘伯温择机再辞,反复几次,朱元璋见留不住他,又不好声张,只好允许刘伯温辞呈。

刘伯温和徐达关系要好,便趁着去和徐达辞呈的机会,对徐达说:兄弟,功臣楼建成之日,皇上必然宴请各位元勋功臣,到时兄弟千万不可马虎,跟紧皇帝,方可免遭劫难。徐达不解,还要问由,刘伯温说:你只需按照我说的办即可。

待到功臣楼竣工,朱元璋果然在此宴请诸功臣,徐达不敢怠慢,敲打墙壁,“嗡嗡”作响,心中便明白的大半。皇帝酒宴群臣之时,徐达半点不敢马虎,时刻盯着朱元璋。

酒过三巡,大多数功臣都已酒醉,朱元璋趁机打算离开,刚走出几步,忽觉有人跟来,一看竟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跟来?

徐达说:臣为皇上保驾。

朱元璋摆手道:不用不用,你回去继续喝酒吧。

徐达无奈道:皇上真想一个不留吗?如若这样,臣只希望皇上能够善待臣的妻儿,臣万死不辞。

朱元璋心想这家伙居然猜透了我的想法,也只好说:丞相随我来吧。

二人刚出功臣楼不久,一声“轰隆”,功臣楼被炸成粉碎,那些功臣也随之飞灰湮灭。

这就是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剧文原本。

是否真有庆功楼?

朱元璋的庆功楼也并非子虚乌有,在宋濂的《张中传》中记载,朱元璋的确曾在南京修建了一座功臣楼,但是名字却叫忠勤楼,主要是朱元璋用来和文臣武将讨论军国大事,议政执政的地方。在汪广阳、陶安等人的诗集中也曾提到过此楼。后来因为失火,年久失修便废弃了。

为何会有这出戏?

满清以一少数民族夺取了大明江山,在大多数汉族人民来说,是为得位不正,因此,满清统治者们为了黑化汉族皇帝,黑化朱元璋,任由编造这些野史传闻,其目的就在于粉饰自己,为自己夺取汉族江山正名。

《火烧庆功楼》不见于《明史》及明有关历史资料档案,说明本身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朱元璋为什么要“火烧庆功楼”?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事只是一则民间传说,尽管传得有鼻子有眼,反映了朱冷血戾狠、刻薄寡恩的性格特点,但它毕竟只见诸于裨官野史或街谈巷议中,因此当不得真,只能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据说朱元璋荡平群雄,登极称帝、建立大明后的某年春天,一日,他见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游兴大发,于是率文武百官来到南京城外的长江边春游。朱元璋见浩荡长江滚滚东流,江面上烟波浩渺,寥廓苍茫,风帆点点,又见长江岸边的燕子矶古渡口如铜浇铁铸般傲然屹立,气势如虹,不禁诗兴大发,于是脱口吟出了一句:“燕子矶兮一秤砣”。老朱毕竟文化不高,属于自学成才哪一类,今日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顺嘴诵出一句后,一下子就卡住了。他搜肠刮肚、苦思冥想,怎么都接不下去了。

他憋得面红耳赤,毕竟肚里墨水有限,第二句怎么都接不上龙。 他用眼角偷瞄众臣,只见大伙儿都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人还脸带讥笑。只听几位开国将帅在小声议论:“这哪是诗,明明就是顺口溜嘛,撑死不过算打油诗而已,呵呵......”朱元璋心中不快,又不好发作,气氛尴尬万分。就在朱元璋文思枯竭,僵立在那时,满腹锦绣的谋臣刘伯温站出来缓缓说:“把燕子矶码头比作秤砣,其实很形象,陛下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我试试将诗续下去” 。只见他闭目沉吟一番,脱口而出:“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刘伯温刚一吟罢,文武大臣们异口同声地喝彩道:“好”!客观地说,刘伯温这首诗也只能归类到打油诗或山歌调的范畴里,但意思到了,又属于即兴发挥,亦颇为难得了。

刘伯温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了朱皇帝的场,也为这位一言九鼎的马上天子挽回了几分颜面,但自尊心极强的朱元璋却觉得刘显摆自己,有损其尊严,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他认为这些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武百官自恃有功,根本不把自己当回事,不发自内心的尊重自己,自己的皇权还不稳固,所以在心里暗自思忖找机会把这些功臣们统统诛杀掉,以绝后患。一个一个杀必须巧立名目,太麻烦,索性一锅端了罢。

数日后,朱元璋下令修葺一座美轮美奂的楼阁,名曰“庆功楼”,对外宣称他之所以大兴土木修建庆功楼,是为了有一处能和开国功臣们聚会畅饮、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带有纪念意义的楼堂会所,可以和唐朝的凌烟阁媲美。

庆功楼竣工后,朱元璋遍发请柬,邀请所有的文武功臣到楼上去庆贺餐叙。

此前谋夜,极擅相纬之术的刘伯温夜观天象,发现星象不利,隐含杀机,发现了朱元璋要火烧庆功楼,准备把那些开国功臣付之一炬的歹毒用心。庆功楼开宴的头一天,刘伯温忽然在南京城的马路上策马飞奔,身为一介儒雅文士,以前的他可从没有如此奇怪的举动,大家无不感到很是诧异,石铺的马路很是光滑,马儿速度奇快,忽然马失前蹄,将刘伯温狠狠摔在地上。有人将他救起,并抬回到诚意伯府里,朱元璋闻讯后派太医前去查看、救治,太医回去后报告说,刘伯温摔得不轻,至少要卧床休息几日方能下地行走。朱元璋心想,那就让你这个滑头多活几日,过段时间再要你小命。

当天夜里,刘伯温强忍痛楚,携家人逃出了南京城。事情果如他预测的那样,第二天,朱元璋在庆功楼上大摆酒宴,邀所有的文武功臣欢聚一堂,把酒言欢,就在酒酣耳热,杯盘狼藉之时,朱元璋悄悄退了出来,下楼后命人紧闭大门,并将早已堆积好的柴火点燃。火借风势,吞噬一切,那些喝的晕晕乎乎的功臣宿将一个都没逃出去,和大楼一起被烧的灰飞烟灭,尸骸无存。

当朱元璋听说刘伯温已乘夜潜逃,不由得心惊肉跳,接连几个晚上都失眠。因为刘伯温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其智深不可测,他一定是算到了自己的阴毒诡计,这才假借受伤并乘机逃之夭夭.....因此,后来朱元璋多次带卫士到刘伯温的家乡浙江青田一带微服私访,其实就是为寻访这位不辞而别的奇人,找到后杀之以绝后患。

以上都是民间传说,并非真实历史,请勿较真。

【插图源自网络】

朱元璋为什么要“火烧庆功楼”?

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口碑确实不好。他以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屠戮元勋宿将著称于世,算得上是古代皇帝中,杀机最重的帝王。仅在洪武8年到洪武28年短短20年间,朱元璋制造“洪武四大案”,几乎将当初跟随自己出生入死、攻城略地的功臣屠杀殆尽。

胡惟庸案中,因宰相谋叛,朱元璋诛杀胡党及功臣三万余人。蓝玉案中,因蓝玉恃功骄纵,本不当与谋反同论,但也惨遭屠戮,株连死者又数万人。在郭桓案中,朱元璋高举反腐大旗,以惩贪墨,丧命者也达数万人。空印案中,因空白盖印公务文书而引发,坐死者也是数万人。

《明史》载:“这四大案死者如此之惨,致使上大夫不敢为君所用。”

尤其是“胡蓝党案”前后长达14 年,被诛杀者达45000余人。至此,“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朱元璋剧照)

那么,朱元璋为何如此嗜杀呢?

布衣出身的朱元璋夺得天下后,始终对当初一起举事的臣子心存忌惮。特别是自己日趋老去,而太平环境中长大的太子又生性宽仁忠厚,主张周公、孔子之道,一向不喜杀人,和自己的作风判若两人。

朱元璋担心,一旦自己驾鹤西去,以太子如此软弱的性情,必定难以驾驭这帮与自己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们。

朱元璋也曾暗示太子朱标,之所以大开杀戒,目的是为他扫清障碍,确保他顺利登基,掌控天下。有一天,朱元璋以棘杖遗地,命太子拾起,太子面露难色。朱元璋说:“汝弗能执,使与我润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矣。”

由此可见,朱元璋实际上是把大臣们当作了荆棘,只要把这些荆棘连根拔起,朱家天下就能千秋万代。这就是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根本动机。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嗜杀成性的背后,有深沉次的原因。

(朱标剧照)

关于朱元璋杀功臣,还有一个“火烧庆功楼”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说。朱元璋为了让子孙顺利即位,一直在寻找一个恰当的机会,将这些功臣一网打尽,以绝后患。他冥思苦想,终于得出一计。

他首先命人在南京城内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高楼,并亲自书写金色牌匾“庆功楼”。待大楼建成之日,朱元璋亲临现场,主持了落成典礼。

随后,朱元璋传谕:“各位开国功臣随朕南征百战,立下不世之功,虽在立朝之初已各有封赏,但至今尚未正式为各位功臣庆功表贺,如今国泰民安,朕将择日于庆功楼设宴为诸位爱卿庆贺。”

朱元璋亲自拟定了参加宴会的大臣名单。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他的首席智囊刘伯温。但以神机妙算著称的刘伯温,似乎看出了端倪,洞察了朱元璋的心思,上书朱元璋因身染重疾,实在没法赴宴,乞求皇上恩准他返回老家养病。

刘伯温临行之前,众多朝臣前来送行,其中就有耿直豁达的徐达。朱元璋眼看着好友即将命赴黄泉,内心十分痛苦,但又不能据实相告,只好委婉地告诉徐达,在庆功典礼举办当日,务必寸步不离朱元璋左右,竭力保护好皇上的安全。

待刘伯温离去后不久,庆功宴如期举行。朱元璋和赴宴的大臣推杯换盏,君臣和谐,一片热闹祥和之气。

(刘伯温剧照)

在得到手下已将干柴堆砌在庆功楼周围,万事皆备的消息后,朱元璋起身离席,临行前还不忘嘱咐众大臣尽兴。

此时的徐达虽已醉态微露,但仍没有忘记刘伯温的嘱托。他跟在朱元璋的后面离开了庆功楼。当他看见高楼周围堆砌如山的干柴时,一切都明白了。

朱元璋也同时发现了紧随身后的徐达,异常吃惊地问道:“爱卿为何离席呢?”徐达泪流满面地跪下问道:“皇上当真一个不留?”

朱元璋长叹一声,缓缓说道:“你既已知晓,当守口如瓶,朕饶你不死,如若不然,朕定不容你。”

徐达只好随朱元璋而去,身后金碧辉煌的“庆功楼”随即陷入一片火海,众大臣也随着“庆功楼”的崩塌而灰飞烟灭。

其实,这只是流传于民间的一个故事。最早的出处,是清朝的《英烈传》评书里边,并不是正史中的记载。而翻遍《明史》,也找不到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蛛丝马迹。

当然,正是由于《英烈传》是清人自《皇明英烈传》改编而来,其中不乏对朱元璋的诋毁和歪曲,因此不具任何可信度。

而且,《明史》中对明初的开国大臣们的死因均有明确记载,并没有一人是死于“庆功楼”火海,大多数人被杀,极少数人病死。

不过,朱元璋确实是下令修建过一座楼,用于在战时和部下商讨军国大事,名叫“忠勤楼”。巧合的是,这幢楼也曾遭遇火灾,被焚毁殆尽,但当时并未有任何大臣身居其中,这也许就是这则故事的来源吧。

(参考资料:《明史》《英烈传》等)

朱元璋为什么要“火烧庆功楼”?

朱元璋之所以要火烧庆功楼,用意也是很明显的,太忌惮开国功臣的功劳,怕他们日后惹是生非成为国家的隐患。所以,只好效仿刘邦把他们全部给干掉了。

火烧庆功楼的好处,就是可以一次把功臣们全部给解决掉!

不过,在实行的过程中,朱元璋还是低估了一些人的能力。至少他低估了刘伯温这个人,据说在朱元璋建造庆功楼的时候,开国功臣们都是很开心的,毕竟这个楼是因为他们的功劳为他们而建立的。

建立这个楼肯定也是跟他们的封爵加赏有关,所以,大家都很高兴。

可是,刘伯温见了这个楼之后整天是忧心忡忡,甚至是茶饭不思。似乎他可以断定这个楼建造好的时候,就是他们这些功臣死亡之日。

刘伯温不想死,所以,他就找到了朱元璋说自己年事已高,想要告老还想了,希望朱元璋能够恩准他回去。

朱元璋听到刘伯温这样说还是很吃惊的,毕竟现在江山已经统一了,对于建功立业的臣子来说,都想抢占更多的利益,当更大的官的,没想到刘伯温竟然请辞。这和明哲保身的张良是有一比呀!

看到刘伯温确实是急不可耐想走的心态,朱元璋就批准让他回去了。当然了对他的赏赐还是有不少的。

就这样刘伯温逃过了一劫!

不过,刘伯温平日里和大将军徐达的关系不错,他必须要救徐达呀。可是,要怎么很婉转的把这个事情告诉徐达呢?

刘伯温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实话实说吧。但是,不要说的太明显,毕竟大家都说聪明人一点就破。

刘伯温找到徐达然后就告诉徐达自己要告老还乡下了。同时,他还说若是皇帝把庆功楼建好之后,宴请你们吃饭,你一定要寸步不离皇帝呀。而且刘伯温再三的叮嘱徐达,徐达就把这个话记住了。

没过多久,庆功楼盖好了,朱元璋真的是要请他们这些功臣在庆功楼里吃饭。这个时候徐达想起来刘伯温所说的话,他在观察了一下当时的现场,敲了敲建好的楼板,听了听声音以及观察了朱元璋当时的表现。

他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这肯定是一场阴谋,这就是一场大屠杀。

徐达不得不小心了,他的眼一直顶着朱元璋,这个饭吃到刚刚好的时候,朱元璋就要起身离开了。可是,徐达不能让他一个人走呀,徐达也紧跟着朱元璋出来了,并且他告诉朱元璋自己要护驾保卫朱元璋的安全。

朱元璋也就默认了他跟随自己的事实。其它的臣子因为没有感受到危险,当然是被大火给烧死了的。

当然了还有一种说法,说这个庆功楼的宴会刘伯温也是有参加的。但是,他发现上的菜当中是有狗肉、有兔肉和鸟肉的。

这就让刘伯温想到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故事,刘伯温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徐达。

徐达和刘伯温两个人跟随朱元璋逃走了,其余的大臣也就被烧死了。

大致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但是,这个故事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而是小说家戏曲家杜撰出来的,主要是想表达刘伯温智慧以及朱元璋的残忍。

事实上朱元璋即便是想要杀功臣,也不可能用这种拙劣的方法的,要知道任何一个开国皇帝,他们都不想背负杀功臣的罪名的。

朱元璋有这么傻吗?

盖了一个庆功楼,让所有的大臣都来吃饭,然后趁着别人吃饭的时候把楼给点燃了。

这很明显就是朱元璋在告诉天下人,他在杀功臣呀。

更何况朱元璋之前,宋太祖赵匡胤还玩过一个杯酒释兵权,人家可是一个功臣都没有杀。你到好把人家都给杀了。

这样的事情但凡皇帝有点脑子,也是不会做得。更何况朱元璋还要亲临这里,这是很危险的,若你出现意外朱元璋岂不是就被炸死了。

庆功楼若是他这个皇帝不去,也根本不可能。所以,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在现实当中的。

朱元璋是杀了很多大臣,但是,这些大臣不是烧死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