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古发现“花木兰”墓,出土一玉扳指,为何令专家兴奋异常?
如果非要找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女将军,那么妇好算一个。妇好不仅是个女将军,而且还是一个厉害的女将军,战绩彪炳,还开创了“伏击战”这种战术。
题中所提到的“花木兰墓”其实并不是指的花木兰,而是妇好,意思就是妇好是花木兰那样的厉害的女性人物。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花木兰从军的记载,所以花木兰的故事很可能是杜撰的故事。
一
1979年,考古学家对河南安阳一座阴墟古墓进行了发掘,发现这是一座商代王室的墓葬。随着大量的文物出土,专家们确定了墓主人就是商王武丁的老婆之一,她的名字叫做妇好。
专家们不仅搞清楚了墓主人的身份,还发现了妇好的生平。原来,商王武丁有六十分多位老婆,妇好不仅是王后,同时也是最独特的那一个,因为她能够带兵打仗。
据出土文物显示,妇好曾受武丁的委派,带领一万三千多人攻打少数民族羌方,大获全胜,俘虏羌人无数。
一万三千人放到现在不算什么,但是在那个时候,这就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军队。可见,妇好确实是很有军事才能的。
不仅如此,历史上有名的将领沚和侯告就是她的手下,她曾带领他们参加了商朝对土方、巴方、夷方的战争。
特别是在对巴方的战争当中,妇好与武丁商议好,由武丁在正面发起攻击,而妇好则带着沚在巴方后退的路上设下埋伏。
等到巴方后退到埋伏地点的时候,妇好就迅速出兵,与武丁一起对巴方形成前后夹击,将其消灭。
二
妇好因为军事才能出众,所以她在商朝拥有很高的地位。比如说,像祭天、祭祖和祭神这种大事,商王武丁也常常让妇好代为主持,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荣耀。妇好还有自己的封地,她时常待在自己的封地,代替武丁率兵从征,守卫疆土。
而且妇好还是武丁的占卜官,可以影响到武丁的决策。由于古代迷信,占卜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在那个时候地位很高。特别是像妇好这种作为国王的占卜官,这就意味着妇好是商王统治集团的一份子。
妇好还为武丁生了几个孩子,其中祖庚和祖甲后来还成为了商王,可见妇好在子女教育这一块也是做得极好的。
妇好死后,武丁非常悲伤,虽然他又重新册立了王后,但是绝世觉得心王后不如妇好好,就对心王后左挑鼻子右挑眼,横竖看不惯,还冷落她。
每当国家要打仗的时候,武丁就带着文武大臣对妇好进行祭祀,请妇好的在天之灵能佑自己能够取得胜利。
由此可见,妇好至少在武丁时期,简直就是战神般地存在。
三
武丁如此爱妇好,妇好死后自然是要好好埋葬。
据对妇好墓考古发现,其墓葬规格庞大,各种随葬品1928件,包含青铜器468件、玉其755件和骨器564件。除此之外,还有殉葬16人。
这些随葬品当中,有许多都是国宝级别的文物,但是最让专家觉得异常兴奋的是一个不起眼的玉扳指,又叫做玉谍(shè)。
这个玉谍做工也谈不上顶尖,其材质也不是最好的,但是专家为什么如此兴奋呢?
原来,关于妇好的所有生平事迹,特别是她从军的事迹,一直都是见诸于出土文物上的文字,并没有实物的佐证,这个玉谍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可空白。
妇好墓中的这个玉谍与普通的玉扳指不一样,因为它是古人在射箭时套在手指上,防止手指擦伤的一个物件。
这个玉谍出现在妇好的墓中也不一定就是妇好的,但是经过专家模拟对比,发现其尺寸与妇好相吻合,这就基本可以确定这个玉谍就是妇好本人的。
而且这个玉谍上面摩擦的痕迹很严重,这也基本可以判断,妇好经常射箭,她应该是个带兵打仗之人,从而在侧面印证了出土文物上关于妇好生平的记载是真是可信的。
河南考古发现“花木兰”墓,出土一玉扳指,为何令专家兴奋异常?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一首简单的《木兰辞》,又把很多人拉到了高中的课堂。而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早已经被各个年龄段的人所熟知。那么河南地区出土的这一处“花木兰墓”,到底有什么奇特呢?
此花木兰不是彼花木兰,而是女将妇好1976年的时候,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一处农民耕地上,正在深挖土搞防空,结果被紧急叫停。原来在这处耕地下面,发现了一处墓穴。于是本着抢救性发掘的目的,派来了考古专家——郑振香、陈志达。
经过考古专家实地考察之后,发现这里是一处殷墟,而且还是商朝的一位王室成员。整个墓葬南北56米,东西4米,深度将近有8米左右。但是棺材长期泡在水里面,等到挖出来的时候,尸骨已经腐烂了。
经过进一步考古探究,发现这座墓穴很有可能是商朝妇好夫人的墓。前段时间播放的大型博物类科教片《国家宝藏》,有一集就是专门讲述妇好的。
他是商高宗武丁的王后,同时也是武丁手下的一员大将。史书上面记载——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其实是说她多次带兵征讨,有一次带了1万多人讨伐羌国。
除了外出带兵打仗之外,妇好还负责着国内的祭祀工作。古代人把祭祀看得非常神圣,不是一般的人可以担当的,可见武丁对他的信任。在妇好的帮助下,还出现了武丁中兴的情况。然而人终有一死,妇好就被埋葬在了如今的河南安阳。根据当时的文物出土情况,总共有玉器755件,63件石器,40多件宝石器。所有的各种陪葬品,展现了当时最高的技术水平。
令专家激动不已的,是其中的一件玉器——玉扳指,按照道理来说,玉扳指应该非常常见。但是这种玉扳指和普通装饰的还不一样。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玉谍(shè),是用来辅助拉弓射箭的工具。
一般使用的时候都是套在右边的拇指上,防止在拉弓射箭的时候勒伤拇指。但是至于说专家激动不已,我也没有搞明白专家到底激动什么。难道说仅凭这个证据,就能证明妇好经常出兵打仗?
其实我猜测,很有可能因为在这之前,很多史书记载确实有妇好这个人,而且也是一位巾帼女英雄。只是一直没有出现实物佐证,如今的这次考古发现,不仅证明了妇好的存在,而且玉扳指也证明了其确实有领兵打仗的经历。
因为按照一般情况来说,女性的陪葬品很少会出现兵器。但凡出现兵器的陪葬墓穴,基本上都说明其生前是一个将军。其实我认为玉扳指的证明作用不大,因为陪葬里面有更多可能证明其女将军身份的陪葬。
那么和花木兰什么关系?正如我们的小标题所说,其实花木兰并不是说真的花木兰,只是讲述一个巾帼女英雄,也就是妇好,另外题目也带了双引号。
花木兰到底在不在?花木兰祠怎么回事?那么花木兰到底在不在?有关于花木兰的争议,其实还是比较大的。在史书当中记载,花木兰出现于随朝时期,她的本姓也不是花而是姓魏。
北周时可汉募兵,花木兰的父亲也在招兵之列。但是父亲体弱多病,唯独能够替父从军的弟弟年龄又比较小。所以花木兰无奈之下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疆场12年屡立战功。
不过等到她回来之后没多久,北周就已经灭亡了,于是她投奔到了隋文帝帐下。隋文帝本来想给他封一个尚书,但是被她给拒绝了。回家之后脱去戎装,换回女儿之身。
朝廷听闻之后,想把她纳为妃子,结果花木兰以死相拒,坚决不愿意进宫。唐代的时候把花木兰追封为将军,为了纪念她还专门修建了花木兰祠。
经过历代的修缮,占地面积超过1万多平方米,住着十几个僧人,负责打理平常的事物。但是在1943年的时候,因为一场大火烧掉了原来的祠堂。现在所看到的,都是后来重新修缮的。▲这个就是玉谍
河南考古发现“花木兰”墓,出土一玉扳指,为何令专家兴奋异常?
据我所知,花木兰墓在全国有四处。
一处位于陕西延安万花山下,相传花木兰家住万花山下的花原村,姓花名木兰。她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巾帼女将军。花木兰17岁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12年,竟然瞒过众人,没人知道她本是女儿之身。
由于木兰战功赫赫,逐渐由士兵升为将军。战争结束后,她拒绝高官厚禄,辞别皇帝回到了家乡,从此木兰恢复了女儿之身。
木兰去世后葬在了万花山脚下。当地人称“花家陵”。当时皇帝辍朝三日,派人去送葬。当初墓下有石阶,两旁分列石人、石马、石狮、石羊。
1984年,延安市政府拨出专款,在花家陵山脚下修建了“木兰陵园”。陵园占地18亩,园内遍植松柏花卉,郁郁葱葱,肃穆庄严。(如图)
<陕西延安木兰墓>
第二处花木兰墓位于河南省虞城县(属商丘管辖)营郭镇(今木兰镇)。里面有木兰祠和木兰陵园。据明代《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记载:木兰姓魏,本是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指的是营郭这个地方)。
县志所记述的和《木兰辞》一样,木兰替父从军,到后来功高卓著升为将军。战争结束归乡还女儿之身,众人大惊,原来木兰是个美娇娘。
皇上欲纳其为妃,木兰誓死不从,被迫自尽,皇上感其刚烈,追谥其为“孝烈将军”。
清代光绪年间的《亳州志》也有同样的记载。
<商丘木兰祠>
第三处位于武汉黄陂 。据《黄陂县志》记载:西汉年间,有位叫朱寿甫的千户长,家住木兰山北十余里的双龙镇,年逾半百无后,常登木兰山烧香求子,后生一女,以山取名为木兰。
木兰十八岁时,女扮男妆,代父从军。战争结束后,她不受官禄归故里,终年九十岁,葬于木兰山北。
乡人为纪念这位巾帼英雄,在墓前竖起“木兰将军之墓”巨碑。
<武汉黄陂木兰墓>
第四处明显是假的,假木兰墓位于安徽亳州城东魏村北。木兰冢丘高大,苍松环护,当地人又为其立祠,每年四月初八为木兰生日祭。墓园占地约两三亩。墓旁有魏武帝的题辞碑文。(如图)
<安徽亳州木兰墓>
到底哪里才是花木兰的真墓呢?我认为陕西延安木兰墓有可能是真的。
也许这四个都不是真的,据考证《木兰辞》是一种文学作品,历史上根本没有花木兰这个人。后来的木兰事迹可能和木兰辞叙述的不谋而合,所以有了多处的木兰墓。
题主还不嫌乱,居然把河南安阳市殷墟发掘出的“妇好墓”戏称为“木兰墓”。
没错,妇好和木兰都是巾帼英雄,妇好是商朝武丁的妻子,武丁相当于皇帝,那时称商王,妇好就是武丁众多老婆中的一员。可以看成是武丁的妃子。
据说她英姿飒爽,不爱红妆爱武装,上得厅堂下得战场。
安阳是殷商的国都,这里有许多墓葬。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西北郊。也就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西南。
1976年考古队开始发掘妇好墓,当时出土了许多文物。但不能确定墓主到底是谁?从出土文物来看,知道墓主是个巾帼女英雄,这也是题主戏称其为“木兰墓”的原因。
到了到了后来,考古队发掘出了一枚玉扳指(如图)
经过监测,这枚玉扳指距今有2500年的历史了,它是古代将士戴在手指上用来拉弓射箭的专用首饰,能够保护手指被弓弦弄伤。
2500年正好是殷商时代,商代能带兵打仗的女英雄非妇好莫属了,考古学家兴奋异常,大呼道:墓主确定了,她就是武丁的妻子妇好。”
从此妇好墓诞生了。以后再也没人说这是“木兰墓”了。
<河南安阳妇好墓址>
文/秉烛读春秋河南考古发现“花木兰”墓,出土一玉扳指,为何令专家兴奋异常?
广西发现陈圆圆墓,四川发现貂蝉墓,河南发现花木兰墓、猪八戒墓,福建发现孙悟空兄弟(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合葬墓,河北发现武大郎和潘金莲墓……
觉得按这个节奏下去,什么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红孩儿……墓都会遍地开花,全国各地还有哪些奇葩的“名人墓”,欢迎大家曝光。
众所周知,花木兰虽是古代著名巾帼英豪,替父从军的事迹妇孺皆知,她是北朝乐府《木兰辞》中虚构的文学形象,不是真人,但受“名人资源就是旅游名片,不管真假美丑名人就行”的思想影响,花木兰在当代硬生生被塑造成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
顺便说一下,争抢花木兰墓的,不止是河南商丘,还有陕西延安。
河南商丘的花木兰墓河南商丘的花木兰墓位于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木兰祠内,该镇据说是花木兰故里,当地为纪念花木兰改名为木兰镇,还建起了木兰祠,祠内建有陵园,园内有花木兰墓。
当然,所谓木兰祠、木兰陵园都是现代建的,花木兰墓也未经考证,不过这并不妨碍此地被商丘市、河南省先后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部门还煞有介事地搬出明代的《商丘县志·列女》、清代的《亳州志》和墓碑碑文证明,花木兰真有其人,当初替父从军,立下卓著战功,可汗发现她是女儿身后,欲强纳入宫,木兰不从,自尽而亡,谥号“孝烈”。
陕西延安的花木兰墓听说河南商丘有一个花木兰墓,并自称花木兰故里,陕西延安表示不服,宣称花木兰明明是陕西延安人,就住在陕西延安万花山下的花原村,她替父从军的故事跟《木兰辞》一模一样,光荣退伍后返回家乡,死后葬在万花山下,故而万花山又名花家陵山。
延安官方拨专款在山脚下修建了花木兰陵园,还修了花木兰墓,墓碑由著名书法家舒同撰写。上述记载的真实性有多少,相信大家都明白,都是GDP惹的祸。不过上述两个花木兰墓从未出土过玉扳指,也未出土过任何文物,因为它们根本就是假的,不可能有文物出土。
花木兰墓的玉扳指所谓河南发现“花木兰墓”玉扳指,其实是不良自媒体为吸引眼球,断章取义编出来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著名巾帼英豪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这位妇好可不是穆桂英、花木兰这种虚构的人物,她的事迹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明确记载,真实存在的。更重要的是,妇好墓已在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并出土了大量商代青铜器、玉器等殉葬品,墓就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商代王室墓葬。
在妇好墓中,专家们发现了很多陪葬品,其中一个玉器引起了专家的注意。
这个玉器造型精美,图案大方,形状像一个指环,中间还有小孔。
专家们对玉器进行了仔细研究,认为这是古人射箭时为了防止磨损手指,佩戴在手指上的玉扳指,平时都是男性佩戴,在女性墓中极为罕见,而它出现在妇好墓中,也从一个侧面证实妇好确实是一个能统兵打仗的巾帼英豪。
妇好虽真实存在,名气却不够大;花木兰名气虽大,却是虚构角色。
于是有些好事者便把妇好称为“商代花木兰”,河南安阳发现的“妇好墓”也被称为“商代花木兰墓”,更有不良自媒体为吸引眼球,直接略去“商代”二字,称“花木兰墓”。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河南考古发现“花木兰”墓,出土一玉扳指,为何令专家兴奋异常?
出土“玉板指”的古墓位于河南安阳,所谓的“花木兰墓”只是一个噱头,墓主人实际系历史上第一个能上阵杀敌的女将军、商代皇后妇好。
虽然花木兰的事迹家喻户晓,但历史上是否有这么一个代夫从军的女将还有很多争议。
1928年,在河南安阳发现了一处大型商代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在1976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
(妇好墓内部)
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无墓道。墓室上部有一与墓口大小相似的夯土房基,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东、西两壁各有一个长条形壁龛。
葬具为木椁和木棺,椁长5米,宽3.4~3.6米,高1.3米。椁室在潜水面下,大部塌毁,棺木也已腐朽,从残迹可知曾多次髹漆,其上还附有一层麻布和一层薄绢。
墓内殉人16个,其中4人在椁顶上部的填土中,2人在东壁龛中,1人在西壁龛中,1人在腰坑中,8人在椁内棺外。
另外还殉狗6只,1只在腰坑中,余均埋在椁顶上部。遗憾的是墓主遗骸已经化为朽泥。
该墓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随葬品,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并出土海贝6800枚。
其中最珍贵的是一枚玉谍(俗称玉板指)、一件青铜觚、三联甗、偶方彝和数片片甲骨。
(出土玉人)
经文物专家对青铜觚上铭文的鉴定,此墓葬的主人是生活在公元前12世纪的商王武丁的皇后,祖己引的母亲"后母辛",名叫妇好。
玉谍是拉弓射箭时扣弦用的一种工具,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护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专用器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扳指的存在,最初可能有皮质等一些较软材料制成的扳指,商代的玉扳指具有拉弓护指的双重功能,它的长度更长一些,战国开始变短,汉代的扳指另带有用来拉弦的小钩,宋代的扳指样式更是多种多样,有片状的,也有矮筒状的。
(出土玉扳指)
时至清代,扳指呈圆筒状,一端边缘往里凹,一端边沿向前凸,材质更加圆润、光滑,所以逐渐不做为射箭的工具使用,而成为一种装饰、身份以及流行趋势的象征。
在墓葬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辛巳卜,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这样的字样,记录了妇好带三千战士征伐羌部落的史实。
综合出土的玉板指和戈、钺等武器,证明一直在传说中存在的妇好是真实的。
另一块甲骨上记载了妇好的去世:
“出贞……王……于母辛……百宰……血。”
妇好是在战争中战死的,作为一个皇后,她本来没有这个必要出现在战场上,可她为了国家利益,为了老百姓的安宁,亲冒矢箭,最后战死沙场,无愧女英雄的称号。
(妇好复原图)
妇好是甲骨文上有详细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女帅,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殷墟的甲骨文记录了她多次受命征战沙场,攻克周边诸多方国,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的事迹。她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是当时的最高祭司。
妇好武丁的原配妻子,她有自己的封地和财产。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武丁与妇好相爱至深,平时也是相敬如宾,妇好死后,武丁还亲自为她主持了冥婚,将妇好的英魂嫁给了神灵。
这样做一方面是借神灵保护他的妻子,另一方面说明在商人的眼中,妇好的功劳极大,这个女人已接近神化。
正是因为妇好墓中出土的文物,特别是那枚玉板指,才让我们了解了这位女英雄,对考古专家和研究者来说,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任何一位考古领域的研究者面对这实物资料都会欢呼雀跃吧。
最后多说一句,花木兰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木兰镇花木兰陵园内,目前保存良好,也对游人开放,有兴趣的不妨一游。
歪眼小史工作室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 冯生
河南考古发现“花木兰”墓,出土一玉扳指,为何令专家兴奋异常?
谢谢邀请。
河南考古发现的"花木兰”墓,实际上是妇好墓。把妇好比作花木兰说明两人都是女人,并且都是古代少有的女将军。但不同的是,妇好是史书有记载,甲骨文和出土文物有佐证的真实人物,她是商朝帝王武丁的妇人,一位战功赫赫的女将军,而不是替父从军。而花木兰只是从北魏起的一个替父从军的传说故事,是否真有其人至今仍是个迷。
妇好墓中发现玉板指令专家激动,说明了一个问题:
关于妇好这个历史人物,虽然有史料记载和传说,但无文物佐证,后世对妇好这个人物是否商代真实存在一直持怀疑态度。玉板指的出土,它是史料中所记载的妇好是女将军的佐证。玉板指古代是射箭时防止手指摩擦,保护手指的一种工具。妇好墓出土玉板指佐证了她生前确实是一个女军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