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世代镇守云南的沐王府,为何因为巡抚的一道奏折被灭族了?
“沐王府”其实是民间的叫法,真正的叫法应该是“黔国公府”,而“黔国公府”的前身又是“平西侯府”。“平西侯府”的主人沐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义子,当年朱元璋在濠州起兵的时候遇到了当乞丐的沐英,由于朱元璋当时没有儿子,就和马皇后一起收养了他,并让他改姓朱,所以沐英也叫朱英。沐英长大后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成为了明朝的开国功臣,并被封为平西侯。
洪武十四年,沐英、蓝玉和傅友德率兵平定云南后,沐英奉命镇守云南,在昆明建造了“平西侯府”。由于沐英的特殊身份和对云南的功绩,再加上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这个情况,“平西侯府”其实就是当地的“土皇帝”,代表明朝管理着云南。
“平西侯”爵位传到沐英的孙子沐晟的时候,因为沐晟征战有功,被朝廷封为“黔国公”。于是,“平西侯府”就变成了了“黔国公府”,又因为沐英在死后曾被追封为黔宁王,所以“平西侯府”就被老百姓尊称为“沐王府”。“沐王府”世代忠良,为明朝守卫了西南边境,前后长达近三百年时间。
沐王府的末代主人是沐天波,沐英的十一世孙。沐天波在崇祯元年继位为黔国公,并担任云南总兵官。明朝灭亡之后,云南开始变得动荡不安,各地土司不断作乱,“平西侯府”也遭到土司沙定洲的洗劫,沐天波不得不出走楚雄。再后来张献忠的部将孙可望平定云贵,将南明末代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劫持,张献忠的另一个部将李定国又将朱由榔迎接到昆明,又让沐天波回到昆明当百官之首。
沐天波见南明气数已尽,覆灭也只是迟早的事情,便让自己的儿子们入赘当地土司,为沐家留点香火。不久之后,孙可望投降清朝,清朝又攻打昆明,朱由榔和沐天波就逃到了缅甸。当时缅甸情况也很复杂,缅甸国王的弟弟莽白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朱由榔就联系莽白,与之约定在咒水结盟。
但莽白却派兵包围朱由榔和沐天波,情急之中,沐天波为了保护朱由榔,争夺缅甸士兵的武器,结果被反杀。这就是著名的“咒水之难”。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甸国王将朱由榔交给了吴三桂,吴三桂将朱由榔绞杀。
沐天波对待朱由榔算是尽到了臣子的忠孝之心,但是在此之前,沙定洲叛乱的时候,沐天波差点就被朱由榔灭族。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沙定洲赶走沐天波之后,担心沐天波请兵攻打自己,就胁迫遇难巡抚吴兆元给当时远在福建的朱由榔上书,说沐天波造反,我沙定洲讨伐了他,请让我代理镇守云南。当时兵荒马乱,消息不通,朱由榔信以为真,就派人送给吴兆元一道谕旨,上面写着:
卿久抚戡滇疆,弘宣猷绩,正资善后,毋贻朕南顾忧。扫除沐天波,业有所成。不准辞。朱由榔的意思就是让吴兆元扫除沐天波。可是吴兆元已经是个傀儡,拿什么区扫除沐天波啊。沙定洲见朱由榔已经中了自己的离间计,也一时无法攻打远在楚雄的沐天波,此事就不了了之了。直到后来李定国将朱由榔迎接到云南,此事才真相大白,朱由榔为了补偿沐天波,便将抗清事务交给了沐天波负责。只不过朱由榔没想到的是,虽然他对不住沐天波,但沐天波终究还是为了他而牺牲,也算是为了明朝尽忠了。
沐天波的子孙至今大多还在云南,只不过为了躲避天灾人祸,大多数都改姓了。
明朝世代镇守云南的沐王府,为何因为巡抚的一道奏折被灭族了?
明朝沐王府一直到明亡都存在,最后的覆灭也是因为明朝灭亡,失去依靠,逃亡缅甸被缅甸所杀。
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征云南,元末代云南梁王巴匝刺瓦尔密兵败投滇池,明军平定云南。后来傅友德、蓝玉班师回南京,朱元璋义子西平侯沐英留镇云南。沐英筑昆明砖城,遂建西平侯府,开启了云南沐府的生涯。
云南沐府代代相传,到十一代的时候,明朝已经岌岌可危,崇祯元年,云南沐府的最后一位王爷沐天波继承王位。但是此时的明朝已是千疮百孔,云南也由于沐府及整个官场“网利营私,土司多叛”。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明朝覆亡。
顺治二年九月,武定土司吾必奎发动叛乱,声言:朱皇帝都没了,哪还有什么沐国公。叛军先后攻下大姚、定远、姚安,全滇震动。此次叛乱中沐天波的母亲陈氏和妻子焦氏被逼自尽,沐天波的弟弟沐天泽和沐天润也都遇害。
叛军占据了会城,劫持了巡抚吴兆元,要挟他写信阻止来救援的军队。沙定洲还向朝廷上疏,说沐氏无道,全亏了沙军才得以平定叛乱,要朝廷加封他代替沐天波世代镇守云贵。这才是巡抚上的奏章,虽然巡抚与沐府有矛盾,但是沐府的失败并非是因为巡抚的一道奏折。
沐天波逃亡到楚雄相持一段时间后,判抡被评定,但是此时南明朝廷也垮台了,所以沐天波逃到缅甸,最后为缅甸所杀害。
明朝世代镇守云南的沐王府,为何因为巡抚的一道奏折被灭族了?
你说的是在明朝被朱元璋授予世镇云南特权的黔国公沐英以及他的后人,“沐王府”只是民间俗称而已。
另外,黔国公沐英这一支并没有被灭族,事实上末代黔国公沐天波的直系子孙在今天很可能是满人。
明朝末代黔国公沐天波是沐英的第十一世孙,明末之时不仅北方不太平,就连云南也不太平;沐天波当上黔国公没多久就遇到了麾下土司沙定洲的叛乱,不但自己几个弟弟全部战死,就连自己母亲与妻子都为了不被叛军羞辱而自尽。
沐天波当时勉强守住云南楚雄这么一小块地方。
幸亏当时大西军残部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带领下从四川进入云南,沐天波果断与孙可望等人合作,不但平定了土司叛乱,还为明朝反攻大业留下了一个后勤基地。
不但如此沐天波还把自己女儿嫁给了艾能奇儿子艾承业。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了,孙可望与李定国以及永历帝互相之间的矛盾导致明朝反攻大业功亏一篑。
而此时沐天波也与自己儿女失散,侍奉着永历帝逃亡缅甸,最后为永历帝尽忠而死。
此时,沐天波的女儿早已经跟着自己丈夫艾承业投降了清朝,被编入了八旗镶黄旗汉军;而沐天波的儿子沐显忠则在李定国麾下,最后沐显忠跟着李定国的儿子李嗣兴投降了清朝,沐显忠被编入八旗正白旗。
沐显忠后来因为有人打着他的旗号反清,被软禁在京城,不久后忧惧而死,而沐显忠并没有孩子,所以沐天波等于绝嗣了。
但是沐天波绝嗣不代表沐天波就没有血脉至亲流传,前面说了沐天波的女儿嫁给了艾能奇的儿子,艾承业降清后很受重用,不但自己做过顺天府少尹;而且艾承业的儿子艾芳曾,也就是沐天波的亲外孙在康熙朝还做过一任刑部侍郎,而爱芳曾的儿子艾肇昌还曾担任过镶黄旗汉军副都统。
换句话说,明朝黔国公沐英的血亲后人在清朝已经变成了八旗汉军,如无意外,辛亥革命后他们都被视作了满人。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因为沙定洲叛乱,沐天波这一代的兄弟都死于乱军之中,所以可定确定的血脉后人只有艾芳曾、艾肇昌这一脉,其他号称沐天波后人的都不可信,最大可能是冒充,即使不是冒充,也是沐家旁系的后人。
明朝世代镇守云南的沐王府,为何因为巡抚的一道奏折被灭族了?
明朝在平定云南之后,考虑到当地少数民族部落较多的情况,朱元璋命自己的养子沐英镇守云南,封其为西平侯并世代镇守云南,沐英死后被追封为黔宁王,而他的儿子不但世袭了爵位,还从西平侯晋升了一级成了黔国公。黔国公在整个明朝期间管理云南土司,因为沐英死后被追封为王,所以民间一般将“黔国公府”称作“沐王府”。
1645年九月,崇祯皇帝驾崩已经一年半了,清军入关、李自成兵败身亡,南明的弘光政权也被清军消灭。随着明朝的灭亡,云南的一些土司也开始蠢蠢欲动,此时,武定土司吾必奎发动了叛乱。为了平定吾必奎的叛乱,时任黔国公的沐天波召集汉族武装和其他土司共同讨伐吾必奎,在消灭了吾必奎之后,参与平叛的另一个更有力量的土司——蒙自土司沙定洲又发动了叛乱,而这次叛乱来得突然而直接,猝不及防的黔国公府被攻破,沐天波只得带着几个心腹卫士逃亡西宁,后来到楚雄和当地明朝官员汇合才暂时稳定下来。
南明皇帝不但没有想方设法为沐天波报仇,反而下旨“扫除沐天波”。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云南巡抚吴兆元疏辞敕书印剑。上谕其加意料理,曰:卿久抚戡滇疆,弘宣猷绩,正资善后,毋贻朕南顾忧。扫除沐天波,业有所成。不准辞。”
原来是沙定洲暗中做了手脚,因为此时江西、湖北等地是明清争夺的重要地区,所以消息不通,远在福建的隆武朝廷无法得知云南正在发生的事情。而控制了昆明的沙定洲正是利用这一点,胁迫和伪造了云南巡抚吴兆元等人的奏疏,奏疏中称“天波反,定洲讨平之,宜以代镇云南。”所以,隆武帝只能根据吴兆元的奏疏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让沙定洲钻了空子。
而后数月,隆武政权也被清军攻破,沙定洲原本可以凭借武力逐渐占据云南,但是张献忠战死,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的带领下寻找一个稳定的后方基地,最终他们选择了云南,而随着大西军余部的进入,沙定洲也被赶出了昆明,而他代替沐王府统治云南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孙可望为了缓和与明朝的关系,以便与明朝联合,便自称此举是为了给黔国公府报仇,沐天波才得以回到昆明。可伴随着孙可望与李定国的反目成仇、倒戈相向,以及后来孙可望的主动向清军投降,永历政权的军队开始节节败退,永历皇帝朱由榔只能狼狈的越过国界,逃到缅甸境内,而沐天波也依旧跟随在朱由榔的身边。
由于沐家在云南已经镇守、经营了两百多年,“黔国公”的名号不仅在云南各地赫赫有名,就连缅甸境内的也是倍受尊崇。于是,当听到是“黔国公”沐天波来到了缅甸,当地的官员和百姓纷纷参拜,永历皇帝朱由榔及其仅存的部众,也得到了暂时性的妥善安置。
顺治十八年(1661年),莽白发动政变,杀掉了老国王取而代之,恰逢此时,吴三桂也率领大军进入缅甸境内,并以武力相威胁,不断向莽白施压,就这样“咒水之难”爆发了。莽白向永历皇帝朱由榔捎来口信,让他过河同饮咒水以盟誓相约友好,朱由榔等人看出了这就是一桩“鸿门宴”,便安排了沐天波代为前往。
当沐天波到刚刚到达对岸便遭到了重重包围,与此同时,朱由榔的驻地也遭遇到了危难。在此情形下,沐天波奋力抵抗,希望能够杀出一条血路重新与朱由榔会合,但终因寡不敌众,在奋力击杀九名缅甸官兵后,力战而亡。随他一同过河前往的幼子沐忠亮也同样遇难,父子二人就此客死在了异国他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