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了什么真相使他当场摔杯子?

刘备在去世之前把诸葛亮叫到白帝城,在试探了诸葛亮一番之后,将刘禅托付给了他。刘禅继位之后,事无巨细,都交给诸葛亮打理,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蜀国军政事物都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中。

刘备死的时候,刘禅刚刚十六岁,在他登基之后几年,因为有诸葛亮这个坚强的后盾,我相信刘禅是十分依赖并信任诸葛亮的,并且从内心也是感到很幸福快乐的。可是时间长了,刘禅还会这么想吗?

据史书记载,刘备在去世之曾嘱咐刘禅一定要好好学习文化课。刘备死后,诸葛亮接过了刘备对刘禅的管教,不仅亲自抄写教材并监督刘禅学习,还强迫刘禅习武。但是刘禅十分贪玩,而且长得肥胖,常常因为学习跟不上和射箭技术差而受到诸葛亮的责备。

本来这也没什么,诸葛亮都是为了刘禅好,可是刘禅稍稍长大之后,刘禅就变得有些害怕诸葛亮了。具体体现在,刘禅常常在学业上打马虎眼,忽悠诸葛亮,也常常背着诸葛亮玩乐,就连想花钱翻修宫殿也得问问诸葛亮的意见。总之,只要是刘禅认为诸葛亮会反对的事,他都会三思而行。

诸葛亮忠心耿耿,又身为丞相兼刘禅的监护人,做这些当然没错。可是刘禅毕竟是皇帝,他对诸葛亮有没有怨恨我们不知道,史书无记载。我们只知道诸葛亮死后,刘禅就剥夺了他丞相的官职,不准给他立庙祭祀,还让人清查诸葛亮的家产。

刘禅之所以清查诸葛亮的家产,主要是因为诸葛亮生前曾主动给朝廷上报自己的家产,其他值钱的啥也没有,只有十五顷土地和八百颗桑树。这些财产对于一个国家的丞相来说,确实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刘禅有些不信,就查了查诸葛亮的财产,结果发现什么值钱的也没有,连诸葛亮穿的衣服都是国家发的。刘禅恼羞成怒,气得把喝水的杯子给摔了。

刘禅为何做如此反应,难道他不想看到诸葛亮是个清官吗?个人揣测刘禅当时的心理是,被诸葛亮压制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在他死后发泄了一番,还查了诸葛亮的资产,本想查出点问题,好让自己的发泄更心安理得,结果发现诸葛亮这么清白,难道是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吗?于是非常自责地摔坏了杯子。

诸葛亮死后数年,刘禅就给诸葛亮恢复了名誉,还给他立了庙,让大臣和百姓们都去祭祀他。后来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被刘禅委以重任,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也精忠报国,战死沙场。至于说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这么对待诸葛亮,是不是就说明刘禅无能,其实也没有必然联系,不然刘禅就不会在诸葛亮死后主掌朝政,让国家还延续三十年统治了。

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了什么真相使他当场摔杯子?

如果要说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君臣关系,肯定就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与君主的关系了,这个臣就是诸葛亮,而君可以是刘备,也可以是刘禅。

诸葛亮的丞相之职是谁封的?是刘备封的。刘备不仅封诸葛亮为丞相,而且身受辅政大权,完了之后还有: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这个创业近四十年的蜀汉开国之君,什么风险没遇到过,什么人没见过,但对于诸葛亮,他看得很明白,这是一个标准的正人君子,所以刘备还对刘禅说了: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何时看错过人?况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托付的,不仅仅是蜀汉江山,刘氏后裔,还有未完成的理想和事业,他坚信诸葛亮可以更好的帮他及他的子孙后代完成。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刘禅给的,刘禅不仅让诸葛亮开府,任命他为益州牧,而且还: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那一年刘禅17岁,以后世开上帝视角来看刘禅,他最多也就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却一不小心放在皇帝的位置,并非刘禅愚蠢昏庸,也不是刘禅聪明伶俐,而是他是一个没有皇帝能力的普通人,德不配位,造就了刘禅的悲剧,也许不是悲剧,至少刘禅是善终。

17岁,一个并不算小的年龄,与此可以参考的是:17岁的孙策已经护送父亲的遗体回到家乡,同时继承父亲的事业开始打拼。17岁绝对是一个可以自已做主的年龄,对于刘禅同样是如此。

但刘禅的选择是:

政则葛氏,祭由寡人。

刘禅是被逼的吗?没有。这是刘备的遗命,同时也是刘禅的选择,一个17岁少年天子的选择。刘禅选择了由诸葛亮总理大权,而自已只负责祭祀祖先,这就是明显的做个名义上皇帝的,仅此而已。

诸葛亮自此开始了独揽大权的11年执政时光,这期间,诸葛亮除了要治国,还要平乱、北伐,以实现刘备遗命和蜀汉的长治久安,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费尽心思的以“相父”身份管着少年天子刘禅,让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以郭攸之、费祎、董允教导刘禅,刘禅就像一个叛逆期的少年一样,总会有些不爽,但不爽归不爽,但这是国家大事,容不得一丝马虎。

诸葛亮终于累死在北伐的路上,诸葛亮去世前,刘禅派人问接班人问题,诸葛亮回答了蒋琬、费祎,刘禅照办了,仅仅出于对维护蜀汉政治秩序而禁止给诸葛亮奔丧的行为,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理解刘禅对诸葛亮的恨意,实在是无知之举。

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领益州牧,基本上是所有大大小小的蜀地官员的上司,对于蜀地的官员来说,诸葛亮等于是君,蜀地的官员是臣,这是东汉时期的二元君臣关系所决定的,所以谯周这样的与诸葛亮政见完不同的人,也会去奔丧,不是谯周认同诸葛亮,而是这就是礼仪,刘禅要是不禁止,那么蜀地的官员都得给诸葛亮奔丧,那政治秩序不就乱了。

诸葛亮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申报个人财产的政府官员。在诸葛亮给刘禅的上书中清楚的说到了自已的个人财产: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孙们的日常衣食费用已有宽余。至于臣在外任职,没有额外的花费安排,随身衣服饮食全由国家供应,无需再置其他产业,来增添家财。待臣离开人世时,不让家有多余衣物,外有多余钱财,使自己辜负陛下的恩宠和信任。

诸葛亮的这点财产,无非就是小地主水平的财产,与蜀汉丞相的身份完全不相符,而刘禅所谓的清查诸葛亮的家产,只不过更加证明了诸葛亮所言非虚,在得知真相后,刘禅只有羞愧之心,只得摔杯以气愤让他轻信谗言的人。

说诸葛亮贪权,他却没有把权力世袭,传给自已的亲信和儿子;说诸葛亮纂位,他却没有任何造反之意,尽心尽力辅佐刘禅。

诸葛亮有纂位的能力,有纂位的实力,但就是没有纂位的行动,这是他与曹操、司马懿之类的本质区别。

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了什么真相使他当场摔杯子?

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诸葛亮,当时刘备给了诸葛亮非常大的权利,甚至直言不讳的说:你比曹丕强上十倍,如果儿子还行就辅助他,不行就直接废了他。刘备还让刘禅以后要向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实际上让诸葛亮做了蜀汉的太上皇。蜀汉的大事小事都是诸葛亮说了算,诸葛亮在蜀汉前期的时候主要管政治,后来诸葛亮政治军事一手抓,成为了蜀汉实际上的控制人。

不过诸葛亮是非常忠心的,以他的势力想要废掉刘禅基本上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刘备死后根本没有留下几个心腹大将,张飞和关羽一死,刘备的核心幕僚集团实际上已经消失了。不过诸葛亮从来没有动过废掉刘禅的心思,在别人请求诸葛亮称王的时候,诸葛亮也拒绝了。因为诸葛亮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完成刘备的遗愿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都没有成功,最后遗憾的去世。在快要去世的时候,诸葛亮给刘禅写了信,在心中说自己家里有良田15顷,桑树800棵,子孙后代都可以自给自足。

刘禅在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想到自己这么多年被压迫的痛苦,下旨禁止民间给诸葛亮立庙,并且带人去诸葛亮家清查他的家产。诸葛亮清廉是出了名的,但是刘禅不相信,其实换做谁也不会相信。一个在权力中心十几年的人,家产竟然只有15顷地,800棵桑树。刘禅希望自己能够看到诸葛亮家里面黄金满地,这样自己就能解一解恶气了。

但是看到清查的结果之后,刘禅彻底的震惊了,因为诸葛亮确实是只有这么少的家产。看到诸葛亮这么清廉,刘禅为自己怀疑诸葛亮感到了非常的悔恨,气的当场摔了杯子。刘禅这时候才明白,诸葛亮确实是自己的好相父,是一个真正把自己当成儿子一样来辅佐的相父。

笔者在这里要小小地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在蜀汉权力中心十几年的时间,不仅没有二心,而且还清廉自律,实在是古代官吏的典范。

刘禅在这时候才感到了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没有私心的好相父,虽然刘禅还是没有允许人们给诸葛亮立庙,不过对于诽谤诸葛亮的人,刘禅给予了严厉的惩罚。当时蜀汉有一个人看到诸葛亮死了,刘禅没有允许给诸葛亮立庙,就准备落井下石诬告诸葛亮。说蜀汉之前连年征战都是诸葛亮的错误,他这个人在世的时候,将蜀汉置于危机之中,现在他死了,我们应该高兴。刘禅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愤怒,直接杀死了这个人。

后来刘禅一生都保持着对诸葛亮的绝对尊重,等诸葛亮的儿子长大后,刘禅给诸葛亮的儿子加官进爵,并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亮的儿子,两家成了儿女亲家。

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了什么真相使他当场摔杯子?

诸葛亮在54岁那年,病逝于五丈原。接着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还当场摔杯子,这件事历史上没有记载。此事只不过是后人根据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杜撰出来的段子罢了。刘备临终遗言促成诸葛亮和刘禅的“父子”关系。

草鞋董事长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从此,诸葛亮为刘家的江山,充当了大智囊的角色,他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211年,诸葛亮随刘备夺得汉中。221年诸葛亮被任命为蜀汉丞相,主持朝政,刘备临终托孤,把整个刘家江山都交给了诸葛亮。关于刘备临终托孤,《三国志》中记载: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先是聊兄弟感情,夸奖诸葛亮,后哭着对只诸葛亮说:“若刘禅这孩子有辅佐价值的话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成材,你就自己做主吧。”

刘备这样说是在收买诸葛亮的心,让诸葛亮表态。如果真的把刘家江山让给诸葛亮的话,刘备是真心不愿意的。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哭着说:“我必竭尽我的所能,献出忠心,死而后已!”在场的见证人,李严、赵云亦泣之。

刘备又嘱咐刘禅对诸葛亮要“事之如父”,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和刘禅的父子关系由此确立。

诸葛亮遵守承诺,从此,他在刘备的草鞋公司兢兢业业。据载,诸葛亮辅政,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纵观历史再好的父子关系在皇权面前也不值一提。

刘备死后,刘禅和诸葛亮这对“父子”能否愉快地相处呢?

我们在以下事件上可洞悉一二:

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行使所有军政决策权,刘禅就好比傀儡,就连娶什么样的老婆,娶几个,也得听羽毛扇先生的。曹魏作战,诸葛亮主战,刘禅反战,这其中自然有不愉快;诸葛亮拿出刘禅父亲的遗诏来当刘禅的紧箍咒,刘禅选择妥协,心中自然无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唠叨个没完,老是提刘禅的爹地在世时,怎么样,如果刘禅爹地还活着的话,现在说什么也不会这样糟糕之类的话,诸葛亮还告诉刘禅要相信你爹地给你留下的众大臣……

不知道羽毛扇先生想过阿斗感受没,17岁的男人甘心当这样的傀儡?刘禅就在诸葛亮规划的圈子里生存,阿斗憋屈啊,就算自己爹地这样管束自己,自己也会叛逆的。刘禅再不济他是个皇帝,怎甘心被一个臣子指挥。

另外,在诸葛亮殡葬的日子,刘禅下令“禁止奔丧”。

《三国志》“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谯周估计阿斗会严禁官员奔丧,他就在阿斗下旨前,火速赶赴前线奔丧,送了诸葛大佬最后一程。而蜀国其他人遵旨都没有参加丧礼。有人说诸葛亮生前有遗言,不允许人为他奔丧,怕他的死讯泄密给司马懿,给蜀国带来灾难。那么为什么不能无声地送别诸葛大佬一程吗?还非得喇叭唢呐。

再一个,诸葛亮在众百姓心中是个半人半仙人物,他死后,蜀国的百姓都要给他立庙。但是刘禅不同意百姓这做法。

《襄阳记》中:“后主不从”。刘禅有刘禅的理由,立庙是皇帝的特权,你一个臣子最多是配享太庙,怎可立庙?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后由于人民的呼声太大,刘禅只好答应各地百姓为诸葛亮建庙。

正因为如此,有人根据诸葛亮和刘禅之间的君臣关系杜撰了一段精彩的野史:

诸葛亮死后刘禅听了宦官黄皓的挑唆,令人抄了诸葛亮的家。

诸葛亮临终前曾给刘禅上报了自己所有的财产数目: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结果这次抄家,办事官员回禀的结果与诸葛亮所写完全一样。刘禅感到丢人丢大发了,这才一气之下摔了酒杯。

但是这段子站不住脚,据载,诸葛亮死后12年黄皓才开始参政。黄皓十分惧怕董允,有董允在他不敢呲牙,哪有他说话的份。董允活着时,他最多是个少府的属官。延熙九年(246年)也就是在诸葛亮死后12年,侍中董允才去世。在诸葛亮尸骨未寒时,抄丞相的家这属于朝政大事,黄皓是不敢冒生命危险提议刘禅去做的,他当时地位卑微也没资格提议。

另外刘禅也没必要去抄诸葛亮的家,诸葛亮陪伴他13年,一生简朴,为官多年两袖清风。刘禅还是比较了解诸葛亮的,诸葛亮向来一言九鼎,以身作则。诸葛亮临死列了财产清单给刘禅,他应该为了防止刘禅受人蒙蔽,查其财产会自取其辱,所以特将家产提前告知了刘禅,刘禅没必要玩多此一举的抄家游戏。

因此,刘禅抄诸葛亮的家,并恼怒摔酒杯这样的段子不可信。

诸葛亮死后刘禅重用诸葛瞻,还把自己女儿嫁给了他。说明刘禅有容人之量,他对羽毛扇先生还是很敬重的。

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了什么真相使他当场摔杯子?

据说,刘禅在抄了诸葛亮的家后,拿到了所谓的抄家清单,这才气的当场摔了杯子。

但需要说明的是,刘禅对诸葛亮抄家清算,完全是后世杜撰出来的桥段,没有任何证据和史料,来证明刘禅干过这件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禅没动机和没必要。

有不少人认为,诸葛亮在刘备托孤之后,在蜀汉大权独握,而后主刘禅因为资质愚钝,再加上能力不足,因此,就成了一个“傀儡”皇帝。

支持这种理论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刘禅在登基时,只有十七岁,虽说十七岁在古代已经不算小,江东的孙策17岁就已经护送父亲遗体回家,但刘禅并非孙策,他只是一个资质平庸的年轻人。

正是因为如此,刘禅在接过蜀汉的权杖后,选择了“政则葛氏,祭由寡人”。

之所以刘禅会这样选择,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父亲刘备在临终前,拉着他的手郑重交代,要他“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要儿子刘禅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诸葛亮。

另外一个原因,是刘禅没得选,父亲早已把蜀汉的大权托付给了“相父”,甚至还给诸葛亮许下了“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庄严承诺。

所以,年轻的刘禅登基之后,能做的,只有一切“但凭相父做主”。

基于上述两点,就有后世之人认为,刘禅这哪里是做皇帝?分明就是一个“傀儡”,蜀汉也从刘备死后已经不姓刘,而是诸葛的天下。

除此之外,诸葛亮在刘禅登基后的所作所为,也是原因之一。

数次北伐就不用说了,还有什么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以及他担任益州牧,甚至,就连刘禅娶媳妇儿这件事,诸葛亮都要插手管一管。

总之就是,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在不少人眼里,分明就完全是把刘禅当成了一个木偶。

鉴于此,就有人“以己度人”,认为刘禅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积压了一肚子怨气,而诸葛亮一死,刘禅就忙不迭地对他进行清算,从而发泄心中的恨意。

这种理论的最直接证据,就是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干的两件事。

第一件,禁止蜀地官员为诸葛亮奔丧。

刘禅禁止官员给诸葛亮奔丧这件事,在史料中确有记载,当时,赋闲在家的谯周,听说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前去吊唁,结果他刚吊唁完,刘禅就下达了禁止大臣前往奔丧的诏书。

“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三国志.谯周传》

第二件事,不同意给诸葛亮立庙。

诸葛亮死后,蜀地不少官员以及百姓,纷纷上书,请求为诸葛亮立庙,但刘禅全部驳回,理由是违背礼制。

为此,蜀地的百姓们,只能是趁着四时节气,偷偷在道路边上祭奠诸葛亮。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襄阳记》

禁止奔丧,不同意立庙,正是这两点,让不少人认为,刘禅这样做一来是发泄怨气,二来是为了消除诸葛亮的影响,从而树立自己在蜀地权威。

鉴于此,才有了刘禅在诸葛亮死后,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抄家清算的桥段,目的就是为了佐证刘禅在“解放天性”后,所作出的“报复”举动。

那么,刘禅对诸葛亮真的就充满恨意吗?我看未必。

先说抄家清算,前文也讲过,没有任何证据和史料表明,刘禅曾经干过这件事,他不可能也不会去干。

为什么呢?因为抄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们在看一些古装影视剧时,经常会看到某个大臣因为惹怒了皇帝,被皇帝下令抄家,而随着皇帝的一声令下,一群如狼似虎的官兵,就气势汹汹的冲向这名官员家里。

之后,就是各种鸡飞狗跳,哭声连连的场景。

但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古代的抄家,可不是这么抄的,至少,不会是皇帝一声令下就马上进行抄家的。

一般来说,要清算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需要先做几件事,第一是清理这名大臣遗留的人事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剪除党羽”,把这名大臣曾经的门生故党,该调任的调任,该免职的免职。

之所以要先做这一步,是因为如果不把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料理清楚的话,就会在接下来的清算行动中,因此波澜,从而威胁到朝堂的舆论,影响稳定。

只有把获罪大臣的关系清除干净,才会不受干扰地进行下一步工作。

在此之后,就是褫夺官职,收回爵位,最后才是查抄家产,并缉拿家属等相关人等入狱,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抄家流程。

远的不说,就是距离三国较近的西汉汉宣帝时期,权臣霍光死后被人告发谋反,汉宣帝在处置时,就是按照这一流程进行的。

不是说这个流程有多好,而是在必须这样做,包括在三国之后的若干个朝代同样如此。

说完了如何抄家,再回头看看刘禅,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对诸葛亮做过类似这样的事情,所以,清算诸葛亮也就无从谈起。

最有利的证据,就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就是刘禅养大的。

诸葛亮死的时候,诸葛瞻也就七八岁的样子,还是一个冲龄幼童,而刘禅责无旁贷地对诸葛瞻尽心培养,并且,在诸葛瞻十七岁的时候,刘禅还将女儿嫁给了他。

也就是说,刘禅是诸葛瞻的老丈人。

如果刘禅要清算诸葛亮的话,为何他会对诸葛瞻如此厚爱,不仅尽心培养,还把闺女嫁给了他,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明朝时的张居正,对朝廷的贡献够大吧,但他死后,万历是怎么做的?差一点将张居正开棺鞭尸,而张居正的家人,要么自尽,要么饿死,流放都成结局不错的。

但这种手段,刘禅可是一样都没有用在诸葛亮身上。

并且,在诸葛瞻娶了公主后,刘禅安排他出任官职,从十八岁担任羽林中郎将开始,一路火线提拔,到了诸葛瞻三十五岁时,已经官至都护卫将军,并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

这是什么概念,完全是把诸葛瞻当自己亲儿子一样,去培养提拔的概念。

假如刘禅对诸葛亮充满恨意,并有心清算,他这样栽培诸葛瞻,完全是有悖自己的理念,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刘禅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清算“相父”。

至于说刘禅禁止官员奔丧和不同意为诸葛亮立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诸葛亮在死的时候,职位是益州牧,也就是益州的最高长官,益州的大大小小官员,从行政级别上来讲,都是诸葛亮的下属。

而在汉朝时,有这么一个说法,叫做“二元君臣观”。

什么叫做“二元君臣观”呢?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在汉朝的君臣关系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皇帝与天下臣民之间的君臣关系,另一层是像刘备、孙权这样的“主公”,与所辖官员的君主关系。

汉朝的皇帝是君主,但刘备、孙权这样的人,也是君主,区别在于汉朝皇帝为先,刘备等人为后。

但不管谁先谁后,从法理上讲,刘备的属下,既是刘备的臣子,同时也是汉朝的臣子。

这就叫“二元君臣观”,那么,这又和诸葛亮有什么关系呢?

前文讲过,诸葛亮死时担任着益州牧,而这对于益州的官员来说,诸葛亮就是君主(参照刘备的益州牧),双方是属于君臣关系,而君主去世,作为臣子就必须前去吊唁。

这就是为何政见一向与诸葛亮不合的谯周,为何会麻溜儿跑去为诸葛亮吊唁的原因,因为他当时的职位是益州劝学从事,是名副其实的益州官员,于礼法他必须得去。

当然,若是只有益州的官员吊唁倒也罢了,关键是诸葛亮在生前可不止担任益州牧一个职位,他还兼任蜀汉的丞相、尚书事等职。

而按照礼法,担任这么多官职的诸葛亮去世,那么蜀国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要前来为诸葛亮吊唁。

刘备去世,蜀国上下吊唁情有可原,但诸葛亮再怎么说,都是一个臣子,要是弄成这种阵仗,后果可想而知。

而这一点,诸葛亮在生前就已经想到,他为了不逾越君臣之礼,早已交代在自己死后进行薄葬。

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三国志.诸葛亮传》

有了诸葛亮的交代,向来对“相父”言听计从“的刘禅,自然是不敢违背他的意思,同时也是为了完成诸葛亮的意愿,这才禁止蜀国官员进行大规模的吊唁活动。

而不同意为诸葛亮立庙,则是出于当时形势的考虑。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在民间的名气极大,不仅是现代如此,在当初的蜀汉,更是如此,蜀汉军民对他的爱戴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

如果为他立一座庙的话,那香火肯定不用说就是相当旺盛。

但是别忘了,当时在蜀汉的根据地成都,刘备的太庙可是在那里,并且,这座太庙里,还供奉着两汉的历代皇帝(因刘备以汉室后裔自居)。

如果诸葛亮的庙立在成都,那么蜀汉军民就会大量祭拜诸葛亮,届时,作为实际皇帝的刘备以及历代汉帝的庙宇,则会相对冷清。

这样的场景,想想都觉得尴尬,并且从君臣之道来说,也确实不合适。

并且,在全民都祭拜诸葛亮的情况下,作为皇帝的刘禅,是去还是不去?可以说,是去了也尴尬,不去也尴尬。

这些情况,刘禅都是有考虑到的,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他才会不同意为诸葛亮立庙,而中书郎向充等人提议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宗祠时,刘禅这才欣然应允。

”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以崇正礼。”於是始从之。“---《襄阳记》

可能有人会觉得刘禅的顾虑有些杞人忧天,别的不说,就看今天的成都武侯祠,要知道,成都的武侯祠,实际上正式的名字叫做”汉昭烈庙“,昭烈是谁?是刘备,也就是说,这里是刘备的庙。

但就是因为诸葛亮的名气太大,所以大多数人都会把这里叫做武侯祠。

回到正题,综上所述,刘禅从来没有对诸葛亮进行过清算,也没有对其抄家,毕竟相父在他心中的分量太过重要,并且,就诸葛亮那点儿可怜的个人财产,真没什么可抄的。

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了什么真相使他当场摔杯子?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第五次率师北伐的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境内)军营中,殁年54岁。

蜀汉大军退回成都后,后主刘禅为表彰诸葛亮生前立下的功勋与崇高的品德,追赠他“丞相武乡侯印绶”,追谥其为忠武侯,并尊其遗嘱将他安葬于汉中郡沔阳县之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南)。据说诸葛亮的坟茔至今犹存。

诸葛亮的死讯传遍西蜀,各地百姓纷纷集资为他立庙,但朝议以“渎而无典、不合礼秩”为由,不允许民间建庙祭祀。许多大臣建议在成都为诸葛亮立庙,但蜀后主刘禅以逼近刘氏宗庙为由,也不允许。

好多年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人联名上表建议:在汉中沔阳县诸葛墓附近建庙,方便故丞相亲属以时祭拜;其旧部、门生欲祭祀者,也只限于庙;禁止民间私祭,以崇国家正礼。

刘禅这才准奏,并于景耀六年(263年)春下诏,立诸葛庙于汉中沔阳,此时距诸葛亮病逝已经整整29年了。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以史家深邃的眼光对诸葛亮作了全面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义时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词巧饰者虽亲必戮......” 。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

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也给予诸葛亮极高的赞誉。袁子点赞诸葛亮说:“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诸葛亮超拔流俗,名垂宇宙,在他身后近两千年来,在后世人们的心目中,他已涅槃为智慧的化身,忠义的象征,贤相的典范,清廉的楷模,治家的标杆,堪称完美。

诸葛亮对蜀汉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数次北伐出师未捷 ,但也是竭尽全力了。他不仅为蜀汉政权殚精竭虑,一心一意辅佐资质平庸的后主刘禅,而且为政廉洁,勤俭持家,死后内无余帛,外无余财,做丞相十三年,为政清明,两袖清风。

除了军事能力稍逊外,他几乎样样都做到极致。所有这一切,都使他在史家以及后世心目中地位及其尊崇,甚至超过了刘备。

诸葛亮穷其一生为蜀汉社稷奔波忙碌,关于他的日常生活与治家事迹,历史文献中记载甚少,但从仅有的史料中还是能窥见诸葛亮治家的一些特点。

诸葛亮当丞相十三年,位高权重,是蜀汉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但他的家庭生活却异常简朴,甚至可以说得上有些“寒酸”。《三国志》载,他在写给李严的信中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堂堂蜀国“总理”,家无余财,妾室连套换洗衣服都没有,难怪后来有人感慨道:“侯之妾乃无副服,其俭德可师矣” 。诸葛亮在家庭生活上的自律、简朴,足可称万世师表!䕱

诸葛亮在给刘禅的一份表章中曾这样说:“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养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从这份表章的内容看,诸葛亮堪称有记载以来最早主动申报财产的高官。从他开出的家产清单上看,只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他指的是刘备占益州后,赏赐给他的那笔钱财被他购置的一份产业,一家人就靠此生活。 除此之外,别无余财,从不利用职权随意增加私产,这点是最难能可贵的。

他在这份带有财产申报性质的表章结尾处诚恳的表示:“(自己死时)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赢)财,以负陛下”。

史载,诸葛亮死后,有人建议刘禅去派人查查诸葛亮的私人财产究竟是不是真的像他说的那样清寒, 查后才知果然“如其所言”。

也有一些史料记载说蜀汉后期诸葛亮专权,独断专行,势焰熏天。 他取代后主刘禅打理蜀国所有军政大事,刘禅表面对他异常尊敬,称其为“相父”,但内心却很猜忌权倾朝野的他。

为了让刘禅放心,诸葛亮长期统兵在外,极力避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他事必躬亲,任劳任怨,同时不治产业 ,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让刘禅猜疑自己心怀异志同时引起众臣的嫉恨。诸葛亮死后,刘禅为报自己这么多年在政治上被诸葛亮架空的仇,带人去抄诸葛亮的家,想当众揭穿他两面派的嘴脸,狠狠地出一口被其压抑多年的鸟气。

他想,诸葛亮为相十三年,虽然表面说他不治产业,家无余财,但暗地里一定偷偷积攒下泼天也似的家财,自己可以轻松给他扣一个心口不一、贪赃枉法的帽子,以此树立威望,独揽大权。让他尴尬的是,搜查结果和诸葛亮自己申报的一模一样,丞相果然光明正大、表里如一、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他真的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牟取私利 。刘禅又羞又愧,为掩饰失望与愧疚情绪,他当场把一只杯子摔得粉碎,最后他还把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带进宫去抚养其长大,以告慰丞相在天之灵。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