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式子孙在宋朝的地位如何? 其真如后世所说可以“横着走”吗?
后周世宗皇帝柴荣(921年-959年)如果不早死,很有可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进而统一全国,成为千古一帝。柴荣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在位期间内政外交举措得当,五年的时间内先后消灭了后蜀和南唐,并且攻陷了幽云十六州当中的两州。就在准备攻取幽州的时候,柴荣因病逝世,享年39岁。
柴荣在逝世前,解除了自己的表妹夫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职务,由赵匡胤取而代之。本来,柴荣的意图是改革军队,但是没想到这一步棋却最终葬送了江山。柴荣死后,其长子柴宗训(953-973)继位,是为后周恭帝。由于柴宗训继位的时候年仅六岁,所以大权都掌握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的手中。赵匡胤在军中深得人心,960年,赵匡胤在出征途中发生“陈桥兵变”,众人拥立赵匡胤为帝,柴宗训不得不禅位给赵匡胤。
赵匡胤登基之后建立北宋,降柴宗训为郑王,赐给柴氏子孙“丹书铁券”,并在石碑上给赵氏子孙留下遗训:保证柴氏子孙永享荣华富贵,犯罪不加刑罚,谋逆只在狱中赐死,不在市曹行刑,也不连坐家属。
柴荣的儿子一共有:后周恭帝柴宗训、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
后周恭帝柴宗训在被封为郑王之后,跟他的母亲符太后一起被迁往房州(湖北房县)居住,柴宗训于973年英年早逝,无后,享年二十岁。
曹王柴熙让在赵匡胤登基之后就不知所踪,传言他是被人抱走,以避免遭到迫害。
纪王柴熙谨在赵匡胤登基时很小,后被北宋大将潘美收养。“陈桥兵变”发生后,赵匡胤等人回师皇宫,赵匡胤见一妃子手中抱着一个婴儿,便问她婴儿是谁,那妃子回答说是世宗皇帝的孩子柴熙谨。当时赵普等大臣纷纷建议赵匡胤把孩子杀了,只有潘美低头不说话,赵匡胤便询问潘美对这事怎么看。潘美说,我和陛下曾都是世宗皇帝的臣子,我如果劝你杀了孩子,岂不是辜负世宗皇帝;我如果劝你不杀,陛下肯定会对我产生疑心。
赵匡胤听完之后对潘美说,你把这个孩子抱回去收养吧,你不配做他的父亲,就让他做你侄子吧,以后不要告诉他他的身世。潘美后来给柴熙谨改名潘惟吉,潘惟吉长大后知道了自己身世,但是他不让子孙提及。潘惟吉后来做到了刺史一级的高管,但是他从不敢飞扬跋扈,行事谨小慎微,得以善终。
蕲王柴熙诲在赵匡胤登基之后被北宋大臣卢琰收养。962年,卢琰带着年仅6岁的柴熙诲来到新渥灵山隐居,并为他改名叫做卢璇。卢璇长大以后,卢琰将自己的女儿卢锦嫁给了他。宋仁宗登基之后,封卢璇的殿前防御使,后来又封为武烈侯,卢锦则被封为吴国夫人。卢璇死后,其子卢克做过宋朝的礼部尚书。卢璇的子孙很多,元朝的时候其子孙当中的一支还恢复了柴姓。
由此可见,柴荣的后人不是早死无后,就是逃走和被收养的,根本就没人能以柴荣的后裔自居,更谈不上享受荣华富贵和“横着走”了。赵匡胤能够做到不杀掉他们,已经是非常仁慈的了。
柴式子孙在宋朝的地位如何? 其真如后世所说可以“横着走”吗?
柴氏子孙在宋朝的地位一般般,能横着走的柴氏子孙也有,但只是少数。这些地位稍微高一点的柴家后人只是赵宋皇室为了粉饰太平而特意选出来的吉祥物而已,虽然有一定的社会政治地位,但并没有很大的特权。
在北宋一朝混的风生水起,真正担得起“横着走”这个称号的亡国之君,是吴越国主钱俶和他的子孙。
一、“善待柴氏子孙”乃野史记载一直以来就有一个传言,说宋太祖生前立了三条祖训,他命人刻成石碑藏于宫内,只许后世继位的皇帝观看。这个石碑便是所谓的“太祖誓碑”。誓碑大致内容如下: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从誓碑的内容可以看到,第一条就是要求后世皇帝善待柴氏子孙。因为有这样一条所谓的宋太祖祖训,于是民间就纷纷传言,说赵氏皇帝对柴氏子孙如何如何好,说柴氏子孙在宋朝如何如何有特权。
但是其实这个誓碑的内容,并不记载于任何正史,最早记载这个内容的出处,是南宋陆游所著的《避暑漫抄》,这是一本野史。
在元朝编纂的《宋史》里面,倒是提到了太祖誓碑的第二条,出自《宋史·曹勋传》,具体只有一句话:“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里面也并没有宋太祖要求善待柴家子孙的内容。
由此可见,“太祖誓碑”或许真的存在,但是宋太祖并没有留下什么“善待柴氏子孙”的祖训。所谓的赵宋善待柴氏子孙,不过就是民间的一个传说罢了。
二、柴荣子孙的下场周世宗柴荣死后,留下了四个儿子:周恭帝柴宗训,以及他的三个弟弟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蕲王柴熙诲。
柴宗训七岁继位,八岁就做了亡国之君。赵匡胤篡位后,柴宗训受封为郑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柴宗训的郑王爵位,并不是世袭爵位。他死了之后,这个郑王爵位就取消了。柴氏后人并不能承袭郑王爵。柴宗训有一个儿子承袭了爵位,但是被降了一等,继承是公爵,此后就没有任何袭爵的记载了。
关于柴宗训和他三个弟弟的下场,这里简单的说一下。柴宗训活到二十岁就死了,郑王爵位被废黜;曹王柴熙让死的比他还早,宋朝建立的第二年就失踪了;纪王柴熙谨、蕲王柴熙诲在陈桥兵变中不知所踪。
根据宋人的传说,宋太祖原本想要杀掉这两个孩子,但被大将潘美劝阻。随后潘美和卢琰分别收留了这两个小孩,替他们改名为潘惟吉和卢璇。
就算按照最好的记载来看,老大柴宗训死的莫名其妙、老二柴熙让不知所踪、老三柴熙谨和老四柴熙诲分别被过继给了别人。这个下场明显谈不上是善终,只能说赵匡胤要点脸,没有明目张胆的杀掉他们而已。
赵匡胤死后,柴氏子孙的记载就没了。随后的宋太宗、宋真宗两朝也没有相关记载,一直到大宋立国九十九年后,也就是传到第四代宋仁宗时,宋仁宗才想起来被遗忘了将近一百年的柴氏子孙。
北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宋仁宗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柴氏家族的旁支诸房中找一个辈份最长的人,封为“崇义公”,给予其一定的待遇,并由此人的后人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
所以这里可以下一个结论,柴氏子孙在宋朝有没有能“横着走”的人?答案是有的。但是仅限于获封“崇义公”的柴家子孙。绝大多数的柴家人都与老百姓无异,没有任何的政治特权。
家里有钱的或许就像《水浒传》里面的柴进一样,是个有钱的富足翁。没钱的自然就如同穷光蛋一样。别觉得不可思议,宋太祖死后,宋太宗对太祖的子嗣也不怎么样。传到南宋高宗一朝时,宋太祖的直系后裔也是如同穷光蛋老百姓一般,根本没有什么政治特权。
不过,即便是获封“崇义公”的柴氏子孙,也远远没有民间意淫的那样,有什么免死金牌”或者“丹书铁券”之类的护身符。因为宋仁宗从柴氏选继承人,封其公爵之位,只是为了粉饰太平而已,不是他觉得亏欠柴氏,主动想给柴氏一些补偿。
因为,当时柴荣的直系后裔已经没有了,被挑选出来的柴氏继承人,实际上是柴荣本家的后裔。但是由于柴荣过继给了郭威,柴氏在后周时期并不是皇族。宋朝官方让柴氏远房亲戚为周世宗奉祀。这属于标准的鸠占鹊巢、和平演变。把真正的皇族铲除掉,然后让外人代替。
实话说,这些姓柴的“崇义公”已经跟后周帝系没半毛钱关系了。
三、真正能“横着走”的家族相较于柴氏子孙在北宋的待遇,吴越国的钱氏一族简直不要太好了。吴越国的“钱”就是百家姓里面“赵钱孙李”的那个“钱”。在当时仅次于皇族赵氏。
宋太祖在世时,当时的吴越国主钱俶就跟赵匡胤廷眉来眼去,两家一起欺负南唐。等到宋廷平定南唐后,钱俶又非常识相地带路投降了宋太宗,从而结束了钱氏割据两浙七十二年的历史。吴越也是北宋平定的南方诸国过程中,流程走的最好看的一个,各种三请三辞的程序走足,赵家才貌似有点不情愿地接受了钱家的“献土”。
钱俶在汴梁的余生,各种好吃好喝、赏赐不断地养着,而他的后代也活的十分滋润。别的不说,就凭“亡国之君”家的儿子能在新朝做到宰相,而且还是有实权的宰相,这就远不是名气虽大,但没有任何实权的柴氏一族能比拟的。
比如钱俶的长子钱惟濬承袭国公爵位,官拜节度使;
比如钱俶养子钱惟治获封彭城郡王,雍熙北伐时出知边防重镇真定;
比如钱俶第三子钱惟渲,官拜潍州团练使;
比如钱俶的第四子钱惟灏,官拜昭州刺史;
比如钱俶的第五子钱惟溍,官拜武卫将军;
比如,钱俶的第七子钱惟演,官至宰执!
比如钱俶的小儿子钱惟济官拜平江节度使;
上述钱俶诸子中多以武职任官,但最出息的儿子是第七子钱惟演。他原本也是武将,但后来改换文职,接着一发不可收拾,先从翰林学士干起、一路升至枢密使、宰相,后来还参与编纂了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册府元龟》。
这些当官的钱家子孙,随便拉一个出来都能气死柴家后裔。
并且这还没完,赵宋皇族不仅重用钱氏,而且还跟钱氏通婚,竭力拉拢钱氏。
比如,钱俶的一个女儿就嫁给了宋真宗刘皇后的亲弟弟;
比如,钱俶的孙子钱暧娶了宋仁宗郭皇后的亲妹妹;
比如,钱俶孙子钱暄娶了宋太宗的外孙女;
比如,钱俶曾孙钱恕娶了宋太宗的亲孙女;
比如,钱俶曾孙钱景臻娶了宋仁宗的女儿;
到了钱俶的五世孙钱忱时,因为他是宋仁宗的女儿所生,所以钱家到了这一代,居然在《宋史》里就开始列入《外戚传》了。
到了钱俶的七世孙女,已经做了宋孝宗第一任太子的太子妃了,如果不是太子早夭,钱氏就当上皇后了。
如此一比,同样是亡国之君,瞧瞧人家钱氏在北宋的待遇,再瞧瞧柴氏,你们还会认为柴氏子孙在北宋有什么政治特权?柴氏子孙也配“横着走”么?
柴式子孙在宋朝的地位如何? 其真如后世所说可以“横着走”吗?
柴氏在北宋受到了太祖赵匡胤的厚待,并立下规矩令子孙优待柴氏家族,甚至有授予柴氏家族“丹书铁券”的说法,但柴氏在北宋乃至南宋并非“横着走”,而在特殊时期还曾改姓避祸,后代也越来越衰落。
禅让之功“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五代史》郭威因两个亲生儿子被汉隐帝所杀,因此将皇位传给养子柴荣,柴荣的三个亲生儿子也被汉隐帝刘承祐所杀,因此柴荣将皇位传给柴宗训。而年轻的恭帝柴宗训自知敌不过军权在握的赵匡胤,于是就将皇位“禅位”给了赵匡胤,柴宗训因禅让之功被赵匡胤封为郑王。赵匡胤在“太祖誓碑”中规定必须善待柴家,并赐给他们丹书铁券。
根据《五代史》记载,熙让封曹王;熙谨封纪王、熙诲封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柴氏更姓潘“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恭皇帝因禅让之功被封郑王,但柴熙谨、柴熙诲仍在宫中,赵匡胤问群臣:"此复何待?"有人建议杀掉二人。但后周开国上将军卢琰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这时名将潘美以手捏殿柱,垂头不语,太祖问他:"汝也以为不可吗?"潘美说:"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
赵匡胤说:“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潘美不管张匡胤之言,将柴熙谨抱回家中,“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刺史”,更名潘惟吉。潘美没有亲兄弟,潘惟吉一共延续子嗣三代,“止云以美为父而不言祖,余得之於其家人。”这也算是将潘家认为祖上,而彻底否定了柴氏的血脉,毕竟是潘美救了他的性命。
柴氏更姓卢"柴周大臣义不臣宋"——卢琰卢琰外与赵匡胤都与柴荣的交好,并为柴荣之左膀右臂。公元959年,世宗驾崩,柴宗训即位。但此间赵匡胤、陶谷等掌握大权,次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太祖,改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建号宋。
后赵匡胤入朝,封柴宗训为郑王,令柴宗训白衣出宫。赵匡胤入皇宫后,受六宫朝拜,人群中有宫人抱着两个孩子,即纪王和蕲王。赵匡胤左右侍卫欲擒杀二子,卢琰挺身阻挠,又由潘美进言才得以留住二子性命。此后,卢琰暗将蕲王柴熙诲抱回府中。
不得不说,赵匡胤对卢琰还是非常看重的,封其爵至国公。然而,卢琰对宋太祖的恩宠看得很淡,反而对后周还留有余衷。因此,为柴氏留下血脉才是其最为在意的,那么抚养蕲王才是其心中最重要的任务。当恭帝白衣出宫,纪王由潘美带回为侄后,赵匡胤开始追查蕲王下落,卢琰便与柴世宗的驸马孙帷温密谋,收柴熙诲为义子,更名卢璇,并向赵匡胤提出退休请求。
“越国公始居汴,为后周工部尚书,有政绩禅,宋后迁居婺之灵山,灵山者卢氏发祥之地也。自越国公而上皆缺而不书,古籍无所稽,略其所当略也;自越国公而下,支派世系近而可考”——《大山卢氏宗谱》公元968年,赵匡胤批准卢琰辞职。卢琰与孙帷温一道携全家及蕲王柴熙诲连夜出京城,过临安,至灵山之麓隐居。卢琰隐居灵山五年之后,谋划儿子贿赂地方官上表,告知赵匡胤"卢琰已死",以避免朝廷继续查询柴氏的踪迹,赵匡胤接报派李克明前往灵山吊唁。
"牧童牛背日将曛,短笛摧残几片云。莫道山中无宁戚,重歌白石忆明君。"——卢琰祭赵匡胤卢琰隐居期间培养其"九子具将相之才以备朝廷之用",并修建私塾教授乡民学问。976年,赵匡胤驾崩,卢琰以诗词来缅怀自己这位朋友明君,若非力保柴氏血脉,二人本可书写一段君臣佳话。
“娶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封越国夫人,生八男一女,讳锦,招柴世宗之子讳炯。后改名曰璇,隐柴为卢,列作九支,号曰榛、栗、择、松、竹、梅、桐、梓、杞。”——《大山卢氏宗谱》公元985年,卢琰病逝,其后人"九支卢"便是卢琰的九个子女所延九个支派,卢琰为了"存柴室一线之绪",挟柴氏后裔隐居,将亲生女儿卢锦许配给柴熙诲,更名卢璇,排行老三,与其他八子并立,柴氏血脉得以延续。后还有记载柴氏更姓林、更姓殷的记载。
宋朝柴氏名人柴荣一支如上所述,除了柴宗训留姓传承柴氏以外,其余几乎更名后不再以柴姓留存,而旁系的传承仍未有间断,虽有太祖的善待柴氏,但其家族在宋朝时并不算显赫,也没有特殊的地位,有史记载的柴氏后裔死于非命者有好几位。
柴成务,字宝臣,宋太祖乾德六年,戊辰科,35岁时考取状元,官至刑部尚书。柴进,了解柴进大多是通过小说《水浒传》,其中言柴进为后周世宗柴荣之嫡孙。其史料相关是记载于南宋《宋江三十六赞》和《宣和遗事》。柴中行,南宋余千人。绍兴元年考取进士,官至右文殿修撰,主管鸿庆宫。因常讲学南溪之上,获称南溪先生《易录集》、《传书集》、《传诗讲》、《论童蒙说》均出其著。柴望南宋时“柴氏四隐”(柴望、柴随亨、柴元亨,柴元彪)之首。《四库总目》记载其诗文较多。
柴宗训二十岁便去世,其子柴永崎延郑国公爵位,之后一直世袭。宋仁宗时期,柴宗训嫡系没有子嗣再袭爵,宋仁宗立柴氏旁系中辈分最高者袭爵。南宋高宗时期,赵构以柴氏后裔柴叔夏为右承奉郎,封崇义公,这代表着柴氏的爵位就此衰落,但也算是善待柴氏后裔了。
柴式子孙在宋朝的地位如何? 其真如后世所说可以“横着走”吗?
答:首先声明,这是一道悟空问答题,出题的是网友,我负责回答,我的回答没有题目,请看官注意了,免得又说我是个白字先生,错别字连篇。
是的,提问问题的网友出现了错别字,他说的“柴式子孙”应该是“柴氏子孙”。
这柴氏子孙,指的应该是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子孙。
其之所以认为周世宗柴荣的子孙可以“横着走”,估计是受了小说《水浒传》的影响。
小说《水浒传》里,沧州土豪柴进就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嫡派子孙,家中有太祖皇帝御赐丹书铁券,他本人有雄心、有异志,喜好结纳四方豪杰,被誉为当世孟尝君,实际上是“亡大宋之心不死”,时刻图谋着起义造反。
不得不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在塑造柴进这个人物形象时,也参考了史书中记载的“太祖誓碑”。
话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汴梁后,发现了所谓的“太祖誓碑”,那是宋太祖生前立了三条祖训,被刻成石碑藏于宫内,只许后世继位的皇帝观看。这三条祖训的第一条,就是要善待柴氏子孙,对于有罪的柴氏子孙,不得加刑。
此事,南宋陆游所著的《避暑漫抄》有记载。
另外,《宋史·曹勋传》也有提到“太祖誓碑”中不得杀大臣及言事官的要求。
但是,事实如何呢?
柴荣共有七个儿子,前面三个,在柴荣义父郭威黄袍加身之前已被汉隐帝刘承祐所杀,下面,我们来看下他另外四个儿子的结局。
首先是周恭帝柴宗训。柴宗训是七岁继位,八岁就做了亡国之君,受封为郑王,和符太后一起被迁往房州(湖北房县),并于公元973年莫名其妙地死了,死年二十岁,没有儿子,郑王爵位被废黜。
柴宗训的弟弟曹王柴熙让。在陈桥兵变后,好心人怕他遭到迫害,将他抱走,不知所踪。
柴宗训另外的两个弟弟纪王柴熙谨、蕲王柴熙诲。根据宋人笔记记载,赵匡胤登基后,封有禅让之功的柴宗训为郑王。但对于柴熙谨、柴熙诲这两个婴孩,赵匡胤拿不定主意怎么安置,就和群臣商议。有人建议杀掉,以除后患。大将卢琰和潘美认为不能杀,最后由他们两人分别收留了这两个小孩,替他们改名为卢璇和潘惟吉。
卢璇长大后,在宋仁宗朝被封为殿前防御使,后来又封为武烈侯,待遇不错。
潘惟吉长大后也做到了刺史一级的高管。
但无论是卢璇还是潘惟吉,他们虽然是柴氏子孙,但是他们都不姓柴,一生行事谨小慎微,也谈不上什么“横着走”。
柴式子孙在宋朝的地位如何? 其真如后世所说可以“横着走”吗?
在道教对世界的认知之中,天上有着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天贵星就是其中一颗。而“天贵星”正是《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之一的柴进所对应的星宿。
柴进在《水浒传》的百余位好汉当中,出身不可谓不高贵。施耐庵说柴进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嫡系子孙,掌握着宋太祖御赐的丹书铁券。而丹书铁券,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免死金牌”。
而历史上,后周世宗柴荣确有其人。宋太祖赵匡胤也确实和柴荣有交集。所以问题就出现了,历史上真的存在在宋朝地位极高,完全可以横着走的柴氏子孙吗?
当然不存在。事实上柴氏子孙在宋朝不仅不能横着走,还活得不如自己的老祖宗。我们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时黄袍加身,从而开启了大宋的历史。但赵匡胤称帝的基业哪来的?从后周世宗柴荣那抢来的。
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第二位皇帝。而后周的建立者是郭威,柴荣的养父。郭威死后,流淌着柴家血液的柴荣,接过了郭家的后周。而赵匡胤,在显德元年(954)被新帝柴荣提拔为禁军首领。
到了显德六年(959)六月,柴荣病重,在临死前擢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六月十九柴荣病逝,其时年七岁的长子柴宗训在灵柩前即位。赵匡胤则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此时的赵将军,可以说是独揽了后周的军权。
也正是因为手握大军,赵匡胤才“坦坦荡荡”地走进后周皇宫,和合伙的大臣们上演了一出柴宗训“禅位”于赵匡胤的大戏。幼小的柴宗训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从皇宫里搬了出去,在奴仆的陪伴下到达房州(今湖北房县),住进了自己新得到的郑王府。
可以说赵匡胤的资本,北宋的基础,正是从柴氏手上夺来的。等到了赵匡胤基本平定周遭,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的时候,他就又想起来当年自己侍奉的皇族柴氏,想起来柴宗训和他的三个兄弟。毕竟是禅位于自己的前任皇帝和自己支持过的前朝皇室。赵匡胤为了向天下展现自己的尊礼守仁,把柴宗训的兄弟们也封赏了一遍。
但事实上,柴氏后代只有柴宗训一个人还以“柴”姓活着。据说柴宗训的五弟柴熙让遭到赵匡胤追杀,为了活命改姓宁,后来不知所踪。而六弟柴熙谨和七弟柴熙诲,分别被潘美和卢琰收养,也换了身份和姓氏。所以到最后,柴家名正言顺的后代也就只剩柴宗训一个。可惜柴宗训二十岁时英年早逝,尚未留下子嗣。后周皇室柴氏,至此就可以说是已经断绝了。
到了宋仁宗时,宋仁宗又想起来柴家一家人。于是他找到了柴宗训的叔伯等旁系的子孙,挑了个过继给柴宗训一脉,将柴宗训的后人封为崇义公。
但按照宋的制度,爵位是不世袭的。所以柴家后来也不过每一代都有一个人被宋朝皇帝选出,封赏一下。其他的,也和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了。
柴氏子孙过得多辛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有“丹书铁券”傍身而无所畏惧的逍遥生活,只不过是存在于文人笔下和闲谈之中的美好幻想罢了。
柴式子孙在宋朝的地位如何? 其真如后世所说可以“横着走”吗?
在演义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熟悉的身影,《杨家将》中有杨六郎的妻子柴郡主,《水浒传》中有小旋风柴进,《说岳全传》中有蛮横霸道的世袭小梁王柴桂。这也人物和历史上柴家后代大相径庭。(柴荣剧照)
赵匡胤如何对待周世宗柴荣的后人?
周世宗柴荣也是著名的帝王,可惜的是英年早逝,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年幼周恭帝柴宗训,建立宋朝,对待后周皇室一家,赵匡胤还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周世宗柴荣共有七个儿子:越王柴宗谊(柴宜哥)、吴王柴宗诚(柴诚)、韩王柴宗諴(柴諴)、周恭帝柴宗训、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蕲王柴熙诲。越王柴宗谊、吴王柴宗诚、韩王柴宗諴这三个儿子被后汉汉隐帝刘承佑所杀,柴荣是郭威的养子,汉隐帝在清除郭威家族时,柴荣的三个儿子也没有幸免。(赵匡胤剧照)
赵匡胤即位后,善待了柴荣的后代,但是也是有所控制的。周恭帝柴宗训被降为“郑王”,迁徙到湖北的房州(现在湖北房县),有地位但基本没实际权利。纪王柴熙谨被北宋名将潘美收养为侄子,改名潘惟吉;蕲王柴熙诲被他的岳父卢琰收为养子,害怕被赵匡胤追查,改名为卢璇;曹王柴熙让不见踪迹,后人传言逃走,并且改姓为“宁”。
有一则野史记载,赵匡胤和范质、赵普、潘美等进入后周皇宫,看到一个襁褓中的孩子,说是柴荣的儿子,赵匡胤问赵普等人怎么办?他们回答是杀了他,潘美和另一位领兵将领却不说话,赵匡胤叫了潘美上前问他的意见,潘美始终不回答杀不杀的问题,而是刻意委婉的说出应该不杀这个孩子,赵匡胤明白了后说:“那你就收养了他吧,只能做你的侄子,世宗的后代不能做你的儿子”,潘美将孩子带回家,赵匡胤和潘美都不再提及这个话题,这个孩子就是纪王柴熙谨;另外一个蕲王柴熙诲被大将卢琰收养,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潘美像)
赵匡胤还是有点小心思的,不斩尽杀绝,但也不能让柴家后人壮大发展的太快,尤其是周世宗柴荣的直系后代。
前往房州的周恭帝柴宗训,活了21岁就去世了,他有五个儿子,但后世记载中没有明确记载有嫡系传承,他死后,郑王的封号被撤销,为了继承周世宗柴荣的后嗣,赵匡胤过继了柴荣的侄子柴咏,也就是柴宗训的堂兄弟承袭爵位,降封为崇义公,可以世代承袭这个爵位。至此,明面上柴荣仍然有后代祭祀、继承血脉,但是血统已经和柴荣疏远了,已经对大宋没有什么威胁,实际权利是没有多少的。(第一代崇义公柴咏像)
世袭的崇义公这个爵位一直延续到南宋灭亡,共有12位崇义公,柴咏是第一位。
柴家后人可以在宋朝“横着走”吗?
为了给柴家一颗定心丸,赵匡胤赐予柴宗训母子“丹书铁券”,等于免死金牌,安定人心。赵匡胤在建国后,曾经留下三条遗训,其中有一条是这样的: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这是对柴荣后人的优待,但是并不是说犯罪就不处理了,从轻处罚,犯了死罪,在狱中赐自尽,而不是斩首。
窃以为,世袭的崇义公已经不是柴荣的嫡系血脉,这些柴氏后人心知肚明,老老实实做人才是家族的昌盛之道。如果横着走,皇帝不说话,下面的大臣和将领们会出手灭了柴家,宋朝的皇帝只会事后表示哀痛,再找一个柴世荣的远亲继承这个爵位的而已。
演义中的柴家后人形象多为虚构,或者和真实的历史不相符的!
你有什么不同见解,欢迎评论,穿越彼岸再现等着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