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为何会被朱元璋“剥皮实草”?

他可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大将。

蓝玉被处死其实是必然的。

蓝玉是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和常遇春死后,蓝玉挂帅大破北元,朱元璋对他也大为夸赞和赏赐。可是蓝玉此人桀骜不驯又居功自傲,当他大破北元之时,他居然隐藏获得的财宝,还玷污了北元皇帝的妃子。

本来这也没什么,但是当时明朝初定,百废待兴,朱元璋一方面要重建国家,一方面要防范蒙古人,于是朱元璋制定了两条政策来对付蒙古人。一是对于大漠和云南的蒙古主力用武力消灭;二是对于明朝境内的蒙古人,朱元璋采用柔和的政策,让其成年男子从军戍边,让其女子必须嫁给汉族男人,从而淡化蒙古人的民族观念,进行民族融合。

可是,蓝玉在此时玷污元朝妃子,这势必会极大刺激蒙古人的感情,这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而且蓝玉军队军纪极差,所到之处,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大明的军队如强盗一般,这显然不得民心,也是不利于明朝的统治的。

再一个就是胡惟庸倒台的时候,曾有人供出蓝玉也有份,由于当时证据不足,朱元璋并没有处罚蓝玉。但是,朱元璋是何许人也,这些事都装在他心里,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就在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死的那一年,朱元璋开始动手了。其实在此之前,朱元璋的许多开国功臣,包括常遇春和徐达都已经死了,武将里面威胁最大的,也就是蓝玉等少数几人了。朱元璋有意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接班,但是朱允炆还小,而且自己年纪也大了,这时候朱元璋就不得不开始考虑为朱允炆以后能够顺利登上大位而铺路的问题了。

就在朱标死的这一年,朱元璋开始翻旧账了。先是锦衣卫密告蓝玉谋反,将其下了大狱。至于锦衣卫为什么会告密,我想大家知道是谁指使。接着朱元璋安排专人审问,坐实了蓝玉谋反的罪证,因此而被牵连的人数达到两万,包括许多功臣和蓝玉的部下在内,都被处死。而蓝玉则被实施剥皮实草之刑,意思就是将其皮剥下来,披在稻草人上示众,听起来都起鸡皮疙瘩,真是残忍之极。

蓝玉为何会被朱元璋“剥皮实草”?

蓝玉的下场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是自已作死,另一个是遇到了一个狠皇帝。蓝玉算是明朝开国第二代将领中的扛把子,第一代主要是徐达,常遇春他们那伙人的天下,等到第一代将领老的老,死的死,就轮到蓝玉上场了,蓝玉的巅峰时期是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把整个北元除了皇帝和太子以外的文武百官,公主妃嫔,牛羊金银等等全部打包拉到南京送到老朱面前了。此战让蓝玉威震天下,但是这小子居功自傲,觉得自己立了大功,就天下无敌了,连老朱都不放在眼里,他打完仗班师回朝,晚上到达喜峰关,守关的官员估计是睡得早,没来得及给蓝玉开门,他居然命令士兵强攻,破门而入,把关给毁了,这事传到朱元璋耳朵里,老朱心里就想呢:“好你个蓝玉,脾气够大啊,这么牛啊,你比徐达常遇春还牛吗?以为自己天下第一了,估计连我这个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了吧?看我不找机会弄死你丫的。”但是老朱还是压着自己的怒火,毕竟蓝玉刚立大功,本来是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的,因为这件事改为凉国公了。本来是想让蓝玉自己反省反省,以后能有所收敛,但是蓝玉坚持要把作死进行到底,接着又传来他看北元皇帝的妃子长得漂亮,就有想法了,但是妃子不从,自杀了,老朱知道后更不高兴了,北元皇帝的妃子要享用也是我先享用啊,哪就轮到你了,教训了蓝玉一番,没想到蓝玉还是死不悔改,被老朱训了之后发起牢骚了:“皇上怎么只封我个太子太傅啊,凭我的功劳难道不能封个太师当当吗?”这些话都被老朱的锦衣卫听到了,蓝玉这样作,如果是遇到赵匡胤那样宽容的老板或许还能留下条命,回家好吃好喝的养着,可是遇到老朱这种杀人不眨眼的穷苦出身的CEO,不灭你三代都对不起你啊。果然没多久朱元璋就让锦衣卫去收罗蓝玉的罪证,告他谋反,最后蓝玉的下场就是抄家,灭三族,尸体被剥皮充草,当然他不孤单,还拉了一万五千人和他一起上路。还有一种说话说本来朱元璋是想留下蓝玉给朱标的,但是朱标早亡,接班的朱允炆又震不住蓝玉,于是老朱就帮孙子把蓝玉给除了。

蓝玉为何会被朱元璋“剥皮实草”?

蓝玉是大明王朝开国元勋徐达常遇春之后最出色的青年将领功高震主,性格暴躁飞扬跋扈。重点是太子朱标的太子妃常氏(常遇春之女),蓝玉(常遇春妻弟),蓝玉又是太子朱标和太子妃常氏的舅父。作为洪武皇帝朱元璋来说,皇位继承人朱允炆年幼,蓝玉作为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与常遇春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玉军功显赫手握军权,他的结局注定是凄惨的被处于剥皮实草的极刑,这也是朱元璋杀一儆百震慑开国元勋文臣武将的典型。

蓝玉为何会被朱元璋“剥皮实草”?

蓝玉是明朝著名的开国功臣,曾经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享尽皇帝的信任和尊重。然而,随着蓝玉日渐骄纵,君臣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洪武26年,蓝玉被人密告谋反,下了大狱。

谋反是大罪,本应该要凌迟处死,但朱元璋念其功绩,改为剥皮诛杀,并将蓝玉的皮送给了他的女儿以示惩戒。

蓝玉曾经是横扫漠北大败元军的猛将,为何会遭遇这样的结局呢?有书君认为原因有三个:

一、蓝玉居功自傲,屡屡犯界,让朱元璋内心不安

蓝玉其人,是出了名的有胆有谋,但凡征战,几乎少有败局。所以,很快,他就进入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近臣圈。

朱元璋是个明君,自是会优待这样的有功之臣,可蓝玉仗着军功,日渐骄纵,让朱元璋十分不满。

比如他曾强占别人家田地,御史得到参本赶去查问,却被人一通羞辱,进而赶出了大门。

比如他只因为守关卡的官吏手脚慢了一点,就纵容手下兵士大肆毁坏喜峰关口,直接强冲入了关。

比如他口出狂言,喝醉了酒便大放厥词,说军中的人事升迁全由自己说了算。

甚至,他还调戏元朝君主的妃子,使得其羞愤自杀。但是,明朝初建,正是用人之际,所以朱元璋哪怕满心不满,仍是将怒火强压了下去,只时不时敲打他一番。可是,面对朱元璋的责备,蓝玉非但没有收敛其行为,反而愈演愈烈,学朱元璋收养起了义子。

谁不知道朱元璋就是靠众义子打下来的江山,蓝玉此举,简直就是在公开对朱元璋叫嚣一样。

再加上,蓝玉当时功勋卓著,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收来的义子大都是非富即贵的权贵阶层。

依托着这些人的帮衬,有些事蓝玉直接私下就处理了,连给朱元璋通报一声都懒得通报。

更甚至,就连身为皇帝的朱元璋,有时候也差使不动蓝玉那些义子,非得蓝玉亲自下命令才可以。

面对这样不正常的君臣关系,朱元璋不怕才怪。毕竟,他也是半路黄袍加身做的皇帝,“蓝施效颦”这种事,他光是想到心里就会不安很久。

二、一朝天子一朝臣,朱允炆压制不住蓝玉的锋芒,朱元璋自然留他不得

自古以来,“狡兔死、走狗烹”都是帝王最怕史官大笔一挥留给自己的评价之一。

所以,纵使蓝玉犯错再多,朱元璋内心再不安,他也没有想过直接要了蓝玉的命。

更何况,于朱元璋最瞩意的继承人——朱标而言,蓝玉是最好的助力。

彼时,朱元璋虽已暮年,但仍野心勃勃,想让明朝似汉唐一样万古长青。

所以,他为儿子朱标准备了以常遇春、蓝玉为核心的超一流将帅团队,想让他们彻底灭了元朝余脉,然后保明朝代代强盛。

谁曾想,朱标英年早逝。按照大明律法,朱元璋只好改立了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但是,相比父亲朱标,朱允炆丝毫没有为政的经验,且性格过于软弱,根本掌控不住蓝玉这匹野马。

再加上,蓝玉是朱标的太子妃的亲舅舅,二人关系一向很好,蓝玉对朱标也是忠心耿耿。

但朱允炆的生母是在朱标的太子妃常氏薨逝后才扶正的,与蓝玉并不存在亲属关系,这也使得蓝玉并不会真心实意去辅佐朱允炆。

朱元璋当时已经年近70,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苦让他心如死灰,宏伟梦想一朝消失殆尽,只想着尽自己最后一份力,为孙子留下一个安安稳稳的可控的江山。

蓝玉对朱允炆威胁最大的就来自于他在军队上的绝对影响力,所以,为了朱允炆可以坐稳江山,蓝玉必须得死。

这就跟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一个道理。随着王朝继承人的变更,蓝玉由最大“助力”变成威胁最大的“掣肘”,朱元璋会对他下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三、蓝玉谋反可能性极大,直接造成了他被剥皮诛杀

前面有书君就说了,蓝玉犯错多多,渐渐与朱元璋有了隔阂。再加上他与即将继任的朱允炆分属两个阵营,是定时炸弹一样的存在,所以朱元璋早就有了杀蓝玉的心思。

可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功臣是会被后人嘲笑一辈子的,朱元璋好不容易从一介布衣爬上了龙椅,自是不愿意英明尽毁,所以他没有即刻就行动,而是暗地里命令锦衣卫去收集蓝玉的罪证。

蓝玉是个自视甚高的人,仗着朱元璋的宠爱,很多事情甚至都放在明面上进行,所以一查一个准。

然后,关于蓝玉谋反的一系列罪证就被呈送到了朱元璋的面前。结果,看完案卷后,朱元璋就后怕得不行了。

为什么呢?因为,朱元璋发现,蓝玉谋反的嫌疑确实很大,并且,就算他没有反心,可他有谋反的条件,更危险。

比如,蓝玉是总兵,全天下的兵权都掌握在他手里,只要想反,绝对是一呼百应。

比如,朱允炆年幼,幼主无能,蓝玉若是谋反,首先就胜了三成。

再比如,蓝玉的众多义子里不乏优秀的将才,且总在蓝府密谋畅谈,心怀不轨。

种种证据,打消了朱元璋心底最后一丝对蓝玉的不舍,他雷厉风行,迅速地便定了案。

但因为蓝玉和朱元璋也是姻亲关系,为了感念蓝玉对大明王朝的付出,朱元璋将凌迟改为了剥皮。

就这样,一代将才最终以一张人皮的方式,长久地成为了女儿的“收藏品”。可是,蓝玉会有这样的结局,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朱元璋想要中央最大限度集权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蓝玉为何会被朱元璋“剥皮实草”?

蓝玉,安徽定远人,朱元璋帅兵起义时,蓝玉便跟着姐夫常遇春一起征战沙场,官拜管军镇抚。蓝玉骁勇善战、有胆有谋,在老朱打天下时,屡立奇功,常遇春也是在朱元璋面前经常表扬蓝玉,朱元璋一统天下后,蓝玉作为最年轻的开国功臣,也受到朱元璋的封官加爵,在洪武十二年,封永昌侯。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麾下的大将基本已过当打之年,而蓝玉作为年轻一代优秀将领的代表,自然是朱元璋倚重的对象,明朝建国后,蓝玉北征沙漠、征讨西蕃、北上破元,大大小小经历了数十场战争,战功累累。

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为何最后落下个“剥皮萱草”的下场?

从客观原因上分析,朱元璋登基后,大力加强封建独裁专制统治,废丞相,权分六部,最初,朱元璋是打算让蓝玉来辅助太子朱标的,太子朱标和蓝玉私交很好,据史料记载,蓝玉对朱标忠心耿耿,蓝玉的姐夫是常遇春,常遇春的女儿嫁给朱标,有了这层关系,蓝玉更忠于朱标。朱标一死,加之蓝玉居功自傲,年轻的皇孙朱允炆根本不是蓝玉的对手,朱标死后不久,朱元璋就把居功自傲的蓝玉给杀了。朱标不死,蓝玉也不用死,蓝玉不死,一旦造反,皇孙朱允文的皇位随时可能被抢,大明的江山可能易主。这是朱元璋杀掉蓝玉的主要原因。

从主观原因分析,蓝玉本身性格居高自傲,立下战功,也是目中无人,胡作非为,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朱元璋所制定的安邦定国的理念。

在蓝玉西征时,霸占百姓良田,当地御史介入后,被蓝玉强行赶出。

蓝玉北征班师回朝时,夜至喜峰关,守关官吏没及时开门迎接,蓝玉带兵破门而入,朱元璋知道后,念在其北征有功,没有过多计较,但心中很是不快。

北上抗元大捷后,蓝玉又私通元主妃子,元妃羞愧自杀,朱元璋知道后,大骂蓝玉胆大妄为。本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后改为凉国公。

蓝玉知道后,不加悔改,更是在酒后口出狂言,大权在其一人手中,手下的几千名义子,更是仗着蓝玉的势力,横行乡里,无视朝廷所制定的法律,有一次朱元璋本人阅兵,蓝玉手下竟不听朱元璋之命,而只听蓝玉之命,朱元璋怒了,难道是要造反不成?这些事触犯了朱元璋的底线,蓝玉也因此闯了大祸。

后经锦衣卫举报,蓝玉有谋逆之心,为加强专治独裁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下令处死蓝玉,被牵连者,有一万五千人之众,谋逆之罪是要被活剐后凌迟处死,但念在蓝玉曾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蓝玉女儿嫁给朱元璋十一子朱椿,蓝玉也算是朱元璋的亲家,便活剥其皮,留下全尸,送往蓝玉女儿蜀王妃处收藏,明末农民军起义军攻破蜀王府时,在王府祭堂发现了这件“人皮文物”。

蓝玉为何会被朱元璋“剥皮实草”?

蓝玉在明朝开国时,不能算是大将军,只是一个裨将。后来逐渐发迹,成为明军大将军,却因行事不法,遭逢太子去世后的政治洗牌,被下狱处死,称“蓝玉案”,前后株连1.5万人,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蓝玉是洪武朝的三个大将军之一,其他两个大将军是徐达、冯胜。徐达是大明万里长城,冯胜是“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在1387年拜将征辽东,收降纳哈出20万人。蓝玉能与之相提并论,可见其权势鼎盛一时。

(蓝玉是明军小字辈,以军功显)

蓝玉是小字辈,他是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一员猛将,蓝玉也骁勇异常,因此常遇春就经常在朱元璋面前推荐蓝玉。常遇春在1369年北伐时病逝柳河川,朱元璋大为悲痛,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蓝玉因为常遇春的关系,备受各个军中大佬照顾,悉心教导兵法。

明朝开国时,北元力量尚强,朱元璋一共发动了11次北伐。南方的四川明玉珍,云南梁王也没有收入版图。因此,有别于其他朝代的休养生息,洪武一朝在发展经济的的同时,频频对外发动战争。因此,明朝初年,是将军们的黄金时代。

从1371年开始,蓝玉作为偏将,频繁跟随他的叔叔们(常遇春的战友、同僚)出征作战,屡立战功。到1379年,蓝玉被封永昌候,俸禄二千五百石。

随着老一辈将星们的逐渐离世,蓝玉在明军中的地位也迅速蹿升。1387年征辽东,蓝玉被明太祖拜为征虏左副将军,随大将军冯胜北征元太尉纳哈出。此战进行的比较顺利,纳哈出投降,冯胜却因为强索良马以及强纳蒙古王女,大失归附蒙人之心,朱元璋因此罢冯胜大将军职,以蓝玉代之。

(朱元璋拜将蓝玉北伐大漠)

1388年,蓝玉达到了他军职的顶峰,拜大将军,率领王师15万向北征元廷,在捕鱼儿海一战成功,北元朝廷被摧毁,陷于混战,一时间再也无力南侵。捷报至南京,朱元璋大喜过望,封蓝玉为“梁国公”,并称赞蓝玉是他的卫青、李靖。

蓝玉在大将军帐内听完朝廷使者宣谕,得意至极。他本就是粗俗之人,一朝得势便张狂无比。在返军的路上,竟然睡了北元末帝脱古思帖木儿的妃子。这是一件僭越的事,尤其在俘虏的蒙古人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让朱元璋筹划为太子朱标而建立的汉蒙武人集团的努力大打折扣。后来蓝玉失势,有人告发蓝玉曾经侮辱被俘虏的元朝皇妃,太祖大怒,元朝皇妃因为羞惭和恐惧而自杀。地保奴对此不满,口出怨言,于是明太祖下令将地保奴远迁到琉球安置。蓝玉恃宠而骄,竟然到了这个地步。

大军来到长城喜峰关,因天黑校验核对信息,引起蓝玉不满,纵兵袭击边关,摧关而入。消息报至南京,朱元璋忍下怒火,将还没有发出的册封诏书,将“梁”国公改成了“凉”国公,恩遇两殊。朱元璋已有不满,有敲打之意。

蓝玉自恃功高,浑然不以为意。一次,朱元璋与蓝玉在军中策对,发现蓝玉在军中坐大,将士升迁乃至生死,只决之于蓝玉。

鉴于历朝历代的夺嫡党争,朱元璋从朱标出生后就对其寄予厚望,将当朝左右宰相都派到东宫教授太子,并为太子精心谋划了常、蓝汉蒙武将班底。可谓文武势力,冠绝大明。朱标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该叫蓝玉舅舅,因了这一层关系,蓝玉也成了皇亲国戚。因此,作为大明军中的一杆帅旗,这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护驾班底。

(荆棘之教:懿文太子朱标)

可是1392年初,太子朱标在巡视各地都城后,得了风寒之症,拖延数月不愈,沉珂已深,犹做大明迁都事项规划,终至不治,薨逝于当年5月。精心培养38年的皇太子,就这么去世了,对朱元璋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少失双亲,老失长子,一直以来相濡以沫的马皇后也在数年前病逝,朱元璋真成了孤家寡人了。

朱元璋遵从祖制,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他十分清楚,朱标素有威望,能治得住这些功臣宿将。皇太孙年仅16,可没有这样威望,而朱元璋已经老年,来日无多,他不得不考虑他的身后事了。

(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蓝玉西征回师,太祖让他做太子太傅。蓝玉对位居宋、颍两公之下感到不高兴,说:“我立下的功劳难道还不如冯胜和傅友德吗?,为什么做不了太师?”太祖越发认为蓝玉难制,因此逐渐疏远了他。

蓝玉遭到疑忌,心不自安。十多年的胡惟庸案,他的姻亲叶异(靖宁候)被株连,锦衣卫掌握有秘密档案。蓝玉疑心朱元璋会对他不利,因此积极串联各地旧部,说:“上位春秋高,日见不能容我。有胆子的,可以跟我起事。”锦衣卫这些蓝玉的谋反活动了如指掌,同时将蓝玉在军中收义子、纵容蓝府人等欺压百姓等罪名一并具报。

朱元璋以亲情打天下,收了很多义子,看到蓝玉也有样学样,出生行伍的他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在蓝玉还没有起事时,分别逮捕了他们,交付有司,从速结案,处死了蓝玉及其党羽。

由于蓝玉反迹未现,因此有学者说蓝玉未能坐实谋反,朱元璋只是为皇太孙清除隐患,蓝玉只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他掌握有全国的兵权,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士,又骄纵不法,加上胡惟庸案的牵连,因此蓝玉有谋反的实力和动机。其实,在王朝政治新旧接替的当口,有谋反的实力已经是不可留了,何况还有谋反的动机呢?如李世民那样英明,也在晚年将李绩削职外放,以留给李治用来收买人心。李绩虽然功高,但还没有达到蓝玉那样的权势。因此,即使李世民当政,蓝玉也不可能有活路了。

(锦衣卫搜罗蓝玉谋反证据)

多次杀戮之后,徐、李、汤、耿、郭、沐几家和朱元璋关系特别好的勋贵并没有被株连,可见朱元璋并非滥杀,所杀者,骄兵悍将。那些谨守君臣之道,早已明哲保身的开国勋臣,都安享富贵200多年,伴明朝始终。

至于剥皮萱草事,殊为残忍。明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还有铁刷等酷刑,多见与私人撰史,于正史无载。清朝修明史,很多事都黑,如果如此惨无人道,必然也会如实记录。《明史.蓝玉传》记“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珊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具,族诛之。”至于剥皮揎草,还要全国巡演,在蜀王妃恳求下才被留在成都祠堂的事,实在匪夷所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