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里的水银如江河大海,古代是怎么做出那么多水银的呢?又是怎么存放的呢?

古代关于水银的炼制和储存技术很成熟。

其实水银的发现很有意思,古代的道士似乎很喜欢发明创新,他们喜欢拿各种东西来进行炼制,或为养生,或为追求长生不老,比如说仙丹的炼制。但是,道士并不懂物理和化学,这就导致了炼制出来的东西常常害死人。

但是,道士也常常有意外的发现,比如说,他们把矿石和汞化合物混合在一起,得到了水银。把硫,硝和碳混合在一起的得到了火药。所以说,道士其实在古代很多时候扮演了发明家的角色。

水银储存很简单,放置在阴冷的地方密封即可。只不过这玩儿有毒,当人们发现这一点的时候,社会犯罪率也随之提高。在国家层面也用于防御作用,比如秦始皇就把水银放在自己的陵墓。

秦始皇陵里的水银如江河大海,古代是怎么做出那么多水银的呢?又是怎么存放的呢?

说到秦始皇陵,相信我们国人是没有人不知道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虽然在历史上也有过几次盗窃行为,但是都以失败告终,直到现今依然保存完整,官方也未进行考古发掘,国家也在保护陵墓。

秦始皇陵墓众所周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墓,始皇帝还未称“皇帝”之前,在秦王嬴政13岁刚继承王位没有亲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修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国家-秦朝时皇陵还未完工。

当时的丞相李斯征集了七八十万人修了20多年还未完工,即使在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时,陵墓工程还依然建造,此时已修建38年。可见皇陵的工程之浩大。但是秦始皇已经驾崩,必须要完工,在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又修建了一年才基本完工。

秦始皇陵墓的建造历时39年,巅峰时期动用劳力80多万人,才造就现今这一奇迹。而皇陵的浩大和未见“庐山真面目”的情况,引起我们对未知充满了好奇,结合史料记载和考察探明秦始皇陵墓。皇陵建造其中的一项就让人震撼不已。

秦皇陵里有“万里江山的缩写版”,而“万里江山”中的河流并不是真正的水,因古人认为水银可以防止腐烂,所以喜欢加入到墓中。而皇陵中河流就是用水银来展现的。

史学大家司马迁老先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笼统的数字,《史记》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皇陵中水银的含量是海量的。在科学家勘探秦始皇陵的时候,发现土壤中的汞含量非常高。就陵墓旁边的石榴树的汞含量也非常的高,如不小心食用的话,都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这就意味着,秦始皇陵中隐藏着大量的水银(汞)。秦始皇陵中有大量水银的说法也得以证实。按照这个概念估计秦陵地下水银含量可能达到了一百吨。那么在生产相对落后的古代,怎么做出那么多水银呢?

首先说一下古人是如何制作水银的,咱们口中所说的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

在历史上水银还有:白澒、姹女、澒、神胶、元水、铅精、流珠、元珠、赤汞、砂汞、灵液、活宝、子明等别称。

因为水银的外表是银白闪亮的,和白银很像,但它又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所以它被古人形象的称为“水银”。

但是在自然环境中是很少直接存在有大量的液态水银,所以古人是不可能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大量液态形势的水银。古人获得液态水银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冶炼朱砂等含汞矿石来获得。

《吴越春秋》记载:阖闾死,葬于国西北名虎丘,穿土为川,积壤为丘,发五都之士十万人共治千里使象摙土,冡池四周水深丈余,椁三重,倾水银为池,.....故曰虎丘。

从《吴越春秋》中可以看出,我国至少在春秋时期已经具备了提炼水银的工艺方法。

并且水银的炼制方法就很成熟了。但是水银在古代主要是为了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很多帝王和名士也因此而早早丧命了。东晋时期化学家葛洪提出“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我国古代提炼水银的采用的方法应该是“火法炼汞”,就是在高温环境下从汞矿石或汞精矿中提取金属汞的过程。这有点类似我们初中化学时所学的制备蒸馏水的方法。

古人制作水银的方法有了,但是皇陵中的水银估算有100吨,而100吨的朱砂是提炼不出100吨的水银。就以现代化学工艺来看,如果提炼纯水银的话,理论上的最大提炼比率也不过在86%左右。而相信秦始皇时期的比例只会更低。那么陵墓中的水银的原料是怎么得来的呢?

刚开始,秦始皇为了得到足够的水银,向全国发出公告要征集朱砂。但是,朱砂主要分布在巴蜀地带,所以在这一块更是多方征集。而输送量最多的是巴郡枳县(重庆涪陵)的一位寡妇,叫怀清。

《史记》中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秦始皇需要大量的水银,而当时四川的巴郡有经营丹砂矿业的大商人寡妇清,据说巴青是四川乃至世界水银提供商,她年生产水银100吨以上,有钱到富可敌国。秦始皇刚称帝不久,巴青就为始皇帝提供了很多资金,还将涪陵丹砂贡献给了秦始皇。

两人关系也是很不错,始皇帝还将寡妇清留在咸阳客居,以颐养天年。寡妇清死后,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下令在其葬地筑“女怀清台”,以昭天下。可见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也有有些学者推测,秦始皇之所以这样,主要是看上了寡妇清的庞大丹砂产业。利用丹砂炼制水银,才能给供给秦陵工程。

除了涪陵的丹砂,其他地方的丹砂矿业也会源源不断地供应到骊山,比如陕西安康市旬阳县也出产汞矿,到骊山不足300公里。总之,货源和运输都不成问题,秦始皇陵中的巨量水银也就解决了。那么那会的水银是如何保存的呢?

我们也知道水银是极易挥发的,在0摄氏度的时候就会挥发。而且气温越高,挥发越快。所以要想将水银保护好就需要存放在环境温度比较低的地方。在现今装水银一般用的是塑料容器或者是玻璃容器。

但是在秦朝时期是没有的,当时的装水银的容器应该是玻璃容器的陶器或者是瓷器,为了防止水银挥发,提取出来的水银都是放在密闭的罐子中保存,并且存放在环境温度低的地方。

大家认为秦始皇陵中还有哪些浩大、奇特的工程呢?如兵马桶、“人鱼油做的长明灯”,下方留言探讨。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秦始皇陵里的水银如江河大海,古代是怎么做出那么多水银的呢?又是怎么存放的呢?

谈及秦始皇陵,总会有许多未解之谜,其中便包括地宫中浩如江海的水银。与许多朋友一样,初读《史记》时,也曾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文字所震撼,并对古代如何获取水银而充满了疑惑。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很容易被我们低估,甚至于完全忽视,其中便包括古人的智慧。比如,或许不少人都以为,秦始皇陵中的水银已然算是十分悠久了,甚至可以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提炼汞。殊不知,就目前的考古发掘情况来看,以水银随葬的现象,在春秋时已经比较常见了。而有文献称,相传为吴王阖闾墓的虎丘,便曾挖有深达六尺的“池塘”,其中灌满了水银。

在后世的墓葬中,也常见有以水银防腐的现象,尤其是辽宋以后,也常见有在棺底使用水银的情况,并曾记录于正史之中。比如,《宋史·李宸妃传》中便曾讲到:“宸妃当以后服殓,用水银实棺……以水银养之,故不坏。”说的便是李宸妃下葬时,曾在棺内注满水银,以防止尸体腐烂。

查阅相关文献可知,古人以水银防止尸身腐烂的记载很多,或以水银浸泡尸体,或在尸体中注入水银。不过,像吴王阖闾和秦始皇这样的帝王陵墓,大量使用水银,除了防止尸身腐烂以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目的:以彰显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据现代考古和科技检测证明,秦始皇陵墓封土中,汞的含量确实严重“超标”,足以佐证地宫中却有大量水银。不过,由于地宫尚未打开,故而难以窥得详情,是否真如司马迁所讲的那样,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那么,既然历代常有以大量水银随葬的行为,那么我们的先人又是如何提炼水银的呢?

在近代科学中,水银称之为汞,而我国古代则写作“澒”【音gǒng】。在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前,《淮南子》一书中即有关于汞的记载。但若要谈及水银的提炼,还不得不再讲一下它的“孪生兄弟”——丹砂。

丹砂也被称作朱砂,也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东西。尽管在化学研究中,朱砂与水银差别很大,可在古人眼中,两者的功效却多有相近之处。比如,在使用水银随葬之前,自新石器开始,便有在墓葬中使用朱砂的情况,而后世以水银随葬,也与这种葬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随着古代生产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使得人们意识到,将朱砂加热蒸馏,即可获得液态的汞,这种方式曾是过去人工提炼水银的主要途径。不过,这种提炼方式最早始于何时,尚有较大争议,一般认为至迟在公元前五世纪便已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成书于宋代的《七返灵砂论》中曾讲到,以朱砂提炼水银时:“光明砂一斤抽汞可得水银十四两;白马牙砂一斤,抽汞得十二两;紫灵砂一斤,抽汞得十两。”古代以十六两为一斤,核算下来,原料最好的光明砂,提炼比例竟可达87.5%。

然而,这么高的提炼比率,实际上是因为所得之汞尚不够存。因为,就现代化学工艺来看,如果提炼纯水银的话,理论上的最大提炼比率也不过在86%左右。从这一点来讲,宋代的水银纯度,尚不及我们所用的工业水银。自然,秦始皇陵地宫内的水银纯度,还当要更低。

秦始皇陵里的水银如江河大海,古代是怎么做出那么多水银的呢?又是怎么存放的呢?

水银毒性极强,但与此同时它也有防腐的作用。因此很多痴迷于长生不老的帝王就对水银情有独钟,多用它来提炼仙丹,秦始皇就是其中一位。经考古专家测试,秦始皇陵中竟有多达一百吨的水银,此数量令人咂舌。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数量如此之多的水银是如何被制作的呢?而这些水银又是如何被保存的呢?中国古代对于各种金属的提炼技术一向比较发达,在春秋时期炼制水银的方法就已被发现。朱砂是硫化汞矿物,其中的含汞量多达百分之八十六,虽然它多呈红色,被女子用来化妆。但它却能提炼出银色的汞,朱砂一旦加热就会和氧气相互作用继而分解出汞,但此时的汞极其容易挥发,难以收集不说还有可能导致中毒。此法乃是最早的炼制之法,只是风险太大。

到秦始皇时期新的制作方法已经被发现,那就是下火上凝法,上下两个密封的容器,下放朱砂,上则凝结水银。在下面的容器下用火加热分解出水银,继而用特殊方式引流。这种法子远胜前者,不过冶炼方法是有了,原料也是个问题。这就不得不提到巴寡妇清。

巴寡妇清虽为女流之辈在当时不被重视,但却极有商业头脑,是赫赫有名的大工商业主。她就是秦始皇陵中水银的提供者。司马迁的《史记》中,专门记载说她富甲一方靠的就是垄断式的丹砂开采和冶炼。巴寡妇清所在的巴地盛产丹砂,由于开发时间早,成了丹砂的主要产地(虽然不是丹砂唯一来源,但确实是主要来源)。也是丹砂成就了巴寡妇清的家财万贯,连秦始皇都颇为忌惮。

秦始皇陵中大约一百吨的水银所需要的丹砂至少要一百二十吨,而巴蜀地区的水银经探测,大约占我国水银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数量如此之多,可以满足秦始皇陵的大部分需求,当然后来也有推测,一部分丹砂有可能来自陕西和贵州等地。但就数量而言,与巴地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原料的问题和冶炼问题解决,随之而来的是运输和储存的问题。巴地距离咸阳路途遥远,若是在巴地冶炼,难免会出现意外情况。所以为了万无一失,运到咸阳去的是原材料丹砂而非水银。在咸阳提炼出汞,然后密封以待日后使用。古代密封技术虽然不如现在,但不计后果的储存金属汞却是足够的。不得不说,古人还是非常具有智慧的。

秦始皇对水银如此热衷,除了对长生不老的渴求外还用水银营造出江河大海的感觉,希望死后仍能像活着时一样统治天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当然此举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陵墓中存在大量的水银,蒸发后的毒气非常厉害,这让盗墓贼不敢轻易来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巨量的水银保全了珍贵的秦始皇陵,否则它很有可能与其他的陵墓一样被盗墓所毁坏。

秦始皇陵里的水银如江河大海,古代是怎么做出那么多水银的呢?又是怎么存放的呢?

谢谢邀请!秦始皇陵墓里的水银如江河湖海,似乎有夸张。现代人根据史料记载,估计有100吨左右,因为水银密度大,是很重的,钢铁就漂浮在水银上面,100吨水银的体积,只有几立方米,几立方米的水银放陵墓里厚度就很薄了,只能说是有江河湖海的样子,想面积有多大多大、深度有多深多深是不可能的。

我国古代,在春秋时期就有提炼水银的技术了,开始是想提炼长生不老仙丹,从提炼仙丹中发现提炼水银的技术。原料是丹砂,又叫朱砂,从朱砂中可以提炼出水银。通过高温使朱砂里的水银变成水银蒸汽,水银蒸汽通过管道进入装有少量水的陶制的容器中,冷却以后就可以了。这个容器中为什么要先装进水?因为水银易挥发,水银比水重,它会沉入水下,水漂浮在水银的上面,使水银不易挥发,便于保管。

在常温下,水银大都是储藏朱砂内的,正常含量高达70至80%,提炼100吨水银,只要100多吨朱砂矿石就可以了,若是用现在的大货车,一车就够了。我国的朱砂矿石许多地方都有,四川较多,且质量也好,陕西也不缺,在那时,获得100吨水银是不成问题的。

秦始皇陵里的水银如江河大海,古代是怎么做出那么多水银的呢?又是怎么存放的呢?

假的!这只是野史传说而已,水银虽然有剧毒也能够将人冻毙,能够起到一定的防盗作用,但是水银易挥发,就算是防盗那也只能防一次,只要水银被打开,只能毙杀第一波人,对第二波第三波人就没有任何防御能力了。作为当时顶级设计师来说不可能设计这么低级的机关。

其次,水银密度大,一立方米高达13.5吨,也就是说几百吨的水银放到沟里也就一点点而已,这对于古代的运输能力来说根本就是极限不可能。

第三点,水银的定义。水银的真实名字是汞,之所以把它称为水银是因为认可它的价值,认为跟银一样贵。像这种东西不可能被糟践到拿来当水用。顶多被用财宝箱装起来放个几箱子。

另外,史记成书时间距离秦始皇下葬时间大约差了一百多年时间。从我们现代技术角度来看,想要追查到一百年前的事迹尚且十分困难,跟何况汉朝时期那种连纸都没有的时代(纸发明于东汉时期),因此,史记也只是相对于一种佐证史料,不能作为真实记载,有错误是肯定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