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里的《中庸》,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谈谈你的看法?

路分三条走中间,这就是中庸的来历。两边都不得罪!

《四书》里的《中庸》,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谈谈你的看法?

收敛锋芒,人低成王。

《四书》里的《中庸》,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谈谈你的看法?

农民回答,(原创),

谢邀,中庸是孔子儒家之思想,他的立场是中立,不偏不依的中间理论思维,叫人做事,考虑问题从中向的,使人固执,胆小甚微,不敢大胆创新,不敢用科学的世界观看待自然界中的事物变化,更不敢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而是平庸的对待,草草了事而已,中庸没有立场,那一方都是对的,他没有阶级性的,

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在哲学中是中立派论点,他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而是两者中的调和作用,不带任何观点的中间派。

《四书》里的《中庸》,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谈谈你的看法?

说起中庸之道是孔夫子的弟子写的,就是不偏不倚,坚持中立。做正人君子。这种思想在文革时期己是铍批臭了的。毛主席说它是折衷主义,反辨证法,也就是唯心主义。当时批林批孔如火如荼,崇法批儒,批孔孟之道,中庸之道理所当然地要痛批深批了。要说現在尊孔崇儒,中庸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因素,是正能量那是应该倡导的,要我说中庸是正确的,这不和毛主席的教导背道而驰了吗?我也说不清楚。我真成了卖矛又卖盾的人了,两头说好。左右为难,不评论了。

《四书》里的《中庸》,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谈谈你的看法?

中庸之意义,中是择善固执,庸是谨小慎微。所以中庸合起来是择善固执,谨小慎微,而不是什么不上不下不左不右。

从中庸里的章节看:中和,时中,鲜能久,知味,行道,大知,诚明,陪天,达天德,君子之道。根本没有什么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的意思。 中庸在人之道,人行道中讲过,所谓中庸之意义是择善固执,态度要诚明。所以谨小慎微,择善固执,态度诚明,以人行道,这就是中庸。

《中庸》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的“中”是指超越任何情绪状态。“和”是指任何情绪的出现都能够恰到好处。而“庸”的本义就是用、功用的意思。“和”为“用”的最佳状态。因此,通俗解释“中庸”,就是做任何事,都能不受任何情绪左右,做到节骨眼上。

“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态,体现一个人的福德。看一个人有没有福德,就看那个人淡不淡定,冷不冷静。如果情绪化太重,就很容易做错事,多少福德都要被它糟蹋掉。 “发而皆中节”的庸态,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做事总是恰到好处,令人放心,就是一个有用的人才。不守规矩之人往往就是“发而不中节”,专给人舔麻烦的人。 从一个人的中庸状态,大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前程。

既中既庸者:福慧俱备的人。 他们往往是人生赢家。他们的中庸状态决定了他们有一个清净而强大的人生。他们就如同生活在大我之境。

《四书》里的《中庸》,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谈谈你的看法?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现在许多人认为中庸之道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没有立场,没有观点。这是错误的。中庸之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行为哲学。这个"中"是对一切问题考虑中间值,"庸"指的是对一切问题考虑的平常态。“中间值"和“平常态”非常重要,它使一切事情变得"可行",本质是反对一切极端主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在日常生活中,"中庸"之道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要认真揣摩。

在吃方面,不可不饱,亦不可太饱,就是人们常说的"饭吃七分饱"。 不饱,则有损于身体,对于人的自然生长甚是无益。当下不少都市男女,为了时尚,宁可减餐节食,其实这并非万全之策,恐怕有违科学规律。但亦不可吃得太饱,太饱,则沉迷于大鱼大肉的物质享受之中,甚至引出肥胖、“三高”等问题,最终有损自己的健康。

在为人方面,不可不圆通,也不可太圆滑。 不圆,就是只考虑一面,或原则性太强,容易伤及他人。性格过于硬朗倔强,则容易在细微处得罪他人。不圆之人,难以融入社会,亦难以觅得人际交往之乐趣。太圆则意味着过分地迎合社会,处处算计外界、处处算计他人,容易埋下祸根。

在处事方面,不可不察,亦不可太察。 不察,则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误入迷途,古人有言,三思而后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遇事不察,是为人不够谨慎的表现,是处世不够明智的表现。但亦不可太察,太察则意味过虑,每遇一事都要思前想后、如临大敌,亦是心中格局不大的表现。太察之人,难以全身心地拥抱生活之美好。

在社会生活方面,要服从社会既定之规矩,这是我们通往自由之路径。但亦不可太从,过分地把自身局限于社会的法则之中,难免会压制自己的个性,不利于自身的自由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