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顺治帝的庙号是祖而他父亲皇太极的庙号却是宗?
道理很简单,清太宗皇太极不是清朝的开创者,开创者是皇太极的父亲清太祖努尔哈赤。而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所以是清世祖。而顺治帝的儿子康熙皇帝因为功绩很大,所以庙号是清圣祖。
在古代,只有开国皇帝或者有卓越功绩和开阔了疆土的君主,其死后庙号才能是是祖,其余皇帝庙号只能是宗。努尔哈赤是清朝的缔造者,这比较好理解。顺治帝在位的时候,清军打败明朝和李自成,成功进入关内,并最终统一全国。虽然开拓疆土的功绩不是顺治皇帝的,但是他毕竟是皇帝,臣子的功绩自然也要算在他头上,所以他死后才能称为清世祖。
康熙皇帝庙号是清圣祖,其实略显牵强,是在雍正皇帝的坚持下才定下来的。要说功劳和品德,卓越如唐太宗李世民,都没有得到祖这个庙号。康熙皇帝功劳很大,平定三番,北征准格尔,收复台湾等等,不仅确定了中国的版图,也开创了繁荣盛世。但是功劳再大,前面已经有两个祖了,康熙于情于理不该再拥有祖这个庙号。但是雍正是孝子,当时八爷等人又在唱反调,提议给康熙上庙号为宗。政治形势所迫,雍正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坚持把康熙庙号定为祖。
清朝也是我国历史上庙号为祖最多的朝代,一共有三个。其余有两个祖的正统朝代是元朝和明朝。元朝是太祖铁木真和世祖忽必烈。明朝是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
为什么顺治帝的庙号是祖而他父亲皇太极的庙号却是宗?
大清王朝算是最能歌功颂德的一个王朝了。
在隋朝以前,并不是所有的君王都有庙号的。之前的君王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几代之后又必须毁去原庙,合于太庙祭祀。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如果每个君王自己的家庙都留下那后世皇帝祭祀的时候还不得忙死。隋以后,出于对祭祀的考虑,逐渐将君王的家庙取消。
一开始就供奉于太庙祭祀,而一般只有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会特别追上庙号。所以隋以前史书记载的时候,都是称呼皇帝们的谥号,比如某某帝。
但是,随着帝王们的谥号越来越长,几乎每个皇帝都要被接替皇位的子孙们各种加一长串的谥号,于是乎,谥号作为评价帝王的作用越来越弱,反而是庙号起到了盖棺定论的功用。
正常情况下,皇帝的庙号为祖,只能是开国之主或是开国君王给自己的先祖们追尊的,其后世子孙都只能是“宗”,这在古代中国祭祀里面的一个惯例,毕竟“祖”代表着一个世系的起始,如果后面的皇帝都能称祖,那到底这个王朝的起源算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有些特例,而这个不太好的特例应该是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开的头。
虽然拓跋焘确实是北魏王朝承上启下的人物,但是他的子孙们给他上这个庙号,确实有过了。但是,这也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人家是鲜卑,南北分裂时期,大概也就没有汉人王朝那么严格。
之后又效仿拓跋焘的,是南朝齐武帝,估计是南朝但是受到了北魏给拓跋焘上世祖这个庙号的影响,于是也来了这么一出。
但是从这以后,就再也没有哪个王朝哪个皇帝这么干过了,毕竟这个事情,确实有些“过分炫耀”的水分在里面。
直到元世祖忽必烈,他开创了元朝,作为元朝的第一个皇帝,同时又是一个不怎么被承认的蒙古本部的大汗,所以把成吉思汗尊为了“元太祖”,之后他又被后世子孙尊为了“元世祖”。这个特例才重开,哎,毕竟蒙古人。
后来到了明朝,本来朱棣的庙号是太宗,但无奈嘉靖为了“争爹”,最后将他老子兴献王升级为皇帝,定位“睿宗”,这本来就于礼法不合,所以无奈只能接着把朱棣升级为“成祖”,其目的也并不是为了给朱棣唱赞歌,只是给他老子腾出个位置......
而到了清朝,这个问题就有意思了。
因为清世祖福临入主中原,算起来以元代那套尊庙号的逻辑来说,福临也勉强算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君主吧,但就笔者而言,清太宗皇太极按道理而言,才算是清朝开国之君,因为“清”这个国号是他定的,皇帝也是他先叫的,他老子是金国的大汗。
不过清朝要强调一下三代的功劳,也没有办法,所以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成了清太祖,然后福临成了清世祖。
虽然清朝这个庙号显然有些名不副实,(福临没看出来是什么新时代的开创者么,前半生是个小孩子 ,亲政后还没完全灭掉南明。)但若以元朝的那套逻辑而言,也算说得过去,姑且算是少数民族的“优待”吧。
那么接下来的康熙,又怎么成为“圣祖”的呢?
康熙这个庙号,就显然是一种十分不合礼法的“夸赞”了。如开创贞观之治,打通西域,消灭突厥的唐太宗,也只能老老实实按照礼制尊为“太宗”,可到了康熙这里,为了强调他的功劳,就无视礼法,堂而皇之称为“圣祖”。
当然在之前的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圣祖,可那都是追尊的,其本人并不是皇帝。圣祖这个庙号源自唐玄宗时期,是李唐皇室为了跟老子攀关系,给老子上的庙号,其后用过,或者说敢用这个庙号的大一统王朝,(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政权前蜀后主王衍给他王氏世祖王子晋尊为圣祖。)也只有宋真宗时期,给赵玄朗尊为“圣祖”。而赵玄朗是秦朝人,是民间信仰的一位财神,元明之后,逐渐演化成财神赵玄坛。
由此可见“圣祖”这个庙号,哪里是什么人都能随随便便用的,也不怕被世人耻笑,可清代康熙就偏偏被儿子尊了这么个庙号,哎,真是礼崩乐坏,道德沦亡......
说道这里,为什么清朝出现了三个“祖”这个问题,大家还是自己取琢磨吧。
为什么顺治帝的庙号是祖而他父亲皇太极的庙号却是宗?
1:皇太极命短,50出头就死了。如果能多熬几年,等打进山海关在北京称帝后再死,那顺治的庙号就是他的了。
2:清朝庙号太乱,有3个祖。太祖,世祖,圣祖。之前各朝都没这么干的。
为什么顺治帝的庙号是祖而他父亲皇太极的庙号却是宗?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唐宋以后日渐泛滥,在一个王朝的初代君主中,“祖”与“宗”。的差别很小。如唐高祖李渊与其子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明太祖朱元璋与其子明成祖朱棣。
(太庙)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因此我们要把庙号和谥号放在一起看,才能更好得认识后人对于前代皇帝得评价。
顺治的庙号是世祖,谥号为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在这二十三个字中有两个词十分关键——“定统”“建极”,由此可以看出后人将顺治帝奉为“世祖”,主要是因为他是满人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
皇太极的庙号是太宗,谥号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兴国”二字体现了皇太极对于清政权建设的突出贡献,但是皇太极并未成功夺取天下,因此庙号为“太宗”。
为什么顺治帝的庙号是祖而他父亲皇太极的庙号却是宗?
诚邀,如题。为什么顺治帝的庙号是祖而他父亲皇太极的庙号却是宗?其实答案很简单首先,我们说说这庙号的问题
庙号是东亚区域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号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祭奠的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庙号最初非常严厉,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建立谥号准则,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准则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准则也废止了。不过汉朝庙号制度又得到了恢复
所以这就是皇太极称宗,顺治称祖的原因按功劳而言,皇太极的能力显然比顺治要强,毕竟顺治前几年有多尔衮摄政,后几年又被董鄂妃搞得茶饭不思,但是顺治帝占了一个大便宜,因为顺治在位的时候,大清正好遇上明朝覆灭,多尔衮率军入关,平定天下,使得大清完成了从地方政权到全国性政权的转变,以此功德,足以封祖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为什么顺治帝的庙号是祖而他父亲皇太极的庙号却是宗?
被后世谥号为“祖”的都是立有大功的皇帝,建立了大功业的。最大的功业莫过于建立的国家的开创之君!
所以开创之君多被称为祖!比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明成祖朱棣,朱棣的谥号明成祖也是经过了反复,到几十年之后明成祖的谥号再被定下来,虽然是发动靖难之役获得的皇帝,但是他在位期间万国来朝,这是明朝最为繁盛和最为强大的时期!
那么清世祖顺治被称为世祖的原因是啥呢,就是他在位的时候,满清入主中原,不管是不是被多尔衮抬进了北京城,但是他是皇帝,他就是入主中原的皇帝!就被称为世祖了!
后面的康熙 被成为清圣祖,原因是因为康熙的功劳也是很大的,平定三藩,平定葛尔丹,收复台湾等,这些也都是大功,相当于使得整个国家真正上获得了统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