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找狄仁杰谈话,随后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原因为何?

武则天当上皇帝之后,残杀李氏宗室,连她自己的儿子都未能幸免。在武则天晚年的时候,人们一度猜测武则天会把皇位传自己的侄子武三思或者武承嗣。而武则天本人在考虑把皇位传给李氏还是武氏这个问题上也是思虑重重,一时拿不定主意。

狄仁杰,子怀英,武则天的心腹重臣既当朝宰相,同时也是李氏的忠诚拥护者。当初武则天登上皇位的时候,很多大臣都反对武则天,甚至为此还爆发了反抗事件。可是狄仁杰知道木已成舟,武则天的势力大,一时难以撼动,于是采取了隐忍的策略,等待时机劝说武则天将皇位再传给李氏后人,也未尝不是一个曲线救国的办法。

恰在此时,武则天召狄仁杰进宫商议大事。狄仁杰混迹官场多年,对于武则天的意图早就心领神会,于是心里暗自想好了对策。狄仁杰进宫之后,武则天果然询问他关于百年以后的大计,狄仁杰装作气定神闲地说了一句话:

立武,未常闻帝供姑姑之灵位于太庙矣。

此话一出,武则天心理一震,于是下定决心将广为传给李氏后人。这又是为何呢?

这就是狄仁杰厉害的地方,如果你跟武则天讲道理,武则天肯定是听不进去的。要是讲道理,当初武则天就不会篡位李唐建立武周。狄仁杰的话是站在武则天地立场上为武则天考虑,告诉她如果她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她死了之后的灵位就不会被她的侄子放在太庙了。

这句话打动了武则天,武则天也明白,如果自己的侄子继承了皇位,也只会祭祀武家的祖先。而武则天已经是李家的人,是绝对不会被自己侄子放在太庙祭祀的,这是武则天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于是武则天就重新把自己的儿子接回来,立为太子。

其实,当时武则天更倾向于把皇位还给李氏,而狄仁杰的话只是加深了她的决心。可以说武则天晚年的这个决定无疑是正确的。

武则天找狄仁杰谈话,随后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原因为何?

武则天传位时,可供选择的人有三类,一是侄子;二是儿子;三是女儿。从她的内心来说,起初她是想把帝位传给她的侄子,让李家的江山永远地归于武家,儿子和女儿并没有在她的考虑范围内,可是,事情的发展并不是她能够改变的,有三件事情在这场帝位之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是迷信。武则天晚年一直纠结于把帝位传给谁,狄仁杰在这中间起到了神助攻的作用,据说,武则天问宠臣狄仁杰该把位传给谁,狄仁杰答道:“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听后,很受震撼,她怕自己死后成为孤魂野鬼,因此最终决定让儿子当接班人;

二是政变。武则天临死前一年,张柬之和皇太子李显联合一帮重臣发动了政变,让武则天禅帝于皇太子李显,政变后的武则天大权被夺,重病在身,谁当皇帝,她已经没有话语权了;

三是民心。天下的民心,特别是大臣的心可以说是大多数人一直是向着李家的,就算是她称帝的那些年,大家看来她也不过是李家胡闹的老太太!死后,还是要归位李家人的,因此,政变后的政局很快就稳定了,这下,她就更无力回天了!

至于说她的女儿,特别是最想复制她历史的太平公主,想都不要想,她根本就没有列入传位的计划,李家更是不会允许同样的事情二次发生的,剩下的就只有狂妄和悲剧了。

武则天找狄仁杰谈话,随后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原因为何?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大唐是一个伟大的朝代,声名远扬,但是其创立者李渊我们都不是很熟,可是李世民对于我们来就有点耳熟能详了,当然了还有李世民身边当年不起眼的一个小小的才人,就是那个武则天直接在唐三代之后夺了大唐的江山,成为了新一代的女皇帝。

可以说武则天的后半生风光无比,但是前半生也是相当的艰苦,只是到了晚年的时候有一个问题让她很纠结,那就是自己的皇位将来传给谁。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当然是把自己的产生传承给儿子,这个问题想都不想的,哪怕这个儿子不太孝也要传给他,这几乎就是中国二千年来的文化传统。

可是武则天不一定,她的一生就是用来打破传统的,在年轻的时候刚刚进了宫就锋芒毕露,直接就在李世民面前表示了一下自己的霸气行为,只是驯服一匹烈马而已,就可以拿出这么狠的招数,这让李世民相当的佩服不已,然后果断将她扔到了后宫深处。

没办法谁让李世民本身就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人,平日里也就魏征敢当面骂自己两句,为了保持自己的好名声,所以才会一直留着魏征时不时的骂自己两句,可是现在一个小小的宫中才人,居然也有胆子向自己叫板了。

也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武则天开始了自己的受苦经历,足足十二年的时候在宫中不见天日,如果不是武则天的意志力比较强,可能都挺不过去这些年。

还好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对女性的风格与李世民不一样,然后武则天才有了机会,说实话也正是这个原因让武则天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儿子不一定可以继承父亲的习惯,也正是这件事让武则天对于父子或者是母子之间的这种感情看得没有那么重。

可能是生在皇家的原因吧,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因为武则天要忙于朝政,所以更多的时候都是把儿子扔给了奶妈来抚养,本来这就是宫中的惯例,但是武则天却比一般人要更忙一些,毕竟李治身体有点虚,时不时就来点头痛脑热之类的事。

然后这些朝中的政事只能由武则天代为管理,所以自己的儿子李弘与武则天并不亲近,本来这都不是事,但是在某一天武则天好像听到这样的传闻,于是果断下令把奶妈给杀掉了。

要知道这可是武则天两个儿子最亲的人啊,这下算是捅了马蜂窝,本来就处于叛逆期的两个皇子,心里是更加的仇恨自己的这个母亲了,再加上一些有心人的传言,说李弘可能就不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

这下子事情就更大了,于是在某一天自己的儿子李弘突然间病死了,当然在某些野史当中说是武则天给害死的,是不是真得就不好说了。

自己的哥哥有可能是被武则天害死的这种事让李贤知道了,于是又出现了二皇子谋反这种事,然后武则天第二个儿子也失去了当太子的资格。

说实话到了这个地步武则天对自己的儿子那是相当的失望,自己一生无比的英名,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居然会蠢笨到这个地步,之后李治挂掉了,总要有一个皇帝出来当吧,所以李显就被抬了出来。

这个李显在智商方面很明显不如自己的两个哥哥,而且还不太听话,武则天明明看到李显处理的政务不太好,但是李显直接就怼了回去,自己是皇帝想怎么就怎么样。

然后武则天不爱听这句话了,直接就把李显废为了庐陵王,自己开始当皇帝,反正在大唐的时期很多的规距都已经乱了,所以女人当皇帝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于是我们的武则天就成为了皇帝,还别说当得很给力,最起码国家强盛了,但是等到晚年的时候武则天开始纠结了,自己的儿子实在是不给力,正好自家的侄子好像还不错,要不要把武姓给传下去,直接让武家的人来当皇帝算了。

本来武则天是这么打算的,并且武三思也很给力,这件事武则天已经决定了就这么传下去,毕竟自己可是武家的人,将来的江山传给武家好像合情合理。

可是这个时候狄仁杰跑了出来劝说武则天,说实话狄仁杰相对来说就是武则天的铁杆粉丝,可是连自己的铁杆粉丝都跑出来表示不要传位给武家,这就有点让人搞不清头脑了。

武则天很不开心,自己身为一个皇帝,想传给谁就传给谁,你们以为可操控自己吗?但是狄仁杰给她讲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哪怕自己的儿子再不孝顺,但是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自己总有百年的那一天吧,万一那天驾鹤西去,是由自己儿子给送到宗庙还是说自己的侄子来办这件事。

在这一瞬间武则天一直以来都想不明白的事就想清楚了,自己的儿子再不好也是自家血脉,可是武家人的血脉传承几代之后还会不会与自己有关就不太好说了,真要等到某天连个祭拜自己的后辈都没有了,那才是真的搞笑了,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儿子可是姓李,而不是姓武。

不管怎么说武则天到了晚年也会考虑自己的后事,于是直接就定下了皇位依就由李姓来传承,自己的武家到自己这一代就好了,所以最终的选择就是把皇位传给儿子,而不是武家子弟。

武则天找狄仁杰谈话,随后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原因为何?

武则天以太后的身份,亲手废掉两个儿子,把“李唐”改为“武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再创辉煌,把唐朝的繁荣富强延续下来,同时为其孙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武则天被后人誉为“刚强机智的政治家”,是历史上大有作为的一代君主。

武则天执政近五十年,并且已“改朝换代”,又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还政于唐”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借助历史资料来进行深入分析,揭开谜底。历史上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立储(选立皇帝接班人)问题,因为它是国之根本,关乎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武则天也不例外,为立储之事踌躇万分,颇费了一番心思。

历代立储,大都遵循封建宗法,传宗接代,立嫡为长。然而,历史上不但立嫡、立庶可以灵活,而且立长、立幼可以变通。但是有一条,帝王易姓就算“改朝换代”,因此,君王立储,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会超越这个底线。武则天虽“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但她到了晚年,不得不考虑身亡后再改朝换代,若传位不得其人,她的子孙和武家侄儿,以及心腹宠臣,为了争嫡夺位免不了互相残杀。历史的悲剧如果重演,又将是数百家支离破碎,数千颗人头落地。为此,她不得不耿耿于怀。

在武则天的后代中,太平公主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性格极似其母。历史上的皇帝虽然都是由男人世代相传,而作为女皇武则天敢于冲破男尊女卑,又为什么不能把皇位传给自己爱女太平公主呢?史书上记载:“公主方额广颐,多权谋,太后以为类己,宠爱特厚,常与密议天下事。”可见武则天有过传位于女儿的念头。然而,她不能不顾忌封建宗法标志“姓氏”的羁绊。若传位于太平公主,如果再传,免不了要改姓(公主原先驸马姓薛,后来的姓武)。中国的封建制度,子女随父姓是天经地义的,随母姓,只是权宜之计。武则天毕竟摆脱不了这个束缚,最终不肯立自己女儿为储君。

历史上也不乏由侄儿继承皇位的事例,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认为是武姓,应该名正言顺的成为“武周”的继承人,曾多方营求为太子,并使人向他的姑母说:“自古天子未有异性为嗣者。”(睿宗李旦虽改武姓,终属假姓)。武承嗣的提法完全符合封建宗法,这也使武则天曾有欲立武姓为储的想法。他们鉴于是姑侄关系,大臣狄仁杰、王方庆和李昭德等人的劝谏,提出了与武承嗣之请针锋相对的意见:自古帝王家庙未见有祀先姑者,本朝不可开启先河。武则天称帝而立武氏宗庙,岂能不虑此事。她仍然受制于封建宗法,所以没有立武氏侄儿为储君。

从来的英明皇帝,都要为立储之事几费周折,甚至绞尽脑汁。武则天作为女皇,所费的周折与他人是不同的,更是大伤脑筋,这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女人作皇帝的难处。武则天能够当上皇帝已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这个偶然性使她在立储传位问题上更难以决择。

武则天排除了传位给女儿和两个侄子,就只能传于自己亲生的儿子了。然而,儿子是李家的后代,只能奉李氏宗庙,而不会祭祀武家祖先,武则天为此事始终纠结,犹豫不能果决。在李、武姓之外立储是不可能的,盘算的结果,只能立儿子为储,把大唐社稷还给李家后代。

立储方向已定,这样又给武则天出了一道难题,储君只有一个,立哪一个儿子为太子呢?

武则天有四个亲生儿子,太子弘以薨毙,死因不明(史书说是武则天害死,被近来研究否认)。太子贤相传是韩国夫人所私生(历史上没有详考),武则天生疑不被所重视,且已亡。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均被武则天所罢贬,一个废为庐陵王,贬出京城,一个降为皇嗣,处于幽禁地位。就当前形势来看,也只能在这两个儿子中间选立了。

在选择太子的问题上,后党与太子党斗争十分激烈,迎立哪一个为太子,各不相让,甚至兵戎相见。更有张柬之、李多祚等发动“神龙革命”,血溅 丹墀,进行逼宫。杀伐之下,武则天对这两个儿子进行了保护,显示出了“虎毒不伤子”的母爱。

然则,两个儿子只能选一个来继承皇位,应该选谁呢?

按理说李旦自被降为皇嗣,改姓武氏,虽然幽禁宫里,但未被废黜,应该说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然而,武则天在后党与太子党激烈斗争之时,考虑到李旦是其攻击的对象,与诸武积怨已深,便密召貶居远州的庐陵王李显还朝,立为储君。李旦审时度势采取了明智的做法,立即把皇嗣之位逊让给哥哥。武则天对李旦这个小儿子虽然猜疑,而且对其家人及党羽极为不满,却又不忍心杀害他,因此,李旦躲过了一劫。武则天废李旦而立李显,虽然显示了她的聪明才智和老谋深算,但给她死后造成“韦后乱政”埋下了伏笔。

乾陵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

李显立为皇儲,李旦安全身退,后党与太子党的斗争得到调和而宣告结束,武则天仍对此放心不下,唯恐日后兄弟之间,以及与诸武之间发生不测。因此,在圣历二年(699年)二月,命李显、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氏诸人等,“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藏于史馆”。企图借助盟誓与神灵,达到李、武两家的相依相安。可见,此用心之良苦。

武则天虽然不情愿的把她艰难开创的武周政权亲手结束,并还政给李唐,这样不但成全了她的亲生骨肉,而且也为自己死后称唐之太后,以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于乾陵,能够进入宗庙留得后路,故不失为两全之策,达到了众望所归的目的。

武则天找狄仁杰谈话,随后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原因为何?

因为狄仁杰跟她说,传位给儿子,她儿子能让她进太庙,如果传位给武家的侄子,哪里见过侄子给姑姑立牌位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