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中国历史上出了厚黑学和中庸之道?
这种提问是不是在暗示厚黑学与中庸之道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或者说中庸之道与厚黑学有某些相似之处?如果真是这样那真是对中国文化大大的误解。
中华文化是渊源流长辉煌灿烂的,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三教九流的思想蔚为大观。但是,厚黑学还真不是百家学术之一。它是在民国时期才出现的。创立这”学派“的教主是李宗吾。
李宗吾创立厚黑学的本意,原是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与调侃,他说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凡是成功的,都有两大法宝,一是心子黑,二是脸皮厚。此二项合称为厚黑。刘邦厚黑而胜妇人之仁的项羽,建立了汉朝。而三国时曹操心黑,刘备脸厚,而孙权半黑半厚,故能与曹刘成鼎足之势,而三分天下。
李宗吾当然知道这样歪批历史肯定不是科学研究的态度,但他的意思本也不在历史,而是对现实的辛辣讽刺。谁知随着流传厚黑学似乎真成了一门“学问“。
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里,厚黑二字一直是贬义的。从来没有成为一种为人承认的正面价值。《厚黑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重新出版,引起不少反响。读这本书的人既使心里真想学点厚黑技术,嘴上却是决不敢说出来的。
据说李宗吾自己曾说过类似于以厚黑办好事,善莫大焉,以之干坏事就很可恶的话。这也不能说明厚黑学与中庸之道有何干连。但这种说法却副合易经的道理,任何事情都是可以从两方面看的。而中庸之道与《易经》很有关系,这几乎是不用怀疑的。
我看了几位朋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说到中庸的时候基本上都解释为: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更有甚者直接把“中庸“理解成折中主义。我不得不说,这是对中庸天大的误会。虽然”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就是《中庸》原文中的句子。执两用中只是中庸丰富内涵中的一小部分,它远远不能涵盖中庸的全部内容。
《中庸》一开始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看到不?中国哲学讨论的最主要的一些概念,这儿都出现了:天、命、性、道、教等等。后边还有“中“的定义: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达道,和也者,天下之定理。
看到这儿,就很容易明白,中庸绝非仅仅是折中而已。它与道德、人性、天命、教育等等都相关联,他是一个宏大的哲学体系。它虽然只有几千字,但是要把它祥细解说明白,可能要几万字才行。
中庸绝不是一句话就可以定义的,如果一两句话就能定义它,还能算得上五千年文化的精华吗?《中庸》本身就是从许多方面来讲解中庸为何物的,比如: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尊德性而道问学。我现在从最简单的一句致广大而尽精微而谈点现解。
致广大就是使自己的境界大,格局大,有大心胸大气派。那么使自己大要从何处下手呢?显然,单单从大处着手是不够的,还要从细小之处着眼。只有从大小两个方面都看透了,才里提升自己。面对当前世界,大处有宇宙之广阔,一万光年到底有多远?真正如佛教所说,不可思议。小处有量子之微,从毫米到微米,到纳米之时己经无法想像的小了。量子的费米级十的负十五次方米,同样是不可思议的小了。好了,那么中庸是什么?中庸就是站在宇宙之大与量子之微中间的你自己。如果没有了你自己,宇宙之大与量子之微都没有意义。这当然是唯心的,而儒家最主要的两个流派理学和心学都是唯心的。
我觉得传统文化是可以讨论,只有讨论了,才能传承和发扬。可是如果你在讨论中庸的时候,居然连《中庸》这本书都没看过,这样的讨论就有点好笑了。
既然说不明的,干脆不说了。回到问题的本身去。为什么中国会产生厚黑学和中庸之道?先说中庸之道。这应该是孔子的思想,据说是孔子的孙子所著。根据雅思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人类历史上重要思想成果都在公元前200至700年之间这一轴心时代,希腊的苏格拉底,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都出现在这一时代。我觉得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对于他们的差别,我想说的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再加上一句是,只有中国的文化是五千年不间断的。
至于厚黑学,出现在中国,只能说中国人聪明。但说起厚黑,西方人恐怕比我们更胜一筹。而我们最后胜过西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肯定不是厚黑,而是我们的勤劳与聪明。
为什么只有中国历史上出了厚黑学和中庸之道?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要从人性的两面讲起。
为什么会产生厚黑学和中庸之道?
要从孔子讲起,孔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内到外不断把自己的学问应用,是合在一起的,孔子的理想是世界大同。
没想到后世的人把他的学问分:
治国被苏秦、张仪分成了“合纵”、“连横”之术;
修身被孟子、荀子分成“性善说”、“性恶说”;
心学(三省吾身,身心合一,身指:心)被王阳明、李宗吾分成了“致良知”、“厚黑学”!
学问不断被分类,却不知道融合,这些学说不过是孔子思想的分解。
因为孔子的学问是合一的,孔子也发现了学问的两面性,提出了“中庸”的思想,防止学问分解。后世的人果然把学问不断的被分解,每门学问都被分成了正反两面,当有人提出来一面的时候,于是就有人提出来另一面,当致良知问世,就会有人提出厚黑学,却忽视了孔子的警示“中庸之道”。所以就产生了厚黑学,只是半面学问而已。
更详细的讲解见作者文章:全新梳理诸子百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