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什么切腹自尽?

为什么会切腹?

切腹这做法最早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时代的武士。因为武士道精神的内涵包括忠勇,名誉和不屈,所以当武士面临失败或者名誉受损时,武士就会选择切腹这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凄美”的表达方式,即使失去生命也不会苟且偷生,武士只会保留自己的辉煌,在辉煌结束之时,即生命结束之时。但是武士并不求速死,切腹者会慢慢死去,切腹的过程就是武士表达自我价值的一个过程。切腹就像是一个仪式一样,只有经过了这个仪式,武士才会真正得到解脱。

切腹是用的什么刀?

切腹刀。日本武士一般会随身携带两边刀,一把长的,叫武士刀;一把短的,叫切腹刀。武士刀用于战斗,切腹刀用于自裁。

切腹的过程是怎么的?

切腹者事先会找好介错人,然后穿着庄重,盘地而坐,将切腹刀排在面前。切腹人会在切腹前作一种辞世诗,在做好心理准备后开始切腹。首先将自己的上衣揭开,将刀插入腹部,从左至右划开第一刀,然后再稍微向上切第二刀,肠脏即刻溢出。这个时候,介错人就会抱住切腹者的头部,用刀斩首但并不完全切下。此时武士就死去了,整个过程随即结束。

日本现在还流行切腹吗?

因为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无比崇高,特别是在日本军人眼里,切腹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消失。但是这种行为已经大大减少,因为日本人也知道切腹太过于残忍,已经大有改观了。抗日战争时期,有士兵在面临被俘的时候,选择了用木棍或者扇子象征性地划一下肚子,然后再由介错人斩首的方式结束生命。

近现代日本比较出名的切腹者有两人,简单介绍一下:

一、阿南惟

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作为日本陆军大臣的阿南惟却拒绝投降,他选择了用切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屈。

二、1970年,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由于精神压力,用切腹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日本人为什么切腹自尽?

精神障碍所造成肓目的精神缺陷。与心理引导和精神麻醉相关,是一种极端危险而又无可救药的意识形态使然。

日本人为什么切腹自尽?

谢邀。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有很多国人都很感兴趣,而且将其与日本武士道和“菊与刀”的民族精神联系起来,但是很少有人去厘清日本武士这一举动的历史渊源和真实含义。事实上,日本武士切腹乃是从古代中国学过去的。

▲二战日军切腹旧照

关于武士切腹,人们一般有两种观点:其一,这种行为是彰显自身勇气、宣誓忠诚的一种手段;其二,则有部分人认为,日本人是因为腹中怨气太多,所以需要剖开腹腔以散去。然而不论日本人的这种行为究竟是何用意,根据相关史料,这种行为最开始是由中国人发明的。

▲日本武士旧照

在《庄子·外物》中曾明确记载,早在周朝的时候,对朝廷无比忠诚的大夫苌弘,因被周王怀疑而流放至蜀地。苌弘心中忧伤气愤,但是又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于是他操刀剖腹,结束了自己的性命。神奇的是,过了三年后,他的血竟然变成了碧玉,而这就是“碧血丹心”、“苌弘化碧”典故的由来。在这一实例之中,切腹是为证明自身清白而出现的。

▲孔子访苌弘雕塑

而在战国时期,刺客聂政为报答恩公的知遇之恩,毅然决定替其杀人。完成任务后,他却因为惧怕被朝廷认出他的面目,继而牵连到他的家人,便先是毁掉了自己的面容,然后挖掉了自己的眼珠,并在剖腹之后鲜血流尽而死。要说死的惨烈,聂政这个造型恐怕无出其右,不过,他的切腹则是为了拯救家人。

到了近代,梁启超先生有感于日本武士的切腹精神,还特意写了一篇《中国之武士道》。当时国人的精神面貌普遍萎靡,为了给国人注入精神良药,也为了弘扬中国人所具有的血性,他在书中将古代的名人剖腹事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他提到,这种武士的精神,其实在中国由来已久,历代都有这样的壮举,但是到后来,国人却逐渐遗忘了这种精神。

▲徐福神社鸟居

那么日本人为何又热衷于这种仪式呢?有人认为,当年徐福带领童子进入日本,原有的切腹习俗很有可能和当地一些本土鬼神之说产生了某种交融,故而衍化出了这种带有释放怨气的仪式。这种仪式在日本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被不断改进,玩出了新花样,也玩出了新高度,后来,这种仪式加了诸多要求——切腹的时候,眼睛不能闭上,要看着自己的刀,在此期间不能因为疼痛而把膝盖分开。关键是切腹以后,身体还不能往后倒。

▲日本武士切腹剧照

不得不说,日本人确实讲究,连自尽都能搞出来这么多姿势、这么多要求。如果说为了虚无缥缈的发泄怨气就切腹,那可真是要令人笑掉大牙。就算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气,也会遭到人们的嗤笑,殊不知求死容易,但是如何有尊严地活下去,这才是最勇敢的事。切腹这项自尽方式能够在日本发展到这样的新高度,大概中国古人也没有料到吧。

参考资料:

《菊与刀》《史记》

日本人为什么切腹自尽?

日本切腹的来源和行为

切腹是指将自己的腹部用短刀剖开的行为,是日本武士独有的行为。主要是用来自杀。

日本武士切腹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平安时期的,传闻是是日本著名的武士源为朝发明的。到了日本的幕府时代开始逐渐成为武士自杀的时候常用的方式,到了最后演化为武士道。但是在当时武士是为了免遭敌人的擒获而采取的自杀行为。但是后来变成了维护名誉的行为。因为当时的日本人认为人的腹部藏着人的灵魂和爱情,勇敢的切腹是贯彻武士道的最好行为。

但是切腹也分成好几种行为:

  1. 陪伴自己主公殉葬的切腹
  2. 免遭敌人擒获之后羞辱的切腹
  3. 临阵脱逃的人全体切腹
  4. 换取别人生命的切腹

这只是其中的四种,还有好多种。当然到了后来自己犯了错如果切腹自杀会认为是一种名誉之死,人们都会原谅他。由于古代日本资源缺乏,经常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危害,逐渐形成人们生死无常的观念,后来佛教的传入更加强化了这个观念。使得日本把死亡看成了解脱,这种思想逐渐成为了武士道的一部分。

日本切腹的方式

日本人切腹十分有讲究,他们所追求的是:不求速死,但求痛苦;不求简单,但求仪式。切腹的体位有坐腹和立腹,切法有一字,二字,三字,十字四种。后来就只有一字切腹和十字切腹。但是这都是极其血腥和残酷,简单来说就是痛。所以后来就有介错人在一旁,武士摆出要切腹的样子,介错人借给一刀,这样就不痛苦。当然我这里说的比较简单,因为切腹本来很血腥,就不方便仔细描述,会违规的。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查看。

日本人为什么切腹自尽?

首先,要理解日本文化的生死观。

在东瀛传统文化中,认为生要像樱花怒放,燃烧自己的最大价值;而盛开之后的最好结局,就是迅速毁灭,那也毫不恋惜。正如日本禅宗鼻祖的道远大师所言:

将死之时不要对生有任何留恋,毅然决然的去死。

而活着的时候,每分每秒都倾尽全力去活。

二战末期,日军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队”,在自杀式出击起飞时,所唱的队歌中,也集中体现了这样一种情愫:

樱花肖人,非草非木。

美丽蝴蝶,便是妻子。

樱花盛开,落英缤纷。

风而去,永做芳魂。

今晨飘飘,明日冉冉。

樱花,樱花,吾将效汝。

受此影响,日本是一个传统的自杀大国,自1998年开始,连续10年的年自杀人数都在3万人以上,甚至频频出现利用互联网召集的群体自杀事件。

日本文青,也喜欢地渲染、美化着自杀现象,比如著名画家古贺春江就说:“再没有比死亡更高的艺术了”,在文学作品中,也宣扬所谓的“物哀之美”、“毁灭之美”。

第二,要理解“肚子”在日本文化中的特殊含义

古代日本人相信,人的灵魂就藏在腹中,死前切开肚子,魂魄才有出路。日本文化认为,人的腹部有思想也有感情,简直就是第二大脑,甚至勇气、意志、爱情等等,也都藏于腹中。

日语中,“腹”就有“思想”、“心灵”的意思;

有个词叫“腹黑”,我们都不陌生,这其实是日语舶来品,指“为人阴险”的意思;

还有“腹污”或是“腹秽”,意思是这个人“品质不佳”;

日语说“腹立”,指的是“发怒”;

说“腹合”,意思是同心协力或者同谋……

特别是对于心高气傲,人倒架子不倒的武士来说,他们信奉“武士所学无他法,唯不惧死是天机”,一个一个彪得很。人即使败死,也要剖开自己的腹部,将坦荡的灵魂展示给他人,以示死亡的绚烂和崇高,还带有一点我虽战败,但在精神上不输于你的桀骜。

剖腹的神圣性和荣耀性,就是这么来的。

第三,切腹绝非“一刀杀”,而是一种文化现象

日本是一个匠人的国度,在这里,剖腹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先说手法。

最简单的是横切一字腹,也就是横着一刀,自左肋一直划到右肋,从此狮子大开口,而要深究起来,又可细分为“一字”、“真一字”、“横一字”等不同的技法。

也有高难度的二字腹,划两刀,痛苦加倍。还有震古烁今,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三字腹。

从江户时代开始,最正规最高贵的手法是十字腹,也就是在一字腹的基础上,从心口窝到肚脐眼再往下,竖着再来一刀。根据刀口位置和形状的不同,又有右十字腹、左十字腹、斜十字腹、钥匙十字等等细分。

早期的切腹活动,本人往往会扯出肠子,表示不留怨恨、不存遗憾,弄得血腥满地。

后期,切腹已变成武士专属的一种高尚唯美的死亡艺术,那就一定要体面,因此对下刀深度有严格要求,决不允许有内脏流出,否则就被称为“遗憾腹”,绝对是一种“死没面子”的行为。

剖腹的称谓,也非常有讲究。

败军之将为防止被俘受辱,选择剖腹自尽,称为“自刃”或者“自裁”。

因为主人逝世,要追随而去,因此在主人死之前就剖腹的,是“先腹”;等主人死后剖腹,则称“追腹”、“冷腹”或者“后腹”。

还有为了劝谏主公,不惜以死明志的;

做了有违武士身份的事情,以死维护名誉的;

犯了罪而被处刑罚的;

蒙受不白之冤愤而剖腹的;

甚至单纯就为了一剖成名等等等等,均可剖腹,也各有各的称谓名号。

反正就是,一言不合,友谊的肚皮说翻就翻。

最奇葩的是,有些武士忍受不了皮肉的剧痛,干脆用扇子模拟刀剑,在肚子上比划一下下,或者干脆连工具也不要,直接拿手指蘸水,走一下行刀路线。这便是所谓的“扇子腹”、“水腹”。

如此,就要加入介错人,负责对剖腹人斩首,以减少痛苦,维持体面。

第四,繁冗唯美的标准化作业流程

在江户时代,一场标准化的剖腹作业仪式是这样的:

时间选在黄昏之后,在庭院里铺上两层榻榻米,再加一层铺盖,有时也会洒满白砂,以备吸收血污。

剖腹者先要刮胡子结发髻,再泡个热水澡,换上白色或者浅黄色的正装礼服。注意了——换白衣服,可不是咱们中国传统意义上丧服,恰恰相反,日本文化里,白色是喜色,黑色才是丧服。

剖腹前穿成一身白,就好像咱们中国新娘子的一身红,是喜庆的意思,象征剖腹者迎来了纯洁的重生。

穿戴整齐后,剖腹者面向监督官坐定,然后三名介错人入场。

这三人之中——

将要执刀砍脑袋的,称为“大介错”;事后负责检验尸体的,称为“小介错”;用木盘端出切腹短刀的,称为“助介错”,这个木盘称为“四方”。

有些情况下,剖腹者临死前还要“喝两口”,负责摆放和撤下酒菜的,也是这位“助介错”。

大介错何时出刀?

其实并无定式。也可以和剖腹人事先约定。以最高贵的“十字腹”来说,一般肚皮上的十字割完,介错人就该出手了。而如果是虚张声势的“扇子腹”,也可能刚刚摆出POSE来,大介错这一刀就下去了。

介错人一般都是剑术高手,把头砍得满地滚,这就有失体面了,行家下手,应该是留一块颈皮,与身体牵连,称为“抱首”。然后便由小介错出来,将首级拿给监督官,勘验后结束仪式。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5年后,政府便下令废止切腹这一刑罚方式。不过,这只是官方禁止以此处刑,由于巨大的历史惯性和右翼的思想毒害,自愿剖腹者还大有人在

例如1912年,日俄战争中的日本名将乃木希典,就在明治天皇病逝后,夫妻双双“追腹”而去。1945年,时任陆军大臣的阿南惟几,在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夜,面对阵亡儿子的遗像,以“十字腹”自尽

日本人为什么切腹自尽?

谢邀。令人诧异的是,日本文化中,切腹与稻米有关。

如果我说切腹还和《广陵散》有点关系,大家一定会点进来看看吧 o(* ̄▽ ̄*)ブ

日本武士、军人最心仪的死法

对于自杀,虽然日本武士可以挑选无数种“心仪”的死法,但是他们却几乎都统一选择了执行难度最高的切腹,先要捅入还要横切,之所以说执行难度高是因为剧烈到无法忍受的疼痛,很大概率会造成切腹者中途放弃这种死法,所以虽然日本在二战战败后很多军人都选择了切腹自尽------却都加了“保险”措施,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无法忍受疼痛,所以他们的切腹自杀是失败的,而他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所以提早安排了枪手(也有的仅准备了手枪自尽),在自己切腹失败最最疼痛的时候,让枪手击毙自己,造成切腹成功的假象,之所以说是假象,是因为一般来说补枪应该是在切腹成功以后才实施的,并且要补上一刀砍掉头颅。

中国史料中涉及的切腹行为

日本人这种死法,他们自觉很独特,其实日本的很多传统文化都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包括切腹这种自尽方式最早也是出现在中国,但是否真正“传承”于中国,这点将会在文末讨论。

《广陵散》就是这么来的,咋来的?聂政!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广陵散》=《广陵止息》=《聂政刺韩傀曲》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侠累》看作是异名同曲。

故事的大意就是聂政为报朋友的知遇之恩,杀死了逼得朋友流离失所并且位高权重的仇人,虽然行动成功了,但杀了几十名侍卫也无法逃出,为了不连累和自己长相相近的姐姐,并且保全朋友的“信息安全”,所以先用刀毁了自己的面容,然后挖掉自己的眼睛,最后切腹而死。不料想他的姐姐不但千里迢迢前来认尸,还把完整的故事叙述了出来,聂政的苦心白费,姐姐死在当场,朋友的信息也“惨遭”姐姐泄露。

切腹在近代曾经被提及

梁启超先生曾经在《中国之武士道》中提及过切腹,目的也是为了激发国人的武士精神------他在书中描述了中国的古代名人切腹事例,只是后来淡忘了这种精神,他的用意是驱散国人的精神萎靡,激发国人血性和“武士”精神。

日本人切腹的由来是否与中国古籍记录有关

根据研究切腹这种行为,日本自己研究的原因是与稻米有关。

一、“新皇通常会咬已死天皇的尸体,以使后者的灵魂能够进入他的体内。”( ° △ °|||)︴

二、食用稻米是“补充灵魂能量”用稻魂充实自身灵魂。

三、灵魂不同于其他认知,他们认为灵魂不在脑袋或者心脏中,而是在肚子里,那里是灵魂的寄居地,切腹便于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

也还好他们有这样的认知,如果他们认为灵魂在自己的大脑里,天知道会不会“铁锤抡自己”。

总结来说就是,日本人的切腹行为,是日本稻文化(崇拜)的延伸,和中国的切腹没有什么关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