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宝宝睡醒了,看不到大人就不哭,看到就哭了?
宝宝睡醒之后没看到妈妈的时候很乖,看到妈妈之后反而哭的很厉害,在孩子成长股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3岁前的孩子正是建立安全感的时候,安全感来自于孩子和成人之间的依恋关系,如果安全感建立的很好,孩子内心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他会很乐于积极的接受新的世界;如果安全感没有建立,孩子的内心是孤独和害怕的,他对这个世界会充满了敌意。
而从宝宝哭的状态中,我们就能够知道孩子的安全感是否建立起来了。
婴儿安全感的建议共有四个阶段0-2个月,前依恋阶段,孩子对谁的反应都是一样的;
- 2-7个月,形成中的依恋关系,孩子会和照顾自己的人互动的更多,开始形成基本的交往规则,比如哭泣、笑,但是他还不没有只认妈妈;
- 7-24个月,明确的依恋关系,孩子的依恋会从多个人转到一个人身上,这个人通常是照顾孩子最多的人。这个阶段,孩子只认妈妈,面对一切陌生人都会哭泣,焦虑。
- 24个月后,目标矫正的伙伴关系,孩子会根据自己的依恋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
孩子出现短暂记忆
8个月大的孩子已经开始出现短暂记忆,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客体永存,当他眼前的东西被挡住的时候他会努力的去寻找,证明孩子出现了记忆。但是当我们用别的东西吸引注意力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了,所以说看不到妈妈的时候孩子的记忆里还没有想起妈妈,一旦妈妈出现,孩子开始出现短暂记忆,想起妈妈开始哭泣。
哭泣是孩子在建立安全圈
在安全依恋关系中,如果孩子感觉到不安全,也就是安全圈超出了范围,孩子就会哭泣,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很快的走过去抱起孩子,孩子很快就会停止哭泣,并不是孩子缺乏安全感,而是他正在学着建立安全感。所以孩子的哭泣可能是在说:妈妈快回来。
哭泣是在吸引注意力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和这个世界建立关系是被写在基因里的,并不是后天儿习得的,比如孩子看到妈妈就会哭泣,看到被人逗他就会笑,这些都是对这个世界的回应。所以看到妈妈哭泣,可能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哭泣要不要抱?0-7个月
哭声是在表达需求,不管是生理需求还是心理需求,因为孩子属于形成中的依恋,所以最好及时回应孩子;
7-24个月
接纳孩子的情绪。分离焦虑是一种成长状态,不是因为抚养习惯而形成的,所以一旦孩子一刻都不能离开妈妈,那么就尽量接纳孩子的情绪;
扩大依恋的安全圈,孩子的安全依恋圈会逐渐扩大,不过需要妈妈的帮助,比如离开5分钟到10分钟,到20分钟,时间逐渐增加。
24个月后
帮助孩子建立固定的依恋模式,比如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每次都是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去安慰孩子,再去询问原因,帮助孩子建立一种固定的依恋模式。这种内在的模式的情绪会留在孩子内心,一旦形成后将指引儿童一切亲密关系。相反,如果每次都是训斥、打骂,一旦这样的模式建立,孩子和这个世界相处的内在模式也会从不良的情绪开始。
心理学上认为,童年时代的依恋关系会指引我们以后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模式,尤其是3岁前的儿童,对于孩子哭泣的回应,父母一定要做正确。
为什么宝宝睡醒了,看不到大人就不哭,看到就哭了?
为什么宝宝睡醒了,看不到大人就不哭,看到就哭了?
很多孩子都有这个情况,每天早上我5点多要起来做饭,二宝如果忽然醒来,自己在床上,他就会站起来,一边哭一边喊妈妈。如果我在他身边,他醒来的时候,就会说“妈妈,念书吧!”提出自己的要求。
孩子为什么会哭呢?房间里很安静,也没有遇到什么特殊情况!其实孩子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哭,我们应该理解他的感受。
为什么宝宝睡醒了,看不到大人就不哭,看到就哭了?1、认知发展不成熟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把孩子的认知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0-2岁是感觉运动阶段、2-7岁是前运算阶段、7-11岁是具体运算阶段、11岁以上是形式运算阶段。
孩子处于感觉运动阶段的时候,还没有形成客体永久性概念。认为看到、听到、玩到的时候,事物才是存在的。如果和这些事物失去接触,就认为事物不存在了,不在眼中就不在心中。孩子醒来的时候,大人没在身边,他就以为大人不见了,他失去了大人,留下孤零零的自己了。虽然他也能听到外面有大人的声音,但是不确定大人是不是还会保护他,所以他担心得哭起来。
只有当孩子形成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才能认识到大人只是换了一个地方而已,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个年龄大约是2岁。
2、缺乏安全感
孩子在年龄小的时候,自己不能入睡,都是大人抱着睡、奶睡、读书睡、搂着睡等等,不管哪种哄睡的形式,都是由大人陪伴,孩子在这种安全感下渐渐进入梦乡。
孩子醒来的时候,如果有大人在身旁,和他睡前的情景是完全一样的,依然能感受到这种安全感。如果大人不在身边,和睡前的情景反差太大,这会让他感到害怕。
尤其是在早上,窗帘没有拉开,整个房间都是黑的,小孩子本来就害怕黑暗,再加上没有人陪伴他,他的恐惧感本能加深,于是就紧张地哭起来了。
3、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
孩子小时候表达能力不强,最原始的表达方式就是哭,当他哭的时候,大人会特别重视,立马赶过来安慰他。时间长了,他哭的行为被强化,形成了这样的条件反射,一旦遇到困难就用哭来表达自己。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特点,孩子很开心的时候不太在乎他,孩子一哭就表现出紧张,如果是这样,孩子肯定喜欢哭。
如何改善孩子哭的情形呢?孩子一哭,大人们的计划就会被全部打乱,心情也受到很大影响,都想急于改善这种情形,也是有办法的,这需要时间。
1、耐心等待
孩子的认知能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提高的,一步步推进,无法跨越,所以一定耐心等待。不是你的孩子有什么问题,不要嫌弃孩子,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
2、跟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
常常跟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大人藏起来让他找,他藏起来让大人找。在这个过程中,他会认识到大人突然不见了,只是暂时的,没有丢失,还会重新出现在眼前。慢慢的,他会习惯这种短暂的分离。当他再一次看不到大人的时候,他就会以为大人在跟他捉迷藏呢,很快就会回来,那种惧怕感会减轻很多。
3、给孩子一个预期
如果计划孩子醒来之前要离开他一会儿,他醒来会看不到大人,就在晚上睡觉前就告诉他“你醒来的时候,妈妈在厨房里做饭,你要是想妈妈,就喊一声妈妈,妈妈就来了!”孩子提前有个心理预期,再醒来的时候就不会那么难过,可能也会害怕,但是恐惧不会特别强烈,哭声也会变小甚至不会哭。
总的来说,孩子醒来看不到大人就哭,看到大人就不哭,是很正常的。是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表现,只要我们经常跟他做一些游戏,让他逐步认识到大人不会无缘无故消失,他的心理逐步发展起来,就开会逐步改善这种状况。
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为什么宝宝睡醒了,看不到大人就不哭,看到就哭了?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见到的是,宝宝睡醒了之后,见到大人就不哭,没见到大人就哭,而提问者的孩子却是完全反过来:醒来之后见到大人哭,见不到反而不哭了。
思考之后,从心理学上来进行分析,有两个可能性可供参考:
1. 好的现象:孩子安全感充足,进行撒娇的一种行为
对于日常生活中,其生存需求(吃喝拉撒睡)被充分满足,并且在醒着的时候,父母给与了孩子足够的拥抱、抚触,并传递给孩子幸福、快乐等正面情绪的情况下,婴幼儿就会收获足够的安全感(特指1岁前,1岁后的孩子其安全感构成更为复杂些)。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是能够独处一小段时间而不哭闹的,因为他感知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无威胁的,而孩子是自然醒来,睡眠质量得以保障让他感觉到舒适感,换言之并不是因为饿了、尿湿了或者不舒服了。
而此时父母的出现,让他把安全感来源从自身的舒适性转移回了对父母的依赖上,这样一来,当孩子见到父母的时候,就可能会进行哭泣或者是露出笑容,其意义基本是一致的:妈妈你怎么消失了呀,快来抱抱我。
心理学上称这类孩子是安全依恋气质型孩子,他们对新环境、新事物表现出容易适应的情况,当妈妈离开的时候他会稍有情绪,但很快就平复下来;而当妈妈回来之后,他会重新依赖上妈妈,让妈妈抱抱、亲亲。
只是年幼的孩子语言系统没建立,所以他能发出信号的方式就只有哭泣或者是笑,而对于一些还没掌握好“笑”这一情绪表达方式的时候,他们就只能选择最基础的情绪表达和讯号释放形式--哭。
判断的依据是孩子的哭声所包含的情绪,是撒娇式还是带有愤怒情绪。(母亲能很好的感知这一点)
2. 不好的现象:逃避型气质孩子
这类孩子是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又被称为逃避型气质孩子。
同样建立在孩子吃饱喝足睡够、并且没有不舒服的情况下,孩子见到大人出现反而会哭。
这类孩子对新环境难以适应,当妈妈离开时他表现得很少哭泣,当妈妈回来的时候,他呈现出抗拒的情况,表现为不太高兴并设法避开母亲。这些孩子在需要时不会寻求帮助,常有愤怒情绪,对陌生人不在意。
造成这种情况,与孩子与生俱来的安全感不足有关,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对他的养育方式是呈现“拒绝”状态的,没有给与孩子爱。
例如一些父母生孩子完全是为了完成任务,当孩子出生以后认为自己就完成任务了,对孩子没什么感情可言,甚至是讨厌孩子、拒绝孩子。
这是由于孩子除了在生理上被满足,但并不能从父母(尤其是母亲)身上获取安全感这一心理生存养料。
同样,判断的依据是孩子的哭声所包含的情绪,是撒娇式还是带有愤怒情绪
对于问题的修复建议我们不能认为孩子处于安全依恋型气质类型就可以肆意妄为,或者认为孩子处于逃避型气质就认为孩子的性格是不可挽回的。要知道,安全感既然可以充足(不足),就同样可以失去(获取)。
对于安全依恋型孩子:
请继续保持过往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但往后出现要稍微离开孩子一小段时间的时候,回来时要及时给予孩子拥抱、抚触,及平和、温暖的情绪传递。
同时,可以做一些游戏让孩子把这种安全依恋加固:做“鬼脸”游戏。
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尤其是婴儿,他们并不知道客体永存性,即他们认为看不到的东西就是消失了,不存在了。
在这一基础下,妈妈的无故消失,会挫伤孩子的安全感,误以为自己被抛弃了。而做“鬼脸”游戏则可以很好地帮助年幼的孩子认知这一点。
做鬼脸游戏规则:与孩子近距离面对面,妈妈双手(或用物品)挡住孩子的视线,而后迅速放下遮挡物,重新出现在孩子面前做出逗趣的表情,并通过笑容来表达愉快的情绪。
当孩子具有一定活动能力的时候,可以和孩子进行躲猫猫游戏,妈妈躲起来小段时间,让孩子寻找妈妈,注意当听到孩子情绪不好需要及时主动出现,并且不要藏得太隐蔽让孩子找不到,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看到消失的妈妈也是存在的,而不是刁难孩子。
对于逃避型的孩子:
对于这类孩子,我想父母要反思自己过去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了,一切得反其道而行之--过去有多不足,现在就得加倍弥补。
而逃避型孩子,会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逐渐地展现出难以教育,拒绝父母,拒绝家庭的冷漠状态,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须知道,孩子的问题越早就越容易解决,因为年龄越小,他们的需求就越简单,满足其安全感就越容易。
具体而言,家长要做到:
及时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延迟满足并不适合这类孩子,只会加剧其问题;
及时给予孩子响应,当实在没办法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一定要用声音和及时出现在孩子面前的方式,给予孩子反馈,这是在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在呢,妈妈关注着你呢,不是不要你。
多给孩子抚触、拥抱,通过肌肤接触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温柔对待。
多和孩子积极互动,传递积极情绪,你的愁眉苦脸和不情不愿,会让孩子内化成为自“自我”。
为什么宝宝睡醒了,看不到大人就不哭,看到就哭了?
因为宝宝没有安全感。
为什么宝宝睡醒了,看不到大人就不哭,看到就哭了?
我不知道你家宝宝多大了。
1⃣首先是没有安全感。
宝宝在妈妈的子宫里呆了10个月,周围都是用温暖的羊水包围着的,他们一直在狭窄的子宫里呆着、挤着,所以特别有安全感,突然之间到了一个特别空旷的地方,周围没有挤着的东西,一下子还不能接受新的环境。新生儿经常哭是因为环境变了,没有问题安全感。
2⃣大一些的宝宝对亲人有依赖性。
上个原因说到了,小宝宝对新的环境没有安全感,但是对亲人有安全感,如果知道身边有亲人,会增加安全感,不害怕,也就不再哭了。
为什么宝宝睡醒了,看不到大人就不哭,看到就哭了?
睡醒了一哭就有大人来抱他习惯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