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禅位给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历史真相是怎样呢?

归政后,凡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

乾隆60年,乾隆皇帝为了不超过自己爷爷的在位时间,决定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嘉庆。这是乾隆皇帝传位给嘉庆时对他说的话。求此时嘉庆皇帝的心理阴影面积。由此话可见,嘉庆即位后并没有掌握实权,朝政依旧由乾隆把持。乾隆画像

乾隆退位后,又当了三年的太上皇。在这三年里,乾隆帝以自己帮忙指点嘉庆以避免将来亲政时犯错的名义,继续把持朝政。嘉庆帝上朝只能旁听,因为乾隆依然坚持上朝。在朝堂上遇到大事都由乾隆决断,嘉庆只能为一些小事拿自己的主意。凡是朝廷下发文件需要玉玺的时候,得去找乾隆要,别人虽然是太上皇了,可就是不交出玉玺!而且在朝臣当中,依然是以和珅为首的亲乾隆派所主导,这更加架空了嘉庆帝的权利。所以外乾隆当皇帝的三年里,嘉庆就是个傀儡,他自己暗地里都说,登基不与大宝,这还当什么皇帝!可见嘉庆心中是极其郁闷,敢怒不敢言的。嘉庆画像

好不容易等到乾隆死了,嘉庆掌权,立马拿和珅开刀,肃清了乾隆残留下来的势力。但是嘉庆并没有像乾隆想的那样有能力做好皇帝,在位期间很平庸,并没有很大的成绩,甚至清朝在他手上开始走下坡路。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有时候执着地坚持还不如放手。

乾隆禅位给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历史真相是怎样呢?

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已经84岁的乾隆皇帝突然心血来潮地决定册封已经35岁的儿子永琰为皇太子。

为什么说乾隆皇帝是突然心血来潮呢?

他是一个贪恋权力的皇帝,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皇权所带来的快感,虽然已经当了60年的皇帝,但是只要不是被迫的话,他绝不可能主动将皇权让给别人,即便这个人是自己的儿子。

可是,他在无聊的时候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康熙爷爷才当了61年的皇帝,我已经当了60年的皇帝了,再当下去的话岂不是要和爷爷平起平坐,或者盖过爷爷了?这不行,我不能对不起爷爷,我得尊敬他老人家。

所以,乾隆皇帝突然决定立永琰为储君,然后迅速禅位给永琰,原因便仅仅是因为不想自己当皇帝的时间超过他的爷爷康熙皇帝。

乾隆皇帝虽然禅位给了永琰,自己也当起了太上皇,可是,他会甘心退居二线,老老实实地将皇权交割给永琰吗?

显然不会。

他在勤政殿召见了皇室宗亲和朝中的王公重臣,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了诏书:“立皇十五子嘉亲王为皇太子,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

当时的嘉亲王永琰虽然早便从和珅的口中得知了乾隆已经拟诏册立自己为储君的事,但是,此时在所有人的面前,听到乾隆皇帝亲口说出此事,他心中还是激动万分,终于等到你了,我梦寐以求的皇位。

虽然心中颇为激动,可脸上还是得作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所以永琰诚惶诚恐地向乾隆皇帝表示,哎哟,儿子可不敢呀,您正值春秋鼎盛呐,更何况,朝廷一日也离不开您呀,所以,儿子恳请您等过了100岁再归政给儿子吧!

乾隆六十年的乾隆皇帝84岁,如果要等到100岁再归政的话,岂不是说自己还能掌权16年?这个儿子,太懂事了!

只不过,诏书毕竟已经宣布了,纵然皇太子永琰带头请求乾隆皇帝等过了100岁再归政,他也不好意思打自己脸不是?所以,皇位还是禅给永琰了。

永琰一看乾隆皇帝没有顺势答应他的请求,心里也松了一口气,没有意外的话,皇位已经安安稳稳地落到他的手上了,但是他还没开心多久,一盆冷水便狠狠地泼到了他的头上。

乾隆皇帝在六十年九月宣布册立永琰为皇太子,第二年禅位。

可是,仅仅过了三个月,也即到了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乾隆皇帝突然又发布了一个命令:“朕於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俱书太上皇帝,其奏对称太上皇。”

嘿嘿,儿子呀,你不是说要让我过了100岁再归政吗?好啊,朕满足你!以后但凡有官员上奏什么事,统统送过来给朕,唔,朕现在不是皇帝了,奏疏中便称朕为太上皇吧!

嘉庆皇帝瞬间傻眼了,什么,还能这么玩?姜,果然是老的辣,原本只是想表表孝心,顺便玩玩以退为进的策略,没想到最后却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如此一来,嘉庆皇帝便等于成了一个“傀儡皇帝”,因为乾隆皇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朕只让位,但不让权!

嘉庆皇帝对此只能在心中无奈地感叹,行吧,您怎么高兴怎么玩吧!

乾隆皇帝虽然在乾隆六十年禅位给嘉庆皇帝,但实际上他一直紧紧地抓着皇权不放,嘉庆皇帝只是一个空壳。

嘉庆皇帝这个皇帝当的也很小心翼翼,喘口气也得偷偷摸摸的,没办法呀,权力几乎全在乾隆皇帝的手上,他真要敢惹乾隆皇帝生气了,万一乾隆废了他怎么办?

不得不说,乾隆确实有这个能力。

所以呀,嘉庆皇帝也只能好好地忍着,反正已经等了几十年了,不在乎再多忍几年,这也算是嘉庆皇帝的一个小优点或者小聪明吧。

从嘉庆元年正月到嘉庆四年正月,嘉庆皇帝这一忍便是三年,好在乾隆终于撑不下去了,在养心殿咽了最后一口气。

嘉庆心中憋着的这口气总算是吐了出来,三年了,当了三年的“傀儡皇帝”呀,搁谁谁能开心?

乾隆没有禅位还好,禅了位却还抓着权不放,说嘉庆心里没有怨气的话,谁会信?

为了泄一泄心中的怨气,乾隆皇帝驾崩之后过了半个月,嘉庆皇帝便迫不及待地拿乾隆的宠臣和珅开了刀,宣誓自己拿回了皇权,也趁机发了一笔横财。

嘉庆皇帝心里美滋滋呀,自己总算不是一个只有空壳的“傀儡皇帝”了。

乾隆禅位给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历史真相是怎样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乾隆为什么要决定禅位。

乾隆不愿超过自己的爷爷康熙。在这一点上,乾隆有自知之明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执政的年龄不愿意超过自己的爷爷。在《清高宗实录》里面,乾隆就明确说,当我即位的时候,我就曾经焚香祷告,如果我能统治六十年,我一定会在八十五岁的时候“退休”。

应该说,乾隆在这一点上是有自知之明的。乾隆曾经在一份上谕里面也说,我害怕等我老了,我的神智就不清醒了,没有办法治理国家,因此,到了那个时候,我还不如主动禅位,将位置传给后继者。

乾隆曾立过两次太子,结果太子都因病而死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第二个问题,乾隆为什么会将自己的皇位传给嘉庆皇帝呢?

嘉庆皇帝,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个儿子——永琰。乾隆皇帝一生虽然生过十七个儿子,但是活下来的并不多。

到了他决定立储的乾隆三十八年,已经有十个儿子亡故了。

乾隆年轻的时候,乾隆是想立大阿哥永琏为皇太子。永琏的母亲就是赫赫有名的富察氏,孝贤皇后。结果,永琏十岁的时候就病死了。

乾隆伤心的不得了。后来,乾隆又立了富察氏的二儿子永琮为皇太子,结果永琮两岁的时候就死了。乾隆悲痛欲绝,可能觉得自己立谁,谁就死。

后来,孝贤皇后去世,乾隆与孝贤皇后非常恩爱,这自然让乾隆内心异常难过,看什么都不顺眼。

结果,乾隆将孝贤皇后的棺椁运送回北京(皇后死于南巡路上),看到了跪在地上迎接的大阿哥和三阿哥,就特别不顺眼。乾隆立即对大阿哥说,这回你高兴了吧,皇位以后就是你的了。

大阿哥一脸懵逼,这话从何说起。乾隆后来还直接发布上谕,说大阿哥、三阿哥看到皇后去世,没有哀痛神情,毫无人子知心,这两个人肯定不能承继大统。要不是看在你们是朕的儿子,朕就杀了你们。

由于受到惊吓,大阿哥不久就病死了。乾隆又后悔了,觉得自己冤枉了大阿哥。但人死不能复生,随后乾隆决定,先不立储了,等到自己老了再说,并且效仿雍正,将后继者的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于是乾隆一朝,都没有发生康熙晚年阿哥的权力之争。

矬子里拔将军:选嘉庆当皇帝,实在是无人可选

可乾隆老了之后,乾隆发现,自己能够选择的儿子非常少,可以选择的只剩下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身体有残,肯定不行。皇十一子永瑆喜欢书法,画画,尤其是喜欢画扇面。乾隆认为,皇十一子永瑆附庸风雅,忘了满洲人的尚武之道,于是就不在考虑之中。

最后则是皇十七子永璘。永璘年龄太小,而且永璘也知道皇位不会砸到自己头上,也就行为放荡,每天跟贩夫走卒在一起大口喝酒,大块吃肉。

可以说,乾隆选择皇十五子永琰,完全是“矬子里拔将军”。永琰没什么天赋,但学习刻苦认真,作风正派,而且孝顺,于是乾隆皇帝决定,就选他吧。

乾隆退位仍不放权,疑神疑鬼,还处置了几个官吏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举行了禅位大典,皇十五子正式成为了嘉庆皇帝。但是,乾隆意识到,自己也不能完全退位,权力这个东西,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

老年乾隆有了疑心疑鬼的毛病,有一次,刑部的一个案件没有处理好,乾隆非常生气,就说你们是不是以为我要退位了,所以就不好好工作,企图蒙混过关?我即使归政,我也不会置天下于不顾。

由此可见,乾隆还是想把持朝政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筹备禅位大典的时候,乾隆说,以后我就是“太上皇”了,但是我仍旧称“朕”,发布的上谕改叫“敕旨”,新皇帝叫做“嗣皇帝”。

在给皇帝写奏章的时候,遇到“天”“祖”等字,都要高两格抬写,“太上皇”要高八格抬写,“皇帝”则高两格抬写。

后来,湖广总督估计是忘了新的写作样式。乾隆非常生气,说朕虽然退位了,但是国家事务,朕仍旧亲理,奏章我也都会亲自看的,皇帝只是在我身边进行学习。你这么写,要交部议处。果然,这个湖广总督因此获罪。

由此可见,嘉庆皇帝完全是个摆设。

嘉庆忍辱负重,事事都求教于乾隆和和珅

嘉庆皇帝只好忍辱负重,等着自己的父亲去世。

史料记载,三十六岁的嘉庆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早上晚上给请安,然后阅读奏折,出席活动。对于任何事务,他都不做主,只说一句“听皇爷处分”。乾隆笑,他就笑。乾隆摆酒宴,嘉庆就站在一边,恭敬站立。

即使嘉庆的皇后去世,嘉庆都不敢按照皇后之礼下葬。只是简简单单处理了,以免让乾隆疑心。

在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里,所有官员的升迁任免,都掌握在乾隆手里。比如,嘉庆二年(1797年),乾隆将江西巡抚革职,任命一个候补官员到福建巡抚上任等等。

各个地方赋税的蠲免,也都掌握在乾隆的手里。

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清王朝还发生了湘黔苗民起义和白莲教起义。乾隆亲自安排镇压大军,发布军事命令。

最终,乾隆没有看到白莲教起义被镇压,带着遗憾而死。

乾隆活着的时候,甚至还让和珅盯着嘉庆。和珅自然知道乾隆年龄大了,必须要控制嘉庆。于是,处处阻止嘉庆发展自己的势力。比如,让乾隆罢黜嘉庆的师傅朱珪等。

乾隆活着的时候,嘉庆也只好忍气吞声,表面上对和珅非常信任,“惟和珅是听,以示亲信,俾不生疑惧”,甚至扬言要“以和珅治天下”。

和珅很满意,以为自己降服了嘉庆。让和珅做梦没想到的是,乾隆一死仅仅半个月,嘉庆就将和珅逮捕,抄家,最后一条白绫将其处死。

嘉庆可算出了一口恶气。

乾隆禅位给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历史真相是怎样呢?

乾隆六十年底,已经当了六十年皇帝的清高宗爱新觉罗 弘历传位给太子颙琰,大清国正式改元嘉庆。弘历从皇帝的位置上退下来,又当三年多的太上皇,直到嘉庆四年正月去世。

权力这东西,是世间最好的兴奋剂,谁得了,都不会轻易放弃。除非外在压力之下,自己保不住权力了。才不得不放手。乾隆在退休之时,还是牢牢把着朝廷大权,当时身为太子的嘉庆皇帝,虽然已经三十六岁,但他没有李世民那样的能力,能把权力从自己父亲的手里夺过来。可是乾隆还是禅位给儿子,自己做了太上皇。

乾隆只所以这样做,与自己与他的祖父康熙以及自己早年所说的一句话有关。康熙皇帝大概是大清王朝历史上最厉害的皇帝。按封建社会的规制,王朝的第一代皇帝具有开创之功的,称为“祖”,其余的称为“宗”,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祖宗”,“祖”有功,“宗”有德。康熙做为清朝第四代君主,入关后的第二代,死后能称“圣祖”。可见他在大清王朝的地位。康熙的一生,为大清王朝政权在中原的确立和巩固,做出了具大的贡献。清朝的后代君主提起康熙,都充满敬仰之情。乾隆也是如此。

乾隆皇帝继位的时候,把自己的祖父康熙拿出来,做为自己的榜样。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享年六十九岁。在中国历史的帝王中,不断享国时间长,而且年近七十,也算是高寿。乾隆登基的时候说,自己登上皇位之后,向祖父学习,但在位时间决不超过康熙,只干六十年。在当时,乾隆其实是耍了个小聪明。康熙是八岁登基,去世时不到七十。而乾隆上台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六岁了。假如干满六十年,他已经八十五六,快九十了。他没想到自己能活那么大的年纪。谁知造化弄人,干满六十年后,八十六岁的乾隆依然身体健康,精神不错。这时,他自己就陷入了两难之中。退位吧,放不下手中的权力。不退吧?有违自己当初的诺言和明君圣主的形象。思来想去,还是退了吧。于是,一咬牙,便把位置交给嘉庆了。

位置虽然交了,但权力并没交。他自己一直干到乾隆六十年十二月,才把位置交了。可见心中有多么不舍。交了位置之后。权力却没有放,清史说,“军国重务仍奏闻,秉训裁决,大事降旨敕。宫中时宪书用乾隆年号”。也就是说,朝廷中的大事,嘉庆皇帝是没有权力处理的,必须要请示太上皇之后,才能决定。这时的嘉庆是标准的儿皇帝。最奇葩的是,大清朝全国都已经进入到嘉庆元年了,皇宫之内的年号还是乾隆六十一年。可见乾隆内心多么的不情愿。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王朝新气象。但嘉庆朝有点例外。一朝天子虽然换了,但一朝臣却换不了。只能用新瓶装着旧酒。其中的代表人物,当然就是和珅。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宠臣,乾隆虽然退位了,朝廷的一切事务还是要按乾隆的意思来办。谁最能了解乾隆的心事,肯定是和珅。所以,在嘉庆四年正月乾隆去世之前,大清王朝的朝廷里,身为皇帝的嘉庆,还没有大臣和珅权力大。朝廷中,嘉庆与和珅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在乾隆刚刚去世,嘉庆立马把和坤拿下,并处死。

和珅的结局,与乾隆退位当太上皇有直接关系。原因很简单。假设乾隆当初没有说过只干六十年的话,也就不用退位当太上皇。乾隆不退位,和珅就直接为乾隆打工,和嘉庆之间,不会产生太多的利益冲突。现在,乾隆退位了,和珅处于尴尬的地位。他成了嘉庆的臣子,却为乾隆干活。任何处在这种状态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的。

假如乾隆不退位,等他死了之后,和珅免不了最终还是要下台,但未必会那么惨。原因是新皇帝上台时,有一系列的事情要办,这些事情无一不要依靠老皇帝的班底。等到一切安排妥当,怎样也要一两年之后。这时,和珅没有靠山,办事时只能按新皇帝的旨意行事,与嘉庆的冲突也不会那样激烈。当然,这一切,只是假设。假设大多不会成立,历史只能是他本来的那个样子。所以,和珅也只有被杀这一条路。这是他为乾隆轻易许诺所付出的代价。

乾隆禅位给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历史真相是怎样呢?

1796年,乾隆下诏退位,其十五子爱新觉罗永琰登基,取年号为嘉庆,乾隆成为太上皇,与赵构不同的是,乾隆退位但是没有退权,在长三年半的时间内,乾隆依旧成为清王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那么,既然不想着放权,又为何将皇位禅位给自己的儿子呢?

1、太上皇介绍

我国历史上,存在着几十名太上皇,当然成为太上皇的原因不同。有的是被后世追封,例如老子、秦始皇的父亲以及朱元璋的父亲等;有的是被迫无奈成为太上皇,例如李渊、司马衷与朱祁镇等人;有的是自己退位成为太上皇,例如转嫁责任的赵佶、杀害岳飞的赵构、以及为了兑现其年轻诺言时候的爱新觉罗弘历等人。

被追封的以及被迫无奈退位的太上皇,当然没有实权,而被迫无奈成为太上皇,往往在屈辱中去世,例如李渊与李隆基等人。

而主动退位的皇帝,是否有实权,还是看太上皇的意愿。例如赵佶,将皇位交给自己的儿子之后不久,国家就被金朝灭亡,当然没有实权。

56岁的赵构,在退位之后,声称自己颐养天年,不再过问政治,虽然赵构在25年太上皇岁月中,偶尔干预一些人事任免,但是大权完全被其养子以及后来的继承人所控制,例如其养子为岳飞平反以及北伐等,赵构完全没有过问。

而乾隆退位为太上皇之后,仍然牢牢的把握着皇权,永琰只不过是他的代言人罢了。

2、乾隆成为太上皇时候的政治危机

乾隆成为太上皇,虽然清朝还是在鼓吹天朝上国,但是已经面临着危机四伏的局面。

一是乾隆年轻时候的承诺,具有乾隆在与大臣谈论康熙帝的时候,乾隆感慨其爷爷取得丰功伟绩,说了一堆的奉承话语。

最后说自己没有德与能在皇位年限上超越自己的爷爷,因为古代具有人活七十古来稀的规律,而古代的皇帝寿命一般都不是太长,活到七十的屈指可数,而乾隆继位时候已经25,如果在皇位上60年,那么其寿命达到85,这已经超越了古代任何皇帝的寿命了。

但是乾隆会养生,寿命比较长,在85岁的时候,依旧不糊涂。为了兑现君无戏言的承诺,乾隆下诏退位,当然没有将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

二是清朝危机四伏,虽然乾隆帝自诩十全武功,但是在乾隆末期,土地兼并非常严重,朝廷腐朽,因此清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是在退位时候,四川与湖北地区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八旗军前去镇压,结果节节败退。在镇压白莲教起义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八旗军已经走向没落了。乾隆皇帝学宋徽宗,在危机时刻,将皇权让位给自己儿子。

三是北部湾战役,法国对于北部湾地区垂涎欲滴,先后向清军多次挑衅。尽管清朝宣布抵三是北部湾战役,法国对于北部湾地区垂涎欲滴,先后向清军多次挑衅。尽管清朝宣布抵抗法国取得了胜利,但是清朝损失非常的惨重。在这场战役结束之后,拿破仑感叹道,清朝是一个熟睡的狮子。

在乾隆成为太上皇之后,仍然牢牢的掌握着大权。嘉庆虽然坐在龙椅之上,但是没有一点儿实权。决策等都由乾隆制定,而嘉庆只要有一点想要夺权的意思,就会被乾隆大声呵斥,成为这样的皇帝,嘉庆自然非常委屈。不仅如此,嘉庆还受权臣和珅的欺负。

而和珅成为了首席大学士与军机处大臣,权倾天下,即使嘉庆帝也要对于和珅毕恭毕敬。当然嘉庆对于和珅的飞扬跋扈非常的反感,嘉庆越是对于和珅谦卑,和珅越是得意忘形,甚至骑马到圆明园等。这也为嘉庆后来除掉和珅埋下伏笔。

乾隆禅位给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历史真相是怎样呢?

作为一个天秤男,乾隆是一个超级自恋的皇帝,其在位期间曾号称“本朝无能臣”,一切都必须是自己说了算。(国有乾隆,谷不生虫)

说实话,乾隆的命真的很好。在他上台时,他的亲爹雍正就早把身边所有政敌全部除掉了。并且为了给乾隆铺路,雍正甚至将自己的亲儿子,乾隆的亲哥哥弘时给废为庶人,而弘时最后死的也是莫名其妙。

由此可见,为了能使乾隆顺利接班,雍正不惜大开杀戒。

除此以外,得益于雍正的勤恳,乾隆继位时国库存银已经达到了3500万两,而在他执政的前半段时间内,国库存银更是一度高达7000多万两。拿着这么多钱,乾隆心中自然燃起了建功立业的雄心。

手中有钱,外加自己的地位也非常稳定,乾隆开始寻思开疆扩土。而此时恰逢新疆的准噶尔汗国爆发内乱,乾隆趁机派大军一举灭掉了准噶尔汗国,将整个新疆纳入清帝国的版图。

平心而论,平定准噶尔的战争确实非常辉煌,但这个功劳不能只记到乾隆头上。因为平定准噶尔是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完成的,若没有爷爷和老爹持续伤害输出,乾隆也不可能一击收掉这个人头。

在乾隆晚年,他给自己总结了十大功绩,例如:拿下新疆,驱逐廓尔喀,征缅甸,征安南,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平定大小金川。鉴于自己的赫赫战功,乾隆晚年称自己是“十全老人”,自恋程度可见一般。

当然,乾隆也不是没有崇拜的人,乾隆对外一直表示自己非常崇拜圣祖康熙皇帝。早在乾隆继位之初,他就曾立誓:圣祖皇帝在位61年,我在位期间绝对不敢超过圣祖。

乾隆登基的时候刚刚25岁,如果要超过圣祖康熙,乾隆至少要活过85岁!常言人过七十古来稀,古人寿命能达到70岁就很不容易了,清朝的前几位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都没有活过70岁。

在这里面,康熙的寿命算是比较长的,但其终年也不过68岁。康熙之所以能在位长达61年,主要因为康熙8岁就登基了,因此在位时间非常长。

很显然,乾隆在许下这个心愿的时候绝对没有想到自己能活过85岁,但乾隆偏偏就活过了85岁,他驾崩时88岁(虚岁89),寿命是清朝历代皇帝之首,如果不退位的话,他的在位时间将长达63年!

如此一来乾隆的在位时间就铁定超过了康熙,这显然违背了自己当初的誓言。于是到乾隆六十年时,这位十全老人只能将皇位禅让给儿子嘉庆。

公元1796年正月初一,在位60年的乾隆帝于紫禁城举行禅位大典,嘉庆皇帝即帝位。当天乾隆帝亲临太和殿向嘉庆交付传国玉玺,而嘉庆则尊封乾隆帝为太上皇。

按理说在退位之后,国政就应该彻底地交给嘉庆皇帝了。但退位原本就不是乾隆的本心,他又怎么可能轻易放权呢?

在乾隆退位的这三年中,帝国的军政大事依然是交由乾隆自己来掌管,当时重要的奏折都要分成两份,一份给皇帝,一份给太上皇,在紫禁城内部也继续使用乾隆年号。

对此嘉庆皇帝只能是夹着尾巴做人,他在太上皇是毕恭毕敬,而对乾隆的宠臣和珅也是礼敬有加,直到三年后乾隆宾天,嘉庆皇帝才真正的君临天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