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明明做过明朝皇帝,为何不能葬进皇家帝陵?
有一种痛,叫死了还在痛。
也许这就是朱祁钰的感受吧。
一个关于兄弟反目的故事,起于一场战争。
我不想当皇帝,是别人逼我的!那时候还是朱祁钰的哥哥明英宗当皇帝。有一天,明朝的邻居瓦剌不老实了,来攻打明朝边境,明英宗很恼火,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可是王振不会打仗还瞎指挥,结果悲剧发生了,明军大败,明英宗被瓦剌抓走了。明朝大乱,国不可一日无主啊,于是留守京城的大臣于谦力排众议,决定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钰很惶恐,本无心当皇帝,更何况在此危机时刻,当即表示不干。于是大臣们苦口婆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朱祁钰无语,无奈登上皇位了。朱祁钰影视人物图
我想当皇帝了,可是却被我哥哥赶下台了。大权在握之后,朱祁钰感受到了当皇帝的乐趣。可是突然有一天,敌人瓦剌居然把明英宗给还回来了。朱祁钰很害怕,他不愿拱手让出帝位,也不愿杀了自己的哥哥,于是他把自己的哥哥软禁起来了。有时候心慈手软未必是好事。阴谋支持明英宗的人一直存在,就在朱祁钰生了一场大病的时候,支持明英宗复辟的大臣忽然造反,重新将明英宗送上了皇位。朱琪钰就这样丢掉了自己的皇位。配图
到死都不让我以皇帝的身份下葬帝陵吗?明英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明英宗复辟之后,痛斥自己的弟弟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把他废为藩王,并软禁起来。本来朱祁钰就有病,不久就郁郁而终。朱祁钰本以为当不成皇帝,起码可以以皇帝的身份葬入祖坟吧。可是它哥哥对他的恨太深,并不愿意让他进入祖坟,而是以亲王的规格把他葬在了北京西山。朱祁钰就这样成为明朝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在明帝陵的皇帝。
故事就这样以朱祁钰丢失帝位和丧失葬入祖坟资格的方式收尾了。明十三陵
有时候,生在帝王家也未必是好事,伦理纲常被任意揉捻。生为皇帝,到死却不能埋在祖宗身旁,何其悲哉!
朱祁钰明明做过明朝皇帝,为何不能葬进皇家帝陵?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白几个名词:景泰帝、郕王、代宗,这三个称谓都是称呼一个人——朱祁钰。
景泰帝朱祁钰在明朝是个非常特别的皇帝,感觉整个大明王朝的皇位传承都是一脉相传,到他这里是横插了一杠,最后这个皇帝位置从哪里来的,还得回到哪里去。
其实这是个很悲伤的故事。明英宗朱祁镇登基的时候年纪很小,只有9岁,一直跟他一起玩的就是他的弟弟朱祁钰,这哥俩从小关系就非常的好,虽然不是一个妈生的,但比亲妈生的关系都要好,以至于他们成年后,朱祁镇当着皇帝,而且还是亲政皇帝,按照祖宗规制,弟弟朱祁钰是藩王,应该在成年后就任封地,没有皇帝诏令不得进京的。
可是这哥俩关系是在太好了,特别是当皇帝的哥哥朱祁镇非常舍不得弟弟朱祁钰离开他,就一直拖着没有催促朱祁钰就藩。
在当时皇权社会里,兄弟之间的感情能达到这个程度的还是很少的,历来都是兄弟相防,兄弟相残的,毕竟皇帝那个位置实在太有诱惑力了。
这哥俩就这么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在京城里过着舒坦日子,朱祁镇也不担心他弟弟觊觎他的皇位;朱祁钰更没有那个心思去想着哥哥的那把椅子。
直到那一天,明英宗听信太监王振的谗言,决定御驾亲征蒙古瓦剌。明英宗朱祁镇的御驾亲征到土木堡就戛然而止了,因为蒙古瓦剌给他挖了个大坑,不但坑死了大明的几十万精锐大军,而还把大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明英宗朱祁镇给俘虏了。
这种丢人现眼的事儿别说明朝没有发生过,就整个中原王朝几千年来,也就宋徽宗父子俩丢过那人。
皇帝被俘,精锐别灭,瓦剌就要打进北京城了,此时的朝廷是一片混乱,官有点大的,有点能力的大臣基本都在土木堡暴尸呢,剩下的大臣们基本六神无主,嚷嚷着迁都南京,以避瓦剌的锋芒。
此时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稳住了大局,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另立新君,这一招非常高明。我们都当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殉国了,咱们重新立个皇帝,这就完美的解决了最高决策权在敌人手上的尴尬。
在太后的主持下,大家一致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史称景泰帝。难道朱祁镇没有儿子吗,为什么一定要立他弟弟为皇帝呢。
瓦剌都要打进北京城了,咱们立个几岁的娃娃能顶个啥用,情况危急,为了保住大明,找个成熟的吧。于是朱祁钰就白捡了皇帝当上了,开始,他说他给哥哥把位置看着。
这朱祁钰当了皇帝了,第一件事情肯定就是抗击瓦剌啊,景泰帝朱祁钰非常的称职,也有担当,重用了当时的力挽狂澜之臣——于谦,君臣一心,不但保住了北京城,还把瓦剌打得灰溜溜的逃回了漠北。
瓦剌打跑了,朱祁钰就安心的当起了皇帝了,毕竟他的哥哥此时还在漠北喝羊奶,吹北风呢,能回来的可能性比较小,这人一旦有了权力了,心态就是变化的。朱祁钰就起了变化,他不希望他的哥哥回来了,从此刻起,这哥俩亲密无间的感情就在那龙椅上彻底破裂了。
朱祁钰越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偏偏发生了,哥哥朱祁镇居然被放了回来。景泰帝朱祁钰没有办法,让位给哥哥吧,自己舍不得;杀了吧,说不过去。得了,让他在深宫里呆着吧,于是朱祁镇就入住了"南宫"。
没几年,景泰帝病重了,朝中的石亨等人居然在继位不明朗的情况下,私自把软禁在南宫的朱祁镇给放了出来,并发动了政变。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了。
这哥哥又东山再起,再次登基当皇帝后,就开始了清算,杀了当时最大的功臣于谦,把已经死了景泰帝废了皇帝号,封为郕王。
当时景泰帝刚死,其实是有帝王陵寝的,可是这刚废了帝号,改为亲王爵位了,肯定不能僭越使用皇帝陵啊,于是就在西山的另外一处修了个简易的墓地给安葬了。
朱祁镇因为被囚南宫之事,对自己的弟弟感情迅速转变,甚至达到了厌恶的程度,所以就更加不可能以皇帝之资安葬自己的弟弟了。
至于明代宗这个皇帝的专门谥号,还是大明王朝灭亡了,南明那个小王朝给追谥的。其实追谥朱祁钰也是为了当时南明王朝的合法性,都在于那个"代"字上。
朱祁钰明明做过明朝皇帝,为何不能葬进皇家帝陵?
明朝自南京迁都北京后,从成祖开始,历代皇帝驾崩后绝大多数都葬于昌平天寿山麓,因总共有十三座帝陵,故有“十三陵”之称。之所以选址天寿山,是因为这里山势延绵,“龙脉”旺盛,简直是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出于风水学和遵从祖制的考虑,定都北京的十四位明朝皇帝中,有十三位死后葬于此处。
那么问题来了,那唯一的“特例”是谁?他因何“另类”地没有葬在天寿山?得此“殊荣”的主角虽非明英宗,但一切还要从明英宗失败的“御驾亲征”讲起。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权臣也先率重兵大举内侵,大同前线告急,英宗在大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决意“御驾亲征”。临行前,英宗立年仅2岁的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由异母弟朱祁钰负责留守。一切安排停当后,英宗遂率精锐20余万“亲征”,从军者包括朝中几乎所有的王公重臣,场面声势极大。
此次出征,由于准备仓促、组织不当,大军出发不久便自相惊乱,还没到大同时便出现缺粮现象。到达大同后,王振获悉前线惨败的消息后大恐,又劝说英宗撤出大同返京。最初,王振想从紫荆关退兵,以便途经老家蔚县,借此在家乡父老面前风光显摆一番。但中途又担心行军可能会毁坏蔚县的田园庄稼,于是再改道东行向宣府行进,以致耽误行程,被瓦剌军追击。英宗一行从宣府南撤,结果在怀来土木堡遭遇瓦剌军包围。
土木堡没有水源,加之军中缺粮,20余万明军陷入饥渴状态中,还没开战心理防线便已崩溃。此次遭遇战,明军死伤者占总数的80%多,几乎全军覆没。“王牌军”三大营主力被消灭殆尽,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而文武重臣死伤者亦有数十人,罪魁祸首王振则被护卫将军樊忠锤杀。更要命的是,英宗本人被瓦剌俘虏,作为对方进犯京师的“挡箭牌”。
消息传到北京,城中立时炸开了锅,留守的王公大臣如丧考妣,惶惶然不可终日。幸好兵部侍郎于谦头脑清醒,在奏请皇太后立留守朱祁钰为监国的同时,极力反对迁都,力主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勤王”。在于谦的辛苦经营下,明军艰难地击退瓦剌包围军,使得京师化险为夷。北京保卫战胜利后,也先贼心不死,把英宗当做割地求财的“筹码”,不断地对明朝进行勒索,期冀获得战场上不能得到的胜利。
于谦等人为打消也先的妄念,率大臣拥立监国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景帝,对英宗的安危的听之任之。也先计划落空,手里的“王牌”变成了累赘,于是派人南下求和,愿意释放英宗回朝。可是也先愿意放人,但景帝却不愿接收,但碍于天下舆论汹汹,只好派杨善等人前往瓦剌探望英宗,但绝口不提迎回之事。结果杨善等人到了瓦剌后,自作主张改为迎驾,再次利用舆论的力量迫使景帝就范,无奈只能允许兄长回国。
自古皇权之下无亲情。景帝既然已经登上皇位,那么对他来讲,让英宗死在瓦剌、烂在漠北才最符合心意。但如今杨善自作主张给他带回一个“烫手山芋”,景帝又急又气的心态可想而知,他既不可能让英宗复位,又不能背负弑兄的骂名,思虑再三,将英宗尊为太上皇,并软禁在南宫,派人严加看管。不仅如此,他还废黜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期冀让皇位在自己这一支传承下去。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见济只当了一年太子,便于1453年夭折,年仅5岁。景帝哀恸过度,4年后也病倒在床,眼瞅着有进气没出气,离大限不远。此时,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及大太监曹吉祥等人见江山后继无人,于是便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英宗复位。英宗复位后半个月后,才想起兄弟景帝还没死,于是便废黜他为郕王。又过了近一个月,景帝终于咽气。
景帝虽死,但曾饱受囚禁之辱的英宗仍不解气,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不仅废除他的帝号,而且还赐恶谥为“戾”,按亲王礼仪葬于西郊金山,而非祖陵万寿山。景帝朱祁钰因此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皇帝。
景帝的葬所即今景泰陵,位于今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军科院干休所院内,原名郕王墓。等到景帝之侄、英宗之子朱见深(即明宪宗)即位后,才又恢复叔父的帝号,并将郕王墓改扩建为皇陵。到了嘉靖年间,又改建陵碑,并易绿瓦为黄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革文运动中,景泰陵遭到破坏,陵冢被平毁,陵碑被推倒,建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1979年后才又重新进行修复。
朱祁钰明明做过明朝皇帝,为何不能葬进皇家帝陵?
众所周知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但却只有十三陵,少了的三位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和明代宗朱祁钰。
朱元璋去世时明朝的都城还是南京,所以他葬在了明孝陵;朱允炆是死是活都不清楚,也没陵寝;唯独朱祁钰,是实实在在的皇帝,死得明明白白,在北京,但没进皇家帝陵,而是以亲王礼下葬,他给自己修的寿陵百余年后被一月天子朱常洛入住,也就是现在明十三陵中的庆陵。
朱祁钰的上位,多少有些运气的成分,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在大哥朱祁镇活得好好的情况下,基本没有即位的可能,在朱祁镇登基后,他也很识相地当着自己的郕王。
然而朱祁镇自己作死,在太监王振的劝说下决定御驾亲征,主要是二十几年前的永乐帝朱棣就喜欢打仗,五征漠北,纵横草原。二十出头的朱祁镇血气方刚,被王振一说,瞬间脑袋发热,要亲自出马。
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率军出征,结果爆发土木堡之变,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瓦剌长驱直入,直逼北京。
消息传回,朝野震惊,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户准备转移财产,个别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
面对如此危机,朝堂之上对是"战"还是"迁"开展了纷争。在于谦等人的极力支持下,朝廷决定战。
于谦、王文等人一方面筹划战事,一方面为了防止瓦剌以明英宗做盾牌,上书皇太后,请求立朱祁钰为帝。
因为朱祁镇的儿子实在太小,局势又这么危急,孙太后同意了,于是朱祁钰被群臣拥立为帝,改元景泰,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瓦剌很快发兵攻打北京,在于谦等人的努力下,北京保卫战最终取得胜利,瓦剌退却。
瓦剌还想用明英宗骗点钱,但是明朝边将却一点钱也不给,按照常理,瓦剌一怒之下,应该把明英宗杀了才对,但是明英宗个人魅力超群,竟然跟瓦剌首领太师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成了好朋友,在他的帮助下,明英宗竟然活了下来,并于一年后回到北京。
对于哥哥的回归,朱祁钰很不爽,毕竟突如其来登上皇位,大权在握的感觉实在舒服,朱祁钰也就不愿意放手。
朱祁钰很快就把朱祁镇软禁了,关在南宫,一锁就是七年。
七年里,朱祁钰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还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就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朱祁钰的老婆钱皇后只能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
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朱祁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就这样,朱祁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随着帝位渐渐巩固,朱祁钰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也做皇帝,于是他处心积虑废掉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为了换太子,朱祁钰可谓费尽心机,先是贿赂威逼朝臣,后是废掉了反对的皇后,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是立太子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了。
独子夭折,朱祁钰的精神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景泰帝病重,已无法上朝。石亨、徐有贞等人看到了朱祁钰的状况,聚在一起秘密策划,准备迎请朱祁镇复辟。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31岁的朱祁镇再次成为大明帝国的主宰,史称“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斥责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往彰闻,神人共愤”,将其废为郕王。
失去帝号的朱祁钰虽然重病,但仍然被迁到西内永安宫居住,两天后离世。
由于已经将朱祁钰废为亲王,而且朱祁镇也不承认他的皇帝身份,所以朱祁钰死后,其生前所建寿陵被毁,以亲王礼葬于京西金山景泰陵,而明十三陵位于天寿山,景泰陵离那里远着呢。
不过朱祁钰在危难之中即位的功绩还是有的,明英宗死后,即位的明宪宗以叔叔“戡乱保邦、奠安宗社”于国有功,追复其皇帝身份,改谥号为“恭定景皇帝”,接着命相关部门缮修陵寝,等级与皇陵相同。
嘉靖时期,景帝陵又有所改建,还把绿瓦统一换成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黄色琉璃瓦。但朱祁钰的遗体始终没有迁入十三陵原建的寿陵中,朱祁钰也成为明朝惟一不在十三陵安葬的皇帝。
百余年后,朱常洛即位29天驾崩,根本没修陵寝,大臣们就把寿陵拿来修修就用了,改名为庆陵。
朱祁钰明明做过明朝皇帝,为何不能葬进皇家帝陵?
皇帝不称朕,专注史评与时评
在明代历史上,朱祁钰真是一个尴尬的角色。
咋尴尬呢?听我简单说一说。
本来朱祁钰是蛮幸运的一位皇子。他和哥哥朱祁镇(明英宗)不是亲哥俩儿,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皇家过日子,甭说同父异母,就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往往也会为了权势反目成仇,斗得死去活来(瞧瞧雍正帝给他弟弟们改名猪、狗!)。可朱祁镇不是这样的人,他九岁就登基,青春年少,浪漫多情,不仅孝敬祖母张太后、母亲孙太后,对小他一岁的弟弟朱祁钰,也非常关照爱护。
(左为明英宗御容。英宗朱祁镇和他祖先一样,外形都“胖大多须”,与电视剧里的小生形象大为不同。景帝朱祁钰没有留下御容,但想来外形应与他哥哥近似。下图右应非景帝真容,但其状貌平庸,倒也与本人有几分神似)
如何见得英宗特别关照弟弟呢?
按照明朝制度,皇子封王后,必须离开宫禁,到王府居住,待稍稍长成,也就是十五六岁的样子,就不准再在京城居住,得奔赴封国了(称之为“就藩”“之国”),而且一旦离开京城,终身不许再回京与亲人相聚。这是一种很无情、无人道的制度,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皇子觊觎皇权,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可是朱祁镇心疼弟弟,可能也是为了照顾弟弟生母吴太妃的心情,他一直将朱祁钰留在京邸郕王府里,都22岁了,还没有之国就藩。
虽然没有具体材料做参证,但可以想见,正统年间,皇宫的气氛是相当和谐的,君臣母子夫妇兄弟,一派和气。
正因为住在京城,得地理之便,所以当哥哥在土木之变中被俘后,朱祁钰顺理成章地担起大任,先任“监国”,随后就被推立为皇帝,坐上了他哥哥留下的大位。
尴尬就来了!
(电视剧里的“小生”景帝)
朱祁镇被俘后,他自知皇帝是不可再做了,对于弟弟继承大位,宣布他为太上皇,他可能并无“鸠占鹊巢”的心理。但他在漠北瞎混了一年,天天吃苦,日夜想家,可弟弟就是不派人来接他,他心里的味道就难受了。
最后他回到北京,还是被瓦剌人死乞白赖硬送回来的,最尴尬的时刻就到了:已经一年没见的哥俩儿——皇帝与太上皇——在紫禁城东华门见面了。据记载,两兄弟没说一句话,彼此心照不宣,各自难为情也!
朱祁镇一回来,就被软禁在南宫,从此兄弟二人再未见过一面。
我很好奇的是,朱祁钰念于旧情,有没有那么一刻,动过想将皇位让还给哥哥的心思?在哥哥回来的六年多时间里,兄弟二人直线距离不过在里数之间,他有没有动过一次心,想去见见受苦挨憋的哥哥,说几句知己的话?
我想没有。
哥哥日子过得苦,零花钱都不够,还得受太监奴才的各种白眼!
权势就是这样无情。
过去朱祁镇不会防着弟弟,所以对弟弟多情;如今弟弟忌着哥哥,对哥哥就不能有情了。但几年里,弟弟不杀哥哥,大概除了弟弟为人孱弱外,还有过去兄弟情深的底子在。
可惜了,弟弟身子不好,没有儿子,他统驭臣下又乏“术”,结果在景泰八年正月的一夜之间,皇位“得而复失”。
此刻,哥哥见弟弟,弟弟见哥哥,掉了个位置,两头仍旧尴尬。
很快,这种尴尬就随着弟弟的死消失了。
朱祁钰死的“及时”,不免让人对他的死充满猜测,有说他本来就病重,再受一下打击,顿时呜呼哀哉的;也有说他本来病情好转,看看不死,却被哥哥派一太监将他勒死的。
朱祁钰死时,已被降封为郕王,身份不再是皇帝,而是王了,所以只能以“亲王礼”安葬。
朱祁钰得到的谥,是“戾”,从这个字足见他哥哥对昔日疼爱有加的弟弟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明代没有长大而夭亡的皇子,都葬在西山(十三陵里只葬帝后)。朱祁钰自然也只能在北京西郊的山上择一地而长眠。本来,朱祁钰是提前为自己修建了陵墓的(尽管他死时才30岁),但所营“寿陵”遭到毁弃(因为此陵是天子形制,而天子本人不能入葬,其他皇帝又不可能捡他这个“现成”,只能毁弃)。
西山之坟众多,往往没有事先营建,都非常简单。关于朱祁钰的坟墓形制,没有记载,但想来他身份特殊,是没有什么人愿意替他的身后之地操心的,“郕王坟”应该远远达不到亲王坟园的标准。
作为一个失去大位的皇帝,落得这样下场,并不奇怪。关于朱祁钰的葬地,值得一说的,是成化十一年十二月,他侄子宪宗皇帝朱见深,下制书说,先帝英宗是因为听信奸臣谗言,才削除了景帝帝号,但马上就后悔了,每每欲有所改正,可是为诸奸所格,直到去世都没完成心愿,于是“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恢复了叔叔的皇帝身份,改谥号为“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简称“景帝”。
王陵里的主人第二次做了皇帝,坟墓也沾光,宪宗虽然没有下令给郕王墓升格,加以帝陵之号,但敕令官府对其陵寝加以修缮——“祭飨视诸陵”,也就是祭祀参照帝陵的标准。
到底景帝是帽子掉了重新戴上的,且“景帝”与某某“宗”还是不同(代宗之庙号是南明时加的),所以景帝只能依旧默默地躺在西山,而没有资格迁葬到北京昌平的帝陵陵区。(皇帝不称朕答题)
朱祁钰明明做过明朝皇帝,为何不能葬进皇家帝陵?
朱祁钰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他死的时候已经不是皇帝,是郕王,按着亲王的标准下葬,自然不能进入皇陵。到了自己侄儿当了皇帝后,才给自己追了帝,但也没有庙号。1、一门多皇帝
朱祁钰的父亲是皇帝,哥哥是皇帝,侄儿是皇帝,自己也是皇帝。这样的并不多见。
在土木堡之变后,京师人心惶惶,国赖长君,所以郕王被众臣推戴即位。
在即位后,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明英宗的儿子继续为太子。通过战争打败了瓦剌。
(景泰帝)
之后做了两件事:一是明英宗回来后,安置在南宫;二是把侄儿换了,换成自己儿子当太子,之后儿子也病死了。
2、夺门之变夺门之变的成功让英宗成了史上最传奇的君主之一,即太上皇当了皇帝。
这场政变成功后,最重要的就是善后,封赏功臣,如曹吉祥、石总兵、徐有贞等;杀掉一些大臣,如于谦等。
(夺门之变)
最关键的善后是景泰帝,怎么办?他病了,病好了。这都不重要,重要是他得死。俩月后他死了。
3、安葬景泰帝的死让英宗更加安心;但景泰帝的死没让英宗怨气消除,南宫的七年太苦了。
专门下诏书指责其“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而且废除他的皇帝称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
(景泰陵)
看在兄弟的面子上,安亲王礼仪安葬在西山。自然不可能去了明十三陵。
朱祁钰因此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