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西汉是如何选拔官员的?
西汉那个时候没有科举考试,朝廷需要官员的时候才会不定期地通过各种方式选拔官员。西汉时期想要成为官员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寒门子弟,这主要跟西汉时选拔官员的方式有关。那么西汉时期是如何选拔官员的呢?
第一种方式是皇帝授权给部分大臣,让他们下令给地方郡县,按当时需要的人才类型由郡县来推荐候选名单,再通过中央组织的特定考试,合格的就授予官职。这种方式在那个时候叫做察举,也是最主要的选拔方式。这种选拔方式理论上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因为不管是寒门子弟或者是名门望族子弟都可以被选拔上。但是实际情况是,这种选拔方式选拔的人很少,而且由于是通过官员推荐这种方式,难免就会弄虚作假,很多寒门子弟失去了被推荐的机会。
第二种方式是皇帝如果听说或者查访到品学兼优,知名度很高的人,就会直接征聘这些人当官。通过这种方式被选拔的人最有前途,因为这种人时呗皇帝亲自看中地,一般都会留在还给身边任职或者被委以重任到地方当大官。
第三种方式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大将军,太傅这些顶级大官需要自己的属官的时候,有权利向皇帝举荐自己想要得人才。通过这种方式被选拔的官员大多数都是名门望族子弟,少数特别有才干得寒门子弟也会被举荐。西汉时的顶级高官多是名门望族,自然选拔官员时优先考虑自己得家族子弟或者与自己关系好的贵族子弟,择优想皇帝举荐。
第四种方式是有些人的父亲,兄弟是当官的,自己就有机会被推举当官。西汉时朝廷规定,二千担以上的官员,可以推举一位自己的家族子弟当官或者当储备官员。很显然,这种方式族寒门子弟没什么关系。
以上就是几种主要得选拔官员的方式,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式招聘官员,只不过数量就更少了。通过以上几种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汉时期,当官难,寒门子弟当官更难,而名门望族子弟则相对简单一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