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和武则天的童年经历相似,但为何二人发达后的做法却不同?
长孙皇后和武则天的异母哥哥们,对她们都做过很不是人的事儿。但是两人在发达后的表现太不一样了,长孙皇后为了给异母哥哥求情, 跪下来痛哭流涕求唐太宗。武则天则是把那些哥哥们一个一个全给弄死了。
要想知道两人做法为啥不同,差异为什么这么大,我们先来看看两人和异母哥哥之间的过往。
先看长孙皇后。
据《唐书》记载,长孙皇后小名观音婢,我们下面就用观音婢这个名字来称呼。
观音婢真可谓是出身名门,她父亲长孙晟和母亲高氏全是王族出身。
不过,她母亲并不是长孙晟原配,是原配病故后续娶的。
这就导致她有几个异母哥哥。她父亲和原配生过3个儿子,老大长孙无乃,老二长孙恒安,老三长孙无宪(也叫长孙安业)。
而高氏嫁进来之后,生了长孙无忌和观音婢一儿一女。
观音婢在父亲去世之前,都是很幸福的,就像许多名门闺秀那样,享受着锦衣玉食,父母宠爱。
结果她9岁那年,父亲死了,生活发生巨变。
当时她和唯一的同母哥哥长孙无忌都还小,那三个异母哥哥都已经成年了。失去了父亲的庇佑,异母哥哥开始对这娘仨使坏了。
这里说的使坏的异母哥哥主要是老三长孙无宪。
据史书记载,老大年纪轻轻就因为打仗没了,关于老二,在史书上就一个名字,没有任何记载。
观音婢这个三哥对他们娘仨,一点友爱之心都没有,把他们看作眼中钉肉中刺。
这种仇恨不是没来由的。
长孙晟在死前把爵位传给了最看好的老四长孙无忌,跳过了老三。
老三本来就不喜欢继母和弟妹,老爹又把爵位传给了继母的儿子,他心里恨呀!
长孙晟一死,老三为了泄愤,竟然一下子把继母和两个弟妹给赶出家门,霸占了财产。
就这样,9岁的观音婢,一夜之间没了爹,还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娘仨很是可怜。
高氏万般无奈之下,求自己娘家哥哥高士廉收留了自己,娘仨这才找到一个容身之所。
观音婢从9岁一直到嫁给李世民之间的这段时间,都是住在舅舅家的。虽然舅舅也很疼爱外甥和外甥女,但那毕竟不是自己家,是寄人篱下啊,滋味想必不好过。
然而更过分的是,当观音婢嫁给李世民之后,她这个坏三哥依然不肯友好相处。
观音婢嫁人了,得回门呀,老三都不让她进长孙家的大门,不让进祖宅。观音婢两口子平时回“娘家”,就只能去高舅舅家。你说这办的叫人事儿吗?
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观音婢摇身一变成了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那个坏三哥,没什么本事,是个不学无术,嗜酒如命的人,当时任右监门率一职,四品官。
长孙皇后现在发达了,但是人家并没有说去报复三哥泄愤,相反,还给他升了官,升了右监门大将军,三品官。
结果这个三哥非但没有感恩,还恩将仇报。
在妹夫李世民当皇帝的第二年,这个长孙安业就和义安王他们搞谋反,意图推翻李世民,让退休的李渊回来继续当皇帝。
谋反失败,李世民大发雷霆,下旨要处死所有谋反之人。
结果这时候,长孙皇后跪下来,痛哭流涕,求李世民高抬贵手饶了自己的三哥。
要知道,长孙皇后一生求丈夫的次数屈指可数,可是这次她竟然为了那个曾经恶待自己的三哥,不顾脸面跪求。
最终李世民将死罪改为流放,将长孙无宪一家给流放到嶲(音希)州了。长孙无宪则在嶲州默默度过余生。
我们再来看武则天的经历。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出身并州的一个小族,祖上也有做官的,但都是小官。到了武士彟这一代,因为眼光好运气好,投在李渊门下,唐朝建立后,成了开国功臣,做过工部尚书,以及好几个地方的都督。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倒是出身不错,是前朝王爷的后代。
武则天原生家庭的情况和长孙皇后还真是挺多相似之处。
武则天的老妈杨氏也不是原配,是续弦妻子。
武士彟和原配生有武元庆、武元爽两个儿子。
原配过世后,唐太宗做媒,让杨氏嫁给了武士彟。
杨氏进门之后,连着生了三个女儿。
武士彟对杨氏以及她生的女儿们都挺宠爱。当时他在地方做都督,而且十多年来一直调来调去。
武士彟就带着杨氏和女儿们全国各地跑,调到哪里带到哪里。
武则天的幼年就是这样度过的,远离复杂的家族人际关系,一家五口小家庭,和和美美,父母宠爱,姐妹们天真烂漫。
结果武则天12岁那年,大变天。
武士彟突然病死,她们只能回老家,杨氏领着三个女儿,扶灵回并州。
本想在并州老家安稳度日,不成想母女四个遭到武家人的恶毒苛待。
武元庆、武元爽,很讨厌继母杨氏及三个妹妹。
这种讨厌一方面是情感上的,一方面是出于利益关系。
妹妹们虽然不会抢爵位,但是她们嫁人,武家要出嫁妆,三个妹妹,那就得是一大笔钱,这就等于瓜分自己的财产啊,武家两兄弟恨得牙痒痒。
不仅两个异母哥哥如此,武家的堂兄们、族人们,以武惟良和武怀运为首的,也都排挤欺负这娘四个。
古代大家族,没儿子就没倚仗,族人们是向男不向女。
杨氏母女四人,虽然没像长孙皇后那样,被赶出家门,但是在武家也受尽了苦楚,日子过得很惨,没有人给她们撑腰,武氏族人对她们任意欺凌。
几年后,三姐妹各自嫁人,虽然她们逃离了那个压抑苦闷的环境,但是她们的妈妈杨老夫人依然过得很苦。
直到公元655年,情况才发生大转变。
这一年,武则天终于登上了皇后宝座,给娘家带来了无尚荣光。
武则天给娘家人全都加官进爵。
杨老夫人以为,自己二女儿如今发达了,整个武氏家族都要仰赖皇后的恩典了,这下那两个继子得低头了,武家人都得对自己转变态度了,终于可以熬出头了。
结果没想到,武元庆、武元爽、武惟良、武怀运这几个,就像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不仅不低头,还嘲讽自己和皇后。
这事让武则天知道了,她立刻就给这四个哥哥贬官了,贬成县令,而且还特意安排在老少边穷地区。
武元庆一到地方就被吓死了,武元爽的生命稍微顽强些,第一次贬官,活下来了,任期满了武则天又给他贬到另一个老少边穷地区,这下武元爽也被吓死了,至于两人具体死因,大家细品。
另外两个堂兄意志力很顽强,拖家带口贬官到穷乡僻壤多年,一直好好活着。
武则天看他们还活着呢,索性来个更狠的,她找个借口将两个堂兄宣召过来,说咱们吃个团圆饭吧,结果饭桌上栽赃两人对皇上皇后投毒,审都没审就给处死了。
长孙皇后和武则天对待异母哥哥们的做法,简直天差地别。一个以德报怨,一个快意恩仇,而之所以如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性格
长孙皇后从小受到出身名门的父母,以及舅舅的教导,在诗书礼乐的环境中熏陶,自幼就知书达理、温柔敦厚、隐忍克制。
后来她做了皇后,处理后宫事务也都大气包容,以贤德著称。甚至都从未发生过嫉妒迫害其他嫔妃的事。
对待庶出的皇子公主也都是慈爱有加的,真的配得上“母仪天下”四字。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她的贤德可以说是几百位皇后中首屈一指的。
这样性格的一个女人,对待曾经苛待自己的人,仇恨的想法就算有,她也不会在发达后处心积虑去刻意报复,泄私愤的。顶多是疏远就好了。
而武则天则截然不同,她刚毅果断,骨子里霸道、张扬,是个性格十分鲜明的女人,也是个敢爱敢恨的女人。
纵观武则天掌握权力之后的几十年,她对待不服从自己的,反对自己的,不忠于自己的,全是铁腕手段,毫不手软。可以说睚眦必报。
所以她对异母哥哥及武氏族人,在有旧仇的情况下,还能给他们荣华富贵,已经算是尽了自己最大的仁慈了。
自己如此付出,这帮人还不领情,嘲讽自己,那肯定是不会再忍的。出手整治是必然的。
二、大局观
长孙皇后拥有着非凡的见识和眼光,为人处事很识大体,顾大局。
她的大局已经不只是自己身为皇后的利益得失与名誉,而是大到江山社稷,皇帝的处境。
当长孙皇后的坏三哥因谋反被抓,唐太宗要杀他时,长孙皇后去求情。
唐太宗李世民和皇后是少年夫妻,深知这个娘家三哥当年是怎么对待自己媳妇和岳母的,深知这个三哥是如何可恶。在这个当口,太宗也是想趁机替自己媳妇报仇,出口恶气的。
长孙皇后哭着求请,太宗就不太理解,就问媳妇,“当初他怎么对待你们娘仨的,都忘了?怎么还替他求情呢?”
这时候长孙皇后回答说:“三哥谋反,论罪是该斩。但是他当年对我们不好的旧事,不是秘密,天下人都知道。如果这次处死他,舆论一定会说是我趁机报复他。到时候陛下的名声也会受到影响。”
可见在这件事上,长孙皇后考虑地根本不是自己的内心感受,不是私仇,而是站在替皇帝及自己的名声着想的角度,是爱惜夫妻俩的羽毛,更是放眼大局。
再看武则天。
参考武则天一生所作所为,为扭转命运勾上李治,为上位不择手段害王皇后和萧淑妃,害死襁褓中的女儿,为了当皇后毫不在乎世人对自己身份的讥讽和嘲笑。
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用非常手段处置亲姐和外甥女、外甥。
登基为帝后,为了满足私欲,甚至公然养男宠。
她但凡是爱惜自己羽毛的,在乎世人舆论的,这些事都不会做。
与千古美名相比,她更在乎的是眼下的得失,自己的感受。
所以,她可以找个抑制外戚的由头,公然将四个哥哥贬官,再使用一点非常手段,让他们逐个毙命。
三、身边亲人的影响
长孙皇后的亲哥长孙无忌和舅舅高士廉,都在朝中任职。但两人都是有格局有大智慧的,在发生长孙无宪谋反被抓事件时,他们是不会给皇后乱支招的。
而武则天的背后有一个杨老夫人,一直在给她出谋划策。
武则天的老妈杨老夫人,可不是什么良善之辈。
追根究底说起来,武则天报复四个哥哥这件事就是杨老夫人挑起来的。
因为在家宴上,四个哥哥说了讽刺的话,惹怒了杨老夫人,她才一气之下进宫向女儿武则天添油加醋告了状。
武则天以抑制外戚为名,打击报复四人,这背后少不了杨老夫人的出谋划策。
实际上,一直到杨老夫人92岁高龄去世之前,她一直担当着武则天背后的智囊角色。
结语
说到底,环境造就性格,长孙皇后和武则天不同的成长环境,身边不同的父母长辈,造就了她们截然不同的性格。
而性格又决定了人的为人处事,思想和抉择,最终导致了她们处理类似事件的不同方式。
而千百年后,长孙皇后的隐忍成就了史书上的美名,武则天的睚眦必报,也使她在史书上被描述成一个性格鲜明的强势女人。
参考资料《唐书》
《资治通鉴》
长孙皇后和武则天的童年经历相似,但为何二人发达后的做法却不同?
长孙皇后和武则天的异母哥哥们,对她们都做过很不是人的事儿。但是两人在发达后的表现太不一样了,长孙皇后为了给异母哥哥求情, 跪下来痛哭流涕求唐太宗。武则天则是把那些哥哥们一个一个全给弄死了。
要想知道两人做法为啥不同,差异为什么这么大,我们先来看看两人和异母哥哥之间的过往。
先看长孙皇后。据《唐书》记载,长孙皇后小名观音婢,我们下面就用观音婢这个名字来称呼。
观音婢真可谓是出身名门,她父亲长孙晟和母亲高氏全是王族出身。
不过,她母亲并不是长孙晟原配,是原配病故后续娶的。
这就导致她有几个异母哥哥。她父亲和原配生过3个儿子,老大长孙无乃,老二长孙恒安,老三长孙无宪(也叫长孙安业)。
而高氏嫁进来之后,生了长孙无忌和观音婢一儿一女。
观音婢在父亲去世之前,都是很幸福的,就像许多名门闺秀那样,享受着锦衣玉食,父母宠爱。
结果她9岁那年,父亲死了,生活发生巨变。
当时她和唯一的同母哥哥长孙无忌都还小,那三个异母哥哥都已经成年了。失去了父亲的庇佑,异母哥哥开始对这娘仨使坏了。
这里说的使坏的异母哥哥主要是老三长孙无宪。
据史书记载,老大年纪轻轻就因为打仗没了,关于老二,在史书上就一个名字,没有任何记载。
观音婢这个三哥对他们娘仨,一点友爱之心都没有,把他们看作眼中钉肉中刺。
这种仇恨不是没来由的。
长孙晟在死前把爵位传给了最看好的老四长孙无忌,跳过了老三。
老三本来就不喜欢继母和弟妹,老爹又把爵位传给了继母的儿子,他心里恨呀!
长孙晟一死,老三为了泄愤,竟然一下子把继母和两个弟妹给赶出家门,霸占了财产。
就这样,9岁的观音婢,一夜之间没了爹,还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娘仨很是可怜。
高氏万般无奈之下,求自己娘家哥哥高士廉收留了自己,娘仨这才找到一个容身之所。
观音婢从9岁一直到嫁给李世民之间的这段时间,都是住在舅舅家的。虽然舅舅也很疼爱外甥和外甥女,但那毕竟不是自己家,是寄人篱下啊,滋味想必不好过。
然而更过分的是,当观音婢嫁给李世民之后,她这个坏三哥依然不肯友好相处。
观音婢嫁人了,得回门呀,老三都不让她进长孙家的大门,不让进祖宅。观音婢两口子平时回“娘家”,就只能去高舅舅家。你说这办的叫人事儿吗?
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观音婢摇身一变成了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那个坏三哥,没什么本事,是个不学无术,嗜酒如命的人,当时任右监门率一职,四品官。
长孙皇后现在发达了,但是人家并没有说去报复三哥泄愤,相反,还给他升了官,升了右监门大将军,三品官。
结果这个三哥非但没有感恩,还恩将仇报。
在妹夫李世民当皇帝的第二年,这个长孙安业就和义安王他们搞谋反,意图推翻李世民,让退休的李渊回来继续当皇帝。
谋反失败,李世民大发雷霆,下旨要处死所有谋反之人。
结果这时候,长孙皇后跪下来,痛哭流涕,求李世民高抬贵手饶了自己的三哥。
要知道,长孙皇后一生求丈夫的次数屈指可数,可是这次她竟然为了那个曾经恶待自己的三哥,不顾脸面跪求。
最终李世民将死罪改为流放,将长孙无宪一家给流放到嶲(音希)州了。长孙无宪则在嶲州默默度过余生。
我们再来看武则天的经历。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出身并州的一个小族,祖上也有做官的,但都是小官。到了武士彟这一代,因为眼光好运气好,投在李渊门下,唐朝建立后,成了开国功臣,做过工部尚书,以及好几个地方的都督。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倒是出身不错,是前朝王爷的后代。
武则天原生家庭的情况和长孙皇后还真是挺多相似之处。
武则天的老妈杨氏也不是原配,是续弦妻子。
武士彟和原配生有武元庆、武元爽两个儿子。
原配过世后,唐太宗做媒,让杨氏嫁给了武士彟。
杨氏进门之后,连着生了三个女儿。
武士彟对杨氏以及她生的女儿们都挺宠爱。当时他在地方做都督,而且十多年来一直调来调去。
武士彟就带着杨氏和女儿们全国各地跑,调到哪里带到哪里。
武则天的幼年就是这样度过的,远离复杂的家族人际关系,一家五口小家庭,和和美美,父母宠爱,姐妹们天真烂漫。
结果武则天12岁那年,大变天。
武士彟突然病死,她们只能回老家,杨氏领着三个女儿,扶灵回并州。
本想在并州老家安稳度日,不成想母女四个遭到武家人的恶毒苛待。
武元庆、武元爽,很讨厌继母杨氏及三个妹妹。
这种讨厌一方面是情感上的,一方面是出于利益关系。
妹妹们虽然不会抢爵位,但是她们嫁人,武家要出嫁妆,三个妹妹,那就得是一大笔钱,这就等于瓜分自己的财产啊,武家两兄弟恨得牙痒痒。
不仅两个异母哥哥如此,武家的堂兄们、族人们,以武惟良和武怀运为首的,也都排挤欺负这娘四个。
古代大家族,没儿子就没倚仗,族人们是向男不向女。
杨氏母女四人,虽然没像长孙皇后那样,被赶出家门,但是在武家也受尽了苦楚,日子过得很惨,没有人给她们撑腰,武氏族人对她们任意欺凌。
几年后,三姐妹各自嫁人,虽然她们逃离了那个压抑苦闷的环境,但是她们的妈妈杨老夫人依然过得很苦。
直到公元655年,情况才发生大转变。
这一年,武则天终于登上了皇后宝座,给娘家带来了无尚荣光。
武则天给娘家人全都加官进爵。
杨老夫人以为,自己二女儿如今发达了,整个武氏家族都要仰赖皇后的恩典了,这下那两个继子得低头了,武家人都得对自己转变态度了,终于可以熬出头了。
结果没想到,武元庆、武元爽、武惟良、武怀运这几个,就像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不仅不低头,还嘲讽自己和皇后。
这事让武则天知道了,她立刻就给这四个哥哥贬官了,贬成县令,而且还特意安排在老少边穷地区。
武元庆一到地方就被吓死了,武元爽的生命稍微顽强些,第一次贬官,活下来了,任期满了武则天又给他贬到另一个老少边穷地区,这下武元爽也被吓死了,至于两人具体死因,大家细品。
另外两个堂兄意志力很顽强,拖家带口贬官到穷乡僻壤多年,一直好好活着。
武则天看他们还活着呢,索性来个更狠的,她找个借口将两个堂兄宣召过来,说咱们吃个团圆饭吧,结果饭桌上栽赃两人对皇上皇后投毒,审都没审就给处死了。
长孙皇后和武则天对待异母哥哥们的做法,简直天差地别。一个以德报怨,一个快意恩仇,而之所以如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性格长孙皇后从小受到出身名门的父母,以及舅舅的教导,在诗书礼乐的环境中熏陶,自幼就知书达理、温柔敦厚、隐忍克制。
后来她做了皇后,处理后宫事务也都大气包容,以贤德著称。甚至都从未发生过嫉妒迫害其他嫔妃的事。
对待庶出的皇子公主也都是慈爱有加的,真的配得上“母仪天下”四字。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她的贤德可以说是几百位皇后中首屈一指的。
这样性格的一个女人,对待曾经苛待自己的人,仇恨的想法就算有,她也不会在发达后处心积虑去刻意报复,泄私愤的。顶多是疏远就好了。
而武则天则截然不同,她刚毅果断,骨子里霸道、张扬,是个性格十分鲜明的女人,也是个敢爱敢恨的女人。
纵观武则天掌握权力之后的几十年,她对待不服从自己的,反对自己的,不忠于自己的,全是铁腕手段,毫不手软。可以说睚眦必报。
所以她对异母哥哥及武氏族人,在有旧仇的情况下,还能给他们荣华富贵,已经算是尽了自己最大的仁慈了。
自己如此付出,这帮人还不领情,嘲讽自己,那肯定是不会再忍的。出手整治是必然的。
二、大局观长孙皇后拥有着非凡的见识和眼光,为人处事很识大体,顾大局。
她的大局已经不只是自己身为皇后的利益得失与名誉,而是大到江山社稷,皇帝的处境。
当长孙皇后的坏三哥因谋反被抓,唐太宗要杀他时,长孙皇后去求情。
唐太宗李世民和皇后是少年夫妻,深知这个娘家三哥当年是怎么对待自己媳妇和岳母的,深知这个三哥是如何可恶。在这个当口,太宗也是想趁机替自己媳妇报仇,出口恶气的。
长孙皇后哭着求请,太宗就不太理解,就问媳妇,“当初他怎么对待你们娘仨的,都忘了?怎么还替他求情呢?”
这时候长孙皇后回答说:“三哥谋反,论罪是该斩。但是他当年对我们不好的旧事,不是秘密,天下人都知道。如果这次处死他,舆论一定会说是我趁机报复他。到时候陛下的名声也会受到影响。”
可见在这件事上,长孙皇后考虑地根本不是自己的内心感受,不是私仇,而是站在替皇帝及自己的名声着想的角度,是爱惜夫妻俩的羽毛,更是放眼大局。
再看武则天。
参考武则天一生所作所为,为扭转命运勾上李治,为上位不择手段害王皇后和萧淑妃,害死襁褓中的女儿,为了当皇后毫不在乎世人对自己身份的讥讽和嘲笑。
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用非常手段处置亲姐和外甥女、外甥。
登基为帝后,为了满足私欲,甚至公然养男宠。
她但凡是爱惜自己羽毛的,在乎世人舆论的,这些事都不会做。
与千古美名相比,她更在乎的是眼下的得失,自己的感受。
所以,她可以找个抑制外戚的由头,公然将四个哥哥贬官,再使用一点非常手段,让他们逐个毙命。
三、身边亲人的影响长孙皇后的亲哥长孙无忌和舅舅高士廉,都在朝中任职。但两人都是有格局有大智慧的,在发生长孙无宪谋反被抓事件时,他们是不会给皇后乱支招的。
而武则天的背后有一个杨老夫人,一直在给她出谋划策。
武则天的老妈杨老夫人,可不是什么良善之辈。
追根究底说起来,武则天报复四个哥哥这件事就是杨老夫人挑起来的。
因为在家宴上,四个哥哥说了讽刺的话,惹怒了杨老夫人,她才一气之下进宫向女儿武则天添油加醋告了状。
武则天以抑制外戚为名,打击报复四人,这背后少不了杨老夫人的出谋划策。
实际上,一直到杨老夫人92岁高龄去世之前,她一直担当着武则天背后的智囊角色。
结语说到底,环境造就性格,长孙皇后和武则天不同的成长环境,身边不同的父母长辈,造就了她们截然不同的性格。
而性格又决定了人的为人处事,思想和抉择,最终导致了她们处理类似事件的不同方式。
而千百年后,长孙皇后的隐忍成就了史书上的美名,武则天的睚眦必报,也使她在史书上被描述成一个性格鲜明的强势女人。
参考资料《唐书》
《资治通鉴》
长孙皇后和武则天的童年经历相似,但为何二人发达后的做法却不同?
长孙皇后是贤相长孙无忌之女,而武则天是猛将之女,家庭教育出来大不同,前者贤慧是贤内助,后者刚烈是强女子。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和李元吉成了刀下鬼,长孙皇后劝李世民善待并重用才智过人的魏征,并亲自抚慰李元吉夫人。李元吉夫人娘家是陇西名门望族,要是发起怒来后果不堪设想。
长孙皇后劝慰说"二哥本不想杀三弟,无奈尉迟恭护主心切,失手射死三弟,二哥难过的寝食不安"。说得其嚎啕大哭。接着领她见李世民,李世民与她抱头痛哭"三弟啊!误龙球啊!"
后来不经意间,李世民在长孙皇后助攻下将其纳了,消除了一大隐患。
有一天,李世民退朝回来,犹怒火万丈:"杀了这魏征这犟驴,天天给我难堪,下不了台。"
长孙皇后却恭喜有加:"恭喜夫君,皇上拥有"犯颜直谏"的名相,能够"从谏如流,"一定青史留芳。"这才让李世民转嗔为喜,君臣两人共同开创了"贞观之治"。
回看武则天,满朝武将驯服不了一烈野马,她自告奋勇,只取三物件,保证立即驯服。她取了皮鞭、锥子和匕首,一抽马尾,二钻马腹,三刺马喉,可怜烈马当即伏地一命呜呼,看得百将惨不忍睹,看的李世民嘡目结舌。从此绕道而行,还将她送入庵中。
可她偏在李治皇帝手中复活,不仅做了皇后,而且还创造了帝后双临朝奇观。接下来,武则天可要巾帼不让须眉了!
长孙皇后和武则天的童年经历相似,但为何二人发达后的做法却不同?
性格不同,人生命运不同;
理念不同,人生目标不同;
一个是贤妻良母;
一个是女中豪杰。
发达后的做法,当然不同。
长孙皇后和武则天的童年经历相似,但为何二人发达后的做法却不同?
因为二人处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经历不同的事情,长孙皇后一直是个贤妻良母,而武则天则是掌管政权,独掌天下,做法不同是正常的。
长孙皇后和武则天的童年经历相似,但为何二人发达后的做法却不同?
大唐长孙皇后和武则天的童年经历相似,也仅是指她们的个人处境相似而已。
这两位女中豪杰,之所以在发达之后的做法大不相同,主要是她们成长时,所面对的社会大环境,大不相同所致!
在不同的社会大环境下长大的人,其人生观丶价值观丶道德观是大不相同的,其处世之道,也会大相径庭。
长孙皇后生于乱世。这让她见识到了精英层的权力争斗,给苍生造成的无尽苦难。因此,长孙皇后发达后,以天下苍生为念,尽量息事宁人,平息精英决策层内部的纷争,严防庙堂政争,祸国殃民!长孙皇后虽然在才智方面,不见得强于武则天,但是在德行方面,在责任心方面,要远好于武则天!
武则天生长于太平世道,她对庙堂之争,给国家及苍生带来的危害,并没有太深的感触。因此,武则天发达后,将个人意志凌驾于一切之上。但凡有人让她感到不满,她就不问对错,坚决铲除。
武则天掌权以后,外蕃不服丶内部起动乱。几十年下来,中原王朝的威望下降了不少,国运也衰败了不少!
虽然,武则天的一些政策和作法,确有值得称道之处,但是从大的方面看,武则天伤了中原王朝的根基,毁了李唐王朝的信念,让世风变得浮华,让天下失去了方向感。
武则天带来的影响,使得大唐最终在浮华中衰败,在茫然中消亡!大唐看似繁荣昌盛,但是只要仔细一想,就会觉得大唐似乎对后世,并无太大贡献。大唐除了喧嚣一时,再无其他了,而这一切都拜武则天所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