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前,清朝还有百万军队的实力,为何最终溥仪还是退位了?

清朝政府已经是烂了根了,一个不得人心的政府只要遇到一点波动就会摇摇欲坠!虽然号称有百万军队,但是我们来看看这些军队都是怎么样的!

1威风一时的满族八旗军——20万

这可是为大清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军队,多尔衮就是靠着这支军队灭了李自成,也是这支军队灭了苟延长喘的南明。但是随着满清统治的加深,这支军队逐渐开始腐败,战斗力逐渐下降,到了太平天国时期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战斗力三流都算不上了。

2全是汉人的绿营军——20万

这支军队全部都是由汉人组建的,其中包括收编的明军,在清朝的前期也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平定三藩之乱就是这支部队打的。后来这支军队也不行了,也被太平军打得屁股尿流的。

3负责地方的巡防营——30万

这支部队根本就没有打过什么大的征战,战斗力三流都算不算,地方的土匪都收拾不了!

4曾国潘组建的湘军——三万

湘军是曾国潘镇压太平军时候兴起的地方部队,当时八旗军,绿营军都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曾国潘用这支湘军挡住了太平军。当时人数很多,后来太平天国失败后被慈禧裁撤了很多,只剩下几万左右,是清朝后期组建的对于有一定的战斗力!

5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六七万

淮军和湘军历史都差不多,都是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兴起的,到清政府倒台大概也就六七万人。战斗力也不错,比淮军更好一些,因为李鸿章这个人很厉害,懂得要钱要装备!

6后期新练的北洋新军——14万

这支部队可以说是清政府末期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了,也是这支部队成了鸭跨清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现在就一一来分析清政府还有这么多部队,怎么一下就退位了呢?武昌起义爆发,湘军改编的新军第一个响应,之后淮军改编的新军也响应了,八旗军绿营军和巡防营已经名存实亡了,根本就可以说不存在了,清政府也没有指望他们,那么就只剩下最有实力的北洋新军!这个武昌起义就是湖北新军发起的!导致全国各地的新军纷纷响应起义。最后就只有袁世凯的新军了,其实袁世凯也是拥护起义的,只不过他被清政府受命,他只好去假装周旋,然后袁世凯就两边谈条件,然后袁世凯就成了总统!

总结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湖南是新军的第八营发起的,革命党人没有多大的武装力量,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全国各地新军纷纷响应!最终清政府倒台!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以及一些看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见请大家指正修改,觉得说的好的请给一个赞或者关注我。谢谢大家!我是正视历史的同学!

在辛亥革命前,清朝还有百万军队的实力,为何最终溥仪还是退位了?

首先清末已经没有百万大军了,清末一直在裁军,准确地说是在进行军事改革。

清朝的军事力量早期主要由八旗和绿营组成,清军入关后八旗军战斗力急剧下降,到了乾隆时期已经没有多少战斗力了,这时候的主要军事力量是由汉人组成的绿营。但是清廷也没有仰仗多久绿营,清朝中期的平和,让绿营也渐渐成了大爷兵,很多人已经不会骑马射箭了。

没有战阵爆发,这些部队吓吓老百姓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稍有战端,这些大爷兵的本质便暴露无遗,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直接摧毁了绿营。

太平军很强大吗?实际并不算很强大,早期的太平军都是穷苦百姓揭竿而起的,也没有经过军事训练,但是他们却能打得绿营这群正规军到处抱头鼠窜,一路打到了北京城边,这震惊了清廷,咸丰帝觉得这不是办事,下令整顿绿营兵。

皇帝下令改革,那必须得执行,各级开始裁汰老弱,挑选精壮,加强军事训练,在装备方面也扩大火器配备,这一系列的改革下有用吗?还是有用的,有一定的效果,十万绿营军直接驻扎在天京城外,威胁着太平天国的心脏。

由于绿营军此时已经烂到根了,改革实际用处不大,这些人毫无战斗力,有战斗能力也是非常的怯战,布政使张集馨曾多次出入江南大营,在他的记载中,这群所谓的精兵实际是一群乌合之众,有家室的兵想家,不想战斗,没有家室的兵则是将风尘女子带进大营,向荣知道后,将买卖双方都枭首示众,但是仍然遏制不住这股风气,那些女子白天装作劳作的人,晚上偷偷进大营从事非法买卖。

这支看似强大的军队,1856年、1860年都被太平军攻破大营,曾国藩都感叹在这个战乱的年代,没有听说绿营出一个良将,立一件奇功。

这种情况下,朝廷不得不放弃绿营,开始支持湘军、淮军等新生势力,于是一场全国裁军运动在清朝开始,这次裁军并不是所有都裁掉,还是主要裁掉老弱,留下精壮,或者一些精壮并到勇营。

在甲午战争前夕,绿营基本被裁了三分之一,人数差不多17万。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绿营,乃至淮军都是失败的,光绪帝感慨:“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时又有一时之兵制。未可泥古剂以疗新病,居夏日而御冬裘也。”光绪帝决定将绿营这些老式军队完全裁掉,1895年,光绪帝谕令“各省将绿营挑留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撤”,晚清一场轰轰烈烈的裁军运动拉开帷幕,1909年,朝廷进一步出台了以6年为期完全裁撤绿营的规划,按照规划,1915年完全裁撤老式军队,但是1912年大清自己先被裁了,此时还有13万余人,这些人要么就地解散,要么被新政府遣散,有的当然还是当兵为生。

甲午战后到清朝灭亡之前,绿营裁军达30万之众。这些人一般有两个去向:一是一些还有用的绿营部队改为巡防营,为警察性质或者后备军;二是充实到新军中。

在轰轰烈烈的裁军运动的同时,清廷开始编练新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朝正式编练新军是甲午战后,老式军队的表现让清廷不得不编练新军,清政府接收了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意见,以西式方法训练部队。清廷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共计10营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

1895年12月,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袁世凯开始接手编练新军的事务,此时的天津小站完全按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

此时,除了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还有一些官员也开始编练新军,在北方热火朝天编练新军的同时,南方各地的地方大员也在编练新军,比如张之洞的自强军。

1901年,八国联军的入侵,使得清廷加快编练新军的步伐,清廷决定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武昌起义爆发前夕,清廷共有二十六镇,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与百万大军相差甚远,就算加上裁汰后的绿营也距离百万大军甚远。

就算没有百万大军,也有数十万精兵强将,溥仪为何乖乖退位?

这其实很简单,溥仪连皇帝宝座都不要了,朝廷勋贵连天下都不要了,原因只有,已经要不了。

此时的清廷早已腐朽,只有了最后一口气,清廷虽然名义上还有军队,但是这些军队不听他们的话,大多数都是听自己直接上司的话,北洋基本是听顶头上司袁世凯的指挥,南方各地新军很多都参加了革命,清廷真实能仰仗的军队没有多少。

这时候袁世凯来逼宫,但袁世凯还是带着一点诚意的,毕竟之前还是大清之民,他给了清室一些优待,在这个时候不退位,溥仪就是傻。

在辛亥革命前,清朝还有百万军队的实力,为何最终溥仪还是退位了?

其实这个时候,不管清朝名义上有多少军队都是不管用的。

在太平天国作乱时,由于财政的困难和八旗的腐败,清政府已经大幅放权于地方,允许地方上的汉族地主自行组建军队进行平叛。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清末强军都是这个时候诞生的,这些军队的粮饷,几乎全是由汉族地主筹集,因此,他们与其说是朝廷的军队不如说地方实力派的私家军队。

(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就已经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

所以实际上,自太平天国被消灭后,清政府就已经丧失了对于军队的掌控,其唯一能掌控的只有京城不堪一击的八旗,因此,清政府的维持已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汉族地主的要求。如果汉族地主认为清朝的存在没有必要,那么它很快就会崩塌。

这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就可见一斑,当时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地方实力派如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几乎按兵不动,张之洞更是自作主张和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面对这种极为明显的叛逆行为,慈禧居然毫无办法,事后没有任何怪罪,足见清朝政府的权威已经下降到了何种程度。

(庚子国变时,各个地方实力派袖手旁观,而慈禧居然毫无处罚,可见清政府的权威低到了什么程度)

而最后溥仪的退位不过是这种情况的必然结果,当时清廷虽然同意改革,但是在政治上依然缩手缩脚,组建的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所有汉族地主都被排除在外,这直接激怒了地方的汉族大佬们,他们认识到清朝政府已经成了他们扩大权力的障碍而不是助益。

另外,清朝的改革还废除了科举制,这更是导致了汉族知识分子不再为清朝掌控,科举制名义上是为了选拔人才,但实际上更多是为了让朝廷掌控知识分子的升迁,以此维持统治。

(清朝的存亡实际上就是袁世凯一句话的事)

清朝政府想恢复中央集权削弱地方的行为触怒了所有汉族地主,废除科举又失去了对知识分子的控制,清朝的灭亡,已经成了定局。

所以,不管清朝名义上有多少军队,其实不过是披着朝廷外衣的私家军队,一旦这些汉族大佬不愿再支持,清朝根本无法多存在一天,溥仪被袁世凯逼迫退位,早已是意料之中。

在辛亥革命前,清朝还有百万军队的实力,为何最终溥仪还是退位了?

有网友问:在辛亥革命前,清朝还有百万军队的实力,为何最终溥仪还是退位了? 实事求是说,到了1911年,清朝已经没有所谓的100万军队了。

从1895年开始,清朝就开始裁减绿营兵,在1903年更是决定在10年之内,裁撤所有绿营部队。所有被裁撤士兵,都可以得到三个月饷银和口粮。如果年轻力壮,粗通文理,也可以补入巡防队。

到1909年,绝大部分绿营都已经裁减干净,只有,四川还有几个营,福建有3942人,江苏3188人一直到1911年,清朝绿营兵,只剩下了百分之二,一万多人的规模,已经没有任何军事实力。

十多年时间,几十万绿营和几千名官员全部裁撤。八旗军也进行了大规模裁撤,北京驻防八旗改编为新军第1镇,陕西6000八旗军裁减5000,其余改编为2个步兵营。福建驻防八旗也裁减为2个步兵营,1185人。

察哈尔八旗改编为2个步兵营和1个骑兵队。四川八旗改编为3个营901人…到了1911年保留的八旗部队只有2万人,其中一半在北京。从1901年开始,清朝开始裁撤防军,36万防军练军大裁员,或者改编为巡防队。

直隶地区只保留1万巡防队,江西保留6300人,湖北保留9000人,湖南保留9000人……保留了十几万巡防队。其他武力,就是新建的新军十六镇和十六个混成协,各地新军一起义,袁世凯再率领北洋六镇逼宫,清廷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军事力量。

在辛亥革命前,清朝还有百万军队的实力,为何最终溥仪还是退位了?

清朝政府已经是烂了根了,一个不得人心的政府只要遇到一点波动就会摇摇欲坠!虽然号称有百万军队,但是我们来看看这些军队都是怎么样的!

1威风一时的满族八旗军——20万

这可是为大清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军队,多尔衮就是靠着这支军队灭了李自成,也是这支军队灭了苟延长喘的南明。但是随着满清统治的加深,这支军队逐渐开始腐败,战斗力逐渐下降,到了太平天国时期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战斗力三流都算不上了。

2全是汉人的绿营军——20万

这支军队全部都是由汉人组建的,其中包括收编的明军,在清朝的前期也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平定三藩之乱就是这支部队打的。后来这支军队也不行了,也被太平军打得屁股尿流的。

3负责地方的巡防营——30万

这支部队根本就没有打过什么大的征战,战斗力三流都算不算,地方的土匪都收拾不了!

4曾国潘组建的湘军——三万

湘军是曾国潘镇压太平军时候兴起的地方部队,当时八旗军,绿营军都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曾国潘用这支湘军挡住了太平军。当时人数很多,后来太平天国失败后被慈禧裁撤了很多,只剩下几万左右,是清朝后期组建的对于有一定的战斗力!

5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六七万

淮军和湘军历史都差不多,都是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兴起的,到清政府倒台大概也就六七万人。战斗力也不错,比淮军更好一些,因为李鸿章这个人很厉害,懂得要钱要装备!

6后期新练的北洋新军——14万

这支部队可以说是清政府末期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了,也是这支部队成了鸭跨清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现在就一一来分析清政府还有这么多部队,怎么一下就退位了呢?武昌起义爆发,湘军改编的新军第一个响应,之后淮军改编的新军也响应了,八旗军绿营军和巡防营已经名存实亡了,根本就可以说不存在了,清政府也没有指望他们,那么就只剩下最有实力的北洋新军!这个武昌起义就是湖北新军发起的!导致全国各地的新军纷纷响应起义。最后就只有袁世凯的新军了,其实袁世凯也是拥护起义的,只不过他被清政府受命,他只好去假装周旋,然后袁世凯就两边谈条件,然后袁世凯就成了总统!

总结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湖南是新军的第八营发起的,革命党人没有多大的武装力量,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全国各地新军纷纷响应!最终清政府倒台!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以及一些看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见请大家指正修改,觉得说的好的请给一个赞或者关注我。谢谢大家!我是正视历史的同学!

在辛亥革命前,清朝还有百万军队的实力,为何最终溥仪还是退位了?

这是因为清政府没有认清当时的时事,虽然没名义上有百万兵,但这些兵并不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亥革命前,最有战斗力的新军被袁世凯一手把握,新军只认袁官保。

八旗子弟毫无战斗力可言。

清政府财政非常吃紧,百万兵同时也是百万张吃饭的嘴。军响克扣严重,当兵的只认银子,只要给银子,反水就轻而易举。

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南方各省通电起义,清政府能动员的兵力寥寥无几,被迫下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