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李卫身为江苏巡抚,江苏按察使到底有多大权力,能够与李卫正面对抗?

下图是一张清代地方行政组织系统图: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按察使黄伦,也就是江苏所谓的臬台大人实际上位在巡抚之下,巡抚李卫是他的顶头上司。按察使在清代掌管刑狱,大概就像现在的公检法司,正三品,而巡抚则相当于省长,正二品。

所以,从级别上讲,按察使怎么能与巡抚对抗呢?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下级跟上级顶牛,不想活了?

李卫到江苏任巡抚,主要是雍正要用他来推行“摊丁入亩”的新政。谁人不知李卫、年羹尧和田文镜是雍正的心腹爱将么?对于这三个人,只怕一般人或官都要敬他们三分,雍正初年的科场舞弊案,李卫已经用他的实力表演过一回了,连主考官张廷璐都拿他没办法。

可是这三人的出身和风格又有天壤之别。年羹尧将帅之才,骄横跋扈,尤其是平定青海之乱后,更是目中无人。田文镜落魄书生出身,为人耿直刻薄,只知办事,不会拐弯。李卫忠诚可嘉,鬼点子奇多。

“摊丁入亩”的新政对于那些田多人少的地主大户非常不利,因为要缴纳更多的赋税而备受他们的抵制,而要贯彻落实雍正“摊丁入亩”的政策,又必须依靠官僚体制内的官员来执行。于是,地主们必然与官僚联合起来,对雍正的新政加以抵制。雍正的统治基础本来就是建立在大地主大官僚基础之上的,这会儿又来革他们的命,他们自然不会束手就擒。

要让江苏的这些官僚们听话,规规矩矩落实“摊丁入亩”政策,那只怕太阳从西边起来了。所以,江苏的官老爷们就和李卫唱起了对台戏,先是从发衙门通告开始捣乱,让衙门的师爷们故意写一些晦涩难懂的语句糊弄李卫,欺负他是一个叫花子出身的官员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箩筐。

这倒是没有难住李卫,这一回合李卫到大街上招来十个卖字的先生,自己表述,硬是把“摊丁入亩”的政策给整到通告中,让百姓能懂。

另外,他还招来四五个会打快板儿的叫花子,将“摊丁入亩”的政策整到快板儿中去,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快板儿形式宣传新政。

这些,都给李卫推行“摊丁入亩”打下了较好的宣传基础。但是,最终的执行者还是那些官员们啊。李卫要是摆不平他们,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

有人说,江苏按察使黄伦是年羹尧举荐的人,他以年羹尧为靠山抵抗李卫,其实这是片面的观点。年羹尧的确也抵制新政,在西北,他还杀了雍正派去的孙嘉诚。但是,年羹尧并不是抵制新政的第一人,雍正的新政因为伤及的是整个地主阶级集团的利益,受到来自于大地主大官僚集团的抵抗是十分正常的现象,黄伦作为代表人物之一,自然也会抡起大旗反对新政。

这与官职大小没有多大关系,利益受损才是关键因素,就算是再小的官,只不过是不敢言语,心存嫉恨是肯定的了。

不过李卫终究不是田文镜,他不直接与黄伦发生冲突,而是绕到黄伦的背后。既然你黄伦主管刑狱,就查你的审案,找你的小辫子。果然,因为刘王氏一案冤判,李卫揪住了黄伦,迫使黄伦不得不在官帽和新政之间作选择。

黄伦只是一只出头鸟,鞭打出头鸟,其他的鸟儿因为屁股上都不干不净,所以他们也只有屁颠屁颠的去推行行政,李卫就这样成功的将“摊丁入亩”新政落到实处。

所以,还是那句话,并不是按察使黄伦拥有多大的权力与巡抚李卫抗衡,相反,按察使还是巡抚的下属,只不过他们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在自己的利益受损的时候,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与李卫对抗,实际上是对雍正“摊丁入亩”新政的反对。

《雍正王朝》中:李卫身为江苏巡抚,江苏按察使到底有多大权力,能够与李卫正面对抗?

下图是一张清代地方行政组织系统图: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按察使黄伦,也就是江苏所谓的臬台大人实际上位在巡抚之下,巡抚李卫是他的顶头上司。按察使在清代掌管刑狱,大概就像现在的公检法司,正三品,而巡抚则相当于省长,正二品。

所以,从级别上讲,按察使怎么能与巡抚对抗呢?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下级跟上级顶牛,不想活了?

这还得从剧情来分析。

李卫到江苏任巡抚,主要是雍正要用他来推行“摊丁入亩”的新政。谁人不知李卫、年羹尧和田文镜是雍正的心腹爱将么?对于这三个人,只怕一般人或官都要敬他们三分,雍正初年的科场舞弊案,李卫已经用他的实力表演过一回了,连主考官张廷璐都拿他没办法。

可是这三人的出身和风格又有天壤之别。年羹尧将帅之才,骄横跋扈,尤其是平定青海之乱后,更是目中无人。田文镜落魄书生出身,为人耿直刻薄,只知办事,不会拐弯。李卫忠诚可嘉,鬼点子奇多。

“摊丁入亩”的新政对于那些田多人少的地主大户非常不利,因为要缴纳更多的赋税而备受他们的抵制,而要贯彻落实雍正“摊丁入亩”的政策,又必须依靠官僚体制内的官员来执行。于是,地主们必然与官僚联合起来,对雍正的新政加以抵制。雍正的统治基础本来就是建立在大地主大官僚基础之上的,这会儿又来革他们的命,他们自然不会束手就擒。

要让江苏的这些官僚们听话,规规矩矩落实“摊丁入亩”政策,那只怕太阳从西边起来了。所以,江苏的官老爷们就和李卫唱起了对台戏,先是从发衙门通告开始捣乱,让衙门的师爷们故意写一些晦涩难懂的语句糊弄李卫,欺负他是一个叫花子出身的官员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箩筐。

这倒是没有难住李卫,这一回合李卫到大街上招来十个卖字的先生,自己表述,硬是把“摊丁入亩”的政策给整到通告中,让百姓能懂。

另外,他还招来四五个会打快板儿的叫花子,将“摊丁入亩”的政策整到快板儿中去,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快板儿形式宣传新政。

这些,都给李卫推行“摊丁入亩”打下了较好的宣传基础。但是,最终的执行者还是那些官员们啊。李卫要是摆不平他们,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

有人说,江苏按察使黄伦是年羹尧举荐的人,他以年羹尧为靠山抵抗李卫,其实这是片面的观点。年羹尧的确也抵制新政,在西北,他还杀了雍正派去的孙嘉诚。但是,年羹尧并不是抵制新政的第一人,雍正的新政因为伤及的是整个地主阶级集团的利益,受到来自于大地主大官僚集团的抵抗是十分正常的现象,黄伦作为代表人物之一,自然也会抡起大旗反对新政。

这与官职大小没有多大关系,利益受损才是关键因素,就算是再小的官,只不过是不敢言语,心存嫉恨是肯定的了。

不过李卫终究不是田文镜,他不直接与黄伦发生冲突,而是绕到黄伦的背后。既然你黄伦主管刑狱,就查你的审案,找你的小辫子。果然,因为刘王氏一案冤判,李卫揪住了黄伦,迫使黄伦不得不在官帽和新政之间作选择。

黄伦只是一只出头鸟,鞭打出头鸟,其他的鸟儿因为屁股上都不干不净,所以他们也只有屁颠屁颠的去推行行政,李卫就这样成功的将“摊丁入亩”新政落到实处。

所以,还是那句话,并不是按察使黄伦拥有多大的权力与巡抚李卫抗衡,相反,按察使还是巡抚的下属,只不过他们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在自己的利益受损的时候,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与李卫对抗,实际上是对雍正“摊丁入亩”新政的反对。

《雍正王朝》中:李卫身为江苏巡抚,江苏按察使到底有多大权力,能够与李卫正面对抗?

清朝的布政使、按察使源自明制。明朝在地方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的长官为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即布政使,又称藩台、藩司,分管一省民政、人事、财政;提刑按察使司长官为提醒按察使,即按察使,又称臬台、臬司分管一省刑狱;都指挥使司长官为都指挥使,分管一省驻军事务。明朝的总督、巡抚主要因军事需要而设置,可以节制三司,但不常设。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地方上除取消了都指挥使司之外,基本沿袭了明制,布政使、按察使被予以保留,但是布政使的职权范围略有缩小,且由两员改为了一员(江南、胡广、陕西分省前设置两员)。同时,在布政使、按察使之上又设置巡抚一职,自此巡抚成为常设。理论上巡抚和布政使、按察使同为一省主官,属于同僚。但是,由于巡抚拥有节制藩、臬二司的权力。因此,清朝的布政使、按察使实际上成为了巡抚的属官,权力含金量大大降低。

虽然如此,但是名义上布政使、按察使仍然属于省级主官,布政使与无加衔的巡抚平级,都是从二品官员;按察使略低,为正三品官员。巡抚虽然可以节制布政使、按察使,但是却没有任免二司的权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布政使、按察使是中管副省级干部,其组织、人事关系在中央,而不在各省。在清朝,任免布政使、按察使这类地方大员必须经过皇帝。这也就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江苏布政使、江苏按察使敢于软顶、甚至硬顶时任江苏巡抚李卫的原因之一。为什么?因为他们乌纱帽不在李卫手里攥着。

但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李卫可是雍正帝的“奴才”,是铁杆儿小弟。那么,为什么藩、臬二司依然不买账呢?从剧情可以看得出,江苏布政使应当是科举正途出身,这些科场出身者的关系往往盘根错节,指不定其背后就有朝中哪位大学士作后台。而且,这帮人对非科场出身的同僚历来都是轻视、排挤的。更何况,李卫推行的“摊丁入亩”损害的实际上就是这些不用纳税的士绅们的利益。这位藩台大人说到底就是在维护自身的利益,不卖力才怪!

至于那位臬台大人,他是著名的“年选”,在年羹尧没有倒台之前,“年选”官是颇为嚣张的,不把李卫当回事也就可以理解了。从后来李卫建议雍正帝对他革职了事,给年羹尧留点面子也能看得出,李卫实际上对“年选”官也是有一定顾忌的。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应该明白了,李卫虽然位居江苏巡抚,但是他没有任免布政使、按察使的权力,而且要办具体的事情又必须假手这些人,毕竟巡抚不可能事必躬亲、什么都自己来。李卫最终选择了臬台下手,一来是因为他屁股不干净,容易抓住小辫子。二来是因为他的“年选”官身份,收拾了他,等于是杀鸡儆猴,明着告诉藩台及其他官员,年羹尧的面子老子都不给,你们自己掂量着办!但是,李卫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他没有能力免去藩、臬二司,换上自己的人。

当然,以上所说的都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剧情,真实历史上李卫与江苏没有半毛钱关系,除了是江苏人,李卫没有在江苏当过任何一个官职,更别说是巡抚了。清朝为了“避嫌”,官员不在籍贯所在地充当巡抚基本上是一条没有明文的铁律。因此,李卫基本上也不太可能成为江苏巡抚。李卫捐(mai)纳(guan)出身,最初是京官里的中层干部,后来外放云南、浙江,最终官拜直隶总督,并没有担任过江苏巡抚。

《雍正王朝》中:李卫身为江苏巡抚,江苏按察使到底有多大权力,能够与李卫正面对抗?

导读:《雍正王朝》中,皇四子胤禛昔日的潜邸奴才中,以年羹尧、李卫最为有名;在胤禛登基成为雍正皇帝以后,年羹尧、李卫、田文镜三人又成为雍正皇帝倍加倚重和信任的肱股之臣。但李卫作为一个流浪乞丐出身的小混混,和科举出身的年羹尧、久润官场的田文镜有着着根本上的不同。

但“鬼才”李卫在雍正皇帝的着重培养和提拔下,于仕途步步高升,年羹尧西北大胜的时候,李卫已经贵为江苏巡抚,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李卫和年羹尧、隆科多等官场老手相比,显得有些稚嫩,但他却凭着自己近乎执拗的忠心和绝对出彩的政治智慧而深受雍正皇帝信任和重用,短短时间内,就从知县升至巡抚。

雍正皇帝登基以后,为了在江南地区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可谓是愁煞了这位新任江苏巡抚。但是,凭借着自己的强大后台和“江湖手段”,李卫硬是治住了敢于和自己“正面刚”的按察使等人,新政得以顺利推行。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疑问,“按察使”到底是个什么官职?为何敢于和一省绝对领导——巡抚“正面刚”?

我们就从清朝历史上的官员制度出发,对《雍正皇帝》中,江苏巡抚李卫和江苏按察使黄伦的官职大小、地位高低;并对李卫和黄伦各自背后的真正对决,予以解析。

《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记载:

巡抚江苏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饟一人,从二品。顺治元年,置江南巡抚,驻苏州,辖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五府。十八年,江南分省,更名江苏巡抚。康熙三十一年,定督抚加衔制。由巡抚授者,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二品。

也就是说,李卫担任的江苏巡抚乃系江苏一省(除了总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的绝对一把手,从二品品衔,相当于现今的省委书记。

康熙三十一年,又施行了“督抚加衔制”,也就是会给予一省巡抚加封京官职衔,予以更大权力的赋予,使之管理地方的更为高效、来京办事、奏事、理事更为顺畅。

巡抚一般会加封“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品衔就会变成正二品,成为副国级干部,相当于现今的省委书记兼国务委员级别。

按照清朝地方政府体系组建,一省巡抚之下,还设有布政使和按察使。

布政使:主管民政;相当于现今的省长,但管理范围仅限于民政;

按察使:主管刑狱;也相当于现今的省长,乃系集省公安厅长、省公安厅长、法院院长兼检察院检察长于一身的省长。

另外,对于江苏按察使的记载,在《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中也有体现: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省各一人。正三品。雍正八年,江苏按察使徙苏州。

也就是说,从品衔上看,巡抚大于按察使;从职能上看,巡抚更是大于按察使。

那么,这个份属江苏巡抚李卫管辖的江苏按察使黄伦,为何敢于和自己的顶头上司“正面刚”呢?

根据《雍正王朝》的剧情演绎,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1、“年选”官员,有底气、有后台

李卫抓住了黄伦“骗占寡妇之身”的把柄后,黄伦冷汗直流,对着李卫悄声说道:

“李大人,下臣乃是年大将军举荐,您多少给留点面子!”

这说明,黄伦也属于当时权倾一时的年羹尧举荐的官员,乃系“年选”官吏之一。背后有着圣眷正隆的年羹尧做后台,黄伦的底气当然很足。别说是一个江苏巡抚,就算是两江总督,黄伦怕是也会瞧不起。

李卫虽然的背后虽然是雍正皇帝,比黄伦的后台要强大很多,但年羹尧的后台同样是雍正皇帝。而且,李卫在很大程度上是年羹尧调教并提拔起来的,所以黄伦才会有敢于和顶头上司李卫“正面刚”的行为。

2、士绅阶级同李卫的对抗

李卫在江南地区推行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乃系雍正皇帝在西北大胜以后,着力推行的新政改革之一,也是改善民生、恢复经济的必要手段之一。但是,雍正皇帝新政的推广,无疑严重伤害了当地士绅阶层的根本利益。

再加上,当时的江南地区乃系“八爷党”的势力范围,江南地区的官员、士绅、富商们有很多出自“八爷党”门下,他们根据“八爷党”的统一安排和指示,以违抗雍正皇帝皇命为重要责任、以掣肘和制约雍正皇帝新政推行为主要任务,以达到从根本上架空雍正皇帝的目的。

作为一省按察使的黄伦,手中掌握着一省公检法的所有武装力量,被江南地区的士绅们钱财拉拢以后,黄伦已经成为士绅阶层的按察使,其手中掌握的公检法衙役也全部成为了士绅阶层的支持力量。

也就是说,黄伦是代表了江南地区的士绅阶层在和“孤零零”的巡抚李卫正面对抗,在黄伦看来,他有这个实力。

而且,黄伦对于新政的抵触心理也是江苏省各级官员的一致意见,相对于一个“光杆司令”李卫,黄伦甚至觉得自己已经胜券在握了!

3、对李卫的蔑视

李卫虽然贵为一省巡抚,还是出身雍正皇帝潜邸的一方封疆大吏,但其几乎毫无文化修为的负面形象,让其吃尽了苦头、受尽了委屈。

从李卫看不懂告示时,众位官员发自内心的嘲讽笑容,就能看出江苏一省官员对于这个“潜邸奴才”的轻视甚至鄙视。

文人出身的黄伦对于“大字不识一个”的李卫会看不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正是有了这份鄙夷,黄伦才会轻视李卫,才会敢于和其正面对抗。

一个按察使敢于和巡抚正面对抗,并不属官职高低的对抗,而是背后势力的对决和所代表阶层的对抗,说到底就是江南地区士绅阶层、京中的“八爷党”和雍正皇帝的皇权之间的对抗。李卫巧妙用计,将黄伦斗倒,并将新政予以顺利推行,也代表了雍正皇帝和“八爷党”之间的最终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

(文中具体人物、情节设定均取自《雍正王朝》,对此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烦请辨识!)

《雍正王朝》中:李卫身为江苏巡抚,江苏按察使到底有多大权力,能够与李卫正面对抗?

首先,我们看一下每个省有哪些高级官员。按照朝廷的等级划分,每个省的高级官员有巡抚、提督、按察使、布政使、学政等人。其中,提督负责管理全省的绿营军,不插手其他工作,属于军队系统的官员,不属于行政系统。学政大人则是管理全省的教育工作,工作比较单一,但比较清高,也不插手地方行政事务。真正负责地方政务的是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巡抚是正二品的高官,负责全省军政民财等各方面的工作,是全省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布政使是从二品官员,负责全省的经济建设、赋税、人口等工作,属于全省的二把手,也算常务副省级。按察使负责全省的司法和治安工作,是正三品官员。

虽然巡抚的权力很大,但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并不是巡抚大人的手下,而是巡抚的助手。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李卫担任江苏巡抚以后,巡抚衙门的大堂上有三把椅子。李卫作为巡抚,当然坐在中间。两侧分别坐在布政使和按察使,其他官员则只能站着。由此可见,即便是巡抚也必须给按察使、布政使一点面子。按照朝廷的规定,巡抚虽然是全省的最高长官,但无权罢免按察使、布政使这样的高级官员。如果巡抚和几个助手爆发矛盾,一般需要皇帝来处理。河南巡抚田文镜与河南学政爆发了冲突,田文镜拿学政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后请雍正皇帝出面调解。

在雍正皇帝刚刚上台的时候,国库亏空严重。为了缓解这一危机,雍正皇帝开始在江苏、河南等省份推行摊丁入亩等政策。这些政策触犯了乡绅集团的利益,江苏省是全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雍正皇帝的政策引发了乡绅们的不满。但又不能和朝廷对着干,江苏地区的乡绅贿赂了江苏按察使黄大人。拿了乡绅们的钱,江苏按察使对巡抚李卫的命令阴奉阳违,这让李卫非常生气。巡抚大人和按察使大人在大堂上,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当时,布政使在中间保持沉默。从正式渠道,李卫根本无法罢免按察使,但李卫有自己的鬼主意。

如果换成田文镜,估计又要请雍正皇帝出面。李卫则没有麻烦皇帝,而是利用自己的办法处理。李卫发现江苏按察使介入了一件强奸杀人案,而且收了被告的钱,同时占了原告的便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作为一个省的巡抚,李卫有权力重审案件。李卫暗中与原告达成了默契,在审理案件的时候,成功的把江苏按察使拉下了水。虽然巡抚没有权力罢免按察使,但如果按察使有犯罪行为,当然无法继续工作。李卫通过这样的方式,扳倒了江苏按察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连李卫都要这么费劲,由此可见,按察使的地位和权力确实不低。

在审理案件的时候需要搜身,江苏按察使勃然大怒:“我是朝廷正三品大员,谁敢动我?”当时,衙役们迟疑了一下,在得到李卫命令之后才动手。毕竟,按察使是全省差役们的顶头上司。巡抚被称为抚台大人,布政使被称为藩台大人,至于按察使,则被称为臬台大人,这几个都是高官。在电视剧中,似乎按察使有兵权。其实,按察使无法调动朝廷的绿营军和八旗军,但各个地区的治安部队确实隶属于按察使管理。年羹尧突袭江夏镇的时候,安徽的淮安营就驻扎在江夏镇附近。当时,淮安营的军官阮必大说了安徽按察使衙门,而没有说安徽提督。由此可见,淮安营隶属于按察使衙门管理。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雍正王朝》中:李卫身为江苏巡抚,江苏按察使到底有多大权力,能够与李卫正面对抗?

职位不在于尊贵,有背景则行;权力不在于台面,有后台则灵。《雍正王朝》中,所有的权力博弈与利益角逐,并非单点对个人,而是背景对后台,江苏按察使对抗巡抚李卫就是其中一例。

按察使权力的来源

类似按察使的职位,唐、宋时均已设置,主要负责巡察。唐睿宗改巡察使为按察使,宋仁宗以转运使为按察官。自从辽圣宗命令分路按察刑狱,按察使由此开始负责刑名,因而也被称作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简称“臬司”。又因忽必烈将按察使改为廉访司,所以按察使又被后世称为“廉访”。

顺治初年,各省设按察使一人,唯直隶不设。到雍正二年,改直隶巡道为直隶按察使。至此,形成定制,十八省均设按察使。

清制,按察使为正三品官,品级位于各省布政使之下,合称“两司”。按察使之职位如果空缺,先由吏部开列具题,再由各省运使、道员升任;如果升迁,则任各省布政使、大理寺少卿或通政使司副使。

《大清会典》记载,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振扬风纪,澄清吏治”,其具体职责可分为四条:

一、办理全省的刑名案件,勘核词状,管理囚犯;凡比较重大的案件,则会同布政使办理,并上报京城部院;每年秋后会审,则充主稿官。这是按察使最重要的职责,也是“猫腻”比较大的权力,一旦心术不正,就会造成各种冤假错案。

二、每五年一次“大计”的考察外官,由按察使担任。就是与督抚、布政使一起,对下面各州县官吏进行一次考评。

三、三年一次的乡试,由按察使担任监视官;

四、管理各省的“邮递”事务,负责邮路畅通,保障信息传递的及时性。

按察使名义上以刑名和“邮递”为其主要职责,实际上凡省内一切政务,依旧需与布政使共同负责,同时参加督抚、两司、学政共同研究政务的会议。

提刑按察使司为按察使办公之衙署,俗称“按察司衙门”。其下设机构与属员,各省有所不同,一般常设机构为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

按察使职责重大,享受的待遇也不低,吉服冠顶用蓝宝石,朝带用镂花金圆版,官服补子绣孔雀;经济待遇,以江苏按察使为例,每年俸银130两,养廉银八千两,还有各种办公补贴,去世后朝廷发放316两祭葬银;阶称为通议大夫,老婆的封号为“淑人”。

江苏按察使背后的利益链

职位的高低很多时候并不与权力大小成正比。《雍正王朝》中,黄伦作为按察使,官位没有李卫高,口气却不小。他的底气除了按察使本身的权力,还有四个方面:

一、背后有年羹尧撑腰。

年羹尧刚打完胜仗不久,是当红辣子鸡,许多朝廷重臣都要给他面子,攀龙附凤者不计其数,黄伦就是其中之一。

年羹尧与李卫同样出自雍正潜邸,若论职位与影响力,年羹尧台面上更胜一筹。这就显示出山头的重要性,只要靠山够大,哪怕职位低一点,腰杆子也能足够硬朗。

可惜的是,黄伦不知道年羹尧就像小龙虾,大红之日就是大悲之时。即使黄伦没被充军,随着年羹尧的倒台,他也会面临清算。

二、掌握臬司衙门的兵丁。

黄伦掌握着江苏臬司衙门的兵丁,可以影响上司想法的执行。符合利益的事,他会主动执行;不符合利益的事,他可以变着花样打折甚至抵触。李卫要推行摊丁入亩,但想要成事,还是离不开底下人的配合。

三、有“文凭”优势,看不上大字不识几个的李卫

在职场上,时不时就会出现“学历歧视”,同坐一个办公室,个别985就看不上普通高校毕业生。这种事,在古代官场也屡见不鲜,进士往往看不上监生或捐纳。

黄伦称得上读书人,在李卫面前有很强大的“学历自信”。在顶撞李卫时,黄伦处处就透露出对他的不屑一顾,说他是潜邸出生……潜台词就是你李卫是个没文化、不入流的关系户。这就像追比户部欠款时,陈文盛故意问田文镜哪一科出生。

四、江苏士绅支持,合理运用规则。

摊丁入亩推行下去,触动的是士绅的利益。他们之前仗着一点功名,可以不交田税,突然交税,肯定不乐意。黄伦与这帮人有过勾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早就沦落为他们的代言人。动了江苏士绅的利益,就是动了黄伦的利益,他必然要反弹。

此外,江苏士绅将田地“挂牌”交易,利用了朝廷田地交易期间不交税的规则漏洞,合理也合法,因而黄伦才能理直气壮地与李卫唱反调。

秋媚说:臬司高一尺,中丞高一丈。底层出生的李卫,虽未读过几本书,但也没受书中条条框框的束缚,因此,他头脑更加灵活,不按常规出牌,用调虎离山打得按察使措手不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