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在其父唐玄宗未驾崩时直接即皇帝位,是否具有合法性?

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镇守潼关之大将哥舒翰受杨国忠逼迫出兵讨叛,结果大败,潼关陷落,长安震动,玄宗携太子、宠妃仓皇逃往成都,行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并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马嵬民众拦阻玄宗请留,玄宗不从。太子李亨留下,随即往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同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时年四十六岁,是为肃宗。 即位之前是否有唐玄宗明确诏书或者指令,何以能在旧皇帝不死/没有明确禅让诏书的情况下直接即位呢? 正统官方史书又是如何对这种行为做出合理解释呢?

从法理的角度,唐肃宗李亨灵武登基称帝,肯定是不合法的,本质上就是一次政变,而且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政变。但基于国情,年迈的李隆基难得恢复了一下英明,他默认了这个事实,并下旨给李亨的登基,补办了手续。如此一来,灵武登基事件,由非法的政变,变成了温情的合法的权力交接,也为大唐重聚人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灵武登基始末

长安失守后,唐玄宗带领太子李亨一行,逃往四川,路经马嵬坡时,发生了士兵哗变。他们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并逼死杨贵妃。

当唐玄宗以为事情已经结束,一行人马准备继续西行之际,当地老百姓拦住了太子李亨,强烈要求太子留下来,带领大家平定叛乱,恢复江山。

现场的气氛很热烈,聚了一千多百姓,李亨的马行进不得。这时,包括广平王李俶、李辅国等在内,都劝太子顺应民意,不要西行。唐玄宗得知情况,长叹一声说:“这是天意啊”,然后从禁军中抽调2000人留给李亨,对他们说:“太子仁孝可以奉宗庙,你们好好辅佐他吧。”

就这样,父子俩一路继续西行,一路随李亨北上。

李亨一路艰难前行,抵达宁夏灵武,受到当地官员的欢迎,一路又收拢招募了五万士兵。抵达灵武后,裴冕、杜鸿渐等人,以唐玄宗在马嵬坡说过,让太子即位为理由,劝李亨登基称帝,李亨拒绝了。于是裴冕等召集众大臣,集体上书劝进,李亨才答应。

在达到灵武的第四天,李亨在众人的拥戴下,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将年号由“天宝”,改为“至德”,同时,将这一消息告知千里以外的唐玄宗。

唐玄宗见到奏报,高兴地说,太子继位是“顺天应人”,并让宰相韦见素、房琯、崔涣三人,携带金册圣旨,前往灵武,正式册封李亨为皇帝。

文字掩盖下的篡位

从上述经过可以看出,李亨灵武登基前,并未得到唐玄宗的允许,更没有任何正式文件,本质上讲就是一场政变。不光如此,从马嵬坡事变,到李亨顺利“脱单”,再到灵武称帝,这一系列的过程,明显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

马嵬坡事变

史书记载,马嵬坡事变源自于士兵的哗变。士兵没人组织,怎么会发展成对皇帝的逼宫行为?一般情况下,偶发的哗变事件,不会有明确的政治诉求,但马嵬坡事变,其目的很清晰——诛杀杨国忠及其党羽。没有人组织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发展到逼死杨贵妃,而且事件还能以和平的方式画上句号。

这显然,这是太子李亨策划的第一场政变,目的就是铲除政敌杨国忠。李亨战战兢兢当了几十年太子,先是受到李林甫的排挤打压,后来又受到杨国忠的不断陷害,差点丢掉太子之位。

李亨在这些事件中,表现得相当的“隐忍”,既不求助于父皇,也不做反击。这就是李亨的高明之处,他知道连续两位宰相,敢明目张胆地排挤陷害他,如果没有唐玄宗的默许,是做不到。

李亨隐忍的态度让唐玄宗很满意,所以,他虽然备受打击,但丝毫没有影响太子之位。但隐忍不等于永远被动挨打,李亨对杨国忠的反击计划,一定早就在制定中。

马嵬坡事件,看起来像李辅国勾结陈玄礼所为,但实际上李亨才是幕后总指挥。陈玄礼虽然同意除掉杨国忠,但他对唐玄宗的忠诚不打折扣。所以,我个人很怀疑,马嵬坡事件最早的图谋,很可能是铲除杨国忠,同时逼唐玄宗立刻禅位。因为陈玄礼的反对,只能将第二个目的删除。

李亨“脱单”

李亨被百姓阻拦,不得已与唐玄宗分道扬镳,这分明也是一场戏。除掉杨国忠后,李亨没有实现登基的目的,如果跟随唐玄宗入川,这个计划将彻底泡汤。为了实现下一步计划,他必须“单飞”。

其实,我觉得唐玄宗此时已经看穿一切。但面对因为自己造成的山河破碎局面,他多少有些追悔,也有些力不从心。连陈玄礼都已经被李亨收买,唐玄宗这时候如果跟李亨翻脸,他能控制得了局面吗?

所以,唐玄宗只能长叹“天意如此”。

灵武称帝

李亨抵达灵武后仅仅四天就登基称帝,如果说这件事没经过事先谋划,谁能相信?应该是在马嵬坡事件,仅仅实现了一半目标后,李亨集团就立刻制定了修正案,先脱单,以全国兵马大元帅身份,召集勤王之兵。兵权到手后,下一步的计划就是政变登基。

灵武登基的现实意义

灵武登基虽然是一次非法的篡位,但它对大唐江山意义非凡。安禄山造反后,朝野对唐玄宗的昏庸充满了失望,正是他一步步促成了安禄山的叛乱,也正是因为他的昏聩,导致长安陷落。

安禄山此时兵峰正旺,两京已经陷落,如果再有几位封疆大吏的投靠,大唐基本上就宣布报销了。关键时候,唐玄宗不是积极组织抵抗,而是第一时间逃亡四川,这无疑给雪上加霜的局势,又重重地刺了一刀。

李亨登基,正好可以向天下宣示,大唐的昏聩已经成为历史,新的核心力量已经诞生,这个核心力量,正在前线,领导着全国人民,以必胜的信念跟叛军决战。

可以想象,灵武登基,给摇摆不定的大臣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深深地打击了叛军的士气。从这个角度看,李亨政变夺位,做得好!虽失了父子情,却全了国家大义!

篡位变传位

年逾七旬的唐玄宗,晚年昏庸得让人直跺脚,但在李亨抢班夺权这件事,显得很开明。为了全父子情,也为了让李亨有一个合法的身份,同时也让全国臣民,不至于无所适从,他给李亨补办了登基手续,宣布正式禅位太子,从此自己当太上皇。

唐玄宗的这个决定,虽然有迫不得已的成分。假如他丢不下这个脸,不承认李亨的皇位,大唐立刻会祸起萧墙,分崩离析不可避免。好在唐玄宗还没昏聩到那个程度。

综上所述,李亨灵武登,基本质上就是一次非法的政变行为,是唐玄宗帮李亨修补了漏洞,让篡位变继位,由非法变合法。也因为灵武登基的正面意义,所以历史对李亨的这次政变行为,表现得非常宽容。

唐肃宗在其父唐玄宗未驾崩时直接即皇帝位,是否具有合法性?

从法理的角度,唐肃宗李亨灵武登基称帝,肯定是不合法的,本质上就是一次政变,而且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政变。但基于国情,年迈的李隆基难得恢复了一下英明,他默认了这个事实,并下旨给李亨的登基,补办了手续。如此一来,灵武登基事件,由非法的政变,变成了温情的合法的权力交接,也为大唐重聚人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灵武登基始末

长安失守后,唐玄宗带领太子李亨一行,逃往四川,路经马嵬坡时,发生了士兵哗变。他们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并逼死杨贵妃。

当唐玄宗以为事情已经结束,一行人马准备继续西行之际,当地老百姓拦住了太子李亨,强烈要求太子留下来,带领大家平定叛乱,恢复江山。

现场的气氛很热烈,聚了一千多百姓,李亨的马行进不得。这时,包括广平王李俶、李辅国等在内,都劝太子顺应民意,不要西行。唐玄宗得知情况,长叹一声说:“这是天意啊”,然后从禁军中抽调2000人留给李亨,对他们说:“太子仁孝可以奉宗庙,你们好好辅佐他吧。”

就这样,父子俩一路继续西行,一路随李亨北上。

李亨一路艰难前行,抵达宁夏灵武,受到当地官员的欢迎,一路又收拢招募了五万士兵。抵达灵武后,裴冕、杜鸿渐等人,以唐玄宗在马嵬坡说过,让太子即位为理由,劝李亨登基称帝,李亨拒绝了。于是裴冕等召集众大臣,集体上书劝进,李亨才答应。

在达到灵武的第四天,李亨在众人的拥戴下,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将年号由“天宝”,改为“至德”,同时,将这一消息告知千里以外的唐玄宗。

唐玄宗见到奏报,高兴地说,太子继位是“顺天应人”,并让宰相韦见素、房琯、崔涣三人,携带金册圣旨,前往灵武,正式册封李亨为皇帝。

文字掩盖下的篡位

从上述经过可以看出,李亨灵武登基前,并未得到唐玄宗的允许,更没有任何正式文件,本质上讲就是一场政变。不光如此,从马嵬坡事变,到李亨顺利“脱单”,再到灵武称帝,这一系列的过程,明显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

马嵬坡事变

史书记载,马嵬坡事变源自于士兵的哗变。士兵没人组织,怎么会发展成对皇帝的逼宫行为?一般情况下,偶发的哗变事件,不会有明确的政治诉求,但马嵬坡事变,其目的很清晰——诛杀杨国忠及其党羽。没有人组织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发展到逼死杨贵妃,而且事件还能以和平的方式画上句号。

这显然,这是太子李亨策划的第一场政变,目的就是铲除政敌杨国忠。李亨战战兢兢当了几十年太子,先是受到李林甫的排挤打压,后来又受到杨国忠的不断陷害,差点丢掉太子之位。

李亨在这些事件中,表现得相当的“隐忍”,既不求助于父皇,也不做反击。这就是李亨的高明之处,他知道连续两位宰相,敢明目张胆地排挤陷害他,如果没有唐玄宗的默许,是做不到。

李亨隐忍的态度让唐玄宗很满意,所以,他虽然备受打击,但丝毫没有影响太子之位。但隐忍不等于永远被动挨打,李亨对杨国忠的反击计划,一定早就在制定中。

马嵬坡事件,看起来像李辅国勾结陈玄礼所为,但实际上李亨才是幕后总指挥。陈玄礼虽然同意除掉杨国忠,但他对唐玄宗的忠诚不打折扣。所以,我个人很怀疑,马嵬坡事件最早的图谋,很可能是铲除杨国忠,同时逼唐玄宗立刻禅位。因为陈玄礼的反对,只能将第二个目的删除。

李亨“脱单”

李亨被百姓阻拦,不得已与唐玄宗分道扬镳,这分明也是一场戏。除掉杨国忠后,李亨没有实现登基的目的,如果跟随唐玄宗入川,这个计划将彻底泡汤。为了实现下一步计划,他必须“单飞”。

其实,我觉得唐玄宗此时已经看穿一切。但面对因为自己造成的山河破碎局面,他多少有些追悔,也有些力不从心。连陈玄礼都已经被李亨收买,唐玄宗这时候如果跟李亨翻脸,他能控制得了局面吗?

所以,唐玄宗只能长叹“天意如此”。

灵武称帝

李亨抵达灵武后仅仅四天就登基称帝,如果说这件事没经过事先谋划,谁能相信?应该是在马嵬坡事件,仅仅实现了一半目标后,李亨集团就立刻制定了修正案,先脱单,以全国兵马大元帅身份,召集勤王之兵。兵权到手后,下一步的计划就是政变登基。

灵武登基的现实意义

灵武登基虽然是一次非法的篡位,但它对大唐江山意义非凡。安禄山造反后,朝野对唐玄宗的昏庸充满了失望,正是他一步步促成了安禄山的叛乱,也正是因为他的昏聩,导致长安陷落。

安禄山此时兵峰正旺,两京已经陷落,如果再有几位封疆大吏的投靠,大唐基本上就宣布报销了。关键时候,唐玄宗不是积极组织抵抗,而是第一时间逃亡四川,这无疑给雪上加霜的局势,又重重地刺了一刀。

李亨登基,正好可以向天下宣示,大唐的昏聩已经成为历史,新的核心力量已经诞生,这个核心力量,正在前线,领导着全国人民,以必胜的信念跟叛军决战。

可以想象,灵武登基,给摇摆不定的大臣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深深地打击了叛军的士气。从这个角度看,李亨政变夺位,做得好!虽失了父子情,却全了国家大义!

篡位变传位

年逾七旬的唐玄宗,晚年昏庸得让人直跺脚,但在李亨抢班夺权这件事,显得很开明。为了全父子情,也为了让李亨有一个合法的身份,同时也让全国臣民,不至于无所适从,他给李亨补办了登基手续,宣布正式禅位太子,从此自己当太上皇。

唐玄宗的这个决定,虽然有迫不得已的成分。假如他丢不下这个脸,不承认李亨的皇位,大唐立刻会祸起萧墙,分崩离析不可避免。好在唐玄宗还没昏聩到那个程度。

综上所述,李亨灵武登,基本质上就是一次非法的政变行为,是唐玄宗帮李亨修补了漏洞,让篡位变继位,由非法变合法。也因为灵武登基的正面意义,所以历史对李亨的这次政变行为,表现得非常宽容。

唐肃宗在其父唐玄宗未驾崩时直接即皇帝位,是否具有合法性?

先简单回顾一下唐肃宗李亨得到皇位的过程。

李亨是唐玄宗的三儿子,开元十五年被封为忠王,担任朔方节度使、单于大都护,开元十八年担任河北道行军元帅。

皇太子李瑛被废,不久又被杀掉。开元二十六年六月,唐玄宗册立李玙为皇太子,给他改名为李亨。

这以后李亨百般小心,诚惶诚恐,躲过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陷害,在皇太子位置上做得十分辛苦。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反叛,挥师杀向长安。天宝十五年六月,潼关陷落。唐玄宗带领皇子、贵妃和一些亲信逃向四川。

队伍行进到马嵬,军士哗变,杀死杨国忠,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事变之后,几千民众拦住皇太子李亨,请求他留下来。皇太子最初不肯,一定要追随父皇前往四川,却被儿子李倓、李俶和太监李辅国拉住,劝他前往西北,收拾民心,召集守边的将士,与河北的军队遥相呼应,以图收复河山。

唐玄宗听说之后,无奈地拨出两千将士和一部分马匹分给皇太子,还想立刻传位给皇太子。李亨不肯接受,面向西南号啕大哭,然后上马,带着自己的亲信和儿子们奔向西北。

七月,皇太子李亨成为天下兵马元帅,统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七月的甲子日,在裴冕等人的劝请之下,李亨在灵武继位,就是唐肃宗,遥尊父皇李隆基为“上皇天帝”,同时大赦天下,改元至德。

八月,唐玄宗得到消息。

有一个词叫做“既成事实”,在事实面前,选择只有两个,一是接受,二是反对。

对于唐肃宗即位这个事实,唐玄宗的心里肯定是有一万个不爽,问题在于,现在他根本就没有反对的资本。自从安禄山反叛,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让唐玄宗威信扫地,早已经无法号令天下,掌控局面。如果这个时候他还想以皇帝的身分摆谱,恐怕自身难保。

所以,除了接受既成事实,他没有别的选择。于是他派人前往灵武,给儿子送上皇帝册。

那么,唐肃宗的做法是否合法?

回答是肯定的。皇太子本身就是皇储,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当皇帝因为某种原因无法正常掌控国家时,皇太子可以代行天子的权力。

现在唐玄宗跑到遥远的四川,自然无法统帅军民,皇太子临危受命,顺理成章。

唐肃宗在其父唐玄宗未驾崩时直接即皇帝位,是否具有合法性?

从合法性的角度上讲,唐肃宗继位是不合法的。

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一行人从长安西逃,路上发生了马嵬驿之变,护驾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无力(或者不想)制止哗变士兵,首席宰相杨国忠惨死,贵妃杨玉环被杀。

在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的威望本身已经一落千丈,失去了天下人的信任,西逃过程中,甚至有乡村里的老者当面指责唐玄宗用人失察以至今日之祸,唐玄宗也只能默然以对。而马嵬驿兵变之后,唐玄宗的威望和权力已经跌落到了谷底,客观上讲,他已经失去了当皇帝的资格。

在马嵬驿之变后,玄宗一行人继续向西,路过一地,有数千名地方父老,恳请唐玄宗留下不要西逃,玄宗不肯。父老们继而请求太子留下并挡住道路(父老遮留),玄宗无奈之下只得留下太子和一部分人马,之后两路人马分道扬镳,玄宗前往四川,肃宗前往灵武。

到达灵武之后,唐肃宗在儿子和文官的劝进之下,装出很为难的样子“勉强”当了皇帝。当肃宗登基的消息传单四川后,本打算全面布局战略的玄宗当即同意,并表示肃宗是天命所在,十分认可。

其实后来经过史学家的分析,当初的“父老遮留”,很有可能是唐肃宗导演的一场戏,是故意让自己跟玄宗离开的。

唐军光复长安之后,肃宗立刻亲自去四川接回了玄宗,一路上以太子的礼仪对待玄宗,将皇帝仪仗让给玄宗。到达长安之后,肃宗还表示要让位给玄宗,自己退位当太子,玄宗力辞才罢。

不过后来在太监李辅国的指挥下,唐肃宗把玄宗住的十分舒心的,在长安市区里可以接触很多人的亲王府邸强行接到了深宫之中,让玄宗晚境十分凄凉,所以肃宗的“孝顺”是十分值得怀疑的。

唐肃宗在其父唐玄宗未驾崩时直接即皇帝位,是否具有合法性?

公元756年,由于唐玄宗李隆基的错误决策,哥舒翰被安禄山的叛军击败,潼关失守,自此,安禄山便可以轻而易举拿下长安。

在叛军的威胁下,唐玄宗也只得逃往蜀中避难,可是在这途中还有一场劫难等着他,这就是马嵬驿兵变。一路之上,保护唐玄宗的大兵们饿着肚子、狼狈不堪,随后抱怨变成拔刀相向,既然有了怨气,那就得有个发泄的渠道,那个渠道就是杨国忠。

史料记载“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

这位唐朝著名的奸相,就这么被一群大兵砍成了肉泥。在军兵的威慑下,唐玄宗被迫放弃了最爱的女人——杨贵妃。安抚住众将士后,唐玄宗想要继续他的逃亡之路,可是一群父老乡亲围了上来,请求皇帝留下,唐玄宗停留了很久,最后自己继续西行,而让太子李亨留下来安抚百姓。

从此之后,李隆基就跟太子李亨分道扬镳了,李隆基继续去蜀中避难,而李亨则组织人马准备抵御安禄山的叛军。不久之后,李亨到达灵武,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此时,李隆基仍是皇帝,而李亨也即位做了皇帝,一时间唐帝国出现了两位皇帝。

那么当时,在灵武即位的李亨具备皇位的合法性吗?新皇帝即位,大多是老皇帝去世,太子即位,或者被老皇帝任命,其次就是武力造反或者政变,推翻上一届帝王。常规来讲,老皇帝没有去世,新皇帝根基不稳,那么这皇位的合法性就比较差。

李亨即位就属于那种合法性较差的一类,那么为何说当时李亨即位合法性不足呢?

一、唐肃宗李亨有擅自即位之嫌

得知太子李亨留下,李隆基也颇为感动,他从护卫军中分出两千人,加上一批好马,给了太子,并给太子传话“汝勉之,勿以吾为念。西北诸胡,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

意思就是,希望你好自为之,不用为我担心。李隆基对太子表示支持,并派宦官去见太子,表示想要传位,可是被李亨拒绝了。

要说李亨真的不想要皇位吗?非也,他留下来组织兵马,对抗叛军,最终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皇位,可是当时时机未到,他只能假意拒绝。李亨在738年就被立为太子,756年才在灵武即位,他做太子已经做了十八年,而在即位当年,李亨已经四十五岁了。

古人的寿命本就不长,在那医疗水平相对较差的唐朝,一个四十五岁的太子,还能做多少年皇帝呢,我们可以预料到李亨有多么着急。

李隆基真的想把皇位让给儿子李亨?这也不尽然,皇帝的尊崇李隆基是明白的,不到迫不得已,他李隆基绝对不想将皇位让出来的。

在李亨在灵武即位后,李隆基还曾发布一条命令,就是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四方节度使。可见,虽然李隆基表面上想要传位,事实上仍想着把控大权,指挥平叛。

由于当时没有手机、微信之类的通讯手段,双方传递信息只能通过快马,所以闹出了笑话。李亨在灵武即位,多少有些牵强。李隆基仍然活着,叛军仍然肆无忌惮,这位新上任的皇帝陛下,其皇位合法性必定会受到他人的质疑。

二、唐肃宗为了皇位的合法性,费劲了心思

史料记载“若一朝离散,不可复集。愿殿下勉徇众心,为社稷计!”笺五上,太子乃许之。”

到了灵武,裴冕、杜鸿渐等人劝太子李亨即皇帝位,此时李隆基还活着,大臣就劝太子即位,这么做多少有些大逆不道,如果发生在平时,可能会有灭门之祸,但此时的李亨已经迫不及待了,如果他再不即位,或许就没有机会了。

即便如此,李亨还是推了五次,将戏份做足,这才答应即位。李亨这一步,就是为了逼迫他父亲交权,不论李隆基之前多么辉煌,但当时的李隆基只是个逃跑皇帝。李隆基弃长安百姓于不顾,自己先逃跑,这在众人眼中,其皇帝的威信早已一落千丈。

虽然李隆基有些糊涂,但凭借多年的政治经验,他还是做了正确的选择,那就是放权。一方面,李隆基放权,就可以让李亨集中皇权,调集一切可以调集的力量,加快平定叛军的进度,再一方面,这个明智的决定,也可以减轻李隆基身上的一些罪责,降低外界的负面评价。

假如李亨跟随李隆基一同入蜀,那么关中无人,唐帝国或将改朝换代,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路途之上制造事端,让其留下来。

马嵬驿兵变看似是大兵引起的,但仔细分析,这幕后很可能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控这一切。这只手就是李亨的手,然而,李亨恰巧跟杨国忠有仇,于是那个节点就让杨国忠来背,这样做,不仅除掉了敌人,还能借此胁迫李隆基。

在陈玄礼等将领的威逼下,杨贵妃被迫自杀,而李隆基的帝王尊严也荡然无存,此消彼长之间,李亨才有了机会。

只有李隆基愈加不堪,他李亨的作用才能凸显出来,为此李亨还导演了一出父老遮留的戏份。皇帝逃命是秘密进行的,为何偏偏在马嵬驿出现这多百姓,还齐声挽留皇帝,或许这些百姓中间,也有不少“群众演员”!借此,李亨才能顺利留下来,如此这般,他才更有可能成为新一届皇帝。

三、李亨缺少威信、战功

如果政权稳固,皇帝也相对清闲,而如果适逢乱世,那么这皇帝也最难当。李隆基缔造了开元盛世,其名号也享誉海内外,李亨是在父亲的光环下长大的,要想超越父亲的功绩很难,而如今碰到了安史之乱,正是其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为何说开国皇帝最令人信服?这是因为开国皇帝往往需要用武力来开疆扩土,那个拳头最硬、头脑最聪明的人,才配享有那个至高无上的宝座。可是李亨什么都没有,于是乎李亨需要用平叛的功绩来威服众人,所以李亨一直对平叛急功近利。

李泌曾给李亨出过对策,劝其先搞定敌军的老巢范阳,破坏其根据地,那么两京很容易就能被收复,但李亨等不了,他没有采取李泌的策略,而是先去收复长安、洛阳,间接延长了安史之乱的时间。

即便唐肃宗机关算尽,即便郭子仪的功劳再大,但他在最重要的时刻站了出来,挽救了帝国的命运,如果没有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那么大唐帝国真的可能被取而代之。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八卷》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唐肃宗在其父唐玄宗未驾崩时直接即皇帝位,是否具有合法性?

谢谢你的精彩提问。我是千千千里马。天宝十五年七月十二日,法定身份是唐玄宗太子的李亨在朴固怀恩等人的拥立下,在今天的宁夏灵武宣布登基,改元至德元年,正式宣告唐玄宗的天宝十五年结束。

这就是唐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皇帝唐肃宗的时代开始了。

唐肃宗登基的时候,唐玄宗还不知道。但是,唐肃宗也在向老爸唐玄宗通报消息。

而唐玄宗在逃往四川成都的途中,于七月十五日,也在以皇帝的身份筹划指挥全国的军事部署,发布了一个“制置”,就是关于目前领导人事安排的意思。

根据这个“制置”,李亨是天下兵马大元帅,这已经被安排在国家实际最该指挥者地位了。

唐玄宗派重要大臣房琯,把他的部署向已经是皇帝的李亨送去。

估计房琯到达灵武,大约八月底了。

那么,唐玄宗的指令与唐肃宗登基两人的信息,从七月到八月,有一个失衡了一个月左右时间的情况。

也就是说,从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在马嵬坡一别,他们两人的信息互相失联了一个月多月。

但是,唐玄宗得知太子李亨已经即位以后,立刻表示同意了。

这是因为,唐玄宗在马嵬坡事变以后,就口头表示过把皇位要传给太子李亨的话。

而且全国政治形势非常复杂,如果内部争斗,国家的动乱将会更加严重。

不过在唐玄宗非常落难情况下,李亨接过皇位,恐怕也不是一件好事,至少不是一个好日子吧?

所以,李亨当时并没有接受,而是选择了在朔方集合了军事力量以后即位的。

李亨这样做,有利于指挥和调集西北的军事力量。

现在,李亨在为危难之际即位,看起来程序有点不合法。但事实已经完全是合法的。

理由是如下:

第一,唐玄宗已经在马嵬坡有明确口头传位承诺。

第二,李亨是毫无争议的太子。他也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

第三,大敌当前,唐玄宗有严重过失,他不但纵容安禄山发生了安史之乱,而且错杀了高级将领高仙芝、封长清,错用了哥舒翰,而且背叛百姓逃亡四川,这是国都长安失守的重要原因。

唐玄宗的这些严重错误,不能不说朝臣和老百姓都是不满的。

第四,新君主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号召全国军民对唐王室的希望和信心。

第五,没有朝野争议。唐玄宗及时承认太子李亨的合法地位,唐玄宗的旧朝也积极支持,把皇位立即传给了太子,说明这已经是合法合理的事情。这就没有引起更大的内部分裂。

第六,民心所向。《资治通鉴》曾生动记载了长安老百姓,只要说一声“李亨太子”就会吓得安史叛军乱跑。

再例如,我们伟大的诗人杜甫,听到李亨即位,也表示欢迎,并且冲破安禄山叛军的重重封锁,去寻找了唐肃宗,还做了唐肃宗的左拾遗。

以上千千千里马的个人观点,欢迎你的补充和批评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