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唐朝安史之乱睢阳保卫战中,张巡死守睢阳,在此过程中吃掉三万城中百姓?这段史料真实吗?

扩展讨论:如果你是唐朝安史之乱睢阳保卫战中的张巡,你会怎么选?投降叛军还是固守还是逃跑?为什么? - 战争张巡(709年-757年),唐朝著名将领。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中,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驻守睢阳。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城破被俘,英勇就义。但在防守过程中,由于士兵饥饿,曾杀害百姓,食人肉作为军粮,成为被时人与后人诟病的污点。相关记载: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旧唐书》

这是一个三千多字的长回答,我们除了会讲到睢阳防守战的过程,还会分析当时唐朝和安史叛军的态势,并以此说明张巡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贡献。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讨论历史事件,如果脱离时代背景是没有意义的,张巡苦守睢阳的战役也是如此。

先来看当时的战争形势,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政府昏招迭出。

从某种程度上说,安禄山有机会叩关而入占领长安,还有赖李隆基的配合。玄宗幸蜀后,肃宗取而代之的消息传到长安,一时间长安城内谣言四起,盛传李亨召集西域大军,欲重夺长安。再加上,李光弼在河北不断击败史思明叛军,收复了河北一带。

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军中一些部族军队首先出现了动摇,同罗(契丹)、突厥兵等率先逃离了长安。

长安百姓以京兆尹崔光远、长安县令苏震为首,发动的“长安西市杀贼”事件。虽然,最终被残酷镇压,但对叛军造成了极大的心里震慑。

在肃宗抽调西域唐军勤王的过程中,叛军核心也出现了裂隙。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正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父自立,继皇帝位。帮助他弑父的谋臣严庄,虽人品卑劣,但颇有些战略眼光。

他准确的判读出,唐朝苦苦支撑全都有赖江南的赋税和粮食。因此,他给安庆绪除了一条釜底抽薪的毒计,使其派遣大将尹子琦率十几万精锐兵力,延睢阳渠南下江淮。

时任睢阳太守许远,深知睢阳座控睢阳渠要冲,为叛军南下咽喉,早晚必至,自己手下能者寥寥难以抵挡,便向周边唐朝宗室亲王求援,但临淮节度贺兰进明坐而不救,只有张巡带领部将雷万春、南霁云及部卒二三千人,自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来援。

张巡与许远汇合后,因许远不识兵事,便将军权尽数委托于张巡,自己则负责后勤保障。

公元757年正月末,睢阳保卫战打响。当时城中只有五六千军卒,张巡亲自登城血战,鏖战十六昼夜,立挡叛军于城下。

除困守孤城外,张巡趁黑夜浓雾,命南霁云率领死士,夜袭叛军大营。夜雾之中,叛军目不视物,自相践踏,死者无数。

及至天明,叛军数座大营被焚,尹子琦无奈领兵退去,第一次睢阳保卫战以唐军获胜收场。

但叛军南下的战争策略,不会因一次受挫而改变。三月,在庄严的严令下,叛军再度来袭。

这次,张巡一反上次困守的态势,亲率众将与叛军野战,重挫叛军先锋。但睢阳毕竟兵卒稀少,大量叛军到达后,睢阳保卫战再次变成了血腥的城市攻防战。

时近五月,睢阳城外麦熟,叛军割麦收粮以充军粮。张巡见状,命人故布疑阵,于城上击鼓、摇旗,如是三次迷惑叛军,当叛军戒心松弛,专心收麦之时。

南霁云领骑兵直冲尹子琦大营,攻破营门、斩将夺旗,纵火焚营。同时,雷万春领部卒夺取叛军收获的新麦,不能运走的全部放火烧毁。

受此重挫后,叛军士气低落,再加军中缺粮,不得不再次收兵。第二次睢阳保卫战,又以唐军获胜告终。

此时,睢阳城中尚有余粮,又收了城外新麦。但唐朝嗣虢王李巨命令睢阳分粮资军,徐远苦求无果,睢阳城中一半存粮被李巨运走。

是年七月,得到了补充的尹子琦第三次兵围睢阳。这次,尹子琦亲自督军攻城,连斩数名攻城不利的手下后,叛军无不震慑,拼死仰攻,睢阳城再度岌岌可危。

张巡暗中观察,感觉必须用计除掉尹子琦。他命人用芦杆做箭射向城下,叛军捡到后大喜,报告尹子琦城中箭尽。

尹子琦闻报放松警惕,骑马来到城下督战。这时,张巡一声断喝,城上箭如雨下,也算尹子琦命大,只被射瞎了一只眼睛,捡了一条命。

独眼龙尹子琦,发誓不破睢阳誓不收兵,但叛军攻城数十次,均不得寸进。久攻不下,尹子琦只能采取围困之法,命人在城外深沟壁垒,将睢阳城团团围住。

闰八月,城中粮尽,“士赋一勺米,啮木、煮纸而食,其后愈窘,罗雀掘鼠、煮凯弩以食”。

随着饥馑的加剧,树皮、纸张、麻雀、老鼠全被吃尽,就连士兵铠甲上的皮绳和弓箭的弓弦都被吃光。这时候,城中已经有了人相食的情况。张巡和许远无奈之下,将自己的爱妾、书童,“杀而烹之,与将士分食。”

困守至此,谁都知道如果没有援军,破城只在早晚之间。张巡每日都在城头遥望,但援军依旧杳如黄鹤。

为了能有一条活路,张巡命南霁云领五十骑,突出重围,去寻救兵。但当南霁云赶到彭城,向御史大夫许叔冀求救时。许叔冀闭城不见,只从城上投下布匹等物,算作军资。

气的南霁云在城下大骂,但许叔冀坚定的做了缩头乌龟,就是不吭气。

无可奈何的南霁云,只能奔向临淮(今江苏睢宁西北)向贺兰进明求救。

不成想,贺兰进明还不如许叔冀呢。

他倒是接见了南霁云,但救兵一个也没有给,反倒爱惜起南霁云的勇毅。忽悠他说:“睢阳城早晚必破,救之何益?不若将军在我麾下,再立军功。”

南霁云苦苦哀求,并说明睢阳、临淮唇齿相依,一旦睢阳城破,叛军延运河南下,下一个目标必是临淮。

但贺兰进明油盐不进,只是命人摆下宴席,邀请南霁云一同饮酒。气得南霁云五内俱焚,厉声说道:“睢阳城内,已粮尽多日,士煮草、纸为食,今大夫宴我,却不发兵,何能下咽?我受命求援而不得,今留一指以为信”。言毕,咬下左手尾指,纵马出城。

周边唐军最盛的两处求救未果,南霁云只能从真源和宁陵俩处,征集了一百多匹军马和三千士卒返回。等到冲破敌营归至睢阳,只余不到一千军卒和少量粮食、牲畜。

当张巡的得知贺兰进明嘴脸后,黯然长叹,说道:“南八,何如留下一命”。

南霁云闻听二目圆睁,抗声说:“大人休要戏言”。

至德二年(757年)八月,唐肃宗以张镐兼任河南节度使、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

叛军围困睢阳的消息传到,张镐传令周边唐军救援,但濠州刺史闾丘晓畏惧叛军兵势畏缩不前。

十月,睢阳城破,数万人的大城,最后只余不到千人。许远、张巡、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七人,尽数死节。其实自从城中粮断,人人皆知必死,但“人之将死,莫有叛者”,可谓全城忠义。

张巡被俘后,骂不绝口。叛军用刀撬开他的嘴,在经过十个月的饥馑和搏杀后,他口中只剩三颗牙齿。张巡旋即被杀,时年49岁。

睢阳城破三天后,张镐率援军赶到,将睢阳城士气低落的叛军击溃。随后,张镐一路追击,将叛将尹子琦击杀。畏敌不前的闾丘晓,也被张镐以贻误军机的之名仗杀。

仗杀闾丘晓虽然名义上是为张巡报仇,其实更多是为大诗人王昌龄报仇。当闾丘晓跪地求饶,以“尚有亲人奉养”乞命时,张镐冷冷说道:“王昌龄也有亲人奉养!”

去岁,王昌龄路经亳州,闾丘晓妒其诗名而杀之。

在张巡困守睢阳的十个月里,唐庭和叛军间的态势,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四月,第一次睢阳保卫战期间,肃宗以广平王李俶(唐肃宗长子,后继位为唐代宗、改名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副之。

五月,唐军在清渠(长安西)与叛军交战,受挫退保武功(今陕西武功)。孤注一掷的肃宗向回纥借兵,闰八月,回纥骑兵到达,命李俶、郭子仪带兵十五万,出凤翔进攻叛军。

九月二十七日,两军在香积寺(今陕西西安南)决战,李嗣业率领的安西佰刀军一战成名。

唐史记:“李嗣业卸甲裸身,高呼‘今日不以身饵敌,军无遗矣!’言毕,挺身向前,挡者人马俱碎”。

此战,唐军大胜,歼敌六万余人。叛军连夜逃出长安,二十八日,长安收复。

而后,郭子仪连克华阴(今陕西华县)、弘农(今河南灵宝)二郡后,于十月十五日,与严庄率领的十五万叛军遭遇。

唐、回联军前后夹击,大败叛军,严庄率残部东逃,安庆绪得知大败的消息,连夜逃出洛阳。十月十八日,洛阳收复。此时,离睢阳城破,仅仅过了十日。

随着唐军克复两京,叛军的流动的地域,被牢牢限制在河南、河北等地,败落已成定局。

可以这么说,张巡以自己和一城百姓的性命,堵住了叛军南下的脚步,保存了大唐之后150年的根苗。

虽然,短短七年的安史之乱让唐朝损失了两千多万的人口,但叛军涂炭的区域被控制在黄河流域。大量南逃的人口促成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这都有赖于张巡的功绩。

现在有很多人通过哗众取宠来博眼球,片面挑剔历史人物身上的瑕疵。他们对张巡守睢阳的历史功绩避而不谈,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当时的历史背景,一味站在道德的高点指责守睢阳时吃人肉的事件,甚至干脆撰文推测张巡吃过多少人。

我就想问一句,要是旁边放着满汉全席,谁会去吃人肉?就你是受过教育文化人,别人都是禽兽?食人生番?!

要是没有张巡,叛军顺利南下,且不说会有多少江南百姓生灵涂炭,就是叛军获得了回旋余地后,安史之乱再绵延几年,又会多少百姓家破人亡?

我当然不是说吃人肉正确,但一千多年后,抛开当时的历史背景,把现代的人逻辑观硬套在历史人物身上,除了愚蠢,就是别有用心。

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功绩早已盖棺定论,《唐史》评论他“既足以挫贼之锋,使不得席卷东下,又即以分贼之势,使不得并力西侵,江淮得保富庶之余力,赡给诸军,贼旋荡覆。”

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也写到:“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五百年后,宋末名臣文天祥在《正气歌》写到: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

张睢阳(张巡)、颜常山(颜杲卿)都是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英勇就义的豪杰,正是这些宁折不弯的英烈,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让我们这个历经苦难的民族,筚路蓝缕,薪火相传。

下一篇,我们来讲讲与之并列的“颜常山舌”!感兴趣的朋友请您移步——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写,“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究竟有什么典故?

如何看待唐朝安史之乱睢阳保卫战中,张巡死守睢阳,在此过程中吃掉三万城中百姓?这段史料真实吗?

这是一个三千多字的长回答,我们除了会讲到睢阳防守战的过程,还会分析当时唐朝和安史叛军的态势,并以此说明张巡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贡献。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讨论历史事件,如果脱离时代背景是没有意义的,张巡苦守睢阳的战役也是如此。

先来看当时的战争形势,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政府昏招迭出。

从某种程度上说,安禄山有机会叩关而入占领长安,还有赖李隆基的配合。玄宗幸蜀后,肃宗取而代之的消息传到长安,一时间长安城内谣言四起,盛传李亨召集西域大军,欲重夺长安。再加上,李光弼在河北不断击败史思明叛军,收复了河北一带。

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军中一些部族军队首先出现了动摇,同罗(契丹)、突厥兵等率先逃离了长安。

长安百姓以京兆尹崔光远、长安县令苏震为首,发动的“长安西市杀贼”事件。虽然,最终被残酷镇压,但对叛军造成了极大的心里震慑。

在肃宗抽调西域唐军勤王的过程中,叛军核心也出现了裂隙。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正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父自立,继皇帝位。帮助他弑父的谋臣严庄,虽人品卑劣,但颇有些战略眼光。

他准确的判读出,唐朝苦苦支撑全都有赖江南的赋税和粮食。因此,他给安庆绪除了一条釜底抽薪的毒计,使其派遣大将尹子琦率十几万精锐兵力,延睢阳渠南下江淮。

时任睢阳太守许远,深知睢阳座控睢阳渠要冲,为叛军南下咽喉,早晚必至,自己手下能者寥寥难以抵挡,便向周边唐朝宗室亲王求援,但临淮节度贺兰进明坐而不救,只有张巡带领部将雷万春、南霁云及部卒二三千人,自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来援。

张巡与许远汇合后,因许远不识兵事,便将军权尽数委托于张巡,自己则负责后勤保障。

公元757年正月末,睢阳保卫战打响。当时城中只有五六千军卒,张巡亲自登城血战,鏖战十六昼夜,立挡叛军于城下。

除困守孤城外,张巡趁黑夜浓雾,命南霁云率领死士,夜袭叛军大营。夜雾之中,叛军目不视物,自相践踏,死者无数。

及至天明,叛军数座大营被焚,尹子琦无奈领兵退去,第一次睢阳保卫战以唐军获胜收场。

但叛军南下的战争策略,不会因一次受挫而改变。三月,在庄严的严令下,叛军再度来袭。

这次,张巡一反上次困守的态势,亲率众将与叛军野战,重挫叛军先锋。但睢阳毕竟兵卒稀少,大量叛军到达后,睢阳保卫战再次变成了血腥的城市攻防战。

时近五月,睢阳城外麦熟,叛军割麦收粮以充军粮。张巡见状,命人故布疑阵,于城上击鼓、摇旗,如是三次迷惑叛军,当叛军戒心松弛,专心收麦之时。

南霁云领骑兵直冲尹子琦大营,攻破营门、斩将夺旗,纵火焚营。同时,雷万春领部卒夺取叛军收获的新麦,不能运走的全部放火烧毁。

受此重挫后,叛军士气低落,再加军中缺粮,不得不再次收兵。第二次睢阳保卫战,又以唐军获胜告终。

此时,睢阳城中尚有余粮,又收了城外新麦。但唐朝嗣虢王李巨命令睢阳分粮资军,徐远苦求无果,睢阳城中一半存粮被李巨运走。

是年七月,得到了补充的尹子琦第三次兵围睢阳。这次,尹子琦亲自督军攻城,连斩数名攻城不利的手下后,叛军无不震慑,拼死仰攻,睢阳城再度岌岌可危。

张巡暗中观察,感觉必须用计除掉尹子琦。他命人用芦杆做箭射向城下,叛军捡到后大喜,报告尹子琦城中箭尽。

尹子琦闻报放松警惕,骑马来到城下督战。这时,张巡一声断喝,城上箭如雨下,也算尹子琦命大,只被射瞎了一只眼睛,捡了一条命。

独眼龙尹子琦,发誓不破睢阳誓不收兵,但叛军攻城数十次,均不得寸进。久攻不下,尹子琦只能采取围困之法,命人在城外深沟壁垒,将睢阳城团团围住。

闰八月,城中粮尽,“士赋一勺米,啮木、煮纸而食,其后愈窘,罗雀掘鼠、煮凯弩以食”。

随着饥馑的加剧,树皮、纸张、麻雀、老鼠全被吃尽,就连士兵铠甲上的皮绳和弓箭的弓弦都被吃光。这时候,城中已经有了人相食的情况。张巡和许远无奈之下,将自己的爱妾、书童,“杀而烹之,与将士分食。”

困守至此,谁都知道如果没有援军,破城只在早晚之间。张巡每日都在城头遥望,但援军依旧杳如黄鹤。

为了能有一条活路,张巡命南霁云领五十骑,突出重围,去寻救兵。但当南霁云赶到彭城,向御史大夫许叔冀求救时。许叔冀闭城不见,只从城上投下布匹等物,算作军资。

气的南霁云在城下大骂,但许叔冀坚定的做了缩头乌龟,就是不吭气。

无可奈何的南霁云,只能奔向临淮(今江苏睢宁西北)向贺兰进明求救。

不成想,贺兰进明还不如许叔冀呢。

他倒是接见了南霁云,但救兵一个也没有给,反倒爱惜起南霁云的勇毅。忽悠他说:“睢阳城早晚必破,救之何益?不若将军在我麾下,再立军功。”

南霁云苦苦哀求,并说明睢阳、临淮唇齿相依,一旦睢阳城破,叛军延运河南下,下一个目标必是临淮。

但贺兰进明油盐不进,只是命人摆下宴席,邀请南霁云一同饮酒。气得南霁云五内俱焚,厉声说道:“睢阳城内,已粮尽多日,士煮草、纸为食,今大夫宴我,却不发兵,何能下咽?我受命求援而不得,今留一指以为信”。言毕,咬下左手尾指,纵马出城。

周边唐军最盛的两处求救未果,南霁云只能从真源和宁陵俩处,征集了一百多匹军马和三千士卒返回。等到冲破敌营归至睢阳,只余不到一千军卒和少量粮食、牲畜。

当张巡的得知贺兰进明嘴脸后,黯然长叹,说道:“南八,何如留下一命”。

南霁云闻听二目圆睁,抗声说:“大人休要戏言”。

至德二年(757年)八月,唐肃宗以张镐兼任河南节度使、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

叛军围困睢阳的消息传到,张镐传令周边唐军救援,但濠州刺史闾丘晓畏惧叛军兵势畏缩不前。

十月,睢阳城破,数万人的大城,最后只余不到千人。许远、张巡、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七人,尽数死节。其实自从城中粮断,人人皆知必死,但“人之将死,莫有叛者”,可谓全城忠义。

张巡被俘后,骂不绝口。叛军用刀撬开他的嘴,在经过十个月的饥馑和搏杀后,他口中只剩三颗牙齿。张巡旋即被杀,时年49岁。

睢阳城破三天后,张镐率援军赶到,将睢阳城士气低落的叛军击溃。随后,张镐一路追击,将叛将尹子琦击杀。畏敌不前的闾丘晓,也被张镐以贻误军机的之名仗杀。

仗杀闾丘晓虽然名义上是为张巡报仇,其实更多是为大诗人王昌龄报仇。当闾丘晓跪地求饶,以“尚有亲人奉养”乞命时,张镐冷冷说道:“王昌龄也有亲人奉养!”

去岁,王昌龄路经亳州,闾丘晓妒其诗名而杀之。

在张巡困守睢阳的十个月里,唐庭和叛军间的态势,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四月,第一次睢阳保卫战期间,肃宗以广平王李俶(唐肃宗长子,后继位为唐代宗、改名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副之。

五月,唐军在清渠(长安西)与叛军交战,受挫退保武功(今陕西武功)。孤注一掷的肃宗向回纥借兵,闰八月,回纥骑兵到达,命李俶、郭子仪带兵十五万,出凤翔进攻叛军。

九月二十七日,两军在香积寺(今陕西西安南)决战,李嗣业率领的安西佰刀军一战成名。

唐史记:“李嗣业卸甲裸身,高呼‘今日不以身饵敌,军无遗矣!’言毕,挺身向前,挡者人马俱碎”。

此战,唐军大胜,歼敌六万余人。叛军连夜逃出长安,二十八日,长安收复。

而后,郭子仪连克华阴(今陕西华县)、弘农(今河南灵宝)二郡后,于十月十五日,与严庄率领的十五万叛军遭遇。

唐、回联军前后夹击,大败叛军,严庄率残部东逃,安庆绪得知大败的消息,连夜逃出洛阳。十月十八日,洛阳收复。此时,离睢阳城破,仅仅过了十日。

随着唐军克复两京,叛军的流动的地域,被牢牢限制在河南、河北等地,败落已成定局。

可以这么说,张巡以自己和一城百姓的性命,堵住了叛军南下的脚步,保存了大唐之后150年的根苗。

虽然,短短七年的安史之乱让唐朝损失了两千多万的人口,但叛军涂炭的区域被控制在黄河流域。大量南逃的人口促成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这都有赖于张巡的功绩。

现在有很多人通过哗众取宠来博眼球,片面挑剔历史人物身上的瑕疵。他们对张巡守睢阳的历史功绩避而不谈,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当时的历史背景,一味站在道德的高点指责守睢阳时吃人肉的事件,甚至干脆撰文推测张巡吃过多少人。

我就想问一句,要是旁边放着满汉全席,谁会去吃人肉?就你是受过教育文化人,别人都是禽兽?食人生番?!

要是没有张巡,叛军顺利南下,且不说会有多少江南百姓生灵涂炭,就是叛军获得了回旋余地后,安史之乱再绵延几年,又会多少百姓家破人亡?

我当然不是说吃人肉正确,但一千多年后,抛开当时的历史背景,把现代的人逻辑观硬套在历史人物身上,除了愚蠢,就是别有用心。

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功绩早已盖棺定论,《唐史》评论他“既足以挫贼之锋,使不得席卷东下,又即以分贼之势,使不得并力西侵,江淮得保富庶之余力,赡给诸军,贼旋荡覆。”

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也写到:“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五百年后,宋末名臣文天祥在《正气歌》写到: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

张睢阳(张巡)、颜常山(颜杲卿)都是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英勇就义的豪杰,正是这些宁折不弯的英烈,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让我们这个历经苦难的民族,筚路蓝缕,薪火相传。

下一篇,我们来讲讲与之并列的“颜常山舌”!感兴趣的朋友请您移步——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写,“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究竟有什么典故?

如何看待唐朝安史之乱睢阳保卫战中,张巡死守睢阳,在此过程中吃掉三万城中百姓?这段史料真实吗?

支持张巡的人众多。只问一句。如果是你。你愿意为了所谓大唐的皇帝把全家父母老少贡献出来当军粮吗?如果做不到,就别在那装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样子。

张巡为了守城把城中的老百姓充当军粮,这件事是真的。那么这是比安史叛军更邪恶的行为!

后期为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向回纥乞援,报酬是收复长安时所有美女财产任凭回纥人奸淫烧杀和掳掠回国。后来由于害怕洗劫长安会引起东都洛阳恐慌而为安庆绪死守,改为洛阳,西历757年洛阳被血洗一次。再后来李亨密谋杀掉降将史思明,史思明叛变,李亨儿子李豫相同条件向回纥乞援,西历762年回纥收复洛阳,短短5年内洛阳汉族人民被“圣君”请回来的外族人蹂躏两次。

两件事情很明显的说明了,这个你们心目中的大唐是何等的肮脏。百姓在他们心目中,只不过是案板上的肉。

国家军队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保护百姓,百姓平时纳税纳粮。已经尽到百姓该做的。军人只能为百姓死。不能让百姓为军队死。

当一个国家靠杀百姓当军粮来维护统治者利益的时候。对于百姓来说。这个国家这个皇帝这种将领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封建社会。王朝更替是统治者们的事。跟百姓何干?

就算安史叛军真的占领了天下,建立了王朝。整个世界还能变得有多么差?

不过是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取代了唐朝而已。难道新的王朝建立会以吃人为统治基础吗?新王朝真的建立起来,战争会结束,和平就会到来。

所以不管什么时候,不管王朝在更替,对于老百姓来说,生存大于一切。

结合到现在。叙利亚现状就说明了一切。当那些野心家为了所谓的民主或者其他目的。鼓动社会动乱。最终受害的不是这些野心家,反而是那些只求生存的芸芸众生。

这些野心家看着几百万流离失所的叙利亚难民一个个猫哭耗子假慈悲。这些人拿着美国的援助,吃着美国人的饭。生存没有一点问题。可是这些难民呢?这些普通的民众为什么要承担这些苦难?

居然有很多人认为大唐是汉民族王朝,那么很可惜,历史真相让你们失望。大唐的李氏家族。是鲜卑西魏八柱国家族之一,是鲜卑族血统。否则在鲜卑人建立的西魏李氏家族根本就做不了八柱国。为什么大唐的长安,出土的文物胡服盛行。 为什么李氏皇族可以上娶母亲兄嫂,下纳儿媳。因为大唐本身就是一个胡人王朝。安史之乱不过是一个胡人集团对另外一个胡人集团发动战争。

有些人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来形容叛军。安史之乱的参战者都是原唐军,他们不是异族,都是原来的大唐子民。同时人们要搞清楚。现代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各胡族 蛮族融合而成的。中国的几千年历史就是民族融合史。安史之乱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场内战。

再告诉你们一个历史真相。大家一直认为元朝是异族统治,政治严酷。但是推翻元朝统治的汉民族英雄朱元璋。对元朝的评价。恰恰相反。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因为政治太过宽松。

如何看待唐朝安史之乱睢阳保卫战中,张巡死守睢阳,在此过程中吃掉三万城中百姓?这段史料真实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369条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答,大家要搞清楚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极端情况下吃人,在古代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且不要说古代人,在近代的西方水手中,有一个潜规则。

就是如果一群水手遇难在海上漂浮,又没有粮食,他们会抽签选择其中一人,将其杀死,吃他的肉维持下去。

这是西方水手的潜规则。

1884年,一艘叫做“木犀草”号货船沉没,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岁男仆。

他们在几乎没有食物情况下,坚持了20天之久。在所有人饿死前,3个船员杀死了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

回到英国以后,动手杀人的两个水手仅仅被判处6个月监禁。因为在当时那种极端情况下,他们的所作所为以水手的观念来说可以理解。

还有类似的事情。

1972年10月,乌拉圭一架飞机在安迪斯山脉上坠毁,17人当场死亡,但还有27人幸存。

这些都是一个橄榄球队的队员,还有几个飞行员。

这里几乎没有任何动植物,气温零下40度,而救援团队认为他们早就死了,很快放弃了搜索山区。

他们只有几块巧克力和红酒,完全没有食物。在1个月后,为了避免饿死,幸存者被迫吃了遇难者的尸体。这个决定不是轻易做出的,因为大多死难者都是亲密的朋友和同学。

这样坚持到第72天,才有2个最强壮的人下山求救,遇到了一个牧羊人。

此时,27人中又有11人死亡,他们或者是死于伤病,死于严寒,或者是由于宗教信仰坚决不吃人肉,最终活活饿死。

事后,幸存者没有得到舆论攻击,人们大多持宽容态度。

如果说,在近代、现代这些事情尚且可以被理解,何谈古代。

没有证据证明张巡他们吃掉的是活人,应该都是饿死人的尸体。

这有什么问题?

第二,张巡为什么会吃人?

这不是说张巡不让全城人离开,将他们作为储备军粮,随便杀死后食用。

恰恰相反,睢阳之战维持了整整10个月。期间叛军将睢阳团团包围,根本不允许老百姓出城,目的是消耗城内粮草,导致睢阳无法抵抗。

而睢阳的粮食只能维持半年,期间唐军士兵每天只得到一勺米,只能寻求茶、纸及附近的动物、昆虫、树皮、树根为食。

由于叛军围城导致大面积饥荒,老百姓又无法逃出去,才出现大面积饿死。

甚至3000唐军,到城破之前2个月,只剩下600人。

所以,张巡之所以被迫带着士兵吃尸体,完全是叛军逼迫到走投无路所致。

如果叛军不这么围城,要把城内官兵全部饿死,张巡士兵怎么也不可能去吃尸体。

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所以作恶者是叛军,不是张巡。

其实,当时叛军动辄屠城,即便张巡投降,全城军民也会被屠杀殆尽。

第三,张巡吃的是活人还是尸体?

其实睢阳的饥荒大体是从7月开始,到10月城破。

而7月睢阳城内只有不到1600名官兵,到了8月仅剩600人。

而睢阳城内有二三万老百姓,另外在7月时候城内还有一些骡马大牲口,到8月才将牲口彻底吃光。

那么,一个基本概念,从8月开始的2个月时间,600个张巡官兵能吃掉3万人?也就是平均每个军人要吃掉50个人,就是老虎、狮子也吃不了这么多吧。

这600个人,恐怕吃一二千具尸体,也就足够了,而饿死的老百姓是3万人。

显然,从7月开始大量老百姓是死于饥饿的。既然有这么多人饿死,张巡官兵有什么必要杀活人呢?只需要吃尸体即可。

第四,张巡的行为在古代没有问题。

异族叛军大举攻城,试问同当年侵华日军有什么不同?

面对叛军的进攻,试问张巡能够随便投降吗?

他是军人、官员,必须尽义务,也就是抵抗叛军,难道要投降做叛徒汉奸才行?

在保卫睢阳长达10个月期间,由于叛军的长期围困,就是要让城内军民饿死,导致出现了3万军民几乎全部死于饥饿的惨状。

到最后2个月,张巡宁可选择带着官兵吃尸体也不投降,这恰恰是民族英雄的表现。

自然,吃尸体似乎有违道德,但这是古代,而且又是极端时期,这种行为可以理解。

对于张巡的攻击,其实是污化抵抗异族民族英雄的一个花招而已。

对这些民族英雄想方设法找到污点,以偏概全,进行攻击。

如何看待唐朝安史之乱睢阳保卫战中,张巡死守睢阳,在此过程中吃掉三万城中百姓?这段史料真实吗?

张巡,唐肃宗时期著名将领,安史之乱之为了守住江淮屏障,率领部下发起了睢阳保卫战。坚持了5个月左右,守住了江淮大门,阻挡住了叛军步伐,为唐军反击争取了时间。

那么,张巡在睢阳保卫战中吃掉3万百姓的事情是否真的发生,真实性如何?

首先关于张巡和部下吃人事件的描述,记载于《旧唐书》,此书编撰于后晋时期,距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真实性比较可靠。

而且该书引用的史料,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唐朝史官撰写的实录,这就让《旧唐书》更加客观、真实。

因为唐朝史官都很正直,都有不取悦皇帝、独立著史、“善恶必书”的传统,皇帝对他们也比较包容。

比如史官吴兢为人耿直,敢于犯颜直谏;他为了保持客观,背地里偷偷著史,后来才公开,得到朝廷的默许,并没有对他严惩。

此外唐朝是后梁灭亡的,《旧唐书》是后晋官员编写的,两个朝代没有直接恩怨,所撰写的史书更加客观,不夹个人感情,不受统治者立场左右,相对来说可信度更高。

此外,根据守城的人数和时间,以及当时的情况,也可以推算出张巡的部队到底吃了多少人。

睢阳保卫战是至德二载(757)1月打响的,参与攻城的是安禄山得力干将尹子琦率领的13万大军,部队的成员大多是同罗、突厥,奚族士兵,他们个个骁勇善战,剽悍无比。

当时守城官兵只有不到5000人,因此张巡应睢阳太守许远请求,率领2000援军进城。

至此,参与守城的官兵一共有6800人。

那么,什么时候城中部队开始断粮,到了非吃人不可的地步?

起初叛军兵力有限,不可能全面封锁;到了同年七月,叛军增兵数万,将睢阳城团团包围,睢阳城的补给线完全被掐断,出现粮食短缺。

从这时候起,全城军民的口粮开始减量供应,从开始的每日每人分米3勺,减少为1勺,而且要与树皮、茶、纸熟牛皮混合煮食。将士们日渐消瘦。

而经过半年的激烈战斗和后来的饥饿,守城部队也减员到1000余人。

士兵是要保卫城池的,吃一勺饭只能维持生命,根本没有体力投入战斗。

当时城里的树皮、茶纸也吃光了,将士无奈,只好将战马杀掉吃,战马杀光了,就抓麻雀、逮老鼠充饥。

这时候,为了坚守城池,张巡将自己的小妾杀死,开始吃人;之后官军在张巡的允许下,开始吃百姓。

他们先吃女人,女人吃完了再吃老人和孩子,孩子吃完再吃壮年男子;被吃掉的百姓,有3万人左右。

当睢阳城被攻破的时候,还有300名百姓幸存。

“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

“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 口二三万。”

当时城里的军人是1000人,按照每人每天吃一斤肉计算,一天吃肉1000斤。

而当时城里百姓瘦得皮包骨头,平均体重也就在80斤左右,每天1200人丧生。

张巡的部队是十月初断粮,十月底城池失守。

守城20天,就会有2.4万百姓被吃掉。即使在战斗中,会出现伤亡,导致减员;但是有的婴儿和少年的平均体重只有20斤左右,吃掉2到3万人完全有可能。

那么,张巡的吃人行为应该如何评价?

如果我们是唐朝子民,或者是明清子民,站在古人的角度,张巡的行为不但是无可非议的,还是值得肯定的。

首先,张巡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而不是一个投机分子。

历史上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吃人的事不止一件,比如三国时期,刘安为了款待逃难的刘备,而杀掉了自己的妻子,让刘备美餐一顿。

这种行为是典型的投机行为,是为人类不齿的;因为刘安这样做是出于私心,是为了拍马屁,吃人行为自然不能肯定。

而张巡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历史记载张巡非常重义气,同情弱者,经常扶危济困。为劳苦大众慷慨解囊。——“义尚气节,人以危窘告者,必倾财以恤之。”

他在担任清河县令的时候,忠于职守,为政清廉,秉公执法,强力打击为非作歹的豪强,让广大百姓安居乐业。

毫不夸张地说,张巡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员。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张巡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县令,只负责治理地方,没有守土、平叛的义务。由于安禄山造反蓄谋已久,所以叛军声势浩大,攻无不克;沿途官员投降者不乏其人。

但是张巡却大义凛然、挺身而出,自发组织民众进行抵抗。

他这样做是为了效忠他心中的正统——大唐王朝,但也是为了百姓和正义。

因为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安禄山、史思明以残暴不仁出名,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小人。

比如安禄山多次诱骗奚人和契丹人,一方面笑脸相迎,热情设宴款待;一方面暗藏杀机,在酒里放入麻醉药,预先挖好土坑,等到这些人昏迷了,割下他们的首级,埋到坑里,一杀就是几千人。

这样的事,安禄山曾经干过四次,安禄山的卑鄙无耻和残暴可见一斑。有其父必有其子,正是安禄山敢于以臣反君,他的儿子才会以子杀父。

而且当时李隆基,并非秦始皇,也非隋炀帝,他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勉强算个昏君,但不是暴君。

李隆基除了好色之外,没有重大过失;至少没有大兴土木、弄到民不聊生、民怨沸腾的地步。

相比之下,他比安禄山之流要好一些。

还有,由于众所周知原因,安禄山的队伍是野蛮的、残暴的,跟政府军的文明程度天地之差;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

唐朝政府军和叛军的较量是文明和野蛮、正义和邪恶的较量。

所以张巡自发组织抵抗叛军,名义上是为了大唐皇帝,但实质上也是为了百姓,如果让安禄山之流得逞,中国就会出现一个邪恶政权,历史就会倒退。

所以,站在唐朝统治者的角度讲,张巡是个忠臣,张巡的吃人也是无可非议的。

为了让大唐数千万百姓免于苦难,为了让中原大地早点结束战乱,牺牲睢阳城的百姓,也是值得的。

何况在那种情况下,张巡只有两条路,一是投降叛军,助纣为虐;二是吃城里的百姓。

投降的话,江淮门户大开,叛军势如破竹,东南地区就会落入贼手,会有更多的百姓死于他们的刀下。

因此,站在大唐百姓角度讲,张巡这样做也是无可厚非的。

如果张巡平日里就是高居庙堂之上,不知道民间疾苦的话;他下令吃百姓的时候,心是坦然的。

因为在古代统治者看来,百姓的生命就是草芥,是蝼蚁,为了社稷江山牺牲他们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张巡平日里爱民若子,做出这样的决定内心是痛苦的。

如果张巡的做法是倒行逆施,城里的百姓不会束手就擒,他们会揭竿而起,拼个鱼死网破;而守城官兵也不会听命于张巡,早就打开城门投降叛军,或者直接砍掉其人头,出城邀功求赏了。

而事实上,城中军民同仇敌忾,守将姚摐、南霁云和张巡并肩作战,为国捐躯。——“人心终不离变。”——《旧唐书》

安史之乱发生在中世纪,用那时的眼光来看,张巡军队吃人不是一个不可理解的事情。

但是我们生活在21世纪,要评价该事件,肯定要用现在的价值观来衡量。

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张巡这样做是受到非议的。

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花园口决堤事件,跟张巡吃人事件性质相似。

1938年5月下旬至6月初,日军在占领徐州后沿陇海路西进,准备夺取郑州,进攻武汉。

为了阻止日军前进,6月9日,蒋介石秘密命令国民党军队炸开郑州东北花园口黄河大堤。

花园口决堤虽打破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为保卫武汉争取了时间。

但同时也淹没了河南、皖北、苏北40余县的大片土地,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灾难,80余万人死于非命,千百万人流离失所,并形成无穷后患的黄泛区。

蒋介石的做法有人肯定,有人指责;但是蒋介石自己就认为这种行为见不得人,放不到桌面上。

因为当时国民党政府敢做不敢当,对此矢口否认,反而栽赃说是日本空军所为。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国民党高官在回忆录中披露此事,决堤事件才真相大白。

这样做本身就说明,在20世纪,为了江山社稷牺牲无辜百姓生命的做法早已不合时宜,不那么理直气壮。

要不然蒋介石不会不认账,他会说我这样是挽救中华民族,是光明磊落的。

如果我们为此争执不下,可以看看《日内瓦公约》。

该公约特别规定交战双方要保护平民,不得限制其人身自由,更不能危害其生命财产安全,不能给以任何威胁。

而且在战争爆发前,或者进行时,百姓有权离开交战地区,交战双方不得限制其自由。

第三十五条规定:“一切被保护人,在冲突开始时,或冲突进行中,希望离境者,均应有权离境。”

第二十八条甚至规定:“对于被保护人不得利用其安置于某点或某地区以使该处免受军事攻击”。

换言之,不要说吃掉百姓,就是将像萨达姆那样将军事设施设在居民区,将百姓当做“人肉盾牌”也是违反国际法的。

联合国秘书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部署人肉盾牌并非军事手段,这是谋杀,它违反了武装冲突的法律,是一种人道犯罪。”

截至2007年,共有194个国家和地区以不同方式成为《日内瓦公约》的缔约方,中国政府在1956年就加入此公约。

换言之,张巡事件如果发生在今天,没有一个国家敢站出来为其辩护。只能说,在不同的时代,只能用不同的道德标准进行判定。

如何看待唐朝安史之乱睢阳保卫战中,张巡死守睢阳,在此过程中吃掉三万城中百姓?这段史料真实吗?

在安史之乱中,有过一场极为惨烈的的战役——睢阳保卫战!守将张巡率领7000唐军坚守睢阳,抵挡13万叛军,前后历时十个月之久。而最为让人震惊的却是,张巡在城中粮草已尽的情况下竟是放任守城士卒以城中妇孺百姓为食,造成了“人吃人”的惨剧!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盘点一下,惨烈的睢阳保卫战背后的正义与邪恶!

一、睢阳是大唐“回血”的关键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进入到了相持阶段,安禄山叛军由前期的势如破竹逐渐转为锐气丧尽,而遭到重创的大唐帝国虽然形势依旧严峻,但是整个国家已经因为这场战争而全面动员起来。随着国家机器的高速运转,江南财赋之地的钱粮开始源源不断的运往大唐帝国的后方,在这样的“回血光环”加持之下,唐帝国正在源源不断的获得生机。

那么只要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叛军安禄山一方必然是越打越弱,而唐帝国一方则是越战越强,攻守易势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要保持这种状态的前提条件就是江南财赋之地不丢失,而钱粮税收运往朝廷中枢的渠道不被切断。而睢阳恰恰就是这一切的关键,其一方面是叛军切入江南的最后一道屏障,同时又是大运河钱粮运输的枢纽!

所以,安禄山叛军一定要拿下睢阳,而唐帝国一定要守住睢阳!

二、睢阳之战,张巡已经竭尽全力

面对13万叛军,睢阳守将张巡手中仅有7千士卒,但正是在如此强弱悬殊的情况之下,张巡依旧坚持了整整10个月,歼敌至少5万以上,原本城中军人和平民约三万余人,打到最后生还者近数百。做到这个程度,毫无疑问张巡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的极致!

而让后世所诟病的是张巡在守城过程中,因为城中粮草消耗殆尽,万不得已之下只能让守城士卒以城中老弱妇孺为食。如前文所述,睢阳的意义无比重要,所以必须要守住,守住睢阳的前提又是守军得有东西吃!所以,“人吃人”这是万不得已,万不得已,万不得已,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三、睢阳失守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那么反过来,如果张巡没有不惜一切代价拼命守住睢阳,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叛军切入江南,大唐的中枢的财政“回血”被迫中断。那么接下来呢?唐朝最为富庶的江南之地将会遭到叛军的肆虐,数百万的百姓将会陷入到生灵涂炭的绝望境地;而因为得不到“回血”唐朝后续的平乱反攻将会无限期延后,安史之乱结束的时间又将变得遥遥无期……

对比这样的结果,现实中正是因为张巡坚守睢阳十个月,使得大唐帝国提前做好了反攻的准备,在睢阳陷落不久,针对安禄山叛军的全面反攻吹响了号角!如果没有这十个月,不可能有这样的结果!

所以张巡的行为可以定性为“损睢阳一隅而全天下”!

四、“值不值”与“对不对”

综合前文所述,实际上我们讨论的是一个“值不值”的问题。从结果来看,张巡“损睢阳一隅而全天下”的行为可以说是值了!只不过即使是这个所谓的最小的代价,依旧是残酷到了极点,依旧让人难以接受……

那么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张巡身为唐将,睢阳军民身为大唐子民,为了保家卫国而进行的睢阳之战毫无疑问是具有正当性的,只不过是在正义的战争当中采取了最为极端的手段!所以整件事是“对”的!

既然张巡这么做值了,也对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去诟病他呢?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