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兴四将中,秦桧和宋高宗为何只处死了岳飞?
已经有几条好答案,但是都没有解释这个问题~
岳飞知道自己身处险境吗?
岳飞从一个农家子第起自行伍,仅用四年时间做到神武副军都统制,七年时间便荣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荆、襄、潭州制置使,奉命坐镇上流,连接蜀吴
作为一方大员,朝中评价却是徇徇若书生
岳飞任枢密副使时,主动要求上朝时班秦桧的死党王次翁之下。岳飞心里对秦党极为厌恶,仍然尽量搞好关系
岳飞的姿态把秦桧都迷惑了,认为岳飞还可以挽救一把,让岳飞和张俊一起查韩世忠谋逆案
岳飞年轻时嗜酒,绍兴元年奉命弹压洪州盗贼。战毕,与洪州原驻军将领、江南西路兵马钤辖赵秉渊饮酒,岳飞喝醉了,借着酒性把赵秉渊揍了个半死(估计岳飞见赵秉渊无能,这么一群小蟊贼都无法制服,气不打一处来)。被李回参了一本,赵构当面告诫,下令戒酒
上尝面诫曰:“卿异时到河朔,方可饮酒”。自是绝口不复饮。诸将佐有欲劝者,辄怒之~《金佗粹编.卷九.遗事》
岳飞不但戒了酒,绍兴三年,还乞奏赵秉渊为制置司属官,任命赵秉渊为胜捷军统制,让赵秉渊由地方部队转为正规军
赵秉渊的确没有打仗的本事,在岳飞手下一直充当打酱油的角色。绍兴十年闰六月二十四,张宪复陈州,岳飞令统制赵秉渊知军州事
由这则小故事可以看到:
岳飞很听话,绝不阳奉阴违;岳飞很自律,知错必改;岳飞很注意团结同僚,善于处理和下属关系;岳飞很了解属下才干,做到人尽其用
按理,应该是桀骜不驯的韩世忠,贪财怯战的张浚,是资历尚浅诸将嫉之的刘锜等人被拿去堵枪眼,即使一定要除掉一个将领,怎么也轮不到岳飞
但是,岳飞把案情通报给韩世忠使老韩逃过一劫,刘锜挨整时又是岳飞出面乞留刘锜掌兵,这两件事让秦相公清醒地认识到,跟岳飞永远都成不了一路人
在战场和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四年,岳飞心里很清楚
官场远比战场更险恶
绍兴八年三月秦桧复相,主导了宋金在第一次议和,引起朝野普遍反对,言官辛次膺因上书被罢,谪居鄂州,得到岳飞厚待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一》.绍兴二十六年二月甲午
绍兴十年金国败盟,岳飞出征前,辛次膺到岳飞府上作客,岳飞将辛次膺引入内室,抱出一堆赵构的宸翰,向辛次膺详细讲述了赵构对自己的优渥之处,更握着辛次膺的手说:
“我梦见我被人诬陷下狱,审我的官员刚好就是你,先生本来就是朝中言官,回朝复官升职也是必然,如果真有那一天,请先生一定要想办法救我”
这件事情很诡异,岳飞出征前不担心战场上的敌人,却预感到危险来自朝廷
岳飞知道,他去年的反对议和谢表已经让秦桧忌恨在心,即将出征狠揍金人收复失地更会严重动摇议和宰相的地位,打金人打得越狠,来自秦相公的恨意就会越浓
危险往往来自身后
然而肩上的责任和赵构曾经的信赖让岳飞义无返顾奔赴战场,竭尽全力捍卫了一个军人、一个政权、一个民族的荣誉
(当时读到这条史料时,心尖都在发抖)
朱熹在评论岳飞之死时,不无感慨地说道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二.本朝六》
岳飞被罢兵权任枢密副使时没有像张俊、韩世忠一样耍滑头,是把枢密副使真当作枢密副使在做。因为岳飞动了别人的蛋糕,北伐打痛了金人,让秦相公一度极为尴尬,即便岳飞此时把文官当作散官做,仍难逃一死
岳飞的天性就是如此,把国事当作自己的事,真是忠勇也!
(朱老夫子的潜台词是,岳飞如要不死,只能全心全意投靠秦相公)
当金人需要一份投名状时,张俊是秦相公自己人,韩世忠与赵构叙了旧,吴璘动不得,刘锜等人又不够级别,用这些人作投名状根本无法展示铁血南宋的议和诚意
战绩最佳,年龄最小,锐意恢复,被金人视为长期潜在威胁的岳飞便成了金人、赵构、秦桧三方都认可的最佳人选
南宋中兴四将中,秦桧和宋高宗为何只处死了岳飞?
谢邀
已经有几条好答案,但是都没有解释这个问题~
岳飞知道自己身处险境吗?
岳飞从一个农家子第起自行伍,仅用四年时间做到神武副军都统制,七年时间便荣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荆、襄、潭州制置使,奉命坐镇上流,连接蜀吴
作为一方大员,朝中评价却是徇徇若书生
岳飞任枢密副使时,主动要求上朝时班秦桧的死党王次翁之下。岳飞心里对秦党极为厌恶,仍然尽量搞好关系
岳飞的姿态把秦桧都迷惑了,认为岳飞还可以挽救一把,让岳飞和张俊一起查韩世忠谋逆案
岳飞年轻时嗜酒,绍兴元年奉命弹压洪州盗贼。战毕,与洪州原驻军将领、江南西路兵马钤辖赵秉渊饮酒,岳飞喝醉了,借着酒性把赵秉渊揍了个半死(估计岳飞见赵秉渊无能,这么一群小蟊贼都无法制服,气不打一处来)。被李回参了一本,赵构当面告诫,下令戒酒
上尝面诫曰:“卿异时到河朔,方可饮酒”。自是绝口不复饮。诸将佐有欲劝者,辄怒之~《金佗粹编.卷九.遗事》
岳飞不但戒了酒,绍兴三年,还乞奏赵秉渊为制置司属官,任命赵秉渊为胜捷军统制,让赵秉渊由地方部队转为正规军
赵秉渊的确没有打仗的本事,在岳飞手下一直充当打酱油的角色。绍兴十年闰六月二十四,张宪复陈州,岳飞令统制赵秉渊知军州事
由这则小故事可以看到:
岳飞很听话,绝不阳奉阴违;岳飞很自律,知错必改;岳飞很注意团结同僚,善于处理和下属关系;岳飞很了解属下才干,做到人尽其用
按理,应该是桀骜不驯的韩世忠,贪财怯战的张浚,是资历尚浅诸将嫉之的刘锜等人被拿去堵枪眼,即使一定要除掉一个将领,怎么也轮不到岳飞
但是,岳飞把案情通报给韩世忠使老韩逃过一劫,刘锜挨整时又是岳飞出面乞留刘锜掌兵,这两件事让秦相公清醒地认识到,跟岳飞永远都成不了一路人
在战场和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四年,岳飞心里很清楚
官场远比战场更险恶
绍兴八年三月秦桧复相,主导了宋金在第一次议和,引起朝野普遍反对,言官辛次膺因上书被罢,谪居鄂州,得到岳飞厚待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一》.绍兴二十六年二月甲午
绍兴十年金国败盟,岳飞出征前,辛次膺到岳飞府上作客,岳飞将辛次膺引入内室,抱出一堆赵构的宸翰,向辛次膺详细讲述了赵构对自己的优渥之处,更握着辛次膺的手说:
“我梦见我被人诬陷下狱,审我的官员刚好就是你,先生本来就是朝中言官,回朝复官升职也是必然,如果真有那一天,请先生一定要想办法救我”
这件事情很诡异,岳飞出征前不担心战场上的敌人,却预感到危险来自朝廷
岳飞知道,他去年的反对议和谢表已经让秦桧忌恨在心,即将出征狠揍金人收复失地更会严重动摇议和宰相的地位,打金人打得越狠,来自秦相公的恨意就会越浓
危险往往来自身后
然而肩上的责任和赵构曾经的信赖让岳飞义无返顾奔赴战场,竭尽全力捍卫了一个军人、一个政权、一个民族的荣誉
(当时读到这条史料时,心尖都在发抖)
朱熹在评论岳飞之死时,不无感慨地说道~《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二.本朝六》
岳飞被罢兵权任枢密副使时没有像张俊、韩世忠一样耍滑头,是把枢密副使真当作枢密副使在做。因为岳飞动了别人的蛋糕,北伐打痛了金人,让秦相公一度极为尴尬,即便岳飞此时把文官当作散官做,仍难逃一死
岳飞的天性就是如此,把国事当作自己的事,真是忠勇也!
(朱老夫子的潜台词是,岳飞如要不死,只能全心全意投靠秦相公)
当金人需要一份投名状时,张俊是秦相公自己人,韩世忠与赵构叙了旧,吴璘动不得,刘锜等人又不够级别,用这些人作投名状根本无法展示铁血南宋的议和诚意
战绩最佳,年龄最小,锐意恢复,被金人视为长期潜在威胁的岳飞便成了金人、赵构、秦桧三方都认可的最佳人选
南宋中兴四将中,秦桧和宋高宗为何只处死了岳飞?
很幼稚的问题,只要看看这几个人的表现就知道了。
中兴四将第一名韩世忠;这个人看的最开,当赵构准备收回兵权时,他做的最干脆,不用给我安排虚职,我心甘情愿告老还乡享清福去了,从此不问世事,您彻底放心了吧?
泛舟西湖,不问政事,甚至以前一起浴血奋战的部下来看他,韩世忠的态度是谢绝会客。手里没有兵权,在朝廷里不做官,手里无权。不结交武将世家独善其身。对赵构的威胁基本是零,试问这样的人会被杀?
中兴四将第二名张俊;这个人是最没有野心的,也是赵构最放心的。但是在宋金议和后,赵构第一个拿他下手。第一步是安插朝廷的人进他的部队领导层,替换出一些关键将领。以防部队生乱。张俊对此恭顺配合,毫无怨言。
第二步,明升暗降,升为枢密使,枢密使基本和宰相平级,枢密院是朝廷中军事最高层,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结合体。但是枢密院是军事决策部门,决定战略而不管战术,所以枢密使大部分是文官来做。张俊等于是从大军区司令员升到了总参谋部做部长。官升了,但是不能直接指挥部队了,军权被收走了。张俊完全配合,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样的人当然也不会有麻烦。
中兴四将第三名岳飞;上书反对,枢密副使我不愿意做,我要回自己的部队。不同意我就给你脸子看,要不我干脆辞职不干了,就是不受这窝囊气。
如果岳飞真的像韩世忠那样看破世事,甘愿退隐山林,赵构肯定乐疯了,但是岳飞不是,他是耍脾气,借辞职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种情况赵构怎么可能放她走?没法向天下人交代。关键是岳飞辞职不是真心,即便是走了也是个不稳定因素。他的儿子和女婿还都在部队里占据关键位置。女婿张宪还在部队搞了不少小动作,暗中调动部署部队北移。而且岳飞手下七名亲信实名举报,说张宪这些调动是岳飞暗中安排的。说岳飞让儿子岳云带信给张宪让他这么做的,但是这封信张宪看完就烧了,找不到了。
不管这七个人说的是否属实,岳飞到底有没有给张宪写信。这些都不重要。但是,能够确定的是岳飞对朝廷的安排非常不满,虽然被调离部队,但是对自己部队的影响力还在。一个在军中影响力很大的人对朝廷不满,结果还用想吗?
刘光世就不用说了,早就失势了,绍兴七年就以身体不好为由交出了兵权,杀岳飞的时候,他不过是万寿观使,危险系数为零,赵构想都不会想他。
南宋中兴四将中,秦桧和宋高宗为何只处死了岳飞?
历史上赵构难逃建立南宋,组织宋军抵御金军继续南侵,后世将这段历史称为“中兴”,其中有岳飞、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四位军事统帅抗金功绩最为突出,并称南宋“中兴四将”。
“中兴四将”之结局岳飞,绍兴十一年,遭受诬陷入狱后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被平反,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张俊,绍兴十二年,被罢枢密使,进封清河郡王。绍兴二十六年去世,谥号“忠烈”追封循王。
刘光世,绍兴十二年去世,追赠太师,谥号“武僖”。宋孝宗时追封安城郡王。宋宁宗时追封鄜王。
韩世忠,绍兴二十一年逝世,追赠太师、通义郡王。宋孝宗时追谥“忠武”,封蕲王。
为何只有岳飞被处死绍兴十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此时由于宋高宗赵构、秦桧主和派骨子里的两个忌惮,开始有了自己的打算:一是对金人的忌惮,借机再次求和,以维持暂时富贵;二是对武将的忌惮,借机削弱军权,以防止出现尾大不掉局面。
绍兴十一年,宋高宗以赏柘皋之功为名,升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
张俊已经倒向主和派一方,主战派仅有韩世忠、岳飞二将最有影响力,于是打击对象再次锁定在韩世忠、岳飞身上。
秦桧采取挑唆分裂的办法,指使岳飞分解韩世忠的军队,被岳飞拒绝;再次指使岳飞陷害韩世忠,被再次拒绝。岳飞彻底得罪秦桧为代表的主战派,称为首要打击对象,于是开始了第一波打击,秦桧党羽万俟卨、罗汝楫的弹劾,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紧跟着第二波打击接踵而至,秦桧、张俊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威逼利诱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张宪“谋反”,岳飞及其长子岳云受到牵连入狱;第三波打击,面对逼供不成,又为岳飞罗织搜剔了所谓“指斥乘舆”、“坐观胜负”等数条罪名,被一举定为死罪。于是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岳云和张宪被斩首。
韩世忠见到岳飞父子被处死,大好的抗金形势白白丧失,自己又无能为力,便辞去枢密使,终日借酒消愁,失去了进取信心,再也不会对主和派造成威胁。
刘光世由于军纪涣散,因“御军姑息,无克复志”,饱受诟病,于绍兴七年被罢去兵权;此后虽然再次启用,于绍兴十一年与韩世忠、张俊、岳飞被收兵权,罢为太保、万寿观使。绍兴十二年,在宋高宗下令处死岳飞之前,刘光世去世,年五十四。
南宋中兴四将中,秦桧和宋高宗为何只处死了岳飞?
中兴四将中,岳飞名声最大,兀术最恨丶最怕的也是岳飞。
当时岳飞是最耀眼的名将之星,"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等同日后"撼山易,撼长城难"般,威震四方。
四将中,也只有岳飞最关心天下,直捣黄龙洞,迎"双圣"(南宋高宗之父皇丶太上皇二帝),这就为日后治岳飞罪埋下了伏笔。
更要命的是金兵席卷满朝文武男女到大漠,最后又放了宰相秦桧一人,条件竟是说动宋高宗杀了岳飞丶维持南北和议。
宋高宗以十三道令牌为借口,逮捕了岳飞。其子岳云和爱将张宪曾劝岳飞莫回,以防不测。但岳飞抱着"精忠报国"之志毅然带岳云丶张宪光身回朝廷,身陷囹圄。
另一中兴名将韩世忠不解,质问秦桧岳飞犯了何罪?秦桧只答了"莫须有"三个字。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岳飞在长波亭向天大叫:"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这本是一场宋金黑幕交易,双方共同绞杀了抗金名将岳飞,宋高宗到底穿插了多少"担忧"双帝回归的私心,不得而知。
但从宋高宗告诉太子,维持南宋现状,只能向岳飞开刀。就是"莫须有"必死无疑。而日后朝庭为岳飞评反,更显出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惊天地丶泣鬼神!
南宋中兴四将中,秦桧和宋高宗为何只处死了岳飞?
南宋中兴四将,惟战功最著、军力最强、主战最力、年龄最小的岳飞蒙冤遇害;其原因,无外乎违圣意而力主抗战收复失地,逆龙鳞建议立储以固国本,特立独行木秀风摧等。这些常见的原因暂且不论,特从四大将同宋高宗的关系的角度来谈谈岳飞之死。
南宋中兴四大名将,按年龄排,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岳飞(张比刘、韩长三岁,比岳飞长十七岁);按资历排,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以同宋高宗赵构接触先后论,岳飞、张俊、韩世忠、刘光世;以同赵构的关系论,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
这中兴四将,其实都是赵构的“从龙”旧将,皆为建国前的“老革命”。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军围困东京前几天,康王赵构奉旨出使北上真定府金东路军大营议和,路经磁州被知州宗泽及民众苦劝而留下。由于金军游骑天天在磁州城外巡查,追踪赵构的行踪,相州知州汪伯彦担心康王的安全,立时派统制官刘浩率领二千兵马前往磁州迎护康王至相州,新兵岳飞就在这支队伍里。康王安全抵达相州后,爱才的刘浩将岳飞引荐给康王。康王命岳飞招降一股贼寇。岳飞以一己之力,兵不血刃成功收编了这股三百八十余人的草寇,康王遂补其为从九品的承信郎(宋代武阶自太尉至下班祇应凡52阶,承信郎为第51阶)。虽然岳飞接触赵构最早,但因仅为普通一兵,故并未引起人家的注意。到赵构于1127年五月初一登基时,岳飞已因功升为从七品的武翼郎(第41阶)。南宋政权的建立并没有带来中兴新气象,且有避往南方的苗头。位卑未敢忘忧国,岳飞遂不顾人微言轻,于六月份上书数千言,恳切地陈述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同时指名道姓地指责宰辅“有苟安之渐,无远大之略”,不足以承担中兴重责。执政者恼羞成怒,给岳飞扣上“小臣越职言事”的罪名,将其革去军职,削除军籍,遣回老家。岳飞无奈离开军营,重新到河北投军。又经过七年的血战,三十二岁的岳飞升任清远军节度使,成为最年轻的建节者,跻身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大将之列。
1126年十二月初一,康王赵构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开大元帅府,没几天,信德府知府梁扬祖率领张俊、苗傅、杨沂中等将领及三千兵马前来投归大元帅麾下。康王见四十一岁的张俊形象英伟,顿生好感,便将其由武功大夫(从七品,武阶第26阶)擢为元帅府后军统制,累功转荣州刺史(从五品)。随后张俊又干了几件露脸的事,更加深了康王对他的好感。一是劝阻康王不要听信金人谎言自投罗网回东京,阻止赵构回京送死;二是出谋划策,使康王免遭劫持;三是积极劝进,拥戴赵构为帝;四是苗刘兵变时,赵构被部将赶下皇位成为太上皇,张俊与韩世忠、刘光世等积极勤王,帮助赵构成功复辟,被高宗拜为节度使,同刘光世、韩世忠并为东南三大将。高宗对张俊极为信任,一直将他的部队留在身边作为自己的扈从军;直到1135年,张俊所部才开始驻军建康,不再充当御林军了。张俊见风使舵迎合高宗、秦桧旨意,力赞和议,并首请交纳兵权。在岳飞冤案中,张俊既是参与策划者,又是最大帮凶,亲口诬陷岳飞“议弃山阳”,并亲自出面诱逼岳飞部将诬告,又亲自出马拷审张宪,最终铸成冤狱。
韩世忠追随康王要比张俊晚三四个月,仅比刘光世早两天。康王登基前十二天,时为嘉州防御使(从五品)、前军统制的韩世忠率部千人赶到济州,投归了康王,保护康王前往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即位。赵构登基,韩世忠被授为正五品的光州观察使,旋任御营左军统制,不久升任定国军承宣使(正四品)。1129年三月,统制官苗傅、刘正彦于杭州发动兵变,逼迫高宗让皇位于三岁的皇子赵尃。韩世忠的妻子梁氏奉孟太后懿旨飞马赶赴秀州韩世忠军营,令其起兵勤王。韩世忠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击破乱军,助太上皇赵构复辟。高宗步出宫门,见到韩世忠,紧握他的手恸哭道:“中军统制吴湛是最大的帮凶,他还在朕的身边,能先除掉他吗?”。韩世忠领旨,当即前去见吴湛,假作与之握手交谈之时,折断其中指,然后擒杀之。接着韩世忠又捉获谋主王世修,复率军追剿并擒获苗、刘。功高莫过于救驾,高宗手书“忠勇”二字并制成旗帜赐给韩世忠,授其检校少保、武胜昭庆二军节度使,并感念韩世忠一辈子。故韩世忠也是力主抗金者,但毕竟保全了身家性命。
刘光世是在康王自济州启程的那一天(1127年四月二十一日),率领所部赶来护驾的。刘光世时任奉国军承宣使、侍卫马军都虞侯,已是正四品高官了。刚一见面,康王便任命刘光世为五军都提举,总责护驾重任。五月初一,赵构登基,重建赵宋政权,是为宋高宗。高宗任韩世忠、张俊等为统制,刘光世提举御营使司一行事务、行在都巡检使,位在诸人之上。三个月后,高宗又擢光世为奉国军节度使(从二品),是南宋朝开国初封拜最早的三位节度使之一。四大将中,刘光世起点最高、进位最早、进步最快,又得高宗赏识器重,本应有一番大作为。但自从跟了赵构之后,他以前敢战勇为有见解的优点几乎荡然无存,代之以庸懦怯战、无所作为,成为最不争气、最不上进、最为平庸的一位大帅。刘光世没有大的追求,1137年,他以身体有病为由,两次上书自请罢去兵权。高宗准奏,罢其军职,拜为少师,仍任护国、镇安、保静军三镇节度使,封荣国公。
四大将中,张俊最受高宗赏识与器重,加之迎合高宗、秦桧的旨意,故恩宠不衰。韩世忠勤王救驾最卖力,居功厥伟,高宗感念之;故世忠虽反对和议,并抗疏直击秦桧误国,有高宗这个保护伞,秦桧虽恨却未敢下狠手;韩世忠亦吸取岳飞冤死的教训,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事,好歹保全了身家性命。刘光世位高而无大志,享乐而不恋栈,主动上交兵权,远离是非漩涡,与时沉浮,故未引起秦桧的嫉妒,得以保全。岳飞同赵构接触最早,关系却最浅;且力主抗战收复失地而与高宗苟安半壁的妥协政策相悖,复力畅立储而逆龙鳞,才高而诸将忌,兵强而君主惧;杀之可缄反对和议者之口,又可杀一而那些拥兵自重者,更可讨得金人的欢心,一举而数得,高宗、秦桧便昧心而杀害忠良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