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死后,身为皇长子的豪格为什么斗不过多尔衮?

1641年,五十岁的皇太极因为爱妃海兰珠病逝,伤心欲绝,身体变得衰老多病。1643年,年仅52岁的皇太极在清军入关的前天晚上猝死于满人的老家盛京。皇太极在生前没有为大清立下皇储,这也为后来豪格和多尔衮带来了争夺皇位的机会。皇太极在位期间,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各方面的举措都为清军入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没有立下皇储,这一点为后来大清在关内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困难。皇太极最大的优点就是审时度势,但是在即将离世的时刻,皇太极却没有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后来的局势带来了多个波折。

在皇太极离去以后,野心勃勃的多尔衮和比自己年长两岁的侄子豪格展开了一场惊心的争夺战。在皇太极去世后的17天中,大清的局势一度紧张,双方人马都是非常的小心,稍有不慎便会引起大局的动荡。首先说一下双方中实力比较强悍的一方:皇长子豪格。豪格自小便在皇太极的屁股后面征战四方,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在皇太极去世以后,豪格得到了皇太极遗留下来两黄旗嫡系部队的支持。

当时高领已经61岁的亲王代善,他也就是皇太极的二哥,本来礼亲王代善也有资格加入到皇位争夺中的,但是因为自己年事已高,而且长年受到皇太极打击,好争之心已经被磨灭了。但是礼亲王代善对皇太极情深义重,虽然皇太极在位期间,经常针对代善,但是代善不计个人得失,带领两红旗转而支持皇长子豪格。自己常年征战的嫡系部队正蓝旗,再加上和皇太极一心的济尔哈朗镶蓝旗。大清的八旗中,支持豪格继承皇太极皇位的就占了多数。在军事方面,豪格的优势要远远优于叔父多尔衮的。

下面说一下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当时占据的优势。多尔衮当时是比较年幼的,身为叔父,他比豪格还要年轻两岁,但是非常的有谋略,性格和努尔哈赤很是相像,深得努尔哈赤的喜爱。努尔哈赤生前曾经两次创立储君,大儿子褚英因为褚英常年在战场上生活,性格比较暴躁,心胸比较狭隘。被立为汗位继承人的褚英更是嚣张,对重臣和自己兄弟的关系处理能力非常的差,导致了被人陷害,最后被努尔哈赤处死。二儿子代善立后也被废除了,虽然没有大哥褚英那么悲惨,但是代善也没有了称汗的野心。努尔哈赤剩下的子嗣当中,只有皇太极和十四子多尔衮最有希望继承汗位。

努尔哈赤对年幼的多尔衮继承自己的汗位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在努尔哈赤离去之后,老实的二儿子代善受到了胁迫,转而支持皇太极,年幼且有野心的多尔衮也因此与汗位失之交臂。但是多尔衮的心机很重,在错失汗位以后,与自己竞争对手皇太极的关系处理的很好,没有引起皇太极的打击之心。而皇太极利用重用多尔衮的策略来打击阿济格和多铎。在皇太极的手下,多尔衮进步的很快,这也为以后的崛起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能屈能伸,谋略得当的多尔衮能够在那个动荡的岁月安稳的生存下来,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可见之强大。

在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与豪格之间又迎来了一场动荡。当时的多尔衮手下只有两白旗势力的支持。但是在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亲自率领清军入关,为大清打下了坚实的基业,可谓是大清的第一大功臣,这赫赫的战功可是被所有的大臣所认可的。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两白旗的旗主阿济格和多铎凭借着自己多年来为大清立下的不世功勋和众大臣的支持,自己还是豪格的叔父,多尔衮和豪格之间的优劣形势可谓是平分秋色。

皇太极去世后的第7天,在东庑殿中,61岁的代善召开了议商继承大统的会议,在多尔衮和豪格的剑拔弩张的气氛中,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代善很是担心,担心两人的争斗会殃及全局。当时清军刚刚入关,根基很不稳定。朝中的大臣在两人的争斗中,人心也比较涣散。外面还有李自成和前明的势力虎视眈眈,四川的局势更是动荡。两位朝中的老人对局势很是忧心,忧虑两人的争斗会破坏了大清辛辛苦苦创立的基业。

在皇太极死去的17天后,双方一番磋商之下,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扶持年幼的福临继承大统,为了牵制多尔衮,济尔哈朗代表豪格和多尔衮并任摄政王。豪格的这一步妥协将其生涯推向了深渊,虽然豪格在当时得到了六旗势力的支持,但是只有正蓝旗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其他的都是效忠与皇太极的。在福临即位以后,其他的六旗势力当然会转而效忠与皇太极的继承者福临。豪格的妥协只是失去了代善和济尔哈朗的支持。反而多尔衮任摄政王以后,胜利的天平开始了倾斜。在当时,拥有再多的军事支持是没有很大作用的,局势那么险峻,大臣们是不允许发生内斗的。年幼的福临即位不失为最好的选择。但是豪格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还为以后留下了祸根。

在多尔衮任摄政王以后,很快就对这个曾经竞争对手豪格开始了各种排挤。凭借着自己的各种手段,首先就将与自己一样地位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挤出了权利中心,豪格也在诬陷中下狱,在牢狱中莫名其妙的死去。在皇太极死后的17天中,多尔衮和豪格两人的命数就定好了,福临的上位,是双方深谋以后的结果,在这里面也有着当时占据优势豪格的妥协。豪格的妥协并没有换来自己的安稳生存。虽然为大清的基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心软仁慈的豪格只能在那个动荡的岁月中只能留下一声长长的叹息。

皇太极死后,身为皇长子的豪格为什么斗不过多尔衮?

1641年,五十岁的皇太极因为爱妃海兰珠病逝,伤心欲绝,身体变得衰老多病。1643年,年仅52岁的皇太极在清军入关的前天晚上猝死于满人的老家盛京。皇太极在生前没有为大清立下皇储,这也为后来豪格和多尔衮带来了争夺皇位的机会。皇太极在位期间,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各方面的举措都为清军入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没有立下皇储,这一点为后来大清在关内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困难。皇太极最大的优点就是审时度势,但是在即将离世的时刻,皇太极却没有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后来的局势带来了多个波折。

在皇太极离去以后,野心勃勃的多尔衮和比自己年长两岁的侄子豪格展开了一场惊心的争夺战。在皇太极去世后的17天中,大清的局势一度紧张,双方人马都是非常的小心,稍有不慎便会引起大局的动荡。首先说一下双方中实力比较强悍的一方:皇长子豪格。豪格自小便在皇太极的屁股后面征战四方,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在皇太极去世以后,豪格得到了皇太极遗留下来两黄旗嫡系部队的支持。

当时高领已经61岁的亲王代善,他也就是皇太极的二哥,本来礼亲王代善也有资格加入到皇位争夺中的,但是因为自己年事已高,而且长年受到皇太极打击,好争之心已经被磨灭了。但是礼亲王代善对皇太极情深义重,虽然皇太极在位期间,经常针对代善,但是代善不计个人得失,带领两红旗转而支持皇长子豪格。自己常年征战的嫡系部队正蓝旗,再加上和皇太极一心的济尔哈朗镶蓝旗。大清的八旗中,支持豪格继承皇太极皇位的就占了多数。在军事方面,豪格的优势要远远优于叔父多尔衮的。

下面说一下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当时占据的优势。多尔衮当时是比较年幼的,身为叔父,他比豪格还要年轻两岁,但是非常的有谋略,性格和努尔哈赤很是相像,深得努尔哈赤的喜爱。努尔哈赤生前曾经两次创立储君,大儿子褚英因为褚英常年在战场上生活,性格比较暴躁,心胸比较狭隘。被立为汗位继承人的褚英更是嚣张,对重臣和自己兄弟的关系处理能力非常的差,导致了被人陷害,最后被努尔哈赤处死。二儿子代善立后也被废除了,虽然没有大哥褚英那么悲惨,但是代善也没有了称汗的野心。努尔哈赤剩下的子嗣当中,只有皇太极和十四子多尔衮最有希望继承汗位。

努尔哈赤对年幼的多尔衮继承自己的汗位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在努尔哈赤离去之后,老实的二儿子代善受到了胁迫,转而支持皇太极,年幼且有野心的多尔衮也因此与汗位失之交臂。但是多尔衮的心机很重,在错失汗位以后,与自己竞争对手皇太极的关系处理的很好,没有引起皇太极的打击之心。而皇太极利用重用多尔衮的策略来打击阿济格和多铎。在皇太极的手下,多尔衮进步的很快,这也为以后的崛起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能屈能伸,谋略得当的多尔衮能够在那个动荡的岁月安稳的生存下来,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可见之强大。

在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与豪格之间又迎来了一场动荡。当时的多尔衮手下只有两白旗势力的支持。但是在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亲自率领清军入关,为大清打下了坚实的基业,可谓是大清的第一大功臣,这赫赫的战功可是被所有的大臣所认可的。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两白旗的旗主阿济格和多铎凭借着自己多年来为大清立下的不世功勋和众大臣的支持,自己还是豪格的叔父,多尔衮和豪格之间的优劣形势可谓是平分秋色。

皇太极去世后的第7天,在东庑殿中,61岁的代善召开了议商继承大统的会议,在多尔衮和豪格的剑拔弩张的气氛中,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代善很是担心,担心两人的争斗会殃及全局。当时清军刚刚入关,根基很不稳定。朝中的大臣在两人的争斗中,人心也比较涣散。外面还有李自成和前明的势力虎视眈眈,四川的局势更是动荡。两位朝中的老人对局势很是忧心,忧虑两人的争斗会破坏了大清辛辛苦苦创立的基业。

在皇太极死去的17天后,双方一番磋商之下,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扶持年幼的福临继承大统,为了牵制多尔衮,济尔哈朗代表豪格和多尔衮并任摄政王。豪格的这一步妥协将其生涯推向了深渊,虽然豪格在当时得到了六旗势力的支持,但是只有正蓝旗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其他的都是效忠与皇太极的。在福临即位以后,其他的六旗势力当然会转而效忠与皇太极的继承者福临。豪格的妥协只是失去了代善和济尔哈朗的支持。反而多尔衮任摄政王以后,胜利的天平开始了倾斜。在当时,拥有再多的军事支持是没有很大作用的,局势那么险峻,大臣们是不允许发生内斗的。年幼的福临即位不失为最好的选择。但是豪格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还为以后留下了祸根。

在多尔衮任摄政王以后,很快就对这个曾经竞争对手豪格开始了各种排挤。凭借着自己的各种手段,首先就将与自己一样地位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挤出了权利中心,豪格也在诬陷中下狱,在牢狱中莫名其妙的死去。在皇太极死后的17天中,多尔衮和豪格两人的命数就定好了,福临的上位,是双方深谋以后的结果,在这里面也有着当时占据优势豪格的妥协。豪格的妥协并没有换来自己的安稳生存。虽然为大清的基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心软仁慈的豪格只能在那个动荡的岁月中只能留下一声长长的叹息。

大家多多关注,每天更新,谢谢!!

皇太极死后,身为皇长子的豪格为什么斗不过多尔衮?

正所谓姜还是老的辣,虽然多尔衮比豪格也大不了几岁,但毕竟是长辈,历史上一般侄子都斗不过叔叔的。比如建文帝朱允炆,还不是被四叔朱棣给收拾得服服帖帖的。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其母妃阿巴亥是乌拉部的公主,身份高贵,非比寻常。

“子凭母贵”,多尔衮自幼便被努尔哈赤捧在手心中,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多尔衮聪明绝顶、思维灵活,四岁辩善恶、六岁学兵法,深受努尔哈赤的喜爱,努尔哈赤为了培养多尔衮的政治思维,在多尔衮年仅八岁的时候,便立其为和硕额真,给予多尔衮参与政事的权力。这个和硕额真来头可不小,当时一共就八个人,分别是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也就是所谓得八大贝勒。

自幼便在杀机暗藏的政治圈中摸爬滚打的多尔衮,练就出了冷静的头脑,与冷酷的心灵。特别是努尔哈赤驾崩后,多尔衮母妃阿巴亥被逼殉葬,多尔衮洞悉了权力之下得亲情淡漠,自此变得成熟异常。

多尔衮的武艺出众,能征善战。十七岁便跟随皇太极出征的多尔衮在战场之上立下了卓越的战功,从以少胜多击败明军,到一年之内击破大明三十六座主城、俘虏十数万明军,多尔衮一步一步的将自己的才华与野心推向了权力的巅峰。

手握正白、镶白两旗的多尔衮,在军中的威信极高,连大权在握的皇太极也不得不通过高官厚禄稳住多尔衮。

大清建国后,年仅二十六岁的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任吏部尚书一职,文武百官的升迁降职都要经过多尔衮的审批,此时的多尔衮可谓权倾朝野。随着多尔衮在朝中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于是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便成为了多尔衮的上位之路的绊脚石。

豪格生性阴沉、手段狠辣、浑身是胆,曾率领清军剿灭察哈尔部、夜袭松山、围剿明军、横扫香河、强攻塔山。虽然豪格的战功不如多尔衮卓著,但依旧不容小视。

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虽然不是嫡子,但其颇受皇太极器重。皇太极称帝之时,豪格也被封为和硕肃亲王,和多尔衮代善等叔伯乃是平级。而且凭借其地位军功,其在朝中积累了不少的人脉,皇太极死后朝中支持豪格继位的宗族势力大有人在,比如说皇太极掌管的两黄旗,因为豪格皇子身份,是偏向于推举豪格称帝的。在两黄旗面前,多尔衮和弟弟掌管的两白旗,便没有了优势,毕竟豪格还有自己的正蓝旗,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也是比较偏向于豪格。如此一来,多尔衮的支持者和豪格的支持者,便在朝中形成了两个势如水火的派系。

多尔衮与豪格之间的对峙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两个人相互忌惮,相互憎恨,但大清国需要一个皇帝来稳定日渐分裂的政局。多尔衮见军力不占优势,便建议推举年仅六岁的九阿哥福临登基。

这一招对于豪格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福临虽然年幼,但其母亲是庄妃,五大妃之一,背后站的是科尔沁蒙古。当时五大妃里面除了庄妃以外,还有两位出自科尔沁,分别是哲哲与皇太极最爱的海兰珠。所以,子凭母贵,单论出身,豪格并不占优,两黄旗也没有反对的理由。与此同时,多尔衮还推举掌管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和自己一同辅政。这样一来,豪格就只剩下自己一个正蓝旗了,根部无力对抗多尔衮。于是豪格只得接受这一结果。

这一次皇位之争本该是豪格最大的机会,但终究是错过了。再往后,豪格便开始被多尔衮温水煮青蛙,一步一步的推向深渊。

顺治登基之后,多尔衮被推举为“摄政王”,大清朝的军政大权几乎全部由多尔衮掌握,而豪格则被多尔衮以出言不逊,恶意重伤长辈的理由削了爵位。当然,后来虽然又被恢复了,但其操纵全,都在多尔衮手里。

当然,这些都只是面子问题,豪格手握重兵,党羽众多才是多尔衮的心病,所以他一直在找机会剪除豪格的势力。

顺治三年,大权在握的多尔衮下令派遣豪格率军出征,扫灭盘踞在四川的前明余党张献忠。这其实是调虎离山之计,虽然豪格在前线捷报频传,立下大功。在豪格出征期间,多尔衮施行铁腕政策,大肆排除政敌,豪格的党羽死的死,亡的亡,倒戈的倒戈。待豪格凯旋而归时,他在朝中的势力早已经被多尔衮瓦解,曾经与多尔衮分庭抗礼的豪格瞬间变成了光杆司令。

如此一来,豪格就好比是被拔掉了牙齿的老虎,再无与多尔衮相争的实力,一切都得看多尔衮眼色了。多尔衮可不是什么仁慈之辈,对于这种难得的机会自然是要赶尽杀绝。

顺治五年,多尔衮污蔑豪格包庇部下慌冒战功,将豪格关进了天牢。两个月后,豪格突然在牢中暴毙,随着豪格的死亡,这场充满了阴谋的政治斗争,以多尔衮的胜出宣布结束。

皇太极死后,身为皇长子的豪格为什么斗不过多尔衮?

从史书看豪格这人没有权场上的政治经验比较善良而旦没有多尔滚的稳准狠也就是说没有狼性和血性不在其位也在情理之中啦。[大笑][玫瑰]

皇太极死后,身为皇长子的豪格为什么斗不过多尔衮?

1豪格的群众基础没有夯实,无政治经验。

在风口浪尖上,真正能与他并肩携手的实权人物几乎为零,在四大亲王三大郡王——七个大佬当中,支持他上位的人只有他自己。而其它人或者支持多尔衮或保持中立,这样的格局,让他自己就怀疑自身的能力。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他无政治方面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经验,缺乏父皇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能力。而经历过战争、会打仗是后金任何一位赳赳武夫都不稀罕的能力,所以,豪格尽管有战功,却无政治远见,比他的叔叔多尔衮差得远。

2.豪格缺乏军方强而有力的支持。

尽管豪格参加过战争,指挥的大大小小的战役已达15场之多,但是这些战役多数情况下,他只挂了个统帅的名字。真正莅临沙场,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纵横驰骋的是多尔衮,这一点军方人士有目共睹。豪格自己应该有自知之明:在军队里面,自己的威信远逊于多尔衮。

3.豪格性格软弱。

多尔衮虽然比豪格小3岁,但他从气势上压倒了侄儿,他有霸道的个性,有非我莫属的担当,有舍我其谁的使命。而豪格性格极为柔弱,多铎曾说过豪格“因性柔”难成大事;打铁还靠自身硬,你没担当,谁拥护你?你不勇敢谁为你坚强?豪格痛失皇位与性格太柔有关。

4.在风口浪尖上豪格本人犯了致命的错误。

豪格的爸爸皇太极是一个文韬武略的君主,他汉文化修养很深,对于汉官礼遇耳熟能详。豪格也受到了父皇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行为上也有汉化成分,但他没有学到汉文化的精华,反而把迂腐给学走了。

在斗智斗勇的关键时刻,豪格犯了汉之穷酸文人的错误,为显示虚怀若谷,突然来一句“我福小德薄,不配担当大任!”,这让一众支持豪格的哥们面面相觑、目瞪口呆——他手下的高级将领还在渔猎文化状态中没走出来,根本不明白豪格这自谦的语言是让众人劝进自己的——而结果适得其反,这些武夫们不仅没劝进,反而愤怒异常,我们不惜生命给你争皇位,你怎么突然变掛了?你在耍猴吗?

足智多谋的多尔衮一下子抓住了把柄,顺理成章地宣传豪格自己都不想当皇帝,你们还为他争个屁呀?就趁热打铁、就汤下面,提出由皇太极的幼子福临来继承皇位。而对两黄旗来说,只要是皇太极的子孙承继大统,他们都会拥护的,于是豪格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最后,豪格彻底落败,成了这场角逐的最大的输家。

    皇太极死后,身为皇长子的豪格为什么斗不过多尔衮?

    大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清朝第二任皇帝皇太极与清军入关迁徙驾崩,年仅五十二岁,由于皇太极死前毫无征兆,属于突然驾崩,因此其生前并未来得及公布继承人,因为在皇太极驾崩之后之初的那段时间,清朝的皇位面临着多人争抢的局面,如果任由当时的形势发展下去,初建的大清很可能自乱阵脚,不要说入关统治中原,就连其本身的安定发展,恐怕度难以保证。就当是的形势而言,最有可能继承皇太极皇位的实际上有两个人选,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一个是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这两人身后也代表着不同的势力,最终经过角逐, 虽然多尔衮和豪格都没有成为新皇帝,但是实质上多尔衮却凭借着摄政王的身份攫取了清朝的最高权力。那么为何拥有皇太极长子贵重身份的豪格最终没能斗得过多尔衮呢?三个原因决定了豪格失败:

    首先,豪格的资历和功绩无法与多尔衮相比:

    就多尔衮与豪格两人在太祖、太宗两朝的功绩相比,豪格实际上是远逊于多尔衮的,虽然两人都为清初时期的武将,两人的武功有大多数都建功于皇太极时期,但相对豪格而言,多尔衮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豪格的功劳与多尔衮相比,犹如萤火之光与皓月之明。皇太极生前,多尔衮就曾多次进军蒙古察哈尔部,并多次打败察哈尔,因为功勋卓著,多尔衮还被皇太极封为“墨尔根戴青”的美号。后来多尔衮还随皇太极出兵,一路南下,不仅突破明朝边塞,攻陷通州,并且兵锋直逼北京城下,就连来驰援北京的祖大寿和袁崇焕,也被多尔衮率军击溃,大凌河一战,多尔衮亲自上阵,大败明军。

    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称帝,多尔衮亦因战功卓著而被封为“和硕睿亲王”,自此成为崇德一朝人气最高的武将。相比多尔衮的资历和功绩,豪格就明显逊色多了,虽然豪格再崇德元年也获封了“和硕肃亲王”的爵位,但是在当时的多次战役和征战中,豪格都是以副手的身份协同多尔衮作战的。并且崇德六年,豪格还因错被皇太极降为郡王。多尔衮辈分比豪格高,自然资历深厚,战功又比多豪格卓著,自然地位也比豪格要高。

    其次,豪格曾因杀妻之事声誉受损形象被抹黑:

    实际上就当是豪格所拥有的优势而言,其并不比多尔衮差太多,首先从出身方面,虽然皇太极生前从未明示豪格为继承人,但是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的这一事实毋庸置疑,按照父死子继的立长传统,好个按说是毫无疑问的新君人选,并且当时朝中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以及郑亲王济尔哈朗倾向于豪格为帝。但是相比这些优势而言,豪格也有着他致命的软肋,而这些软肋最终让其形象受损,并且与皇位失之交臂。

    豪格的软肋是什么呢?那就是他曾在皇太极生前时为了讨好皇太极而将他的结发妻子哈达纳喇氏杀死,实际上哈达纳喇氏并无罪过,只不过她的母亲获罪皇太极,而豪格为了与其划清界限,也为了讨好自己的父皇,因此将无辜的结发妻子哈达纳喇氏杀害。虽然豪格此举意在讨好皇太极,但是皇太极却并不买账,反而认为豪格是一个无情无义之人,这件事情在崇德一朝也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出于为尊者讳的原因,人们明面上并未多言,但是实际上豪格却因为此事而形象受损,这也是后来其政敌攻讦其的原因之一。

    第三,豪格的总体实力不及多尔衮强大:

    皇太极死后,当时的八旗军队被不同的降灵锁掌握,睿亲王多尔衮掌控清军八旗中的两个白旗,这两旗的人员属于多尔衮的王牌军,是由多尔衮经过多年征战一手带出来的,对多尔衮的命令也是绝对服从,是多尔衮真真正正的嫡系。皇太极虽然给豪格留下了两黄旗这两支清军部队中地位最高的军队。但是说到底这两支部队所效忠的还是皇太极,豪格实际上并未能完全驾驭这两旗的官兵,并且皇太极死后这两旗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了皇太极的遗孀、豪格的嫡母孝端太后手中,这位倾向于多尔衮掌权的嫡母也根本没有实心实意的想把它交给豪格。所以豪格表面实力虽然也很强盛,但是实际上却没有多少用户自己的兵力可用,谁掌握了军队,谁便有发言权,这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就当时的实力而言,多尔衮是完胜豪格的。

    虽然多尔衮在与豪格的争斗中取得了完胜,但是没有名正言顺登基理由的他也无法成为大清的皇帝因此,多尔衮只能退而求其次,扶植一个傀儡的小皇帝,而自己则以摄政王的身份,成为了清朝初年最为有权势的宗室亲贵,也是清初的无冕之皇。而这一切都是他与豪格博弈之后胜出的结果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