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乾隆皇帝宠臣和珅的第一条死罪是私藏吉林东珠?
作为乾隆皇帝宠臣的和珅是颇具才能的清朝第一大权臣,优越的天资和败坏的官德奇妙地结合在他身上,然而尽管生前尽享富贵荣华,但是和珅仍然免不了因为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而不得善终,在乾隆死后十几天,和珅便被嘉庆以“二十大罪状”赐死,和珅因此背负上千古骂名。
和珅到底聚敛了多少财产?有人做过估算,查抄的和珅资产总共价值约白银11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的15年的国库收入,而在查抄和珅财产的时候,在已经发现的家资中发现有大东珠60余颗,每一颗重2两。
和珅被嘉庆赐死,其中的第一条罪状就是私藏吉林东珠,因为在清朝,东珠的使用是皇权和等级地位的象征,只有皇家专享,而和珅作为臣子私藏吉林东珠,属于僭越行为,足以能够让嘉庆给他定死罪了。
吉林东珠产自东北黑龙江、鸭绿江等流域,质地圆润硕大,色泽晶莹透彻,并且可以散发出五彩光泽,因为得之不易,而且东珠产自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因此在统治者眼里,把东珠视为珠宝饰物中最弥足珍贵的。
再加上从顺治以后到康乾盛世,由于清朝宫廷服饰制作装饰日益精良华美,用东珠制作成的首饰光彩熠熠,尽显高贵奢华,所以清朝皇室对东珠的需求也日益增多。
这种情况下,清朝宫廷对东珠的采捕有着严格的规定,乾隆年间,对隐匿和盗卖东珠者做了详细的处罚规定,一旦发现将给予降职、革职等处分,为了防止东珠流入民间,还在山海关设置了关卡,实现了东珠“非奉旨不准许人取”的朝廷专属。
东珠的采捕十分艰难,在乍暖还寒的四月跳入冰冷的江河中采捕珠蚌,需要忍受刺骨的寒冷,尤其是采捕上等的东珠更是不容易,有时候盛满船只的成百上千的珠蚌中才能得到一颗上好的东珠。
根据乾隆时期《内务府奏案》记载,乾隆二十五年,吉林市共捕得东珠2119颗,头等东珠仅仅23颗,乾隆二十六年,捕得东珠2000颗,头等东珠仅仅只有18颗,也难怪乾隆曾经在御制诗《采珠行》中发出感慨:“百难获一称奇珍”,可见吉林东珠何其珍贵,也可以看出乾隆对东珠到底喜欢到了什么地步。
在清王朝,皇家的权力达到顶峰,封建等级也是愈加森严,不可僭越,东珠作为皇室专属,被赋予的意义和地位超过以往任何的朝代,东珠已经成了体现皇家颜面的象征,像和珅这种巨贪,竟然敢在家中藏有这种御用物品,实在是在挑战皇家的尊严。
综上所述,正因为清制规定东北地区满族特产的东珠只有皇室中才能用,其他任何人都不可以用,把东珠做为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东珠也是弥足珍贵的皇家专属品,而和珅私藏吉林东珠属于僭越犯上,正好给了嘉庆给他定罪状的理由。
为什么清朝乾隆皇帝宠臣和珅的第一条死罪是私藏吉林东珠?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要想把这事整明白,咱还得从东珠的历史来吧嗒,不然这味吧嗒不出来。
东珠的历史咋说呢?珍珠这玩意,其实在汉朝的时候,就开始成规模的获取了,您自己算算到现在多少年了。
汉朝采集的时候,他就分成了两地,南边这块一般都是打北部湾这块出的海水珠,所以叫南珠,那么北边这块集中在东北,牡丹江,镜泊湖出来的淡水珠,原来叫北珠,后来又叫东珠,都是一个东西。
本来这俩都是珍珠,也没啥高下之分,就是色泽不一样而已。
那么他是什么时候给捧起来的呢?
和宋对峙的金朝开始,经历元朝,明朝,这家伙就被捧了起来,最明显的特点这三个王朝京师都在北边。
在这里必须提醒一点,这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后来的清朝前身叫后金,同样是女真人建立,只不过后来改了叫满人而已。
所以东珠的价值这坑基本上是女真人自己挖的,毕竟东珠这东西出产地就在女真人的地盘上。
这里边还有一个原因,当年辽国末年的时候,辽天祚帝也是作,生活那叫个奢侈,所以就特别的贪婪,什么珍贵他要什么?
那么东珠在那个时候,也算是个好东西,毕竟是珍珠吗?这就天天的逼着女真人去捞,你说寒冬腊月的,穿着皮袄他都冷,这辽天祚帝还逼着女真人凿开冰窟窿去捞,弄的女真人搁江里头死了好多。
后来金灭了辽,这东珠就被金国人看的很珍贵。
一个是他们在这上头死的人也多,二一个是这开采的历史也太长了,也就是说东珠的出产量不高,物以稀为贵吗?三一个算是自己家的东西,当然就珍贵了。
所以东珠的价值在金朝这里头就被炒了起来,后来蒙古灭金的时候,他们还拿出很多绝世东珠给成吉思汗赔礼道歉。
那么到元朝时期,蒙古人也就喜欢上了,接着明朝感觉也不错,当年努尔哈赤麻痹明朝的时候,献的依然是这东珠。
从这里咱就能看出来,女真人是真把东珠当一回事,看的很贵重。
那么到了清朝时期,这就更加当做一回事了。
所以东珠就成为了皇室宗亲,王公贵族才能使用的装饰品,而且这珍珠也划分了等级,你这位置不够好一点的东珠都不够格用的。
结果就是清朝对于东珠的开采把控的相当严格。
多严格就为这事专门设立了乌拉总管,这个官职压根就不归朝堂管辖,直接听命于内务府,你没有皇帝的命令,开采东珠这都是要掉脑袋的大罪。
而且还有专门捞取部门,叫珠轩,有六十五个这样的单位,每个单位三十个人。
甚至于在山海关一代设置关卡,这守关卡的人员一旦发现了有人走私东珠,按照分量和色泽会直接给予相关人员奖励,升官都不再话下。
那么清朝管控的这么严格,是爱护这些东珠,让他们能恢复恢复?毕竟这都采了多少年了,都快空了。
不,您想多了,清朝开采的时候,更狠,一旦开采,几百艘船一块开到江里头捞,而专业下水捞河蚌的有近两千人,监督的官员就有数十人。
所以这东珠是越捞越少。
也就是说有些个东珠你要是用了,这就叫僭越,这事说大可大了,这就看皇帝怎么看这事了。
您也知道,这个世界上越是紧俏的东西,他就越是有人想要。
和珅这是个外在表现,俺很贪婪,但俺很忠心的样子,乾隆看了呵呵一笑就过去了,要的就是你的忠心。
可到了嘉庆就不一样,你不是很能捞吗?他嘉庆缺的就是钱,一棒子来个横扫,和珅就被抄家了。
僭越的事当然是大罪了,于是就列在了第一条上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为什么清朝乾隆皇帝宠臣和珅的第一条死罪是私藏吉林东珠?
诚邀,如题。为什么清朝乾隆皇帝宠臣和珅的第一条死罪是私藏吉林东珠?小编以为原因可以这样理解。
既然皇帝都能以东珠作为和珅的犯罪证据并昭告天下,说明清王朝对东珠真的看的很重要,以至于连和珅这种顶级满族大臣都不能使用,那么东珠在清廷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所谓东珠,实际上就是在今天的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所产的淡水珍珠,又被叫做北珠。名贵的东珠,一直是历代皇族的喜爱之物,据现有史料推算,至少远在辽代,东珠即为皇室贡品。到了清朝,由于满族人的老家就在东北,东珠备受满清皇帝重视。甚至于清廷专门设置了“珠子柜”机构,每年拨出银子以供东珠的采集。东珠的多少甚至能影响相应官员的升迁。
当然,若仅仅是由于东珠珍贵,嘉庆帝也不会以此为和珅的第一罪状,实际上,东珠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其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实际上,和珅最辉煌的时候--一人身兼6个还是9个重要大臣职务,这个就说明了他还是有点本事的。毕竟一人担当那么多的职务,还能不出差错,小编自认为做不到。乾隆帝也是由于其能力才容忍和珅,和珅也一直表现的很听话,一副“我很贪,但是我很忠心”的样子,可是和珅私藏皇帝才能使用的东珠,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嘉庆帝以此为理由说和珅不忠,无人可以再为和珅说情,或许这才是这个问题真正的答案,嘉庆想杀鸡给猴看啊。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为什么清朝乾隆皇帝宠臣和珅的第一条死罪是私藏吉林东珠?
2010年,苏富比拍卖行,一串御制东珠佛珠拍出6786万港元高价,折合成人民币就是5000多万元。而和珅私藏的一串东珠,只是他巨额赃款的冰山一角。
东珠,满语为“塔娜”,产自东北三江流域,产量稀少,努尔哈赤曾说:
“鸭绿江自山南西流入辽东之南海,混同江(松花江支流)自山北流入北海,爱滹江东流入东海,三江孕奇毓异,所产珠玑为世宝重。”东珠不但经济价值高,而且象征意义更大,清朝统治者将其镶嵌在表示权利和尊荣的冠服饰物上。
朝廷对东珠的开采相当重视,从开采到使用等环节都作出明确规定。在清朝,东珠制成的朝珠特别尊贵,皇帝、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可用,一品大臣只准用一颗,其余人包括宗室成员皆不可用。
很明显,和珅位虽居一品大员,如果只有一颗东珠,那是名正言顺;如果有一串,那是出格,触犯了大清律例。当然,和珅被打倒可不仅仅是因为一串东珠。
和珅是乾隆晚年社会风气的产物,他凭借卓越的个人才能,加上迎合帝王心理的阿谀奉承之术,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可惜这个人身上没有半点传统士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唯利是图。乾隆活着的时候,和珅为其马首是瞻而求得一时平安;等到乾隆不在了,早就看和珅不顺眼的新皇帝迅速将其拿下。
人在辉煌的时候,身边会聚集一大批人;人在落魄时,立刻树倒猢狲散,甚至有人落井下石。和珅也不例外,身居高位时,家里门庭若市,门生故吏抢着为其送银子,外人争破头皮的往里面挤;等到他身陷囹圄,曾经的门人跑地比谁都快,参他的也大有人在。
和珅在位时,说的话就是金科玉律,甚至约等于“圣旨”;落难时,曾经的言论就是和珅的罪证。
没落难时,和珅如同练习过吸金大法,家里就是金库;被拿下后,财富立刻易主。
在封建社会,官场上的世态炎凉就是转瞬之间,官位的稳固很大程度也是看帝王的脸色。和珅倒台的本质,并不全是他贪得无厌,而是“君要臣死”。
一般人私藏东珠,那是大罪。换做和珅,处理起来其实可大可小,关键看皇帝的态度。年羹尧得宠时,各种大逆不道的行为,雍正也能容忍,但他遭殃时,连儿子穿了一次黄马褂这样的事也成了罪状。
嘉庆是先抓其人,再定其罪。也就是说嘉庆是刀俎,和珅已经是鱼肉,和珅所犯罪行的最终解释权都在嘉庆手里。所谓和珅的罪状,无非就是嘉庆为出师有名而找的借口而已。
皇帝以言代法,以喜好定前途,这也是整个封建帝制的弊端。嘉庆将和珅的东珠定义为罪证,可嘉庆的东珠以及其他金银珠宝又何尝不是盘剥百姓罪证,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和珅辛苦经营一生,家里金山、银山无数,到头来还是做了嘉庆的陪嫁。有时候在想,如果和珅在乾隆去世当天就见先帝,会不会是忠诚的大清巴图鲁?会不会配享太庙?会不会追谥“文正”或“文忠”?
为什么清朝乾隆皇帝宠臣和珅的第一条死罪是私藏吉林东珠?
东珠你要是用了,这就叫僭越,这事说大可大了,这就看皇帝怎么看这事了。
您也知道,这个世界上越是紧俏的东西,他就越是有人想要。
和珅这是个外在表现,俺很贪婪,但俺很忠心的样子,乾隆看了呵呵一笑就过去了,要的就是你的忠心。
可到了嘉庆就不一样,你不是很能捞吗?他嘉庆缺的就是钱,一棒子来个横扫,和珅就被抄家了。
僭越的事当然是大罪了,于是就列在了第一条上了。
为什么清朝乾隆皇帝宠臣和珅的第一条死罪是私藏吉林东珠?
NONONO,和大人的第一条罪名是提前递爪子,私藏东珠是第十五条罪状。
很多朋友即便不看文章也能知道原因,但大多忽略了这样一条细节。
东珠只是象征意义巨大,实际价值和品质和南珠是没法比的,比如装饰作用方面,南珠要比东珠漂亮得多,尤其到清中后期(自嘉庆朝始),贵族们对东珠是不大重视的,一是资源有限,东珠经过N多年的采拮造成资源匮乏,上品珠子不多也不大;二是论漂亮程度,还是南珠占优。
这就可以摈弃诸多主观猜测,厘清这样一个事实,以东珠论罪主要还是因为僭越,也可以说是欺君,和硕亲王帽子上的东珠才多大,和大人竟敢私藏一大堆二两一枚的东珠,太遭恨了。
至于其他的猜测都不大靠谱,也不需要以此哗众取宠引人眼球,比如说私藏东珠就是造反?这帽子估计连早想弄死和珅的嘉庆都不好意思扣。
和珅每天早晨食用的珍珠粉也是南珠研磨,这都是有史料记载的,不会错。
“易数河不得一蚌,聚蚌盈舟不得一珠。”这种说法靠谱么?恐怕只有卖东珠的人才会如此表述,说白了就是炒作商品推动价格,也可能是以讹传讹,东珠得来不易,但还不至于如此夸张。
东珠的传统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或说价值。
东珠珍贵在啥地方呢?首先是采拮不易,现在的年轻人过惯了暖冬,对于严冬这个词的理解恐怕也仅限于纸面意义了。
尤其明清时期辽西、辽东地区的严寒是一般人所无法承受的,更何况当时还处于众所周知的小冰期,南方兵到北方打仗,战力大减,当然,辽西兵别说到南方,就是在辽东地区到夏天都感觉热得受不了。
涉及东珠采拮呢?首先东珠这东西产于河蚌(也可说是江蚌,比如鸭绿江也有东珠产出),有个词叫老蚌含珠嘛,就是这么来的,那时候的极北之地无论冬夏,河水都不暖和,人要潜入江底河底捞取蚌类,然后才有东珠的产出,这很辛苦也很困难。
而困难并不只限于采拮,其中还包括所谓“成品率”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东珠都能用,品质较差的东珠只能用于化妆品,如果不嫌弃的话也可以参到粥饭里吃,以求物尽其用,充分利用其药用价值。
可“利用率”大概多少呢?上品东珠接近1%,至于加大版的东珠,那就得几千分之一了,加上满洲贵族入关后承平日久子孙众多,需求量过盛,比如皇帝的一串朝珠108颗东珠,颗颗精品,后宫嫔妃人人有份,再分到皇亲国戚手里,基本就是歪瓜裂枣的货色了,内务府不得不加大征稽量,原本为保护资源制定得挺好的量产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过度产出的结果就是皇家还勉强有的用,包括高级贵族在内,很多上层势力人士都看不到上品东珠了,所以他们的注意力逐渐被南珠所吸引。
南珠的优势是什么呢?漂亮,关键是还不犯忌讳,只要有钱,寻常有钱人也可以买,不过价格真心不便宜,一颗小破珠子也要七八千两,成色一级棒的要二十万上下,就这,购买的人还趋之若鹜,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官员的购买目的就是孝敬和中堂,因为和大人有早饭参食珍珠粉的习惯。
和珅私藏东珠,实际上是一种虎口夺食的行为,别说和硕亲王了,就是皇帝私库的东珠也未必比和大人的好,更可况那么多二两一颗的东珠了。
怀璧其罪倒在其次,主要是来路他还不正,那是进贡给皇帝用的,中途被和珅截留了,而且负责进贡的官员还主动给和珅“进贡”,这意味着即便是到皇帝手里,也不过都是些二流货色罢了,包括皇帝脑袋上天天顶着的那几颗相对来说都不咋地,说僭越都是轻的,这不是欺君是什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