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请溥仪做助手,溥仪不肯说五字让其大怒?溥仪讨厌郭沫若吗?

1959年溥仪得到特赦回到北京,成为一名普通公民,溥仪也需要像普通人一样去工作,正好当时的郭沫若正在研究清朝历史,可是由于自己不懂满文,这使得研究的难度加大。

他想找一位懂历史又会满文的人来当助手,思来想去觉得末代皇帝溥仪最适合给他当助手,一方面溥仪的满文很好,另一方面溥仪对清宫历史很熟悉,有了溥仪当助手,一定会事半功倍,恰好当时的溥仪刚刚得到特赦,还没有正式工作。

郭沫若于是前去请溥仪当助手,可是溥仪的回答却让郭沫若尴尬不已,溥仪不仅不愿意,还说了五个字:“我不懂满文”,这五个字着实让郭沫若很尴尬,毕竟在常人眼里,溥仪是爱新觉罗家族,竟然不懂得满文,郭沫若见到溥仪这样只能无趣离开。

其实作为末代皇帝,虽然溥仪自己说不懂满文,但是很多人并不相信,因为溥仪虽然是末代皇帝,但是他从3岁就慈禧安排登基为帝,6岁就跟着大臣伊克坦学满语,学习了整整九年,伊坦克是光绪八年的举人,十二年的进士,可以说是难得的才子,不可能教不会溥仪满文。

至于溥仪说自己已经不懂得满文了可能也是情理之中,毕竟他从小接触的更多的汉文化思想,后来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也让他没有时间和机会温习和使用满文。

因此溥仪在公开场合从来没用过满语,也有可能是溥仪本身还会满文,但是故意说不会,不愿意给郭沫若当助手,所以溥仪拒绝郭沫若也是可以理解的。

郭沫若请溥仪做助手,溥仪不肯说五字让其大怒?溥仪讨厌郭沫若吗?

虽然咱对郭沫若的为人不敢苟同,但这个问题完全是是在黑他。

首先我们来看溥仪与郭沫若的交集

在大清王朝还在的时候,溥仪虽然是个傀儡,但毕竟还是身为九五至尊,它不仅完全不用担心衣食住行,而且也不会和紫禁城以外的人打交道,更别说当时的郭沫若还在读书留学,所以这时候的他与郭沫若不会有什么交集。

而在清朝覆灭之后,曾经的溥仪皇帝也终究是成了一位普通人,但在往后数十年中,他依旧不会与郭沫若有交集,毕竟先是伪满洲皇帝,后又成为了战犯。

他们两人交集是出在新中国建立之后。

当时的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度过三年时光之后,于1959年获得了特赦。

出狱后的他,是平常人,每天甚至要担心能不能吃饱饭,也需要赚钱去解决自己的温饱。可他这样的一位娇生惯养的皇帝又有什么赚钱能力呢?苦力活是肯定不行的。

但好在自己也算是清朝贵族,不说别的知识,就单说故宫里的古董他或多或少会懂一些。所以在国家向他抛来橄榄枝,要他从事文史整理之类的工作时,他很爽快的答应了。

并在1964年,担任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除此之外还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央文史馆馆员。

而这时候的郭沫若呢?在1964年这个时间点左右上,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所以不管是政治上,还是文史交流上,两人完全是会有交集的,合作也肯定会有。

郭沫若真的邀请溥仪当助手吗?

因此,按照常理来说溥仪当郭沫若助手是存在一定可能性的,毕竟郭沫若官比溥仪大,有这种现象,也是极其合理的。但合理并不代表就一定真实存在。

据溥仪的妻子李淑贤回忆,郭沫若并没有说过让他当助手,而是让他帮忙研究清史,毕竟自己好歹是清朝皇帝。

这个帮忙,当然也没说是在帮自己,按照正常逻辑,大家应该都想得到,应该是帮助国家。

但当时的溥仪却以不懂满语而拒绝了郭沫若。自然这个拒绝也是认为自己德不配位,不懂,若是强行去研究的话,忙没帮上,只会给国家添乱。

当然了,溥仪这个不懂,也有可能不是完全不懂,他懂一点,但还没到全懂,到研究清史这个地步。

不过溥仪自己应该也没想到,自己这个善意的拒绝会成为后世黑郭沫若的一条理由。

如今很多野史都提及,溥仪是因为不想帮郭沫若才拒绝的,题目中说的五个字自然就是:“我不懂满语。”这个拒绝理由了。

但很显然,郭沫若肯定不会是生气,顶多就是失望罢了。而溥仪也不可能讨厌郭沫若,毕竟两人并无啥积怨。

最后来提及一下溥仪的满语水平

溥仪的满语水平到底如何呢?他其实确实是不太懂。只是懂一些基本常用的满语,而且这些话只是在小时候说过,长期没有巩固,大多都已经忘干净了。

那有人或许会说,溥仪他身为满洲皇帝,自己又是满清贵族,说自己不会说满语真的合适吗?可信吗?

这里我们很显然走进了一个误区,其实在清朝满语一直在不断消亡。

这个时间段是在乾隆时期——当时的满清贵族已经被汉人同化了;加上满语体系不完善,而汉语体系完整,非常实用,于是这些满清贵族就逐渐开始学习汉语,并且此后一直以汉语为主。久而久之,会说满语的人越来越少了。

乾隆皇帝意识到了这点,他为了保留满文化,还颁布了诸如《满洲姓氏通考》这样的典籍,让大家学,希望大家前往别忘了自己的母语。

但值得一提的是,他本人也是一个汉文化狂,一生作诗无数,基本都是用汉语。

所以乾隆之后的皇帝与贵族们,满语只会越来越差。

实际也确实如此,在光绪时期,当时列强将满语的条约拿给清朝贵族们浏览,但他们竟然要求翻译将其变成汉文,这充分说明了清政府内部的很多人都已经不认识满语了。

在溥仪之前,贵族们不认识满语都属于正常现象,在溥仪这个时候,他不认识满语也就更加不稀奇了。

因此,他铁定不是装不懂。

郭沫若请溥仪做助手,溥仪不肯说五字让其大怒?溥仪讨厌郭沫若吗?

郭沫若请溥仪做助手,溥仪不肯说五字让其大怒?这事是真的吗?

溥仪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编者认为他比清朝的任何一个皇帝都富有传奇性,因为他一生三起三落,做过三次皇帝,和各种人都打过交道,皇帝做过,汉奸也做过,囚犯也做过,最后成为了一个普通平民。

在大清王朝还在的时候,溥仪虽然是个傀儡,但毕竟还是身为九五至尊,不仅完全不用担心衣食住行,而且也不会和紫禁城以外的人打交道,更别说当时的郭沫若还在读书留学,所以这时候的他与郭沫若不会有什么交集。

首先我们来看溥仪与郭沫若的交集

1945年,日本投降,苏军进入东北,溥仪也被当做战俘带走,在苏联待了几年,在那里,他为了讨好苏军,特意交出了自己的一些宝物,不过也确实起到了点作用。后来他被引渡回国,在抚顺的劳改所接受教育,说来也巧,这个劳改所的前身是伪满洲国的监狱,专门用来关押爱国军民,现在他也被关了进来,真是因果报应啊。

而在清朝覆灭之后,曾经的溥仪皇帝也终究是成了一位普通人,但在往后数十年中,他依旧不会与郭沫若有交集,毕竟先是伪满洲皇帝,后又成为了战犯。

他们两人交集是出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当时的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度过三年时光之后,于1959年获得了特赦。

出狱后的他,是平常人,每天甚至要担心能不能吃饱饭,也需要赚钱去解决自己的温饱。可他这样的一位娇生惯养的皇帝又有什么赚钱能力呢?苦力活是肯定不行的。

但好在自己也算是清朝贵族,不说别的知识,就单说故宫里的古董他或多或少会懂一些。所以在国家向他抛来橄榄枝,要他从事文史整理之类的工作时,他很爽快的答应了。

并在1964年,担任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除此之外还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央文史馆馆员。而这时候的郭沫若呢?在1964年这个时间点左右上,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所以不管是政治上,还是文史交流上,两人完全是会有交集的,合作也肯定会有。

郭沫若真的邀请溥仪当助手吗?

因此,按照常理来说溥仪当郭沫若助手是存在一定可能性的,毕竟郭沫若官比溥仪大,有这种现象,也是极其合理的。但合理并不代表就一定真实存在。

据溥仪的妻子李淑贤回忆,郭沫若并没有说过让他当助手,而是让他帮忙研究清史,毕竟自己好歹是清朝皇帝。这个帮忙,当然也没说是在帮自己,按照正常逻辑,大家应该都想得到,应该是帮助国家。

但当时的溥仪却以不懂满语而拒绝了郭沫若。自然这个拒绝也是认为自己德不配位,不懂,若是强行去研究的话,忙没帮上,只会给国家添乱。

当然了,溥仪这个不懂,也有可能不是完全不懂,他懂一点,但还没到全懂,到研究清史这个地步。不过溥仪自己应该也没想到,自己这个善意的拒绝会成为后世黑郭沫若的一条理由。

如今很多野史都提及,溥仪是因为不想帮郭沫若才拒绝的,题目中说的五个字自然就是:“我不懂满语。”这个拒绝理由了。但很显然,郭沫若肯定不会是生气,顶多就是失望罢了。而溥仪也不可能讨厌郭沫若,毕竟两人并无啥积怨。

到了这里,溥仪再次拿出之前的套路,将一些宝物献了出去,希望可以得到优待,不过政府不吃这一套,因为他们觉得这本来就是国家的,你本就应该全部上缴才对,哪还能借此邀功呢,不过他有这份心意倒也是表现了愿意学习改造的诚意。

溥仪回到北京后,已经是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了,没有人再给他资助,给他鞍前马后了,凡事得自己来做,毕竟还是得生活呀,所以工作是必须要找的。这个时候,郭沫若找上了门,郭沫若是当时的一位文学家、诗人和历史学家,他喜欢研究甲骨文和墓葬,当然包括清朝的皇陵,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当时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清室了,所以他希望溥仪可以做自己的助手,帮自己研究清史,当然言外之意也包括挖清陵了。

郭沫若觉得溥仪怎么也会答应,因为他刚出来,没有立足之地,工作的问题也需要解决,如今给他一份不错的工作,他肯定会很高兴的。但是溥仪的态度却很冷淡,他拒绝了郭沫若的邀请,还说了五个字:“我不会满语。”

郭沫若听后尴尬不已,也就没再挽留了,想来这句话是事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满清的语言也逐渐流逝,从上到下都说开了汉语,而满语却慢慢地消失了。不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溥仪不想做“帮凶”,郭沫若做的事他当然有耳闻,这种事还有一个人也做过,那就是孙殿英,他要是答应帮助郭沫若研究清史,那不就是等于“自掘坟墓”吗?这种事情,溥仪是做不来的。

最后来提及一下溥仪的满语水平

溥仪的满语水平到底如何呢?他其实确实是不太懂。只是懂一些基本常用的满语,而且这些话只是在小时候说过,长期没有巩固,大多都已经忘干净了。

那有人或许会说,溥仪他身为满洲皇帝,自己又是满清贵族,说自己不会说满语真的合适吗?可信吗?这里我们很显然走进了一个误区,其实在清朝满语一直在不断消亡。

这个时间段是在乾隆时期——当时的满清贵族已经被汉人同化了;加上满语体系不完善,而汉语体系完整,非常实用,于是这些满清贵族就逐渐开始学习汉语,并且此后一直以汉语为主。久而久之,会说满语的人越来越少了。

乾隆皇帝意识到了这点,他为了保留满文化,还颁布了诸如《满洲姓氏通考》这样的典籍,让大家学,希望大家前往别忘了自己的母语。

但值得一提的是,他本人也是一个汉文化狂,一生作诗无数,基本都是用汉语。

所以乾隆之后的皇帝与贵族们,满语只会越来越差。

实际也确实如此,在光绪时期,当时列强将满语的条约拿给清朝贵族们浏览,但他们竟然要求翻译将其变成汉文,这充分说明了清政府内部的很多人都已经不认识满语了。

在溥仪之前,贵族们不认识满语都属于正常现象,在溥仪这个时候,他不认识满语也就更加不稀奇了。

因此,他铁定不是装不懂。

郭沫若请溥仪做助手,溥仪不肯说五字让其大怒?溥仪讨厌郭沫若吗?

薄仪玩政治不行,圣贤书还读过几本吧。郭沫若小看了别人。论国学,尤其是清史,郭不见得比溥仪高明。

郭沫若请溥仪做助手,溥仪不肯说五字让其大怒?溥仪讨厌郭沫若吗?

末代皇帝是公民了,当然有权自己挑选工作。挑工作当然挑自己喜好的,不怎么有领导(领导不咋管)的工作。郭沫若那么大的学问,还不得什么学术问题都压“上边”一头,这工作太没意思了。

郭沫若请溥仪做助手,溥仪不肯说五字让其大怒?溥仪讨厌郭沫若吗?

那还用说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