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平乐》中,徽柔(福康公主)称呼她的母亲叫“姐姐”?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很多人发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福康公主徽柔称呼她的生母苗兴禾为“姐姐”,这点让很多看剧的朋友很疑惑,姐姐是平辈的称呼,苗兴禾是福康公主的生母,她喊“姐姐”是不是有点乱辈分了?
原来根据宋朝史料记载,除了皇后所生的嫡子或者嫡公主可以管自己的母亲喊母亲或者娘娘以外,其他妃嫔所生的孩子一律都得和自己的生母喊姐姐,而和正宫皇后喊娘娘因此这不是乱辈分。
《清平乐》中,福康公主徽柔即便是苗娘子所生,但是依然得喊皇后为“嬢嬢”也就是娘娘,喊自己的生母为姐姐。
在苗兴禾怀孕的时候,宋仁宗就曾经对她说过,日后孩子出生了,只能喊她为姐姐,而皇后才是孩子的母亲,这是宋朝的独特叫法。
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在古代妻妾共侍一夫,地位却有着天差地别,妻子是明媒正娶,但是小妾一般都是家里的丫鬟或者买卖进来的,在寻常百姓家里孩子也是称呼正妻为大娘子,只能称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姨娘。
而在嫡庶尊卑严格的皇宫更是如此了,皇后属于正妻,妃嫔属于妾,自然孩子也得称呼嫡母为母亲。
不得不说,在嫡庶尊卑观念下,当时后宫女子真的是不幸,给皇帝生下孩子,却连被叫一声母亲的资格都没有。
都说亲疏有别,血浓于水,母子连心,但是苗心禾十月怀胎生下的孩子,只能喊她为姐姐,却要喊一个高高在上正宫娘娘皇后为母亲,在了解到福康公主为何叫苗心禾为姐姐的时候,让人不免有心酸的感觉。
为什么《清平乐》中,徽柔(福康公主)称呼她的母亲叫“姐姐”?
以现代思维来看,就算是徽柔是庶出,叫嫡母为“嬢嬢”“母亲”都可以理解,可叫苗心禾这个亲生母亲即使叫不了“母亲”“母妃”再不济,和《知否》里面一起叫“小娘”也可以,为什么偏要叫“姐姐”岂不是乱了辈分,换个角度想想万一徽柔之前还有个公主,那徽柔叫她的母亲要叫“姐姐”叫真正的姐姐也要叫“姐姐”,会不会乱了辈分?
“姐姐”可以称呼亲生母亲,母亲也可称自己儿子为“哥哥”实际上宋朝对于称呼没太多讲究,从曹丹姝二婚依旧可以成为皇后就可以知晓,宋朝当时民风开放,不会太在意表面上所谓的礼仪。但同样对于称呼来讲,虽比较宽泛,但对于主母和小妾还是有分别的。庶女可以叫主母为母亲也可以称其为嬢嬢,同理她的母亲为小妾,只能称呼为“姐姐”,而这个庶女若有个姐姐,可以直接称之为大姐、二姐以此类推。
若父母再生一个儿子,也可以在称呼上称其为“哥”,就类似于鲁迅母亲称他为迅哥类似,这种称呼一定意义上有所保留。而且剧中宋丹姝和众娘子对于皇帝宋仁宗称之为“官家”也是宋朝独有。另外有意思的是徽柔这里被众人称之为“公主”,说明现在在朝的是他父亲,如果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那里称之为“帝姬”,说明徽柔是前朝公主。(宋朝第八位君主宋徽宗改公主为帝姬,此时宋朝已经危在旦夕)
宋朝以后怎么称呼宋朝以后,元朝、清朝逐渐汉化,称呼上来说也逐渐靠近现在意义上的分明。到清朝,皇帝继位以后,封自己的嫡母为母后皇太后,生母则为圣母皇太后。《甄嬛传》里面,甄嬛相当于四阿哥的生母,母凭子贵被封为圣母皇太后,而修宜则是母后皇太后,所以即使甄嬛宫斗再厉害,也得不到皇后的称号。
总结总的来说,宋朝对于称呼来讲,更注重于嫡庶之分,对于姐妹兄弟和孩子父母之间的称呼更趋向于人性化,约定俗成。所以当初宋仁宗和曹丹姝两人讨论为苗心禾晋升的时候,会说“孩子生下来,还是叫曹丹姝为母亲,只会叫苗心禾为姐姐”,故而有的观众觉得徽柔更像是曹丹姝和宋仁宗两人的孩子有了依据。
为什么《清平乐》中,徽柔(福康公主)称呼她的母亲叫“姐姐”?
在《清平乐》里,福康公主宋徽柔称呼她的母亲苗兴禾为“姐姐”。用现在“姐姐”的含义来解释,听起来好像是错了辈分。
因为现在的“姐姐”表示的,在同辈当中比自己年纪大的女性;或者某些地方对年轻女性的称呼。
但是在宋朝,“姐姐”的确是有表示母亲的意思;而称呼现代意义上的“姐姐”,叫“女兄”。
实际上,在宋朝的时候,民间称呼自己父亲为“爹爹”;嫡母为“姐姐”;庶母为“叔婆”;父妾为“妾母”,等等。总之,叫法是很丰富的。
宋朝皇室随民间,皇子皇女称呼皇帝为“爹爹”,但是由于皇后是嫡母,但皇子皇女无论嫡庶称呼皇后,称其为“孃孃(娘娘)”,称呼生母以及其他妾嫔可以随民间,称之为“姐姐”。
在古汉语中,“姐”原本就有母亲的意思,这早在汉朝就已经普遍使用了;“姐姐”在宋朝的时候的确是特指自己的生母。
赵构就曾经跟他的第二任皇后吴皇后这样说:
“极知汝相同劳苦,反与后进者齿,朕甚有愧。俟姐姐归,尔其选已。”我知道你跟着我吃尽了苦头,但是我为宪节皇后邢氏等了16年,你由于是后来的,一直位份较低,因此我很有愧,所以等太后南归之后,就决定把你立为皇后了。这里面的“姐姐”指的就是赵构的生母,显仁皇后韦贤妃。
而“孃孃”(娘娘)一词,现在是两个词,实际上在古代这是一个词,“孃孃”只是“娘娘”的繁体罢了。
实际上也是源自于民间的叫法,只不过在宋朝而言,历史较近,是在唐朝的时候开始流行的,到了宋朝后,才固定下来,是对皇宫里有位份的女人的尊称,包括皇后以及妃嫔。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为什么《清平乐》中,徽柔(福康公主)称呼她的母亲叫“姐姐”?
我是蔡小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清平乐》中,徽柔作为官家和苗心和的女儿,她叫曹皇后为“孃孃”,叫母亲“姐姐”,原著《孤城闭》中是这样解释的:
国朝皇子皇女称父皇亦如士庶人家,为“爹爹”,称嫡母为“孃孃”,位为嫔御的生母则为“姐姐”。
意思是,宋朝皇帝的儿女,称皇帝为“爹爹”,称后宫皇后为“孃孃”,生母为“姐姐”。
为什么《清平乐》中,徽柔(福康公主)称呼她的母亲叫“姐姐”?
宋朝应该是我国古代历史中最神奇的朝代了,很多称谓跟其他朝代都不同,而我们之前所看的很多宋朝的电视剧的称谓大多数都是错的,而在《清平乐》中,关于称谓则是很好的符合了当时宋朝的历史。
在很多电视剧中,我们都知道古代极重视嫡庶尊卑,而在这其中,宋朝尤为甚。从之前我们看过的《知否知否》,我们就知道一个庶女在宋朝这样一个封建的社会里活的有多么谨小慎微,而同样一个嫡女却可以快活很多。
所以,在电视剧《清平乐》中,曹皇后作为宋仁宗的继后,是宋仁宗的妻子,是为嫡妻,以后嫡妻生出的儿子女儿也是嫡子,嫡女,这个身份自然是其他皇子公主无法比的。当然,嫡妻的作用不仅在此,对于其他小妾生出的孩子,自然是不能称呼自己的生母为母亲的,母亲只有一位,就是嫡妻,所以在宫中,皇后就是各位皇子公主的母亲,而各位皇子公主可以称呼皇后为母亲,或者娘娘(嬢嬢),而对于自己的生母,则只能称呼为姐姐。而在宫外的官宦人家中,小妾生出的孩子,则称呼嫡母为母亲或者大娘子,称呼自己的生母为小娘,或者*娘子。
除此之外,我们在剧中还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称呼,比如皇上的称呼在这里不是称呼为皇上,而是成为官家,太监公公们的称呼不是*公公,或是称呼为*先生,或是直呼名字,或是直接代称小黄门;宫中娘娘的称呼,也不是我们以为的*娘娘,而是*娘子,再往上品级晋升,就是*昭仪,*才人。
关于宋朝的有意思的称呼还有很多,我们可以一边看剧,一边探讨。
为什么《清平乐》中,徽柔(福康公主)称呼她的母亲叫“姐姐”?
皇帝的孩子只有一个嫡母,即皇后,甚至重要的皇子是要由皇后来抚育的。所以,非嫡出的孩子,口中的“母亲“只能是这个“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