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中又蠢又嚣张的皇后,真的在历史出现过吗?她有没有被宋仁宗废掉?
目前电视剧《清平乐》正在热播,电视剧的主线是宋朝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赵祯,叙述了他从青少年即位,后来接着操控朝廷,爱民施政的一生。
当然还有一代君王私人的爱恨情仇,剧中宋仁宗的第一任皇后是郭皇后,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她也确实很嚣张,结果是被废掉了。
历史上的郭皇后,是宋仁宗赵祯的第一任皇后,应州金城县人,祖父为平卢节度使郭崇,郭氏入宫成为皇后,并不是宋仁宗的本意,而是刘太后所定。天圣二年,临朝主政的太后刘娥选郭氏为皇后,天圣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郭氏被立为皇后。
郭皇后仗着刘太后撑腰,性格妒忌,因为皇帝并不喜欢她,因此她一进宫就有深深的自卑,人性的复杂在于越是薄弱的地方,越是极力维护,内心越是自卑,外在表现的越是自骄,因此郭皇后在宋仁宗面前表现的蛮横嫉妒。
郭皇后经常严密监视宋仁宗的行踪,为了不让宋仁宗亲近其他宫女妃嫔,宋仁宗因此心中十分不满,但是因为是刘太后所定的皇后,因此并没有明面上表现不满。
明道二年三月,太后刘娥驾崩之后,宋仁宗再也不必忌惮郭皇后背后的势力,郭皇后也失去了靠山,因此不再理会郭皇后,这更加让郭皇后醋意大发。
当时宋仁宗的宫中有位杨德妃和尚氏,长得貌美可人,深得宋仁宗欢心,郭皇后接受不了宋仁宗对杨氏和尚氏的宠爱,不仅没有规范自己的言行,或者打扮自己夺得宠爱,反而醋意大发。
郭氏嫉妒,她认为作为后宫的老大,不能放任那些娇滴滴的女人们在她面前横行霸道,于是多次到杨氏和尚氏的居处,对她们破口大骂。郭皇后看起来更像个宫廷泼妇一般的存在,当然如果只是她醋意大发,偶尔骂妃嫔,还不至于被废,真正被废的导火索是她不小心打了皇帝。
有一天,宋仁宗要临幸尚氏,两人正缠绵,尚氏向宋仁宗诉说郭皇后的不是,正好当时被郭皇后听见,她闯了进来,因此两个女人争执起来,郭皇后举手打算给尚氏一巴掌,宋仁宗看见了,急忙上去救尚氏,但是郭皇后没注意,没打到尚氏,一巴掌打到了宋仁宗的脖子上。
就算搁在封建时代的老百姓家中,男主人因为大老婆和小老婆吵架而受伤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可是更丢人的是宋仁宗还被打了,宋仁宗顿时龙颜大怒,拉着尚美人的手,气鼓鼓的走了,转身就要废掉郭皇后。
明道二年十一月,宋仁宗颁下诏书,废黜郭皇后,封为净妃,在第二年八月,宋仁宗再次下诏,把郭净妃驱逐出宫,1035年十一月,郭氏染病含恨死于宫中,年仅二十四岁。
郭皇后本来可以母仪天下,但是最后将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烂,她的遭遇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一定要看清自己的位置,不要作死。
《清平乐》中又蠢又嚣张的皇后,真的在历史出现过吗?她有没有被宋仁宗废掉?
电视剧《清平乐》已经开播一段时间了,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忍不住将电视剧和《宋史》放在一起对比,真实的宋朝宫闱斗争,远比电视剧的“撕逼大战”来的更加狗血。
一、 皇帝身世奇特,性格比较腼腆宽厚
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性格非常宽厚温和皇帝,他在位时间42年,是整个宋朝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他的任期内对辽国、西夏的军事对峙中都处于劣势地位,其英明神武的程度远远比不上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祖赵光义。
但是,他作为一个守成之君,各方面都能够严格遵守太祖、太宗的制度和成法,在位期间没有较大的过失。在他的任期内,名臣和名将辈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富弼、韩琦、晏殊、文彦博等人都是仁宗一朝的名臣。他提拔重用的范仲淹、包拯,欧阳修、韩琦、狄青等人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二、太后管的太宽,皇后太过霸道皇帝腼腆宽厚隐忍的性格与刘太后的压迫是分不开的。《宋史》中明确记载
宋仁宗为宋真宗第六子,母李宸妃。章献皇后无子,取为己子养之。这就为后世小说家提供了无数可以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流传最广的莫过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而真实的历史事件也相差不远。年仅十三岁的宋仁宗即位,刘太后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只手遮天,权倾朝野。性格温顺的仁宗明显的感觉到太后的专横霸道,尤其是在皇帝的婚事上,刘太后更是多次阻挠。
仁宗本来看中一位姓王的美丽少女,刘太后将这个女孩许配给了自家的侄子刘从德,后来仁宗又看中了一位张姓女孩,太后认为这女孩不如平卢军节度使郭崇的孙女郭氏听话。就逼迫仁宗立郭氏为皇后。刘太后在仁宗的性教育方面下足了功夫,禁止仁宗随意亲近其他妃嫔,郭皇后从小娇生惯养又仗着刘太后的宠爱,加上皇帝脾气好,她更是养成了飞扬跋扈,恣意妄为的性格。
仁宗想要亲政,便要极力摆脱太后的钳制和皇后的影响。因此,皇帝故意冷落皇后,后宫的嫔妃开始向往皇帝雨露均沾的日子,其中尚氏和杨氏是最受恩宠的两位。女人之间的嫉恨是不顾一切的。一次,尚氏当着仁宗的面与郭后发生言语冲突,一向头脑简单的郭后怒不可遏,上前要撕扯尚氏,仁宗看见老婆们打架,赶紧跑过来劝架,偏巧皇后的凤爪一巴掌糊在皇帝的龙颈上,留下一道长长的抓痕。
仁宗大怒,让朝廷重臣们都来看自己脖子上的伤势。宋史记载,
郭后以怒尚美人,批其颊,误伤帝颈。帝以爪痕示执政大臣,夷简以前罢相故,遂主废后议。三、皇后误伤皇帝被废,欲复立皇后突然暴毙吕夷简在看到皇帝被家暴后的惨状,以汉光武帝的老婆发了几句牢骚就把她废除的典故告诉了皇帝,并大义凛然的说,郭皇后伤了皇帝的脖子,是大不敬之罪。第二天带头上奏疏,要求皇帝废后。仁宗皇帝早就想废掉这个愚蠢骄横的女人,以此发泄对刘太后多年压制的不满。
随后,仁宗下诏,称皇后无子,愿意当道姑,特封净妃、玉京冲妙仙师,易名净悟,别居长宁宫。过了一段时间,多情的仁宗居然十分思念郭皇后,毕竟是自己的结发妻子,经常派人去慰问。怕皇后寂寞,还写了一首名为《庆金枝》情诗给她,里面敍述对郭废后的怀念之情。废皇后也和诗相答,内容非常的凄婉,让皇帝非常后悔当初的决定。
皇帝打算私底下秘密的见她一面,以解相思之苦。郭废后言辞拒绝,她说,如果皇帝想见我,不能以这种偷偷摸摸的方式,必须让我名正言顺的在百官面前受到册封才行。接着郭皇后生了点小病,皇帝派御医前去诊治。没几天,皇后居然暴薨了。所有人的都怀疑是阎文应、吕夷简下的毒,害怕皇后复立招来打击报复。
宋仁宗对这件事非常自责后悔,又重新追认郭氏为皇后,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我是白羽居士,欢迎点赞关注和吐槽
《清平乐》中又蠢又嚣张的皇后,真的在历史出现过吗?她有没有被宋仁宗废掉?
宋仁宗是史上唯一被皇后抽过耳光的皇帝。而肇事者皇后郭清悟也因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被仁宗皇帝以“无子”为由废去,下面我为您详细分析有关郭皇后之事。
一、一场包办婚姻。应当说,像郭皇后这样的女人,完全不是仁宗皇帝所喜欢的类型。她之所以能成为仁宗的皇后,是由刘太后一手包办,这是一起典型的包办婚姻。这场婚姻的导演是太后,男主仁宗很痛苦,女主郭皇后很快乐。
仁宗赵祯是个苦命的娃。他就是“狸猫换太子”故事中,那个“太子”的原型。他的父亲真宗的皇后刘娥没有儿子,遂让宫女李氏代孕,生下了赵祯。直到刘娥去世,仁宗亲政,他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仁宗登基时,因年幼,太后刘娥临朝称制,执掌朝政。仁宗的皇后郭氏,是平卢军节度使、赠尚书令兼中书令郭崇的孙女。由刘太后指定为后。这段婚姻曾经一度让仁宗皇帝非常痛苦。
仁宗的初恋是王蒙正的女儿。据说“姿色冠世”,翻译成白话就是天下第一美女。仁宗向刘太后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愿望,但太后不同意这门婚事,认为其“妖艳太甚,恐不利少主”,竟将仁宗的心上人,许配给了刘美的长子刘从德。刘美是谁呢?他其实就是太后入宫前的前夫、银匠龚美。这对仁宗皇帝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后来,太后为安慰当时年仅十五岁的皇帝,令人选了几个少女进宫,作为皇后候选人,其中有郭崇的孙女郭氏、已故骁骑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
仁宗一眼看中了张氏,对之非常宠幸,想把她立为皇后。想不到他的这个意愿再次被太后否决。太后未与仁宗商量,直接决定立张氏为才人,立郭氏为皇后。少年皇帝仁宗赵祯再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据《宋史》记载:
初,帝宠张美人,欲以为后,章献太后(刘娥)难之。后(郭皇后)既立,而颇见疏。
因此,宋仁宗和郭皇后的这场婚姻,完全没有感情基础。婚后很长时间皇帝都冷淡正宫。由于皇帝对她不亲热,这也就造成皇后婚后一直无子。
但赵祯生性恭俭仁恕,为人非常宽厚。如果郭皇后情商足够高,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女性的温柔贤惠,在婚后逐步培养感情。但郭皇后仰仗有刘太后作靠山,不懂得谦让和宽容,反而形成了其骄横、妒忌的性格。据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八》记载:
后恃章献骄妒,后宫莫得进,上患之,不敢诘。
郭皇后严密监视仁宗的行踪,让他难以亲近其他妃嫔,仁宗对此十分恼怒,却因为太后而敢怒不敢言。甚至在太后去世后,郭皇后依然我行我素,在后宫唯我独尊。
赵祯亲政后,一方面力图摆脱太后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皇后那里得不到的温柔,他就从别处寻找安慰。其中一项重要变化,就是他开始摆脱皇后的束缚,在后宫宠幸其他嫔妃。其中,尤其宠爱的两个美人是尚氏和杨氏。
这一切,郭皇后看在眼里,感到无法容忍。太后去世了,皇帝没有以前好控制了。郭皇后感到很不适应。
这个时候,仁宗皇帝从内心来讲,其实已经有废后的打算,只不过在宋朝,“废后”是个大事情,难度相当高,可以说,其难度比现代人离婚还要难上一百倍。
宋朝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很大,由不得年轻的皇帝为所欲为。如果没有特别充分的理由,仁宗皇帝想要废皇后的这话说不出口。
二、乾隆的八卦。仁宗皇帝挨的这一记耳光,是被皇后误打。清朝乾隆皇帝曾经专门就此事进行过议论。
这件事的起因是:宋仁宗亲政后,有两个年轻漂亮的美女开始走进了他的情感生活。
一个是美人尚氏,初为宫人,后得到仁宗皇帝的宠爱,晋升为充仪。尚美人的父亲也得以封官受赐。尚美人恃宠而骄,曾派内侍到开封府私传旨意,干预政事。时任开封府判官庞籍严加拒绝,传令痛打了宣喻旨意的内侍。
另一个美人杨氏,被仁宗皇帝封为德妃。年轻貌美,深受皇帝的宠幸。这两个美人和郭皇后的关系都非常不好。加之皇后确实有不少缺点 ,这两个美人就经常在仁宗皇帝面前说皇后的坏话。双方明争暗斗,经常发生争执。据《宋史》记载:
其后尚美人、杨美人俱幸,数与后忿争。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后语,后不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颈。有一次,尚美人甚至当着赵祯的面讥讽郭皇后,完全不尊重她皇后的身份。郭皇后为此怒不可遏,上前要抽尚氏耳光。赵祯一看自己宠幸的美女要挨打,赶紧跑过来,拦在前面劝架。而皇后仍然不依不饶,纠缠中,一巴掌猛扇到赵祯的脖颈处,并在皇帝的面颈部留下了一道醒目的巴掌印。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有一天览阅《历代通鉴纂要》,看到宋仁宗被皇后打了耳光这段典故,作为高度集权,高度重视纲常的乾隆,对此感到不可思议,又感到很好笑。因此,非常讲究尊卑顺序的乾隆,忍不住八卦了一回。他作了如下御批:
妻之于夫,犹臣之于君,子之于父尔,妻批君无罪,则臣批君,子批父亦可不罪乎?仁宗之失,在于宠二美人使之与后忿争。……又失之自起而相救尔。然既已批及帝颈,则罪在后矣,即误亦不可。乾隆皇帝认为,妻子和丈夫之间的关系,是完全不平等的。就像儿子对父亲,臣下对君主一样,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而皇后作为后宫之主,和其他嫔妃之间的关系又是完全不平等的。仁宗皇帝没有处理好这种关系,导致嫔妃以下犯上,冒犯皇后。从这一点来看,仁宗皇帝在后宫的领导能力欠缺。而尚美人以下犯上,有错在先,应予惩罚。
但是,乾隆又认为:作为皇帝,哪怕再错,皇后也应当无条件服从。既然皇帝亲自上前劝架,皇后就应该见好就收,不得再有过激行为。因此,皇后打了皇帝,虽然是误打,也是不可接受的。
乾隆平生极为自负。除了清圣祖康熙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他只看得上两个人,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一个就是仁宗赵祯。但在乾隆看来,仁宗皇帝管理的后宫,简直乱了套了,一点规矩都没有。
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宋仁宗和乾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君主。仁宗皇帝宽厚仁慈,思想开明。在他这一朝出了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名臣 ,如: 范仲淹、包拯、欧阳修、富弼、韩琦 、司马光、吕夷简、文彦博、王安石、曾巩……等等。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都来自仁宗朝。在他任期内,出现了古代有名的科学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数学家贾宪创造了“贾宪三角”和“增乘开方法”等等。
因此,仁宗朝是中国古代一个经济文化大开放的时代。体现在处理后宫关系上 ,仁宗皇帝和后宫嫔妃的关系,更像是平常人家的夫妻关系。尊卑等级没有那么森严。
仁宗被打,说穿了就是他的大小老婆之间发生矛盾,而皇帝偏心于小老婆,一心护短,从而造成的一个意外事件。
而乾隆皇帝不仅在政治上高度集权,即使在处理后宫家庭关系上,他也是高度的权威,一言九鼎,谁也不敢在他面前造次。从进一步维护纲常的角度,他当然无法理解仁宗皇帝的感情生活。
三、皇后被废。赵祯脾气再好,但他毕竟是个皇帝,估计这还是他第一次被人打耳光,不由得大怒。当即令内侍都知阎文应传来宰相吕夷简,让他当场“验视”伤痕。皇帝对宰相讲:这就是皇后失德的证据!仁宗这么做,其实是为其废后寻求支持。 据《宋史》记载:
上大怒。入内都知阎文应因与上谋废后,且劝帝以爪痕示执政。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亦以前罢相怨后,乃曰:古亦有之。应该说,郭皇后的人缘确实很不好。阎文应劝宋仁宗把颈部被打的手印让大臣观看。宰相对皇后的意见也很大。郭皇后平时很看不惯宰相吕夷简,曾经在仁宗面前挑拨、诋毁吕夷简,吕夷简因此被短期罢相,旋即复任。所以宰相对这个皇后也没有好感,宰相说,废皇后这件事,在古代也有过这种先例。言外之意,既然有先例,陛下您也可以这么干。
皇后殴打皇帝,这确实是自古以来从所未闻之事。关键是这场家庭暴力还留下了客观证据,仁宗脸上的伤痕明摆在那里。因此这个皇后看来是非废掉不可了。
不过想不到事情远远没有皇帝想象中那么顺利。仁宗想要废后的消息一出,朝廷内顿时大哗,台谏官员纷纷上奏,要求皇帝收回成命。并在皇帝寝宫门前集体进谏。右司谏范仲淹上奏坚决反对:
皇后不可废,宜早息此议,不可使之传于外也。范仲淹讲:你这不就是夫妻之间闹矛盾吗?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如果因为这件事废皇后,传出去影响太坏,有损皇室的光辉形象,所以这件事万万不可行。
谏官孔道辅等人也纷纷附合,反对皇帝废后。
面对大臣们的纷纷议论,仁宗拿不定主意。吕夷简作为铁杆”废后派”,下令台谏部门不得接受谏官的奏疏。并将孔道辅等人黜责。又让谏官范讽进言:
后立已有九年,尚无子,义当废。“废后派”讲:皇后无子,仅这一条就够得上废去了!经过繁琐复杂的朝堂程序,宋仁宗突破重重困难,终于把皇后给废了。并表示自己“当求德门,以正内治”。将来一定要立一个贤德的女子为皇后。
随后,赵祯下诏:
诏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乐宫。毕竟皇帝被家暴,实在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这种事如果写在正式公文里有失体统。因此,仁宗讲:皇后无子,自己愿意去当道姑,现在 ,我特封她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易名为净悟,别居长宁宫静修。
尚美人、杨美人作为这场争斗中的另一方,和郭皇后是两败俱伤,不仅没有从中得到好处,反而让宋仁宗感到她们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景祐元年,仁宗再次下诏,历数郭净妃、尚美人、杨美人的过错,赐郭净妃号金庭教主、冲净元师,出居安和院,名曰瑶华宫。
又令尚美人出居洞真宫,杨美人别宅安置。并将郭皇后的姻戚钱惟演从平章事贬为崇信军节度使。据《宋史》 记载:
景祐元年.......... 诏净妃郭氏出居于外,美人尚氏入道,杨氏安置别宅。四、离奇暴卒。郭皇后被废后,仁宗又看中了寿州茶商之女陈氏,欲立之为后。
不过仁宗的感情生活注定不能如意。由于陈氏出生低微,阻力很大,受到许多大臣的抵制。大臣宋绶上奏说:“陛下若以贱者正位中宫,与前日诏书‘当求德门,以正内治’所言背道而驰矣!”
宰相吕夷简、枢密副使蔡齐等大臣也纷纷劝说,仁宗赵祯不得不另择中宫,后于景祐元年,经章惠杨太后看中,将宋初名将曹彬的孙女选为皇后。这就是慈圣光献皇后曹氏,也就是电视剧《清平乐》中江疏影饰演的曹皇后曹丹姝的原型。
宋仁宗赵祯对这桩婚姻也很不满意。曹皇后虽熟读经史,善飞白书,性情慈爱,节俭谨慎,却不得宠爱,终身未育。进入中年,仁宗最宠爱的是张美人,也就是电视剧《清平乐》中的张贵妃,并在她死后追册其为皇后。
但宋仁宗毕竟是个宽厚的君主,又是个恋旧之人。虽然是包办婚姻,毕竟和郭皇后曾经相处了这么多年,多少还是有一点感情的,加之对曹皇后不满意,过了一段时间,等他气头消了,又颇为想念郭氏,遂遣使问候,并赐之以乐府曲,郭氏应和答之,言词十分怆惋。宋仁宗见之顿生恻隐之心,密令召她回过一次宫。
后来,仁宗皇帝想再次召她入宫,郭氏却说:“如果陛下要再次召见,必须由百官立班上册方可。”而此时仁宗已立曹氏为后,无法满足她的这种要求。
景祐二年十一月,郭后患病,仁宗派御医前往诊治,不意数日后,郭皇后突然病情恶化而暴卒,年仅二十四岁。由于在此期间阎文应曾经和御医一起去探视,当时有不少人怀疑是阎文应将其毒死。
不过我认为:这个怀疑毫无根据。仁宗是个宽厚的君主,投毒暗杀不是他所长,更何况他对郭氏还多少有点感情,公元1036年(景祐三年)正月,仁宗还追复郭氏为皇后,只取消赐谥号上封册及附祭庙庭之礼。而阎文应既没有作案动机,更没有这个胆量。
《清平乐》中又蠢又嚣张的皇后,真的在历史出现过吗?她有没有被宋仁宗废掉?
其实如果拍宫斗戏,宋朝的后宫比明清的后宫更有意思。因为宋朝的女人都还是大女子主义者,那时候宋明理学虽然有了萌芽,但是还没有发展到桎梏的阶段。
《清平乐》里那个又蠢又嚣张的郭皇后,确实是正史里面的人物,而且其嚣张程度绝对不输电视剧。
郭皇后之所以嚣张,其实有两个重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刘娥的支持,仁宗赵祯自己曾经看中两个美人,都被刘娥否了,指定了平卢军节度使郭崇的孙女郭氏。
看《宋史》,不知道刘娥那简直就是耻辱。刘娥差一点就成了宋朝的武则天,这女人相当厉害,也非常励志。
刘娥从一个蜀地孤女,15岁入三皇子赵恒府里做婢,到后来成为皇后,再到利用丁谓、曹利用扳倒寇准,再扳倒丁谓和曹利用,最终实现了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
真宗驾崩后,辽国辽圣宗来前吊唁,刘娥故意不接待。理由是“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和辽圣宗的老爸签定的,所以按理你得叫我“奶奶”,叫我“大嫂”于理不合,此举震慑了辽夏,让大家都知道这位女主可不好惹。
一直到刘娥死前,仁宗赵祯都是一个傀儡,说啥都不算,万事刘娥拍板。关键仁宗赵祯还不是刘娥的亲儿子,是李宸妃的儿子,刘娥无出,这就厉害了。所以有刘娥的庇护,郭皇后本来就出生世家,从小娇生惯养,所以她脾气能小么,底气能不足么?
第二个原因,是仁宗赵祯懦弱且爱吃回头草的性格导致的。
仁宗赵祯在位42年,前期一直都是刘娥替他罩着场子,后期朝中事务靠着一水的名臣、良相,如富弼、韩琦、晏殊、文彦博等;对辽夏的态势,那简直就弱爆了。好听点就是遵循祖训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个守成之君。
所以仁宗赵祯的性格是非常温和的,是比较容易安于现状的。比如他想摆脱刘娥和郭清悟(正史中没留下名字)的控制,他不敢搞激烈的反抗。刘娥活着的时候,直接就干预了的赵祯性生活,不允许他和除郭清悟以外的其他女人发生关系。刘娥死后,他就对后宫搞“雨露均沾”,让郭清悟不断地吃醋,不断地犯错。
终于一次,仁宗宠妃尚氏当着仁宗的面与郭皇后发生言语冲突,郭皇后怒不可遏,一巴掌呼过来,一下子把仁宗赵祯的脖子给划出个大血印子。
按说家丑不可外扬,但是赵祯立刻把吕夷简等官员请来观赏自己的伤。吕夷简立刻心知肚明,告诉赵祯,当年汉光武帝就因为老婆发了几句牢骚,就就把老婆给废了。
赵祯就坡下驴,下诏称“称皇后无子,愿意当道姑,特封净妃、玉京冲妙仙师,易名净悟,别居长宁宫。”不但把郭皇后给废了,还让她当了尼姑。
但是时间一长,赵祯又开始吃,回头草又开始想念郭皇后了,赵祯挺怀念当初受压迫的那种生活。先是派人去看郭废后,然后自己都写了情诗《庆金枝》,发展到最后,自己偷偷溜过去看郭废后,甚至想恢复其皇后身份。却不曾想,这恰恰送了郭废后的命。
废一个皇后很难,因为要动很多人的奶酪;但是更难的是复立一个废后,因为那样动了无数人的奶酪,而且让无数人产生担心被报复的恐惧。
而仁宗赵祯却未能体察到这一点,所以他被刘娥刘太后吃得死死的也是情理之中的。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清平乐》中又蠢又嚣张的皇后,真的在历史出现过吗?她有没有被宋仁宗废掉?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赵祯就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亲生母亲是李宸妃,嫡母是刘娥刘皇后。
刘皇后本无子,在宋真宗和李妃生下赵祯后,真宗和皇后一商量,就把赵祯抱进了皇后宫里,对外声称是皇后生了儿子。
这样一来,赵祯就归到了皇后名下。
历史上这样的事并不鲜见。比如朱元璋的马皇后无子,她名下的儿子其实都是别的妃子所生,抱过来就成了她的儿子。
换言之,赵祯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还拜刘皇后所赐。
赵祯8岁时被立为皇太子,老爸赵恒驾崩后,13岁的赵祯继位称帝。
刘娥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辅佐小皇帝。
刘娥是历史上强势皇太后,堪比吕后和武则天。
而赵祯则是历史上罕有的仁慈帝王,他的庙号“仁宗”就说明了一切,其一生体现在一个字——仁。
“仁”在某种意义上代表懦弱和无原则,这一点在赵祯对待婚姻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事儿还得从仁宗称帝第2年说起,即赵祯15岁时。是时皇太后开始为赵祯张罗立皇后之事。
赵祯有一个初恋女友——张美人,二人青梅竹马,发誓白头到老。
赵祯的意思是立初恋女友为皇后,但刘皇后嫌弃张美人身份低微,坚决不同意。
皇太后有自己的打算,她选择了有深厚家庭背景的郭氏为皇后。
赵祯虽然有100个不高兴,但是不敢反抗。他清楚皇太后的势力和能力,自己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只好忍气吞声把郭氏立为了皇后。
郭氏虽然当了皇后,但赵祯对她很冷淡,其实这就是无声的反抗,借以表达自己对皇太后的不满。(也可以称是对郭皇后的冷暴力)
自打郭氏进宫后,赵祯就没碰过她一手指头,经常夜宿其他嫔妃寝宫。
郭皇后是权贵家的女儿,从来没有受过这等委屈,于是就向皇太后告状,皇太后遂传懿旨,不许其他嫔妃靠近赵祯。
有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赵祯表面上疏远了其他嫔妃。
但是在内侍阎文应的遮掩下,赵祯仍然夜宿尚、杨两位妃子寝宫,并且对二妃宠爱有加。
尚、杨二妃因有皇上的撑腰,恃宠而骄,愈发不把郭皇后放在眼里,矛盾和不满就在彼此心中慢慢积蓄。
某天,所有的愤怒在一瞬间爆发了。
原来郭皇后正好看到尚、杨二妃正和赵祯卿卿我我,郭皇后站在他们身边咳嗽了一声,二妃竟然把皇后当成空气。
不仅不收敛,反而愈发的放肆,如此一来就惹怒了郭皇后。
郭皇后醋意大发,像母老虎下山一样,冲上去和二妃撕吧了起来。
赵祯急忙劝架,常言道:“三个女人一台戏,三个女人各不相让。”
就在赵祯穷于应付的时候,郭皇后一个“老猫挠脸”招数呼在了赵祯脖子上,五道血痕立刻显现出来。
恼怒的赵祯转身走了,三个女人吓得也都停了手。
赵祯回到宫里生暗气,当时内侍阎文应看到了这一切,他为了奉迎圣意,于是跪下道:“皇上,皇后冲撞圣上,没有母仪天下的风范,不如提早废黜后位”。
赵祯虽然生气,但是从心里还没想到要废后,于是说:“废后不是小事,官家也不知大臣有什么意见?”
阎文应接着说:“皇上要想废后,只要征得宰相吕夷简的支持就好办了,皇上莫如急召吕宰相进宫验伤,保留证据”。
赵祯当时有些犹豫,说:“家丑不可外扬,这样做合适吗?”
阎道:“如果皇上不想受制于皇后,这是最好的机会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赵祯为了得到“性”福生活,也顾不上脸面了,急忙召宰相吕夷简进宫验伤。
吕夷简听了赵祯的叙述,心中暗喜,我出气的机会到了。
原来宰相和郭皇后也有过节,就在皇太后去世后,吕夷简曾上书赵祯废除皇太后的一些政策,其实也就是为了迎合赵祯。
当时郭皇后知道了这件事儿,他觉得自己能够当上皇后都是皇太后的功劳。她要维护皇太后,于是向赵祯说:“吕夷简也是皇太后提拔的人,应当也把他的相位罢掉。”
赵祯采纳了皇后的意见,罢免了吕夷简。
就在前三个月,吕夷简刚刚恢复了相位,紧接着就出了这档子事儿,正是报复郭皇后的机会。
在宰相的操纵下,郭皇后很快被废。理由是郭皇后无子,赵祯说皇后喜欢黄老之学,因此特命皇后带发俢行,其实就是把郭皇后打入了冷宫。
说实话,郭皇后无意打了皇上,这都是家庭矛盾所致,皇后虽然是个蛮横的醋坛子,但并没有大错,皇后被废其实是政治上的延续,是赵祯宣泄对皇太后不满的一种表现。
文/秉烛读春秋
《清平乐》中又蠢又嚣张的皇后,真的在历史出现过吗?她有没有被宋仁宗废掉?
在此,我们抛开影视剧里面的情节,仅仅只是分析一下历史上的这样一种现象。
在我们现代人的影像中,古代的女子都是温婉可人的形象,甚至是有点逆来顺受的感觉,但是这种情况是在宋朝的程朱理学兴起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的朝代,并没有十分严厉的立法用于束缚女子。因此在唐朝的时候女子都是客可以骑马的,且唐朝风气更为开放,而到了宋朝也是有这种事情发生的,甚至还有过之。
在历史上宋仁宗的第一任皇后郭皇后确实是多有偏颇的地方,因为这个女人确实是情商不怎么高,而且最重要的她还是刘太后强迫宋仁宗立的皇后,这更加使得宋仁宗不满,因此在刘太后去世以后,宋仁宗就冷落了郭皇后,而偏爱其他的妃子尚氏、杨氏。
宋仁宗宠爱尚氏,杨氏被郭皇后知道了以后,郭皇后就开始了她的撕逼大战,结果刚好被宋仁宗撞见,宋仁宗急忙赶去劝架,结果自己的脖子上挂了道彩,然后就是宋仁宗大怒,然后给群臣看来。
郭后以怒尚美人,批其颊,误伤帝颈。帝以爪痕示执政大臣,夷简以前罢相故,遂主废后议。就这样,郭皇后就这么被废掉了,然后去道观做了道姑,最后暴毙而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