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母亲张氏是否如《大明风华》演的,被太后孙氏所压制?

在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电视剧中,明宣宗母亲张氏,被演绎成一个整天没事叨叨看似没有什么正事儿的角色,处处受到儿媳妇压制,在孙氏成为皇太后以后,太皇太后张氏和儿媳孙氏的关系很紧张,那么在历史上,张氏真的被孙氏所压制吗?张氏在《大明风华》中才华和政治才干非常一般,一直被儿媳孙氏所压制,但是真实的历史上,张氏的政治才干绝对不一般。

明宣宗朱瞻基母亲张氏是朱高炽的原配妻子,洪武二十八年封为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进封皇太子妃,朱高炽继位后,册立为皇后,虽然朱高炽是位贤明的君主,勤于政事,但是因为身体不好,在位不足一年时间就驾崩。

宣德元年,朱瞻基登基后,张氏被尊为皇太后,也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当时军国大事大多听命于张氏,听从她的裁决。

宣德九年,朱瞻基驾崩,年仅三十八岁,当时皇太子朱祁镇才九岁,还是个孩子,当宫中讹传新皇帝为襄王时,张氏马上主持召集众位大臣来乾清宫,对众人说新天子为自己的孙子朱祁镇,平息了流言,朱祁镇得以成功登基。

朱祁镇登基后,遵从明宣宗遗诏,凡是朝政大事都要奏请张氏才可以施行,作为朱祁镇祖母,张氏被尊为太皇太后。

当时的张氏等于领导了一个事实上的摄政团,由于当时朱祁镇年幼,张氏作为太皇太后便成为实际上主掌朝政的人。

当时很多大臣请求张氏垂帘听政,但是张氏却说不要破坏祖宗规矩,并没有垂帘听政,而是委任了得力的辅佐大臣来共同处理朝政事务。她宽广的胸怀以及政治能力,让文武百官敬佩不已。

在张氏在世期间,她一直压制朱祁镇身边的太监王振,一直等到正统七年十月,张氏去世后,王振才专横起来。

张氏在明代诸多后妃中颇为精明能干,她不仅处理朝政得当,还经常提醒百官要体恤百姓疾苦,张氏知书达礼,重用老臣,在她的摄政下,她重用张辅、胡濙、杨士奇、杨荣、杨溥五大臣辅政,使得正统初年的朝政相对清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张氏并没有被孙氏所压制,相反,张氏在世期间,一直参与政治决策,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以及第一位太皇太后,在朝廷中,是人人称赞的贤后,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孙氏和张氏相比很渺小,但是电视剧中很多历史上张氏太皇太后的政绩却被挪给了孙氏,可能这就是主角光环吧。

明宣宗母亲张氏是否如《大明风华》演的,被太后孙氏所压制?

一个小故事

答题之前先讲个故事吧,宣宗朱瞻基同学不是更喜欢青梅竹马且生儿子的孙氏,于是把原配皇后胡善祥给废了嘛。他的亲娘仁宗皇后张氏对此十分不爽,但又不愿意过度干涉儿子宫闱之事,就经常把胡善祥召进自己的寝宫,胡善祥所有的生活规格全面提高到太后的水准,即使内宫宴饮胡善祥的座次也排在孙氏之上。

对于张太后如此明显的薄待,孙氏完全无能为力,只能经常闷闷不乐。更狠的是不止宣宗朝如此,宣宗死后到了正统年间依然如此,胡善祥等于提前当上了太皇太后,对此孙氏依然无能为力。

一直到正统七年十月张氏病故,孙氏还是拿胡善祥没辙,因为张老太太余威犹烈。写到这还有人觉得孙若微同学在正史上压制了张氏吗?事实很清楚,张老太太只要活着一天,孙氏连废话的权力都没有,拿毛线压制人家。

诚孝皇后非虚名

估计有人问凭啥张氏这么牛?吐槽机能给的答案是人家就是那么牛。从张氏洪武二十八年嫁给朱高炽那天开始,公公朱棣和婆婆徐皇后就没挑出人家一点毛病,朱高炽都混到因为太肥而被减膳强制减肥的地步,全靠张氏操持才得保全。

换句话说朱高炽同学能混到当皇帝除了靠儿子”好圣孙“,还靠了媳妇讨公婆欢喜,你说这样的人牛不牛?等升级成皇后的时候,张氏已经成长为”中外政事莫不周知“的贤后,是有当武则天资质的。

难能可贵的是这个资质非凡的女人当上太后并未专权,让儿子朱瞻基和大臣们放手施展,又总能在细微处给予提点。比如某次出宫游览时京郊农妇送来了果蔬饮食,她让儿子过来品尝,告诉儿子这是农家之味。未见疾言厉色,但言下之意是告诉宣宗记得百姓吃的什么。

宣宗死后张氏升级成了太皇太后,彼时孙子朱祁镇年不过9岁,主少国疑间谣言四起。又是她定鼎乾坤,亲自带着孙子来到大臣面前,告诉那些不知所措的大臣这就是新天子,一举将谣言扼杀于摇篮。

对她心悦诚服的大臣甚至开始请张氏垂帘听政,重现故宋刘娥之举,如果张老太太有心朝堂,估计英宗得成惨绿少年。然而张氏拒绝了这个诱人的提议,却给朝堂定了下基调,不着急的事儿先不办,找好肱股之臣为政即可。

在张老太太辅政的7年里,基本继承了宣宗朝的治理,天下安定。朱祁镇虽然偏宠王振,但有老太太在王振就不敢专权,几次三番被被叫去痛骂,还差点给宰了。就是到张氏死前,内阁杨士奇还在向她汇报国家还有什么事儿需要操办,这样的人,孙氏拿什么去压制?

总结起来吧,电视剧毕竟是娱乐,娱乐圈的事儿娱乐着看吧。在真正的历史中张老太太和孙氏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选手,孙氏别说压制人家,连做对手的资格都没有,扯淡完毕。

明宣宗母亲张氏是否如《大明风华》演的,被太后孙氏所压制?

明宣宗朱瞻基作为一位雄才大略、深谋远虑的皇帝,虽然在位只有10年,但是其在位政治稳定,边疆稳定敌人为之害怕,百姓安居乐业,仓库充实社会一片安定美好,几乎可以媲美祖先的功业。

这些与其母张皇后是分不开的。但是在影视剧《大明风华》中宣宗皇帝驾崩后,朝政大权都有孙氏(剧中名称若微)把持,张皇后更是被孙氏给所压制,但历史真是的张皇后与孙氏都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来说《大明风华》中孙氏若微与张皇后

在影视剧《大明风华》中孙氏(剧中名称若微),从一个靖难遗孤变成反贼,后蒙朱瞻基喜欢,被带入皇宫因替朱棣挡了一箭,慢慢受到朱棣喜爱,还促成了朱棣与建文皇帝见面 ,后被选为妃嫔,皇后胡善祥因与汉王勾结,被朱瞻基废了立孙氏为后。

朱瞻基与朱棣一起第五次北伐,身为太孙嫔的孙氏在朱高炽身边伺候,作为监国的朱高炽本就体弱多病,又因日夜操劳身体不堪重负,于是很多奏折批复都在朱高炽授意孙氏完成。朱棣驾崩榆木川孙氏协助朱高炽写假遗照,助朱高炽顺利登基,后帮助朱瞻基平定汉王叛乱。

朱瞻基驾崩后由皇后孙氏和皇太后张氏共同辅佐幼主朱祁镇,但孙氏仗着朱祁镇是自己的儿子,而不把张氏放在眼里。

太皇太后张氏的亲弟弟张克俭,想在边境当个掌握互市的官,孙氏不同张氏就秘密给内阁下旨授意,张克俭不得已被安排去掌管互市,张克俭掌管互市还嫌油水少,带兵扮土匪抢劫牧民,官员上奏弹劾张克俭,孙氏那奏折给张氏看并让其约束张克俭,但是张氏没去约束张克俭,

以至于瓦剌大汗活捉张克俭并将其砍头,孙氏后将人头送至张氏,张氏大怒并扬言发兵攻打瓦剌孙氏不同意,张氏因与皇帝朱祁镇关系好,就鼓动皇帝发兵攻打瓦剌,孙氏呵斥张氏不应该为了私人报仇,鼓动皇帝兴兵挑拨她们母子关系。

恰巧英宗宠信的太监王振鼓励英宗亲征,不得已孙氏同意儿子朱祁镇领兵50万亲征瓦剌。因为听了王振的话改变线路,最后明军在土木堡大败于瓦剌,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消息传回京师朝野震惊,孙氏更是对张氏怒不可止,张氏也在深深自责中从《大明风华》下线了。

真是的孙氏

在《大明风华》中孙氏是一个女中豪杰,文能治国安邦,无能提刀上马,真是的孙氏又是什么样呢?

孙氏山东邹平人,小时候长得挺漂亮的,他的父亲孙忠是永城县的主簿,而张皇后母亲是永城人,时常进宫在朱棣面前提及此事,朱棣就让张皇后养育,因此年仅10岁是孙氏便被养在了张皇后的身边,后朱瞻基大婚选济宁的胡氏为妃,孙氏为嫔。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方十余岁,成祖命诚孝后育之。已而宣宗婚,诏选济宁胡氏为妃,而以孙氏为嫔。明史•后妃传•孙皇后传》《大明风华》中胡善祥与孙氏(若微)是姊妹,因靖难之役俩人分开,孙氏(若微)被孙愚救走后改姓孙,而其妹被太子救回交由宫中尚仪抚养,尚仪姓胡便改名为胡善祥。

朱瞻基登基后胡氏升为皇后,孙氏为贵妃。因朱瞻基太爱孙氏,向太后张氏请求赐予孙氏册宝,孙氏也开了贵妃有了册宝的历史先例,以前只有皇后才有册宝。皇后金宝金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妃有宠,宣德元年五月,帝请于太后,制金宝赐焉。贵妃有宝自此始。《明史•后妃传•孙皇后传》

到明宣宗朱瞻基30岁的时候,胡氏与孙氏都没有诞下子嗣,并且胡氏还多病。孙氏从宫人哪里抱来了一个孩子是为朱祁镇,孙氏更加受到朱瞻基宠爱,胡氏上书辞逊位,早立国本朱祁镇为太子,孙氏伪装说:“皇后病好了就会有子嗣的,我的孩子怎么可以早于皇后的孩子呢”可见后宫没有孩子的人是多么可怜。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胡后上表逊位,请早定国本。妃伪辞曰:“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明史•后妃传•孙皇后传》胡善祥上表辞去后位之后,被朱瞻基安排在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因胡氏无过而被废后立孙氏为皇后,大臣颇有非议。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明史•后妃传•胡皇后传》

明英宗朱祁镇去讨伐瓦剌被俘,皇太后孙氏让朱祁钰监国,后被拥立为皇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朱祁钰尊孙氏为上圣皇太后。后来在朱祁钰病危,在孙氏的授意下大将石亨等拥立英宗复辟。复辟后的英宗给皇太后孙氏上徽号圣烈慈寿皇太后,给历史是上给宫闱上徽号也是从孙氏开始。天顺六年九月崩。石亨等谋夺门,先密白太后。许之。英宗复辞,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明兴,宫闱徽号亦自此始。天顺六年九月崩,上尊谥曰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合葬景陵,祔太庙。《明史•后妃传•孙皇后传》

真实的张皇后

洪武八年被册立为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为太子妃,因其严守妇道深得永乐和徐皇后的喜欢。 后始为太子妃,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明史•后妃传•张皇后传》但是因为太子朱高炽太肥胖不能骑马射箭,又遭到汉王、赵王离间因此朱棣很不喜欢,多次有废立太子的想法,是张皇后从中斡旋得以保住太子之位。

因此当她被立为皇后的时候,朝中大小事务她都知道。太子数为汉、赵二王所间,体肥硕不能骑射。成祖恚,至减太子宫膳,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传•张皇后传》在《大明风华》中张皇后谨记朱元璋规定的,后宫不得参政的祖训,对国家大事一无所知,就管后宫的一些大小事物,反到是孙氏帮助仁宗处理朝廷奏折。

宣宗登基以后处理军国大事多听命于张皇后,听她裁决。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明史•后妃传•张皇后传》在张皇后的辅佐之下,明朝海内安宁,物阜民丰,也着见将朱瞻基培养成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

朱瞻基英年早逝,可此时朱祁镇只有九岁,有人想立仁宗朱高炽第五子襄阳王朱瞻墡为皇帝,是张皇后力排众议将太子朱祁镇扶上皇位。于是又有人联系她垂帘听政,是她自己不坏祖宗家法,不去垂帘听政。所以当朱祁镇亲政以后,不管他多么宠幸王振太后都不管。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在听取“三杨”的汇报时去世。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大臣请太后垂帘听政,太后曰:“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明史•后妃传•张皇后传》

在《大明风华》中朱瞻基去世,因朱祁镇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不会说话、走路的傻子,所以在朝堂上遭到耻笑,孙氏呵斥,有人建议拥立襄阳王朱瞻墡为帝,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朱祁镇突然会走路也会说话了,随即被立为帝,孙氏被尊称皇太后。

因皇帝还未成年所以大小事物皆有皇太后孙氏垂帘听政处理,在朱祁镇成长过程中由于孙太后对他太严厉,朱祁镇也对孙氏产生了排斥情绪,孙氏跑到张氏哪里去诉苦,时间长了孙氏与张氏矛盾越来越大。最后两人在张氏弟弟张克俭去当边境互市主管,张克俭抢劫屠杀牧民,被瓦剌也先砍头出兵与否等问题上大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朱祁镇出兵瓦剌被俘张氏彻底被孙氏压制。

总结

虽然在《大明风华》中孙氏是一个强势的人物,总揽明朝大小事物,但是历史并非如此,孙氏是被张氏养大,所以会与朱瞻基关系密切,深受宠爱,会受到张氏的影响,但能力远没有《大明风华》中大,里面很多事情其实是张氏的故事,甚至与历史不符如张氏死于正统七年,朱祁镇亲征瓦剌是正统十年,张克俭也是虚构等,《大明风华》为的是塑造了一个勤政有为的贤后,被强加在孙氏身上。所以比对正史孙氏是张氏养大俩人关系应该情同母女,孙氏不会压制张氏,从权利来说张氏作为太皇太后,处理军政事物很娴熟,孙氏无论如何也是大不过张氏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向《大明风华》中张氏被孙氏压制的情况。

明宣宗母亲张氏是否如《大明风华》演的,被太后孙氏所压制?

事实恰恰相反,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一下张皇后的人生轨迹,然后就明白了。

明宣宗朱瞻基生母诚孝张太后一生有三个重要的身份:明仁宗皇后、明宣宗皇太后、明英宗太皇太后。所以孝诚张太后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后,同时也是第一位太皇太后,是一位历史上了不起的女性,可谓是“女中尧舜”。

明宪宗中宫皇后—诚孝张皇后

张氏的父亲是时任京卫指挥使张麒,明成祖朱棣洪武二十八年,张氏被封为世子妃,永乐二年晋封太子妃。张氏自幼受家庭影响,知书达礼,所以一进宫就受到了婆婆徐皇后和明成祖朱棣的欢心张氏很善于处理婆媳关系,也恪守妇道,对朱棣和婆婆徐皇后孝顺有加。张氏的温顺贤惠让朱棣和徐皇后对一向不看好的太子朱高炽也慢慢改变了看法。

张氏是个聪明的女人,丈夫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之后,明成祖朱棣曾一度打算废掉朱高炽改立颇为受宠的次子汉王朱高煦,张氏看在眼里,从中尽心周旋,用自己的孝心打动了朱棣“事成祖及仁孝皇后甚谨重,得仁孝心”,使得朱棣渐渐打消了废朱高炽的念头,事后得到了朱棣的赞赏“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从此,张氏颇受重视,徐皇后也让她帮自己一起打理六宫事务。

可怜仁宗朱高炽在位仅仅八个月就驾崩了,同时张氏的皇后之位也就当了不到一年就结束了。可以说,没有聪明孝顺的张皇后,朱高炽就当不了皇帝。

明朝第一位太后—明宣宗皇太后

明仁宗朱高炽驾崩,事发突然,此时皇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为祖先祭陵,一时无法快速赶回继位。同时在山东乐安就藩的汉王朱高煦觊觎帝位已久,并且在得知仁宗驾崩之后,预谋在太子朱瞻基回京继位途中设伏截杀。

局势一下紧张起来,情形十分邪恶,此时的张皇后表现的沉着冷静,为了保证皇位不会旁落他人,张皇后采取了采取了两个措施:1.命内阁起草先帝遗照,让太朱瞻基继位名正言顺;2.先后派太监海寿、内阁首辅杨荣出京迎接太子并加以保护。朱瞻基继位后,尊张皇后为皇太后,张氏就成功了大明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后。

张太后辅政但不干政,时常勉励前朝旧臣,嘱咐他们要以国事为重,好好辅政新君,而且亲自教导宣宗朱瞻基要亲民爱民的为君之道,并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恪守本分,不许干预朝政。宣宗朱瞻基对母亲张太后也是颇为孝顺,每每收到各方进贡贡品,他总是第一时间先给张太后送去,以表孝心。

明宣宗因为宠爱孙贵妃,就以胡皇后无子为由将其废黜,张太后为人心善,特别怜悯她,对其照顾有加,经常召她到自己的宫里安慰她,与她宽心,每每宴会的时候张太后还让胡皇后座在孙皇后上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孙皇后受到张太后的压制,而不是《大明风华》中那样孙皇后处处打压张太后。

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明英宗太皇太后

一生宠爱孙皇后的朱瞻基在位11年就匆匆离世。

宣宗驾崩后,考虑到太子朱祁镇才刚刚9岁,无法担当治国大任,张太后最开始打算立襄王朱瞻墡为帝,但此举遭到了内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强烈反对。为了朝局稳定张太后决定拥立太子朱祁镇继位。于是召集文武百官到乾清宫集合,指着太子朱祁镇哭着说:“此新天子也”。太子朱祁镇遂继位登基,史称明英宗。

英宗即位后,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太皇太后,尊母亲孙皇后为皇太后。实际上孙太后(孙若微)的能力和威望和张太皇太后相差甚远,所以英宗初期辅政任务基本没孙太后什么事。而明宣宗朱瞻基对自己媳妇孙皇后的能力水平是非常清楚,所以他在遗诏里还特意声明:“大事白皇太后”。

明英宗继位不久,朝中大臣便纷纷上书要求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太皇太后以太祖皇帝祖训“后宫不得干政”为由拒绝。随后任命英国公张辅,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和礼部尚书胡濙五人为辅政大臣,从而形成了五大臣辅政的局面。虽然张太皇太后深处后宫,没有垂帘听政,但朝中大事的决定权一直握在手里。

张太皇太后重用贤臣,严令家人不得参政,并大力限制宦官权力膨胀,时不时的将英宗心腹太监王振叫到面前严加训斥,还曾一度想除掉他,因英宗再三求情,王振才保全了性命。张太后辅政而不干政,同时加强内阁的职权,让内阁的作用达到了最大发挥。

张太后历经的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三朝18年尽心辅佐三代皇帝,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主导下的“仁宣之治”更是为世人称颂。如此优秀的张太后怎么会受到孙太后的压制呢?

明宣宗母亲张氏是否如《大明风华》演的,被太后孙氏所压制?

在正史中,诚孝张皇后,也就是《大明风华》中的太子妃张妍,之所以德高望重,是因为朱瞻基驾崩时,她是有实力临朝干政的,但却没有肆意干政,而留下美名。所以是众人推崇的一代贤后。

而在《大明风华》里,朱瞻基驾崩后,张妍强行上位,在她实际主政期间,她的弟弟张克俭在边关杀人越货搜刮钱财,张妍每年得孝敬银子3000万两。

所以最终逻辑是,张妍太贪财,不合适主政,最终也只有交给孙若微主政白合情合理,皆大欢喜。后续还把张妍的功绩全部嫁接给了孙若微,也就将孙若微变成了剧中的完美人设了。

其实黑化张妍的逻辑是很成问题的。

首先,正史上张妍的确有个弟弟,不过不叫张克俭,叫张升。

这人也没有任何恶习,关键是张妍不让外戚参政。在正史上,张妍可以干政却未干政,得到了历来史学家好评。

太后遇外家严,弟升至淳谨,然不许预议国事。——《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其次,张克俭作为外戚,可谓权势熏天,却跑到蒙古人嘴里抢食,不符合逻辑。

他不跑到江南弄银子,连严嵩都知道江南才是大明赋税重镇,在浙江搞银子,张克俭非得跑边关杀人越货,对象竟然还是鞑靼人。

再次,关键做这买卖,每年能供应张妍3000万两白银。

3000万两是整个明朝岁赋都未企及的高度。退一万步讲,瓦剌有这么多银子,还有必要冒险犯边么?

为了一个孙若微的主角光环,为她上位干政合理化,不惜先后将胡善祥、张妍等人黑出天际,只可惜论据实在站不住脚。

还有这种大女主的戏,为了一个人却要抹黑那么多人,真的值得么?几时才能让人心平气和?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明宣宗母亲张氏是否如《大明风华》演的,被太后孙氏所压制?

有个网络用语OOC,通常是指在同人文学创作中,扭曲了原著人物的性格,说出了原人物不可能说的话,做出了原人物不可能做的事。

我现在看《大明风华》里的宣宗母亲张氏和太后孙若微,就有这种感觉,她们都OOC了,崩了。

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中,诚孝皇后张氏才是主掌一切的那位,至于孙氏,纯粹的后宫女子,没什么政治才能,最大的特点就是美,除此之外乏善可陈,批阅奏折这种事情,根本不能发生在她身上。

还压制张氏?做梦的吧。

《明史》对孙氏的记载很简略,主要有四件事:

1、孙氏幼有美色,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看到后很喜欢,经常在女儿面前说孙氏的好话,张氏就征得朱棣的同意后将孙氏接入宫中教养,准备让她长大后嫁给儿子朱瞻基;

也就是说,孙氏是得了张氏的关系才得以进宫,并且是张氏亲自教养的,在张氏面前,孙氏只有谦恭谨慎的份。无论是从身份地位、还是长幼伦理来看,张氏都自然而然的压制着孙氏,在她面前,孙氏放肆不了。

2、孙氏长大后,朱棣忽然觉得她不适合为皇太孙正室,另选了有贤德之名的胡善祥为太孙妃,孙氏为嫔。但是朱瞻基喜欢孙氏,登基三年后还是命令胡善祥让出皇后之位当道姑,立了孙氏;

张氏和孙氏的相处时间更长,按理来说应该更有感情,凡事站在孙氏一边,但是张氏为人公允,怜惜无过被废的胡善祥,对胡善祥极好,宫中正式场合,都安排胡善祥的位次在孙氏之上,孙氏很不高兴,却没什么办法。

3、“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意思是朱祁镇不是孙氏的孩子,是宫人之子。据说还是朱瞻基抱给她的,就为了让她有当皇后的资格;

4、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孙氏同意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钰生重病后,孙氏同意石亨等人夺门救出朱祁镇。

看到了吧?孙氏和政治有关的事情,只有第四条,此时张氏已经过世,她就是宫中身份最尊贵的人,大臣们不得不找她商量,而她也没有更好的建议,基本上是大臣们说什么,她同意什么。

《大明风华》硬要把她塑造得多么厉害,真的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诚孝张皇后,在朱瞻基去世后掌握了朝政,是明朝很少见的女性政治家,被称为女中人杰

如果说《大明风华》硬把孙氏变强了,那张氏就是硬被变弱了。

张氏当燕王世子妃的时候,就极得公婆赞赏。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也有她的功劳。她太妥当了,面面俱到,朱棣觉得有这么一位儿媳妇在,儿子的家事很稳,朝事也不会乱。

可以说张氏、朱瞻基都是朱高炽的神助攻。

太子妃、皇后时代,张氏在朝中、民间的名声也极好。这主要是由于她品德高尚,宽厚慈爱,处事公正,从不为娘家谋私利,像《大明风华》里那种为娘家兄弟要官职的事儿,压根不会出现,她管娘家管得很严,不许兄弟议论国家大事。

所以虽然后来张氏成了手握大权的太皇太后,张家也没出现干政的外戚。

朱瞻基和张氏的感情一直很深,他当皇帝的时候,有什么大事都会和母亲商量着办,认同母亲的政治能力,才会在临终前下诏“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

虽然他提到了皇后,可实际上,张氏掌权的时候,孙氏如同隐形,没啥存在感。要说压制,这才叫压制。

张氏信任、重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等五位权臣,他们组成了大明最高决策团,使明英宗初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历代史学家对张氏的评价都非常高,明朝杰出的方志史学家何乔远说:“张太后当宣英之际,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

清代史学家蔡东藩则说:“若太皇太后张氏者,其尤为女中人杰乎?”

总之,张氏和孙氏,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的,说张氏压制孙氏都有大材小用的感觉,孙氏压制张氏就更是不可能了。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PS:我曾写过诚孝张皇后的图文,想了解更多关于她的信息,可以去看我那篇图文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