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太后将郕王扶上帝王,为何不让朱祁钰还政于归来的朱祁镇?
朱祁镇的母亲是孙太后,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刺部落的时候,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被瓦刺部落俘虏,京师告急,明朝陷入空前危机。
当时孙太后在当时朝臣的建议下,孙太后将郕王朱祁玉扶上了帝位,朱祁钰登基为帝,遵朱祁镇为太上皇。
这在当时看来,确实是非常之策,化解了当时的朝政危机,但是在朱祁镇被俘虏一年后,在瓦刺部落归来,归来后的朱祁镇被朱祁玉软禁到南宫,软禁长达七年之久,朱祁镇毕竟是孙太后的亲儿子,孙太后为何没有要求朱祁钰把皇位还给朱祁镇呢?
朱祁钰毕竟不是孙太后的儿子,朱祁钰是庶出,母亲是吴贤妃,按理说自己的亲儿子朱祁镇被软禁,当娘的完全可以采取办法让朱祁镇复位。
可是如果结合孙太后当时的处境来看,她作为皇太后,还真做不到扭转朝政局势,更做不到让儿子朱祁镇复位。
朱祁镇回京以后,被软禁在南宫,整整七年,这七年里,朱祁钰命人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派锦衣卫严加看管,连食物都得通过小洞口送进去,孙太后多次前去探视,可是也无能为力,她当时能做的只有维持朝政局势稳定,静观时势之变。
因为朱祁钰当时在朝中的声望很高,在他领导了取得了京城保卫战的胜利,而且朱祁钰在位期间,重用大臣于谦等人,治理朝政,井井有条,但是朱祁镇当时是被俘虏归来的皇帝,假如他一回来就当皇帝,恐怕就引起民心不稳,社稷动荡。
孙太后毕竟是女子,从朱元璋时期就规定“后宫不得干政”的后代后妃制度,“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作为后妃,职责就是生儿育女,侍候皇帝和管理宫女,严禁过问宫外之事和参预朝政。
孙太后虽然贵为皇太后,可也只是一个后宫女子而已,即便自己的儿子朱祁镇被软禁,可是她能做到的也只是去看看儿子而已,当时朝廷有新主人朱祁钰,文武百官都很拥戴新皇帝,她也没办法冒险。
她并不能做出动摇国本的行为,一国之君的废立并不是一个皇太后可以左右的,孙太后不论从威望还是能力上来讲,都不足以决定皇帝的废立。
因此综上所述,在朱祁钰执政期间,孙太后因为祖训的限制,也没有能力和没有理由迎朱祁镇复位。
一直到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拥护朱祁镇的大臣石亨等人破开南宫大门,发动夺门之变,迎朱祁镇复位,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 ,孙太后终于等回了自己的亲儿子重新成为大明皇帝。
孙太后将郕王扶上帝王,为何不让朱祁钰还政于归来的朱祁镇?
孙太后在明宣宗朱瞻基死的时候,是有辅政权力的,明宣宗遗诏中写的有:“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这里面的皇太后是指朱瞻基的母亲张氏,皇后就是指孙太后了。
可在她的亲儿子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在朝臣的建议下,扶朱祁镇的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登上皇位,虽然是出于抵抗瓦剌的考虑,但在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放回明朝后,孙太后却为何没有要求朱祁钰把皇位还给朱祁镇,而是眼睁睁看着亲儿子被囚禁?
亲儿子和继子谁更重要?孙太后心里清楚的知道,“土木堡之变”后,孙太后赞同让郕王朱祁钰继位恐怕不是自愿的,因为她的亲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在出征前已经册立了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这可是孙太后的亲孙子。
按照正常的规则来说,应该是皇太子朱见深直接继承皇位,可朱见深当时才2岁,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就以国家危难之际,“主少国疑”会导致朝局不稳,给敌人瓦剌可乘之机为名,坚持要立长君,即让郕王朱祁钰继位。
对于孙太后来说,皇帝让亲孙子朱见深来做当然要比继子朱祁钰来做更好,可她没有能力说服文官集团,她也没有相应的威望,当初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也才9岁,也出现过立长君的传闻,是当时的太皇太后张氏坚持要让朱祁镇继位: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大臣请太后垂帘听政,太后曰:“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在张氏的坚持下,朱祁镇顺利继位成为明英宗,而张氏也能让大臣们信服,甚至还主动要求让她垂帘听政。显然,孙太后没有当初张太皇太后的威望,于谦干脆的就是要求立长君,没有考虑过让她垂帘听政,即使她也拥有明宣宗遗诏赋予的辅政的权力。
而且当时也的确形势危急,国家需要一个成年皇帝来领导大明的军民人等,团结一心抵抗瓦剌大军的入侵,所以,即使孙太后很不愿意让继子郕王继位,也只能妥协,明英宗不在,她这个亲生母亲也没啥可凭仗的。
至于明英宗归来后,朝廷大权早被朱祁钰掌握在手中了,他有领导大明军队赶跑瓦剌人的威望,又苦心经营了一年多,地位相当稳固,这从明英宗回来只能老老实实的被囚禁就能看出来,不甘心的孙太后也只能经常去看望囚禁中的儿子,防止他被暗害:
及还,幽南宫,太后数入省视。
孙太后在这之后也并非什么事都没做,她肯定是希望儿子复位的,“夺门之变”前,准备发动政变的石亨等人就先给孙太后打过招呼,应该是希望她能在皇宫中配合,也顺便征求她的同意,有着辅政权力的孙太后在事后还是能起到作用的:
石亨等谋夺门,先密白太后。许之。英宗复辞,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明兴,宫闱徽号亦自此始。从《明史》中的描述可以看到,她明显是在事变中出过力,所以明英宗复位后赶紧给她加尊号以表示感谢。所以,孙太后不是不让明代宗朱祁钰还政于归来的明英宗朱祁镇,而是在暂时无能为力的情况下等待时机而已。
如果不是石亨和曹吉祥等人发动事变,孙太后恐怕也做不了什么,明代宗朱祁钰和文官集团都不会允许孙太后随便更换皇帝,让本来已经稳定的朝局重新出现波澜,聪明的孙太后也知道他们不待见自己,好在她终究是皇太后,只要活着就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
孙太后将郕王扶上帝王,为何不让朱祁钰还政于归来的朱祁镇?
朱祁珏在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封即他为郕王。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所俘后,为粉碎瓦剌以头目以明英宗为筹码来侵犯大明的利益,孙太后在于谦等大臣的支持下拥立郕王为帝,年号景泰,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立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
朱祁钰即位后,任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剌对北京(顺天)的进攻,迫使瓦剌放回了英宗。孙太后为何不在朱祁镇归来后,让朱祁珏还政给朱祁镇?1.情势所迫,孙太后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在异国他乡生活了一年多,丧魂落魄地回到故国后,被弟弟朱祁钰囚禁在南宫之中,当时,他是多么希望能拿回本来就属于自己的皇位啊。然而朱祁镇对大明是有罪的,大明五十万精锐和诸多军中精英将领,加上大半个朝廷官员都因他而被毁灭。这个时候,面对故国朝廷的旧臣,他应该是问心有愧的!他是否进行过反思与检讨,史料没有写,不过,当时,朝中没有人出面为先帝朱祁镇说一句好话,这包括包括于谦。
此时的孙太后已经拥有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为大明造成的损失心知肚明。如丧家之犬的朱祁镇当时没骨气殉国,甘愿为俘虏,已让人看低三分了!这个时候又腆着脸回来,正受百姓的谴责,甚至也有人在背后唾骂也,聪明的孙太后哪里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扶这个败家子呢?2.朱祁珏身为帝王,他的表现让孙太后找不到茬。
而且,朱祁钰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由孙太后自己一手扶持上来的。他上位后,联手朝臣,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护国有功是有目共睹的。这时候的朱祁钰正是民心所向,要动他,无异于自绝于全国人民。
不过,孙太后毕竟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高手,似乎七年前,她已经预料了到了儿子有今天的尴尬处境。所以,她把郕王扶上帝王时用心良苦。
首先让郕王朱祁钰监国(朱祁镇御驾亲征前同意),再立自己的嫡孙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最后才在于谦等人的强烈建议下让郕王继承了皇位。这一系列动作旨在表明:朱祁钰只是代理皇帝,他是暂时的,迟早,皇位还是要回到明英宗朱祁镇这一脉的。
乙丑,皇太后命郕王监国。戊辰,帝至大同。己巳,皇太后命立皇子见深为皇太子。辛未,帝至威宁海子。甲戌,至黑河。九月癸未,郕王即位,遥尊帝为太上皇帝。3.孙太后明面上没张罗儿子复辟,不代表私下没做工作。
朱祁钰在迎回哥哥的态度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在登基三年后又废掉了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位,另立自己的亲生儿子朱见济为储君。由于这些表现,使他逐渐丧失了人心。
景泰八年(1457年)一月,代宗朱祁珏病危,十六日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人密谋复立明英宗。在十七日清晨,发动了夺门之变,他们率领众家奴进入了紫禁城奉天殿,使英宗成功复辟。
随后,当了七年皇帝的代宗被降为郕王,软禁在西苑,一个多月后撒手人寰,享年28岁。景帝死因不明,葬于西郊金山(玉泉山北)的景泰陵,以其妃嫔殉葬之。
“石亨等谋夺门,先密白太后。许之。”,足见孙太后的心思之细密和手段之高超!4.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规定,她不敢逾越。
朱祁镇是宣宗皇帝朱瞻基与第二任皇后孙氏的嫡长子,当初,为了立孙太后为皇后,宣宗逼迫原皇后胡善祥自己提出辞去皇后的要求,这开大明第一例废后先河。依立嫡立长宗法原则,朱祁镇是名副其实的大明继承人,由于郕王朱祁钰的母亲吴氏只是贤妃,如果没有土木堡事变,他是无缘帝位的。大明自开国始,朱元璋就规定:“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孙太后是第一个明目张胆地有干政行为的太后,主要表现在立朱祁珏为皇帝上。
孙太后干政是很被动的,面对满朝文武的眼睛和悠悠天下之口,精明过人的孙太后自然知道趋利避害、她不希望自己有干政的把柄落在朝臣的手中。因此,朱祁镇回国之后,公开场合,孙太后急流勇退、缄默不语。除了每天去看一眼儿子之外,在国家大事上就没有再公开发表过言论。
孙太后将郕王扶上帝王,为何不让朱祁钰还政于归来的朱祁镇?
孙太后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亲妈。但就是这位亲妈在他儿子被敌人俘虏之后,并没有让他的亲孙子来继承王位。而是让另外一个跟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皇子朱祁鈺做了皇帝。
甚至在他亲生儿子朱祁镇回归大明朝之后,依然让别人的儿子当着皇帝。而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朱祁镇锁在冷宫中长达七年。(这7年朱祁镇差点活活饿死)
到底是什么仇什么怨,让这位太后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如此狠心?我们今天说两个问题:
1.为什么这位太后不让自己的亲生孙子继位皇帝位?
2.为什么这位太后在自己亲儿子回来之后,依然让别人的儿子当皇帝?这期间差点把自己的亲儿子给饿死。
1.朱祁镇被俘虏后,他的亲妈孙太后为什么不让他的孙子朱见深继承皇位?朱祁镇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作战中被人俘虏的皇帝,虽然带兵能力很差,但是御驾亲征的勇气却是很可嘉的。
土木堡事变后,作为大明皇帝的朱祁镇,被蒙古大军俘虏。国不可一日无君,留守在北京城的太后,皇子,皇孙,文臣,武将们都开始打起自己的小算盘。
这里面有的人想派兵营救皇帝,有的人想重新立一个皇帝,有的人想让皇帝的儿子继承皇位。
但当时面临着一个实际情况是:蒙古大军已经打到了北京城下,继位的新皇帝是战?是和?是降?成为北京城中所有人最关心的事情。
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那时候只有两岁,如果立他做皇帝,估计大明朝就完了。留在北京中的大臣们都希望找一个成年人做皇帝,这样才能带领他们来抵抗蒙古军,保卫北京城。
以于谦为代表的文臣们,便向孙太后提出了郕王朱祁钰为皇帝的建议。面对外面汹汹的民意,太后提了这样两条要求:
1.让郕王朱祁钰当监国摄政,
2.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
这样朱祁钰百年之后,皇位又回到了朱祁镇一脉。
应该说孙太后的想法是好的,可实际情况是:朱祁钰当了20天监国之后,便和于谦一道,尊称被俘虏的朱祁镇为太上皇,自己摇身一变变成了皇帝。年号:景泰。
2.朱祁镇这个大忽悠,当了一年俘虏之后,愣是让也先放回了自己。他又回到了北京。当然是以太上皇的身份。朱祁镇一回北京,朱祁钰就尴尬了。国不可一日无君,但更不可天有二日,国有二主。他就把太上皇,他的哥哥朱祁镇被锁到了一个冷宫中。这一锁就是6年。这期间给的粮食总不够吃,以至于太上皇差点饿死。
景泰三年的时候,朱祁钰琢磨着废掉他哥哥儿子朱见深的太子威,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并且他也这样做了。可不幸的是他的儿子不争气,过了一年便病死了。
一直到景泰8年,朱祁钰病重的时候,朱祁镇通过夺门之便,一举复辟,重新当了皇帝。
3.那孙太后为什么不让朱祁钰把皇位还给回归而来的朱祁镇呢?有2个原因:
1.朱祁鈺当时在军队民间声望是很高的,因为在他领导下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而朱祁镇却有丧权辱国的行为。如果朱祁镇一回北京,就让他当皇帝,恐怕民心不稳
2.于谦的因素:当时守卫北京城的军事力量有10个团营(大约十几万人),这些都是久经战阵的精兵。而这些兵的指挥权在于谦手里。而于谦又是朱祁钰的铁杆。
所以最后当朱祁钰病重,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夺回皇位之前。作为夺门之变主谋的石亨徐友珍,他们是取得了孙太后的懿旨的。孙太后在这个关键时候,义无反顾的选择来支持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才是她隐忍8年所取得的成果。
孙太后将郕王扶上帝王,为何不让朱祁钰还政于归来的朱祁镇?
孙太后在也先大军兵逼京师之际,扶持郕王朱祁钰监国,避免了“靖康之变”的再次上演。
但是这其实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与此同时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当时朱见深还不叫朱见深而是叫朱见濬,只有2岁。
这个方案其实是得到了各方面势力认可的。
因为对于孙太后而言,在朱祁钰百年后,皇位仍然会回到朱祁镇这一脉,这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正统地位未被撼动。
而对于大明官员们而言,朱见濬年幼,主弱国疑,必然是无法担此大任,这样的安排有利于稳定人心。
此乃危急存亡之秋,能不能避免“靖康之变”,谁的心里都没底。
实际上整个大明也是各方妥协之后,按照于谦的思路来赌一把。所以很多细节实际上是无法顾及的。
其实大明当时面临三个危机。
首先,是也先绑架朱祁镇,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次,是大明精锐京师三大营全丢在了土木堡,大明需要号令天下勤王,也就是要重新组建京防力量。
再次,大明朝廷文武百官也大部分丢在了土木堡。也就是说有能力去统筹全局的精英也绝大部分丧失了。此刻朝廷只能抽调于谦这种朝廷放在地方上历练的年轻一批官员。也正是这个举措救了大明。
于谦正是按照大明危局的根源来统筹全局的。而做了这些,于谦的命运实际也就定格了。
为了避免也先利用朱祁镇进一步要挟大明,所以朱祁钰必须称帝,遥奉朱祁镇为太上皇。这样一来大明有了自己的主心骨,也先手里的朱祁镇也就没有意义了。于谦同时胖朱祁钰号令天下勤王,重新组建京防。
但是这事不能说由于谦来说,因为他只是一个刚升上来的兵部尚书。所以这些话得由孙太后说出来,才名正言顺。
所以名义上是孙太后立的朱祁钰,但并不是她真的有这个权力。只是为了共同面对危局,必须由她出面而已。
但结果在朱祁钰的坚持下,于谦的指挥下,京师保卫战赢了,大明的初步危局解除了,朱祁钰也获得了超前的声望。
当时的天下百姓也都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事情。朱祁镇差点把大明毁了,朱祁钰力挽狂澜,把大明救了。如果可以让大家选谁做皇帝,大家会选谁?这是当时天下共识。
所以当朱祁镇意外地被放回来以后。朱祁钰把他关到了南宫,几乎不会受到太大的反对。孙太后为了自保,也只能队自己亲儿子关在南宫7年,差点饿死,而不闻不问。那就更别提孙太后让朱祁钰让位给朱祁镇了。天下人都不会答应。
到了景泰3年,朱祁钰想换太子,其实也是没人敢反对的。因为朱祁钰相当于再造了大明,如果朱祁钰百年后,再回到朱祁镇一脉,其实朱祁钰愿意,当时很多朝臣都不愿意,因为这意味着有可能会清算。
其实这里面的人甚至包括后来的所谓“夺门勋贵”。只要朱祁钰活着,在人望达到顶点的时候,谁敢反对朱祁钰?不是朱祁钰当初义无反顾,此刻大明多少人不是白骨,就是在草原做奴隶?
但关键问题,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后死了。这就使得朱祁钰陷入一个巨大被动,按照《皇明祖训》,他只能复立被自己亲手废掉的朱见深。
而朱见深偏偏还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更麻烦的是,朱瞻基就朱祁镇个朱祁钰两个儿子,朱祁钰若是去别人家过继一个,那就是迎立外藩。这几乎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的,因为那样以后的皇帝就不是朱瞻基的一脉了。
但问题最终爆发,仍然是在朱祁钰病得奄奄一息的时候。曹吉祥、石亨、徐有贞这三人为了自己的前途考虑,进行的勾结。
他们跑人夺权成功,是可以组成大明权力完整体系的,三人的目标是司礼监、军队、内阁。所以朱祁镇只是个傀儡,他们三人才是真正控制大明的核心,而这条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掌握十几万京防的于谦。
原以为会死的,一个没死;原来该活着的,却天不假寿,老天跟大明开了个玩笑。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孙太后将郕王扶上帝王,为何不让朱祁钰还政于归来的朱祁镇?
在皇帝权力的游戏中,同情对手就等于埋葬自己,景泰帝就是最鲜明的例证。
英宗被俘,何去何从?明英宗被俘之后,也先打算利用明英宗的身份让明军打开各地城市的大门,好让蒙古瓦剌大军好好的劫掠一番,尤其是北京这个都城!
明朝内部也是一团乱糟糟,北京的富户们开始转移财产,大臣们纷纷将子女送往南京避难,一时间北京城内的臣民人人自危。有些大臣提出了迁都南京的奏折,主张迁都;另有一些大臣主张同瓦剌军队作战,保护北京城。
1449年8月18日,孙太后压阵,朱祁钰监国,朝廷的重臣们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主要围绕迁都南京和保卫北京一事展开讨论,最终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获得胜利,要坚决同瓦剌决战,誓死保卫北京城。(孙太后剧照,明英宗被俘之后她和朱祁钰监国共同掌握政局)
太子年幼,拥立景泰;太后支持,顺应潮流。为了削弱明英宗的地位,大臣开始另立新君,主持大局。
1449年8月28日,大臣王文提议立监国朱祁钰继承大统。至于太子朱见深当时只有2岁,年少国疑,不利于明朝所面临的危机,需要一个成年的皇帝掌控朝局。
王文、于谦等大臣有了这一决议之后,集体向孙太后禀报。面对朝臣的集体上奏,孙太后明白了一件事情,即便自己不同意也阻挡不了朝臣的意见了。对于不可逆转的事情,孙太后来了一个顺水推舟,同意统一扶持朱祁钰登上帝位,代替明英宗。(于谦剧照)
孙太后此举纯属无可奈何之举,与其拒绝不如顺应,这样反而对自己的将来有好处。毕竟明英宗已经被俘,生死尚未可知啊!
景泰帝朱祁钰即位之后,对于明英宗被俘,明军战败,总要对臣民有一个交代,毕竟那么多的功勋大臣(建国功臣和靖难之役功臣)的后代战死疆场。战败的黑锅就让大太监王振背了,开始大规模清理王振的党羽,这使得北京军民的信心为之一振,民心的归附特别有利于北京保卫战的展开。(朱祁镇、朱祁钰剧照,土木之变最大的责任人朱祁镇左)
英宗归位,兄弟情深。太后狡诈,南宫深锁。也先也不是吃素的,他看到明朝又立了新的君主,于是一年之后将明英宗放回来了,让明英宗和景泰帝自己窝里斗,还可以收一点保护费,坐收渔人之利。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两个在北京会面,至于说了什么,大臣们都无从可知了。明英宗被封为太上皇,居住在南宫,被景泰帝幽禁了起来。
此时作为明英宗亲生母亲的孙太后为什么不让景泰帝归政明英宗呐?我想孙太后主要有以下几点考量的。
第一,明英宗是土木堡之变的最大责任人。
明英宗被俘,将很多功臣的后裔都葬送了,损失明军40万。这么大的黑锅,让王振一个人背着,很多人觉得不顺气,明英宗应该才是主要负责人之一。
孙太后觉得,虽然是自己的亲儿子,但在朝中缺乏支持者,贸然提出让朱祁钰归政,不是那么太现实,弄不好自己也被幽禁起来。、
第二,景泰帝施政贤明,大臣支持。
景泰帝在位期间施政措施得当,没有什么大的纰漏,众位大臣都支持他,他在大臣心中的地位无法取代。
第三,孙太后不支持自己的亲儿子复辟也是为儿子的安全着想。
已经远离政治中心的孙太后知道自己在大明王朝中的地位,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她一个人办不了,她也就是一个听胡,具体的实施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她没有那个实力。
孙太后经历了很多大事,自然明白什么是时机不成熟。
明英宗被幽禁在南宫居住,孙太后奏明了景泰帝之后看望过自己的儿子——太上皇朱祁镇,这也是在景泰帝派遣的人员监控下才得以成行的。(王振剧照,在土木堡之变中被锤杀,景泰帝即位之后大规模清理王振党羽,清理的这些人大都是在明英宗时期掌权的大臣)
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景泰帝赢得了大臣们的支持,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同情心太重。按照一些之前皇帝的做派,明英宗朱祁镇、他的儿子太子朱见深都应该迅速处理掉了,根本不留下任何后患。譬如,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儿子们一个也没有跑掉,全部处死了,永绝后患。
景泰帝朱祁钰本来有一个太子,不过很快就病故了,一直没有儿子存活。在夺门之变的前一天,大臣们督促要继续拥立朱见深为太子,兵部尚书于谦、王文等人已经准备好了上书了!这些人都是拥立景泰帝的主干大臣,明英宗的转机已经到来了。
1457年正月十七日,大臣石亨和宦官曹吉祥等人趁着景泰帝病重之际拥立了明英宗复辟,称为“夺门之变”。一个月后,景泰帝去世,估计被谋杀的可能性非常大,这就是滥用同情心的结局。
附注:景泰帝是有后代存活的,是他的遗腹子,现在的姓氏是“见”姓,明英宗亲自给上户口、改姓氏、排了42个字的辈分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