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果郡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甄嬛传》里的果郡王不知道收割了多少的少女心,那么历史上的果郡王是否如剧中一样?

前两年曾经热播的《甄嬛传》里面有这样一个人物,说这个甄嬛呢,出宫以后,在寺庙中受尽欺凌,然后呢,得到了果亲王允礼的精心照顾,后来两人相亲相爱,甄嬛还有了身孕,她假装怀了皇帝的龙胎回到了皇宫,后来生下了儿子弘曕。雍正帝后来发现这个甄嬛和允礼有私情,非常愤怒,可是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被带了绿帽子,也不能处置甄嬛,因此悄悄用毒酒毒死了果郡王。

甄嬛特别悲痛欲绝,为了保住允礼唯一的儿子,于是自请将弘曕纳入果亲王名下,成为一世的亲王,永不参与朝政。

然而影视剧演绎归演绎,那历史上的允礼真的是这样悲催吗?非也,历史上的允礼一生都得到了雍正和乾隆的优待。真实历史上的允礼,原来他叫胤礼,正红旗人,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第17个儿子,雍正皇帝继位以后呢,因为要避讳,也就是不能跟皇帝一个名讳,所以才改名为允礼。

允礼的生母是康熙的纯裕勤妃,满洲镶黄旗人,二等侍卫的女儿,本来入宫是宫女,后来被封妃,允礼母亲在后宫并不算宠妃,出身也不出类拔萃,但因为生了个皇子,总体过得还算顺遂。

康熙在位的时候,这个允礼还是一个小毛孩儿,还没有显露头角,他真正的脱颖而出是在他的四哥胤禛也就是雍正继位。雍正继位以后,把很多和他抢皇位的都清算了,这个老十七年龄还小,也没得罪过他,因此雍正非常喜欢这位弟弟。

雍正元年,雍正把这个本来是一般皇子的允礼一下晋升为了多罗果郡王。

然后到了雍正六年,又晋封他为和硕果亲王,允礼一下子就登上了这个清皇室爵位等级中最高的一级,可谓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雍正皇帝早期还是挺待见这位弟弟的,一直将他视为左膀右臂,委以重任,然后先后命他管理过理藩院、工部、户部三库,授命他为宗人府宗令。雍正还曾经命他护送达赖喇嘛回西藏,并代表雍正阅视沿途各省八旗,可见这个允礼深得雍正的信任和宠爱。

一直到乾隆继位以后,乾隆依然对他这位叔叔还是优待有加,还赐给允礼食亲王双俸禄。

不仅如此,允礼是雍正驾崩前托付的顾命大臣,也是乾隆初年的著名四位总理大臣之一,乾隆对他特别尊重,还特别恩准允礼见到乾隆的时候不用行叩拜礼,还恩准允礼不用天天舟车劳顿来上朝,可以在家里办公,俸禄照拿。因此允礼不仅在雍正年间得到了雍正的优待重视,一直在乾隆时期,他一直红得发紫,不过他的寿命不长,在乾隆三年二月初二丑时去世,才活了42岁。不过却是康熙皇子中下场较好的一位。

对于他的去世,乾隆感到很悲伤,然后呢,当时这个允礼,虽然有一妻一妾,可是生了一男一女都过早夭折,因此一直没有儿子,于是他死后,当时康熙的一些儿子们给这个允礼向乾隆求情,大意就是想让皇室过继一个儿子给允礼。

于是乾隆将自己的弟弟弘曕过继给允礼,承袭果郡王,这个弘曕在历史上并不是熹贵妃的儿子,他当时是雍正帝最小的皇子,他的生母是雍正帝的刘贵人,也就是后来的谦妃。弘曕长大了以后被乾隆委以重任,乾隆让他管理神武殿、圆明园八旗护军营等,只是后来犯了一些错误,乾隆解除了他的所有职务。

从此这个弘曕长期的闭门谢客,深居浅出,后来因为心情不好,导致郁郁寡欢,然后生病了,在乾隆30年,病情十分严重,后来医治无效去世,当时年仅33岁。

历史上的果郡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两件事不假,一是雍正对十七弟允礼非常好;二是雍正的儿子弘瞻过继给了允礼。这两件和《甄嬛传》相同。雍正皇帝兄弟很多,关于皇位争夺有“九子夺嫡”的说法,雍正对他这些兄弟都很苛刻,唯独十三弟和十七弟除外。可能是由于他们早就是雍正的党羽。允礼在雍正朝极受重用,负责过理藩院,户部,刑部。爵位也从果郡王到果亲王,而且最后亲王双俸。

允礼在乾隆三年去世,并不是雍正赐死。因为允礼的儿子夭折了,所以乾隆皇帝就把自己的弟弟弘瞻过继给他。乾隆继位时弘瞻只有四岁,乾隆很喜欢这个弟弟。弘瞻经常在圆明园玩耍,被称为“圆明园阿哥”。在古代祭祀是很重要的事情,而没有儿子就不能受到祭祀,所以一般都会过继。而乾隆把自己弟弟过继给果亲王,估计是不想让这个亲王或者郡王被别人继承。弘瞻毕竟是乾隆的亲弟弟,年龄又小,对他又没有威胁。那么弘瞻的母亲跟允礼是不是《甄嬛传》中的关系呢?弘瞻的母亲谦妃刘氏,应该和允礼没有任何关系。下图为谦妃刘氏。

历史上的果郡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多罗果郡王,是康熙帝第十七子胤礼的第一个封爵,胤礼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生母陈氏诞育胤礼时还只是一个普通宫女,后来在康熙五十七年(1719年)才晋封为勤嫔。胤礼因为年幼,所以并没有参与到康熙末年皇子们“九子夺嫡”的激烈斗争中来,在雍正帝登基后得以平安无事。

从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雍正帝以允礼(雍正帝登基后,为避讳、胤礼改名允礼)“景陵办理修饰甚好、十七阿哥甚属尽心、敬谨效力”的理由,晋封允礼为多罗果郡王,并兼管理藩院事、担任正黄旗蒙古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之职开始,到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允礼晋爵和硕果亲王为止,允礼一共当了近六年的郡王。

雍正二年(1724年)正月,果郡王允礼再兼镶蓝旗汉军都统,五月加兼镶红旗满洲都统。至此,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四个重要职位都由允礼兼任,这可以看出雍正帝对于这个相对年轻、在“九子夺嫡”中并没有参与皇权之争、对自己没有什么威胁的弟弟十分看重,对他委以重任,希望他能够如同怡亲王允祥一样,成为自己处理政务的得力助手。

允礼封郡王后不负兄长雍正帝所托,办差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懈怠,凡事务必躬亲,把雍正交代下来的事情一一处理妥当,基本上每一件差事都没出任何差错。雍正帝见这个弟弟实心办事、又诚实勤快,心里十分欣慰,对他也越来越信任,赋予了允礼密奏监察之权。而允礼也尽心尽力地半差,将部分官员的贪污舞弊、徇私不法之事密奏给雍正帝,雍正帝根据证据一一查实后,将贪污官员均撤职查办。同时允礼奉旨巡查江南一带,亲眼目睹江浙赋税沉重、百姓不堪重负,于是又上书雍正帝,请减免当地赋税以缓解百姓负担,雍正帝也同样照准,没有任何疑心允礼勾结地方官员谋取私利的想法。

雍正二年(1724年)八月,雍正帝因允礼尽心尽力、廉洁奉公,办差时的花费并不完全从户部或者宗人府支取,为了补偿他,于是亲自下旨给宗人府:从这一年起,果郡王年俸按照亲王级别支给、护卫也等同于亲王仪仗。另外,雍正帝命果郡王朝会排班在亲王之下、仅次于郡王中的第一位:克勤郡王,而在原来的第二位:顺承郡王之上。同时,允礼的生母陈氏,也从嫔位晋升为皇考勤妃,这也是对允礼的赞誉和恩宠。

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雍正帝已经先后处理了廉亲王允禩、贝子允禟、敦郡王允䄉、贝子允禵等当年夺嫡时的竞争对手,并将原本的亲信年羹尧、隆科多也废黜赐死,囿于朝政需要得力臣子来辅佐赞襄,于是雍正帝将一直以来勤勤恳恳、忠实内敛的十七弟果郡王允礼提拔重用,晋封为和硕果亲王,并赋予他更多更高的权力和地位,像雍正帝第一心腹重臣怡亲王允祥一样,作为自己治理国家的肱股之臣、参预政务。

在下达晋封王爵谕旨时,雍正帝对允礼大加夸赞:

“王为人直朴谨慎,品行卓然......失志忠诚,毫不顾及己私,执持正理,概不瞻徇,赞襄朕躬,允称笃敬。王微有弱疾,虽偶尓在家调养,而一切交办事件仍然尽心料理。......朕以为若能尽心为国,备极忠诚,恪守臣子恭顺之道。其人为尤甚,其事为尤难,着将王晋封亲王,为朕之子弟及世世子孙之表范。”

从雍正帝的谕旨中,可以看出允礼平时是怎样一种兢兢业业、忠诚谨慎的办事风格,以及雍正帝对他是多么的看重,甚至将他赞誉为“世世子孙之表范”。此时的允礼,在皇兄雍正帝心中,已经和他最为信任的弟弟、朝廷柱石、怡亲王允祥几乎同等待遇了。

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自持不怠,果亲王允礼于雍正帝在位中期以后,代替了英年早逝的另一位兄长:怡亲王允祥,逐渐成为雍正帝最为倚重的手足兄弟、和操持朝政的第一心腹重臣。自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允礼先后受命总理户部三库、执掌宗人府事、管理西番宗教事务等职,而这些原本都是怡亲王允祥生前所负责的。同时,允礼管理工部事务的差事并没有被收回,而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四个统兵要职也兼管依旧,在雍正八年之后,宗室子弟中,再没有其他人能够如同果亲王允礼这样,一人身兼如此重要的军政要职、集文武大权于一身的。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皇子宝亲王弘历、和亲王弘昼奉雍正帝皇命,跟随十七叔果亲王允礼学习办理苗疆事务,这是雍正帝特意安排的,意在使皇子们早日熟悉军政事务、将来逐步参与朝政,为自己办差分忧。而以宗室中最受重用、办差经验也最为丰富的允礼来带领他们学习参预军务,也是雍正帝对于这个忠诚、谦恭、得力的十七弟一种特别的关照。

两位皇子的其中一位将来迟早要继承皇位、登基称帝,现在让允礼教授、带领他们学习办理军政事务,其实是让皇子们奉允礼为师傅,皇子日后登基,自然礼敬叔父兼师傅的允礼,这对他将来在新帝心目中的地位、和在新朝中枢的位置,都是大大有益的。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雍正帝在圆明园突患急病,但依旧坚持着处理政务。八月二十三,雍正帝病势急转直下、迅速转危,明白自己即将驾崩的雍正帝于是命果亲王允礼负责紫禁城关防,即刻返回皇宫,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出传位鐍匣,并急召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皇五子和亲王弘昼至病榻前侍候,然后派人召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大学士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丰盛额、领侍卫内大臣讷亲,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等人,随同果亲王允礼火速赶到圆明园。

皇子、王公大臣们都到齐后,弥留时刻的雍正帝拼尽力气,口述了遗诏,任命在场的诸臣为顾命大臣、委托他们在自己驾崩后辅佐新君登基。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子时,在皇子和诸臣的陪伴下,雍正帝驾崩于圆明园。

雍正帝驾崩后,按照他生前的安排,果亲王允礼当众开启鐍匣,按照传位诏书的内容向在场的大臣们以及天下万民宣布新君人选——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入继大统!然后,他带头向新君叩拜行礼。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初三,弘历于皇宫太和殿正式继位,以明年为乾隆元年,即清高宗乾隆帝。

乾隆帝即位之初,对于诸辅臣都很是优待,其中对于十七叔果亲王允礼犹为礼敬。乾隆帝以雍正帝遗诏中所专门提及的:“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傥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内容,对于忠勤谦恭、秉性忠直的十七叔额外看顾,于乾隆元年(1736年)赐给允礼“亲王双俸”、并加赐“便殿召见免叩拜之礼”的待遇。当年九月,允礼被授命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兼管刑部,继续协助自己执掌朝政。

允礼自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兼管各部并受命为雍正帝办差,十余年兢兢业业、殚精竭虑,时刻不敢放松,在圆满完成雍正帝交予的各项差事同时,自己的身体也因此劳损耗疲,逐渐生出诸多疾病,就如同他的十三哥、怡亲王允祥一般,被繁重的政务磨损了身心。

乾隆元年(1736年)十一月,刚刚担任辅政大臣一年的果亲王允礼,因为操劳诸项本兼差事过度,患上了严重的足疾(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不堪行走与办差,乾隆帝于是特地下旨:“王(指果亲王)体弱、不便入值,可在私邸治事,越数日一入直内廷可也。”就是说允礼可以在自己家里办公,间隔几天到内廷值一次班就行了。

此后允礼便不大参与朝廷具体政务处理,只专门负责编纂《世宗宪皇帝上谕》一书,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雍正帝上谕合编修订完成,乾隆帝给予主持此项工作的果亲王允礼嘉奖,并加赐田庄、领民若干。

虽然乾隆帝视允礼为自己的柱国重臣、治国理政方面的师傅、领路人,预备着重倚仗他,为初登帝位的自己引路和保驾护航,但是允礼的身体确实不好,已经无法再完成这个雍正帝生前交待给他的重任了。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辅政大臣、果亲王允礼因病薨逝于京师草厂胡同王府内,时年四十一岁。

允礼病薨当天,乾隆帝就亲自前往其王府致祭、奠酒,第二天又命皇长子永璜到果亲王府致哀、并为叔祖果亲王穿孝、守灵。此后乾隆帝下诏赐允礼谥号“毅”,称“果毅亲王”,于平常祭祀之外再加祭一次,赐易州上岳各庄为其陵园之地。

允礼的嫡福晋钮钴禄氏是康熙帝辅政大臣遏必隆孙女、一等果毅公阿灵阿次女,和允礼成婚后没有子嗣,允礼侧福晋孟氏为其生育了一子一女,这也是他的全部后嗣。可惜这两个孩子都没有养大,允礼独子生于雍正十年(1732年)四月,当年十月就夭折了,名字都没来得及起,女儿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二月,次年五月也夭折了,同样没有名字。此后允礼再也没能诞育子嗣。

允礼在乾隆三年(1738年)病薨后,因为没有子嗣在世,所以果亲王爵位空悬,乾隆帝不忍自己的辅政王叔断绝祭祀,于是下谕令王公大臣们合议,从宗室子弟中为果毅亲王选取嗣子、承继宗祀。经过宗室大臣们的商议,最后由另一位辅政王叔—庄亲王允禄将商议结果上奏给乾隆帝:选定雍正帝幼子、“圆明园阿哥”弘曕为果毅亲王嗣子,入继果亲王府,以承果毅亲王允礼之祀。

乾隆帝对这个结果十分满意(弘曕是雍正帝最小的儿子,雍正十一年(1733年)生于圆明园,比乾隆帝要小二十多岁,此时还是个六岁幼童,没有任何爵位,如果他入继果亲王府,那么就会马上承袭亲王爵位,这对弘曕是天大的好事,同时也能体现出乾隆帝爱护关心幼弟的心意),于是同意了允禄的奏请,在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将幼弟弘曕正式过继给十七叔果亲王允礼为嗣子,同时承继果亲王爵位。六岁的弘曕,就这样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亲王。

此后,允礼留下的果亲王爵位在嗣子弘曕一系后代中传承,爵位三降后以奉恩辅国公世袭(允礼初封多罗果郡王,所以按制度三降后,后裔爵位应以辅国公世袭,并不是恩封亲王三降后的镇国公世袭),历经七代传递,至弘曕五世孙溥阎时承袭奉恩辅国公。溥阎在这个位置上迎来了辛亥年,此后便成为了平民,他和他的养子毓铤,以及他们的后代,在清朝覆灭后一直生活在北平(北京),直至今天。

允礼好学习、工于书法,诗词方面也颇有功力,称得上才华横溢,可以评价为一位艺术家和文学家。他在奉雍正帝皇命巡查四方时顺便游历各地,天下许多名山大川、古迹景点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允礼根据这些经历,结合自己的文学能力,先后写出了《春和堂集》、《静远斋集》、《奉使纪行诗集》等书籍,并流传于后世,也算立德立言了。

至于若干古装影视作品里面所描绘的果郡王允礼和雍正帝的妃子之间因为不经意间的邂逅、并由此一见倾心、产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然后在诡谲惊心、处处陷阱的后宫争斗中谱写了一段感人至深、沁人肺腑的宫廷绝恋和悲剧故事,那都是虚构和经过加工的艺术作品而已,我们欣赏和领略一下演员的精湛演技以及作品所演绎的精彩故事情节即可,不必对号入座,更不必把虚构的角色和故事强加在真实历史人物之上,以满足我们对于某些事务的憧憬和向往。

历史上的果郡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电视剧《甄嬛传 》中,果郡王是一个痴情男子,爱上了自己的嫂子甄嬛,可以说在伦理道德上是让人不能接受的。并且甄嬛还为他生下了一双儿女。皇帝察觉到他们的私情,允礼为了爱情保护甄嬛,而被皇帝赐毒酒而死。

而历史上的果郡王,却比电视里幸福的多。允礼是康熙的十七子,雍正比他大了19岁,他的母亲地位不是很高,所以允礼的出身可以说是不好。康熙时期,这个十七皇子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直到雍正即位。

康熙时期,九子夺嫡大战。而他却安然无事。因为他对皇位之争并不感兴趣,而特别喜欢诗词歌赋,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不参与皇权之争,让四阿哥特别喜欢,非常的重用他。给了他很重要的官职。让他在理藩院担任重要的职位,管理国土和少数民族事物。相当于外交部的权力了。除此之外,还管理过户部,宗人府,工部等等,可以说他是帮助雍正稳固朝政的得力帮手,雍正是非常信任他的。

历史上,允礼是病死的,才42岁。允礼有2个福晋,嫡福晋不能生育,侧福晋生了2个孩子都夭折了。乾隆登基后,把弘瞻过继给了果郡王。

允礼并不像电视里写的那样被赐死。而是一生位高权重,荣华富贵。

历史上的果郡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随着清宫剧《雍正王朝》、《甄嬛传》频频上映,果郡王的登场,捕获了不少少女心,圈粉无数,在印象中的果郡王既带有神秘感,又是个痴情的种,长相俊秀儒雅、文武兼得,喜爱字画和乐器,尤其长笛,成就了他和甄嬛之间有了一段缠绵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最终也为此招来了杀身之祸。

历史上的果郡王真是如此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位才华横溢的大清王爷。

历史上的果郡王,少有展现才干的机会

历史上的果亲王允礼的确是一位才华横溢、忠君爱国、深受皇帝赏识的好王爷,并不像影视剧那样演绎和后宫嫔妃有感情纠葛,这只是剧情的需要而杜撰出来的情节。

果郡王是康熙的皇十七子,大名是爱新觉罗·胤礼,生母为纯裕勤妃陈氏,母亲出身不是很高贵,汉人,二等侍卫陈希阂之女,刚开始只是个宫女,偶然间得康熙宠幸生下了胤礼,21年后才被封为勤嫔,并不像影视上演绎,他的母亲是舒妃宠冠六宫。

康熙非常重视皇子们的教育的,个个儿子都十分优秀,胤礼自幼便得名师指点。再加上他聪慧好读,工于诗文,能诗会赋,在成年后,不光精于满蒙汉文,且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

胤礼九岁之后虽也得到随康熙出巡的机会,但清朝是“子以母贵”朝代,由于胤礼生母是汉人,且又是宫女出身,胤礼也只能是众皇子中默默无闻的普通皇子,加上康熙因为诸皇子争储的事情精疲力竭,无心注意到胤礼,胤礼很少有机会展现才干,所以养成了持诚稳重、豁达识体的性格。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和太子胤礽之间矛盾爆发,胤礽被废黜,太子之位悬空,众兄弟起了觊觎之心,结果引发了“九子夺嫡”。

此时胤礼才只有12岁,知道诸兄长都非常优秀,加之年幼,所以从一开始,就对皇权之争避之不及。成日除了寄情山水,便是做学问,吟诗作赋,与文人墨客互通往来,正因为如此,直到26岁的他未得到任何册封。

历史上的果郡王,开挂似的火速上位

康熙去世后,四阿哥胤禛登基,成为雍正皇帝。胤礼比雍正小十九岁,由于没有参与兄弟们皇权之争,凭借对四哥的一贯支持而火速上位,此后,胤礼的人生开了挂。

雍正即位后,老十三胤祥觉得允礼是为人忠直,所以大力举荐胤礼,起初雍正只让他负责一些修缮皇陵的小事。但雍正很快就发现允礼不仅才干,还做事认真,所以破格将胤礼从一般皇子,晋升为多罗果郡王,管理藩院事,而雍正为避名讳,胤礼改为允礼。

允礼对雍正交代的事情,事无巨细,都是亲力亲为,哪怕身体有恙,更不肯假人之手。加上实心办事,为人清廉,从不拉帮结派,从不收受贿赂,因此赢得雍正认可。

除此外,允礼对民间百姓疾苦很上心,在游历民间时,看到地方上税负沉重,就以密折的形式,将真实情况上报给雍正,为百姓着想,他恳请减免百姓税赋,以此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种的举动,雍正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不免对允礼更加看重。随后又命他负责正黄旗蒙古都统和镶蓝旗汉军都统事务。

此后雍正由于政务繁忙,祭祀遏陵等事务都交托给允礼办理。雍正考虑到允礼公务繁多,需要车马走动,用钱的地方必定不少,于是,交代宗人府给允礼每年加1万两俸禄,岁米五千石,所以他的福利同于亲王待遇,同时还把他的生母尊为皇考勤妃。

雍正六年,雍正认为允礼实心办事,且为人清廉,恪守君臣本分,所以雍正再次雍正进封允礼为和硕果亲王。此时的允礼,虽得到哥哥雍正的特殊对待,位高权重,但一直谨小慎微,兢兢业业,从不恃宠而骄。

雍正八年,雍正最信任的弟弟老十三胤祥因操劳过度而卒。此后所有重要的事务就落在允礼的身上,允礼本来就体弱,加上事务繁多,因此身体一直时好是坏,雍正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担心他也像老十三胤祥那种劳累过度。于是特批他在家办公,有事奏报,几日进宫就行,不必日日上朝。

雍正除了对老十三的特殊恩宠以外,对允礼的恩宠也是无人能比。当然对于雍正的特殊照顾,允礼自然感恩戴德,不骄不躁,雍正交托的事务更加上心,办理得井井有条。

雍正去世后,内侍宣布皇四子弘历即位,允礼也因此被封为顾命大臣,辅佐新君。乾隆继位后,允礼继续得到器重,他不仅永享双俸的优待,他的生母也被尊了徽号。由于允礼过于劳累,患上了脚疾,乾隆特批允礼在赐座之时,不用行跪拜之礼。

允礼在乾隆时期混得实在不错,既是皇叔,又身居高位。乾隆刚开始对他这个皇叔也是十分不薄的,但随着侄子乾隆的恩宠有加,允礼就放松了警觉,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不留神,就乐极生悲。

据说,有一天乾隆正在乾清门听政,众大臣都垂首大殿两侧而立,只有允礼坐在椅子上谈论政事,并没有像其他臣子那样垂首而立,乾隆认为这个皇叔允礼对他大有不敬,所以当着大臣们的面便取消了他的双俸。

说真的,乾隆这事办得有点小气,上朝赐座、免跪拜之礼,本来就是乾隆恩赐允礼的特殊待遇,说大有不敬,这不是自己扇自己的脸吗?

结果这件事发生后,允礼惊惧不已,加上他体弱多病,不久病倒在床,允礼病逝乾隆三年,终年42岁。乾隆悲痛不已,以亲王的规格厚葬,赐谥号“毅”,永享太庙。

历史上果郡王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甄嬛传》剧中,果郡王文武双全,风雅俊秀,且温柔深情,成为后宫女子的梦中情人,尤其叶澜依对他一往情深,而他却始终对甄嬛痴心一片,最后死在皇帝的猜疑中。这些是影视杜撰的情节,历史并非如此。

历史上果郡王生前有两个妻子,嫡福晋钮祜禄氏,侧福晋孟氏。嫡福晋钮祜禄氏出身高贵,果毅公阿灵阿之女,比乾隆的生母还高贵,她和雍正帝是表兄妹,可惜嫁入王府后,并未受宠,且膝下无子。

侧福晋孟氏,根据记载她出身不高,达色之女,这样的人梦成为果亲王侧福晋,应该是允礼的真心所爱了,并非像钮祜禄氏那样因出身高贵而联姻,孟氏与允礼生一儿一女,可惜孩子没福寿,早年间就夭折了。

正因为如此,果郡王是正值壮年去世,后嗣无继,这让当时的乾隆心有不忍。经与大臣商议,在允礼死后的第二天,乾隆就将六弟弘瞻过继给允礼为继子,承袭允礼亲王爵位,只不过后来因故,被降为果郡王。

说起乾隆的亲弟弟弘瞻,是个典型娇惯坏的公子哥,乾隆二十八年,圆明园失火,弘瞻府邸离圆明园最近,等王公大臣纷纷来都赶来救火时,弘瞻是来最迟的一个,看到场面如此狼藉,不仅没有去帮忙,反而嬉笑如常,完全没有把火灾之事当回事。

乾隆龙颜大怒,集收之前弘瞻干预朝政,侵夺民产,对自己亲生母亲不孝之事为由,把弘瞻亲王爵位降为贝子,并且解除一切职务停俸禄。而娇惯的弘瞻哪里受得了这样的打击,开始闭门谢客,深居简出。

不久卧床病榻,一年后,乾隆上门探望这个弟弟,结果见他病情如此严重,又动了恻隐之心,回宫后下旨封弘瞻为多罗果郡王,本来为了冲喜,希望弘瞻的病能好起来,但对病入膏肓的弘瞻没有用,所以只得封位仅十日余,便死于病榻上,年仅33岁。

所以说,雍正第六子弘瞻确实过继给允礼,但名为父子,实为叔侄。并非像《甄嬛传》剧中的情节那样,弘瞻是果郡王和甄嬛的亲生儿子,这仅是后世为剧情加工而已。

结语

历史上的果郡王才华横溢,腹中饱有诗书,为人恭勤俭让,处处谨小慎微,事事思虑周详,为人清廉,实心办事,是一位好王爷,好弟弟,深得雍正的垂青,只可惜体弱多病,在乾隆朝因不顺心,病情加重而病逝。虽说一生没有电视剧中那般感人至深的爱情,痴情一片,但果郡王忠君体国、鞠躬尽瘁的为臣之义仍然值得称颂。

—End—


历史上的果郡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甄嬛传》里的果郡王,就是历史上的和硕果亲王,如果称之为多罗郡王的话,那就是雍正六年以前的事情,看来导演是安排他在雍正六年以前死的,不过既然是电视剧我们也就不必纠结时间段问题了。

就生存状态而言,都差不多,但是胤礼(后改允礼,统一称呼胤礼,下文同)可不敢和甄嬛和什么交集,他是出了名的小心谨慎,且不参合争储,九子夺嫡期间更没有拉帮结派看人站队的行为,所以才能安安稳稳的度过雍正一朝。

康熙对这个儿子一般,到自己归天也没给过胤礼什么好处,胤礼的多罗郡王是雍正帝在雍正元年,也就是继位不久就封的,可以说就是随便找个由头就封了,什么借口呢?景陵(康熙帝陵寝)装饰的非常好,老十七出力不少,册封允礼为多罗果郡王。

胤礼书画作品

这么简单?雍正可不是那么大方的人:

①胤礼和胤祥关系莫逆,受到胤祥大力推举。

②不乱站队,举止规矩,居心端正。

③效皇不效党,只忠于皇权。

④景陵“修饰甚好”。

⑤雍正初期无人可用,或说无人可信。(这点就不展开介绍了)

虽然贵为亲王,其实和雍正其他宠臣受宠的路数一样,比如:田文镜,李卫,鄂尔泰都没什么根脉,不搞党争,没有小团体,就只忠于皇帝,这些和果亲王也很匹配,所以委以重任就不奇怪了。

影视形象

雍正接纳胤祥的建议封胤礼为多罗果郡王,管理:

武英殿

御书处

理藩院

前锋营 统领

正黄旗 蒙古都统

镶蓝旗 汉军都统

看这意思,雍正帝是缺人缺急眼了,胤礼身兼数职也是操劳的够呛。

镶红旗 满洲都统(全兼)

八月初八,大社大稷,胤礼替皇帝行礼

八月初九,祭孔,胤礼替皇帝代为祭祀

哪能总使唤便宜人呢,雍正谕旨,果郡王年薪加一万两银子,俸米照亲王的级别给。

雍正四年

镶蓝旗 蒙古都统

稽查国子监

影视作品形象

到了雍正六年的时候,兢兢业业的胤礼,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多罗果郡王→和硕果亲王

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四职,由胤礼一人兼任。

雍正七年,管理工部

雍正八年,总理户部三库

雍正十一年,管理宗人府

由上可以看出,雍正对胤礼的器重程度。雍正是个爱较真的脾性,如果胤礼有什么做的不好,或者能力不够,雍正不会仅仅因为他是皇亲等原因让他身兼数职的。

雍正对胤礼信重到什么程度呢?就在雍正过世的当年,他特地指派胤礼带着宝亲王弘历(几个月后的乾隆帝)和弘昼一起去苗疆办事,其实就是散心游历,旅途过程是否愉快不得而知,但乾隆很快就让胤礼倒了霉。

乾隆帝刚刚给生母加了徽号,转天就想到了果亲王,永赐亲王双俸,免去便殿叩拜之礼,后又经手打理刑部事务,最终于乾隆三年去世。

影视形象

以上是和硕果亲王的基本资料,我们再来捋一捋:

从“出身”方面,表面上看胤禛、胤禩、胤礼差不多,都是被“抱养”的,胤禩少时比较讨喜,胤禩成人后比较让人放心,表面上哈。胤礼在史料上则相对着墨较少,但有一点,淑惠太妃肯定是非常疼爱胤礼的,每次扫墓的时候,胤礼都是嚎啕大哭,懊悔太妃去世的时候自己尚小,没有尽责奉养太妃以尽孝道。

胤礼的生母宫女出身,虽不至平民,但父亲也无非是个二等侍卫,其生母是在诞下胤礼的转年才被封为嫔(雍正四年,为奖励胤礼工作勤勉,封其母勤妃),也就是说生胤礼的时候仅仅是个贵人,以她的身份没有资格抚养胤礼,所以康熙帝把胤礼交给淑惠太妃抚养,淑惠太妃膝下没有一儿半女,对胤礼的疼爱可想而知。

相关影视作品

胤礼既避开了雍正帝所有猜忌,又承受了双倍的母爱,童年想来过得不差,父亲康熙对他一般,在他8岁的时候,曾经带他去大草原上蹦跶,参加活佛册封典礼。胤礼24岁才得了一个中正殿知事做,爵位光秃秃,善意的猜测,也可能是康熙对他的保护吧。

一般来说,皇子中,才华横溢的人一般会被追认为“不务正业”,胤礼满汉蒙藏语言精通,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精通,笃信佛教,精通显密二宗。

雍正很放心,身兼数职还能把书画才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想来,胤礼真是没那么大闲工夫去搞党争了。

虽属不务正业,但是胤礼也知道迎合父亲喜好,但此迎合非彼迎合,并没有什么不良目的,因为在康熙帝死后,他也是一如既往的继续着自己的“事业”,康熙喜欢董其昌和颜真卿的字,胤礼就写颜鲁公、董香光的字,后又整理康熙“遗作”中的书法,自成一家。

胤礼爱画,曾为雍正帝和迖赖画像,这方面的路数,属自成一家,他这个亲王干的很舒坦,不用发愁能不能卖出去,也不考虑皇帝喜不喜欢,因为雍正天天忙得四爪朝天没工夫欣赏他的画作,好歹是个亲王也不用附庸他人风雅,所以他的画作不拘一格,有一定艺术造诣。

相关影视作品

雍正一朝,胤礼过得舒舒坦坦,但是结果却不像字面上叙述的那么好。

乾隆继位后:

虽然给了胤礼刑部差事,但同时解任其宗令和总理事务。

虽然赐给胤礼亲王双俸,但是四个月后又“坐事,罢双俸”。

“谕总理事务王大臣,果亲王为皇考宣力多年。向因气体稍弱,圣怀时时体恤令在邸第办事,以保护精神。”

果亲王终在乾隆三年戊午二月初二日丑刻卒,年四十有二,谥毅。

乾隆帝命大阿哥永璜前往奉孝,因胤礼无子,特以弘曕入继果亲王一脉为嗣:

“谕:果亲王丧事。着大阿哥永璜前往穿孝。令六阿哥弘瞻,袭封果亲王。”

总的来说,胤礼在乾隆朝伊始就是走下坡路的,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属正常现象,以他的辈分在乾隆面前奉事,估计乾隆也不舒坦,也还算正常吧,做人方面够聪明,一生安安稳稳,安享亲王待遇也就不错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