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在朝廷任什么职?
慈禧太后作为统治晚清接近半个世纪的无冕女皇,权倾朝野,坐拥江山,自古有句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慈禧这么强大的后台,作为慈禧娘家弟弟的桂祥在朝廷担任什么职位呢?
慈禧的娘家弟弟叫桂祥,在晚清,他应该是个人人羡慕的存在,因为他的大姐是慈禧太后,二姐是咸丰皇帝的弟弟醇亲王的福晋,而他的二女儿就是光绪帝的隆裕皇后,他还是光绪皇帝的岳父,是同治皇帝的亲舅舅,而即使门庭如此显赫,作为国舅爷,桂祥却一生无所作为,一生担任的职位都是有衔无权的闲散官职。
按理说,自己的亲大姐是慈禧太后,那得沾多少光,然而桂祥,当时在清朝担任的职位却是三等承恩公,先后出任了工部右侍郎、镶黄旗副都统等职位。这些都是无足轻重的职位,因此也不需要天天上朝。
之所以慈禧太后没有让桂祥担任高官,还是因为桂祥本身的素质才能不高,桂祥虽然作为国舅,可是胸无大志,又贪图享乐,慈禧最先打算重用他,派他出去打仗的时候,他接连战败,最后因为怕死逃回了北京城,回到京城后,慈禧也只能给他一个闲散官职,然后给他足够的生活补贴。
桂祥闲散时间,就经常请一群朋友去酒馆喝酒,没钱的时候,就把慈禧赏赐来的东西去当铺换钱,总之桂祥一生一事无成,做什么都不行,却贪图享乐、好吃懒做,慈禧也没办法,只能随他去了,后来干脆狠心,不赏给桂祥一钱一官,因此后来的桂祥曾经一度贫困潦倒。
慈禧掌权时期,虽然骄奢淫逸,可是并没有出现娘家人外戚干政的局面,可见慈禧用人方面并不昏庸,你们说是吗?
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在朝廷任什么职?
慈禧太后弟弟桂祥是晚清政治舞台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可惜,坊间对他知之甚少。
桂祥没读过什么书,也没做过什么事,平庸没出息,一生无所作为,在外坐支副都统的俸给,在家整日抽大烟,在皇族亲贵中属于无人看得起的角色。
但如此不堪,并不代表他不能享受富贵,而他的富贵都是他的姐姐慈禧和他的二女儿静芬给他带来的。
咸丰在世的时候,桂祥没有沾到慈禧什么光。咸丰死后,慈禧联合慈安、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成功上位开始垂帘听政后,桂祥的好运气跟着就来了。
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初十日,是桂祥改变命运的日子。这一天,是宫里庆贺慈禧四十寿辰的日子。借这个日子,慈禧授意亲儿子同治皇帝,将他的三位舅舅,在同一天破格封赏。
其中,大舅照祥授御前侍卫,二舅桂祥、三舅佛佑均授侍卫,在乾清门当差。
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是满人中最肥的差事,这种侍卫大多是选拔满蒙贵族子弟担当,不需要多少文化,多大能耐。由于他们在皇帝身边当差,非但待遇优厚,而且能优先提升。清朝历史上许多叱咤风云,出将入相的满人高官,如和珅、肃顺等,无一不是御前侍卫出身。
慈禧在同一天将自己三个兄弟安排在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的位置上,原本是想让他们有一番作为,可惜,她这三位兄弟都不是这块料。
桂祥入宫当乾清门侍卫不久,他那外甥皇帝,19岁的同治就因生天花死掉了。慈禧为了使大权不致旁落,又将自己妹妹的四岁儿子载湉,由醇亲王府接到宫中,继承皇位,而她自己则继续垂帘听政。
桂祥借着这个机会,亦由御前侍卫快速高升,到光绪十年时,他已经拥有了副都统的头衔,其弟佛佑则被赏给了头等侍卫。
光绪十四年桂祥再获升迁,当上了正红旗护军统领。
是年十月,紫禁城选秀女,慈禧横加干预,强迫光绪将桂祥二女儿静芬也就是慈禧的亲侄女,选定为皇后。
这下,桂祥就成了当今皇上的老丈人,行情肯定得再朝上涨。
静芬被选为皇后,仅仅过了两个月,桂祥即晋升为正黄旗护军都统。
光绪十五年正月下旬,方家园的桂府张灯结彩,准备正式嫁女,桂祥则顺理成章地成了“承恩公”。
正月二十六日,紫禁城正式举行册立皇后的仪式,二十七日,光绪大婚。
就在大婚典礼的第二天,慈禧颁布懿旨,命承恩公桂祥以侍郎衔候补,这意味着桂祥就此成了朝廷的文职大员。
同年十月,慈禧再次推擢自己这位弟弟,赏桂祥穿黄马褂,四个月后又提升为右翼前锋统领。
光绪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慈禧的授意下,清廷又宣布“以承恩公桂祥为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
兼管钱法堂事务的工部右侍郎是个肥缺,但这个肥缺对才识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既有学识又懂钱法的官员担任。桂祥大字不识几个,根本担负不起这样的要职,但慈禧一心只顾提携娘家人,根本不管这些。
桂祥到户部后,处处碰壁,备受煎熬,干了不到一年,就干不下去了。
但有太后姐姐罩着,一点问题没有,转而慈禧又把他转任成了镶白旗汉军副都统。仅仅过了几个月,桂祥再次挪窝,转任镶黄旗蒙古副都统。
两个月后,即光绪十八年二月初五日,桂祥再次被委以重任,与镶红旗蒙古都统文秀共同管理神机营事务。
神机营是辛酉政变后成立的以满人为主体的武装力量,武器精良,待遇优厚,担负着战时拱卫京师,抵御外辱,平时则维持皇室治安的重任。
靠着这一重要显赫的职务,光绪二十年正月十九日,慈禧又给桂祥送了份大礼,给承恩公桂祥加上了入八分辅国公的头衔。
通过这一系列打破常规,不顾实际的推擢可以看出,慈禧对她这个弟弟是很上心的,很希望桂祥能成为自己倚重的一方力量。
但桂祥像其他的八旗子弟一样,好吃懒做,一身富贵毛病,终究是扶不起来的。
光绪对慈禧强加给他的这场婚事,内心其实是强烈不满的,对皇后他没有好感,对桂祥这个老丈人亦没有好感。
因为这个心理,光绪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干了一件冲动并且铸成大错的事——明知桂祥不是带兵打仗的料,光绪却强硬地把桂祥派到了山海关前线。
光绪认为桂祥乃神机营统领,此时理应为朝廷卖命出力。当然,除了富贵不能白给的心理,光绪还有一层心理,他有故意让桂祥乃至慈禧难堪的微妙心理。
对光绪的这个决定,慈禧虽然心中极为不满,但在当时也不好出面阻拦,这就让她和光绪之间结下了一个不小的梁子。(有种观点认为,后来的珍妃之死就跟这事有关,慈禧要发泄不满,惩罚光绪。)
皇后见自己的老爹被弄到前线吃苦受难,随时还有送命的危险,对光绪也是大为不满,这让她对光绪越发的冷漠,等到光绪被囚禁后,更是如此。
桂祥到山海关前线,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丢人现眼。
这时,慈禧再坐不住了,严令光绪必须将桂祥所部立即撤回。
桂祥回京后,非但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反而官阶待遇进一步提升。回京之后,他不但可以在紫禁城骑马,而且可以在西苑门内骑马。
光绪二十三年七月,慈禧又给了桂祥一个肥差,担任崇文门副监督,其收入之丰厚,为京官最优差,年收入达万两银子之多。
庚子年间,桂祥又升了,开始担任内务府大臣,之后慈禧又让他和辅国公载涛一起管理起健锐营事务来。
可惜,桂祥始终没能冒出个像样的泡。
光绪、慈禧死后,他二女儿当时的隆裕太后又给他找了份养老的差事,到梁各庄“御前侍卫值班”,这差事即清闲待遇又好。
民国二年十二月十五日,一生无所作为的桂祥在老宅方家园病逝。
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在朝廷任什么职?
谢邀。叶赫那拉·桂祥(1849—1913年),是慈禧的弟弟。经过了穷困潦倒的一生后,64岁撒手人寰。是的,您没看错,慈禧活着的时候他就穷得没人样了。属于烂泥扶不上墙的那种人,桂祥的大姐(慈禧)、隆裕皇后(次女)还包括另外两个女儿都懒得管他。
爵:三等承恩公。
军:满洲镶黄旗副督统。
政:工部右侍郎,肥差部门,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的副部长、次长。
兼管钱法堂事务,相当于印钞造币总公司(造出的钱币他是没机会装回家的)。
后管理健锐营事务,清八旗禁卫军中一支具有特种部队性质的部队。
由桂祥联想到外戚,不止咱们中国,连带着日本、朝鲜也一样,外戚专权甚至篡权的现象发生过很多次。
自古以来,外戚干政专权几乎把国人带入了惯性思维,比如以人彘酷刑闻名的吕后,比如著名外戚霍光,比如著名穿越人王莽,比如三国名人何进,比如杨坚,再比如身兼四十多个职务的杨国忠等等等等,如过江之卿,层出不穷。
再看看武则天对自己的亲戚都是怎么安排的:
楚王武士让(追封)
魏王武承嗣
南阳王、魏王武延基
魏王武延义
梁王武三思
千乘王、定王武攸暨
陈王武延晖
淮阳郡王武攸宜
安平郡王武攸绪
建昌郡王武攸宁
九江郡王武攸归
恒安郡王武攸止
会稽郡王武攸望
河内郡王武懿宗
临川郡王武嗣宗
河间郡王武尚宾
高平郡王武重规
颍川郡王武载德
淮阳郡王武延秀
咸安郡王武延祚
高阳郡王武崇训
新安郡王武崇烈
相对如上这些人来说,慈禧比她们都要强些,倒不是慈禧守规矩、遵循祖制,如果她那么想就不会垂帘听政这么多年,抓住权利不放手了,主要是她也没什么人可以扶,娘家已经式微,慈禧作为大姐,下面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
妹妹:叶赫那拉·婉贞,醇亲王奕譞嫡福晋,光绪帝生母。大弟:叶赫那拉·照祥(佛革)二弟:叶赫那拉·桂祥(佛佑)三弟:叶赫那拉·福祥(佛保)大弟死的比较早,所以在慈禧的父亲、大弟都死后,承恩公的爵位直接落在了桂祥头上,三弟存在感偏低,连个详细的生平都没有,本题主要是叙述桂祥,所以咱们从桂祥的身上论关系:
桂祥的大姐------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也就是慈禧;
桂祥的二姐------咸丰皇帝的弟弟醇亲王的福晋;
桂祥的大女儿------许配辅国公载泽
桂祥的二女儿------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皇后)
桂祥的三女儿------许配铁帽子王------爱新觉罗·讷勒
桂祥的侄女------许配孚郡王嗣子爱新觉罗·载澍
可以看得出来,慈禧已经尽力了,自己的亲戚安排的很周全,看看成员关系表,很多细心的朋友就会有疑问,全家皇亲国戚,桂祥会很穷?会!而且非常肯定,首先,桂祥能下手捞钱的工部是别人防着的,没机会贪污,那些死工资可不够他和狐朋狗友吃喝玩乐的,可人家虽纨绔,但有资本纨绔,家底都厚的不得了,桂祥可不行,慈禧娘家可没啥根底,如果没有慈禧,在遇上桂祥这样的......相信早就没落了。
虽然慈禧自己穷奢极侈,但自从把桂祥的次女(隆裕皇后)强塞进宫以后,就不再管了,隆裕也是不爱搭理桂祥这个爹,看来隆裕皇后入宫之前,桂祥对她也不怎么样。估计三个女儿也都有苦衷,在那个年代,作为“泼出去的水”三天两头的拿夫家钱接济老爸不可能,而且桂祥的毛病,是全家都了解的,桂祥就是个无底洞,你能给多少他就很短时间花光,如果桂祥没有这么作的话,手中的钱本来足够花了。
下图:桂祥的大女儿 叶赫那拉·静荣,她嫁给了载泽。
慈禧曾经想过重用桂祥,但是却被桂祥打脸,成了全军全国的笑话,源于恭亲王的举荐,慈禧同意授予桂祥参将职务,但是朝廷派桂祥去打击日军的时候,刚出了山海关,压力山大的桂祥就吓怕了,哭闹着不肯前行御敌了,恭亲王之好一纸调令准他回京,这种事哪里瞒得住,慈禧也是气得不行,自此不再搭理这个不争气的弟弟了。家里人都不管,自己又不争气,所以桂祥一生都是穷困潦倒。
就没有一个人看慈禧面子托桂祥一把?当初袁世凯为了巴结慈禧倒是给他安排了个肥差,崇文门监督,主要就是雁过拔毛专管抽头,包括田税、商税等等,大手大脚的桂祥直接把府邸全部翻新了一遍,然后房子着火,一切归零,这就是命啊。
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在朝廷任什么职?
感谢邀请!
桂祥全名叶赫那拉·桂祥,这个人在历史上没什么作为,唯一能拿出来说说的,就是他有个出名的姐姐。他的姐姐慈禧太后,是当时东方世界最有权势的女人。桂祥沾她姐姐的光,得以在朝中任职,先后出任工部右侍郎、镶黄旗副都统等职。
虽然这都是闲职,但好歹是个官儿啊,而且由于桂祥没有读过什么书,每天都是抽大烟混日子,所以这些有衔无权的闲散官职的很适合他。
桂祥的命是真不错,他们虽然是晚清满州八旗贵族,但其实在八旗中他们家地位并不高。因为属于满八旗中的镶蓝旗,而镶蓝旗属于“下五旗”。所以他老爸惠征最初也只是在吏部任笔帖式,是一个相当于人事部秘书、翻译的八品文官。但他们家会生女儿啊。咸丰元年登基,挑选八旗秀女,惠征的女儿有幸被选中入宫,并在后来成为了皇后。
而在咸丰帝死后,慈禧自然就成为了皇太后,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慈禧发布上谕宣布:“慈禧皇太后母家著抬入镶黄旗满洲”,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
与此同时,也是因为慈禧的缘故,已经死去的惠征被追封为三等承恩公,谥“端恪”。这下桂祥家可就成了公爵级别的家族了。虽然继承爵位的不是桂祥,但他这地位也是相当高了。
而后来他哥哥叶赫那拉·照祥死了,桂祥又袭封三等承恩公,这运气来了是挡也挡不住。后来他的二女儿静芬由慈禧做主,成了光绪皇帝的皇后(孝定景皇后),自己又成了皇帝的老丈人,国舅荣升为国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亲姐是太后,亲女儿是皇后,他这地位得有多高?
当然,桂祥只是表面风光而已,由于是新晋上三旗,他们家家底子并不厚实。但这桂祥由于13岁时姐姐就当了皇后,他摇身一变成了皇帝的小舅子。这就开始飘了,从此化身纨绔子弟,不学无术,时常自恃身份聚集一帮人饮酒作乐,把家底都败光了。要不是慈禧念及姐弟情谊,时常赏他些物件财物,这桂祥估计都揭不开锅了。
最可笑的是,“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指派桂祥带兵出关迎战,却不想他在战场上当着众将士的面吓得痛哭流涕,这可把慈禧的脸都丢光了,从此就不再怎么搭理他,最终桂祥就只能靠着他的爵位混吃等死。
实在是历史上最没用的国丈了!
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在朝廷任什么职?
桂祥的条件太好了。
他是八旗子弟,又是官宦人家出身,亲姐姐是清王朝呼风唤雨的慈禧太后,女儿静芬又是光绪皇帝的皇后。
就他这个条件,整个清王朝也数不出几个来。
老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桂祥就是再不济,有姐姐和女儿这两层关系,他也得位极人臣,权势熏天才对。
可事实上,桂祥却很穷,穷到不得不常找由头进宫,找慈禧太后和静芬打秋风。
(网络配图)
按说,当时慈禧太后的大弟照祥和幼弟福祥都已经去世了,她也就剩下桂祥这一个弟弟了,她怎么忍心看着桂祥受穷呢?
说起来,慈禧太后当年没有进宫之前,在娘家的日子过得也相当俭省。
虽然父亲惠征是国家公务员,但由于朝中无人,再加上家中又无祖业,惠征一直在吏部担任笔帖式,说白了这是个八品文官,而且他在这个职位上一干就是12年之久。
虽说收入微薄,但封建社会不讲计划生育,于是慈禧太后的母亲富察氏先后生下了3子2女。
在满洲八旗贵族家中,往往不会发生重男轻女的现象。因为女儿到了一定年纪就要入宫选秀,说不准家里就因此出了贵妃皇后之类,那样一来,家里也会跟着受封得赏,门楣显赫了。
不过,在2个女儿中,作为母亲的富察氏更看好小女儿婉贞,婉贞不仅生得更好看,性格也更温婉。所以富察氏把她看作是家里的希望,对她也疼爱得多。倒是对身为长女的慈禧,常有数落和指责。
然而世事无定数,让富察氏没想到的是,慈禧却被咸丰帝看中,并得到了宠爱,而她一向看好的婉贞居然被咸丰帝“撂了牌子”。
这让富察氏很失望,也让慈禧不满意。
作为咸丰帝的枕边人,慈禧当然不甘心娘家妹子出宫回家,她渴望娘家有显赫的背景,来巩固她在后宫的地位。所以在她的劝说下,婉贞被咸丰帝指婚给了时年20岁的皇弟奕譞。
这对于娘家来说,何等显赫,对于婉贞来说,又是何等尊贵。
要说慈禧这样做全是为了巩固她自己在后宫的地位,实在有失偏颇,毕竟慈禧一心一意,总希望娘家的势力越来越强。
(慈禧剧照)
慈禧不光安排了妹妹的婚姻,还给父亲惠征争取了一份荣光。
据《录副奏折》记载,慈禧入宫后,咸丰帝为了照顾老丈人惠征,特意擢升他为安徽徽宁池广道道员。这可是正四品官员,且他去的地方是个富庶之地,而且他管辖的地方多达五府一州,妥妥是个肥缺。
惠征也不客气,他上任后便想方设法地搜刮,以缓解家里的经济窘迫的现状。
只是惠征时运不济,他上任不久就赶上了太平军进攻安徽、九江等地。
而他所在的芜湖,由于清军将领只顾得逃命,所以清军几乎没有抵抗便被太平军占领。
兵荒马乱,惠征只得带了搜刮来的5千两银子和印信,以“办理钱粮”的名义,几经辗转,才在镇江安顿下来。
后来咸丰帝追究责任,有人参了惠征一本,说他临危脱逃。
咸丰帝一看,大为光火,于是下旨革了惠征的职。
惠征因此抑郁成病,不久就病逝于镇江。
也就是说,惠征在政绩上,的确是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但是在咸丰帝去世后,慈禧就马上追封他为三等承恩公,并追谥“端恪”。
对于一个罪臣而言,能有这样的结果,已经无上荣耀了。惠征地下若有知,他会不会给慈禧叩头谢恩呢!
(咸丰帝剧照)
对妹妹上心,对父亲上心,慈禧对弟弟们更上心。
慈禧在朝中虽然培植了不少对她忠心耿耿的势力,但那毕竟还是外人,若是亲弟弟能成为左膀右臂,那才是贴心窝子的放心。
可是,慈禧也知道,她的大弟弟照祥性格懦弱,根本不是能玩政治的那块料,所以她只让其承袭了三等承恩公,享受爵位所带来的各项福利。
照祥就是个福薄的人,好日子没过多久,他就病逝了。
之后,幼弟福祥也撒手人寰。
这样一来,二弟桂祥便成了家里唯一的男丁。
慈禧当然要栽培他,毕竟他若能干,他做了重臣,既能给自己分担压力,也能为娘家再增光彩。
同治十三年,慈禧太后四十大寿,尽管寿典办得极为隆重,百官也纷纷致贺,但是慈禧的心里还是不高兴,为什么呢?
原来,慈禧的亲儿子同治帝重病在身,眼看就要驾崩了。
慈禧不得不考虑同治帝驾崩后,她的权力会不会也随之烟消云散。
慈禧也知道,那些忠于她的朝臣们都是骑墙派,万一她的势力倒了,那些人全都靠不住,她必须有一个完全忠于自己的心腹,亲弟弟桂祥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所以,26岁的桂祥得到了“御前侍卫”的职务。
别小看了这个职务,要知道乾隆时期的和珅,咸丰时期的肃顺可都是从这个职务上爬上高位的。桂祥只要不是太不堪,他就有机会成为政治核心圈的重要人物。
(静芬剧照)
光绪十四年,照祥病逝,桂祥承袭了三等承恩公的爵位。
同年,桂祥的女儿静芬虽然模样不好,姿态不美,但由于她是慈禧的亲侄女,所以慈禧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又做主让她做了光绪帝的皇后。
此时的桂祥,地位之显赫,显然不是一般人所能及。
于是,慈禧开始对他委以重任。
光绪十六年,桂祥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
说起来,这可是件肥缺。但这也是个技术活,毕竟这涉及到全国金银货币的调控等专业问题。而桂祥一向不学无术,胸无点墨,成天只知道与一帮王亲贵族子弟们吃喝玩乐,所以他根本干不了。
慈禧见桂祥不是那块料,于是又给他一个“协助管理健锐营”的差事,希望他能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以后也好把军事大权抓在手中。
然而,作为门外汉的桂祥,哪里懂得军事上的业务。他玩耍照旧,再加上一些人看他是慈禧的亲弟弟,对他百般阿谀奉承,他也过得快活之极。
甲午战争爆发后,慈禧为了让桂祥能建功立业,便指令他率军出征。
没想到桂祥到了前线,看到日本人的洋枪利炮,不待上战场就已经吓得哭爹喊娘了。
这么丢人现眼,慈禧的脸也搁不住,只得把他又调回来。但是自那以后,慈禧算明白了,桂祥既不能文,也不能武,就是个无能货。所以从那以后,慈禧也就对桂祥死了心。
(参考史料:《清史稿》)
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在朝廷任什么职?
慈禧如此强势,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手握实权的皇太后,可是他的二弟桂祥实在窝囊的不行,身为皇亲国戚,胆小如鼠,不能匡君辅国,只有在家混吃等死,成为晚清满洲贵族的一个缩影。
(桂祥与他的夫人)
身为晚清,乃至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手握实权的皇太后,慈禧太后的母家实在显得太过于平庸了。慈禧太后共有三个弟弟,分别是大弟照祥、二弟桂祥和三弟福祥。三个弟弟中,大弟照祥早在光绪七年(1881年)便去世,而三弟福祥,存在感一直都不高。这其中,也就只有二弟桂祥,多少还算争气点,因为他的三个女儿都嫁的很好,次女静芬嫁给光绪皇帝,便是后来的清朝末代太后隆裕太后,长女静荣嫁给了辅国公载泽,三女静芬嫁给了顺承郡王讷勒赫。一门三女,所嫁之人非亲即贵,桂祥这个外戚当的何其风光。
桂祥生于1849年,比慈禧小六岁。慈禧自为咸丰帝诞下皇子载淳后,地位便有所提升,而载淳是咸丰帝唯一存活的儿子,这对于慈禧的命运自然是个巨大的改变。咸丰十一年(1861年)六岁的载淳继承皇位,慈禧母凭子贵,被尊为皇太后,与咸丰正宫皇后慈安共同垂帘听政,同年,发动北京政变,剪除顾命八大臣。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崩于钟粹宫,再无顾忌的慈禧至此大权独揽,成为清朝,乃至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手握实权的皇太后。
(慈禧太后)
清朝没有出现过外戚干政,这是清王朝自建立之初便严格定下的制度,外戚绝不可能逾越干政,但大权在握的慈禧仍然希望能凭借手中的权力给自己的母家带来一些利益。慈禧的大弟照祥与慈安太后同去世于光绪七年(1881年),三弟福祥对从政并没有什么兴趣,唯一能够扶持起来的,也就剩下二弟桂祥了。
慈禧的大弟照祥早在咸丰十一年(1862年)便被恩旨封为三等承恩公,他死后无嗣,三等承恩公之爵恐将被废。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特旨,由桂祥承袭其兄长三等承恩公之爵,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二月,桂祥出任工部右侍郎(从二品),兼管钱法堂事务。慈禧自始至终都不敢大力提拔这个亲弟弟,一来桂祥确实文化水平不高能力有限,二来,也是为了避免朝臣非议,以谤她“任人唯亲”。
事实上,桂祥的能力确实一般,甚至可以说是很平庸,相比其他满洲贵族,桂祥终其一生,爵位仅为三等承恩公,官最大也就做到满洲镶黄旗副都统、工部右侍郎。副都统为正二品,工部右侍郎为从二品,品级都不算高,而且这还都是有职无权的闲散官职。
平日里,桂祥喜好抽大烟逛窑子,胸无大志还胆小如鼠,甲午战争爆发后,慈禧太后想给这个亲弟弟立功的机会,命他带兵出关迎战,结果到了战场却被血腥的场面吓到当场痛哭流涕,在将士面前颜面尽失,最后还是恭亲王奕䜣实在看不下去了,派人将他送回京城才算了事。
(一生不得光绪喜爱的隆裕皇后)
由此可见,桂祥不能因其姐慈禧太后权柄在握而登堂入室封侯拜相,不是因为慈禧无情,实在是自己太不争气,不仅慈禧对他大失所望,连他的二女儿隆裕太后脸上都觉无光,所以在慈禧太后死后桂祥彻底退出官场也在意料之中的事。
不过桂祥虽然政治能力低下,但是他作为皇亲国戚,身份依然极为尊贵。长姐慈禧是大清圣母皇太后,二姐是醇亲王福晋,因此桂祥是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的亲舅舅,又是醇亲王载沣的小舅子。桂祥的三个女儿也都嫁的很好,长女静荣被指婚许配给惠亲王绵愉的长孙辅国公载泽;次女静芬由慈禧做主,成了光绪皇帝的皇后,因此桂祥既是光绪帝的亲舅又是他的岳父。三女儿静芬则被指婚嫁给铁帽子王---顺承郡王纳勒赫为福晋。三个女儿不是嫁给皇帝,就是嫁给郡王国公,还有两个地位尊贵的姐姐,桂祥的身份何其尊贵,真的算的上是清朝最强皇亲国戚了。
(桂祥既是光绪帝的亲舅舅,又是他的岳父)
桂祥命虽好,但却是清朝混的最差的外戚。身份不过是虚名,现实中的桂祥因为没有什么收入来源,日子始终过的紧巴巴的,身为大姐的慈禧看着二弟可怜,时不时的接济一下,也给他安排了崇文门监督(收税的主管官员)这样的肥差给他,可谁都知道桂祥正事儿干不得,捞钱倒是很有一套,在任不到一年便捞到一把笔钱,乘机又把自家府邸翻修一新,可惜没住上几个月,新府邸便毁于一场大火。
民国二年(1913年)穷困潦倒的桂祥离开了人世,死后身无值钱之物,屋舍破败不堪,还在紫禁城的逊帝溥仪看其太穷,才赏银五千两用于治丧。其风光之短暂、结局之凄凉,着实令人叹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