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没有名分的“二夫人”王桂荃结局如何?
谢谢悟空邀请。
梁启超没有名分的“二夫人”是王桂荃,因为梁启超一直主张“一夫一妻”因此一直没有给这位“二夫人”名分,王桂荃是四川人,1886年出生,1968年逝世,活了82岁,最后死在了一间阴暗的小屋。
当时梁启超的原配李蕙仙出身名门,熟读诗书又知书达理,和梁启超夫妻恩爱,生育完梁思成以后,看着梁思成单薄的身体有点担心,同时她也知道自己身体虚弱,担心不能给梁家开枝散叶,当时李蕙仙陪嫁丫鬟王桂荃聪明勤快,相貌也不俗,李蕙仙主动提出让自己的丫鬟嫁给梁启超为妾,可能当时的梁启超也有点封建残余,为了自己家族香火旺盛,梁启超在妻子的准许下,把王桂荃收了房,纳为小妾,不过却没有名分。
李蕙仙和梁启超共生了三个孩子,分别是梁思成、梁思顺、梁思庄,而王桂荃为梁启超生了六个儿女分别是梁思永、梁思忠、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和梁思礼。梁启超活着的时候,不论哪个孩子都只能喊王桂荃为“王姨”就连王桂荃所生孩子也不能喊妈,一律称嫡母李蕙仙为母亲,但是所有孩子对王桂荃的感情一直很深,梁启超一直没有把这位小妾扶正,也没有给任何名分,王桂荃却无怨无悔的跟了梁启超一辈子。
梁启超死后,没有给王桂荃留下丰厚的遗产,却把九位子女的抚养重任交给了她,在梁启超死后,孩子们也都喊她为娘,为了让孩子们读书上进,她变卖家产房产,自己做苦工,把九位子女全部抚养成人,子女个个才俊,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分别入选中科院院士,其他孩子也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了不起的母亲。
1968年,动荡时期的王桂荃和孩子们分离,身患重病无人照顾的她,自己独孤的死在了一间阴暗的小屋子里,后来孩子们在梁启超和李蕙仙的陵墓后面立了一座卧碑,卧碑旁边种植了一棵母亲树,以此来怀念她。
王桂荃的一生折射出中国女性的光辉,同时身上也有很多任劳任怨、勤劳、坚强、善良大度、乐观豁达的高贵品质,是位了不起的母亲,了不起的女性,值得后世的人铭记!
我是小聪历史客栈,本文章首发于悟空问答,坚持原创,每日更新,喜欢请关注我哦!
梁启超没有名分的“二夫人”王桂荃结局如何?
她,是梁启超夫人李蕙仙带来的陪嫁丫头。她,是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伟大母亲。她也是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照顾和爱护着梁启超,却始终没有名分的不寻常的女人。
她,就是梁启超的“二夫人”王桂荃。
一、童年身世坎坷
王桂荃原名王来喜,是个苦出生,身世坎坷,如无根浮萍。
她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4岁时又丧父,继母听信算命先生的瞎话,说她命硬,克父克母,狠心把她卖给富人家作佣人。几年间就被转卖多次,最后一次,是京城的顺天府尹李朝仪家,她做了李家大小姐李蕙仙的小丫鬟。
李蕙仙出嫁后,王来喜作为陪嫁丫头跟进了梁家。那时她已经十几岁了,因为平时伶俐勤快,很受梁启超夫妇的喜爱,甚至让她管理家中财政。梁启超嫌来喜这名字太过俗气,还亲自为她改名为桂荃。
二、由陪嫁丫头到梁启超的侧室
梁启超的夫人李蕙仙是娇生惯养的大家千金,又体弱多病,她与梁启超婚后幸福美满,可是一直都没有怀孕,直到六年后,李蕙仙才生下大儿子思成,为了旺盛梁家香火,也因为王桂荃在照顾梁启超生活起居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李蕙仙便做主让王桂荃和梁启超圆房,王桂荃因此成了梁启超的侧室。
可是,因为梁启超一直主张“一夫一妻制”,所以,王桂荃并没有名分,甚至要求她的孩子也只能称她为“王姨”。
三、撑起梁家半边天
王桂荃人很聪明,也很爱学习,虽然出身贫寒,没有机会读书识字,但是梁启超在家中常教她读书写字,到后来写信、记账等她都可以自己干了。
1898年,梁启超遭遇政治危机,被朝廷追捕,王桂荃跟随一家人逃亡日本,聪慧的她自学日语,不久就能用流利的东京日语对外交流。
梁启超流亡海外多年,仅靠卖文为生,生活清贫。夫人李蕙仙体弱多病,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一家人的饮食起居乃至外联络都要靠她操办,她成了梁家的主要劳动力。
四、养育九子,劳苦功高
1924年,李蕙仙因乳腺癌去世,王桂荃不仅要安慰悲痛的梁启超,还要悉心照顾他的生活。
5年后,梁启超也应肾病和医疗事故与世长辞。
去世前,梁启超满怀愧疚的把孩子托付给她,王桂荃坚定的说:“先生放心,有我呢!”
梁启超没有留给她丰厚的遗产,却留给她把九个孩子抚养成人的重任。为了维持全家生活,她一面自己外出打零工贴补家用,一面把以前全家居住的旧楼卖给了天津富商。
抗战爆发后,生活更加难以为继,眼看孩子们日渐消瘦,她又把梁家的新楼出租给横昌绸布店做账房和库房,仅留下梁启超的书房保存书籍,自己和孩子则住进后院的小楼。
她爱孩子,九个孩子都是她的心头肉,对李蕙仙生的三个孩子,她从来都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要重。
思成考试没有考好,李蕙仙生气要责打,她把思成护在身后,宁可自己挨打,思顺生病得了白喉,她日夜不离的护理,而自己的女儿却因为此时也正生病,没有得到较好的照顾而不幸夭折。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王桂荃一边独立操持家庭的生活,一边用心教育孩子。她常常对孩子说:“成龙上天,群蛇钻草,你们会如何选择怎样的人生呢”你们的父亲梁启超,才高八斗的他都经常学习读书。何况你们呢?”
在孩子眼里,王桂荃从来没有过发愁的时候,她独立坚强的个性,给了九个孩子以极大的影响。
为了让孩子读书成才,王桂荃倾尽全力。1941 年,王桂荃变卖家产、向朋友借贷,为儿子梁思礼凑齐 400 美元送他出国,梁思达去了云南,梁思宁参加了新四军,同年,她又把儿子梁思礼、女儿梁思懿及其新婚夫婿送上了去美国的船。
梁家九个子女,个个都是英才人杰,在各自的领域里建树非凡。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分别入选中科院院士,梁思顺、梁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也在各自从事的专业领域颇有成就。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一时传为佳话,王桂荃功不可没。
五、晚年孤独离世,无怨无悔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小儿子梁思礼与姐姐梁思懿同船回国。因无法获悉他们确切归期,王桂荃每日在码头殷切守望,足足等了半个月。
此时,王桂荃已经独自生活了8年,见到儿女归来,白发苍苍的她激动的热泪盈眶。
1950年,王桂荃卖掉天津的房子,在北京买下一座小四合院,和梁思礼一起生活,孩子们也常来聚会。
她读书看报听广播,对国家大事知道得一清二楚,晚年依旧可以和子女自由交谈、议论,一点都不落伍。七十多岁时,她还能兴致勃勃地从北京只身去杭州旅行。
王桂荃仍然朴素无华,每天早起,打扫院子,清理房间。她自己吃穿都很节省,但对儿孙们和亲友却很大方。那是王桂荃生命中,最幸福最美满的一段日子。
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王桂荃因为是“保皇党梁启超的老婆”
而被打倒,关入牛棚,而此时梁家后人也都处于凶险环境,没有人能保护自己的老母亲。
而此时,王桂荃已经86岁高龄,且身患重病。
年迈的老人在寒风中清扫大街,心灵和肉体都备受折磨,不久,在乡下一间暗无天日的破房子里,老人孤零零的离开了人世,走完了她卑微而坚强的一生。
好心的乡亲用一张破草席把她安葬在村子后面的小山丘上,连她的儿女都没有来得及见上最后一面。后来,她的儿女来到此地寻找,却只看到荒草一丛,连老人的尸骨也找不到了。
孩子们对着荒丘痛哭一场,也只好作罢。
1995年,在梁思达和梁思礼的主持下,北京香山梁启超和妻子李惠仙的合葬墓旁,为她立了一块卧碑,碑后植一株白皮松,后人们希望用这棵树缅怀音容,在枝繁叶茂中,令万世铭记。碑上刻有她的名字——王桂荃。
从此,她又可以风雨无阻的守望在自己心爱人的身旁。
在碑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她毕生不辞辛劳,体恤他人,牺牲自我,默默奉献;挚爱儿女且教之有方,无论梁氏生前身后,均为抚育子女成长付出心血,其贡献于梁氏善教好学之家良多。”这是子女对她一生付出的心血的感激,也是对她作出的奉献最有力的肯定。
她就像一朵生命力顽强而绽放的热烈灿烂的雏菊,默默无闻,无私的把自己一生的真情挚爱,奉献献给了丈夫和孩子,为梁氏一族呕心沥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优秀的人才,她用自己的勤劳、坚强和善良,折射出中国女性身上永恒的光辉,值得后世的人们永远铭记。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梁启超没有名分的“二夫人”王桂荃结局如何?
题目中的“二夫人”三个字之所以要用引号,就是因为王桂荃终其一生在梁家的身份只是侍妾。王桂荃为梁启超生育过十个子女,梁家能有“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传奇,王桂荃功不可没,但其结局并不太好。
王桂荃,原名王来喜,四川人,自幼家境贫寒。父亲在她四岁时病亡,而后遭受继父的百般虐待。家中为了养家糊口,王桂荃被先后转手卖到四户人家当丫头,最终辗转来到京城李家,成为李家千金李蕙仙的的侍婢。
1891年,十九岁的梁启超与二十三岁的李蕙仙成婚。五岁的王桂荃作为李蕙仙的陪嫁丫头进入梁家,两年后,李蕙仙为梁启超生下长女梁思顺。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李蕙仙与女儿及王桂荃避难澳门。
第二年,梁启超将她们接到日本。1901年,李蕙仙为梁启超生下长子师梁思成。梁思成的出生让梁家上下无不欢欣。而梁思成生下来就体弱多病,梁启超颇有担心。李蕙仙为了梁家后代兴旺,便请梁启超纳王桂荃为妾。
(右为王桂荃)
就这样,十七岁的王桂荃成为梁启超的侍妾。王桂荃在来日本之前是目不识丁的,她来到日本后利用外出采购的机会渐渐学会了日语,她的勤奋赢得了梁启超的信任。王桂荃做妾除了香火有续,还为李蕙仙拴住梁启超。
梁启超一生崇奉一夫一妻制,对于纳王桂荃为妾这件事,他从未对外提及过。为了避免违背自己崇奉的婚姻制度,梁启超从未承认过王桂荃的侧室身份。他要求孩子们称王桂荃“王姑娘”,但孩子们却管王桂荃叫“娘”。
梁启超对王桂荃自然没有对李蕙仙那般恩爱有加,但还是很尊重的。王桂荃的主要工作就是伺候好梁与李及照顾好孩子们。李蕙仙为梁启超共生育过四个孩子,长大三个,一男二女,即长女思顺、长子思成及次女思庄。
(李蕙仙与孩子)
而王桂荃则为梁启超共生育过十个子女,长大成人六个,四男二女,即次子思永、三子思忠、四子思达、三女思懿、四女思宁及五子思礼。在梁家,王桂荃既是李蕙仙的得力助手,又是负责梁家饮食起居的主要劳力。
当然还要负责孩子们读书写字,王桂荃虽然出身贫苦,但她靠后天的勤奋好学,熟练的掌握了日语,成为梁启超的得力内助。1912年,梁启超携九口之家回到国内。三年后李蕙仙被确诊为乳腺癌,1924年李蕙仙去世。
李蕙仙留下的三个孩子都已长大,最小的思庄也已十六岁,王桂荃成为梁家所有孩子的母亲。李蕙仙去世后,梁启超才慢慢在友人跟前提起王桂荃,但也只是称她为小妾,这比侍妾的地位要高些,不用从事体力劳动。
梁启超的这种执着,只因他推崇的一夫一妻制,他希望新时代的男人们彻底抛弃妻妾成群的封建陋习。他虽然不承认王桂荃的身份,但却无法摆脱两位妻子的事实。1929年梁启超在王桂荃的陪伴下去世,享年56岁。
梁启超被安葬在五年前他自己准备好的墓地中,与夫人李蕙仙合葬。王桂荃继承了梁启超遗留的两处房产,一处地产,及不少的古玩字画和五万大洋。梁家在王桂荃的领导之下,仍延续维持了社会上流生活的水准。
王桂荃每年都会和子女来北戴河避暑,梁家的一处房产就在北戴河。不久,王桂荃将天津的一处老楼卖掉,十二年后,又将剩下的一幢楼出租补贴家用。抗战期间王桂荃在天津居住,解放后全家除思宁外都回到北京。
王桂荃在解放后过了一段时间的安逸生活,1966年,王桂荃的生活发生改变,被迫进行劳动改造,两年后在孤独中与世长辞,享年82岁。由于当时子女们四散分离,王桂荃去世时的具体日期和其遗体去向都是未知。
十年后,梁思顺、梁思成,梁思永都已去世,在京的梁家子女有梁思庄,梁思达,梁思懿和梁思礼,还有一个梁思宁在济南。除了思庄外,其余都是王桂荃所生。梁家子女在1978年决定将梁启超墓地捐给国家。
1993年,梁家子女想将王桂荃的墓建在梁启超的墓地旁边。当时的梁启超墓地已经是文物保护单位,再加上王桂荃在梁家的身份问题,他们的请求被拒绝。最终在火箭专家梁思礼申请下,决定用种树来代替建墓。
之后,在梁启超与李蕙仙的合葬墓边上,种了一棵树,被称为“母亲树”,树前有一块卧碑,介绍了王的人生履历,碑文中将其称为“第二夫人”。尽管王桂荃为梁家生育过十个孩子,但梁的权威史料中却无其地位。
梁家的“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简要事迹(按年龄顺序):
长女梁思顺,李蕙仙所生,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
长子梁思成,李蕙仙所生,建筑学家,民国研究院院士,中科院委员。
次子梁思永,王桂荃所生,考古学家,民国研究院院士,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
三子梁思忠,王桂荃所生,西点军校毕业,25岁病逝于淞沪会战前线(炮兵上校)。
次女梁思庄,李蕙仙所生,中国图书馆协会副理事长,曾任北大图书馆副馆长。
四子梁思达,王桂荃所生,南开大学毕业,著名经济学家。
三女梁思懿,王桂荃所生,燕京大学毕业,社会活动家,燕大学生领袖。
四女梁思宁,王桂荃所生,南开大学毕业,新四军早期革命人士。
五子梁思礼,王桂荃所生,著名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没有名分的“二夫人”王桂荃结局如何?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发动并参与戊戌变法的梁启超,可谓是家喻户晓。他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他与老师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他领导“强学会”;他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他写作《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梁启超)
戊戌变法失败后,为了免受迫害,梁启超流亡日本。那么,我们今天来看看梁启超幕后的贤内助。梁启超有一正妻李蕙仙,还有一默默无闻的二夫人——侧室,没有名分的贤内助,名字叫王桂荃。
正妻李蕙仙1869年出生的李蕙仙,出身名门,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熟读古诗,善于吟诗作文,有才女美誉。1889,朝廷维新派大臣李端棻大学士慧眼识才,做主搭鹊桥把堂妹李蕙仙和梁启超牵在了一起。
1891年,19岁的梁启超与大自己四岁的李蕙仙喜结连理。梁李二人伉俪情深,夫唱妇随,努力学习新学。上海创办女子学堂后,李蕙仙担任校长,成为中国女校长的第一人。
同时,李蕙仙也是一位贤妻良母。1892年,她随丈夫在老家茶坑村住了一年多。世代靠耕田为生的梁家人,条件一般,仅仅能维持生活。但自小娇生惯养的千金小姐李蕙仙能吃苦耐劳,孝敬公婆,亲自挑水、舂米、煮饭,与梁的继母相处得非常融洽。
(梁启超与李蕙仙)
梁启超在《壮别》诗中写道:丈夫有壮别,不作儿女颜。风尘孤剑在,湖海一身单。天下正多事,年华殊未阑。高楼一挥手,来去我何难。梁启超的这种气概和心情的背后,得益于有一位相濡以沫,志同道合的妻子的付出与奉献,理解与支持。
李蕙仙与梁启超共育有四个子女,两子两女,恰凑成一对“好”字。但是有个一个儿子不幸早夭,长大的三个子女分别是:长女梁思顺,长子梁思成和次女梁思庄。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民国研究院院士,中科院委员。梁思顺则擅长诗词,是这个领域的研究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梁思庄则是中国图书馆协会副理事长,曾任北大图书馆副馆长。
梁家的“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其中李蕙仙生育的长子梁思成就是其中的院士之一。梁家其余的六个才俊就是下面的主人公,梁思成的二夫人王桂荃所养育的四子二女。
二夫人王桂荃王桂荃(1886年-1968年),四川广元人,幼年丧父丧母,成了孤儿,几年间,就被多次倒卖成别人家的侍女。王桂荃小李蕙仙17岁,作为李蕙仙的陪嫁丫头,王桂荃跟着小姐李蕙仙一起来到了梁家。
王桂荃原名王来喜,为人貌美清纯,聪明伶俐,吃苦耐劳,颇得梁王夫妻的认可与喜爱,是他们的得力助手和朋友。梁启超觉得王来喜这个名字太土气,于是就给王来喜改了名字:王桂荃,荃的意思是一种香草,从梁启超给王桂荃起这个名字,说明是非常认可王桂荃的品行的。
戊戌政变失败后,李蕙仙、王桂荃带着孩子们一起到日本与梁启超相聚。王桂荃聪明好学,跟着梁启超学习,也通过与朋友交流,买菜买东西时积极学习日语,真正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王桂荃)
可是,因为梁启超一直主张“一夫一妻制”,所以,王桂荃并没有名分,梁启超很少在人前提及她。而且,梁启超要求孩子当众喊王桂荃为“王姑娘”或者“王姨”,但孩子们与王桂荃的感情很深,特别是李蕙仙所生的三个子女,王桂荃更是视若己出,待他们比自己的孩子还要好。孩子们有自己的判断,他们喊李蕙仙为妈,喊王桂荃为娘。
梁思成说小时候感觉和娘的感情更深一些,他说小时候因为一次成绩不理想,亲妈李蕙仙又气又急,想法在鸡毛掸子上绑上了铁丝来抽打他。王桂荃被李蕙仙的样子吓坏了,她怕她把梁思成打坏了,于是就像是母鸡护住小鸡一般,把梁思成揽到了怀里。李蕙仙的气就都撒在了王桂荃的身上。
王桂荃一生共育有十个孩子,其中有六个长大成人:
次子梁思永,考古学家,民国研究院院士。三子梁思忠,西点军校毕业,炮兵上校。四子梁思达,南开大学毕业,著名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燕京大学毕业,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南开大学毕业,早期革命人士。五子梁思礼,著名火箭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梁启超流亡期间,生活清贫,李慧仙体弱多病,家庭的重担,家里粗活累活,王桂荃都扛了起来。她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们的学习,她撑起了整个家,成了梁家的顶梁柱、主心骨。
1924年,李蕙仙因乳腺癌去世,1929年,梁启超也与世长辞。当时,梁启超并没有多少积蓄留下,只有两处房产。而此时只有43岁的王桂荃更是面临着要独自抚养九个孩子的重任。
王桂荃倾尽所有和全力供孩子们读书,她节衣缩食,她给人家做零活,她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变卖家产,向朋友借贷,她送儿女们出国、参军。她也帮着照顾儿女们的孩子,孩子们和她也特别的亲。她感觉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养儿育女的年代,她累并快乐着。
1968年,82岁的王桂荃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身边没有子女陪护。后来被好心的邻居葬在了附近的山坡上。
1995年,在北京香山梁启超和李惠仙的合葬墓旁,立了一块卧碑,碑后植树,而碑文如下:
“她毕生不辞辛劳,体恤他人,牺牲自我,默默奉献;挚爱儿女且教之有方,无论梁氏生前身后,均为抚育子女成长付出心血,其贡献于梁氏善教好学之家良多。”王桂荃,一个梁启超身后的默默无闻的女人,从来没有名分的她,为梁家撑起了绚丽的天空。她为梁启超和孩子们付出了青春和生命,她用自己的坚韧、豁达和博爱诠释了自己对梁启超的尊重和爱戴,以及对孩子们的舔犊之情。
王桂荃把九个孩子都培养得如此出色,仅凭这一点,她就值得人们尊敬与缅怀。
校书郎工作室,柒月夏
梁启超没有名分的“二夫人”王桂荃结局如何?
结局挺凄惨的!
1968年,孤苦伶仃的王桂荃在一间阴暗潮湿的陋室中离开人世,享年85岁。她是中国传统女性的缩影,因为她是梁启超的二夫人,虽然没名没分,但也注定她的一生不寻常!
1889年,17岁梁启超考中举人后,与主考官的堂妹李蕙仙订婚。两年后。梁启超与比自己大4岁的李蕙仙成婚。李带了两位丫环,其中一个叫王来喜,就是王桂荃。
王桂荃心地善良,有眼力界,梁氏夫妇都很喜欢她,家中一切事务都由她掌管,包括财政大权。王桂荃不负众望,把梁家大事小事都打理的井井有条,在子女教育上也不含糊!
戊戌政变失败后,梁、李两家亲戚都逃到国外。王桂荃因为天资聪颖,很快就说得一口好日语。所以,梁家所有对外联系,都由她来办。她的善良与能力博得了梁启超的欢心,在她17岁时便与他产生了爱情。
1903年。在李蕙仙的同意下,梁启超纳王桂荃为妾,王桂荃共为梁启超生下6个孩子:梁思永(子)、梁思忠(子)、梁思懿(女)、梁思达(子)、梁思宁(女)、梁思礼(子)。
(右一为王桂荃)
梁启超迎娶李蕙仙的时候,有过“一夫一妻”的约定,所以李在世时,梁启超考虑李的感受,他要求孩子们叫王桂荃为“王姑娘”或者是“王姨”,但孩子们对王桂荃的感情都很深,他们叫李蕙仙为“妈”,叫王桂荃为“娘”。
由于李脾气大,王桂荃要生的时候,梁启超把她送到澳门,同时请李夫人的兄弟帮忙说情,只到李点了头,梁启超才把王桂荃母子接回日本。
即便是这样,王桂荃依旧毫无怨言,帮助李操持家务,同舟共济。她一生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忘却自我,关爱家人。挚爱所有的儿女且教导有方。
梁思成对他的生母李蕙仙感情不深,对王桂荃却感情很深,他常说:“娘(王桂荃)是个很不寻常的女人。”
有一次他考试没考好,亲母李蕙仙用绑了铁丝的鸡毛掸子抽他。王桂荃把梁思成搂到怀里护着他,李蕙仙在气头上没收住手,绑了铁丝的鸡毛掸子一下下全抽在了王桂荃的身上。
事情过去后,王桂荃慈祥地拉住梁思成的手,用最温和的语调和最朴素的话语教育他好好读书。这些令梁思成终生难忘!每每想起都潸然泪下。
“文革”后,四散分离的梁家的子女们又重新聚在了一起,他们哀叹王桂荃离世时,竟无人知晓……孩子们在梁启超与李惠仙的合葬墓旁种下了一棵母亲树,立碑纪念这位平凡又伟大的娘!
梁启超没有名分的“二夫人”王桂荃结局如何?
梁家一门三院士,国家之栋梁,可能世人知道梁启超和他的儿女梁思成们更多一些,当然也忘不了林徽因,却不知他还有一个没有名分、但是对梁家来说非常重要的“二夫人”王桂荃。
王桂荃的出身很苦,很小的时候就没了母亲,4岁时父亲不幸猝死,继母又虐待她,把她卖给了别人家,从4岁到10岁她又被转卖了4次。最后做了李慧仙的陪嫁丫鬟,跟着李慧仙来到了梁家。
那时的王桂荃十来岁,出落得亭亭玉立,做起事来麻利勤快,而且还冰雪聪明,所以深受李蕙仙和梁启超的喜爱。她还是李慧仙的得力帮手,也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所以家中的事物甚至财物都由她掌管。
王桂荃原名叫王来喜,才华横溢的梁启超觉得王来喜这个名字配不上她的聪明才智,所以给她取名叫王桂荃。
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一家来到了日本,夫妻俩盼了多年才生了梁思成,但看到梁思成的身体很羸弱,夫妻俩不得不开始有些担心,所以为了家族的香火旺盛,在李慧仙的准许下,梁启超把王桂荃纳为了侧室。
当时,梁启超和谭嗣同创办了“一夫一妻世界会”,作为创办者的他当然不能食言,所以,梁启超没有给王桂荃任何的名分,而且在公共他也避讳不谈,甚至要求自己的儿女们叫她“王姑娘”或者“王姨”。
但王桂荃颇识大体,并没有因此怨恨梁启超,她深爱梁启超,在她心里,梁启超这样一个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人能够接纳她已经是她的幸运了,所以她能理解他。
尽管王桂荃后来为梁启超生育了六个孩子,她也没有索要名分的想法。她只是一直默默的为这个家庭操持,深爱着她的丈夫和孩子们。
在梁启超流亡期间,以卖文为生,生活非常清贫,而夫人李慧仙又是千金小姐,很多事都做不了,而且体弱多病。所以重担自然就在王桂荃的身上,她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还要照顾一家人的衣食起居,慈母般的照顾孩子们,才使得家庭和睦相处。
正因为有了王桂荃撑起了这个家,梁启超才能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专注他的政治事业。她可能不懂梁启超的政治报负是什么,但她懂的相夫教子,勤俭持家,成为梁启超身后的援助。在梁启超身陷危险时依旧陪在梁启超的身边,主持家务,对外联络。 在梁启超因失去心爱的妻子伤心难过时,她百般安慰,悉心照顾梁启超的衣食起居,成了家里的主心骨。
五年之后,梁启超又因肾病和医疗事故与世长辞时,她又担起了整个家庭重担。当时梁启超并没有多少遗产,抚养九个孩子成了这个柔弱女人的责任。
为了维持生活她卖掉了洋气的旧楼,自己在照顾孩子的同时,又出去打零工补贴家用。战争爆发后,生活更加困难,孩子们渐渐消瘦,没有任何办法的她又把梁家新楼租了出去,只留下梁启超的书房保留书籍,自己和孩子们住在了后院小楼。
她悉心照顾孩子们,每天督促孩子们好好学习,每个孩子对她来说都是她的心肝宝贝,她舍不得打骂他们,即使他们犯错了也只是温言细语地教育他们改过。
1941年,她为了给儿子梁思礼凑齐400美元送他出国留学,不惜变卖家产,向朋友借贷,把儿子梁思礼、女儿梁思懿及其新婚夫婿送上了去美国的船。在这之前梁思达去了云南,梁思宁参加了新四军。
孩子们一个个都离开她去成才,家里就只剩下王桂荃一个人孤零零的身影了。她独自生活了八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才见到她日夜牵挂的在国外留学的儿子梁思礼和梁思懿。
晚年,她卖掉天津的房产和儿子给的美金,在北京买了一个小四合院和梁思礼生活在一起。晚年迟暮之年的她依旧朴素过活,勤俭节约,帮助孩子们照顾第三代。
1968年,83岁的王桂荃因肠癌孤零零地离开了世界,子女们都没来及见到他们娘亲的最后一面。 王桂荃的一生可谓平凡,但是对于她的国之栋梁的丈夫、子女来说,却永远闪耀着母性的光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