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康熙扫墓不祭奠宸妃?
我先说为什么孝庄不得皇太极宠爱?
如果只从一个后宫女子的视角出发,孝庄在皇太极的后宫其实并不受宠,还受到了皇太极的冷落,这是因为她的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性格,因为孝庄的性格过于倔强,也过于强势,在皇太极面前一本正经,不愿意做男人的玩物,也不会谄媚奉承,这也导致了和皇太极相处的时候,有点像君臣之间相处,反倒不像夫妻以及情人关系。
孝庄不会像宸妃那样子去迎合皇太极的心意,虽然孝庄很有才华,可是皇太极每天处理朝政已经很忙了,肯定不愿意回到宫里还看到冷冰冰的孝庄,刚开始可能觉得孝庄很聪明,讨人喜欢,可是皇帝需要的不是后宫里的谋士,而是可以给他温暖,柔情似水,以及可以像平凡夫妻那种倾心相爱的女人,所以孝庄的性格不得皇太极宠爱。
接着说为何康熙扫墓不祭宸妃?
如果从主观上来讲,康熙扫墓不祭拜宸妃的原因是:因为孝庄对海兰珠宸妃的嫉妒,因为当时的皇太极独宠二十六岁进宫的亲姐姐海兰珠,让孝庄受到了冷落,后来宸妃和皇太极相继去世,顺治登基成为了皇帝,孝庄从此成为名正顺的皇太后。
后来顺治出家,康熙登基,康熙作为顺治的儿子从小和祖母一起长大,自然深受孝庄影响,因此对于宸妃的陵墓,选择不祭拜,不管不问。
从客观上讲,康熙扫墓不祭拜宸妃也是有正当理由的,这点无关女人之间的嫉妒,而是祖宗家法,因为清朝皇帝和妃子的陵墓是分开的,皇帝陵后面才是皇后和嫔妃的园寝,如果康熙去祭拜的话,最先祭拜的肯定是自己的老祖努尔哈赤,接下来是皇太极,还有顺治,再然后祭拜自己皇太极的皇后哲哲,然后是自己的生母佟佳氏皇后,宸妃作为妃子,如果康熙也要祭拜的话,那是不是把所有的妃子都祭拜一遍,肯定这是条件不允许的,因为康熙不祭拜宸妃也是合情合理。
不论何种原因导致了康熙不祭拜宸妃,现在看来也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即使康熙不祭拜宸妃,可是宸妃海兰珠和皇太极的爱情故事也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们说是吗?小聪历史客栈原创,喜欢可以关注我哦!
为何康熙扫墓不祭奠宸妃?
孝庄文皇后(1613—1688),清太宗皇太极的老婆,顺治帝生母,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哲哲)的亲侄女,皇太极的敏惠恭和元妃(宸妃)的亲妹妹!一家娘仨嫁给了一个男人——皇太极。古时豪门贵族的婚姻常常带着很强的政治性,具有卓越政治眼光的皇太极自然如此,他一生中先后迎娶了15位妃子,她们几乎都来自蒙古贵族,他用联姻的方式巩固了满清和蒙古的联盟。
孝庄太后,原名布木布泰,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次女,科尔沁部实力即可帮助满清守卫西部防线,还可助其攻打大明,显然这是政治婚姻。此时姑姑已嫁给皇太极11年,尚未能生下皇子,为了稳固双方的政治联盟,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带着生下皇子的使命嫁给了比她大21岁的皇太极。
公元1625年,大婚时皇太极出城十里迎接布木布泰。这份礼遇,在皇太极所有的女人中唯其独享,1627年初,皇太极正式继位汗位,封哲哲为宫大福晋,封布木布泰为西宫福晋,由于皇太极没有设立东宫福晋,布木布泰的地位也就仅次于哲哲之下,位份还是相当尊贵的。布木布泰与皇太级在相爱的7年间只生下两个格格,依然没有皇子,这让阿尔沁贵族们失望不已。
公元1634年,阿尔沁贵族们又将布木布泰的姐姐海兰珠嫁给了皇太极,祈盼海兰珠能生下皇子,了却大家的夙愿。
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同时也依次册封了五大福晋。哲哲是大福晋,理应为皇后,海兰珠封为关雎宫宸妃,为四妃之首,仅次于姑母哲哲,三、四位是林丹汗的两位遗孀,为了平衡各势力就只能让孝庄居末位了。
皇太极对后宫嫔妃的排位高低并不完全是由个人感情决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各个妃嫔背后的势力,皇太极要打江山,蒙古的支持尤为重要,所以早期他才会废掉继妃(豪格的母亲),娶哲哲为大福晋。所以说皇太极把孝庄放在了五大福晋之末,就说明皇太极不宠爱她,这其实是有失偏颇。但对于海兰珠和孝庄比较而言,皇太极的天平显然是偏向海兰珠的,海兰珠在嫁皇太极之前已为人妇,那时的她已经褪去豆蔻年华的羞涩,有着自己独特的一番韵味,因为嫁过人,海兰珠更知道如何讨皇太极的欢心,所以才宠冠后宫。而孝庄性格倔强,有主见,自主性强,不愿依附人,见了皇太极总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不会主动到皇太极那儿献媚,与皇太极两个人是例行夫妻公事。1637年8月,宸妃生下皇太极第八子。皇太极为此大赦天下,这是立太子时才会有的举措,母子最受皇太极宠爱。然而,承继大统的皇八子却无福消受,不满周岁时便夭折了。
宸妃受不了这沉重打击,变得郁郁寡欢,1641年,海兰珠带着无限的哀愁离开了人世。正在松锦指挥作战的皇太极听到消息,立即日夜兼程赶回盛京。痛失所爱,皇太极悲痛欲绝,寝食俱废,乃至昏死过去,后经紧急抢救才舒醒过来。
1643年,情深似海的皇太极也因承受不起丧妻丧子之痛,追随而去。
孝庄联合多尔衮等人在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集团和十四弟多尔衮集团为争夺皇位剑拔弩张,互不退让的情况下,辅持自己仅六岁的儿子福临(顺治皇帝)登基做了皇帝,稳定了帝位后,又与多尔衮等人扶持顺治帝完成了入主中原的壮举,奠定了大清将近300年的历史。顺治帝死后又辅助孙子康熙皇帝,除鳌拜平三藩,帮助康熙帝扫清了皇权道路上的障碍,使大清帝室延续、国祚永存而做出了贡献。1687年,孝庄死前留下遗嘱,记载于《孝庄后传》,翻译过来就是: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古代都是讲究帝后合葬,合葬既是传统也是一种荣誉,武则天死后除去皇帝称谓,也要和李治合葬,但孝庄偏偏不愿意,背后原因令人费解,后人认为可能由以下三条原因:
一、孝庄去世前曾交代,自己同皇太极感情深厚,她不愿打开皇太极陵寝与其合葬而打扰到丈夫皇太极与自己的姑姑孝端文皇后。
二、孝庄与丈夫皇太极去世相隔45年,且皇太极的陵墓远在关外的沈阳,按照清朝“卑不动尊”的祖训,康熙不可能将孝庄运回沈阳安葬,聪慧的孝庄已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给康熙下遗嘱,双方都好看。
三、孝庄曾下嫁皇叔多尔衮,自认为无颜面对皇太极,所以留下遗嘱不葬入清昭陵即清北陵,而选择同她的儿子同葬在清东陵。
至于康熙扫墓为何不祭宸妃,这个也是合情合理,这点无关女人之间的嫉妒。我们知道康熙住在北京的紫禁城,而皇太极的陵墓是清昭陵在现在沈阳的皇姑区,康熙也曾经几次到清昭陵来祭祖。
皇家人口众多,支系庞杂,而清朝皇帝和妃子的陵墓是分开的,帝陵后面才是皇后和嫔妃的园寝,康熙祭祖除了给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扫墓,另外就是他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他的祖母孝庄皇后。宸妃只是一个妃子,如果康熙也要祭拜的话,那是不是把所有的妃子都祭拜一遍,肯定这是条件不允许的。
孝庄太后,杰岀的女政治家,她为国为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永远被历史和后人铭记!为何康熙扫墓不祭奠宸妃?
孝庄是不是得皇太极的宠爱要看跟谁比,如果是跟她的姐姐海兰珠比,她确实不受宠,如果是跟皇太极的其他嫔妃比,她还是挺受宠的。
孝庄文皇后名木布木泰,出自蒙古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氏,13岁时(1625年)嫁给皇太极为侧福晋,大福晋就是她的姑姑博尔济吉特.哲哲。孝庄于1629、1632、1633、1638年分别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她也是皇太极所有后妃中生育子女最多的,由此可知孝庄还是挺受宠的。很多人说皇太极把孝庄放在了五大福晋之末,就说明皇太极并不宠爱她,这其实是有失偏颇的。皇太极对后宫嫔妃的排位高低并不是由个人感情决定的,而是要综合考虑各个妃嫔背后的势力。皇太极要打江山,蒙古的支持尤为重要,所以早期他才会废掉继妃(豪格的母亲),娶博尔济吉特.哲哲为大福晋。1636年,皇太极称帝,定国号为大清,同时也依次册封了五大福晋。哲哲是大福晋,理应为皇后,海兰珠是皇太极的最爱,因此仅次于皇后,被封为关雎宫宸妃。后宫的一、二号位次都出自蒙古的科尔沁部,所以三、四位是林丹汗的两位遗孀,分别是麟趾宫的娜木钟和衍庆宫的巴特玛,为了平衡各势力就只能让孝庄居末位了。
所以说孝庄并不是不得皇太极宠爱,只是没有姐姐海兰珠受宠。那么更年轻,更早嫁给皇太极的孝庄为什么没有姐姐受宠呢?我想这跟皇太极的喜好有关。皇太极的后宫中都是女真和蒙古两个民族的女子,马背上的民族出来的姑娘大都活泼开朗、大大咧咧的,海兰珠入宫时虽已经26岁,但容貌出众,温柔恬静,性格跟皇太极的一众后妃截然不同,而皇太极恰好就喜欢这种性格的,所以她就宠冠后宫了。
至于康熙扫墓为何不祭宸妃,这个就更复杂了。
我们知道康熙住在北京的紫禁城,而皇太极在清军没入关之前就已经逝世了,陵墓是清昭陵在现在沈阳的皇姑区,康熙也曾经几次到清昭陵来祭祖。但关键是宸妃的陵墓在哪里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大概有三种说法:
第一,宸妃墓在清昭陵的妃园寝。
第二,《清史稿》中记载宸妃墓在沈阳城北的蒲河附近。
第三,《清关雎宫墓地考》中说宸妃墓在沈阳城北的老鹳堡子。
宸妃海兰珠是在1641年逝世的,皇太极是1643年逝世的,而清昭陵是在皇太极死后才开始建的,所以刚开始宸妃一定是葬在第二个、第三两个地方之一。关键是后来她的墓有没有被迁到清昭陵,按理宸妃做为皇太极的妃子应该会被迁到清昭陵里去的,早期昭陵的贵妃园寝也被称为宸妃、懿靖大贵妃园寝,可见宸妃是葬在昭陵的妃园寝的。如果是这样,康熙帝曾经在康熙十年祭拜过昭陵妃园寝,并没有不祭拜她呀!
到了嘉庆年间,《清史稿》对昭陵妃园寝的称呼发生改变,叫做懿靖大贵妃、康淑妃园寝,也因此让人们怀疑宸妃墓到底在不在昭陵妃园寝,有可能宸妃的墓没有被迁进去,还在原来地方。如果是这样,那么康熙不去祭拜她也就很好理解了,她没有与皇太极葬一块,又只是无后代(儿子早夭)的嫔妃,康熙不会专门去祭拜她的。
如果宸妃没有被迁进清昭陵,事情就很奈人寻味了!按理宸妃肯定会被迁进清昭陵的,没有迁说明是有人有意为之,是谁呢?最有可能的就是孝庄。科尔沁部为维持和大清的关系先后把哲哲和木布木泰(孝庄)姑侄俩嫁给皇太极,但无奈两人嫁过去多年,每人生了三个女儿,就是没有儿子,这让科尔沁的首领寨桑(孝庄的父亲)非常着急,在孝庄和姑姑在1633年分别生下皇七女和皇八女之后,寨桑终于沉不住气了,他在次年(1634年)把女儿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此时的孝庄就像一个被父亲丢弃的棋子,而海兰珠却被父亲寄以厚望,她的心里肯定很不是滋味。进宫的海兰珠很得皇太极喜爱,宠冠后宫,名份、待遇都是在孝庄之上,并且于1637年先于孝庄生下了儿子,这怎能不让孝庄羡慕嫉妒恨呢!在海兰珠死后,皇太极伤心欲绝,对她是频繁地进行祭奠,周年要祭,冬至要祭,每月还要一祭,估计这也让孝庄很是吃味。所以她极有可能因此故意不把宸妃的墓迁进昭陵,让宸妃不能受后辈祭拜。
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想,事实是什么,估计只有回到那个年代才知道!
为何康熙扫墓不祭奠宸妃?
孝庄皇太后是康熙皇帝玄烨的祖母,也是顺治皇帝福临的母亲,又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孝庄皇太后在13岁时就嫁给了父亲辈的皇太极,和同胞姐姐海兰珠(也就是宸妃)一起侍奉皇太极,皇太极死后,孝庄太后联合多尔衮等人,辅持自己的儿子福临登基做了皇帝,这就是顺治帝。稳定了帝位后,又与多尔衮等人扶持顺治帝完成了入主中原的壮举,奠定了大清将近300年的历史。顺治帝死后又辅助孙子康熙皇帝,除鳌拜平三藩,帮助康熙帝扫清了皇权道路上的障碍,使得大清进入康乾盛世。
1687年,孝庄皇太后病死,临死前她对康熙皇帝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刻不便安葬。若别起茔域,不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意思就是说孝庄皇太后希望死后不要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反而是葬在顺治皇帝的陵墓旁边,母子相依为命为好。这可就让康熙皇帝犯愁了,因为按照清朝祖训,皇后去世必须和皇帝葬在一起,一边是祖母的遗训,另一边则是祖训,康熙皇帝一直犹豫到死也没决定下来,因此孝庄皇太后的梓宫也就一直停放在顺治孝陵之侧。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在权衡利弊之后,雍正皇帝把所有大臣叫来一同商讨。先是赞扬了孝庄的丰功伟绩,继而点出这么多年大清朝繁荣昌盛,说明放置的地方是块宝地,索性就在暂安奉殿建造陵寝,才动土兴建昭西陵,此时的孝庄已经去世38年了。
那么孝庄皇太后为什么不愿陪伴皇太极与皇太极合葬呢?其原因历来为史学界议论纷纷。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不得宠。13岁的孝庄因政治原因就嫁给了皇太极,皇太极登基做了皇帝后,孝庄的姑姑博尔齐吉特哲哲是皇后,皇后下面皇太极还封了包括孝庄在内的四福晋,孝庄的同胞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关雎宫宸妃,为四福晋之首,很受皇太极的宠爱。海兰珠生了皇八子后,皇太极为这个儿子大赦天下,举办盛宴。幼子夭折后,海兰珠悲伤过度,不久也去世了。皇太极悲痛异常,亲自为她写祭文,进行祭奠,后又封她为敏惠恭和元妃,元妃的意思就是原配,可见对海兰珠的宠爱。海兰珠死后,又经过几年的明争暗斗,孝庄终于登上了皇后宝座。然而好景不长,皇太极不久就去世了,继承皇位问题又陷入了纷争。也许是孝庄在宫庭斗争中身心俱疲的原因吧,与皇太极之间只有争宠献媚,没有丝毫的感情,一路走来,往事不堪回首。生时在他身边已受尽摧残,死后自然不愿再受他的辖制。二是与皇太极没感情。有人说在孝庄入宫时,就与比自己小一岁的多尔衮相识了。那时皇太极已是不惑之年的人了,情窦初开的孝庄也许更钟情于多尔衮,现在已流传不少关于孝庄与多尔衮的风流韵事,至于真假实难辨别。但是从后来多尔衮扶持福临当皇帝后,先是皇叔摄政王,再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最后的皇父摄政王来看,也许孝庄与多尔衮真的有一些说不清的关系。孝庄既然从小与多尔衮有情,移情别恋,生时尚且与皇太极无情,死后自然不愿与皇太极同衾合棺了。三是心中有愧畏。为了确保自己的儿子福临能登上皇位,孝庄也是用尽了手段拉笼多尔衮,争取多尔衮的支持,具体都采取了何种手段,真的说不清,再加二人早就相识,有来往有情意,孝庄也许采取了或同意或屈从的非常手段,争得了多尔衮的有力支持,最终让自己的儿子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位。这些手段措施也许都是不可告人的,死后真的愧见到皇太极,更怕遭到皇太极的斥责惩罚。
其实孝庄皇太后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大清江山,正是在孝庄皇太后的一力支撑扶助下,大清才渡过了一次次的难关厄险,才最终促成了康乾盛世。一心为大清万年基业着想的皇太极,泉下有知,对身后臻至胜境的大清当感欣慰,对孝庄一心为大清的所作所为也当能谅解的吧?
至于康熙皇帝为什么不愿祭拜宸妃,依然是宸妃与孝庄在宫庭中争宠所导致的吧,康熙非常尊崇自己的祖母,对祖母所厌恶的人自然他也深恶痛绝吧。
为何康熙扫墓不祭奠宸妃?
孝庄文皇后(1613—1688),清太宗皇太极的老婆,顺治帝生母,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哲哲)的亲侄女,皇太极的敏惠恭和元妃(宸妃)的亲妹妹!
古时豪门贵族的婚姻常常带着很强的政治性,具有卓越政治眼光的皇太极自然如此,他一生中先后迎娶了15位妃子,她们几乎都来自蒙古贵族,他用联姻的方式巩固了满清和蒙古的联盟。
孝庄到底受不受皇太极宠爱?孝庄是不是得皇太极的宠爱要看跟谁比
如果是跟她的姐姐海兰珠比,她确实不受宠,
如果是跟皇太极的其他嫔妃比,她还是挺受宠的。
孝庄太后,原名布木布泰,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次女,科尔沁部实力即可帮助满清守卫西部防线,还可助其攻打大明,显然这是政治婚姻。此时姑姑已嫁给皇太极11年,尚未能生下皇子,为了稳固双方的政治联盟,
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带着生下皇子的使命嫁给了比她大21岁的皇太极。
孝庄于1629、1632、1633、1638年分别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她也是皇太极所有后妃中生育子女最多的,由此可知孝庄还是挺受宠的。
很多人说皇太极把孝庄放在了五大福晋之末,就说明皇太极并不宠爱她,这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孝庄的致命缺点—性格其实原因很简单孝庄性格倔强,有主见,自主性强,不愿依附人,见了皇太极总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不会主动到皇太极那儿献媚,与皇太极两个人是例行夫妻公事。
皇太极这个皇帝大家应该都知道,毕竟皇太极作为清朝入主中原的功臣,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人物了。
但对于海兰珠和孝庄比较而言,皇太极的天平显然是偏向海兰珠的,海兰珠在嫁皇太极之前已为人妇,那时的她已经褪去豆蔻年华的羞涩,有着自己独特的一番韵味,因为嫁过人,海兰珠更知道如何讨皇太极的欢心,所以才宠冠后宫。
历史上的孝庄皇后在政治上的成功也没有办法挽救她在自己情感上面的失意,在后宫的很久一段时间里面自己竟然没有真正的被皇太极宠爱过。后来人们仔细的分析过为什么更加美貌更加聪明的孝庄却没有得到皇太极更多的爱呢?
大概就是因为孝庄的性格比较刚强大方,但是皇太极更喜欢小鸟依人的那种温温柔柔的性格,所以对孝庄就没有那么的宠爱喜欢了,可是孝庄皇后所做到了也是一般女性没有办法做到的
至于康熙扫墓为何不祭宸妃,这点就是女人之间的嫉妒。海兰珠是葬在昭陵妃园寝的。
从康熙朝开始,清朝帝王一共东巡祭祖了十次,每一次都会祭拜昭陵妃园寝。海兰珠也在其中,而且身份还颇为尊贵,那么她是不是也受到了祭拜呢?
但是在嘉庆朝有一份奏折却透露了一点消息。里面的内容大概就是说如果皇帝要去妃园寝祭拜的话,应该去祭拜宸妃海兰珠,但是看康熙乾隆的时候都是没有祭拜的,所以我们认为也不应该擅自添加。也就是说,在这之前,海兰珠从来没有享受过祭拜。
他们都是孝庄的后代,海兰珠作为她的姐姐,本身又没有留下后代,不会受到后代的牵连,而且康熙素来是非常孝顺的人,为什么海兰珠会被厌弃至此呢,又有谁可以让康熙这么做。
思来想去,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是孝庄如此授意的。
总结:孝庄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为何康熙扫墓不祭奠宸妃?
其实孝庄还是很受皇太极宠爱的,毕竟两人育有一子三女,如果不是经常侍寝,也不可能生出这么多子女来。可是,如果要和宸妃海兰珠比起来,孝庄就远远不如了。
1625年,那时候孝庄还是叫作布木布泰,刚刚13岁,就从科尔沁草原来到了建州,嫁给了还未继承后金汗位的皇太极,成为侧福晋。
而在她之前11年,她的姑姑哲哲就早已嫁给了皇太极,是大福晋。
一年后,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承了汗位,布木布泰就从贝勒福晋变成了大汗福晋。
布木布泰和她的姑姑哲哲嫁给皇太极,毫无疑问是政治婚姻,皇太极希望以此拉拢蒙古草原上的科尔沁部落,而科尔沁也希望将来的后金大汗,是由他们部落的女人生出来的,因为他们很迫切的希望两人能为皇太极生下儿子。
但是,哲哲嫁给皇太极11年,一无所出。科尔沁部落的人急了,于是把布木布泰送了来。事实证明,他们这是算过的,只是算的不够准确。因为,布木布泰来了之后,哲哲和她都开始生孩子了,从1625年到1634年,她们每人生了三个女儿,但就是没有儿子。
于是,科尔沁部落的人更着急了,掐指算了算,又把布木布泰的亲姐姐海兰珠送了来,至此,姑侄三人共同嫁给了一个男人。
海兰珠的到来,彻底迷住了皇太极,他无比宠爱海兰珠,相较之下,后宫其他人都黯然失色。所以,我们提起皇太极的妃子们时,总是会想到他和海兰珠的爱情故事,然后便想当然的认为孝庄不受宠爱。
其实不然,那时候的男子,尤其是皇帝,并不像现代人一样,只要爱上一个女子,就不会再爱别人了。他们其实可以同时喜欢两名甚至更多的女子,而不用有任何心理负担。所以,固然皇太极爱海兰珠更多一些,但对孝庄其实也同样宠爱。
海兰珠嫁给皇太极三年后,便生下了皇八子,当时不仅科尔沁部落的人们大喜,就连皇太极也高兴坏了,为此大赦天下,显然要当做太子来培养。可惜天公不作美,这孩子活了不到一年,还没来得及取名字就夭折了。
一年后,孝庄也生下了一个儿子,即皇九子福临,后来做了顺治皇帝。
很多人认为孝庄不受皇太极宠爱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孝庄在后宫中的排名比较靠后,其实这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皇太极改后金为大清后,册封后宫,当时共封了一后四妃,分居五宫,形成了清朝历史上比较罕见的“五宫并立”的局面。
哲哲是皇太极的正妻,自然要身居皇后,排在第一位毫无争议。海兰珠被封关雎宫宸妃,她是最受皇太极宠爱的,无人能与她相比较,所以就被排在了第二位。这两位的排名没有任何争议,当然也没有敢提出异议。
前文我们说过,皇太极的妃子们大多是政治联姻的产物,基本都是蒙古草原各部落的女子,为的就是拉拢蒙古各部落。所以,在这其中,皇太极就必须要考虑一个平衡的问题,不能让其他部落感到失望。
所以,排在三、四位的麟趾宫贵妃和衍庆宫淑妃,都曾是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女人,林丹汗死后,她们率众归附了皇太极。一来这两人的功劳很大,二来,也的确不能让科尔沁部落的女人接连排在前三名。
最后,布木布泰只能排在第五位,被封为永福宫庄妃。
只能说,这是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并不能因为判断布木布泰在皇太极的心目中就是排在第五位。退一万步讲,就算排在第五位,可皇太极一生娶了15名妃子,排在第五也很靠前了啊。
1641年9月,皇太极率领八旗劲旅和漠南蒙古科尔沁等部铁骑,正与明朝军队洪承畴部进行松山锦州决战。突然有使者来报“关雎宫宸妃有疾”。皇太极心急如焚,立即召集诸将令他们留下固守,自己则独自返还盛京。只是他尚未赶回,海兰珠就去世了,皇太极十分悲痛,抚摸着海兰珠的遗体,痛哭不已,几次哭晕了过去。
宸妃死后三天,举行了火化仪式,此后宸妃的骨灰罐在芦殿暂时安放了两年之久,等到崇德八年才举行仪式正式埋入了地宫。半年之后,皇太极也病逝了。
这里说的地宫,是指昭陵。但是,古代人是非常讲究名分的,尽管海兰珠生前受到了皇太极的宠爱,但说到底她就是一个妃子,而不是皇后。只有皇后才是有权和皇帝葬在一起的,所以海兰珠最终被葬入了昭陵陵寝西边的妃园寝,死后与皇太极同陵,却未能同穴。
后来清朝入关,定鼎中原,皇帝们也要经常回盛京祭祖,称为东巡。顺治在位期间没有东巡过,而康熙一共有过三次东巡。第一次是在康熙十年,第二次是康熙二十一年,第三次是康熙三十七年,这三次康熙都去拜祭了昭陵,至于有没有特意去祭拜妃园寝就不知道了。
不过想一想,康熙多半是不会去亲自拜祭的,即便是需要拜祭,多半也会让兄弟或者儿子们替他去,意思一下而已。原因还是那一个,无论海兰珠生前多么受宠,死后都和其他的妃子没有太大的区别。康熙如果去拜祭宸妃,那其他十几位妃子是不是都要去拜祭一下?估计康熙没那个心思也没那个精力。
所以,如果认为孝庄是被海兰珠抢去了宠爱,因此生恨,而康熙为了给祖母出气,故意不去祭拜宸妃,那就有点阴谋论的味道,过度解读了。
综上所述,孝庄其实很受皇太极宠爱的,否则也不会为他生下一子三女,只是这份宠爱实在比不了海兰珠而已。而海兰珠作为宸妃,尽管生前受尽宠爱,但因为名分问题,也只能葬入妃园寝。皇太极一生有15名妃子,海兰珠死后其实和她们也没有什么区别了。康熙东巡祭祖,肯定会去昭陵拜祭他的爷爷、奶奶,但却没有必要去拜祭爷爷的妃子吧。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