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有哪些称的上是战略家?

我是历史笑春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三国时代,涌现出了无数英雄豪杰,但是算得上战略家的人并不多。他们掌握着国家的兴亡,是引领时代前进的人物。

我认为,这些人中,可以算战略家的人至少有三个。分别是曹操、诸葛亮和鲁肃。

先说曹操。曹操是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终生没有称帝,但是却掌握这全部的权力。他从一个只有几千家族兵丁的小地方势力,扩张为一个统一整个中国北方的政权,这和他正确的战略思想分不开的。

曹操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对周围的势力各个击破,逐步扩大势力。然后将汉献帝接到自己的地盘,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是占据了主动。然后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在赤壁之战后,他审时度势,采取修生养息的战略,使统治区的百姓得以休息,发展经济,为将来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可以说,没有曹操正确的战略思想,就没有曹魏政权的存在。陈寿在《三国志》中称赞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诸葛亮则是大家都家喻户晓的战略家。他和刘备初次见面,就献出了《隆中对》。他在《隆中对》中客观的分析了天下局势,为刘备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刘备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设想,在赤壁之战后,终于走出了困境,收荆州,取益州,终于取得了天下三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蜀汉建国的基础。

而东吴的战略家则是鲁肃。他和孙权初次见面,就献上了他的“榻上对。”他为孙权指出汉室不可复兴的未来。并为孙权设定了全据长江,争夺中原的战略设想。后来,孙权就是按照鲁肃的设想割据了江南半壁江山。

鲁肃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战略眼光。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努力维持孙刘两家的联盟,共同对抗曹操,使得曹操遭到很大的打击,被迫采取守势。可惜鲁肃一死,江东无人再有鲁肃的战略眼光。

孙权背盟,吕蒙袭取荆州,接下来的夷陵之战,使得孙刘两家两败俱伤,曹魏坐收渔利。最后,双双走向灭亡。可以说,鲁肃一身,系着三国整体的走向。

我是历史笑春风,愿意和大家分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历史上有哪些称的上是战略家?

战略家无非只有曹孟德。

刚才看了一下之前的回答,有司马懿也有曹操。不过我个人认为,司马懿不算是战略家,更多的倾向于一位求知者。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司马懿固有才华学识,在魏国的地位和威信都是很高的。可魏国在司马懿架空之前,是属于曹操的本钱,司马懿说白了只是曹操集团手下的一个高管。在古代,由于儒家学派的深远影响,忠君爱国思想无时无刻在贯穿着整部作品。司马懿架空了曹魏,首先当属不忠。不忠于主公之人怎么能给予高度评价呢?无非只是自己藏得很深,城府深不可测,在大智慧,大谋略上相比孟德还差了一些。再其次,司马懿诈病赚曹爽,这一招确实很高,可从长远来看,司马懿却背上了不仁不义的骂名。名声狼藉之人又怎么会被称作战略家?

再来看孟德。孟德相比刘备、孙权等人来说,虽出身“赘阉遗丑”,但他的智慧和雄才大略,求贤若渴是玄德、仲谋无法比的。在求贤若渴上,曹操赤脚迎许攸,这一点不输给刘备的三顾茅庐。在军事方面,曹操统一北方,消灭了二袁、刘表等割据势力,又降服了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谁能像孟德这样?在经济方面,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由此可见,曹操不仅会打江山,更会守江山。这一点无人可比。再看文化方面,曹操也算是个文豪了。留给后世很多经典,比如《短歌行》,《龟虽寿》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啊。真枭雄者曹孟德。

三国历史上有哪些称的上是战略家?

我觉得第一非曹操莫属!下面附曹操一首诗。

《龟虽寿》

汉 ·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大才。可以说曹操为后来的魏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最后一统三国的司马家。但别忘了司马懿曾在曹操手下俯首帖耳的,司马懿也惧怕曹操。

三国历史上有哪些称的上是战略家?

能称上战略家的只有司马懿一人。

三国历史上有哪些称的上是战略家?

论三国第一战略家曹操

曹操,在三国时期,无论是在功业上,还是在才能上,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上,在群雄之中,当推第一。曹操之成功,首先得之于战略思想。曹操本身就是战略家,他手下还有一个善于战略运筹的人才集团。所以,曹操本人是略不世出的,又能驾驭群材为其所用,难怪诸葛亮赞叹道“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彷佛孙吴”。

战略问题,从事后看来,似乎很简单,其实从当事人看来,事情的表象与实质往往相反,各种言论相互混杂,让人很难从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后人往往看到了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等智囊团的出色表现,其实当时也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最困难的是曹操几乎每次都从纷杂的言论中,找到了正确的策略,答案只有一条,曹操本人具有高超的战略运筹能力,其战略思想实可为后代效法。其实,当时袁绍手下也是人才济济,而袁绍基本每次都拒绝了正确的策略,因此江河日下。

战略思想之一:取兖州深根固本,破黄巾壮大实力。曹操于讨伐董卓失败以后,率军进入山东,击败了黄巾军,选其精锐,加以整编,号为“青州兵”,成为曹操的主力军。曹操看到群雄忙于在中原争战,遂避其锋,而是采纳了荀彧的策略“欲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不可不先定兖州之地。”经过苦心经营,曹操先后击败了陶谦、刘备、吕布,占据山东兖州,先做立足之地,后为扩张之本。

战略思想之二:兴置屯田,足食足兵。东汉末年,经过董卓之乱,中原大乱,各地普遍饥荒,曹操诗中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句,就是当时的实情实景。兴置屯田,是曹操最终扫灭群雄,统一中原的重要原因。曹操与袁绍之战,两军在官渡相持,袁绍所管辖的河北本身就是“民食桑椹”,军粮很难筹措,况且曹操又出奇计烧乌巢之粮,袁军遂败。其后,曹操进关中,出河西,战马超,也是所到之处屯田,足食足兵。屯田之策,减轻了人民纳粮的负担,在政治上也得到了人民的拥戴。

战略思想之三:挟天子令诸侯,打赢政治仗。战争的规律,就是政治决定军事,军事依靠经济。在“挟天子令诸侯”这点上,后人似乎认为曹操轻易战了便宜,而史实不然。其实,汉献帝在当时,很多人不看好,甚至视为政治负担。董卓之乱后,李傕等关西诸将,看到关中饥荒,有限的军饷本来就不够,还要来养天子和文武百官,视汉献帝为垃圾,百般欺侮。袁绍的谋士首先提出要迎天子而制诸侯,袁绍认为好处不多,麻烦不少,没有采纳。而曹操却听从荀彧的策略“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遂亲自率军到洛阳将汉献帝迎至许昌,从此天下四方的注意力都聚焦到许昌了。

战略思想之四: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战略的本质特点之一,就是对抗。三国时期,群雄割据,正如诸葛亮所言“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能够从群雄混战中崛起,经常要同时面对数个敌手。历代战略家,都要避免两线作战,四面受敌。曹操为避免多面受敌,善用纵横摆阖之策,分化瓦解,离间敌联盟,扩大敌矛盾,从中渔利,各个击破。例发,初据山东时,要对付袁术、吕布、刘备三个敌人,曹操因敌设计,先使袁吕相攻、刘袁相攻、刘吕相攻,取得了敌为我用、我收余烬的效果。再如,战关羽解襄樊之围,也是诱使孙权顺流西进,先斗孙刘,等吴军攻占荆州后,精锐的关羽军不战自溃。

至于用兵行军,出奇制胜,曹操在这方面也达到“彷佛孙吴”的境界,但这在军事上属于战役指挥范畴,在此不具体论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