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真的是被皇太极抢走了汗位吗?

谢谢悟空邀请。

历史上不存在多尔衮的汗位被皇太极抢去,皇太极比多尔衮更有优势继承汗位。

受现在影视剧中的人物角色影响,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会误解大金朝当时的汗位应该属于多尔衮,而不是皇太极,其实历史正好相反,多尔衮无论从哪几方面来看,都不适合继承汗位,而皇太极是名正言顺。

▲ 多尔衮和皇太极影视剧照

第一:皇太极资质超群,深得努尔哈赤喜爱

不要以为努尔哈赤只喜欢多尔衮,他同样也特别喜欢皇太极,皇太极从小弓马娴熟、武艺了得,能征善战,战功卓越,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四大辅政贝勒的一员,做事情英明果敢,皇太极精通满蒙汗三种文字,文化水平也很高,在众多贝勒中,绝对算是鹤立鸡群的优秀继承人,努尔哈赤很早就有立他为大汗的想法,皇太极也一心为当上大汗而努力,联合了当时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很多贵族都认可支持他,养精蓄锐,韬光养晦为大汗之位谋划。

▲ 皇太极影视剧照

第二:多尔衮资质不够

当时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努尔哈赤才14岁,按照当时女真族的风俗,15岁才算成年,多尔衮在众人眼里顶多算个没有军功的毛娃子,武功不好,心智也不成熟,既没有功业,也没有威望,根本不能扛起当大汗的重担,努尔哈赤压根就没考虑过让多尔衮继承汗位,即使深爱阿巴亥,也不能为了心爱女人的儿子置大金国社稷而不顾。

▲ 多尔衮影视剧照

第三:皇太极的汗位是推举出来的

皇太极的大汗之位不是抢来的,而是各大贝勒推举出来的,古代少数民族,崇尚武力,汗位都是靠推举的,你得有让人钦佩的实力才可以,当时努尔哈赤死的比较突然,没来得及立新大汗,当时努尔哈赤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也就是说如果想当大汗,必须请贝勒推举产生,当时所有贝勒中,属皇太极能力最强,最有魄力,有政治远见,军功最多,也有威信也名望,当时代善提议拥立皇太极为新大汗,众贝勒都心悦诚服,无一反对,因此皇太极得以顺利继承皇位。

▲ 皇太极画像

综上所述,皇太极继承汗位是合法继承,而不是密谋夺取弟弟多尔衮的汗位。你们认为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多尔衮真的是被皇太极抢走了汗位吗?

努尔哈赤死前并没指定汗位继承人,后金的汗位继承是遵照八大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推举出来的,当时有实力的对象是皇太极、代善、莽古尔泰,而多尔衮才14岁,没功业没实力,仅受父亲疼爱,仅此而已,所以继承跟多尔衮没有多少关系,他不在竞争者范围内。当然,如果他母亲阿巴亥在世的话,作为大妃提名权还是有的,皇太极也看中这一点,在努尔哈赤去世第二天就逼死了大妃阿巴亥,汗位继承跟多尔衮三兄弟彻底无缘。

皇太极画像。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实施八大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这8个人都是各旗旗主,分则为家,合则为国,可以废除汗,新汗也在8人中推举而出。其实早年努尔哈赤先后立过褚英、代善为继承人,都因各种原因和矛盾失败,1626年努尔哈赤死了,新汗遵照贝勒共治国政的原则,推举出来。

代善,四大贝勒之首,势力最大,受众人追捧讨好,与多位努尔哈赤福晋传绯闻,名誉一落千丈。

虽说是八大旗主,但努尔哈赤在其中又设了四大贝勒,所以权力都归于四大贝勒,分别是大贝勒代善,他是最有实力的,他和儿子岳托分别掌握正红旗和镶红旗,其次是二贝勒阿敏,掌握镶蓝旗,再次是三贝勒莽古尔泰,掌握正蓝旗,垫底是四贝勒皇太极掌握正白旗。虽然多尔衮三兄弟也在议政之列,但势力太过渺小,又没领兵打仗,努尔哈赤说把统领的两黄旗给兄弟三人,给一点留一点,三人又是孩子太年轻,根本拿不起。

普渡寺,多尔衮府邸改建,图为北京普渡寺多尔衮雕像。

所以汗位肯定轮不到多尔衮,甚至连预备队员都当不上,况且皇太极继承汗位非常顺利,没有斗争,没有耗费多少时间,几乎是众志成城般就被拥立了,因为汗位只能在四大贝勒中产生,但代善因和努尔哈赤多位福晋有染,早已身陷囫囵,莽古尔泰因代善与母亲之事杀母邀宠,备受冷落,阿敏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这一支的,无法与嫡系相比,汗位落到了已经暂露头角的皇太极身上,而三大贝勒仍获其位,保持统治集团平稳。

多尔衮真的是被皇太极抢走了汗位吗?

皇太极是清朝的第二任皇帝,其实他的本名并不叫皇太极,他出生之后他的父亲为他取的名字叫“黄台吉”。这个名字其实在当时的满人当中非常的常见,都喜欢在“台吉”前面添一个颜色,比如说黑、红、绿等各种颜色。努尔哈赤给自己的儿子娶这么普通的名字,由此可见这个儿子在他的心中的地位。为什么努尔哈赤不重视皇太极呢?原来皇太极母亲是叶赫部落的女人,与努尔哈赤有着很大的仇恨。努尔哈赤杀了皇太极的舅舅,皇太极的母亲后来也生了重病死掉了。历史上的皇太极,是如何成功夺得皇位的,他的传奇一生又是怎样的。

这样看来,皇太极的生活就很不幸了,从小就处在父亲和母亲部落之间的矛盾之中,他也很是痛苦。皇太极痛苦之余想要发奋图强,可是怎么开始呢?后来他想到了读书这一条出路。皇太极从此之后努力学习,终于从众皇子中脱颖而出。史料上曾经记载说,皇太极小时候就特别的博学,精通满族文字的同时,他还认识汉族的文字。他才七岁的时候,就凸现出与别人不同的气质,已经可以开始替努尔哈赤照顾家政了。

年仅七岁的皇太极就能够从爱新觉罗家族中崭露头角,这也多亏了爱新觉罗家族里的人不爱读书。他的三个哥哥都不是读书的料,也就都不爱看书,皇太极就凭借着这一点把他三个哥哥挤下了皇帝的宝座。在他当上皇帝,独揽大权之后,他就开始做了一件浩浩荡荡的事情,那就是推行读书运动。这个读书运动可不是说着玩的,皇太极还制定了一些规定,如果家里的孩子不喜欢读书,那么家长就要背责任被处罚,不允许上战场,只能待在家里面服苦役。这个运动一发起,就掀起了一场声势浩荡的读书热潮。由此可见,皇太极真的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而且他在书中还找到了治国管理朝廷的好办法。

皇太极当上大汗之后,每一次接受大臣们的朝见和举行盛大的典礼的时候,他的三个哥哥和他同时朝向南边坐,接受大臣们的朝拜,这等于他还是四个皇子里的老四,他的地位还是岌岌可危的。但是在这险象环生的政治斗争中,他还记着去北京郊区,找崇祯皇帝的麻烦去了。皇太极率领着大军到达了燕京城的外面,他的手下们纷纷要求攻城,这个时候皇太极就温和的问他们,攻打这座城池会不会损伤兵马呢?大家一致的回答,会,但是这是为朝廷做贡献,不怕牺牲。但是皇太极却沉下脸说,如果攻打这座城池会牺牲士兵们的生命,那他宁可不攻城,把这座城池留给崇祯。

其实这纯属皇太极的瞎扯,如果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城池,哪怕是牺牲所有士兵们的生命,领导者都是不会因为心疼而放弃的。燕京城这座城池要是攻下来也没有多大的作用,就算打下来这座城池,到时候四面八方来的各种大军又来攻打,你又拿什么来守住这座城池了。倒不如留下这座城池,等城内的人互相争斗,再坐收渔翁之利。这就是皇太极真正不肯攻城的原因,这对于他来说,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他为啥要做呢?可他偏偏还跟部下瞎扯,说他是爱惜士兵们的生命,不忍心看着他们去送死,这真是一番哄骗人心的假话。

从攻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皇太极想要收买人心,效果也的确不错,而且皇太极也喜欢收买人心。皇太极四十岁那年,带着侍从去山里面打猎。打猎的途中,皇太极是走在前面打猎,他的侍从骑在马上保护他。突然侍从发现了树林里面有一只老虎,还没等他反应过来,这只老虎突然吼叫着扑向他,把他扑倒在地。据史书上记载,皇太极发现自己的侍从被老虎扑倒在地,立刻就呐喊一声,并且勇猛地朝老虎扑了过去,想要救自己的侍从。

这只老虎被皇太极的气势给吓到了,当即跳了起来,准备躲开,但是被赶来的侍卫们射死了。其实明眼人一看,这段记载着皇太极爱兵如子的历史就非常的假,正常人面对一直凶猛的老虎,突然往你身边扑过来,不是应该掉头就跑吗?皇太极就是喜欢让史官夸大他的事迹。皇太极还是一个极其会演戏的人,他让自己入戏,还让自己的三个哥哥入戏,成为了看戏的傻子,最终丢掉了竞争皇位的权利还有自己的生命。成功的扮演一个书呆子,不去管家中的那些龌龊事,然后利用自己的手段成功的以德服人,不去沾染家族中混乱的不关系,这也让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对他有了更多的关注,这些也是他从书上明白的道理。

随着大贝勒丑闻的曝光,皇位的竞争也就少了一个人。为了竞争皇位,其余的贝勒们是想尽办法,要在努尔哈赤的面前好好表现。而这个时候的皇太极就开始请君入瓮,开始看好戏了。皇太极在一旁提出了一个仁德治国的办法,其他贝勒们一听,认为自己都是善良的人,这个办法可以实施啊。可是他们根本就不是仁慈之人,连装也装不会。

第一个栽坑的是二贝勒,他还是一个野蛮人,一个劲的把投降的士兵给杀完了。二贝勒完蛋之后,三贝勒也感觉到了危机,后来他拿着刀子对着皇太极,也被赶出局了。大贝勒觉得自己的好日子也到头,不想再跟皇太极竞争了,于是就主动地退出了皇位角逐赛,最后只剩下了皇太极一人,皇太极最终成功地登上了皇位宝座。其实人生就像演戏,谁演得好就是赢家。皇太极掌握了整场大戏的主节奏,活成了主角,将自己真实的一面隐藏了起来,演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这不仅帮助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皇子到崭露头角的重要角色,最后成长为了称霸天下第一国之主。

多尔衮真的是被皇太极抢走了汗位吗?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是受推举为大汗的,没有抢多尔衮的皇位。皇太极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制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崇德元年,在盛京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在崇德六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崇德八年,皇太极猝死。关于皇太极、孝庄、多尔衮之间的爱恨情仇是后人杜撰的

多尔衮真的是被皇太极抢走了汗位吗?

后金八旗政权。压根就没有由上一任首领,指定下一任首领的习惯。所谓的努尔哈赤要传位给多尔衮?根本就是被杜撰出来的。由于满清朝廷建立起来以前,八旗是个全民皆兵的体系。领导人经常需要亲临前线指挥作战,难免会出现意外情况。所以后金八旗兵最初,实行的由八旗主王爷会议共同推举除开俄这个就是八王议政。后金刚刚建立起来时实行的制度。

多尔衮真的是被皇太极抢走了汗位吗?

多尔衮是清初最关键的人物,力主入关,并在占领北京以后马上迁都于此,在清统治阶层考虑是否南下或者掠夺一番退回关外时,多尔衮再次力排众议,指挥清军西杀张献忠,南破南明奠定了清朝统一天下的基础,如果没有多尔衮,清朝可能永远只能是一方割据势力,而皇太极也不差,完善清朝制度加强集权,为清朝快速入关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就是这两个清朝的风云人物加亲兄弟,却被很多人认为是皇太极抢了多尔衮的汗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皇太极抢多尔衮汗位这个说法流传已久,说到底与一部神剧脱不了关系,即“孝庄秘史”,这部电视剧精彩程度不亚于“雍正王朝”,都是演技派不像今天的偶像剧一般没有技术含量,从全剧来看,导演也是特别了解清初那段历史的,但毕竟电视剧只能是电视剧,不会按照史料记载一步步还原的,为了突出剧情精彩,有些事情走向就添加了一些野史记载或者自己的凭空想象,真真假假的历史精彩绝伦,其中就有努尔哈赤临终前遗命多尔衮继大汗位,最终被势大的皇太极所抢,让看过的人回味无穷,深以为然,其实不然,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

多尔衮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十四子,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即1612年,努尔哈赤死于天命十一年即1626年,当时多尔衮才15岁,而且更要命的是,多尔衮并没有战功,要知道这不是平世,任何朝代开国初期都是以武立足,没有赫赫战功根本难以服众,更何况要继承汗位。

努尔哈赤虽然并不是猝死,但是临终前并没有确立继承人,示意采取之前的四大贝勒当政制度,根据当时资料参考,之所以这样一是鉴于之前立继承人的屡屡失败,长子褚英甚至被处死,让努尔哈赤心灰意冷,二是努尔哈赤应该坚信这种制度模式可以选出最合适的接班人,结果果不其然,不久皇太极被拥立为新的大汗,在位十几年颇有作为,为清军入关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多尔衮于天命十一年受封贝勒,但并非实权贝勒,更多是因为子凭母贵,因为多尔衮之母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第四任大福晋,深受宠爱,所以多尔衮才可以无战功而受封贝勒,翻看努尔哈赤在位的天命年间,多尔衮没有战功不说,很多国家大事议政时并没有多尔衮参与,多尔衮真正崭露头角是在皇太极时期,真正大放光彩也是在皇太极时期。

还有一些人认为少数民族是“幼子守灶”继承法则,即使努尔哈赤没有确定继承人,幼子多尔衮也是继承人选,但是这个漏洞太大,所谓的“幼子守灶”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诸多少数民族的继承法则,并非包括后金,后金初期的继承人法则很乱,虽然族内有着“幼子守灶”传统,但是汗位继承并非如此,努尔哈赤受过一定程度上的汉文化熏陶,还是更倾向于汉族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如刚开始明确以长子褚英为继承人,褚英被废后默认次子代善为继承人,但是代善还没有确定下来就因为触犯努尔哈赤而被冷落,后来就是各凭本事了,清王朝之后继承法则也是选择了不分长幼,只看能力大小与否,而且努尔哈赤共有16个儿子,多尔衮排行14,并非最小的儿子,这个说法也不可信。

从各个角度来看,多尔衮并非是努尔哈赤指定或默认的继承人,只不过后来成为摄政王大权在握,一封再封,成为皇父摄政王,封无可封,一生精彩才有野史认为皇太极抢了多尔衮汗位,加之近年来清宫剧的盛行,其中的佼佼者“孝庄秘史”电视剧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家才造成这种现象的,电视剧虽然精彩,但只是电视剧,并非是了解真正历史的途径,了解历史还是应多看史书,切勿以电视剧而了解泱泱华夏五千年波澜起伏的真实历史

当然抛开历史真实因素,孝庄秘史还是一部十分精彩的国产电视剧。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