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光绪皇帝突然去世,慈禧为何选择了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

谢邀。

1908年慈禧和光绪同时生重病,光绪帝死后,慈禧也病重的下不了床,于是召见军机大臣,留着最后一口气立了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那么为什么会选择才3岁的溥仪当皇帝呢?

慈禧虽然是女流之辈,可是她也有自己的一套政治思想和内心的私心,之所以选择溥仪也有自己的一番理由,原因如下:

第一:认为三岁皇帝好控制,自己垂帘听政

虽然当时的慈禧已经气数将尽,可是自己还感觉身体还可以,可以恢复,三岁的小孩子做皇帝很好控制,这样对自己政权的延续是一个很好的巩固。而且溥仪的父亲载沣为摄政王,载沣性格温和好说话,好控制,这样继续还可以垂帘听政,做自己的女皇梦,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只是慈禧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死了,但是她内心肯定是这么想的。

第二:清朝的继承法

清朝的皇位继承还是要讲究血统的,谁的血缘离上一代君主近,就叫近派宗支,载字辈或者溥字辈就属于血缘最近的,光是血缘符合还不行,还得有其他条件,第一个,如果已经有爵位或者封为王爷了之类的那就不行。第二,如果你是家里独苗,那也不行,因为一旦继承皇位,就让自己亲爹绝后了,第三,看辈分,不能乱辈分瞎过继。这三点,溥仪都符合,所以溥仪在众人的推选下,当上了皇帝。

第三:慈禧对荣禄的真情实意

之所以立溥仪为皇帝,慈禧内心可能想的是因为溥仪的外公是荣禄。

慈禧和荣禄的关系非同一般,虽然正史没有说,可是民间还是说很多他们是恋人关系的传闻,最早提到这层关系的是德龄公主,她在自己的小说《爱恋紫禁城》中提到荣禄是慈禧的初恋情人,当荣禄察觉到慈禧有危险时,还决定舍身相救。荣禄去世的时候,慈禧悲痛的比死了丈夫还难过,对他“赠太傅,谥文忠,晋一等男爵”,由此可见慈禧对他的感情。后来溥仪也在《我的前半生》中写过慈禧和荣禄关系不一般。

之所以讲这个理由,可以参照一段史料:慈禧太后病重,召王公大臣晋见,开决定谁继位的御前会议,奕劻王爷提出让溥伦和溥伟继位,慈禧太后一直摇头,小醇亲王载沣也支持由溥伦继位。” 慈禧太后勃然大怒道:“载沣,你忘记了你岳父荣禄于国的大功劳吗?他忠心于哀家,哀家一直记着他的好。正因为如此,哀家才把他的女儿许配给你,有幸生了溥仪。我决定立溥仪为嗣皇帝,以慰荣禄的在天之灵。”

这段我们可以看出,慈禧之所以立溥仪为皇帝,可能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妹妹是溥仪的祖母,更因为溥仪的亲外祖父是荣禄,为什么说荣禄是溥仪的亲外公呢,因为荣禄有一个女儿名字叫瓜尔佳·幼兰,她是爱新觉罗·载沣的夫人,是溥仪的生母,和载沣结婚后,她被慈禧收养为了养女。从这些来说,荣禄是溥仪的亲外公,慈禧的亲家。所以慈禧当时把荣禄的女儿安排嫁到皇家,也是有这个原因的,所以让溥仪让皇帝,也算是对荣禄的情意表达。在她心里,爱新觉罗家族和大清的基业都不重要,什么都比不上对荣禄的痴心一片。

就这样,溥仪当上了大清的末代皇帝,没想到啊,他当上皇帝以后不久,大清就亡了,想想也让人唏嘘不已。

以上是我总结的慈禧为何选择了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的原因,大家看后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38岁的光绪皇帝突然去世,慈禧为何选择了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

首先,我们看一下光绪皇帝和溥仪的关系。溥仪是醇亲王载沣的儿子,而载沣是光绪皇帝载湉的亲弟弟。按照这个关系,光绪皇帝是溥仪的大伯。慈禧太后选择溥仪继位很有讲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光绪皇帝被囚禁之后,慈禧太后再次垂帘听政,但出于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在自己病重以后,慈禧太后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事考虑。光绪皇帝肯定不能留,因为光绪皇帝曾经扬言“自己要报复。”因此,光绪皇帝最后死的不明不白。在光绪皇帝去世以后,已经奄奄一息的慈禧太后还在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首先,光绪皇帝没有儿子,只能在近支血统中挑选。其他的贵族虽然没问题,但是慈禧不放心,因为其他旁支的贵族继承皇位,自己苦心经营的利益集团肯定会被打破,这是慈禧不能看到的。因此,慈禧太后必须选择符合继承皇位的标准,而且能够保护自己集团利益的人上台。思来想去,也只有光绪皇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沣了。最终,慈禧太后宣布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由于溥仪只有不到3岁,由载沣担任摄政王。溥仪的年号为宣统,道光皇帝的庙号为清宣宗,宣统就是重新回到宣宗一脉统治的意思。

选择载沣和溥仪,慈禧太后另一层考虑,那就是舆论的压力。在1898年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往国外,一直在不停的宣传,各方面的舆论对慈禧太后非常不利。现在皇位继承人是光绪皇帝的侄子,摄政王是光绪皇帝的弟弟,自然堵住了悠悠之口。对于溥仪登基、载沣摄政这套模式,原来的维新派是非常欢迎的,因为自己有了用武之地。当然,慈禧太后还有最后一招,那就是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隆裕皇后是光绪皇帝的妻子,两个人纯属政治婚姻,没有任何的夫妻感情可言。

虽然3岁的溥仪继位、载沣成为了摄政王,但隆裕成为了太后,而是能够垂帘听政。就像当年咸丰皇帝去世之后的模式一样,慈禧太后认为自己留下了一个相互制约的完美组合。但慈禧太后忽略了大势所趋,现在的情况和50年前的局势完全不同,各地的革命愈演愈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以后,溥仪继承了皇位,载沣负责辅政,隆裕太后垂帘听政。当时,清朝为了缓解紧张的局势,推出了预备立宪政策。但是在随后组建的内阁中,大部分内阁成员都是皇族成员,这让很多人失望了。

其实在清朝统治的最后几年里,各地的革命党已经发动了一系列的起义,例如广州起义等等。但这些起义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终都失败了。在1911年10月,也就是溥仪登基的第3年,湖北地区爆发了著名的武昌起义。这次起义的规模并不大,但是却如同星火燎原一般,迅速波及了南方各地,10多个省份先后响应。此时的载沣已经焦头烂额,不得不派遣北洋新军南下镇压。但是,北洋新军不听调遣。在这样的情况下,载沣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从而上演了皇族内阁总辞职的故事。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38岁的光绪皇帝突然去世,慈禧为何选择了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

光绪三十四年即公历十一月十四日,光绪与世长辞,享年三十八岁。后人关于光绪为何在壮年暴毙而亡也怀有诸多疑问,咱们这里主要讨论为何光绪死后的皇位继承问题。 溥仪的父亲、兄弟并不是皇帝,为什么皇位会落到溥仪头上呢?

原因一:

众所周知,慈禧与光绪向来不睦。尤其是光绪皇帝组织了“戊戌变法”之后,名义上的母子二人已经到了势同水火的地步,谁都容不下另一个。因此慈禧便想通过控制光绪的胞弟再沣进一步控制光绪,于是在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历是1902年一月五日)慈禧就下令把心腹荣禄的独生女许配给载沣,想让荣禄之女来完成这个任务。自然载沣、溥仪有了荣禄的帮助,上位也会容易许多。

原因二:

本来在光绪登基之后就说好了把光绪要传位的儿子过继给同治,使其皇帝统系不断。可谁能想到光绪也“绝户”了,这样一来就只能从近支宗室“溥”字辈里挑一个过继给同治,让他继承同治的皇位同时肩祧光绪了。 按照古代过继的规矩:立嗣之事,其法择胞兄弟之子,以为嗣;次则择从兄弟之子 按照规矩一看,光绪的胞弟载沣的长子溥仪就成了最佳人选。

原因三:

慈禧之所以立溥仪为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慈禧害怕新君即位之后会帮助光绪平反,把自己陷于不义之地。而溥仪作为新皇即使他长大之后想要替大伯光绪昭雪平反,也会顾及自己的母亲的颜面而投鼠忌器。因为溥仪之母便是荣禄之女,而荣禄便与慈禧是一根绳上的两只蚂蚱,换句话说只要保住了溥仪就保住了自己的声名!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慈禧才不顾众人反对再次拥立幼帝登基。 以上就是个人之愚见,不足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38岁的光绪皇帝突然去世,慈禧为何选择了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

大家知道,光绪帝驾崩的第二天慈禧老佛爷也就去了!当光绪帝去世的消息传到慈禧耳朵的时候,我想她老人家也是迷迷糊糊的时候,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请奏立谁做皇帝,慈禧能听进去吗?不能。我觉得,其实慈禧早就安排好了接班人,这个人就是溥仪。原因有二。其一、因为慈禧跟荣禄的关系,荣禄是慈禧重用的大臣,有野史有记录他们的暧昧关系。荣禄的女儿是溥仪父亲的妻妾。其二、溥仪的爷爷的妻妾是慈禧的亲妹妹,所以慈禧把溥仪过继给同治皇帝做儿子,溥仪登上皇位就顺理成章啦!慈禧交代好了这就可以安心去了!

38岁的光绪皇帝突然去世,慈禧为何选择了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

以1840年为界,清朝的历史常常被分为清前期和清后期两段,相对而言,清后期的历史算不上光鲜,甚至所属情况下显得挺憋屈,令人扼腕叹息。

自咸丰帝开始,晚清的皇帝们似乎受了诅咒一般,几乎很难繁育子嗣了。皇室的人丁不再兴旺,多被视为国运不济的表现。

咸丰帝的独自同治早亡,绝嗣而终,清廷在慈禧的主持下选立了载湉,是为光绪帝;到光绪帝死时,同样无子,垂暮之年的慈禧再次选择了溥仪,将一个三岁的娃娃推上了皇位。

那么,在晚清局势日益衰败的情况下,慈禧为何要选择一个三岁的孩子登基呢?

其实,在这件事情上,慈禧也有苦衷。但凡有的选择,谁也不会挑一个孩子来继承大统,让其成为大清江山的继承者。

不少人觉得,慈禧选立一个幼童做皇帝,是为了更好的控制他,以便强化自己的权力。然而,在拥立溥仪为帝时,慈禧早已是垂暮之年,自知时日不多。可以说,选谁继位,对慈禧的关系还真不是很大。

问题的关键在于,按照清朝的规定,皇帝无嗣时,需要从与他血缘关系最近的宗室中过继男丁,以其作为皇位继承人。

这时,摆在清廷面前的人选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载湉的弟弟载沣,另一个便是载沣的儿子溥仪。从血缘上来讲,载沣无疑与光绪帝载湉的关系更近,然他却已经不再适合做皇位的继承人。

问题非常简单,因为选择载沣做皇帝的话,便需将其过继给咸丰帝,可这样一来,载沣这一支便也就断了香火。所以,只能在从下一辈中物色。

最终,年仅三岁的溥仪成为了最佳人选,他是载淳、载湉下一辈中,与先帝血缘关系最近的,所以同时过继给了同治和光绪皇帝,成了皇位的不二人选。

38岁的光绪皇帝突然去世,慈禧为何选择了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

作者:金满楼

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后,其侄子、3岁的溥仪被选为皇位继承人,是为宣统。

这也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幼年皇帝。

清朝268年,以顺治皇帝幼年登基、摄政王多尔衮开国,最终,又以宣统幼年登基,以摄政王载沣亡国。

这是一种巧合,也可谓是天时有命、天命所终。

那么,或许有人要问,如果不是溥仪幼帝登基,清朝会怎么样?还能继续维持吗?或者说,慈禧太后为什么非要选择溥仪继位呢?

毕竟,在溥仪之前,已经有两位幼皇帝登基,即同治与光绪,都是儿皇帝,如果算是溥仪,已经的第三个?

连续三个儿皇帝,对近代中国的落后,能说没有一丝的关联吗?

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当时的大臣们即有认识,如张之洞当时即提议,与其让溥仪继位,不如直接让摄政王载沣上位,这样还名正言顺,而且对执政更为便利。

然而,这一意见最终被慈禧太后否决了。

其理由很简单:在溥仪之前,同治和光绪已经是堂兄弟,如果再来一个载沣,那就是三个皇帝都是载字辈,试问这中国历史上,何曾有过这一现象?

如此,这皇位的世系未免也紊乱过分了!

当然,张之洞之所以做如此建议,主要也是因为儿皇帝的确不利于治国理政,试想,不管是同治还是光绪,还是溥仪,到长大成人都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而在当时如此险恶的国际环境下,国事日危,列强环逼,怎么可能会有所等待呢?

之前,因为同治、光绪都是儿皇帝,已经对国家大势影响甚大,如果再来一位儿皇帝,国事实不可问矣。

从某种程度上说,张之洞等大臣心里想的是,如果有康熙、雍正、乾隆这样的英主,或许近代中国也就不至于衰落如此了。

道理虽然是这样没错,但中国的传统,尤其是儒家体系下的世系继承制度也确实令人头疼,不合礼法必然被人说三道四,甚至被视为名不正言不顺,这个危害显然很大。

别的不说,就是当年光绪继位,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因为同治无后,按理应该为他立嗣,但慈禧太后力排众议,最终由其堂弟光绪继位。

事后,曾任御史的吴可读在同治移陵大葬后自缢,以自己的死向慈禧太后不为同治立嗣的做法表示强烈抗议,此举在朝局引发大震,一时议论纷纷。

为此,慈禧太后不得不再三申明,将来光绪生子后,将作为同治是嗣子继承皇位,以保证世系不断,名正言顺。

然后,在光绪成年后,问题又来了,慈禧太后发现,光绪皇帝没有生育能力!

无奈之下,在戊戌政变后,出于对光绪的双重失望,慈禧太后选择了端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意在以其为储君。

然后,由于端王在庚子年的胡作非为,大阿哥最终被放弃。这也是慈禧太后尝试培养成年皇帝的一次失败案例。

最终,慈禧太后把目光锁定在载沣的身上。在清末新政后,载沣的地位一升再升,尤其在1905年溥仪出生后,载沣更是直接进入决策中枢。

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是在1908年才选择的溥仪,而是在之前的数年中,载沣已经被确定为真正的继位人。

事实上,慈禧太后也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了。

(更多,可参考拙著《天命所终:大清帝国的崩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