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辅佐三位皇帝,孝庄太后和慈禧太后的差距怎么这么大?
谢邀。
清朝历史上,出了两位特别厉害的太后,一位是孝庄太后,一位是慈禧太后,一个是把清朝带进盛世,一个是带进灭亡,她们有着非常相似的人生经历,两位都是青年丧夫,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孝庄才30岁,咸丰去世的时候,慈禧才25岁,同样是辅佐三位皇帝,孝庄太后和慈禧太后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这个问题:
第一:政治理念不一致
孝庄太后生性简朴,有了权力以后想到的是大清百年福祉,手中有权力,却能放权,能成就皇帝,自己却不想当皇帝,具有高超的政治智慧,识大体,在皇太极死后,她依托多尔衮,让福临登基以后,并没有想着为自己谋私利,她始终在幕后,教导皇帝成为一代明君,为了大清朝的繁荣而考虑,做事公正,孝庄有德有才,却不贪恋权柄,在清朝刚入关稳定局势的关键时期,维护了清朝皇族的稳定,是一代贤后,大臣也都佩服,实现了君臣一心,为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是,慈禧太后生活奢侈腐败,是个很有野心的女人,只会一味的搞宫廷政变夺权,搞垂帘听政,本人迷恋权力,眼界太窄,清朝晚期,国力不支的时候,还挪用军费,过自己的六十大寿,这样使朝廷君臣离心离德。也不利于后期朝廷的运作发展。
当康熙皇帝遇到鳌拜和吴三桂的欺凌时,孝庄太后教导康熙如何周璇,如何各个击破以及步步为营,最终得以成功,可是到了慈禧这里,光绪当时想戊戌变法的时候,因为变法触动了慈禧的利益,她竟然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把权力牢牢的抓在自己手里,为了权力,慈禧真是丧心病狂了,她看不到全局,一点不考虑大清国运,只在乎自己的权力。
第二:两人出身经历不同
孝庄太后是科尔沁部落的公主,进宫是直接通过自己的亲姑姑哲哲皇后引荐的,直接带进宫成为庄妃的,没有各种争宠献媚的宫斗。孝庄是经历了清朝建国的全过程,见过太多的大风大浪,她的思想要比较前卫,没有一些束缚,知道清朝初期国家需要的是什么,而且英明睿智,识大体,懂全局。
而慈禧太后父亲名叫惠征,在吏部任笔帖式,是一个相当于人事部秘书、翻译的八品文官,后屡有升迁。慈禧只是出身在官吏之家,通过秀女入宫,她毕竟是受封建礼教长大的,也是经历了宫廷斗争以及和嫔妃们争宠,所以她对权力特别热衷,一旦有了权力,就不想撒手。她喜欢的执政风格是“凤在上,龙在下”可能慈禧想要模仿的并不是孝庄太后,而是武则天。出身和经历的不同,导致了两人的政治理念不一致。
第三:时代背景不一致
时代背景这个是很客观的一个原因了,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不是个人所能阻止的,孝庄所处的时代是清朝建国初期,国力强盛,而且刚推翻了满目疮痍的大明朝,国富民强、兵强马壮,也没有外来侵略者侵犯,到了慈禧的时代,西方侵略者的侵略,以及内部百姓吸食鸦片,太平天国起义等,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慈禧太后本人的执政风格又只是为了自己揽权,贪图荣华和权力,只能是悲剧了。
第四:对于继承人态度
孝庄太后对福临和康熙都是辅佐,在幕后悉心教导,一心想把他们辅佐成一代明君,可是慈禧呢,私心太重,对于光绪和同治不是继承而是打压,对同治还好点,因为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可是对于光绪就很坏了,动不动就处罚,囚禁,慈禧太后一向是抓权第一,孝庄太后是德才兼备,可是慈禧太后也有才,只是德行和大局意识欠缺。
以上是我对同样是辅佐三位皇帝,孝庄太后和慈禧太后的差距怎么这么大的看法,你们看后有什么想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同样是辅佐三位皇帝,孝庄太后和慈禧太后的差距怎么这么大?
孝庄太后谈不上辅佐三位皇帝,在皇太极时期,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妃子,对政治的影响力不大。慈禧太后也不是辅佐三位皇帝,同治、光绪时期,她是实际掌权者。当然两人的政治取向和后世评价大不相同。
首先,孝庄太后会影响政治,但是从不直接干涉政治。慈禧则在咸丰帝死后,直接联合恭亲王发动政变,处死了咸丰帝指定的辅佐八大臣,搞垂帘听政,直接把控政治。后来同治、光绪两朝,她是实际的统治者,掌权达48年之久。
其次,孝庄太后她的志向是做好贤妃,贤后,帮助儿子孙子更好的执政,她本人没有野心,更不会去揽权,置皇帝于傀儡。慈禧则痴迷政治权力,一刻也不愿放手,她除了没有成为女皇之外,一直在享受权力带来的快乐。
再则,孝庄太后的时候,先有多尔衮能力很强,后来她的儿孙都很厉害,她也没有必要操太多心,局势也变得越来越好,她的历史评价以正面为主。。慈禧则处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时期,她的执政不能说糟糕,但是很明显她没有扭转中国颓败的大势,甚至助推了这一趋势,加上她本人为满足私欲做了不少贻误国家的事情,所以历史评价基本上以负面为主。
同样是辅佐三位皇帝,孝庄太后和慈禧太后的差距怎么这么大?
孝庄太后与慈禧太后
生活在金戈铁马的满清盛世的孝庄太后和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满清末年的慈禧太后,她们用各自的手段转移权利的重心,都或多或少为大清王朝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孝庄太后懂政治而不干政,更不乱政,她极力辅助顺治、康熙两朝皇帝,最后把康熙辅佐成为了千古一帝,扳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让中国版图空前辽阔,大清皇朝随即进入巅峰——康乾盛世。后世称她“杰出的女政治家”“一代贤后”。
反观慈禧太后,她把清王朝的权力核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心,而皇帝只是摆设、傀儡,慈禧以雷霆手段借机除掉异心之臣,她对权力的迷恋已到了疯狂的程度,真正是六亲不认了。其手段虽雷厉风行,威慑一方,却不失守旧落伍,最后清王朝还是不免没落,在劫难逃,归咎于她一直坚持的封建统治之下。
孝庄太后和慈禧太后权力欲望不同,孝庄太后通常在幕后掌控大局,朝议政务都由皇帝自己决断,只在关键时刻出面指导和处理善后。慈禧则喜欢大权独揽,事事都要由她亲自决断。由于她们对于权力的不同对待,也就导致了大清王朝的不同命运。
同样是辅佐三位皇帝,孝庄太后和慈禧太后的差距怎么这么大?
谢谢邀请~
其实多少了解点清史的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大清兴于孝庄,亡于慈禧。所以说,把慈禧拿来跟孝庄做对比,真的是太合适不过了。
同样为女人,为一国之母,同样辅佐三位皇帝,却换来不一样的结局,我们不能否则,时机的因素在里面,但就这两个个体而言,差距也很明显。
孝庄,即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皇太极妃子,顺治母亲,康熙祖母。
慈禧,即孝钦显皇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咸丰帝妃子,同治帝母亲,后过继妹妹的儿子载湉为光绪帝,载沣儿子溥仪为宣统帝。
慈禧自私。慈禧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权利,自己的地位精打细算,永远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为了能大权在握,她不惜卖国求荣。
孝庄无私。而孝庄何等聪明,她一生都在为大清着想,一生都在为国着想。
慈禧败家。慈禧为了自己的安逸,可以耗巨资享乐,朝中官员也都以她慈禧为中心。
孝庄富国。孝庄很节约,她不兴后宫奢侈,攒下的钱为国家做贡献。
慈禧想当皇帝,可是她没有武则天的本事,所以她垂帘听政,杀辅政大臣。朝中所有事情都得她说了算,同治,光绪压根没有说话的权利,更别说朝政大事了。而孝庄,顺治,康熙同为年幼登基,孝庄确实重用辅政大臣,教儿子,孙子如何当皇帝。为顺治和康熙出谋划策。
所以,两个本质压根一点都不同的两个人,没什么可比性。真心佩服孝庄,没有她就没有清朝。正应了一句话:大清兴于孝庄,亡于慈禧。
同样是辅佐三位皇帝,孝庄太后和慈禧太后的差距怎么这么大?
时也命也。明末清初,中国大地经历了激烈的战争后,人口锐减百废待兴。也就是说在清朝初期土地和人口之间的比例是非常和谐,大多数的农民有耕地,小农经济休养生息政策让清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都有长足的发展。当时的综合国力远超西洋列国。而到了清朝末年,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清朝和世界各个国家的差距被无限度拉大,成为一种不可逆的潮流。别说是慈禧太后,就是武则天在世也无法挽回落后挨打的局面。
同样是辅佐三位皇帝,孝庄太后和慈禧太后的差距怎么这么大?
孝庄皇后
孝庄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强人之一,一生中曾辅佐过顺治,康熙两代君王。是清朝杰出的女政治家。
孝庄皇后生来节俭不喜奢华,在皇帝讨伐三藩时,她曾屡次将自己节省下来的银两犒劳征伐的士兵,帮助皇帝安抚军心。每到荒年她也会拿出自己省下来的银两去赈灾,她做到了历史上一个真真正正皇后应该做到的榜样。正应了那句话“如遇好妻,如有一宝”
慈禧太后慈溪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道德败坏,心肠狠辣之人。是晚清时期独揽大权导致国家内忧外患的罪魁祸首。
慈禧太后自打入宫以来奢华成瘾,嗜血成性,为人狠辣。在同治还在为时她便与恭亲王奕忻发了辛酉政变,诛杀当朝八大臣夺取政权后垂帘听政。
她在位时并没有什么光辉业绩,但是生活中的糜烂奢华到是让人津津乐道,正所谓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慈溪奢华成度令人发指,她的每顿餐都是108道菜,顿顿都是满汉全席极尽奢华,而康熙帝也只不过是在大寿时吃上那么一次而已。晚清时期宫外战火连天,八国联军烧杀抢掠时,慈溪太后在宫廷中听歌热舞享受着奢靡生活。而她的感情生活极为不检点,身为一国之母不紧没有作为,却与朝中多名大臣私通,其中最为有名的两人一个是恭亲王,一个是荣碌更有甚者,身边的太监李莲英也不放过。这注定是晚清灭亡的祸根。
同为皇后,为何差距这么大其实这并不难理解,人跟人是不能比的,你永远不能指望无德,无才,无用之女能做一番大事业,这样的人不给你败家你就应该烧高香了,可惜慈溪恰恰却是个败家的人,她把自己的国家都给败光了。
为什么历史中那么多被起义推翻的皇帝,正因为他们的昏庸无道导致了民怨。正是强人自有强人来,你管理不好国家那就我来。若是没有八国入侵我想推翻慈禧太后也是迟早的事。而晚清的灭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八国联军的入侵,这一点才是真正加速了晚清败国的导火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