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死后,顺治对他掘墓鞭尸,为什么孝庄太后不阻止?

多尔衮死后仅仅两个月以后,顺治帝对多尔衮进行反攻倒算,不仅褫夺封爵,还剖坟斫棺掘尸鞭戮。多尔衮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还与孝庄太后之间的传闻爱情有关,那么顺治帝对多尔衮如此,孝庄太后为何不阻止?

其实顺治帝对多尔衮掘墓鞭尸孝庄太后之所以不阻止有以下原因:

其一:顺治帝是孝庄太后的唯一的亲儿子,在顺治的童年记忆里,多尔衮和母亲的情意以及宫人的说长道短,以及太后下嫁这一系列的事情,顺治恨多尔衮,无论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爱情传闻是真是假,但是情分总比不上母子情分,一个女人当成为了母亲,自然是爱情比不上亲情。既然儿子顺治想对死后的多尔衮掘墓鞭尸,自己自然不能阻止。

其二:顺治皇帝刚亲政,多尔衮在39岁时在战场上意外身亡,这对于顺治来说是天大的好事,顺治积压在心头的仇恨终于爆发出来,对多尔衮的清算毫不留情。孝庄太后可以感受到顺治心中的不满,所以孝庄太后为了政权稳定,不出面也不阻止,把所有权利交给顺治。这样也是为了清除异党、巩固皇权。

其三:可能孝庄太后心里也恨多尔衮,现在我们可能在影视剧看到多尔衮和孝庄是真爱两情相悦,但这都是影视剧为了吸引观众而渲染的,可能真实的多尔衮和孝庄没有爱情,只是相互利用,同床异梦,古代女子重贞洁,但是多尔衮逼太后下嫁,让别人背后对她闲话满篇,这也是孝庄太后内心的痛,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她心里对多尔衮也有恨,顺治对多尔衮掘墓鞭尸,她不但不阻止,心里可能还会有对心里积攒多年痛楚的发泄。

多尔衮死后,顺治对他掘墓鞭尸,为什么孝庄太后不阻止?

题主这一个提问中就有两个史实性错误,也是挺让人无语的。

第一个错误,多尔衮在死后是被火化的,哪儿来的尸体可被顺治去掘?

第二个错误,对顺治帝他亲娘庄妃布木布泰来说,孝庄皇后,昭圣太后才是正确的称号,你称呼她为孝庄太后,显然是拉低了她的等级。

只有没资格系帝谥的皇帝亲娘,才被称呼为谥号+太后,比如崇祯亲娘孝纯刘太后,天启亲娘孝和王太后,都没系泰昌的谥号“贞”;泰昌亲娘孝靖王太后没有系万历的谥号“显”,万历亲娘孝定李太后没有系隆庆的谥号“庄”等等,她们都因为妾室身份,所以没资格系丈夫的帝谥,因此只能被称为谥号+太后,而不能称为谥号+帝谥+皇后。

清朝比明朝更进一步提高皇帝生母的妾室地位,在生前尊太后,在死后可以系帝谥,所以,清朝帝母也可以和皇帝正妻一样,被称为皇后,比如顺治母孝庄文皇后,乾隆母孝圣宪皇后等等。

回到本题,看了几个答案,大多都在说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就被顺治帝下旨毁墓、掘尸、斩首、鞭尸,是顺治在泄愤云云;只看到一个答主说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去世后都是火葬,怎么会有鞭尸呢?

网上的鞭尸论那么多,可见野史的深入人心,实在令人感慨。

睿亲王多尔衮死后实行的火葬,只有一坛骨灰,顺治帝真要泄愤,能干的也就是把多尔衮的宝宫砸了,把骨灰撒了,所谓斩首、鞭尸是注定无法实现的。

火葬是满洲人的习俗,不管是死在多尔衮之前的清太祖、清太宗、孝端文皇后、敏惠恭和元妃,还是死在多尔衮之后的清世祖、孝康章皇后、孝献皇后等等,都实施的火葬。

从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初三孝诚皇后驾崩,才开始实行土葬,不再火葬,但这也只是在皇帝和后妃范围内实行,皇子、皇女、满族老百姓依旧实行火葬,一直到乾隆即位后,才明文禁止火葬,推行土葬。

而多尔衮是死于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初九,比顺治帝早死十年,当然只能是火化的,而不可能标新立异的去土葬,所以,葬入地宫的只有装骨灰的宝宫,就算顺治帝想掘尸斩首鞭尸,也没条件实施。

那顺治鞭打多尔衮尸首的说法从何而来呢?

据说是来自外国传教士的记载,这个记载猴格表示没有看到过,但看过学者周远廉在其著作《顺治帝》中的描写:

睿王之正白旗转归皇上亲辖,其府宅入官,陵墓被毁,其尸体被挖出来,用棍子打,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后,焚骨扬灰。(话说当初猴格也曾对周先生的这个说法深信不疑过,汗)

周远廉先生可能也是采纳传教士记载,但从史实性来说,传教士对当时的满族丧葬习俗并不了解,对多尔衮被掘尸斩首鞭尸的记述,完全出于主观臆断。真相很可能是顺治帝毁坏多尔衮装骨灰的宝宫,把骨灰撒掉,就被道听途说的传教士记述成斩首鞭尸。

在历史上,多尔衮死后,顺治是怎么对待他的呢?他的生母孝庄皇后布木布泰对他清算多尔衮又是什么态度呢?

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初九,摄政睿亲王多尔衮薨于喀喇城,享年39岁。

十二月十三日,多尔衮的讣闻传到京城,顺治表示很震惊很哀悼,下诏臣民为皇父摄政王服丧。

十二月十七日,多尔衮的灵柩还京,顺治帝率领诸王、贝勒、文武百官,缟服出迎东直门五里外,顺治亲自奠爵,并为之大哭。文武大臣都在道路上跪地哀嚎;从东直门到玉河桥,四品以下官员在道路两旁跪哭。

灵柩返回多尔衮府邸后,公主、福晋以下,文武百官命妇全部缟服,在大门内跪哭。当天晚上,诸王贝勒以下及各官,都要为多尔衮守丧。

十二月二十日,顺治下诏:太宗文皇帝驾崩时,诸王大臣都呼吁拥戴摄政王即位,但摄政王坚决推辞,反而扶立朕躬,又有平定中原、千古无二的至德丰功,如今不幸薨逝,朕内心非常悲恸,所以,摄政王的丧仪应该使用皇帝礼仪。

十二月二十一日,顺治收多尔衮摄政王的信符,贮藏在内裤。随后下诏全国为多尔衮举哀,官民人等一律服孝27日,禁止屠牛、禁止嫁娶等。

十二月二十五日,顺治追尊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

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十,礼部上亲政仪注,准备顺治亲政事宜。同日,命多尔衮嗣子多尔博袭爵,对他享受的待遇都有加恩。

正月十二,顺治亲政,御太和殿接受诸王大臣的恭贺,并颁诏大赦天下。随后又追尊多尔衮已故嫡妃敬孝忠恭正宫元妃,为孝敬忠恭静简慈惠助德佐道义皇后。正月十九,成宗义皇帝多尔衮和孝敬义皇后神牌升袝太庙。

就在多尔衮死后备受殊荣之际,他的厄运也逐渐降临,才亲政的年轻皇帝正准备对他展开清算。

二月十五,多尔衮曾经的亲信,正白旗议政大臣苏克萨哈、护卫詹岱、穆济伦,跳出来揭发多尔衮僭越,想迁两白旗到永平府等诸事。

顺治迅速命诸王大臣审理此案,经过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遵旨审理后,总结多尔衮十来条大罪,宣称多尔衮有悖逆之心,应该从重处分。他们的上书得到顺治的批准。

二月二十一,顺治向中外宣告多尔衮的罪状,把他的党羽处死,财产、人口没官,嗣子多尔博、女儿东莪交给信郡王多尼,把多尔衮夫妻、以及母亲孝烈武皇后所得的封典全部剥夺,神牌撤出太庙,祭祀停罢。

多尔衮逆谋果真。神人共愤谨告天地、太庙、社稷。将伊母子、并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夺。布告天下。咸使闻知。(《顺治实录》)

己亥,暴多尔衮罪於中外,削其尊号及母妻追封,撤庙享。(《清史稿·世祖本纪》)

诏削爵,撤庙享,并罢孝烈武皇后谥号庙享,黜宗室,籍财产入官,多尔博归宗。(《清史稿·多尔衮传》)

甚至已经死去的豫亲王多铎,也受到胞兄的牵连,在三月十五日被削除和硕亲王爵,降为多罗郡王。

那么,此时的顺治生母、在野史中、电视剧中都被渲染为和多尔衮青梅竹马、产生叔嫂虐恋情缘的女主角的孝庄皇后布木布泰,对儿子清算“情人后夫”的一系列操作就没有异议吗?

孝庄还真没有异议,当然,最主要的是也轮不到她有异议,因为她才从庄妃混成昭圣皇太后,太后宝座还没被屁股暖热,有啥资格议论朝政?

顺治即位后就由多尔衮摄政,这位大兄弟根本没有抬举、尊崇他哥哥太宗皇太极的后宫女眷们,就连太宗的中宫皇后哲哲,在生前都没有混上正式皇太后称号,官方称呼仍然是中宫皇后、“国君哈屯”、“母亲国君福金”、“固伦额真福晋”。

太宗正妻都是 如此,其他妃子也仍旧是崇德时期的旧称号,比如布木布泰还是庄妃,娜木钟还是大贵妃,巴特玛还是淑妃。

就连死于顺治六年(1649)四月十七的哲哲,在死后也没有立即混上谥号,比哲哲晚死半年(十二月二十八)的多尔衮嫡妃,都在顺治七年正月十三获得敬孝忠恭正宫元妃的称号,哲哲同志直到同年二月初四才被追上“孝端文皇后”的谥号。

等嚣张跋扈的多尔衮猝死后,太宗后宫没有被尊封的局面才得到改变。

顺治八年(1651)正月十二日,顺治亲政,正月十八,孝端文皇后的神牌才和多尔衮夫妻一样升袝太庙,并在二十二日以礼成颁告天下。

正月二十三,顺治宣谕礼部,准备尊崇生母庄妃为昭圣慈寿皇太后,以展孝思,并在当天拟定皇太后、皇后、皇妃的冠顶、衣冠、东珠和仪仗等典礼制度,可知清朝入关至今,都还没有皇太后、皇后、皇妃相配套的制度。

正月二十八日,顺治尊大贵妃为皇考懿靖大贵妃,淑妃为皇考康惠淑妃。

二月初一,礼部呈上尊封昭圣慈寿皇太后尊号的仪注流程;初九,以上太后尊号,顺治遣官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初十,顺治率诸王大臣恭上太后尊号;十一日,颁诏天下;十五日,顺治开始磨刀霍霍向多尔衮,二十一日,追论多尔衮罪状,昭示中外。

按照清朝的规矩,皇帝即位后尊崇生母为皇太后,并加上二字尊号;等皇帝亲政、大婚等重大事件时,可以再加上尊号,一次二字。庄妃为啥一次加四字?就是因为顺治即位时,亲妈没有混上太后称号,自然也没有尊号,所以,在亲政时才一次性加四个字。

当多尔衮开始被混账侄子清算时,布木布泰同志才混上昭圣慈寿皇太后称号五天而已,宣示中外的诏书都走不到朝鲜呢!一个新鲜出炉的皇太后,平时对朝政又没有任何干涉权,和不抬举自己的小叔子又没得私人关系,凭怎么去阻止顺治的行为?又有啥资格(背景、势力)能干涉顺治?真以为历史跟《孝庄秘史》演的那样吗?

虽然史书没有明说顺治有没有毁坏多尔衮的陵墓,但从史料推测看,多尔衮的陵墓绝对被毁了,很可能像倒霉的莽古尔泰那样,宝宫被砸,骨灰被撒。

顺治十年(1653)三月二十一,顺治宣谕工部,说多尔衮的陵墓废坏得太过了,让工部把房屋门墙都修缮一下,柱子用黑色的,另外命信郡王派人看守。

但很可能信郡王一家怕再受牵连,对多尔衮的陵墓并没有怎么妥善护理,以至于草木丛杂,极其荒凉。

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又命内务府派人修缮多尔衮陵墓,并令近支王公按时祭扫。四十三年(1778)正月,追复多尔衮的封号,恢复宗籍,过继的儿子重新过继,并配享太庙,陵墓按照亲王规格修缮,太常寺春秋致祭。

此时,曾经赫赫扬扬的九王多尔衮,已经故去128年了。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清世祖实录》、《清史稿》、徐广源《太庙和皇帝的家务事》、周远廉《顺治帝》等

多尔衮死后,顺治对他掘墓鞭尸,为什么孝庄太后不阻止?

多尔衮死后两个月顺治下旨毁墓、掘尸、斩首、鞭尸,与孝庄太后并无直接关系,所以也就谈不上孝庄太后有多恨多尔衮了。而顺治皇帝由先前对多尔衮的极致推崇突然转变为狠下死手,说明他对多尔衮已痛恨至极点。

多尔衮一生战功卓著,争战察哈尔部、获传国玉玺,俘朝鲜国王家属。特别是在1641年开始的明清松锦大战中,洪承畴被俘投降,祖大寿率部投降,明朝山海关的据点除宁远外基本丢失殆尽。

公元1643年9月21日,清初杰出政治家—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崩猝于沈阳故宫,皇太极突然去世,他的长子豪格集团和十四弟多尔衮集团为了争夺皇位剑拔弩张,势同水火,各不相让。

以代善为首的权臣为了避免大清帝国刚刚建国就陷入内乱和分裂,决定由皇太极九子福临继承大位。同时决定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为两大辅政大臣,不久多尔衮很快踢走济尔哈朗,自己晋为摄政王,实际代行皇权。之后他逐步肃清了豪格的势力,造就了一家独大的局势。

1644年,被封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再次授封为大将军,率领清军顺利进入北京城。当年顺治帝正式迁都于北京,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并建碑纪功,从此多尔衮可以说是权倾朝野。

1645年多尔衮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并且把顺治的信符由宫中拿到了自己的府上。满朝文武、王公贵族见了他,都是要“列班跪送”,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以后多尔衮取消了对顺治的行礼并加封皇父摄政王,就连各种皇帝玺印他都拿回府邸中收藏备用,随意任免官员,任人唯亲。把所用的一切礼仪排场之事都提升到了帝王的规格,他穿的朝服有八条龙,仅比皇帝的少一条龙,帽冠上为十三颗珠子,仅比皇帝的少一颗珠子,多尔衮的睿亲王府更是豪华壮观,大有和皇宫相比的趋势,完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多尔衮独揽大权,独断专行,完全不顾顺治颜面与尊严,常以皇父身份对顺治耳提面命,颐指气使,有如太上皇!多尔衮也早已没有了当年扶助的感激之情。

1650年,多尔衮行猎坠马逝世,年仅39岁。顺治皇帝追封了他为“清成宗”,并按照皇帝礼制安葬了多尔衮。

1651年2月,多尔衮去世两个月后,被宣布十四条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多尔衮刚去世时,顺治皇帝亲自到东直门外迎接多尔衮的灵柩,并给予了各种追封,葬礼风光而隆重,为什么短短两个月之后,顺治皇帝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

一、在多尔衮时代独掌大权,朝中大小事务都由多尔衮决断,顺治除了表面上的皇帝称号以外什么都没有,根本不把孝庄母子放在眼里,母子二人仰望多尔衮鼻息,当多尔衮去世死后,顺治压抑了多年的情感爆发也在情理之中。

二、多尔衮位高权重,一人之下的他依旧不满足,对于自己的政敌多方打击,在公开场合直接惩治了一些满清贵族的不法行为,招致了满清贵族的憎恨。当年一起扶持顺治帝的索尼、鳌拜、遏必隆等大臣,因为多尔衮纷纷被罢黜,他们一直等待着有朝一日报仇的机会,一旦多尔衮的清算开启,必定一触即发。

三、多尔衮死后,其生前党羽依然遍布朝中,权势熏天,顺治帝为能够彻底的亲政,必须拿下其党羽,朝中的大臣们看清局势,为了向顺治帝效忠,所以纷纷请求惩治多尔衮,孝庄和顺治因此掌握了朝廷大权,团结了朝臣。顺治皇帝乘机将正白旗收归到了自己手中,外加上先前的两黄旗,从此也就有了上三旗的说法。

四、多尔衮为独霸大权,顺治元年四月以豪格图谋不轨,企图以此谋杀豪格,由于顺治皇帝哭泣不食,才得以免去死刑。但一直把豪格幽禁,几个月后,豪格就不明不白地冤死在狱中,并把豪格的两个老婆霸占,顺治皇帝也算报了多尔衮害死自己的同胞哥哥之仇。

五、假使孝庄皇后和多尔衮有情,多尔衮家里妻妾众多,又强娶豪格福晋,还纳朝鲜公主姐妹花(有说法是他跟姐妹花纵欲过度才坠马而死),孝庄难免心恢意冷。

欢迎关注,祝君幸福。

多尔衮死后,顺治对他掘墓鞭尸,为什么孝庄太后不阻止?

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是清朝的疑案之一,长期以来史学界们争论不休。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这件事很可能是真的。但是,这只是一桩政治婚姻,双方都没有感情。

满清当时的汉化程度不深,君臣之分尚不严格,残存着游牧部族推举首领的习俗。努尔哈赤曾经定下诸位皇子协同治国的方针,所以当皇太极死后,谁来做皇帝,便成为一个争论激烈的问题。

当时,两白旗王大臣,也就是多尔衮的儿子们,支持皇太极的兄弟多尔衮当皇帝;两黄旗大臣,主要是一些外姓大臣,则支持皇长子豪格。两派争执不下,皇长子豪格因为其母亲身份较低,所以坚决不敢继位,而两黄旗大臣则坚决要求让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所以这个时候,在皇太极的妃子之中地位尊贵的孝庄太后就乘机推出了自己年幼的儿子福临。

孝庄太后先拉拢了多尔衮,让他支持福临。可能多尔衮看福临年幼,自己可以把持大权,又看不上“子以母贱”的豪格,便同意了。而两黄旗大臣见皇位还是由皇太极的儿子继承,自然也没有意见。

福临登基后,改元顺治。孝庄为了进一步拉拢多尔衮,便与之结婚。这完全是一桩政治婚姻。孝庄想遏制多尔衮称帝的野心,减缓他篡位的步伐。多尔衮则想借皇帝继父的身份增加权力,从辅政变为摄政,甚至进一步篡位登基。

所以,孝庄和多尔衮并无感情。当然,现在很多电视剧却愿意相信他俩青梅竹马两情相悦,因为这样才好编故事卖钱啊。

他俩结婚后,可以说是同床异梦,相互利用相互提防。多尔衮一直没有放弃篡位野心,他甚至曾说,如果当初自己当皇帝,让福临当储君,自己就不会生病了。

所以孝庄也一直提防多尔衮,多尔衮死后,顺治立刻下诏治罪削爵掘墓,巩固了自己的皇权。到顺治当时才十四岁,显然很多事情还需要孝庄太后的指导,所以我认为顺治的这一旨意显然是出自深恨多尔衮的孝庄。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多尔衮死后,顺治对他掘墓鞭尸,为什么孝庄太后不阻止?

自然是为了自己亲儿子的皇位,为了皇权安定。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清初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满清入关立下大功,被册封为摄政王、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时代可谓权倾朝野,甚至死后被顺治帝福临追封为皇帝,庙号“成宗”。

然而仅仅两个月以后,顺治帝对多尔衮进行反攻倒算,不仅褫夺封爵,还剖坟斫棺掘尸鞭戮。多尔衮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还与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之间的传闻爱情有关,那么顺治帝对多尔衮如此,孝庄太后为何不阻止?

第一,巩固皇权的需要

无论孝庄太后委身多尔衮的传闻是真是假,但当年博尔济吉特氏的确利用了多尔衮安定天下。皇太极死后,孤儿寡母只能依傍他人,想必受尽委屈,对于孝庄太后来说,心中未必没有恨。

多尔衮虽然死去,但是其留下的庞大势力仍旧存在。多尔衮再生这些势力还在可控范围内,然而多尔衮死后,洪水猛兽就失去了控制,顺治帝如果不能掌控就只能将其连根拔起。

第二,太后心中爱子更甚

无论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之间的传闻是真是假,多尔衮始终都比不上福临与太后之间的母子情分。

孝庄太后只有福临一子,母子情深,无论如何,博尔济吉特氏是皇太极的妃嫔,是清朝的皇太后,与多尔衮名义上是名不正言不顺,私下里也是情爱比不上亲情,更何况当时多尔衮已死,自然活人更重要。

多尔衮死后,顺治对他掘墓鞭尸,为什么孝庄太后不阻止?

可以说,多尔衮是满清入关定鼎第一人。没有多尔衮,满请入关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多尔衮最后的结局却相当惨,死后一个月,就被顺治帝下诏,历数他十四大罪,然后削爵抄家,追封也没了,庙享也撤了。而最让人感到咋舌的是,对已经入土为安的多尔衮本人也没有放过,掘墓鞭尸。历史上最有名的是伍子胥对楚平王掘墓鞭尸,那是毁家灭族的仇恨。而多尔衮毕竟对大清社稷是有大功的,他落到这个下场到底是为什么呢?

顺治帝生母是孝庄太后,顺治能对多尔衮做出这样的举措,肯定是得到孝庄的首肯甚至是支持的。而顺治能够继承皇位,其实是多亏了多尔衮的扶持的。尽管多尔衮支持当时年仅六岁的福临,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夺不到皇位,又不能让自己的政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继位,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选择。但最终的目的还是因为福临年幼,没有什么势力,不得不依赖自己。

辅佐福临登上皇位之后,可以说当时天下权势尽在多尔衮一人之手,导致他行为过于高调,不懂得收敛的道理。当时多尔衮的仪仗服饰等规格,都可与皇帝相比,远超正常摄政王的待遇。多尔衮还把皇帝的印玺拿到自己府上备用,政令皆出自摄政王府,皇宫就是个摆设。多尔衮的做法,说明他心里根本就没有顺治的地位,不过是个傀儡。这无疑极大地触犯了皇权的威严,换了是你当皇帝,你也不可能容忍。

多尔衮生前权势滔天,顺治根本无力对他发难。而孝庄自然要站在儿子这边。所以,顺治的仇恨就是孝庄的仇恨。当时多尔衮势大,为了稳固儿子的皇位,孝庄不得不依仗多尔衮,有时不得不听从他的摆布。以至于两人间的关系传得纷纷扬扬,甚至民间盛传孝庄下嫁摄政王多尔衮。这个说法现在已经不可考证,但所谓空穴来风,事出有因。可以说当时多尔衮的强势连顺治都不放在心上,肯定对孝庄也不会有太多顾忌,在和多尔衮相处之中,孝庄肯定也是有着忍辱负重的感觉。

在男女大防的封建社会,不论真假,出现了这种流言,都将成为孝庄的污点,也是顺治帝永远不能容忍的奇耻大辱。再加上多尔衮生前高高在上,践踏了顺治的皇权。所以多尔衮死后不到一个月就被掘墓鞭尸,权力的残酷性可见一斑。正是顺治和孝庄母子两人长久以来忍气吞声,最后终于爆发出来的报复行为(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