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到底有多抠门?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是满清帝国的第八位皇帝,而且是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史称“道光皇帝”。既是嫡子,又是长子,这个身份堪称尊贵异常,可登基后的履职业绩却是一塌糊涂。
道光的父亲嘉庆虽然有些窝囊,但好歹也是“抡完三板斧头”才摆烂和休息的。轮到他时更加日暮西山,从登基到驾崩几乎没有干成过一件大事,即便进行过一些尝试也是出力不讨好,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果和影响。
很多人对于我的观点或许并不认同,认为道光皇帝即便不是一个优秀的皇帝,最起码也是一个称职的皇帝,尤其是在“整顿吏治”和“禁烟运动”这两方面颇有建树。那么,历史真相果真如此吗?文史不假在接下来为您详细解答。
1820年9月,嘉庆皇帝在承德围猎时突然驾崩,智亲王旻宁即位为道光皇帝,很快开始着手整顿吏治。当时,军机处多由一些年老体衰的老臣们忝居高位,如领军机大臣托津66岁,戴均元75岁,他借老爹的遗诏大做文章,有意替换这些老臣算是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下令群臣要切实言事。据《清宣宗实录》记载:
当今之弊,病玩二字,实堪愤恨,若不大加振作,焉有起色!
随着道光皇帝广开言路和整顿吏治,很多官员们都遭到了弹劾,其中以豫亲王裕兴最甚。作为开国功臣多铎之后,他的爵位属于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竟然在嘉庆皇帝国丧期间不守禁欲礼法被搞得人尽皆知。
裕兴荒淫成性,早就瞄上了自己福晋的一个丫鬟,服丧期间偷溜回家霸王硬上弓将其玷污。谁知,这个丫鬟属于贞节烈女,事后就选择了上吊自尽,经宗人府查证竟然是豫亲王的兽行所致。
本来,这种事情在清代并不稀奇,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道光帝却非常生气,认为豫亲王裕兴完全是在顶风作案,完全是在与自己唱反调,于是下明旨要严惩不贷。
原本以为也就是斥责或者罚俸罢了,真要按律严惩的话是要判死罪的。于是,皇亲国戚和宗室贵胄们开始纷纷上疏劝阻和求情,就连皇太后都跳了出来阻挠。其实,每个人都是象征性地“说几句”和“哭几声”罢了,既成全了新帝“整顿吏治”的心愿,又热热闹闹地送走了豫亲王裕兴。
谁知!完全没有看懂剧本的道光皇帝竟然信以为真了,很快就收回了自己的旨意,毫无“一言九鼎”的气魄。既然开此先例,那往后的力度就越来越弱了,最终像他老爹嘉庆一样也走向了懈怠。
说完了“整顿吏治”,再来聊一聊“禁烟运动”,这算是道光皇帝另一件可以拿得出手的“政绩”了。道光元年,清廷突然摘除了夹带鸦片贸易的洋商伍敦元顶戴花翎,而且下令沿海各省严查鸦片贸易。
道光三年,清廷制定了严格的禁烟条例,但各地的执行力度和落实力度却远远不够,导致鸦片日益泛滥。1839年,向来都主张禁烟的林则徐被召入京觐见,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亲临广东取缔鸦片。
林则徐抵粤后,在两广总督邓廷桢和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人积极配合下展开行动。面对英国人的蛮横无理,他不仅查封了来自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而且还将这两百三十多万斤的毒品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虽然彰显了满清政权禁烟的决心,但也损害了英国殖民者的利益并使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略战争。1840年,英国派出47艘军舰和4000多人在海军少将懿律率领下抵达广东珠江口外,从而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也中断了我国独立发展的道路,开启了向半封建、半殖民地过渡的屈辱历史。
在禁烟期间,道光不停地在严禁与驰禁之间犹豫摇摆;在战争期间,道光在主战与主和之间反复无常。这样一位毫无担当和远见的皇帝,自然在战败以后变成了软弱可欺的Kitty猫,对于英国人的无理要求通通满足,成为了第一个割地赔款的满清皇帝。
1842年8月29日,道光任命的谈判代表爱新觉罗·耆英和爱新觉罗·伊里布在南京下关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南京条约》,标志着鸦片战争终于结束。而这份丧权辱国的条约共包含十三款内容,大致归纳如下:
一、战争即日结束,两国恢复和平状态;
二、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
三、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四、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元为赔偿鸦片的款项,1200万元为军费损失,300万元为英商的债务;
五、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六、与英国政府重新协定关税;
七、即刻释放双方的军民;
八、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
可以说,《南京条约》不仅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而且还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是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谁知,英国人看到满清政府如此好欺负,竟然得寸进尺提出了“严惩禁烟官员”的要求。
对于这个无理要求,道光皇帝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毕竟,当年林则徐南下广东禁烟是自己同意的,而且面对英军的侵略时御敌有功,实在不应该受到惩处。
这时候,身为军机大臣的穆彰阿登场了,此人除了结党营私和排斥异己外别无长处。于是,他坚决要求惩处林则徐以给英国人一个交代,以承担鸦片战争失败的罪责。果然,道光皇帝下旨“革除四品卿衔,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林则徐虽然有憾但并无悔,告别妻儿后从容踏上戍途,临行前愤然写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其中,这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是流传至今,激励了无数的爱国志士前赴后继。
清朝时期,新疆伊犁被朝廷列为流放场所之一,与著名的“宁古塔”地位相当,犯人往往都是有去无回。一百多年后,著名作家余秋雨还在实地考察这里后这样感慨:
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来到新疆后,林则徐并没有消沉,很快就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牛人在哪都是牛人”。他和新疆的各族人民和谐共处,俨然成为一个民族交流的使者,不断通过兴修水利、开垦农耕和教书育人恩泽一域,至今仍然被当地人称颂。
好多年以后,当林则徐正在新疆务农劳作之时,突然接到了八百里的加急上谕。原来,道光皇帝已经驾崩,新继位的咸丰皇帝已经铲除了穆彰阿,要求他火速赶往广西去平定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
林则徐受命以后不辞辛劳,从新疆一路不歇赶往广西,竟然在途中就因病过世了。后面的情形大家都很清楚,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先后控制了满清帝国的半壁江山,直到1864年7月才被消灭,极大地动摇了清廷的统治。
实话实说,道光皇帝最引以为傲的“整顿吏治”和“禁烟运动”都是虎头蛇尾,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其实,他最“引以为傲”的政策就只有一条,那就是“抠门”,而且堪称中国史上最抠门的皇帝。
喜欢清宫剧的朋友们一定看过《甄嬛传》和《延禧攻略》,除了精彩纷呈的宫斗剧情外,也对美轮美奂的衣着和服饰记忆犹新。不过,这些都绝对不会出现在道光时期,因为他的后宫嫔妃们不仅不能穿金戴银,甚至就连稍微鲜亮一些都是罪过。
后宫佳丽们穿得朴实一些也就罢了,毕竟大家都不能出门,谁也不用笑话谁。可是,每顿饭都见不到一点油星儿,除了青菜就是豆腐,一个个都是面黄肌瘦如同难民一般,提前实现了现代人“好女不过百”的愿望。据喻大华在《道光皇帝》中记载,他只有在皇后生日当天才会同意后宫嫔妃们破例吃一次打卤面。
道光皇帝不仅对后宫省吃俭用,而且在前朝也是如此,当真是“一视同仁”。他有时会“赐食”,但只是口头表达一下而已,几乎没有真正落实过,搞得好像荣誉头衔一样,仅仅是对你目前工作认可的一种表示。
通过翻阅史料,文史不假发现道光时期仅有的一次“大宴群臣”出现在对回疆的战争后。当时,大学士长龄等人得胜回京复命,道光在龙颜大悦之下决定来点儿实的,将这些功臣们留在宫中用膳。于是,可笑的一幕出现了,二十多个大男人挤在两个桌子上,看着面前的六个菜谁也不敢真吃,但也不敢不吃,就这么面面相觑饿着肚子熬到了退席。
除了在饮食上异常抠门以外,道光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堪称“节约”。比如,他御桌上的笔墨纸砚都极为普通,室内装修也极为陈旧,甚至就连身上的龙袍都要“打补丁”。
龙袍又称为龙衮,是皇帝的朝服和工作服,因为绣有龙形图案而得名,以黄色为基本色。而且,只有使用特产的蚕丝,使用特别的技艺,使用最上等的宫廷画匠、绣匠和金工才能合力打造。
虽然如此珍贵,但历朝历代的龙袍都不会清洗,通常穿脏了就会更换新的。一来,制作龙袍的许多贵重材质都不能碰水,否则就会变形和褪色;二来,龙袍以黄色为主代表五行中的“土”,负责掌管人间的土龙遇水后就会丧失灵气。
道光皇帝虽然认为自己的龙袍不可以水洗,但却可以缝补,要求后宫嫔妃们个个都得学会这项手艺。一次,他看到军机大臣曹振鳙的衣服有块补丁后非常高兴,还询问多钱缝补的,相当于“引领了时尚潮流”。
从此以后,满清的朝堂上开始“以补丁为美”,许多官员纷纷将自己的新官服做旧,甚至补丁上面再打补丁,完全为了顺应道光皇帝的个人喜好。大胆试想一下,放眼望去乾清宫,大臣们个个都是衣衫褴褛,完全不像道光皇帝在召集重臣开会,倒像是丐帮的洪七公在召集八袋弟子开会。
康熙年间,宫廷开始组织了戏曲班子留驻演出,也被称为“南府”,乾隆年间大幅扩充了规模。到了道光年间,他虽然保留了这套人马并且更名为“升平署”,仍然负责宫内的演出事务,但终其在位的三十年都没有添置过一件道具和服饰,俨然“将打补丁进行到底”。
更夸张的是,道光帝的抠门还扩展到了军队,他下旨将八旗士兵“每天三两肉、一斤面和半斤菜”的定例调整为“每日一两肉、一斤面”。再到后来,索性将“一两肉”也取消了,以至于军队中都时常有人因为吃不饱而晕倒昏厥的。
曾经的八旗军属于“虎狼之师”,在道光时期变成了满脸菜色的乌合之众,这样的部队能有战力吗?鸦片战争的惨败就是最好的证据。
你如果说道光皇帝“一毛不拔”的话,好像也不完全是。除了在《南京条约》中“一掷千金”以外,他还格外舍得在修建陵墓方面投入巨资。
道光皇帝登基后不久,立即安排内务府为自己建造陵寝。第一座选址在清东陵,主体工程完工后出现了地宫渗水,这种现象在之前的皇陵修建中也出现过,只要断绝水源并且重新修整即可,反正也不着急“入住”。
但是,向来抠抠索索的道光皇帝却不同意“将就”,坚持废弃原来陵寝后重新选择了清西陵再建吉壤。这一废一建,保守估计耗费银两都在数百万两之多,真不知道他是会过日子?还是不会过日子?
不可否认,道光从他老爹嘉庆手里接过来的江山的确是个烂摊子。但是,作为堂堂一国之主,在处理大小事务时总不能“抓小放大”和“抓次放主”吧,该抠门的地方特别大方,该大方的地方特别抠门!
在道光皇帝的“励精图治”下,已经破败不堪的满清帝国更加雪上加霜,甚至还被国外列强扣开了国门。可以说,他不要指望着能够中兴大清和丰功伟绩,就连起码的维持现状都成为了一种奢望,大幅加速了覆灭的进程。@文史不假
道光皇帝到底有多抠门?
历史上有一位抠门的皇帝,他始终贯彻节俭之风。不但严于律己,更是以此约束文武百官。他是谁呢?他就是清朝有名的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是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他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不要小瞧他哦,他可是清朝唯一的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这身份是相当地尊贵啊!
要说道光帝也确实是位好皇帝,他在位期间勤于政务,整顿吏治,平定叛乱,严禁鸦片。但是道光皇帝的才略有限,而且在位期间也是过分地节俭,最终大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下,陷入了危机。
今天有书君不聊别的,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道光皇帝到底有多抠门。
一、 历朝历代中,道光皇帝的登基大典是最寒酸的
在我国古代,登基对于每一位皇帝来说,那可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了。所以这样的事情,那可是全国轰动,场面十分宏大。但是凡事也不乏有例外的,那个例外就是我国清朝时期的道光皇帝。
在登基大典的时候,皇宫内肯定是要有歌舞表演,乐队演奏。不仅要有,而且肯定是规模相当宏大,这样才会彰显这个仪式有多么盛大,同时也会衬托自己的身份有多么高贵。
当然我们的道光皇帝也需要场面了。但是他与别人不同的是,他只是要表演乐队和大型乐器出现在现场,而不需要他们演奏。而且这还不算,他还要求有舞女,但是舞女不需要跳舞。
也就是说,他只要摆设,充充样子而已,不用发挥他们实质的功能。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道光帝说了,光人来就行,这样就不用排练了,自然也就省了排练的花费了。
为了省钱,可以说道光皇帝将所有花钱的仪式都直接给取消了。所以说在历史上,道光皇帝的登基大典是最寒酸的,也算是最奇葩的。
二、 道光皇帝对待自己的子女也是相当地节俭
在皇家,婚嫁可是一个大事,同时也是一件相当劳民伤财的事。
道光皇帝有九个儿子,十个女儿。可是道光皇帝得子比较晚,在他逝世的时候,他的儿子大多还没有道谈婚论嫁的年纪。但这并不影响道光在节俭方面对子女的教育。他提前就给孩子们指示好了,孩子们将来的婚礼必须一律从俭。
儿子大婚的时候,他要求女方家备置的嫁妆也不能奢华。如果女方家备置的东西奢华了,就会把奢华的东西全都给扔了。这还不行,女方还必须得接受处分。
儿媳妇嫁过来之后,也不用给公婆准备各种礼物。总之一切从简,能省就省。
道光的女儿要是出嫁,出嫁的费用也不能超过二千两白银。她的夫婿,也就是驸马,他们家对皇家的聘礼也必须相应地减少。比如在公主下嫁前,驸马家应进的“九九礼干脆就给免掉了。
这样皇家也就省去了一顿招待驸马的宴席。这可是也省了不少钱了。
要说这道光皇帝为了节俭,还真是费劲了心思了。
三、道光皇帝不仅对自己抠门,在朝政上也是出了名的抠门
道光皇帝有一次去了一趟沈阳,主要是为了缅怀先烈,瞻仰一下努尔哈赤的人生。
但是他在看到了祖先用过的特别简朴的东西后,真是被深深地感动了。从那回来后,他就把家里的除了床和桌椅以外的家具全部给搬走了,还真是节俭的一个表率!
在朝政上,数万清军万里远行,征战了数年,终于平定了张格尔叛乱。在他们凯旋回朝时,道光皇帝宴请了平叛有功的将士。
按说接待有功的将士,道光皇帝怎么也得大方一回吧。可是在颐和园举办的这个宴席,这些功臣们却吃的很郁闷。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筷子一挥,几碟小菜就见底了。关键后面没有上菜的了,大家吃又没得吃,退席也不敢,就只能面面相觑了。
而且我们都知道母仪天下的皇后在过诞辰之时,也是宫中大事。这在古代叫做“千秋节”。每到这个日子,都要大摆宴席,请来朝廷内文武百官,普天同庆的。
但是道光皇帝却认为这样太过铺张浪费,完全没有必要。但是流传下来的习俗,千秋节又不得不过,于是道光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在千秋节的时候,将大臣们请来之后,请所有大臣们吃了一碗打卤面,连一道菜都没有。
要说这件事情让许多大臣颇为愤慨,但是皇帝和皇后和自己吃的都一样。所以也没有什么可抱怨民,也只能硬着头皮吃完。
不过后来可能道光觉得自己这么抠门实在有些过分,特批御膳房杀了两头肥猪,为宴席添上了一道荤菜。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道光的确是个以身作则的好皇帝,他希望能以自己作为典型在朝廷中宣扬勤俭节约的正气。
但是可惜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官员们阳奉阴违,不但没有收敛铺张的举动,有的还打起了皇帝的主意。满清腐朽的官场状态,道光已无力改变了,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清朝走向衰弱。
有书君语:有书君送福利啦!!私信有书君,回复“福利”即可【免费领取52本】高分好书,限时福利,不容错过哦~
道光皇帝到底有多抠门?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嘉庆的儿子,乾隆的孙子。
在历史上他的评价并不好,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者说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著名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就发生在道光二十年。
总之,道光在位期间,清朝隐藏的危机尽数爆发,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但是话说回来,道光其实还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其人勤于政务,在位期间,也做了不少实事儿,比如整顿吏治,严禁鸦片,平定张格尔叛乱等等。
但是,他毕竟不是什么雄才大略之人,面对工业革命这千年未有之变局,加上清朝小国寡民长久积压问题深种,想要力挽狂澜,谈何容易?
他其实有点像明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即崇祯皇帝。天下大势所趋,心有余而力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撇开这些历史功过不谈,道光还是一个颇为有趣的人。
就个人品行来说,道光在清朝乃至中国历代帝王中,绝非贪暴、淫逸之君,相反,其“俭德”向为旧史家所津津乐道。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节俭。
和铺张浪费、喜好奢侈的爷爷乾隆皇帝不同,道光皇帝事出了名的节俭,甚至于能用抠门来形容。
“(宣宗)嗣位之初,即颁手谕,首戒声色货利,一切游观玩好,稍涉侈靡之事,禁绝勿为。”
道光当初刚刚继位,便下令裁去后宫嫔妃们的脂粉费用,每年省下上百万银子。
而作为一国之君,道光衣食住行极其的不讲究,甚至于穿衣都带补丁。无论是自己还是妃嫔,他都不允许经常穿戴新衣服,他的常服几乎都是有补丁,他只有一件衣服没有补丁,那就是龙袍。
上行下效,道光如此,底下大臣自然也不敢穿新衣服。
如因为果道光某天看到了有大臣穿了新衣服上朝,他立马就会不高兴,官员们穿的衣服越旧,他反而越喜欢。官员们为了迎合他的“喜好”,纷纷“制作了”很多看起来很旧的衣服。还有很多官员去裁缝铺里用新衣换旧衣,一时间京城裁缝铺的旧衣服价值翻了几倍,这也算是一种比较奇葩的现象了。 颇有些楚王好细腰的味道在里面。
穿衣省就算了,道光吃饭同样也省。
宫中的食材采购需要有一个严格的程序,这些程序虽然能让皇室吃到最安全且质量最好的食物,但是却让某些官员有了盈利的途径。
由于很多的食材采购人员都漏了一些油水,这就导致皇宫中的食材价钱昂贵,道光由于不知道实情,所以他就尽可能的吃便宜点的素菜。
有一日他问军机大臣曹振镛吃了什么早餐,曹振镛说他吃了四个鸡蛋,道光当时就有点不高兴了,一顿四个鸡蛋他都不舍得吃。曹振镛很疑惑啊,不就几个鸡蛋吗?你堂堂皇帝至于吗?
后来他才知道,经过宫里采购的几番转手之后,原本在外面不算值钱的鸡蛋,到宫里已是天价。
曹振镛心里明白,宫中的内务臣有贪污现象,但是他也没去多管闲事,只是告诉道光说自己家中养有母鸡,这些鸡蛋不用花钱就能吃到。道光听了这样的话以后,也赶紧让宫中圈养了一些母鸡,以节约鸡蛋的采购费用。
道光不仅对自己抠门,对底下大臣一样也抠。
帝王御下之术,无非两招,一赏一罚。
罚的时候道光倒是挺狠的,一切严格按照律法来,丝毫不留情。到了赏的时候,他就不一样了,非常的舍不得。
道光八年,大学士长龄率军平定回部张格尔下叛乱。将士凯旋,道光设宴犒劳。
按理说这庆功宴,怎么得丰盛一些吧,可是道光真的抠门。提供的饭菜不但不够丰盛,反而显得非常“寒酸”,所有的官员都没怎么吃东西。
据说一张大桌挤了二十来个人不说,桌上见不着什么大鱼大肉,只有寥寥几盘素食,这叫人如何动筷?
朝堂上是如此,更不要说朝堂之下了。道光的抠门是全方位无死角的抠,连军队的钱他都要省。所以清军在军衔装备,军队训练等等方面都因为没钱而荒废松弛,以至于清军在鸦片战争种,那般的不堪一击。
举个例子,当初平定回乱的钱是怎么来的呢?
《清史稿》记载:“各省绿营兵额内裁百分之二,岁省三十余万,以为回疆兵饷”。
我们通常认为,只要是节俭的皇帝,那都是好皇帝。事实上所谓的节俭是有条件,有目的的节俭。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把省下来的钱,用于需要的地方,不管是军事也好,民生也罢,总之,利于国家即可。
像道光这种,该省的省,不该省的还要省,那就没什么意思了。
这也难怪有大臣发出疑惑,为何乾隆朝奢侈却国库充盈,道光朝节俭却民生疲敝?
“岂愈奢则愈丰,愈俭则愈吝耶”?
很显然,道光没什么眼界,只是着眼于小利而失大局。
蔡东藩评价评价得好:
“徒齐其末,未揣其本,省衣减膳之为,治家有余,治国不足。”
确实如此,治家有余,治国不足!
道光皇帝到底有多抠门?
谁说道光皇帝抠门儿?道光皇帝在内部事务上抠门儿,在国际事务上却很大方。抠门只是道光皇帝的表象,实质上反映出的是道光皇帝的治家无术和治国无能。一国之君不思开源而只知节流,实在是无能的很;一国之君不了解国际事务且不思进取是对国家抠门儿,对自己却是大方的很。
道光皇帝领导下的清朝政府输掉了鸦片战争,使中国在世界的转折期失去了近代史上最重大的机遇。从这一方面说,道光皇帝的确抠门儿,对国家很抠门儿。
当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并即将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道光皇帝仍然在执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个政策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无法获得发展的市场和资金。这意味着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无法快速的发展成资本主义经济,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速度落后于欧洲。在中国陷入近代前夜的危机的时候,道光皇帝在干什么?在提倡皇宫里的节俭。一个特权阶层在节俭能节俭到哪里去?皇族再节俭能够省出国家发展的资金吗?当然不能。也就是说,道光皇帝作为一国之君没有全局观念。有为之君处理国务是抓大放小,道光皇帝处理国事则是抓小放大。这种性格应该是一个居家男人应该具备的,一个有为之君不该这么做。道光皇帝从小处着手来处理国务,真算得上是抠门了。
当鸦片战争战败以后,在《南京条约》签定的过程中,道光皇帝不从全局方面尽力维护国家的利益,而只是斤斤计较于天朝上国和皇权的威严。说什么香港岛不是割让,而是赐予。这说明道光皇帝是把自己的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由此看出,道光皇帝对自己很大方,对国家的确抠门儿。
道光皇帝是一个因循守旧之君,并没有开创新局面之能力。道光皇帝不能解决当时清朝政府所面临的严重的社会危机,也并不了解当时的国际局势。道光皇帝是在以治家的方式治国,所以其治家抠门,治国也不大方。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交替的时期,中国需要的是一个有开创精神的国家领导人。不幸的是,道光皇帝并不是一个开创性的君主,道光皇帝只是一个守成之君。道光皇帝念念不忘的并不是发展国家,而是如何守住祖宗的基业。也就是说,在道光皇帝心里的信念就是不当败家子儿就可以了。没有远大发展理念的君主必然是扣扣索索地过日子,必然是扣扣索索地发展国家。
鸦片战争前后的这一时期,实际上是中国的农业文明和英国的工业文明进行碰撞的时期。要想使居于劣势的农业文明战胜居于优势的工业文明,就必须制定远大的战略来大力发展先进的工业发展模式。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实现清朝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各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怎样才能做到这种根本性的转变?首先得有一个不抠门的皇帝。
发展资本主义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一个抠门的皇帝舍得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发展先进的资本主义吗?当然不舍得。不舍得大规模的投入会有大踏步的前进吗?当然也没有。所以,道光皇帝对国家是很抠门儿的。道光皇帝对自己抠门儿吗?一点都不。道光皇帝节省皇宫费用跟抠门不是一个概念,道光皇帝作为一国之君,不想着提高自己的能力来发展国家而只是一味因循,意味着他对自己要求很宽松,意味着他对自己很大方。
道光是一个皇帝,评价他应该从国家发展的方面看,而不应该从其个人的生活方面看。就算道光皇帝在个人生活方面是没有缺点的,但只要他没有处理好国家事务,那就是不可原谅的。一个皇帝只注重个人利益而不在乎国家利益的话,只说他一句抠门儿是对他的褒奖。
在个人的生活中道德是很重要的,在国家的治理中能力和贡献是最重要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