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明朝皇帝个个奇葩,事实如此还是被抹黑?

明朝皇帝个个奇葩!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也并非无的放矢,因为朱家皇帝们确实不令人省心。

明太祖朱元璋“多疑嗜杀”,明惠宗朱允炆“理想愤青”,明成祖朱棣“战争狂人”,明仁宗朱高炽“短命圣君”,明宣宗朱瞻基“促织天子”,明英宗朱祁镇“阶下囚徒”,明代宗朱祁钰“临时打工”,明宪宗朱见深“情深不寿”,明孝宗朱佑樘“以德报怨”,明武宗朱厚照“嚯嚯人生”,明世宗朱厚熜“修仙狂魔”,明穆宗朱载垕“垂拱而治”,明神宗朱翊钧“薄情寡义”,明光宗朱常洛“一月天子”,明熹宗朱由校“在世鲁班”,明思宗朱由检“抓阄选贤”。以上十六位,就是大明王朝的所有皇帝,是不是个个都有故事?而且还是奇葩故事?

本着实事求是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文史不假带您走进大明王朝,深入了解这最后一个汉人封建王朝有多么奇葩。今天,我们主要了解最后一位朱皇帝崇祯,了解他为何会通过抓阄的方式来选择内阁大臣?

自隋朝起,中国又一次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政治上也开始出现了“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履行了决策、审议和执行的职能,六部是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基本分执宰相之职,议政的场所叫作政事堂。不过,由于位高权重,他们逐渐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力,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开始日益激化。

唐朝开始,设立了更多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还冠之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和“参议得失”等名号,相当于稀释了宰相的权力。到了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事实上的宰相,以“参知政事”为事实上的副相,而真正的宰相也就是三省长官却因为品高位重而长期不置。

通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化,皇权和相权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状态。尤其是,南宋以后的丞相制度更加予以明确和细化,也更好地开始维系皇权。

到了元朝末年,面对朝廷的苛政和连年的灾荒,越来越多的贫苦农民揭竿而起。在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规划下,朱元璋异军突起,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和元廷等势力,从而建立起了大明王朝。

出生贫寒并且经历坎坷的朱元璋,深知财富和地位来之不易,因而越来越嗜权如命,甚至还变成了“权力的野兽”。在攻占元大都稳定局面后,他开始着手进行制度建设,明显感觉到丞相的权力太大,大到危及自己皇权的程度。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朱元璋下定决心必须及时遏制,必须废除已经长期存续的丞相制度。因此,他“将猪养肥”后手起刀落,决绝地处死了丞相胡惟庸,而且还波及到了他的七大姑、八大姨,但凡能沾上边的人都格杀勿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胡狱”。

随着胡惟庸被彻彻底底消灭,朱元璋将丞相制度也连根拔起,毫不犹豫地将其丢进了垃圾桶。从此以后,丞相的职责被下放到了六部,各部官员直接对朱皇帝负责。

于是,大明公司的董事长朱元璋又兼任了总经理和监事会主席,可谓高度集权,大事小情都需要亲自处理。不过,他在揽权的同时也将自己累趴下了,每天都有没完没了的工作去完成。为此,只好写下一首打油诗自嘲: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朱元璋虽然够累,但内心还是欣慰的,因为太子朱标逐渐成长,开始分担了不少的工作量。谁知,这位被老朱寄予了无限厚望的接班人竟然英年早逝了,搞得所有人都不知所措。

朱标死后,朱元璋的成年皇子还有三个,分别是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和四子燕王朱棣。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新的太子将会从这三人中间产生。

在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也相继过世后,燕王朱棣成为最年长的皇子,也最有可能被册立为太子。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朱元璋竟然抛弃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直接册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虽然顺利登基即位了,但皇位却坐得一点也不踏实。因为,他的叔叔们个个都是裂土分疆的诸侯王,个个都是虎狼之辈,完全不把侄子皇帝放在眼里。

为了消除隐患,朱允炆违背了爷爷朱元璋的祖训,采纳了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开始下旨削藩。起初,他主要针对一些弱小的藩王下手,过程还算是波澜不惊。之后,由于步子太急,由于手段太硬,遭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

燕王朱棣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率先在北平起兵造反,率领他的骄兵悍将们对抗朝廷。历时四年的时间,他终于攻占了都城南京,从自己侄子手中夺取了皇位,也成为了大明王朝新的主人。

朱棣向来喜武不喜文,虽然成功登基称帝,但对于每天堆积如山的政务却是望而生畏。于是,他想要恢复被老爹朱元璋废弃的丞相制度,但却不敢公开推行,不敢背上“不忠不孝”的骂名。

朱棣虽然年轻,但的确不如老爹的精力旺盛,可以同时身兼董事长、总经理和监事会主席的职务。为了不活活累死在龙椅上,他下定决心必须要改变现状。

朱棣在召见黄淮和解缙等近臣时,开始探讨如何在名义上不恢复丞相制而实际上恢复丞相制。经过诸位高人指点,明朝特有的内阁制便应运而生了,从此成为了处理朝政事务和军国事务的中心,而内阁大臣们也成为了“不叫宰相的宰相”。

经过不断的发展,内阁制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朱皇帝们也减轻了许多的工作。通常,内阁经过讨论后形成建议,等上奏御览并且批红后就开始执行。

随着朱皇帝一代不如一代,随着朱皇帝一代比一代懒,他们甚至放弃了最终的决策权,将批红的权力交给了身边的太监。于是,内阁负责票拟,太监负责批红,双方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这种背景下,明朝出现了特别多的“名相”和“名监”,比如解缙、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等人,再比如郑和、王振、冯保、汪直、刘瑾、魏忠贤和王承恩等人。

1627年9月,大明王朝的第15位皇帝朱由校驾崩,这位被称为“木匠皇帝”的人基本上没有政绩,故而获得了“熹宗”的庙号。在位期间,他纵容阉党和东林党相争,致使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大幅加速了王朝灭亡。

明熹宗驾崩前,大太监魏忠贤希望从皇室旁支中挑选一名年幼者继承皇位,以便于自己继续把持朝政。可是,朱由校却难得清醒了一回,还是希望由自己的弟弟信王朱由检承继大统。

当时的内阁早已经没有了初创时的底气,俨然成为了魏忠贤阉党的附属品,故而也被称为“魏氏内阁”。其中,除了首辅黄立极以外,还有施鳯来、张瑞图和李国普这三位阁臣,清一色都是阉党的追随者。

面对皇位的传承问题,首辅黄立极第一次违逆了魏忠贤,竟然支持东林党的主张同意信王朱由检继位。这下,皇权和相权统一了步调,阉党只得硬着头皮表态支持,据《明史·阉党传·魏忠贤》记载:

七年秋八月,熹宗崩,信王立。

1627年10月2日,十六岁的朱由检登基成为大明王朝的第十六位朱皇帝,从此开启了他的“中兴之路”。眼看新皇上位,内阁首辅黄立极立即进行攀附,不仅亲自拟定了“崇祯”的年号,而且立即撇清了和阉党的关系。

凭借着拥立之功,东林党人再次得势,马不停蹄就向阉党宣战,挑起了新一轮的党争。在崇祯帝的支持下,曾经那个不可一世的“九千岁”魏忠贤像泄了气的皮球,不仅被发配到凤阳守陵,而且死后还遭到碎尸万段。据《明史·阉党传·魏忠贤》记载:

十一月,遂安置忠贤于凤阳,寻命逮治。忠贤行至阜城,闻之,与李朝钦偕缢死。诏磔其尸,悬首河间。

魏忠贤虽然被处理了,但“魏氏内阁”依然还在,而且还继续当权。崇祯帝为了稳定朝局,并没有打算更换所有的阁臣,对他们表现出了最大的容忍。

睚眦必报的东林党人翘首以待崇祯封赏自己,可始终都没有太大的动静。于是,他们开始干起了最擅长的老本行,那就是“找茬打架”,天天弹劾“魏氏内阁”勾结阉党。

新上台的崇祯帝很无奈,可又不能得罪了这帮东林党人。于是,他只得追究内阁首辅黄立极的责任去平息众怒,以“私交近侍”的罪名将其罢官夺职,但准许其归乡养老。

黄立极离开内阁后,按照惯例由施鳯来接掌了内阁,成为新一任的首辅大臣。秉持着“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原则,这里历来就讲究才学和资历,根据入阁先后顺序逐次担任首辅。回顾早年间,即便明穆宗朱载垕无比宠信自己的老师高拱,也得逼走了李春芳之后才任命他为首辅大臣。

施鳯来成为首辅后,既没能力也没胆量去处理朝政事务,只能唯唯诺诺维持现状。而且,作为曾经阉党的支持者,他始终没有得到崇祯的信任,最多只是一个临时过渡的角色罢了。据《明史·庄烈帝本纪》记载:

庄烈帝即位,以阁臣施鳯来、张瑞图、李国普皆忠贤所用,不足倚。

到了崇祯二年,随着政局的初步稳定,崇祯皇帝终于下旨要扩充内阁。为了彰显新气象,他还要求朝臣们通过廷议的方式公开推选入阁人员。

在经过激烈的唇枪舌战和明争暗斗后,十名候选者的名单终于摆在了御案前,崇祯当场就傻眼了。因为,这份入阁候选人名单简直不堪入目,除了阉党余孽,就是东林党人。

崇祯很生气,后果不严重!深感党争的破坏力,他对于阉党和东林党都开始提防。不过,这是自己下旨要求公开推选的,所以无论内心多么不情愿,也只得吞下这颗苦果。

虽然勉强接受了这份名单,但崇祯还是想表现出自己的“不开心”和“不满意”。于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以“枚卜”的方式进行甄选,就让先祖和上天帮忙选吧。据《明史》记载:

帝仿古枚卜典,贮名金瓯,焚香肃拜,以次探之,首得龙锡,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辅臣以天下多故,请益一二人,复得周道登、刘鸿训,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何谓枚卜大典?说白了,就是一场抓阄大会,和福利彩票开奖没有太大的区别。当天,崇祯召集了内阁大臣、六部九卿以及大大小小的一堆官员到达乾清宫,先是向天焚香,然后念念有词用象牙签从金瓶中夹出了四张纸签,分别得到了南京吏部侍郎钱龙锡、礼部侍郎李标、礼部尚书来宗道和吏部侍郎杨景辰的名字。

尽管已经选出了四个人,但崇祯显然并不满意。于是,他额外增加了两个名额,从金瓶中又夹出了礼部侍郎周道登和少詹事刘鸿训的名字。

内阁中原来有三个人,分别是首辅施鳯来,阁臣张瑞图和李国普。如今,一下子又扩招进来六个,大明朝的内阁中突然间就破天荒拥有了九个内阁大臣。

自从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起,成员通常也就是三到五人的编制,最少的时候甚至只有一人。如今,崇祯一下就把自己的内阁扩充到了九人的规模,当真是熙熙攘攘、热热闹闹!

在这届内阁中,人员构成非常复杂,可谓是波诡云谲。其中,有的人支持阉党,有的人支持东林党,有的人双方都支持,有的人双方都不支持。因此,无休无止的内斗从第一天便开始了,搅得明朝更加动荡不安。

从此开始,刚愎自用和自视甚高的崇祯帝开始频繁更换内阁首辅,搞得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施鳯来首先受不了,不久便递交辞呈主动归乡养老了,顺道走的人还有张瑞图。据《明史》记载:

立极乞休去,来为首辅。御史罗元宾复疏纠,鳯来、瑞图俱告归。

施鳯来和张瑞图走后,内阁中就只剩下了李国普这一个“老人”,其余六个都是刚刚入阁的“生瓜蛋子”,他自然而然成为了新的内阁首辅。当时,崇祯对魏忠贤阉党的处理工作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可依然没有收尾的迹象,搞得朝中人人自危。

李国普成为首辅后,委婉地向崇祯进言希望尽快恢复正常的秩序。原本,这是作为首辅的职责所在,可却被对方质疑是在包庇阉党,只得引咎辞职。据《明史·李国普传》记载:

请归里,荐韩爌、孙承宗自代。

从内阁的第一任首辅黄淮算起,到内阁的第五十二任首辅李国普,前后一共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时间,每人的平均任期在四年以上。不过,从他开始到最后一位首辅魏藻德,一共出现了十五位首辅和经历了十五年时间,每人的平均任期不足一年。

不难看出,崇祯选用首辅太过于随意了,也太过于任性了,简直就是一位比洪武皇帝、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都更难伺候的朱皇帝。正是在他的“励精图治”下,明朝开足马力冲向了万丈深渊。@文史不假

有人说明朝皇帝个个奇葩,事实如此还是被抹黑?

明朝16帝之中,的确不乏奇葩或者说很有个性的皇帝,但是说明朝皇帝个个是奇葩,就以偏概全了吧,的确有点抹黑明朝的意思。

有时候感觉明朝皇帝就像是在显微镜下的皇帝一般,负面被扩大了太多太多,甚至被很多人说是个个是奇葩。

但是历朝历代哪个朝代没有奇葩皇帝呢?

像明朝之后的清朝,顺治帝为了董鄂妃要死要活,甚至剃度出家行为不奇葩吗?还有雍正帝这个清世宗和明世宗嘉靖帝爱好一般,也喜欢养道士炼所谓的“仙丹”,有可能是中丹毒而死,以至于乾隆帝登基以后马上就将这些道士赶出宫去,这难道不是缺点嘛?不奇葩嘛?

当然宋安之并非抹黑清朝皇帝,只是借此说说其实每个朝代都有不少皇帝有着奇葩行为的,只不过相对来说,明朝皇帝的奇葩行为是被无限扩大了。

诸如同样下江南劳民伤财的玩乐,明朝正德帝被人骂的狗血喷头,清朝乾隆帝则是没人骂…

至于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明朝的制度比如完善,将丞相制度废除以后,自中后期已经形成监(司礼监)、阁(阁)共理国政的局面,这二者可以帮皇帝治理国家,还可以互相牵制,皇帝不担心大权旁落,自然是可以放心偷懒,而皇帝一偷懒,就如同普通人一般放飞自我了呗,如果有什么爱好,比如说炼丹啊做木匠什么的,自然是去玩了呗。

像明朝这种政治格局,出奇葩皇帝的几率自然大啊,因为皇帝不怕大权旁落还可以偷懒,自然会出现奇葩行为!

以清朝对比来说,一步步集中君权,到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皇帝是大权独揽,每天要处理的政务那么多,又不好放权于下,天天都快累死了,那有空偷懒放飞自己呢,这样一来自然是很少出现奇葩行为…

而且明清的舆论控制不同,明朝对言官很宽容,所以言官往往将皇帝骂的狗血喷头,这样的记载到了后世,所以自然很多人认为明朝皇帝个个奇葩。清朝舆论控制很严格,那有什么言官敢骂皇帝呢,都是一致的歌颂皇帝!这记载到了后世,能评价不好吗?

最后客观来说,明朝的确有奇葩皇帝,但是说明朝个个是奇葩皇帝,就抹黑了哈。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有人说明朝皇帝个个奇葩,事实如此还是被抹黑?

题主所说的这个问题未免以偏概全,明朝历史上确实有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皇帝,但是并不能说个个奇葩。开创明朝的太祖朱元璋英明刚毅,虽然内心多疑,手法毒辣但不失为一代明君。建文帝皇太孙朱允炆性格上优柔寡断了些,开创永乐盛世的朱棣足智多谋。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两位皇帝都聪明宽厚,称得上一代仁君。明代宗朱祁钰更是被柏杨先生称为

“明朝20任皇帝中唯一杰出的君主。”

不过明宣宗朱瞻基确实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皇帝的小爱好。他虽然勤政为民,但是却有一个特别的兴趣那就是斗蟋蟀,他的这个兴趣也给当时的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灾难。他对蟋蟀十分痴迷,认为北京的蟋蟀不好,就让太监到各地去采购。这些宦官到了地方,仗着自己是皇帝亲派,作威作福,地方官又对他们唯命是从将此事分配给了百姓身上。蟋蟀成为他们赋役的一种,因为一颗小虫子,百姓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困扰,很多人中学时代学过一篇文章叫做《促织》。因为皇帝喜欢蟋蟀,导致蟋蟀身价暴涨,买上一只几乎要倾家荡产。一个小孩不小心把家里的蟋蟀弄死了,吓得投井自杀而变成了一只蟋蟀。可见这件事对当时的百姓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不过明朝倒是有许多不愿意上朝的皇帝。朱厚熜就是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的嘉靖皇帝,因为几年以前有一部电视剧《嘉靖与海瑞》十分出名。易中天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这个皇帝他一生似乎只在乎两件事:

一个就是最大限度的让自己活够岁数,另一个就是最大限度的玩过女人。

这个皇帝喜好道学,却不像道家一样清心寡欲,他命令官员从民间挑选美女供自己享乐,据说当时进攻的美女以“千”计数。嘉靖皇帝最对这些女子并不十分爱护,有时候用非常手段折磨她们,很多女子因此而被折磨去去世。所以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宫女造反事件,宫女们趁着嘉靖皇帝睡觉的时候,想要勒死他,但是奈何紧张过度,只是将他勒晕,就被发现了。因为这件事加进皇帝,先后处死了有100多个女子,其中甚至很多已经是嫔妃身份。

因为这件事嘉庆皇帝认为是自己平日喜爱道学,神明保住了他,从此以后他闭门不出,不理不理国事,全心向道,原来宠幸的女子一个不见,朝廷大臣20年都很难见到他。嘉靖皇帝向道期间,炼制丹药寻求长生,因为服用丹药过度去世。

明朝还有一位因为爱好特殊而十分出名的皇帝就是明熹宗朱由校,他被人们称为木匠天子。因为自幼聪明的他喜欢各种新鲜的小玩意儿,尤其的喜欢木匠活。他经常亲手制作各种床漆器,小玩具还有雕刻一些小模型。有人称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木匠大师,据说他当时雕刻的乾清宫的亭台楼阁,假山池塘,巧夺天工,连当时最出色的木匠都十分叹服钦佩,所以这位皇帝的爱好,也可以称得上是奇葩。

明朝很多皇帝似乎还有一个共同的喜好,那就是撸猫。明仁宗朱高炽曾经亲手画猫,不仅自己画猫,他还要求大臣们为他画的猫题诗。嘉靖皇帝也十分爱猫,据说他在宠幸哪个嫔妃的时候,都会有一只猫在前面带路。万历皇帝爱猫甚至还给猫加官进爵。所以明朝的皇宫似乎是猫生巅峰。

文/红雨说历史

有人说明朝皇帝个个奇葩,事实如此还是被抹黑?

我觉得是真实的

因为到了明朝,皇帝真正意义上的把所有权力全部揽在自己手中,所以绝对意义上说,根本不会再有像唐宋那样的情况出现,再也没有人能够管皇帝了。

我们将心比心,如果长时间没有人制约自己,自己会怎样?

这也就出现了明朝皇帝中,有修仙的,有当木匠的,有宅男,什么都有的情况,因为没有人真正能够管皇帝了,皇帝干什么都是对的。

从这个角度看,明朝皇帝奇葩也就说的过去了,而从政治上说,明朝也是正常完成了一个王朝的兴衰,这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