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有哪些主要成就,是对中国贡献最大的科学家吗?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太多的科学家们为这个国家做出过突出贡献,如果评选谁的贡献最大,或许会见仁见智。但是,钱学森无论如何都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位,被誉为中国的“航天之父”、“导弹之父”、“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父”,将导弹技术和核武技术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的时间。
接下来,文史不假带您回顾历史,回顾这位有大功于国家和人民的科学家。为了抵制抄袭,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是吴越王钱镠的第33世孙,祖籍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其父名叫钱均夫,是一位思想开明和积极上进的民主人士,和鲁迅、蒋百里等人一起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创办“劝学堂”积极宣传兴教救国的理论;其母名叫章兰娟,是一位知书识礼和温文尔雅的大家闺秀,婚后专注于在家相夫教子。
1912年2月12日,面对革命党和北洋系的双重压力,已经统治中国长达276年的满清王朝终于走到了尽头。经隆裕太后同意,清廷无奈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历史从此进入到了民国时期。
随着封建政权被推翻,钱均夫出任了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的校长,之后又前往教育部任职,始终坚持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宣传。受此影响,钱学森从小便接受了系统的新学教育,展现出了优于常人的学习能力。
1929年,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轻松考入国立交通大学,主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据说,他并不喜欢所学专业,每次上课都坐在最后一排,但每次考试却总是名列前茅,属于典型的学霸级人物。
早在1901年时,腐朽的满清政权就同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其中规定,中国从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按照4%的年息分期39年还清,史称“庚子赔款”。
到了1907年,为了进一步侵占中国市场和提升国际形象,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率先同意退还“庚子赔款”。不过,对于这笔退款的用途却做出了明确要求,除绝大部分用来兴建清华大学外,其余部分则被设立为奖学金,专门吸引优秀青年赴美接受西方教育。
1934年秋,钱学森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赶赴南京去参加“清华大学第七届庚子赔款赴美留学奖学金资格”考试。由于全国只有20个名额,因而考试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都云集于此。
在这次考试中,钱学森的各科成绩均非常理想,航空工程科甚至获得了87分的高分。令人大感意外的是,他平时最擅长的数学竟然大失水准,出现了生平唯一的一次不及格。
如果按照正常要求,钱学森将难以被录取,可命运却格外垂青这个青年。当时,叶企孙是清华大学负责这次招生考试的领导,敏锐地发现了他在航空工程方面的天赋,遂决定破格录取并且推荐入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系。
1935年是钱学森的幸运之年,因为他破格获得了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的机会;1935年又是钱学森的悲伤之年,因为他的母亲章兰娟不幸病逝了。
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后,钱学森感受到了明显的歧视甚至是打压,没有人看好一个中国人可以在尖端领域取得成绩。不过,他很快就让所有的质疑者都瞠目结舌,短短一年的时间就修完了所有的学分从而取得了硕士学位。
完成麻省理工的学业后,钱学森又考入加州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还成为了当时航空理论领域最权威专家冯·卡门的学生。没过多久,他便协助自己的老师完成了科研课题,而且创立了“卡门——钱学森”公式,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面对这样的成绩,钱学森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停滞不前,接连又提出了火箭领域和航空领域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尤其是,他的一篇关于“薄壳体稳定性研究”的论文广受好评,使自己成功跻身于世界航空顶尖专家之列,从此能与自己的老师比肩。
博士毕业后,钱学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短短半年时间便成为该校自建校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不过,由于加州理工大学在航空领域的研究更加高精尖,他还是在三年后回到那里继续从事科学研究。
1933年时,希特勒通过议会选举上台,被兴登堡总统正式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8月,兴登堡总统过世后,希特勒取消总统和总理之职,自任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从此为法西斯纳粹的专制统治扫清了障碍。
为了不断推行扩张政策,希特勒将“德国战车”开足马力向前冲,不断进行扩军备战和科研生产。期间,他特别注重火箭技术和航空技术的研发,陆续发射了多枚不同射程的武器,更在布劳恩的亲自主持下开始研制V-2型火箭。
面对同盟国的反攻,德国纳粹在战场上已经占不到任何便宜,越来越寄希望于V-2型火箭作为“杀手锏”。因此,希特勒加大了对于新式武器的研发力度,迫不及待地要求尽快投入实战以扭转形势。
1944年9月,德军利用V-2型火箭空袭伦敦,造成了民众的无尽恐慌。不过,由于这种武器尚不完善,虽然载药量和杀伤力都很大,但安全性和准确度却很低,经常出现“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结果。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火箭技术的重要性,继续倾尽国力去推进“曼哈顿计划”。
1945年4月,苏军在付出三十万人的惨重代价后最先攻入了柏林,自然俘获了一大批的德国专家和技术人员。二战结束后,火箭的研制中心自然从德国转移到了苏联,很快就成功发射了一枚射程达到600公里以上的火箭。
直到此时,美国人终于如梦方醒,强烈感受到了苏联在火箭技术方面已经遥遥领先自己。为了奋起直追,国会立即拨付巨资给五角大楼成立了专门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其中,下设了材料、弹道、结构和喷气四个科研小组,钱学森被任命为喷气小组的组长。
随着事业的成功,钱学森的感情问题也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毕竟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人了。面对国内外亲朋好友的多次牵线搭桥,他都表现得很不配合。原来,心中早已经有了她!
钱学森是家中的独子,母亲一直都想再有个女儿,却始终都没能如愿。蒋家和钱家是世交,而蒋百里却有五个女儿,为了实现儿女双全的愿望就希望能过继一个,选中了最乖巧可爱的三女儿蒋英。
蒋百里是民国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教育家和理论家,在多个领域都有不俗的见解。面对日寇的侵略,他通过《国防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的口号,与伟人的“持久战”有异曲同工之妙,坚信中国必将胜利。
到了钱家以后,蒋英被改名为“钱学英”,可没过两个月就哭闹不止非要回家。无奈之下,钱母只得将她送回了蒋家,但临行前却再三表示:
我就认准你这个老三,长大了得给我做儿媳妇!
蒋英虽然回到了蒋家,但依然时常到钱家来玩耍,自然和钱学森非常的熟悉。只不过,随着二人各自长大并且相继出国,联系和接触都越来越少了。
在钱学森留学美国期间,蒋英也前往了德国留学,就读于柏林音乐大学。很快,她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华,多次参加国内外比赛都屡获大奖。
1947年时,钱学森已经36岁,而蒋英也已经28岁。为了实现亡妻的夙愿,钱均夫决定促成这对年轻人走到一起,很快就通知儿子尽快回国探亲。
接到父亲的电报后,已经十几年未曾回国的钱学森终于回家了。为了制造更多的接触机会,钱均夫竟然提出让蒋英帮助儿子介绍女朋友,还组织了好几次的相亲,不过都以失败告终了。
在一次次的接触中,钱学森和蒋英都发现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只是谁也不想先表白。他最先“投降”了,含蓄地询问“你愿意跟我去美国吗”?对于这个毫无铺垫的突然告白,她自然不能当场答应,但也没有表示反对。
1947年9月17日,钱学森和蒋英的婚礼终于举行,从此开始了相濡以沫60多年的婚姻生活。前往美国后,她主动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专心照顾丈夫,接连诞下了一对可爱的儿女。
伴随着“麦卡锡主义”的盛行,美国政界和军界都更加保守,甚至公开抨击现政府“和稀泥”的行径无异于纵容共产主义势力渗透。受此影响,杜鲁门总统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以展现强硬,要求对所有的外籍留美人员都进行“忠诚度”甄别和测试。
经过排查,加州理工化学系的苏联籍研究员威因·鲍姆被证实是间谍,长期为苏联刺探美国的军事技术。非常不巧,由于钱学森和此人的私交密切,马上就受到了牵连,甚至还遭到了中情局的秘密监视和公开侦讯。
经过中情局的全方位调查,向来都低调务实的钱学森,反而变得一夜成名了。原来,他被证实非但不是潜伏的间谍,反而是成就斐然的科学家,调查报告中将他猛夸一顿,时任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更是这样表态:
无论钱学森走到哪里,都足以抵得上五个师的力量。
1949年,新中国终于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钱学森兴奋得无法入睡,当晚就萌生了回国报效的想法,还得到了妻子蒋英的同意。
不过,由于太过于乐观,钱学森没做太多准备和铺垫就向所在学校递交了辞职报告。很快,五角大楼禁止他接触任何的科研项目,而且还收回了所有的军事和科研许可。
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钱学森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公开向媒体谴责了五角大楼的“忘恩负义”和“过河拆桥”。在声明中,他语气强硬地表示:
过去的十余年间,我的确是受欢迎的客人,并且引以为荣。但是,现在“受欢迎”的地位已经消失,唯一能做绅士之举就是体面的离开。
1950年4月,钱学森带着妻小准备登船离境,却被美国司法部门强行扣留,经过校方和恩师冯·卡门的积极营救才被保释。之后,他和家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生限制,而且要求按时汇报自己的行程。
得知钱学森正在积极寻求回国报效,人民政府多次与美方进行交涉。1954年,他向父亲的好友陈叔通悄悄寄出了一封私人信件,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愿望,特意向祖国求助。
中国、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在日内瓦召开全球会议,周总理代表我国政府出席。期间,中美两国就钱学森回国一事进行了多轮磋商,以我方释放美军在朝鲜战场被俘的11名飞行员作为交换,他终于能够回国了。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全家如愿以偿登上了回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向着祖国母亲回归。为了警惕美国或台湾可能的破坏和暗杀,人民政府还以钱父的名义发去了一封“中途切勿下船”的电报。
经过二十多天的海上颠簸,钱学森一家四口终于抵达了香港,通过深圳入境并且前往上海拜见父亲钱均夫。之后,他从上海赶到北京并在第一时间来到天安门广场,对着五星红旗潸然泪下。
陈毅副总理代表政府设宴接待钱学森,席间有多名科学家作陪,真诚欢迎他回到祖国。在征求本人意见后,组织上安排他负责科学院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为了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为了准确了解我国的军事科研现状,钱学森马不停蹄四处调研。当他抵达哈尔滨时,国防部长彭德怀指示陈赓进行全程陪同,毫无保留地提供一切资料和数据。
钱学森完成调研刚回到北京,尚在北京医院住院的彭德怀就迫不及待召见了他。在病房,还信心十足地表示:
美国从开始研制导弹到搞出第一枚,前后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我想,我们国家可以更快一些,有五到八年的时间就有可能实现。
经彭德怀汇报,伟人也得知了这个欣喜的消息,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亲自接见了钱学森。刚一见面,他就热情地表示:
学森同志,我们盼了你好久啊。听说美国人把你比作5个师,我看你对我们来说比5个师的力量可大多了!
钱学森坦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提到了现状中的明显不足。不过,他还是信心十足地提出了发展“火箭喷气技术”的看法,并且还设置了完成的时间节点。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伟人这样表示:
我们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这种豪情的背后,并不是无的放矢和过分自信,而是伟人对钱学森等科学家们的殷切期望和充分信任。
1956年7月,军委秘密成立了专门负责火箭技术研究的国防部五局,也被称为“导弹管理局”。从此之后,在钱学森等科学家们的呕心沥血下,中国导弹开始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1958年9月,伴随着思想的不断进步,钱学森郑重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第二年就获得了组织的批准。若干年后,他还有过这样的回忆:
在建国十周年前,我被接纳为党的一员,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
1960年,钱学森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副院长,后来又担任了第七机械工业部的副部长和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始终致力于导弹领域和火箭领域的研究。为了培养青年骨干,他还将李颐黎、孔祥言、朱毅麟和褚桂柏招入麾下,被业内俗称为“四大弟子”。
正是在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下,中国的科研水平才会一日千里。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顺利升空。
1991年10月,国家隆重召开“两弹一星”表彰大会,授予了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的奖章。对于这些荣誉,他却显得非常谦虚,一再表示这是所有科研人员和后勤人员共同的功劳。
凭借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突出贡献,钱学森已经成为里程碑式的人物,成为所有航天工作者的偶像。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升空,在成功完成21个小时的太空之旅后顺利返回地球,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从太空归来后,他亲自登门拜访了钱老,当面向这位“领航人”和“奠基人”致敬。
从此以后,历次成功返回地球的航天员都要前去探望前老,逐渐成为中国航天人的一种传统和惯例。正是这种一代一代的传承,才使得“中国航天”这四个字金光闪闪,令人肃然起敬。
2009年10月31日,钱老在北京安然辞世,享年98岁。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国家举行了高规格的葬礼,还由隶属北京卫戍部队的海陆空仪仗队抬棺,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中国航天报
最后,文史不假引用著名军旅歌手刘斌的这首《洒下一片深情》来结束本文:
山河不会忘记你,
大地不会忘记你,
因为你曾在这里洒下一片深情!
钱学森有哪些主要成就,是对中国贡献最大的科学家吗?
钱学森~中国‘’两弹一星‘’之父!
钱学森有哪些主要成就,是对中国贡献最大的科学家吗?
谢邀请:
钱学森是对中国贡献最大的科学家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说钱老是对中国贡献最大的科学家。
钱学森,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
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枝术领导职务。
在20世纪40年代已成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科学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
钱学森为新中国的成长,壮大,国防建设等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是老一辈科学团队中,影响最大,功勋最卓越显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他一生的历经和奋斗的成就,在中国史和人类世界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
(科学家,钱学森生前照片)
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中国两弹一星问世了,威振惊撼全世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翻天履地的变化,使新中国成为世界的东方明珠。
不幸的是这位《敬爱的航天科学家,钱学森,2009年10月31号,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98岁》,为国家和人民的巨大贡献永刻史碑,永远忘不了。
钱学森有哪些主要成就,是对中国贡献最大的科学家吗?
1950年8月22日,美国华盛顿。39岁的钱学森向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表示,自己即将返回中国大陆。金波尔对他进行挽留。
次日上午,钱学森再次见了金波尔,表明去意已决,谢绝他的挽留。
在金波尔眼中,这名风华正茂的中国籍火箭专家,抵得上5个师,为了美国国家利益,绝对不能放他回到红色中国。
金波尔赶紧给美国司法部打电话,要求对方阻止钱学森回国。
当天下午,钱学森乘飞机离开华盛顿,晚上到达洛杉矶国际机场。
此时,洛杉矶移民归化局总稽查艾伦·朱尔已经在机场等候他多时。朱尔当场向钱学森宣布了不准其离开美国的命令,这一命令由美国司法部驻洛杉矶执行法官签署。
大约两个星期后,钱学森在位于洛杉矶东北郊帕萨迪纳的家中被捕。
▲电影《钱学森》剧照
一钱学森原本已经订了回国航班,现在只能电话取消,何时能回国成为一个未知数。
来自移民归化局的逮捕令,指控钱学森违反美国《移民法》,认为他是通过武力、暴力倡导或教育人们颠覆美国政府的组织、社团或集体成员之一。
具体来说,美国怀疑时任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的钱学森,是加州帕萨迪纳“一二二”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之一,这个小组被国家安全部列为具有颠覆性质的组织。
这个共产主义小组的核心人物魏因鲍姆(俄裔科学家),此前已经被捕。钱学森是魏因鲍姆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的推荐人,平时对共产主义也抱持同情心态,因此不可避免被牵扯其中。
联邦调查局就钱学森是否为共产党员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调查,但始终找不到确凿的证据。钱学森也一再强调,虽然他有些朋友表现出左派倾向,但他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共产党员。
尽管如此,在获悉钱学森离美回国的计划后,美国还是先下手为强,对他进行逮捕再审讯。
钱学森随后被转移到洛杉矶以南特米诺岛的司法部监狱。
1950年9月20日,在特米诺岛举行的调查和听证会上,美国移民归化局出席人员进一步指控,钱学森此前准备打包带回国的行李中含有大量涉密材料,并指出钱学森打算让共产主义中国得到这些材料,以及打算将大脑中的知识奉献给共产主义中国。
钱学森回答说:“我头脑中的知识可能对美国的国防和军事实力意义重大。为了信誉,我不会将其给第二人。这种职责如同两个相互敌对的公司雇用了同一雇员,这个雇员离开去另一个公司,作为一名职业工作者,如果这些信息在他们的竞争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不会将我早期雇主的信息给第二个雇主。我的态度就是如此。”
3天后,在钱学森的学生替他交纳了1.5万美元的高额保释金后,钱学森才得以出狱。
那天,钱学森的妻子蒋英开车去监狱接他回家。她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去接他出来的时候,他一言不发,你问他什么,他点点头,他摇摇头。我明白了,他失声了,不会说话了!15天之内,他的体重掉了15公斤。”
▲钱学森在美国授课【本文历史图片均来自中科院官网,谨致谢忱】
二在钱学森案件上,美国并未停止“表演”。
美国国家航空顾问委员会经过审查,发布报告称未发现钱学森的行李中有涉密材料。但移民归化局和联邦调查局仍旧不遗余力地捕风捉影,最终判定钱学森“曾经是美国共产党员”,必须驱逐出境。
吊诡的是,钱学森一直处于被“驱而不逐”的状态。
当移民局给钱学森下达驱逐令时,一道难题却摆在美国国务院面前:谁愿意将钱学森,世界上最顶级的火箭技术专家送往红色中国呢?驱逐钱学森,不就意味着完成他回国的梦想吗?
“把我们的朋友送回去将是一种犯罪——因为他们所有人都是有高度专业培养的人。没有一个清醒的政府会让这些中国学生中的任何一个走近北平,不论他们是否愿意。”一个美国籍教授说道。
当时,《纽约时报》公开报道称:“钱学森——加州理工学院著名的火箭专家,(1953年)3月5日在洛杉矶被命令驱逐回中国,但同时又被命令不许离开美国,因为他的离去‘不利于美国的最高利益’。”
陷入矛盾的美国最终选择暂缓执行驱逐令,限定钱学森每月必须到移民部门报到和登记,另外规定他只能在洛杉矶市内活动。他家的电话、信件都受到监听和拆检,上街也有人跟踪。
事实上,钱学森处于一种被软禁的状态。他内心无比痛苦和沮丧。
一个科学家,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免不了被无情卷入意识形态偏见与政治漩涡之中。这是个人的不幸,也是时代的不幸。
钱学森1935年赴美留学,师承力学大师冯·卡门,攻读博士学位时就加入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从1940年起,火箭研究计划被美国政府列为高度军事机密,钱学森因为不是美国公民,只得被迫退出火箭研究小组。
直到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基于中美共同抗日的联盟关系,钱学森才获得参与美国机密研究计划的资格。1942年12月,在老师冯·卡门的推荐下,经过美国宪兵司令部的安全审核,钱学森获得保密许可证,从此深度介入一切军事机密研究,可以自由出入五角大楼,并陆续承接了美国军方多项研究任务。
冯·卡门曾向美国陆军军械署推荐钱学森,称他是“目前从事超音速飞行研究最优秀的专家之一”。
1943年底,冯·卡门、钱学森等人共同提出美国远程火箭导弹研究计划(JPL)。次年1月,面对德国火箭计划咄咄逼人的进展,美国陆军军械署请求加州理工学院尽快研制可以用于实战的火箭。钱学森独当一面,负责火箭推进方面的工作。
随后,钱学森担任JPL理论组组长,与钱伟长、郭永怀等十多名中外科学家一起集体攻关,先后设计了“列兵A”“女兵下士”“下士”等美国最初的火箭,并顺利进行了发射试验。
在钱学森的天才与努力下,原本大大落后于德国的美国火箭研究,终于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钱学森由此奠定了自己作为美国早期火箭“理论设计师”的地位,他的老师冯·卡门不吝赞誉,说他是“火箭技术领域一位伟大天才”。
然而,二战结束后,一道铁幕在东西方之间落下。冷战加剧了国际局势的不安与紧张,美国民众对共产党的敌对情绪达到顶点,“麦卡锡主义”盛行。
具体表现是,美国在各界开展“忠诚调查”。如前所述,钱学森因为魏因鲍姆事件被动卷入调查。
尽管没有证据,美国军方还是很快吊销了钱学森的涉密研究资格许可证。这意味着,钱学森已经无法在美国从事火箭研究。
对于火箭技术领域的“伟大天才”来说,这几乎是要了他的命。所以钱学森的第一反应是辞职回国。
恰在此时,朝鲜战争爆发,中美两国的对立加剧。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将在美的中国留学生列为重点调查对象,尤其是像钱学森这样拥有涉密资格的科研人才。
总之,美国不可能放任这些留美科技人才回到中国,成为中国发展尖端科技的骨干力量,因此千方百计地找碴和阻挠就上升为美国不可公开的“国策”。
钱学森回国行李被扣,本人被禁止离开美国,在1950年代的留美科学家中不算少见。很多选择回国的留美科学家,都曾成为调查对象,被美国阻止回国。
美国一直标榜民主法治,但基于国家利益制造冤案、整人,这样的事情干起来同样得心应手。
▲晚年钱学森与夫人蒋英
三作为博弈的另一方,中国一直在关注钱学森案件的进展,以及留美科技人才的归国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亟需各类科技人才参与国家建设。根据摸底调查,当时留美的学生大概5000多人,朝鲜战争爆发前,这些人可以绕道香港回国。但朝鲜战争后爆发后,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开始使用手段,限制留美人才的出国自由。
得知钱学森回国受阻,中国科学界、教育界人士多次抗议美国政府的暴行。最多的一次,有189名在京科学家联名要求美国政府放人。
中国外交部当时认为,钱学森回国行李查出涉密材料(美国军方后来认定这些材料非涉密),因此不宜由外交部发表抗议声明。所以主张先由群众团体机关发表宣言、通电等抗议美帝逮捕中国学者。
这场声势浩大的国内抗议,对于美国完全无效。现在看来,美国政府是否留意到中国国内的抗议潮还是个问题。
1951年9月后,美国移民局变本加厉,命令理科、工科、医科专业的中国留学生一律不许出国,违者处以5000美元以下罚款或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两者并罚。
转机出现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出席会议的周总理向美方提出平民返回祖国的问题,美国也急于要回在中国关押的战俘和美国侨民,双方因此进行交涉,举行大使级会谈。
当时,中国境内关押着一批朝鲜战争期间俘获的美军军事人员和间谍。这批人成为中国与美国展开谈判的筹码。
看来,国内抗议是没用的,国际公理也是没用的,关键时刻还是中国握有美国的底牌,才让钱学森等留美人才回国出现了曙光。
谈判中,美国否认中国指出的扣留了5000名中国学生的数据,称只有120名左右的非美籍中国学生未获准离开美国,原因是这些人掌握着美国不愿被用来反对自己的技术资料。
与此同时,在美留学生也行动起来,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信,说美国扣留我们违背人道主义精神,我们所学知识是公开的,不影响美国的安全。此外,美国被俘人员的家属,也给美国当局施压,希望他们的亲人尽快从中国获释返美。
在内外合围的态势下,1955年6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对国务卿杜勒斯说:“我认为,我们应该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回去。”
杜勒斯回答:“有两个人(注:一个是钱学森,另一个是从事奈克火箭研究的王大卫),国防部对他们持怀疑的态度,因为他们都掌握有非常高的涉密信息。”
艾森豪威尔继续表明他的态度:“这不应该成为障碍。他们所掌握的信息,现在已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价值了。”
随后,美国国防部给艾森豪威尔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称,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约有5000多名中国学生来美国学习,其中有110名学生可能掌握了不利于美国安全的信息。 在这110名学生中,除两名同学外已全部释放。
这两名同学,一个正是钱学森。报告介绍了钱学森的基本信息:“钱学森,空气动力学著名权威,喷气推进专家。 他目前担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戈达德’教授。 在1951年他从事机密研究的许可证被吊销前,他在喷气推进实验室从事高级机密的国防项目。”
报告还指出,现在看来,钱学森那个时候掌握的涉密信息可能被最新研究所超越,并且这些信息在苏联阵营看来也可能成为基本常识。
这意味着,美国在钱学森回国的问题上已经松动。他们评估认为,钱学森被“冷藏”了5年,他的知识体系已经过时,放他回中国,威胁不大。
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第一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中方代表王炳南告诉美方代表,昨日(7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宣布,根据中国法律程序,释放11名美国空军人员,这11人同一天可以离开中国,拟于4日到达香港。
意思是,在“人质”互换问题上,中国诚意满满,希望美国也拿出诚意。
三天后,8月4日,美国司法部签署文件,正式同意钱学森回国。钱学森以及中国历时5年的抗争,终以胜利告终。
消息传出,美国媒体引用五角大楼某官员的话说:“用11个美国战俘交换钱学森,就像用11个平民交换4个装甲师。”
有意思的是,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并未得到消息。一直到8月8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王炳南还拿出钱学森的求助信质问美国代表,结果,美国人说,我们已经放人了。中国这才知道钱学森重获自由的消息。
▲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时的钱学森(右二)
四1955年9月16日,钱学森离美的前一天,联邦调查局的几名人员对他进行了最后的询问。
他们继续问钱学森是不是一名共产党员,钱学森继续否认。
当被问到是不是对美国充满仇恨时,钱学森回答说:“没有对美国充满憎恨和厌恶,自己只是环境的牺牲品。”紧接着补充道,自己在美国有很多朋友,“从来不因为自己的逆境,而改变我对这些人的友谊和对美国人民的友好”。
当被问到未来的工作时,钱学森表示:“希望在教育领域谋得一份工作,但并未有一个具体的工作在等着我。”
第二天下午,在联邦调查局人员的监视下,钱学森一家四口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码头上挤满了送别的朋友,以及赶来采访的记者。
一名记者问钱学森,是否还打算回来?钱学森说:“我不会再回来,我没有理由再回来,这是我想了很长时间的决定。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另一名记者问了联邦调查局问过的问题,你是否憎恨美国?钱学森说:“我并不恨美国人民。当你被一条狗咬的时候,你不能够恨那条狗,只能够恨那条狗的主人。”
有记者问他,是否将帮助中国政府重整军备?钱学森回答说:“这是一个我拒绝加以答复的假设性问题。”他还说:“我是同情中国政府的,我相信我的前途寄托在中国,全世界人民都是一样,都在谋求和平和追求幸福。”
经过三个星期左右的海上航行,10月8日,钱学森一家在香港上岸,随后经过深圳关口进入中国内地。
为了这一天,钱学森等了整整5年。他说自己梦里都在想象这一天,如今终于成为现实。
▲钱学森一家在回国的邮轮上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1956年10月8日,在钱学森归国一周年时,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宣告成立。成立当天,钱学森给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开始培养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
作为技术主帅,钱学森带领科技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参与组织指挥导弹、火箭、卫星所有的重大试验并获得成功。
有人说,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1966年10月27日,新疆罗布泊,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爆炸成功。这标志着中国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以导弹为运载工具将原子弹运送到指定地点的能力。
《纽约时报》随即以《有价值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为题,报道称:“这是冷战历史的一个讽刺,一个由美国培养、教育、鼓励、尊重,且支付酬金和信任15年的人,帮助中国共产党用导弹把第一颗原子弹送上天空。”
然而,钱学森在美国学习生活了整整20年。美国人不应只记住前面的15年,更应记住后面的5年,警惕冷战的幽灵游荡回来。
参考文献:
叶永烈:《钱学森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
张现民:《钱学森回国纪事》,载《钱学森研究》(第1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张现民:《钱学森回国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美侨民归国谈判》,《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钱学敏:《钱学森在美国的20年(1935—1955)》,《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钱学森有哪些主要成就,是对中国贡献最大的科学家吗?
钱学森是我国顶尖科学家,自他从美国回后,一直在研究原子弹。特别是在苏联撤走后,在一无资料一情况下,带领团队刻研究终于在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暴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震惊了世界!后又陇功地氢弹。成为二弹一星的元勋!
钱学森有哪些主要成就,是对中国贡献最大的科学家吗?
钱学森是两弹元勋之一,参与和领导了中国的火箭、导弹、卫星等的研制,为中国的国防和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等称号。
若是说钱学森是对中国贡献最大的科学家,会是对钱学森的捧杀,钱学森本人也不敢接受这样的评价。
钱学森搞的是技术应用,而且也不容易算的上是重大的技术创新,如果他是对中国贡献最大的科学家,那可以说中国几乎没有科学家了。
钱学森有其贡献一面,也有严重阻碍科技发展的不光彩一面。国内的“亩产万斤”与钱学森的理论计算有着密切关系;八九十年代的特异功能、气功热也与钱学森的力挺有着密切关系,今天隔三差五蹦出来的各种大师,他们身上都有着八十年代气功热时的典型特征。
即使刨除钱学森身上不光彩的一面,他也不会是对中国贡献最大的科学家。科学的魅力在于恒久远,三百年前的牛顿力学至今仍在闪烁着光辉,并且一直会写在教科书中。基础科学对未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也很有可能能够创造出巨大的价值。看看诺贝尔奖的偏爱即可知道基础科学的重要性,大多数诺贝尔奖的科学奖项授予给了基础科学方面的突破。
国内也有一些基础科学工作做得非常不错有可能得到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们在公众中的名气不如钱学森等人。一方面这与他们从事的基础科学工作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钱学森等人是被树立起的科学家标杆有关。一百年后、几百年后,目前的中国科学家中能够被人记住的很可能不会是钱学森。
原创作品,禁止侵权,侵权必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