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两句话?

中国文化的根在《易经》思想,它是先民们观察宇宙的经验与智慧的总结。《易》的核心在阴阳观念。中国人对同一事物的分析,往往不是从单一方向上入手,而是善于从阴阳不同的方面来分析事物。同一件事,往往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既有好处,也有坏处,既有阴,也有阳。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使的中国人在处理事物的时候,能够保持中庸的态度,做的恰到好处,既无过,也无不及。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两句,体现的也是这种看问题的两面性。类似的看起来矛盾又相互统一的说法还有看很多。网上有总结,这里就不多说了。只说这两句。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种思想出自古代社会,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适应的。这两句话中前一句有“读书”字样,后一有“书生”字样。肯定与读书和读书人相关,但其背后表达的意思是一种“读书做官”的“官本位”思想。与今天的读书概念是有所不同的。一个简单的例子,你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建构系学的是工程设计施工类的专业。在今天来说,这是读书吧?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古代,这不叫读书,这只是学手艺。隋代著名的赵洲桥的建造者李春,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应该算是高级知识分子,工程院院士了吧?但我们的历史书上对他的定位是“工匠”。也就是手艺人。直到明清,我们气势恢弘的故宫以及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建设者和设计者,大抵都是工匠的身份。

在古代士农工商四民的划分中,工的地位比农民还要低。第位居第一的就是士,也就是读书人。读书人在社会层次的划分中,居于最上层。封建社会给予读书人种种政治上的特权以加强读他们的地位,这样,“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而决不是夸大其辞的自我感觉。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出自宋代汪洙的《神童诗》。这些诗既有作者对读书人的鼓励,又有对读书人社会地位的夸耀。其目的在于让读书人坚定读书的决心,只要努力读书,一切都会有的,金钱会有,美女也会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诗的开篇就说:“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其实与现在的学生入学教育是一样的。接下来作者又说:“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只要你们努力读书,以后也是那个做官的。

不但鼓励,还传授学生们学习的方法:“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如果觉得学习很苦,坚持不下来,又用将来的美好前景做鼓舞:“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当你真正金榜题名,做了官的时候,各种人生荣耀,荣华富贵接踵而至。这就是读书的好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社会的现实是,读书人能够金榜题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苦读一生,难得一第。《儒林外史》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以范进为例,考了几十年,五十多岁了。还是个秀才。秀才虽然也是个功名,有见官不拜,免税免役的特权,但毕竟好处也不是很多,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功名,不可以做官,秀才就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说是所谓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明清时期的读书人,一生沉浸在《四书》中,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对家庭无用,对社会无益。完全成了废物。中举之前的范进就是例子。但当时范进还有一个秀才的功名。有一定社会地位。如果连秀才也没考上的。就更惨了。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当时的封建政治和文化决定的。现在,这一问题不存在了。比如孔乙己为什么“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这是当时礼制决定的。这是所谓的读书人的“体面”。因为我的身份在这里,所以不能干,干了之后,会被社会舆论所遣责。因为你不是丢了一个人的脸,是丢了一个阶层的脸。这一点,与现在不同了。

总之,这两句话反映的是在封建社会时期,读书人两种不同结局。成功了,一入龙门,身价百倍;不成功,则成了“百无一用”的废物。

时间进入到现代,读书依然是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才能的最有效途径。但是,现在是全民教育。每个人都是读书人,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但多读书,读好书的人还是会高一点吧?至于“百无一用是书生”大概已经不适用了。现在已经没有专业书生了。

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两句话?

跃过龙门的鲤鱼,生了官,发了财,感慨读书高,跃不过去的,浪费了青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劳动技能,穷困潦倒,则百无一用是书生。当然,这种现象在旧中国比较严重。

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两句话?

“万般皆下品,唯有渎书高。”是儒家崇尚的教学宗旨。千百年来人们利用这句话鼓励学子们,励精图进,发奋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金香玉。”这样一个美妙无穷的美好前景。引导学子们夜以继曰的勤奋学习。为后人留下了讦多妇孺皆知的“头悬樑、”“锥刺骨、”“凿壁偷光"……等。终于飞皇腾达的精美典故。造就了无数的才子佳人和乱世英雄。但其中也充满了卑视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力的腐朽思想。

知识的力量源于实践,伟大颂袖毛泽东主席在他的巜实践论》中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教导我们,到实践中去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与实践融会贯通。而那些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会到实践中,而只会高谈阔论、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的人,最终只能成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书呆子”。

知识的力量是无限的,在现代化的网络时代,知识的力量是历史前进的核心力量,年青的学子们,世界的未来是你们的。加油啊!

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两句话?

真理强调过头也会变成谬误,两句话存在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扱端化。读书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尤其是当今时代,没有文化就是睁眼瞎子,寸步难行。但是读书是为了更好谋生,读书既不是万般皆下品,也不是读书无用论。综观现实,文化水平高的人有更多的谋生选择,更好的生活品质。而文化水平低的人则只能从事简单的劳动,清平的生活。

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两句话?

个人以为,这两句话反应了不同时代的需求。比方说,在太平治世里,以文治国,国家为开科取士,鼓励读书人刻苦学习、入朝为官,这也是底层人民向上的唯一通道,同时也为国家选拔了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如果身处乱世,战火纷飞,则需要更多的武将来征战四方,更容易出现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观点,所以说这两句话在不同的时代里会有不同的解读。以上仅个人观点,和网友分享,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两句话?

这是两个似乎矛盾的论点都是来自封建社会,文化的提升从古至今都是社会需要的!在过去封建社会,处于农耕时代,小生产的局面,文化被切割成一种仕途,科举制度,读书只为做官掌政,唯有读书高再引伸为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的享乐主义的等级得益,吸引了广大青年,追求改变经济状态,或有为青年改变社会不合理现状的途径……无可否认封建社会尤其唐宋,亦创立唐诗宋词非常灿烂的文学文化!重文之风,文化之重亦推动了绘画、建筑、陶瓷的发展!就算元朝忽必烈把文人赶入下九流,也因为文人介入产生了元曲……当时的各项社会匠人的各种贡献与经验並没有列入科举之中……

今天,社会发展,文化科学发展分门别类更多,更需要掌握科学知识,读书读好书成了更广大的潮流!尤其AI时代的即将到来,逼在眉捷,跨学科的学式更需要更新换代!……也不可忽视各种实业需求,产生能工巧匠的专业学校必须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