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出名门,陈香梅为何会爱上比自己大32岁的飞虎将军陈纳德?

陈香梅的人生经历堪称一段传奇,她出身名门而且内外兼修,成为了受人瞩目的民国新女性。1947年12月,这位22岁的妙龄女子却突然嫁给了54岁的美国人陈纳德,实在令人错愕不已。

问题来了,陈香梅为何会爱上比自己年长32岁的陈纳德呢?本着实事求是和尊重事实的态度,文史不假带您重温那段历史过往。

1925年6月23日,陈香梅出生于北平。父亲名叫陈应荣,通过出国留洋先后获得了英国牛津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担任了教授和外交人员。母亲名叫廖香词,她是廖凤书的女儿和廖仲恺的侄女,先后在英国和意大利留学,主攻专业是绘画和音乐,还能流利使用六国语言。

在与陈应荣结婚前,廖香词在欧洲留学期间曾与一名英国贵族有过恋爱史,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只不过,这段恋情遭到了父亲廖凤舒的极力反对,迫于无奈才回国与陈应荣举行了婚礼。

所以说,廖香词和陈应荣虽然都是新时代的青年男女,但彼此之间并没有多么牢固的感情基础。而且,她接连诞下六个孩子都是女儿,自然引起了婆家的强烈不满,导致夫妻感情更加恶化。

陈应荣是当时难得的双料博士和外交人才,逐渐得到了国民政府的重用,被派往美国的旧金山担任领事。而作为人格独立的新女性,廖香词明确拒绝作为家属陪同丈夫前往美国,二人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悍然侵占了我国的东北地区,就此发起罪恶昭彰的侵华战争。在此背景下,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上升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但蒋介石却依然推行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

面对日寇的步步侵略,面对国府的继续“剿匪”,华北地区也变得岌岌可危,随时都会成为第二个伪满洲国。受此影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迫前来督战的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随着延安方面派遣周恩来积极介入进行斡旋,西安事变终于得到了和平解决,两党也实现了停火。之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初步形成,各派力量都团结在了抗日的大旗下。

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全面抗战也由此开始。为了鼓舞全体国人的士气,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谈话”:

战端一开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只有牺牲到底,只有抗战到底,才能赢得最后之胜利!

北平沦陷前,廖香词只好带着六个女儿南下逃亡避难,日子过得颠沛流离。由于婚姻不幸,她长年以来都郁郁寡欢,加之国破山河碎,很快就病逝于英国统治下的香港。

陈应荣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称战争期间向外交部请假未获批准,就连妻子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母亲去世时,陈香梅只有13岁,还要照顾更小的四个妹妹,可父亲却忙于续弦,很少过问自己的女儿们。若干年后,她还有过这样的一段回忆:

父亲之于我,便像是一个陌生人,我仿佛根本不认识他一样。

与此同时,国内的抗日大业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为了能够保证大后方的局势稳定和物资供给,国民政府克服重重困难紧急上马了滇缅公路的修建项目,并在1938年8月底提前竣工通车,成为了保障抗战的大动脉。

随着正面战场的继续败退,广州和武汉等地相继失陷,抗日战争进入到了相持阶段,而滇缅公路的重要性也变得越发突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达到了最大,美国也终于参与进来。

日军凭借凌厉的攻势,很快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几乎占领了全部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而香港已经不再安全。无奈之下,陈香梅一家开始了新的流亡生涯,经澳门到广州湾,最后抵达了广西的桂林。

在陈应荣的安排下,陈香梅入读岭南大学,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央通讯社工作,成为一名战地记者。为了报道抗战新闻,她与父亲的朋友陈纳德有了接触,还在对方的帮助下抵达了云南的昆明。

在这段艰辛曲折的人生经历中,陈香梅数次染病都凭借坚韧的毅力挺了过来,更加坚定了抗日报国的信念。

面对日军的狂轰乱炸,中国远征军虽然进行了誓死抵抗,但依然没能保住滇缅公路这条大动脉,导致抗战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为了加强反法西斯同盟,也为了中国战场继续牵制日军,美国总统罗斯福加大了援华力度,著名的“驼峰航线”也终于诞生了。

这条国际运输航线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它西起印度的阿萨姆邦,横跨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横断山脉、怒江流域、澜沧江和金沙江后进入中国云南,全长800公里左右。看起来并不长的航线,海拔却都在5000米以上,最高海拔更是超过了7000米,对飞机性能和驾驶技术的要求都很高。

陈纳德虽然早在卢沟桥事变后便积极投身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但由于当时美国并未直接参战,使得他的身份非常尴尬。基本上,他只能以自愿者的身份为中国空军培训飞行员。

1941年12月美国对日宣战后,陈纳德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他亲率美国航空志愿队投入到对日空战中,逐渐赢得了中国人民对他们“飞虎队”的尊称。

到了1942年7月,陈纳德根据美国政府的要求解散了美国航空志愿队,另行组建了隶属于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的第23大队。后来,这支部队又被整编为陆军第14航空队,继续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

由于物资的过分匮乏,由于“驼峰航线”异常艰险,陈纳德率领的航空队除了要执行作战任务,还要肩负起运输任务。取得成绩的同时,自然也付出惨痛的代价,共有1500多架飞机坠毁,共有3000多名中美飞行员牺牲,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空运”。

在此期间,作为中央通讯社常驻昆明的记者,陈香梅和陈纳德的关系也日益拉近。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她,尽管自己已有妻小,但还是变得那么不可救药。

就在日本即将投降的前夕,陈纳德由于政治原因被迫于1945年7月31日辞职回国,没能兑现自己“最后一个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才会高高兴兴地离开”的誓言。不过,他却坚决挽留了自己的恋情,临行前向陈香梅留下两个字——等我

回到美国后,陈纳德受到了军方的冷遇,只得选择退出军职。1945年12月,他重新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不仅被蒋介石和宋美龄视为座上宾,而且还公开了和陈香梅的恋情,因为自己已经办理了离婚手续。

在宋美龄的支持下,陈纳德全权负责中国难民救济总署航空运输公司,从此定居下来。不过,他和陈香梅的恋情却充满曲折,由于陈应荣的坚决反对,两人并没有很快成亲。

对于父亲的阻挠,陈香梅显得非常无奈,但态度却非常坚决,始终抱定这份恋情不松口。甚至于,她还这样表示:

我只要跟他在一起,哪怕只有五年、十年都愿意。我宁可要轰轰烈烈而短暂炽热的爱情,也不愿意平平淡淡没有涟漪过一辈子。

在陈纳德和陈香梅的共同努力下,二人终于在1947年12月21日完成了婚礼。之后,她跟随他一同迁居美国生活,还诞下了一对可爱的女儿。

赴美以后,陈香梅开始专心写作,还积极协助丈夫撰写回忆录《一个斗士的自述》。不过,陈纳德在1956年8月被确诊为癌症,历经手术也没能挽回生命,于1958年7月27日病逝于新奥尔良医院,被安葬于华盛顿阿灵顿军人公墓。

丈夫的离世,对生活在异国他乡的陈香梅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况且她才只有33岁。为了抚养两个年幼的女儿,她很快从悲伤中走了出来,还用“飞虎遗孀”的身份赢得了中国两岸三地和美国的尊重。

从肯尼迪总统开始,到后来的约翰逊总统、尼克松总统、福特总统、卡特总统、里根总统、布什总统和克林顿总统,陈香梅已经成为了白宫的常客。凭借这个特殊身份,她开始为促成中美两国破冰而积极奔走,从此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1971年“乒乓外交”后,中美关系明显缓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还在当年7月份实现了秘密访华。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终于实现访华,成为了轰动世界的重大新闻。

正当全世界都翘首期待中美两国进一步改善关系时,一场意外事件却发生了。由于“水门事件”被曝光,刚获得连任的尼克松总统在1974年8月8日黯然辞职,副总统杰拉尔德· 福特继任成为美国总统。

不过,福特始终只是一个过渡者的角色,他既没有尼克松的果敢,也没有基辛格的睿智,导致迅速发展的中美关系出现了停滞。直到1979年1月,在邓小平同志和卡特总统的联合推动下,中美两国才正式建交。

伴随着中美关系的明显回暖,陈香梅也从幕后走到了台前。1981年,她被里根总统任命为访华特使并且带来了一封亲笔信,在北京钓鱼台得到了邓小平的亲切接见。信中,新上任的里根表明了自己的对华政策,尤其在台湾问题上不会摇摆和倒退。

邓小平同志见信后非常高兴,当宾主共同迈入宴会厅时,还坚持让陈香梅坐在有数名参议员参加的美方代表团首席位置。同时,还风趣地表示:

美国有100个参议员,但全世界只有一个陈香梅!

2010年3月,陈香梅因为对中美外交做出的突出贡献,被授予了“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的荣誉。2018年3月30日,她在美国的家中因病过世,传奇人生也就此完美谢幕了。@文史不假

身出名门,陈香梅为何会爱上比自己大32岁的飞虎将军陈纳德?

陈香梅的人生堪称传奇,她出身名门望族,模样和才学样样俱佳。这样的女子往往是上流人士争相追求的对象。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聪慧美丽的陈香梅却不顾家人阻挠,执意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32岁的男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陈香梅旧照)

其实,陈香梅会有这样的举动,和她的原生家庭有一定的关系。

说起来,陈香梅的原生家庭在民国时期也颇为风光。

她的祖父陈云是清朝末年招商局局长。

她的外祖父廖凤舒更是风光,不仅在清政府当权时出任外交官员,还代表袁世凯出席南北议和会议。及至民国,他依然活跃在外交事业上,辗转巴拿巴、古巴等国担任公使职务。

陈香梅的父亲陈应荣,先后取得牛津大学法学博士及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而她的母亲廖香词亦在国外学习音乐和艺术多年,不仅艺术上很有造诣,还能流利地说6国语言。

中国在婚姻上历来赞成门当户对,按说陈应荣和廖香词都出身于官宦人家,他们又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所以不论从门第还是受教育程度来看,这一对绝对称得上是男才女貌。

偏偏他们却是最不幸的一对,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陈应荣年幼丧父,靠母亲独力拉扯长大。好在其母亲颇有远见,早早就倾其所有,供他读书。并送他到国外留学,希望他能通过读书有个锦绣前程。

不过,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家道中落,生活上还是非常艰苦的,这就让陈应荣养成了俭省节约的习惯。

(陈香梅旧照)

好在,陈家和廖家是世交。当年陈应荣和廖香词不及出世,两家父母便指腹为婚,均表示若为男女便结为夫妇 ,若都生男或都生女便结为兄弟或姐妹。

所以,陈应荣在国外读书时,由于和廖香词有婚约,廖家对他在钱财和生活上多有照顾。而陈应荣的确又很会读书,因此使廖家极为欣慰。

虽然陈应荣很会读书,廖家也很满意这些未来姑爷。但廖香词由于一直随父亲在国外生活,在思想上受西方文化影响,因此她在恋爱上更趋于自由。

廖香词在和陈应荣结婚前,和一位英国贵族有过一段恋爱。不过遗憾的是,这段恋情遭到了廖凤舒的极力反对,并以家长的权威强行令她回了国。

就这样,在情感上遭受了打击的廖香词和陈应荣在北京举行了婚礼。

婚后,廖香词随陈应荣出国留学,直至生下第一个女儿后,由于女儿需要照顾,两人才又回到国内。

1925年,陈香梅出生,由于又是个女儿,因此举家并没有太多欢愉之气。

廖香词和陈应荣的关系也越来越恶劣。

一是,廖香词自幼出身于官宦人家,不懂柴米油盐,更不知节约为何物。

二是,廖香词由于年少时便在国外生活,因此在生了孩子后,不仅不相夫教子,还成天在外面抛头露面,做所谓的“社交”。

三是,廖香词后来又接连生了4个孩子,却都是女儿,这让陈应荣的母亲大为不满,陈应荣难免如风箱里的老鼠,两端受气。

这种种的缘故,让这本不相爱的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得愈发艰难无比。

(陈香梅旧照)

男人,总是潇洒的。

陈应荣是双料博士,政府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所以不久后他便被委任为旧金山领事。而他也因工作关系远走美国,和廖香词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抗战爆发后,廖香词带着6个女儿,逃亡到了香港。

婚姻的不幸,生活的压力,孩子们的安全……都成了廖香词必须面对的问题,这种种的不幸让廖香词患上了癌症,最终客死他乡。

廖香词去世时,陈香梅才13岁,姐姐不在身边,做父亲的陈应荣又忙于续弦,无心来参加廖香词的葬礼,更没有想过该如何安排女儿们。

母亲的不幸,在陈香梅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这也对她以后的择偶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1944年,19岁的陈香梅已经成了一名“中央通讯社”的记者。由于她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得到了采访美国空军志愿军总司令官克莱尔·李·陈纳德的任务。

早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便积极组建空军力量,为了能训练一支威武之师,国民政府请来了美国最负盛名的教官陈纳德。

陈纳德不仅帮助国民政府建起了初具雏形的空军队伍,还在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时期,以私人的名义,动员美国飞行员组建了飞虎队,并亲自投入战斗,对日军进行了狠狠的回击。

在记者会上,陈香梅非常醒目,因为她是唯一的女记者,但是她听说陈纳德对记者脾气不太好,所以她出于紧张并没有提问。

让陈香梅吃惊的是,在记者会结束后,陈纳德却主动和她攀谈起来。

(克莱尔·李·陈纳德旧照)

原来,陈香梅的父亲陈应荣和陈纳德是旧交,两人关系非常深厚。

愉快的交谈,拉近了陈香梅和陈纳德的距离。在这之后,陈香梅又多次对陈纳德进行过采访。也正是在那段时光里,陈纳德发现他渐渐爱上这个年轻聪明的东方丽人。

不过,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

日本投降前夕,由于中美两国发生了分歧,美国政府对美国在亚洲空军进行改组。陈纳德虽然一再反对,但是他的反对没能得到中美两方的支持,失意的他只得提出辞职,返回美国。

陈纳德在离别时,对陈香梅轻声说,他还会再回来的。说完,他还深情地拥抱了陈香梅。

4个月后,陈纳德果然践约,再次出现在陈香梅面前。

他告诉陈香梅,他已是自由之身,并请求陈香梅能做他后半生的伴侣。

陈香梅何尝不欣赏这位空中英雄呢!在多次的接触中,她想不出离开这个男人,她还能遇到更好男人了。

(陈香梅和陈纳德)

陈香梅也知道,她和陈纳德不光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还有年纪等问题,都是横亘在两人之间的大山。

但是,陈香梅想到一辈子因婚姻不幸福而抑郁寡欢的母亲,她决定遵从内心,最终答应了陈纳德的求婚。

果然,当陈香梅将她要嫁给陈纳德的消息,告诉家人时,遭到了大家激烈地反对。

就连陈应荣也非常不赞同。毕竟陈纳德比陈香梅大32岁,再说又是自己的老朋友,女儿嫁给老朋友这算怎么一回事呢!

对于父亲的阻挠,陈香梅勇敢地表示:“我只要跟他在一起,五年、十年我都愿意。我宁可要轰轰烈烈而短暂的炽热爱情,也不愿意过一辈子,平平淡淡没有涟漪的生活。”

最终,在陈纳德和陈香梅的努力下,他们终于取得了陈家的同意,两人于1947年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参考史料:《春秋岁月——陈香梅传》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